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整册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全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及重难点
1、“时、分、秒”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秒的认识和时间的简单计算,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整时、半时、分的认识以及知道了1时=60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以后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以及其他时间单位打下良好基础。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以及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加、减法估算。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以及学习了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更大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测量”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以及容积单位做准备。
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今后能自主进行更大数的计算打基础。
5、“倍的认识”这个单元你主要的内容就是倍的认识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已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6、“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笔算乘法。这些内容是在学生以前学习表内乘、除法以及笔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小数乘法打基础。
7、“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并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基础。
8、“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简单计算及简单应用。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以及整数的计算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数概念的扩展,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分数计算及应用打基础。
9、“数学广角——集合”这个单元主要内容就是体会集合思维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排列、组合、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其他的数学思维方法打基础。重点: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倍的认识。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分数的认识。难点: 1、1毫米、1千米、1吨的表象建立以及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万以内数加减法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以及加、减法的估算。
3、“倍”与乘、除法运算的关系以及能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进位叠加乘法。
5、分数的意义以及整数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学任务和目标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
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具体措施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先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
和提前思考,在课堂上充分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
2、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合理、精心地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尽量做到少而精。
3、针对班级中学生的的不同层次,在课堂和课后多关注中等生以及思维较慢的学生。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有针对性的为家长提供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预备周8.24-8.30
9月31日学生报到注册、教师备二周课
一
8.31-9.6
秒的认识及时间计算、复习
9月1日开学
二
9.7-9.13
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中秋节 三
9.14-9.20
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测量
四
9.21-9.27
测量
五
9.28-10.4
测量
国庆节
六
10.5-10.11
万以内的加减法
(二)加法
七
10.12-10.18
万以内的加减法
(二)减法
八
10.19-10.25
万以内的加减法
(二)减法整理复习
九
10.26-11.1
倍数的认识
十
11.2-11.8
期中考试
十一
11.9-11.15
多位数乘一位数
十二
11.16-11.22
多位数乘一位数
十三
11.23-11.29
多位数乘一位数
十四
11.30-12.6
多位数乘一位数
十五
12.7-12.13
长方形和正方形
十六
12.14-12.20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十七
12.21-12.27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十八
12.28-1.3
数学广角
元旦 十九
1.4-1.10
总复习
二十
1.11-1.18
总复习
二十一
1.25-1.31
期末考试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案
学期总备课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
测
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课
时:7课时
第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第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
第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1千米=1000米 教学反思:
第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
1米=()厘米 1米=()分米
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教学反思:
第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流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三、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课
时:9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日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
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教学流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2、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8+2+3=13)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3、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4、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98+25=123
+25
——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做一做
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是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4、判断对错:
321628
7324
1582
-93()
- 473()
538()
- 847()
238
145
4786
675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流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
87=()-()
99=()-()198=()-()
297=()-()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
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6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课前已准备)男生组:
574+200
453-300
456+198
725+79 748-97
356-299 女生组:
574+200
453-300
456+200-2
725+80-1 748-100+3
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
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强调: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
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一)教学加法的简算方法
1、教学加数接近整十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1:
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可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多1?多加1后应怎样?师板书:多加1要减1(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
113+59= 113+60-1 =172 强调:中间一步思考过程一定要写出。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师:下面我们就学习加数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教学加数接近整百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2:
276 + 98
(1)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
276+98 = 276+()-()
=()
(2)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启发学生回答多加2要减2,师板书)
(3)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 = 276+100-3 = 373(4)为什么减去3?板书:多加3要减3。
3、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
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二)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3: 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97看作100)
(2)想看作1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师板书:多减3要加3)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
165-97=165-100+3=68(4)如果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师板书:多减2要加2
多减1要加1
(5)想:165-100+1=165-()
(6)小结:减数是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填空:
例:+89看作(加90减1)
+198看作()
-97看作()
+299看作()
-299看作()
2、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
b:98+67=67+100-2
c:253-99=253-100-1
d:142-89=142-100-11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法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4、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5、加法与减法简便算法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
十、整百两数
113+59
276 + 98
165-97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具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师:全班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1 3 5 + 4 8 1 8 3 师:看小精灵说什么?
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2、做一做:教科书第27页。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1 7 5
2 9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4 3
0 7 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第28页的内容。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具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2 0 0 2 8
-2 2 3 1 2 9
3 9
4 1 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5、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实践活动: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板书设计:
200-183=17(元)0 0 1 8 6
6 2
4
6 2
5 7
8 0
2 7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的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
书架上层有126车,中层157车,下层95车,你能提出问题吗?(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
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118=455(只)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445=792(只)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900-792=108(个)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板书: 1 8 7
2 6
4 0 0 8
+ 5 9
+ 5 9 8
8 9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四 边 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
时: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教学流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教学流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什么图叫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流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
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教学流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
时: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教学目标:
1.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教学道具:计算卡片 教学流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
【】
【】 6 ÷ 3 = □
2、∮
∮
∮
∮
∮
∮
∮ 【】
【】
【】 7 ÷ 3 =
□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道具:计算卡片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 16
()× 6 < 25
×()< 23 13 3 ×()
>()× 6
()× 8 < 26
2、计算: 8 ÷ 4 =
÷ 5 =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15 ÷ =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
(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 5
„„„„„„„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 ÷ 5 = 4(组)………… 3(盆)4
∶ 5/ˉˉ2ˉˉ3ˉˉ
∶ 2 0
∶
ˉˉˉˉ 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 ÷ 6 =
÷ 8 =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 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60 ÷ 7 =()…………()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52例和“做一做”,P53第2、4题。教学目标: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道具:
练习卡片每人一份。教学流程:
一、复习。(略)
二、新课。教学P52例3。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 = 3(组)
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如果是17盆呢? 如果是18盆呢? 如果是24盆呢? 如果是25盆呢? 板书:(略)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 除数
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新知。(练习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A、14 ÷ 7 =[]
B、14 ÷ 2 = [] 15 ÷ 7 =[]……[] ÷ 3 = []……[] 16 ÷ 7 =[]……[] ÷ 4 = []……[] 17 ÷ 7 =[]……[] ÷ 5 = []……[] 18 ÷ 7 =[]……[] ÷ 6 = []……[] 19 ÷ 7 =[]……[] ÷ 7 = [] 20 ÷ 7 =[]……[] ÷ 8 = []……[] 21 ÷ 7 =[]
÷ 9 = []……[]
÷ 7 =[]……[]
÷ 7 =[]……[]
师: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教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3、教本P53第3题。(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师:[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发现了什么规律?
[3]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练习。(独立完成)教本P53第4题,用竖式计算。(注意书写格式)
六、下课。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内容:
教材P54第5、6、7、8题和补充题。教学目的:
1.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教学流程:
一、复习: 1、4×7-28=
34-5×6=
4×8-24=
2、在()里最大能填几?(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用竖式计算)37÷4
49÷6
32÷5
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2)33÷7=5…………2
()(3)63÷8=7…………7
()(4)5×6+4=34
6、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略)
三、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四、下课。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P55(例4)~~P56上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2.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教学道具: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 ÷ 6 = 5(组)………………2人 学生2,笔算:/ˉˉ 3ˉ2ˉ 3 0
ˉˉˉ 2ˉ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开放性练习题)
1、做教材P55“做一做”。(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略)
五、练习作业。教材P56第2、3题。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本P57~~P58上的内容,第4~8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流程:
一、认识事物、解决问题。(P57第4题)
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P57第5题,开放性题目,讲出道理既可)
三、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1)P58第6题。(2)P58第7题。(3)P58第8题。
四、学生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全课总结。(略)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时、分、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1 教学目的: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P62 例
1、例2 教学目的: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分
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课
时:11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日
期: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2.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p68的主题图。(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3)、各小组代表汇报。(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5)、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1)、学生汇报。(略)(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 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略)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日
期: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69,练习十五1、2、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 6个十是多少?
② 8个百是多少?
② 40是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
10个百十多少?
1200是几个十? 12个10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800是几个百?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1,进行教学。⑴、出示情境图1。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②、自由汇报。
生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生2:10个2相加是20。
生3: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
。。。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2×9﹦18(元)
2×10﹦20(元)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⑵、出示情境图2。
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小精灵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9“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通过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教科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中的第7、8、9、10、11、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2、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略)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p73第8题,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第73页第9题。①先由一名学生读题。
②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出示教科书p73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出示例1情境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 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合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师: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师: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1、让学生思考,计算摆一摆小棒或画图等。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写出来。
2、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4、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5、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板演在黑板上。
三、介绍竖式。
12。。。因数
× 3。。。因数
——
36。。。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五、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76例2,练习十七的第1、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探讨交流
1、学生观察情境图。
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
2、教学p26中的例2。
师: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⑴、将图中提供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
⑵、出示小精灵的问话: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⑶、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⑷、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⑸、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18×3=54(本)8 8 1 8
× 3
+1 8
——
——
4 4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54本。
三、做一做
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2、练习十七题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练习十七题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连续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P79例4。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
48(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4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P79“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四、课堂作业:P80第1题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80第2题—第4题补充练习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1)5乘173是多少?(2)4个2531是多少?(3)23的2倍是多少? 4.课本P80第2、3题。其中
5.第4题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6.做好练习的订正工作。
三、作业: 1、345×4 89×6 798×3 69×5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零乘任何数得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3个盘子,6个苹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教学认识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
教师:要求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0+0+0二0
教师:用乘法怎样算?想一想是求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二0 教师:“0×3”表示什么呢?(3个0相加.)教师:“0×3”表示3个0相加,结果得0.想一想,0×5等于多少呢?为什么?(0×5表示5个0相加,结果得0.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下面两组算式: 3×4=
5×6=
4×3=
6×5=
让学生说出得数后问:每一组的得数怎么样?(都相等.)教师:我们刚学过0X3=0,那么3×0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0×3=0下面板书出3×0=0,再出一组算式0×9和9×0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多少,最后出0×0让学生填,得出0×0=0.
教师小结:大家看这些算式(指着上面的算式),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教师把写好“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句话的小黑板挂出来,让学生一齐读一遍.
3.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4.教学例题.
教师先出示112×4,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用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然后将第一个因数112改为102.
教师:102×4,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同112×4是一样的.乘的时候也要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教师边说边把算式的得数写出来.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五中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四、作业
让学生做练习五中的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三篇:三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第一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过程与方法: 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团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情景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跟唱。教师(适当评价)问:这首歌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甲:爱我中华
学生乙: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过渡: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统称,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最初这些民族相互间并不了解,甚至有时候还很敌对,那么后来又是怎样逐渐相互了解,并成为一家的呢?
新课:
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师: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秦朝、隋朝、元朝等。
教师: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割据然后统一的局面,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沉默)
教师:可能大家没有想过,但你们还记得北魏孝文帝改革么?还记得改革的内容吗?
教师适当提醒,如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等,但有一条措施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就是移风易俗。
教师出示材料:
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学生活动:结合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内容,说明对当时的鲜卑族和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思路:民族差异缩小、相互促进、融合、形成一个整体)。
得出结论:
(学生齐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了牢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其他事例说明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吗?
二、坚持民族平等 教师出示材料: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少数民族代表名额
蒙古族 24 回族 37 维吾尔族22 藏族 26 苗族 21 壮族 44 彝族 20 布依族7 朝鲜族 9 满族 20 侗族 6 瑶族 6 白族 4 土家族15 哈尼族 4 哈萨克族5 傣族 5 黎族 5 傈僳族2人 畲族 2 高山族 2 其余各少数民族代表各1人 教师提问:
尽管少数民族人数较少,但在2000多名全国人民代表中各民族都有一定的名额,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共建美好家园。
教师出示图片:
谁能介绍一下这两张图片吗?
教师介绍第一张:这是2001年7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向西藏赠送的“民族团结宝鼎”
。总高5米,重约3.5吨。宝鼎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面是一尊三足双耳的大鼎,象征着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项事业鼎盛发展;中间的鼎座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民族团结宝鼎”鼎名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题记。背面为相应的藏文翻译。其它六面的浮雕分别为“签订‘十七条协议’”、“民主改革”、“川藏、青藏公路通车”、“毛主席派人来”、“腾飞的西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性画面。鼎内铸有铭文“铸赠民族团结宝鼎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
整个宝鼎古朴典雅,美观庄重。上座还铸有56条夔龙,象征祖国56个兄弟民族团结友爱,谁也离不开谁。座上铸有在西藏家喻户晓的“切玛”和“八吉祥”图案,象征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下部底座上有3层平台、21级台阶和5个大灯笼,寓意三个千年、21世纪和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
教师:除了国家重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我们常州也非常重视这一工作,你知道吗?
(学生可能不知道)
教师举例:西藏民族中学。85年7月,响应国务院“智力援藏”而建。我们桐庐县根据少数民族家庭实际情况和条件,利用当地草鸡养殖项目的传统优势,通过与溧阳市兴竹畜禽养殖研究中心积极合作,扶持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由养殖研究中心供应优质价廉的鸡苗,负责技术培训,提供饲养基础设施和卫生防疫指导,并及时更新成品鸡销售信息;市民政局协调20户少数民族家庭参与养殖草鸡的项目,争取年内养殖数量不少于20000只。
教师:然而,有些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韦,做出了人神共愤之暴行。今年的3月14日,西藏就发生了打砸抢事件。
教师出示材料和图片:2008年3月14日,拉萨市区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由**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不法分子对拉萨市区主要路段的临街铺面、中小学校、医院、银行、电力和通讯设施、新闻单位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造成的经济损失二点八亿元,一千三百多家商户和铺面受损。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
3月14日下午,极少数暴徒在拉萨疯狂地打砸抢烧,纵火300余处,焚烧民宅、店铺214间。拉萨上空浓烟滚滚。
3月14日下午,一伙暴徒在拉萨市朵森格路疯狂地打砸抢烧,冲击新华社西藏分社,并焚烧房屋。
教师:藏独分子的行为是什么行为?有什么危害?
学生:是分裂祖国的行为,这一行为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扰乱了社会秩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破坏了民族的团结。
教师:3.14打砸抢事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同时也留给我们深刻的警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甲:国家的繁荣昌盛总是与国家的统一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学生乙: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
教师:3.14打砸抢事件发生后,一些爱好和平的人士纷纷表态,谴责藏独分子的暴行。
中国政府表示要严惩藏独分子;
“使用暴力、杀生,他们哪里是什么佛教徒?”台湾的海涛法师诧异地问道。感谢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都会失败。——网友留言
3.14打砸抢事件后,被采访一些藏民也对藏独分子深恶痛绝,希望过安定祥和的生活。
教师:所以藏独分子的行为是不会得逞的,民族分裂是不得人心的。作为在校的中学生,我们也应该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过渡:作为一家人,我们不仅要团结,更要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教师: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原因,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社会经济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教师举例)
问:这种差距的存在有何危害?
学生:不利于西部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等
教师:面对东西部的差距,你认为国家应该怎么办? 学生:缩小差距,实行西部大开发。
教师: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开工,西部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那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何意义呢?
学生: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西部经济的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加快东部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结合题目,强调解题思路——从不同角度思考)
教师: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作为未来西部开发的重要力量,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学生甲: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为祖国建设的人才。学生乙: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怕吃苦。学生丙:还要有建设祖国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总结:
问: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坚持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坚持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保证; 坚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
只有真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作业(略)附板书: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巩固、发展 处理原则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前提、保证、基础)
教学反思:
第二课 美丽富饶的民族地区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有吃名单旅游胜地,而且拥有富饶土地和丰富的宝藏。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祖国各地都居住着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有吃名单旅游胜地,而且拥有富饶土地和丰富的宝藏。让我们一起去走访这些辽阔美丽的地方。
2、阅读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9页《秀丽的山河》,思考: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旅游胜地?你游览过哪些地方?
(2)阅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3)指名说一说。(4)师生小结:
在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有许多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如,湖南的张家界 贵州的黄果树瀑布 四川的九寨沟
云南的西双版纳 吉林长白山的天池 青海的青海湖及鸟岛 新疆吐鲁番的千佛洞
3、小组内交流这些旅游胜地的优美风景,展示准备的旅游景点的照片。
4、欣赏学过的课文《桂林山水》。
谈话: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这里生活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他们共同建设着这座著名的风景城市。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因此赢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
欣赏名句: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第二课时
1、谈话:我国民族地区不仅有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还有肥沃的土地、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森林、奔腾的江河、丰富的物产,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这些美丽的少数民族地区,去寻找祖国的宝藏。
2、阅读教材第10、11页《富饶的民族地区》,想一想: 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农作物和名贵的水果? 小组内进行交流。指名说一说。
新疆、宁夏、内蒙古及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肥沃,勤劳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种植了小麦、水稻、棉花、油料、蔬菜等农作物,那里还盛产着哈密瓜、芒果、香蕉、荔枝、菠萝、柠檬等各种名贵的水果。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如剑麻、甘蔗、橡胶、樟脑、茶叶、咖啡等。
为什么剑麻、甘蔗、橡胶、樟脑、茶叶、咖啡等经济作物生长在南方,而北方盛产牛、羊、马?这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指名说一说。师生补充总结: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如剑麻、甘蔗、橡胶、樟脑、茶叶、咖啡等。
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在辽阔的草原,那里盛产牛、羊、马。让学生从南北方的气候特点了解这一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些南北方的气候特点。
第三课时
1、提问: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广袤的森林,你知道这些森林中有哪些物产吗?
2、自己阅读,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3、指派小组代表给大家说一说,师生补充总结:
我国约有50℅的森林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大兴安岭、长白山、天山、阿尔泰山、横断山林区,有着大量的优质木材,如红松、水曲柳、炸木等。
由于森林里的树木十分稠密,它们只有顽强地生长,才能最大限量地享受到阳光,因此,这些树木一般都很直、很高,是上等的建筑材料。
此外,森林中还盛产人参、红花、天麻、三
七、贝母、雪莲等各种名贵的中草药材;有许多珍禽异兽,如大熊猫、亚洲象、金丝猴、长臂猿、孔雀、梅花鹿、丹顶鹤、野驴、雪豹、老虎等。
4、谈话: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长江、黄河、珠江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都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5、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家乡是哪几条河流的发源地?为什么我们家乡称为“三江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6、指名学生根据小组内的讨论交流说一说对家乡长江黄河的了解,了解一下家乡河流的水利资源。
7、少数民族地区还蕴藏着哪些矿产资源?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交流家乡的矿产资源,再进行补充总结: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地下宝藏更是储藏丰富。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极其丰富;内蒙古的煤炭、青海的盐湖盐池,西藏的铜矿,云南和广西的锡、铅、锌,黑龙江额木尔河流域和新疆阿尔泰山的黄金等驰名中外。
第四课时
1、探究与体验。
(1)你能说出下面的旅游胜地在哪个省或自治区吗?试着连一连。板书: 连一连: 珠穆朗玛峰 新疆 天池 四川 张家界 西藏 火焰山 吉林 九寨沟 湖南
(2)说一说:阅读12页的资料卡,然后说一说,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有什么好处。
(3)议一议:你的家乡有哪些农作物和特产呢?当地为什么适宜种植这些农作物和特产?与同学讨论一下,然后把自己的答案写下来。
板书:
家乡的特产:民族 地区 农作物 特产 适宜种植的原因
2、演讲会
谈话:如果你是一名旅客,游览这些民族地区的名胜古迹时,看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美丽景观和辉煌艺术成就,你会有什么感想?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演讲稿,在班级演讲会上抒发你的情感吧!
第三课 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努力,发展着祖国的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了。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师谈话:
我国是一个多民主的大家庭,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努力,发展着祖国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各民族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
2、阅读与思考
阅读教材16页《民族花园》。思考: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瑶语。瑶族的语言大致分为哪四种?他们只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大家评议总结:瑶族的语言大致分为四种,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炳多语。瑶族同胞具有语言天赋,他们不仅讲本民族的语言,还会讲周围其他民族的语言。瑶族同胞的语言才能,有利于他们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更好地发展瑶族的文化。
3、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民族语言的资料。
第二课时
1、谈话:
汉族的兄弟姐妹使用汉语来交流,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而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他们使用语言的情况有哪些呢?我们共同来讨论。
2、指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3、阅读17页资料《多民族多种语言》想一想: 哪种语言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我国有56个民族,他们都只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吗?
哪些少数民族除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还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使用着多少种语言和文字?
4、在小组内交流。
5、指名回答,大家评议总结:
(1)有的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或者基本上不再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比如回族、满族、他们一般都使用汉语。
(2)有的少数民族内部使用着多种语言,如裕固族内部使用东部裕固族语和西部裕固族语两种语言;瑶族内部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炳多语四种语言。
(3)有的少数民族还会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如锡伯族除了自己民族的语言,还能用满、维吾尔等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
(4)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约在80种以上。
第三课时
1、教师谈话: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使用着80种以上的语言,有多少种少数民族文字?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形态各异的文字》。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少数民族的文字资料。
5、指名说一说,师生交流补充总结:
(1)我国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着28种本民族文字,其中有的是传统文字,有的是创新文字。
(2)和方方正正的汉字不同,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文字大都是拼音文字。传统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是从右往左书写;蒙古文、锡伯文、满文是从上往下书写,行序从左往右。
(3)新中国成立前,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民族就使用着本民主党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让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有更好的发展,帮助壮族布依族等一些民族创造了新文字。
6、探究与体验
学一学:你们班里有哪些民族的学生?你会说哪个民族的问候语呢?说一说自己的民族的问候语是什么?并向老师、同学学习一句其他民族的问候语。
议一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除了汉族外,一些少数民族如同回族、满族等一般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而一些少数民族在内部使用本民族的语言。祖国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对方民族的文化和先进技术的时候,大家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交流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办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说一说。
第四课时
1、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唱少数民族的歌曲吗?学唱一首少数民族歌曲,参加班级的歌咏比赛吧!
出示少数民族歌曲: 藏语 《阿妈》 壮语 《壮家娃》
傣语 《回来欢度泼水节》 蒙古语 《吉祥三宝》 维吾尔语 《真诚的心》 土家语 《摇篮曲》
2.唱一唱:让学生选择自己会唱的民族歌曲唱一唱。3.记一记:
我国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名,是少数民族人民用自己的语言命名的。阅读下面的内容,你会发现这些名字原来有着丰富的含义呢。阅读教材19页《有趣的地名》。
出示有趣的地名:
哈尔滨-------满语,意思是“晒网场”。
齐齐哈尔--------达斡尔语,意思是“天然牧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之城”。
包头--------蒙古语,意思是“有鹿的地方”所以也叫“鹿城”。拉萨-------藏语,意思是“圣地”。
日客则-------藏语,意思是“最好的庄园”。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思是“黑色的原油”。教学反思:
第四课 风格各异的住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子都很有特色。过程与方法:懂得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引人新课
在中华大家庭里,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子都很有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让我们走近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住房,去领略独特的民族风情。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人类早期的居所》
学生自己默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根据文字的描述想象我们祖先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人类早期居住的房子。
师谈话: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我国各民族人民创造出了风格独特、式样繁多的住房,这些房子点缀在中华大地上,为我们的家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3、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不同的住房。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独具特色的住房》,思考: 为什么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住房风格各异? 游牧民族为什么喜欢居住蒙古包、帐篷和毡房?
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定房里?建造平定房的材料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指名回答。大家评议总结: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色。
长期以来,蒙古人民生活在辽阔的北方草原上,以放牧为主,要经常转换牧场。他们的房子要能随时拆装搬运到其他地方。为了适应这种游牧生活的需要,他们创造了蒙古包这种独特的住房。
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和裕固族等少数民族的牧民游牧时,普遍居住在搭盖的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的帐篷会毡房里。这些帐篷会毡房冬暖夏凉,拆迁也很方便。
4、课外拓展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不同住房的图片,更进一步了解南方和北方住房不同的特色。
第二课时
1、继续探讨我国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不同住房的特色。
提问: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顶房里?建造平顶房的材料是什么? 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平顶房的图片,并做介绍。新疆从事农业生产的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顶房。这种平顶房以土木为建筑材料,周围用打好的土块砌成。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居住什么样的房子? 给大家介绍。
让学生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供学生参考:
在我国大兴安岭的北端,居住着世世代代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他们游猎时搭盖一种叫“仙人柱”(也叫“歇人柱”)的住所。“仙人柱”是鄂伦春语,意思是“遮阳光的住所”。“仙人柱”的顶端一般不加遮盖,以便排烟透气。
提问:
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指名学生说一说,师生总结:
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的上层用来居住,下层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作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幢幢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的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2、探究与体验
出示资料:在新疆吐鲁番的许多维吾尔族人家的房顶上,有一种四面墙壁都布满小孔,有点类似蝈蝈的房子,当地人管它叫“荫房”或“晾房”,它是制作当地著名特产必不可少的设施呢!
提问:你知道这种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3、师小结: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中一些较为原始、简陋的住房已经逐步消失,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三课时
1、组织学生议一议
阅读下面的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材料一: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在这里的傣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喜欢居住在吊脚楼里。吊脚楼属于干栏式楼房,是屹立于山水之上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两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像空中楼阁。
材料二:在四川西北部生活着羌族同胞。由于生活在高原地区,周围有许多高山,羌族同胞就地取材,用石材建造了奇特雄伟的碉楼。碉楼一般建在村寨的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过去用来抵御外敌入侵或储存粮食柴草。这种建筑稳固牢靠,经历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保存完好。
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看到这些别具一格的住房,我的感受是: 写完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指名小组代表说一说。
2、组织学生进行小游戏《找房子》 准备卡片
红色卡片:蒙古包 帐篷 仙人柱平顶房 干栏式楼房 小纸条: 蒙古族 哈萨克族 柯尔克孜族 塔吉克族 藏族 裕固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维吾尔族 羌族 傣族 景颇族 游戏规则:
五位同学每人拿一张红色的卡片站在讲台上,卡片上写着不同的住房名称。老师拿着12张小纸条,找12位同学抽签,每位同学抽到一张纸条,代表着自己属于哪一个民族,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的房子,和持红卡片的同学会合。做一做,看看哪组的同学反应最快? 景颇族
3、游戏后小结板书: 傣族 蒙古包 蒙古族 哈萨克族
帐篷 柯尔克孜族 塔吉克族
仙人柱 藏族 裕固族
平顶房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干栏式楼房 维吾尔族 羌族
第四课时
1、让学生阅读故事《哈尼族的蘑菇房》。
学生阅读后在小组里互相演讲,再指派两个小组代表给大家演讲,大家体会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2、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个民族的民居风格最有特色,该民族的居民有什么特点和美丽传说。结合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少数民族的居民和传说吧!
师重点介绍家乡藏族同胞的帐篷的特色。以下资料为参考:
藏族帐篷有冬夏帐篷之分。冬帐篷,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先编成一定宽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尺寸缝织成帐篷,这种帐蓬能适应高原暴雨、风雪及高寒气候。大小不一,形状有长方、正方、六角、多角等形。用立架或支柱撑起。室内净高约1.6-2m。帐顶系好牦牛绳,四周钉堤桩牵牢,用木桩或牛羊角桩锚钉。帐顶留有天窗,可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块垒砌矮墙,以御风寒侵袭。
夏帐篷,为夏天牧民外出时使用的一种轻便帐篷。它由白布帆布、藏布织成,有正方形、长方形。四周饰黝黑、褐或蓝色边。大型帐篷还饰有工艺精湛的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白云点狮、六道轮回等类图案。还有可容上百人聚会的大帐篷,由既保温又抗晒的双层帐篷等。具有浓厚的宗教装饰色彩,在青山绿茵的旷野,散布着点点白帐,缕缕炊烟,别具情趣,很具藏族文化特点。
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 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3、阅读教材第35页,了解《北京的四合院》 小组内交流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再指名说一说。回忆自己家乡的四合院,给同学们做一下介绍。
4、小调查 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旅游,你会怎么介绍家乡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呢?调查一下家乡的民居有什么 特点,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整理成册展示给亲人和朋友,还可以为那些来家乡旅游的客人做小导游呢!
第五课 别具风味的饮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懂得由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聚居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多民族独特的饮食,欣赏多民族独特的饮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着做一做自己感兴趣的民族饮食。教学重难点:
懂得由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聚居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民族饮食的图片文字资料,了解家乡的民族饮食,如藏族的和回族的特色小吃。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引入新课:
由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聚居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比如草原上的蒙古族同胞,他们的饮食和草原生活有关;生活在东北的赫哲族,他们的饮食多和渔业有关。让我们到各民族同胞生活的地方,去品尝他们别具风味的饮食,做一个小小美食家!
2、让学生阅读民族花园中的《油香》一文。思考: 油香是哪个民族喜爱的传统食品,有什么样的美丽传说呢? 阅读后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派小组代表发言,大家评议总结。
3、请班里的回族同学介绍自己民族的油香。可以从制作方法、味道、样式等方面进行介绍。
4、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各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
要求: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通过交流整理收集的民族特色饮食,为在全班展示做好准备,同时要选好发言的代表。进行交流时从饮食的制作方法、味道、样式等方面,可以选择从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5、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讲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谈话:我国各民族有很多独特的风味美食,这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各民族的别具一格的饮食。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1)让学生阅读教材37页的《独特的风味美食》。认真想一想,回答下面的问题: 牧区的少数民族同胞的食物什么为主?
以粮食为主的少数民族同胞,其饮食习惯各有什么特色?(2)阅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3)派小组代表发言,大家评议总结:
生活在牧区的少数民族同胞,由于从事畜牧业生产,养成了以吃肉喝奶为主的饮食习惯。他们一般吃手扒肉、烤肉,食用奶酪、奶皮,喝奶茶。藏族人民则喜欢喝酥油茶。
从事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同胞,都以粮食为主食,但各自的吃法却不相同。(4)提问:从事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同胞,都以粮食为主食,但各自的吃法却不相同。佤族、壮族和朝鲜族同胞能用大米做成哪些食品?
哪些民族喜欢吃“手抓饭”?“手抓饭”是怎样制成的?(5)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6)指派小组代表说一说。师生总结:
佤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把米装在竹筒放在火上烧烤,使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味。
壮族人喜欢吃五色糯米糍粑。
朝鲜族同胞习惯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
新疆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萝卜、洋葱,有的加入葡萄干、木瓜等,炒闷成喷香 可口的什锦饭,由于焖好的饭用洗净的手抓食,所以又称作“手抓饭”。
3、拓展
(1)请做过“手抓饭”的同学讲一讲做的过程。
(2)请本班的回族同学讲一讲自己民族的特色小吃。如,油炸馓子,蜜馓等。
(3)请本班了解藏族饮食的同学讲一讲藏族同胞的主食糌粑。
4、课外实践
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试着做一做自己感兴趣的民族饮食,并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感受或写一写日记。
别具风味的饮食
第三课时
1、完成幻灯片连线练习:
藏族 馕 维吾尔族 糌粑 满族 酸辣食物 回族 油香 苗族 侗族 炸糕 佤族 黎族 糯米糕 壮族 糍粑 朝鲜族 竹筒饭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手抓饭
2、说一说
阅读教材38页的“你知道吗?”资料,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思考: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哪些?伊斯兰教对于饮食有哪些明确的规定?
(2)在小组内交流后指名说一说。
(3)在小组讨论:怎样尊重这些民族的饮食习惯?(4)指派小组代表说一说本组的讨论结果。
3、课外延伸 访一访
谈话:你去过少数民族餐馆吗?那里的饮食有什么特点?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少数民族餐馆采访,了解那些民族的饮食文化,并试着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布置准备工作:(1)确定采访对象
首先要想清楚,你要采访的对象是餐馆的老板、服务员,还是厨师?采访对象不同,你设计的问题也要有差别。
问题设计:
(2)估计面临的困难
如果你去采访的时候,餐厅内有许多客人在就餐该怎么办?餐馆的人拒绝采访该怎么办?如果采访的时候你“忘词”了怎么办?
为了避免采访时发生这些尴尬,你可以事先让爸爸妈妈扮演餐馆人员,进行采访情景模拟,这样可以提高你随机应变的能力。你还可以和爸爸妈妈去餐馆吃饭,在吃饭期间完成你的采访。
对于这些困难,你准备好了吗? 采访的时间最好选择: 联系采访的地点:
采访遇到困难的解决方法:
通过采访,对该民族的饮食特点有哪些了解?写出你的采访日记。
第四课时
1、小组内交流自己采访少数民族餐馆的情况。交流后选派几名同学在全班说一说。
2、指导学生做小小设计师。
(1)谈话:如果你是某民族饭店的管理人员,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同胞用餐。那么,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同胞,你知道应该给他们什么风格的菜肴吗?该用什么礼节招待少数民族宾客呢?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然后根据不同的民族特点,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菜单,让生意更加兴隆!
(2)出示设计表格 我的设计
民族:
饮食风味: 饮食禁忌: 待客礼仪: 菜单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设计。
(4)指派几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大家评议。
3、安排学生演一演(1)创设情景
几位同学一组,分别扮演不同民族的学生。新年快到了,这几同学要进行一次聚会,决定举办一次包饺子活动。但是,包什么陷好呢?大家众说纷纭,却产生了分歧。
(2)要求:同学根据自己了解的各民族饮食风俗,编写小品剧本。要求剧情合情合理,内容丰富。看一看哪个小组表演得最好。
(3)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怎样做才是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呢?
4、做一做
谈话:你吃过新疆拌面吗?拌面是新疆各族人民都喜欢的一种大众面食。让我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做一做新疆拌面吧!做过吃过之后,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音乐整册教案
第一单元
童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快乐宝贝》 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声乐为主、律动为辅的综合课。学生们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能为歌曲创编律动。教学过程:
1.律动。教师教学生作与歌曲有关的律动。2.教师范唱歌曲。
师:同学门的动作真美,现在请大家休息休息,听老师唱一遍歌曲。师:这一遍,我想请同学们配合我一下,说的部分,请同学们来完成。3.学唱歌曲
师:请同学们看看歌片,跟着录音带自己学唱歌曲。4.教师指导纠正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乐曲《鸟店》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鸟店》这首管旋乐曲,教育学生 爱护鸟类,为建设我们绿色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学过程:
1.情绪欣赏。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再这首乐曲中,表现了这样几种,表现了这样几种情绪:紧张、安详、欢优美、,请同学们在欣赏第一遍后,根据乐曲的顺序,把这几种情绪进行排序。
生:一边听一边排序。
师:谁来说一说你排序的结果?
生:第一是宁静、安详,第二是欢快、优美,第三是紧张、恐怖,第四有是欢快、优美。师:大家听得非常认真。2.编故事欣赏。3.分段欣赏。
4.表演欣赏。学生门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全部“飞出”教室。结束本课教学。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打秋千》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打秋千》,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学会与人合作。教学过程
1.范唱(录音)。
提问:歌曲《打秋千》是一首合唱歌曲,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检验一下自己的耳朵,看能否听出两个声部,如果听出来了,就请告诉我们第二声部唱的什么。师:播放录音范唱。2.学生学唱高声部。
学生以模唱形式学唱高声部。师指导纠正。3.学唱低声部。教师指导纠正。4.两声部合唱。教师指导纠正。
(1)两声部要互相倾听别的声部的演唱。(2)低声部为伴唱,音量要恰当。
第二单元 可爱的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船〉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4/4拍歌曲优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深情地演唱歌曲。知道学生声断气连地演唱,并准确唱好弱起拍。教学过程:
听歌曲〈小小的船〉,学生听辨歌曲名字,并跟着轻声演唱。学唱歌曲〈小船〉。
(1)分别听歌曲〈小小的船〉和〈小船〉第一段歌词,熟悉歌曲旋律。a.提问:请你感受一下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
b.复习4/3拍的含义,学生思考或讨论总结出4/4拍号的含义。c.再听歌曲感受4/4拍的韵律,身体作律动。(2)学习歌曲〈小船〉的曲谱。
a.分两组采用接唱的方式,师生接唱或每组演唱一个乐句的接唱方式学习曲谱。b.在曲谱中找出你没学过的音符:认识全音符、掌握全音符时值。c.指导学生演唱好弱起拍。
(3)学习歌曲〈小船〉的歌词。(4)学生轻声演唱歌曲。
4.教师提问:你还会哪些歌唱爸爸妈妈的歌曲,给大家唱一唱。5.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内衣巴河〉 教学目的:
欣赏〈内衣巴河〉,了解拉丁美洲民族特色的歌曲,感受作者对内衣巴河旁充满爱的、温暖的小草房的眷恋之情。教学过程:
音乐游戏:我来唱——“七色迷宫”。(1)有多少条路可以走出迷宫?(2)谁能听出老师弹奏的路线? 2.复习演唱歌曲《小船》。
分小组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歌曲汇报展示活动,师生共同进行评价,为每组打分。3. 欣赏歌曲《内衣巴河》。(1)初听歌曲《内衣巴河》,感受歌曲的节拍和歌曲情绪。提问:歌曲是几拍子的?表现的什么情绪?(2)欣赏歌曲了解歌曲表现内容、演唱形式。(3)欣赏歌曲轻声跟唱,进一步感受歌曲风格。(4)师生朗诵歌词。
(5)学生轻声跟歌曲录音演唱歌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以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可爱的家》,表达对家的热爱,并用口风琴吹奏旋律片断。准确的演唱歌曲的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教学过程:
1.音乐游戏:七色迷宫
(1)谁能听出老师弹奏的路线?(2)音乐游戏:节奏、视唱。2.复习演唱歌曲《小船》,复习欣赏《内衣巴河》。
歌曲《小船》和〈内衣巴河〉都表现了对家的依恋,对父母的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英国歌曲〈可爱的家〉,我们来听一听。3.学习歌曲〈可爱的家〉。(1)学习曲谱。教师范唱曲谱。
学生直接跟琴演唱第一、二乐句曲谱。
第三至六乐句学生小组形式学习曲谱,以口风琴辅助演唱。(2)学习歌词。
1.教师简述歌曲〈可爱的家〉词、曲作家的小故事。听录音范唱。
提问:你觉得这首歌曲应该以怎样的声音来演唱?
2.学生朗诵第一段歌词了解歌词意思,并跟琴小声演唱第一段歌词。提问:你觉得哪一句不好唱?谁来帮助他?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演唱。3.学生朗读和演唱二、三段歌词。4.演唱整首歌曲。
学生自己伴奏和演唱歌曲〈可爱的家〉。5.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布娃娃〉 教学目标: 欣赏〈布娃娃〉,感受乐曲令人伤感的旋律和歌词,了解领合唱的演唱形式,同时启发孩子们珍惜自己的幸福并且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得人。教学过程:
1.复习演唱、演奏歌曲〈可爱的家〉。
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有爸爸妈妈的关爱,但是还有一些没家的孩子。2.欣赏歌曲〈布娃娃〉。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教师声情并茂地自弹自唱歌曲。
(2)提问: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思考回答。
(3)欣赏歌曲,轻声跟唱、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绪。(4)欣赏歌曲,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等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的影响。听录音范唱,学生心里默唱。
提问:歌曲是哪种演唱形式?是什么速度的?以怎样的声音表现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提问:
为什么用中速稍慢的速度演唱?可以用其他速度延长吗? 为什么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可不可以变化?
师生变化演唱速度和声音进行对比,感受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的决定作用。(5)欣赏歌曲、学生演唱歌曲。(6)分小组进行表演。3课后发散思考:
4.欣赏并演唱歌曲〈布娃娃〉。5.课后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使你想到了什么?
第三单元
农家孩子的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小瓜棚》
教学目标:培育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歌曲。教学过程:
1.导入。
导入西瓜,西瓜成熟时要有人看瓜,就要搭一个小瓜棚,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看瓜吗? 看瓜是很苦的劳动,同时也是很快乐的,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体会主人公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心情和乐观风趣的性格。2.听几遍录音范唱。
3.跟着录音轻声学唱歌曲,要求学唱时眼光能同时看到 歌谱。歌曲中有大量的节奏,要提示学生注意,波音和后倚音处应予解释。最后离开录音跟着教师的琴声演唱歌曲。
4.布置课外作业为歌曲《小瓜棚》收集、录制背景音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森林水车》《打枣》。教学目标:
区别《森林水车》中悠静的旋律与欢快的旋律,初步记住并能辨认描写水车转动的旋律。认识民族乐器唢呐,能辨别唢呐的音色。教学过程:
一.欣赏管旋乐合奏《森林水车》。
(1)这首乐曲与《在钟表点里》和《森林里的铁匠》被称为世界三大最大最具描绘性的标题鲜明的乐曲,我们要静静地听赏,并争取记住他的音乐,今后再次听到时能够辨认出来。(2)学习歌曲旋律。(随伴奏学习歌曲旋律)1.朗读歌词。2.学唱歌词。3.表现歌曲。二.欣赏《牧歌》 1.先听一遍《牧歌》录音,感受内蒙民歌的音调,讲授无伴奏合唱知识:只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队伴奏的合唱形式。
2.多次反复聆听,除从音色上感受外,再从力度、和声的变化上去体会其美感,教师在每遍听前可作适当的分析引导,启发学生想象。3.发表想象。三.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冬瓜和南瓜》。教学目标:
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初步学会歌曲,能有表情地演唱。教学过程:
1.导入:
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大多数人民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状况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引入,再丛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的变化和农村儿童的生活乐趣等方面导入本单元的课题,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2.学唱歌曲《冬瓜和南瓜》。
(1)请学生阅读或朗读歌词后提问:这首歌曲中的两为位主人公的一种什么精神?(2)学唱歌词,注意歌曲中的切分节奏,还应注意休止符,尤其是八分休止符。(3)学唱最后12小节歌谱,要求学生注意到歌谱中没有“4”和“7”这两个音。3.再次复习歌曲《冬瓜和南瓜》,并要求课下设计恰当的表演动作。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较为熟练地演唱《小瓜棚》并为之配上背景音响,欣赏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小瓜棚》的背景音乐和配合歌声运用这些背景音乐,培育学生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激发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通过欣赏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民族音调,并对小姑娘的性格产生同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歌曲《小瓜棚》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乐观自信、非常热爱自己、家乡、热爱劳动的农村小男孩的生动形象,本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描绘性格的小女孩生动形象的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1)初听歌曲。
提问:听了这首歌曲后感到哪几句给你的印象最深?(2)复听歌曲。
进一步领会歌曲的说唱风格和激发学生欢乐的情绪。小结:我们应向主人公学习什么? 2.复习歌曲《小瓜棚》,可穿插领唱、独唱等形式,要求唱的较为熟练。3.加入背景音响,丰富演唱效果。
在演唱歌曲过程中将这些音响加进去,要求加得巧妙,例如在唱到“听见鸟儿鸣”时,加入鸟鸣声等,不必将同一音响从头至尾都加进去。如学生带来这些音响的录音带,录音机可由学生来操纵。
第四单元
绿色的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陈刚及愈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4.创作表演。
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辨音色。设问: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 学生:猜测。2.初步欣赏。教师:播放音乐。
学生:完整地欣赏切注意音乐出现了几种情绪。
设问:你们听到音乐中出现过几种情绪?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3.分段欣赏。第一乐段:
播放教师第一乐段,设问:引子部分想要把人们的思绪带到哪里 学生答案:竹楼、山寨
第二乐段:教师播放第二乐段,设问:请你选择第二乐段与 第一乐段的关系。
教师设问:你为什么这样选?
学生问答:旋律、节奏及情绪上发生的变化。
第三乐段:教师播放音乐,设问:这段音乐听过吗? 4.创作表演:分组进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少先队植树造林歌》 教学目标:
1.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种树时的愉快心情及盼望小树成材的美好心愿。
2.体会连音线在歌曲中的作用。3.用律动的方式进行表演。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欣赏的乐曲《苗岭的早晨》。2.导入新课。
美妙的音乐将我们带到了山清水秀的苗家山寨,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该是多么幸福。可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此严重,怎么办? 学生:回答问题 3.学唱歌曲。
(1)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2)简要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3)学习歌谱:注意歌曲中的连线。(4)学习歌词。
4.创编歌曲的律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木琴独奏《小松树》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正确地聆听音乐的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并通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五次变奏。教学过程:
1.初听全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2.再听全曲:你知道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主奏的吗? 3.介绍主奏乐器:木琴。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木琴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4.分段欣赏。
(1)引子:感受木琴音色特点。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这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主题欣赏:出示主题谱例,旋律记忆。
(3)再听全曲:这个旋律总共出现了几次?他们都是用木琴演奏的 吗?
(4)再听全曲:当听到木琴演奏的乐段举手表示。他们和第一次出现的旋律有变化吗?有什么不同?
(5)再听全曲:还有几个乐段不是用木琴演奏的?他们使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4.完整聆听,整体把握乐曲的情绪。5.学唱歌曲:出示歌片,演唱歌词。
6.分小组讨论运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乐曲。7.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看图了解故事的情节。
2.用沮散、无可奈何的心情演唱歌曲《不得了》,发展学生的音乐想像力及表现力。3.用图画、表演、配乐、朗诵、打击乐、歌舞的形式表现《森林的故事》。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教师:谁能把自己找到的关于森林的图片或其他资料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学生:出示生长茂密的图片并给大家介绍。
教师:生态平衡被打破,终将会威胁到我们人类,多么可怕。作为人类应怎样作呢? 学生:种树造林。
教师:就像歌曲《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歌》中唱的那样,用我们的力量贡献给祖国的绿化事业,让城市、乡村、田野到处充满生机勃勃的绿色,那该多好呀!2.出示本单元中的五张图片。
教师:这五张图连在一起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故事的梗概。
教师:没想到森林里的动物们也会遭到失去家园的劫难。一会儿我们要将这个故事编成音乐剧,让更多的朋友们知道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大家愿意吗?看哪个组同学最成功。3.学唱歌曲部分。
教师:在演出之前,我们一起先来学唱歌曲《不得了》。
出示歌曲,播放歌曲录音,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及音乐形象。4.分组设计活动,表现情景剧《森林的故事》。教师提供素材。5.各组展示。6.小结。
第五单元 小乐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紫竹调》。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讲解及参与性听辩,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紫竹调》这首乐曲。教学过程:
一、你认识吗?
1.教师出示三件民乐器的图片,请学生试着说出乐器的名称。如回答不上来,再出示三个名称供学生选择。
2.请学生听《紫竹调》中三件乐器的独奏乐段,请学生试着说出是哪件乐器的演奏。并在教师的提示下模仿出该乐器的演奏姿态。
3.请学生听一段西洋管旋乐队合作片断及《紫竹调》的合奏部分及正确区分他们即可。
二、介绍、欣赏《紫竹调》
1.教师简介有关《紫竹调》的相关知识。2.听演唱版的《竹调》,可尝试模唱前两句,以感受地方风格。3.听赏全曲,纪录出演奏的顺序。
4.再听全曲,学生分别代表三个乐器,模仿进入演奏的顺序。5.学生分组用不同材质的打击乐器,随音乐的感觉分别为一种乐器的领奏段落做即兴伴奏。比比看哪组同学的演奏与乐曲配合的最贴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合唱曲<小乐队>.2.认识并初步熟悉<小乐队>中唱到的除圆号以外的四件乐器的外形及音色.教学目标: 1.通过集体欣赏和分组视唱听辨歌声部的旋律等方法,感受合唱曲<小乐队<小乐队>的变换无穷的结构魅力.2.学生通过配合欣赏《小乐队》进行自制打击乐伴奏及舞蹈律动的创作,起到既培养学生的创造、参与性意识;又巩固、提高单元教学目标之目的。3.继续熟悉另四件乐器的外形及音色。教学过程
一、认识另四件西洋乐器 1.完整听赏《小乐队》,请学生找出歌曲中唱到的乐器的名称,并与图形或实物相对应。2.分别简介另四件乐器的外形及音色。
二、欣赏合唱曲《小乐队》
1.分组熟悉《小乐队》歌声部的旋律。
2.各组用自制打击乐为其演唱的声部配1—2小节的固定音形的伴奏。3.教师按任意顺序演奏一遍各声部主题,学生以组为单位迅速作出反应并配上自编的伴奏。4.各组就反应速度、编配、演奏等情况做简单的评价。5.完整欣赏《小乐队》的演唱录音,听出演唱顺序。6.各组创编简单的表现四三节奏规律的舞蹈或律动。
7.跟随《小乐队》的演唱录音,各组用自编的舞蹈、律动表现声部演唱的顺序。
三、课堂小结。
第六单元 歌声中的回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卖报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歌声演唱〈卖报歌〉,帮助学生了解解放前报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学生热爱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而努力学习。
2.通过学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3.通过〈卖报歌〉,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创造背景及作曲家聂耳。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升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录像片导入。
教师可提问:每当我们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耳旁响起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你想到了什么?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 2介绍作品〈卖报歌〉的创作背景。教师或学生讲故事。3.学习歌曲〈卖报歌〉
(1)教师范唱或播放课件〈卖报歌〉激发情感。
(2)解决歌曲节奏难点,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以拍电报的形式进行。
(3)解决歌曲旋律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钢琴,可以出示图谱或利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唱准旋律。
(4)学唱歌曲〈卖报歌〉的旋律。
听录音哼唱旋律,可采取个人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5)指导学习歌词。
再次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情绪,用什么样的歌声表现?速度有什么变化?(6)有感请地演唱全曲。4.演唱《卖报歌》:分形式表演或伴奏。5.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小背篓》。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欣赏课。通过欣赏,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唱、律动、绘画等方式,有感情地表现歌曲。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以歌曲《小背篓》的背景音乐开始学习。
教师提问:歌曲中演唱的是我国的北方还是美丽的南方?谁能将歌中唱到的景色画出来? 2.欣赏歌曲《小背篓》
(1)教师简要介绍作品,让学生了解音乐来自于生活。(2)初听全曲。
教师提问:歌曲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3)欣赏第一段
教师提问:第一段歌词描写了什么?旋律、节奏有何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景?新-课-标-第-一-网
(4)欣赏第二段。
教师提问:第二段的结构与第一段有何不同?表现了什么?
(5)再次欣赏全曲,感受乐曲的情绪并体会装饰音在乐曲中的作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竹马游戏》《陀螺》。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区别二拍子和三拍子的不同特点,并试着选择不同的伴奏方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在歌曲《拍皮球》的音乐伴奏下,走进教室。
教师导语: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个体育游戏《拍皮球》,看谁的动作优美,技术高超。学生活动:听音乐律动《拍皮球》。教师导语:看大家玩得这么开心,老师想起了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你们听,是什么游戏? 2.欣赏《竹马游戏》。
(1)感受乐曲情绪,介绍作者舒曼及钢琴作品《童年情景》。(2掌握乐曲的节拍特点。(3记忆主要节奏为乐曲伴奏。
(4听音乐《竹马游戏》模仿“骑竹马”做律动或伴奏。
3.导语:老师小时候玩过很多快乐游戏,伴随我度多了难忘、幸福的童年时光,你们看,这是什么?
4.欣赏《陀螺》。
(1)感受乐曲的情绪,介绍作者比才及作品《童年的游戏》。(2)分辨乐曲的节拍。
(3)听《陀螺》音乐表演或伴奏。
5.小结:老师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至今记忆犹新,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那时的玩具都是小朋友自己制作的。你们回家后问问爷爷、奶奶他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看谁了解得最多,下节课讲给大家听!
第七单元 五十六朵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柯尔克孜族歌曲〈幸福花儿开心上〉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唱好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感受柯尔克孜族民歌〈幸福花儿开心上〉热烈、欢快的情绪。教学过程:
1.导入。
师生共同了解柯尔克孜族民族的风俗习惯及音乐特点。教师提问:谁了解柯尔克孜族这个民族呀?
教师介绍:柯尔克孜族民族居民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新中国成立前柯尔克孜族人的游牧生活还保留着氏族部落的组织形式,每个部落下有若干个家庭,是其基层生产组织。2.发声练习。
3.学习歌曲〈幸福花儿开心上〉
(1)听范唱,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进行齐唱部分的歌曲教学,解决后十六分节奏难点及唱准八分休止符。(3)解决合唱难点。
(4)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5)完整演唱歌曲第二段 5.歌表演。6.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朝鲜族歌曲《恩嗨呀》 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声乐教学为主的综合课。在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唱熟歌曲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设计、领唱及齐唱的演唱方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律动表现歌曲。了解朝鲜族人民勤劳、乐观的性格,感受鲜明的朝鲜民歌的特点。教学过程: 1.导入
(1)师生共同介绍有关朝鲜族的各种知识。(2)简介朝鲜族人民勤劳、乐观的特点。
(3)听《恩嗨呀》范唱,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2.学唱歌曲。
(1)学习歌曲衬词部分。
(2)学生练习衬词部分,教师演唱齐唱部分。(3)完整学唱歌曲。4.分组创编。
启发学生在唱词部分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5.表现歌曲
教师创设丰收的田间场景,学生通过形体动作表现丰收时农民劳动的热烈场景,随着教师的伴奏学生集体演唱歌曲,共同感受朝鲜族民歌的特点。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多种器乐形式为民乐合奏《金瓶似的小山》编配伴奏 教学目标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经常举行有趣的篝火晚会,人们通宵达旦地歌舞狂欢,可以说“家家有舞,人人能跳“。本节课通过多种器乐形式为民乐合奏《金瓶似的小山》编配伴奏。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在歌曲《金瓶似的小山》的背景音乐中开始学习。教师启发:再欣赏这首歌曲时你演唱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表现歌曲。3.随歌曲律动。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5.出示歌曲伴奏谱,分小组练习。6.慢速,各小组合奏练习。7.听音乐进行伴奏。8.小结。
第八单元
七彩的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白鸽》。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声乐教学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学生们的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看合唱谱,有感情地表现这首二声部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3.学唱歌曲的旋律:出示单声部旋律。
学生采用自学或小组学习的方式视唱歌曲旋律;再教师钢琴的帮助下正确演唱歌曲的旋律。4.学唱二声部。
(1)欣赏歌曲《美丽的黄昏》。
提问:这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一首歌曲,你还记得它的演唱形式吗?如果我们把这首歌曲也用轮唱的形式演唱,你能试一试吗?(2)学生分小组练习轮唱形式演唱歌谱。
(3)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声部平衡,用自然的歌声表现二声部旋律。(4)视唱合唱谱,学会看合唱谱。(5)加歌词演唱,完整表现歌曲。5.口风琴演奏《白鸽》。(1)个人练习歌曲旋律。(2)分小组练习二声部旋律。
(3)全班分成两歌声部演奏歌曲旋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白鸽》。
欣赏《童心是小鸟》。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习演唱歌曲《白鸽》,完整表现歌曲。欣赏歌曲《童心是小鸟》,体验音乐带给人们的欢快情绪。
教学过程:
1.口风琴复习。
(1)个别学生独奏乐曲《白鸽》。(2)全体学生齐奏《白鸽》。(3)学生分组练习轮奏《白鸽》。(4)全体学生轮奏《白鸽》。2.复习歌曲《白鸽》。(1)齐唱。
(2)全体学生二部轮唱。
(3)分小组讨论: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地表达乐曲的情绪?
(4)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表演,有的用口风琴伴奏;有的用打击乐器伴奏;有的表演舞蹈等等。
3.欣赏歌曲《童心是小鸟》。(1)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
(2)再听:歌曲内容描述了什么?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3)复听: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的情绪。
(4)教师出示歌词,你能随着歌曲旋律小声哼唱歌曲吗?
(5)分组讨论:这首歌曲哪些地方不太好唱?怎样唱才能唱好?(6)小组讨论: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蓝天白云跟我来》。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蓝天白云跟我来》,感受乐曲带给人们的愉快情绪,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动作,进行班级“健美操比赛”,发展学生的协调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童心是小鸟》。
2.提问:你感觉在学校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有哪些事情?你最喜欢学校组织的哪些活动? 3.初听歌曲;歌曲唱了什么?你对哪一句感兴趣?为什么? 4.再听: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的情绪。
5.教师出示歌词,你能随着歌曲旋律小声哼唱旋律吗?
6.分组讨论:这首歌曲哪些地方不太好唱?怎样唱才能唱好? 7.以小组为单位,创编韵律操,进行比赛。8. “韵律操”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创编演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创设最佳表演奖、最佳动作奖、最佳道具奖、最佳创意奖等等。
第五篇: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初步理解组成、分解的含义,认识分合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的多种分解方法。激发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分解的兴趣。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2的分解和组合,认识分合符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的多种分解方法。
2、激发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兴趣。重点分析: 初步学习2的分解和组合,理解分解组成的含义。难点分析: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的多种分解方法。
活动准备:苹果两个、果盘两个、雪花片、小木棒、小积木等小型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讲解演示,学习2的分解和组合。
1、讲解示范:把两个苹果分到二个果盘里,提问:2可以分成几和几?再把两个果盘中的苹果放到一起,提问:1和1和起来是几?用数字表示算式并讲解算式:2-整体数、∧-分解号、∨-合成号、1 1-部分数。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分合式:
1 1
∧ ∨
1 2
读作:2可以分成1和1,1和1合起来是2。
2、自身体验:幼儿自由结合2人一组,按老师的口令进行分合练习,如老师说:2可以分成1和1,两人迅速分开,老师说:1和1合起来是2,两人便迅速拉手站在一起。
3、请幼儿自由尝试:充分利用积木、操作雪花片、小木棒,等进行组成分解组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鼓励他们发现数的组成方式。
4、用“拍手对歌”进行巩固。
拍手对教师:小朋友,我问你,2可以分成几和几?
幼儿:某老师,我告诉你,2可以分成1和1。
活动反思:
先让幼儿自己体验分雪花片,2可以分成1和1,1和1和起来是2。请面的掌握较好,幼儿对加法、减法都以有初步的了解,所以学的比较快。但到书写的部分,因为幼儿刚开始接触拿笔书写,书写能力稍弱,以后需多加练习。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兴趣。
2、初步理解分解组成的含义,认识分合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的多种分解方法。
活动准备:
苹果二个,橘子三个,果盘二个。雪花片,冰糕棒等小型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讲解示范:把两个苹果分到二个果盘里,提问:2可以分成几和几?再把两个果盘中的苹果放到一起,提问:1和1和起来是几?
同样方法用3个橘子演示3的分解与组成。
用数字表示算式并讲解算式:2```````整体数∧ ``````分解号1 1 `````部分数
2、自身体验:幼儿自由结合2人一组,按老师的口令进行分合练习,如老师说:2可以分成1和1,两人迅速分开,老师说:1和1合起来是2,两人便迅速拉手站在一起。
3、请幼儿自由尝试:充分利用积木、操作雪花片、小串珠,等进行组成分解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鼓励他们发现数的组成方式。
4、用“手势口述游戏”“拍手对歌”进行巩固。
5、观察理解,完成书中的要求。
(1)请幼儿观察并说出苹果和瓢虫的分合方法。
(2)教师指导幼儿指认整体数,分合号和部分数。
(3)根据花的颜色或花形作分解组成,在空格中填写相应的数字,并读出分解式。
活动延伸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练习数的组成,如在家中分水果,在幼儿园分午点等。
附材料手势口述游戏。
如:练习2的分解,在胸前拍球2下,并同步口述:“
1、2”,然后,两手指尖相对,腕部分开,做出分解号∧“的样子,口述:”分“表示分解,再分别在左右肩上方各手手一下,并同步口述:”1“"1”。
2的组成,方法同2的分解。两手腕部相对,指尖分开,做出∨的样子,表示合起来。
拍手对歌师:小朋友,我问你,2可以分成几和几?
幼儿:某老师,我告诉你,2可以分成1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