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学建议

时间:2019-05-13 01:2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的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的教学建议》。

第一篇:古诗的教学建议

古诗的教学,第一要把握古诗这类文体的特点。只有在理论上对古诗的文体特点认识清楚,才能更好的指导古诗教学的实践,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第二详细区分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对古诗教学的目标。这一点很有必要。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目标的表述,不像其他文体那么明晰。这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

第三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更恰当,如何更适合本年段学生的特点。这一点,基础的工作是教师依据文体特点,对所要教学的古诗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然后才可以依据目标、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第四采用本学段学生最为适合的方式,设计教学过程。古诗的教学依据它的体式,应该有一个大致相似的教学模式:

一是疏通词句。疏通词句时,可以引导孩子在课前利用可以利用的工具书、网络资源,或者身边的人力资源,先行解决。如果还没有完成这项任务,可以在课堂上运用伙伴互助的形式,通过图文独照,利用类似于头脑风暴方式,相互启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情,灵活控制教学流程,力图达到对古诗内容的大体理解,为下一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从具体的词句入手,体会诗境。学生只有在读诗的过程中,把握住了具体词句遣词造句之妙,对古诗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才会真正走进诗境,达到对古诗内容的真正理解,诵读起来才不会流于形式,走入古诗的内部,进行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是体悟诗味。古诗的教学,体悟诗味始终教学的重点。如果只是对古诗进行技术层面的细致分析,只是诗律、诗法、诗论,是无法真正领略古诗的美丽,反过来倒会破坏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影响学生对古诗的诵读。教师要想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诵读把玩诗句,体会诗言志、诗源情,是课堂上学生必修的功课。

四是以课堂上所学古诗为起点,进行阅读拓展。这种拓展,不能只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尝试读诗与写诗结合,从而更好的继承中华民族诗教的优良传统,完成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引读

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找有关曹操的资料。通过学生地搜集,不难发现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以及曹操此次北征乌桓是在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作者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得曹操的博大胸襟。自然也能读出曹诗的慷慨悲壮。

二、译读。

要读出感情,了解诗歌大意是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把握和处理好诗歌的情感。在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不主张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这将会使学生感到很枯燥,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有关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就行,教师只做考查。在教师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去读诗。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让教师或学生说出现代文,而让被考查者,说出原文。或者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如,在教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这首诗是写春天的。除了题目中有所反映以外,你还能从什么地方发现?作者是在春天的什么时候去踏春的?你何以见得呢?”这些问题地设置,既能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又能引导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读诗,真是一举两得。总之,只要不伤害学生学诗的积极性,又能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都是有效的。

三、吟读

我们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吟读诗歌比朗读诗歌的效果要更好,更能读出诗的味道。在吟读之前,要做好以下准备:(一、)让学生读准字音;(二、)划分好节奏;(三、)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由于学生在电视等媒体上见过有关古人吟诵诗歌的情景,所以,只要教师做好示范,学生便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而且对此种朗读方式很感兴趣。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相信学生是能品出其中三味的。

四、换读

古人写诗是很讲究推敲字句和字斟句酌的。有些字词反复推敲,讲究炼字,很见功力。如果只是教师做讲解、分析,学生是很能体会到其中之美的。因为这些不是他们的发现,故而自然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将原句中的有关字句进行替换,让学生在替换以后读读、比比,学生便能很快发现其中的妙处。例如,我在教授《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就让学生把原诗中“风正一帆悬”中的“正”字换成“顺”或其它字,试着比一比。将“海日生残夜”一诗中的“生”字进行替换,再比比。在学生将原字换成“升”、“出”等字后,自然能品出原字的妙处。另外在学生的反复换读中,学生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会让他们更加兴奋和激动。

五、想读

古代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古代诗歌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诗歌的意境,从而品读出诗歌的美,还真得下一番功夫。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想读环节,从而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诗歌的美。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我举例说:“假如你喜欢‘枯藤老树昏鸦’一句,那么你想想,这根枯藤是一根什么样的藤呢?树上还有没有叶子?藤是怎样缠绕在树上?就像你在生活中见到的那一幅画面?乌鸦又是怎样的?”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拓展,就会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体会出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让学生将所想像的画面说出或写出以后,再边想诗句所展现的画面,边读诗句,自然感觉就不一样。这样“想读”之后,学生自然能品味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也会更喜欢我国的古代诗歌。

六、画读

画读是对想读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工。有些古诗所创造的意境不仅优美,而且所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颜色搭配合理、鲜艳,十分美丽。如在《次北固山下》一诗的教学中,在学生想读完“海日生残夜”一句的画面后,再让学生给画面添上颜色。“在残夜中升出的太阳是什么颜色呢?大海呢?等太阳完全升出以后,江面又是什么颜色呢?”在对颜色的添画中,学生不能想象出红色与黑色,红色与金黄色,红色与绿色的搭配。使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更加美丽。

七、比读 比较阅读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自觉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所以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将有利于对古代诗歌地理解和品读。例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 秋思》时,就让学生进行了以下比较:“这两首诗既然都是写乡愁的,那么两首诗所表现的愁绪的程度一样吗?”学生经过比较会发现不同。“那么,是什么使得两首诗所表现的愁绪程度不同呢?”学生经过阅读自然会发现不同的景物描写在诗歌里面起到不同的烘托作用。这就使得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这一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八、写读

学生经过学习,可能会获得相关知识,教师还应该将有关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训练和练习。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 秋思》时,在学生进行了比读之后,发现不同的景物描写可以起到不同的烘托作用以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既然不同的景物描写可以烘托出不同的感情色彩,那么同学们试着描写一段景物,用这段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将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这一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写作练习之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之,古代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而要品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然而在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毕竟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面对低谷,你不失去生活的信心;

登上高峰,你不会忘记脚底就是深谷,从而放弃自己,那么,成功离你也就不远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举报帖子

| 引用 | 回复 |。

第二篇:古诗欣赏教学建议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建议

第一讲

绪论

一、中学古典诗词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积累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初中必诵诗词分别是70首、35首

2.高中必修教材也学了22首

(二)考试的动力和压力

1.08年北京卷背诵7分(古诗5分),古诗鉴赏10分 2.07年北京卷作文题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

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

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

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叹息一种恬淡的做人态度。

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3.作文中引用古诗词并给予恰当地解读,往往被视为有文化品位而获加分。

(三)古典诗词教学的困境 1.只会死背

2.课堂上听老师赏析诗词,觉得太难,无法迁移到自己独立读诗上 3.用考纲考点抽象教学 4.以高考题组织诗歌教学

5.不同版本的诗歌赏析的基本范畴有出入,同一首诗不同人赏析的角度、理解的程度有差异

结论:学生没有构建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图式

第二讲 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图式

第一、诗歌的形式(体裁、语言)

一、诗体有别

中国古典诗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诗体。体裁形式对诗歌的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甚至不仅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因为诗人在面对或处理不同的体裁时,他们的创作心态也是不一样的。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欧阳修《归田录》)

小词即宋词,可见最初的词因其风格轻艳,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读者如此对待不同诗体,作者亦复如是,欧阳修和李清照都是既写诗又写词的,但每人所作的诗与词都风味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体裁分类很复杂,这里只择其要者讲三点:诗词有别、词曲有别、各种体裁的内部差别。1.诗词之别

诗多言志,故庄;词多缘情,故媚。

试举李清照为例,作为著名的婉约词人,她在《论词》中说:“词别是一家。”她的诗词风格完全不同。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词曲之别

词生于歌楼酒肆,故媚;曲则本于里巷歌谣,故俗。词形成后有明显的文人化与豪放化倾向。而曲则基本上坚持了以俗为雅的风格,善噱。

《拨不断·长毛小狗》王和卿

丑如驴,小如猪,《山海经》检遍了无寻处。遍体浑身都是毛,我道你有似个成精物,咬人的笤帚。3.同一体裁的内部差别

以上是比较宏观地谈几种诗体的差别,事实上古代的诗体远不止这几种,而每一种体裁内部的差别也非常值得关注。因涉及过细,不在这里展开,略示几点,以资启发。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歌行之畅,必由才气;近体之攻,务先法律;绝句之构,独主风神。(胡应麟《诗薮》)

这是讲不同诗体的区别。事实上对词来说,也有相同的情况。比如长调慢词近赋体,善铺排叙事;小令近绝句,只言片语,独主风神。

二、了解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古诗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有人称为“诗家语”。鉴赏古代诗歌,首先是理解诗意,如果对诗歌的基本意思不甚了了,何谈鉴赏?因此,读诗的第一步应是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含义。这就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有:(1)倒置。

由于受格律和平仄押韵等限制,或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或某些词语,诗歌常把句子的语序予以倒置。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颔联)要正确理解这首诗,就必须还原倒置的词序: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明乎此,在理解诗句时,如果按诗句现有的句序难以读通,就要考虑是否有语序倒置的现象存在。(2)省略。

诗歌的语言凝练、集中,因此常常会有成分的省略。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奈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写对故居的依恋难舍之情。第四句为省略句,完整的理解为:(在我)欲别(时),(黄莺)频啼四五声。(3)列锦。

被称为诗中的“蒙太奇”。指不用实词和虚词,仅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排列组合构成诗句,如影片中的一组组画面的组接(即“蒙太奇”)。它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诗词曲的创作。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由“鸡声”、“茅店”、“人迹”、“板桥”等名词性短语和“月”“霜”等名词组合而成。

列锦这种修辞格,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它意象繁密,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纵深感。由于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使诗句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艺术空白和想象空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4)互文。

即互文见义,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说,但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分开说。理解时,要把两个词合在一起解释。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句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前面省略了“汉”,后面省略了“秦”,说成“秦时明月汉时关”,而理解时要合在一起,理解成“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互文可以加强情感的深度,避免平直之嫌。(5)叠音。

具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对所描写的内容起突出强调的作用。2007年高考天津卷就明代诗人高启的《黄氏延绿轩》:“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提问:“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解答这道题,就要明确叠音词的作用。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第二、诗歌的形象

一、诗歌的意象(略)

杨柳、长亭、月亮、大雁、梧桐秋雨、雨打芭蕉、斜阳、杜鹃、鹧鸪、蟋蟀、啼猿、乌鸦、蝉、菊、梅、松柏、竹、莲、琴瑟、羌笛、关山、登楼、寒砧、后庭花、霓裳羽衣曲、黍离、„„

二、诗人形象 细节、人称

三、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讲解这类诗要关注意象的色彩,注意画面的冷暖、色彩、疏密、动静,这些景物特征与人物的心情有潜在的对应关系。

1.是疏阔还是细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是明朗还是阴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3.是静还是动: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是视觉还是听觉、嗅觉、触觉:

月榭故香因雨发, 风帘残烛隔霜清/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晚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的意境:

《寒夜》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温暖的色调近距离 亲切 微微的欣喜 有着落)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清冷的色调 远距离 寂寞 声音的缭绕 无着落)

第三、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主旨、情趣、理趣: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纪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 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因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样《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拭《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

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

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笑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爱《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宫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川·明月别枝惊鹊》

二、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

(一)送别诗

关于送别诗的做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例: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尾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二)山水田园诗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沈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说:本诗主要描写了几幅图画,刚下过雨,山上清新空阔,到了晚上,秋意很浓。明月照在松林间,清泉在石头静静的流着。竹林哗哗,是院女归来了。莲花摇动,是渔船归来了。随着天气变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淡,这优美的山景可以让人们留下欣赏。全诗主要在渲染一种优美、宁静的生活。

(三)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例: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到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四)怀古咏史诗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则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五)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这类诗往往闲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因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六)边塞征战诗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七)思乡诗

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八)闺怨诗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四、表达技巧

一、关于形象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渲染烘托。在鉴赏诗歌时,渲染与烘托常常并提,两者都是加强艺术效果的写作技巧,但是,渲染一般从正面着眼,而烘托一般着眼于侧面。

渲染——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离开焦家时“严妆”的描写,作者不惜笔墨,精雕细绘,由足至头、至腰、至指、至口、至步态,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了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这是对刘兰芝的赞美,也是对封建礼教的谴责。又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诸句,通过对木兰行色匆匆的描绘,渲染了出征前的紧张气氛。木兰返回故乡之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护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可谓极尽渲染,全家老少喜不自胜、其乐融融的景象如在眼前;“开我东阁门”以下一段通过渲染,使木兰“重著女儿装”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在古体诗中,诸如《春江花月夜》、《长很歌》、《琵琶行》、《兵车行》;《葬花吟》等,由于大量的渲染笔法的使用,读来每每给人一种笔酣墨畅、淋漓尽致之快。这就是渲染的艺术效果。

烘托——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供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如李白《听蜀僧弹琴》的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句,就是通过对美的对象给人造成的强烈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美的主体。再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耕者忘其犁,耘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些诗句尽管没正面写罗敷的长相,但这种侧面烘托却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致。

2.对比衬托。对比也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将军和兵士之间的尖锐矛盾。又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已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山中却灼灼桃花绽春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在诗歌创造中,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叫做衬托(也叫做“映衬”、“陪衬”、“铺垫”等),也就是绿叶衬红花。

衬托又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即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体更为突出的一种技巧,也叫陪衬。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始终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纪的吴。这是以美衬美的正衬手法。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诸如以美衬丑、以丑衬美、以乐衬苦、以苦衬乐等。如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可是地特定的情景下,竟然让诗人溅泪、惊心,更显得诗人心中的乱离之苦的深重。这是以乐衬苦的反衬手法。其他如杜甫的“花近高楼伤客心”、王维的《渭城曲》,也是以乐衬苦的反衬手法。

3.动与静。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它可以是动静相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的鸣噪与鸟的啼唱来衬托山谷的幽静;也可以是化静为动,如李白《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出”一“送”,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这是化静为动;还可以是动静结合,如社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声。”两句诗中,视觉之动与听觉之动巧妙地融为一体。4.虚与实。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去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去写它的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体部分用奇特的想象来“虚写”梦境中的天姥山,从而创造了一种奇妙的意境。杜甫《月夜》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借推想异地亲人的景况来虚写自己的思念,手法巧妙,历来为人所称道;林逋《山园小梅》中的“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的“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当然也是虚写的妙笔。如果在诗歌创作中将虚实巧妙地兼用,虚与实就可以互相补充映村,相得益彰,也就是“虚实相生

5.象征。所谓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简言之,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事理叫做象征。如火炬象征光明,乌云象征黑暗,松相象征高洁,雄鹰象征勇敢等等。然而,由于诗人的思想情趣及经历遭遇有所不同,同一象征物也可能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同是咏蝉,我们从骆宾王那里看到的是悲愤,从虞世南那里看到的是清高,从李商隐那里看到的是抱怨。又如,同是咏梅,我们从陆游那里看到的是“更著风和雨”,从毛泽东那里看到的是“她在丛中笑”,从瞿秋白那里看到的是“正我逍遥处”。即使是同一诗人咏同一事物,也会因为时过境迁致使象征意义前后迥乎不同,如黄巢的两首《题菊》,前一首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怀才不遇之愤,后一首则如同义军揭竿而起的宣言了。

6.用典。在诗词中用典,一是便于以极俭省的文字表达复杂而深厚的感情;二是有暗示、启发作用,便于表达不便明说的内容和情感,使作品含蓄蕴藉。诗词中用典的方法有明用,有暗用,有直用也有反用。谢枋得的《庆庵寺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是明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自己“避元”的隐衷;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是暗用典故,表面写梅花,实际指乐曲《梅花落》。另外,诗人用典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在阅读诗词时,遇到用典,首先应弄清典故内容,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借以宛转传达的感情。如苏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典目的在于抒发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则是寄托忧国之思。

7.赋、比、兴。“赋比兴”手法诞生于《诗经》,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敷陈,包括铺叙和陈述,都是指叙事而言;直言,就照直说的意思。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绅的《悯农诗二首》,梅尧臣的《陶者》,张俞的《蚕妇》等。赋还包括人物的内心独白,如《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从此替爷征”诸句。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通常的比喻。朱庆余与张籍的酬唱赠答以及朱熹的《观书有感》都是因“比”中寓理而脍炙人口。

二、关于情感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从抒情方式角度考虑,一般可将诗歌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称之为“直抒胸臆”,如李白的《将近酒》、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绅的《悯农诗二首》等。

间接抒情通常有三种情形,一是“借景抒情”,一是“怀古抒情”,三使“托物言志”。

三、修辞手法可突出形象,可用于抒情

从修辞手法对古诗语言的积极作用来看,一般说来,比喻、比拟有助于形象性,夸张、移就有助于生动性,对偶、排比有助于整齐性,借代、诘问有助于变化性,反复、对比有助于抒情性,双关、反语有助于含蓄性,摹拟、叠词有助于音乐性„„

第三讲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法

如:李白、杜甫其人其事其文,或苏轼、李清照其人其事其文 下面以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例说明知人论世的具体要求。主要讲三点,关注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关注诗人的相关作品,关注时人与后人的评价。(张学军提供)1关注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关于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可以参考史书与传记的记载。如今网络资讯发达,这一点非常容易做到。比如对于王昌龄,就可以参考《旧唐书》《唐才子传》《中国文学简史》甚至《王晶龄年谱》这样的资料。下面是我排列出来的王昌龄生平大事记:

武则天圣历元年戊戌(698)王昌龄生,一岁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二十七岁

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开元二十四年丙子(736)三十九岁 “旗亭画壁”当在是年前后。

唐薛用弱《集异记》: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曵,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多者,可以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妓讴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一乐府。”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众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中紫衣貌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与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740)四十三岁 北至襄阳访孟浩然,浩然旋卒。

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癒。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二。”

天宝七载戊子(748)五十一岁

《新唐书·王昌龄传》所云“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当在此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六十岁。

去年冬与今年十月之间,道出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后张镐杖杀晓。

„„后以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愆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惭沮。(《唐才子传》)以上是“知人”。这样一来,王昌龄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诗人名,而是一个可以立起来的活生生的人。它与孟浩然、李白的交往,更可以展示诗词教学的“漫延”功能。当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这些都讲给学生,但老师了解的越多,越能左右逢源,随机生发。事实上学生对这些东西非常感兴趣,仅凭无意识记忆就可以完成文学史知识的积累。

再说论世。

关于唐代边塞诗的情况,老师一定要讲给学生。比如盛唐王朝的开边政策,强大的边防和高度的自信;文人普遍投笔入幕,去边地求功,因而边塞诗发达,成为流派。但不妨再延伸一下,宋代边关多事,边塞诗反而不发达。为什么呢?因为宋王朝比较“文弱”,失败的情绪弥漫于朝野。同时也因为文人待遇的提高,不必远赴边关求取功名。试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王昌龄诗中云:“不教胡马度阴山”,为什么要提到阴山呢?我们看阴山的位置和重要性:

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正因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翦伯赞《内蒙访古》)

如果胡马度过阴山是什么景象呢?再看鲜卑人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如果我们能对每一首诗都能下一番这样的知人论世的功夫,走上讲台就会有一种“有底”的感觉,就不会担心无话可说了。2关注诗人的其它作品

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之间可以相互取证,丰富我们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王是龄是以边塞诗著称的,他的好多诗都可以为本诗作注,这叫“以诗证诗”。我们看下面一首:.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我们很容易发现,最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即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边关战士报国的豪情与乡土之思缠在一起,如果我们延伸一下,关注一下王昌龄的另一类闺情诗,就更能丰富我们对于唐代边塞诗境的认识,当然,我们对于王昌龄的了解也就更加丰富而全面: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3关注时人与后人的评价

每一首名诗都有它的接受史,前人赏析评价可以作为我们鉴赏的参考。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理论相当发达,其中有不少关于诗歌品鉴的诗话如《历代诗话》,可以查阅一下。如果有“王昌龄研究资料汇编”之类的书,那就更方便了。试就举二例:

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为去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王世贞《艺苑巵言》)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类。储光羲、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王夫之《姜斋诗话》)虽然王世贞与王夫之对本诗的理解与评价已有分歧,但他们的意见无疑对我们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可以作为我们赏析诗歌的向导。

二、对比阅读法

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对比,同一作家不同的时期作品对比,同一题材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对比。以下是王学军老师提供。

对比阅读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也可以作为教学方式。如能合理运用,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加深其对诗歌个性特征的理解。但要有主有次,不可做成对比专题,使课堂结构分裂。有时只言片语的提及就有拨云见日的效果。(1)不同作家的同题作品

作品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即使是同一题目,不同的作家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贾至、杜甫、王维、岑参《早朝大明宫》;岑参、杜甫、高适《登慈恩寺浮图》;李白《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2)同一作家风格的变化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李煜前后期诗词;庾信前后期诗词对比;王维前后期诗风变化;甚至现代作家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比

(3)不同流派风格的同题作品

同是秋天,刘禹锡之豪放与李清照之婉约不同;同是写爱情,南北朝乐府相差极大;同是写战争,古代文人和今日革命派亦不同。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 例:《红楼梦》海棠诗对比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蘅芜君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潇湘妃子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怡红公子

三、体验教学法

1.从语言品味入手,写赏析片段

品味语言——形象——情感 2.从范例入手,归纳一类作品特点 个例——类——特点

3.从故事(个人际遇)入手,作个性化鉴赏

特定情境——作品分析——联系读者的体验 4.从经典题解析入手,形成基本鉴赏能力

题——典型性鉴赏——迁移——总结鉴赏要点

第三篇:古诗教学

让古诗教学扎实而灵动

笔者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常听老师们抱怨:古诗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在平常的公开课教学或教学视导中,很少听到古诗教学课,即便是刚巧进度到了,老师们常常也是敬而远之,绕道而行,生怕上砸了。偶尔在随机视导中听到的课,教师大都让学生读通诗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逐句说出诗意,最后读读背背了事。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在诗外徘徊。这样的现状,引发了笔者对古诗教学的思考:如何让古诗教学既扎扎实实而又兴味盎然呢?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呢?

一、做好古诗教学的保底工作 诗歌语言凝练生动,有些诗句根据平仄或押韵的需要调换了词序,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借助工具书读通读顺诗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句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有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规则作相应的词序调整等。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引导探究。另外,古诗教学要注重诵读和课堂反馈,让学生当堂背诵,留几分钟让学生默写名句,或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让这些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都是大有必要的。题型示例: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眼中“ ___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杜甫笔下“随风潜入夜,_________”的春雨。夏天是什么?是毛主席眼里“ _________ ”的七色彩虹;是令杨万里赞叹的“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风光。

二、让古诗教学兴味盎然

1.激情导入,激发诗情 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披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作者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万小兵老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就用深情的开篇导语,把学生带进诗境,奠定了全课的感情基调:乡愁,是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明月高楼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范仲淹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那么,诗人王安石的乡愁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泊船瓜洲》,一起来感受他的乡愁。”

2.巧妙点拨,升华情感 当学生的情感难以与作品发生共鸣时,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1)评价引导,催生情感。教师积极的、中肯的、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润滑剂,是催生学生情感的催化剂。(2)激情引读,升华情感。引读也是有效点拨的方法之一,请看王自文老师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一段实录。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那么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10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这里的引读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教师的引读,减少了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落差,拉近了学生与年代的心理距离,学生仿佛变成了望眼欲穿的“遗民”,一下子融进了作品里。

3.放飞想象,入情入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诗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形象是基础。一是因为形象是立体的、亲切可感的,容易调动读者的感官,使之参与审美活动。二是因为情感是抽象的,形象才是具体的,没有形象,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艺术的表达。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诗的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体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情感是想象的动力,诗人“情动而辞发”引发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丰富想象,而读者也只有在情感的驱动下才能调动想象力,通过语言文字的桥梁,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营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并通过教师激情地讲述,放飞学生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2)启发诱导,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学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打开自己生活记忆的闸门,去合情合理地丰富和补充。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将记忆中所积累的类似经历充实到眼前的画面中,借以拓展画面,达到强化感受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孟郊的《游子吟》时,抓住一个“密密缝”,让学生想象画面:此时,这位老妈妈在想些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在放飞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你们也正感受着母爱,享受着母爱。在你的脑海中,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如果此时,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很自然地入了诗的境,动了真情,理解了母亲“密密缝”的深厚意蕴。至此,学生感恩的心弦被拨动,昏暗的油灯下白发亲娘为儿子缝制行装的形象与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点滴交融在一起,永远存活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

4.紧扣诗眼,品味诗情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以声写静,动感更强烈,更能衬托月夜的寂静。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教师若能智慧地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将“诗眼”化为可观可赏的画面,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化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小儿的“无赖”。学生试图用“趴”、“躺”等词来代替“卧”,但都感到别扭,学生在反复揣摩中体会到只有“卧”最自然、惬意、自在。一个“卧”字将小儿的“无赖”情状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水到渠成地领会了诗人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锻炼了炼字炼句的能力。

5.配乐吟诵,烘托诗情 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诗歌充盈着音乐的旋律与美感,只有熟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反复的呤诵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文章重点字、词、句所表达出的形象美、色彩美、音乐美。并通过这种感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如果再辅以合适的音乐作背景,更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同时优美的歌曲也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孙双金老师在上《思乡组诗》时,以《月之故乡》作为贯穿全课的背景音乐,营造了绵绵的思乡氛围,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中。有位教师在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以《寞》作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动情诵读,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些诗歌已谱成曲调,如《但愿人长久》《长征》等,可在课终让学生听听唱唱。另外,用学生熟悉的旋律为诗歌谱曲,也是调动兴趣的好方法。当然,教师要注意所选旋律与古诗意境的和谐。如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配《春晓》让学生吟唱,学生唱得兴味盎然。有些情调欢快的诗歌,还可以采用说唱的方式,如《村居》《池上》等。

以上从两方面谈了对古诗教学的思考,这两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有机和谐地统一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

第四篇:浅谈古诗教学

浅谈古诗教学

汤文来

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

白居易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反映了诗人在长安受排挤被放逐后东游齐鲁时追求自由的心情。这一类诗歌教学,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二、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风瘦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

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像,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像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教师可根据诗中的“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事物,展开问题提问:诗中是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硬以至无法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着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古诗教学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 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 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 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 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 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

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 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 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 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 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 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 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下载古诗的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的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教学初探

    古诗教学初探 李采红 四川省邛崃市北街小学文昌校区 邮编611530 摘要:诗歌教学强调诵读、想象,教学时可以采用解诗题、知诗人、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背诗句、广......

    古诗教学

    浅析小学古诗教学 【摘要】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

    古诗教学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具有引领人生发展的功能。小学的古诗经典诵读与教学,有助于我们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来感染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人格,造就......

    古诗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它以生动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味,广袤深邃的意境,成为小学生接触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并且古诗词的熏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

    古诗教学

    诵读经典古诗 培育一代新人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盐城市北龙港小学 孙春华 【摘要】古诗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教学......

    浅谈古诗教学

    浅谈古诗教学“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

    教学建议

    一、教学工作方面 首先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哪些地方要详讲,哪些地方可少讲,都要认真思考。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讲清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