第一篇:新课标新教材心得体会
新课标新教材心得体会
新的一轮新课课标新教材培训又开始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这次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将根据新教材教法的要求,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我将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读本学科全套教材,明确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掌握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熟知本学科教材的基本内容,把握教材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重点、难点。
二、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学科中心视野,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考虑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考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比如:1.小学低年段对识字与写字提出不同的要求,多认少写。2.在生活中、在运用中逐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不死记硬背词语解释。3.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4.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少布置命题作文。5.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6.综合性学习打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7.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8.阅读评价重视读量、阅读能力,写作评价提倡建立写作档案,口语交际评价重视过程,提倡在学生承担的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中评价。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第二篇: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面研读与解析》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沙底初中——梁艳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探索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自我发展观。通过学习明白了新课程自由度大,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富有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是有灵活性的,需要施教者认真研究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立足于人的培养与发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 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阅读教学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要淡化或轻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对各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阅读能力。如果对新课标的这一内容把握的不准确,教师对各个学段的学生应具备何种能力茫然无知,无形中拔高或降低了教学要求,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将达不到标准。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深刻领会课标的理念基础上,有目的地探索各种方法的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真正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具备全面的语文素养,形成真正的语文能力。
三、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四、鼓励合作学习,不能忽视独立思考。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不过,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既需要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更需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有时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今后,对于自己的教学,我还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真正适应新课标要求也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不断地产生、积累灵感。
2012.11
第三篇: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心得体会
------王爷府初中 曹建义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个人觉得有如下亮点:紧扣时代脉搏;教学理念新颖;课程评价富有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灵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标陈述指导性强。
地理课程提出了 “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如何按新课标的要求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来源于熟知的生活并最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现实生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例及课后反思,我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学流程:
一、创设感性导入情景
新课标提出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所以在新课开始之前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感性现实材料以提问方式导入,如
图片、动画或视频等方式,例如在讲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首先用多幅图片展示不同地方的自然景观(主要是植被景观)差异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在世界不同地方会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由此引入新课,为说明世界气候类型多样化做铺垫。这样的景观图片展示方式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现实感,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气候类型这样比较陌生而抽象的知识时无源可寻。
进入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时可先播放一幅“苦难的地球母亲”动画图片,动画展示了把地球比作一个怀孕的母亲并牵着很多孩子哭泣的场景,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这样在用数据告诉学生人口数量以及后面归纳的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前,就让学生先从情感上深刻地感受到人口数量的庞大及带来的压力,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的主要内容
感性导入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来说应当是很有益的,但是接下来还是难免会落入教材规定的内容中,让学生自然又产生某种叛逆心理,这个时候仍然要注重各个环节中提供给学生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为解决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而不得不去探究、去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最后达到对全部知识点的掌握。
1、采用多种方式讲解知识要点,以现实为依托便于理解记忆
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在这点上我常常使用知识点相关的传统诗词作为切入点。如:七年级上《认识地球》中引
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赤道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
《天气与气候》一章中讲解农作物受气候影响最显著时可引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讲解影响气候的地形因素时可引用“高处不胜寒”,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的规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揭示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
2、引导学生从现实关注的焦点出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与过去教师一言堂的课堂组织形式相比,新课程更加注重引导的价值,更加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能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对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很有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之后,这些问题在学生脑海里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
如我在讲热带雨林气候时,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看图说明“赤道附近某地房顶为什么会是尖斗状的”。如果在过去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提醒:当地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学生会回答:“为了排水”,有这样的结果就行了。而新的课堂教学目的却要求,不能单纯要这一答案。因为学生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去分析、怎么去搜集信息,而是揣摩老师要我怎么回答,答完也就完了。学生不需要任何地
理方面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如何去联系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就可得到这一知识点。然而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这个单一的、孤立的知识而已。
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首先让学生打开地图,查找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气候条件是什么?屋顶形状与当地的什么条件有关?再得出房顶应该是什么形状的。这个过程可能复杂了些,但是学生经过了分析的过程,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也能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去分析、去创造。
“给”只能给死的东西,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将关注学习结果误认为是关注了学习过程,这对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新课程该“怎么教”的内涵非常关键。由此看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界定一定要清晰。
四、学生必须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新世纪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其掌握能独立面对世界的生存技能。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变革。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1.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现有教学条件下的高质量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
生良好效果的关键。
如在《地球上的大气》一节的教学中,课前我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教学内容做成纸条。课堂上我先分组,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讨论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选出二组,将纸条用透明胶带粘贴在黑板上,比一比哪个组粘贴得既快又准确?评比完之后,再选其它组成员上讲台给大家讲解。这样,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又有肋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探究式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课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
如我在学习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假若想利用南极大陆的冰山,解决沙特等西亚国家缺水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此方案实施的可能性有多大?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难题?如果运冰山,选择哪条路线最合理?”。然后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结果不一定合情合理,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却难能可贵。
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由于知识跨度大、图表多、地理名称多,过去靠教师讲一讲、学生背一背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地理学科发展的要求了。
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得需要用“合作学习”或“探究式学习”等组织形式来完
成呢?不见得吧,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我个人认为,教师教学的方式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已,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够科学地培养出学生一种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困惑与问题
l.活动的开展与学生负担的矛盾
新教材教学中,有许多教学内容的教学需要以活动的形式展开,一些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后搜集较多的资料,作大量的准备,倘若各科同时开展活动,会加大学生同时收集几个学科所需资料的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这种情况在薄弱学校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遇到的阻力更大些。这些学校生源40%以上为外来民工子女,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值不高,要求也不严,再加上学生本身自觉性不强的话,在课外搜集资料的任务往往难以完成或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生源层次差异较大,学校把学生的在校时间排得较满,或绝大部分时间排给了主要科目,学生能自主支配的时间很有限,再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大量资料,似乎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无形中就会影响课堂中活动开展的质量。
2.对学生的评价虽有收获但仍有困惑
十年的课改,参加实验的教师各施其才,试行多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具体评价方法,并制订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案。这些评价方案在实验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总感觉还存在着一些困惑。例如,有的教师在设计过程性评价方案中列出了以下各项,举手次数、回答问题的次数、讨论活动的积极程度等;有的教师给每一位
学生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了周密而详尽的记录。这些评价出发点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但在操作的连续性上存在较大的难度,试想每一位地理教师少则也有上百名学生,而要面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如此的记录,那每堂课45分钟有多少时间用来教学?课改教学的关键还是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有效性,看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高情况。在终结性评价上,我们也试着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采用了开卷、问卷及开闭卷结合的方法。这些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出不同学生的水平,但却不能全面地检测每一个学生的真正水平,很难全方位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新的教学理念的渗透。此外,目前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做得很好,但富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评价做得还不够。因此,我们急需一套系统科学且能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检测每一位学生及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案。
3.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淡化了具体知识。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就好上了。如果教师不去认真挖掘,那就会觉得一节课的内容太少,没多少可讲的,也没什么可学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中很多内容的教学,若单单就教材讲教材,未免显得有些单调。学生通过自学阅读,对教材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教师只按教材列出的内容顺序,一个一个地“讲授”,那么无疑会让学生感觉乏味,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
欲望。此时应通过恰当地选择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像(音)带、实物标本、照片、图片等)来丰富课堂教学。也可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还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潜在的地理课程资源,如科技馆、气象台、博物馆、主题公园等。现在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自行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而在等待他人开发,大部分教师是因受现行的课时结构的束缚而没有时间去开发,这也是一个矛盾。
纵观新课程改革,无论是课堂组织形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它的科学性、进步性和可操作性。但新课改毕竟还是新生事物,往往还存在它的不成熟性,对我以上的困惑,我想广大的地理同行应该会有同感吧!那么“新课程到底该怎么上”也许是我们每个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吧。我相信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再加上广大地理教师不断的摸索与总结,以上的各种困惑也会慢慢解决!我们的地理课堂定会更有魅力!
第四篇:初中英语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英语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于寺中学: 倪明珠 石蕾 李敬伟 李玉涛 霍照香 白秀华 赵晓秋 杨苗苗 姜晓慧 董娟 徐艳秋 麻翠平陈晓旭
2012年8月27日我参加县里的初中英语新课标新教材培训,那么下面我谈谈我对这次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
梁启超说:“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我觉得这句话用于新课程改革本身很适合。因为新的《英语课程改革标准》之精要令人内心折服,之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更注重英语课的人文性,注重英语学科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多读英语。而这也的确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在备课方面,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对每个单元的对话处理以学生多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去品味英语,另外从听课中我也渐渐领会到讲课重要的是要解决重点难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反而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因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合理处理课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且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内容。
现在的课程改革可谓热火朝天,但是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反思,比如有些人的认识有误区:认为课改是赶时髦,是走形式,是要让课堂热热闹闹,对学生不能批评不能惩罚 …其实不然,那些并不是新课程的核心,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真正适应新课标要求也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成熟,不断地产生积累灵感。
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共同携手并进,创造明天的辉煌吧!
第五篇:2012新课标新教材学习心得
2012《英语(新目标)》教材修订解析学习心得
永清二中 王碧莲 8月19日,我们全体廊坊市英语教师在廊坊教委的组织下学习了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新目标)》教材修订解析。新课标是2012年2月1日正式颁布的,培训由李国晨教研员组织并主持,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研究员张雅君主讲,从旧课标和新课标对比入手进行培训学习。
一、对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
首先,新课标新教材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做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及人文素养,才可能更好的领会新课标新教材的精髓。
新课标中,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而且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我们可以把整个课标透露出来的意思概括四个层面,即综合、自主、效率、创新。针对其内容标准,我有如下认知:
1.原“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改为“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2.在语法项目表中对初中英语五级的要求也做了调整,缩小了范围降低了难度。3.删除了词表中的词性及中文释义,使复杂的单词简单化。
4.增加了教学案例及评价案例,对于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性及启发性。5.语言话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新课标,新教材的运用
学习了新课标,新教材后,如何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成为英语教学的重心所在。在学习中,具体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1.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3.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特续性。4.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5.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6.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
而针对初中五级语言知识标准,则需要强调以下三点: 1.在语音知识中,根据读音规则及音标拼读单词。
2.在语法知识中,只需了解虚拟语气句和反意疑问句等。3.在单词知识中,强调词汇意义、单词短语及固定搭配。
初中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1.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2.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3.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5.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6.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7.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8.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要求。
此外,在英语教学中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作为英语教师的我,对《英语(新目标)》教材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把新教材的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学一定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