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建系李生勇建筑力学教学改革

时间:2019-05-13 01:1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建系李生勇建筑力学教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建系李生勇建筑力学教学改革》。

第一篇:水建系李生勇建筑力学教学改革

《建筑力学》教学改革中体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河套大学水建系 李生勇

摘要:本文剖析了传统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使建筑力学教学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建筑力学课堂教学与市场接轨。

关键词: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主要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的普通高中,而是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新型农民。随着我们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命力,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主要靠所学专业与内容是否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技能培养,是对直接劳动者的训练,是让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体现知能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由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教学体系,在知识的组织编排上从维护学科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出发,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不利于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与之相对应的“能力中心”体系,它通常是在分析某种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各种具体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和基础知识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较强,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只有这样,力学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职校才能最终完成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使命,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才有可能是“人人都成功”的职业教学。

力学课程是职业学校许多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工科力学课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步伐的逐渐加大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培养工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力学课程的教学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基础差,对学习力学课程的不够重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致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提出力学问题及应用力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感到明显的不足。基于上述考虑,本人认为在力学教学中应进行一系列的从教学方法到指导思想的改革。

1.改革教学指导思想,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

建筑力学是学生进入中专工民建专业后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它比喻为“一座桥”,若能在这座桥的此岸顺利的到达彼岸,就进入了建筑专业课的开阔地带,并能在该地带中任意地驰骋。建筑力学课程学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其他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的学习,所以在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在教学中,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广泛联系实际工程。如汽车刹车过程中的动力分析,塔式起重机上平衡铁重的确定等。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力学在实际工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积极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对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素质

传统建筑力学课堂教学,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依据确定的教材编制授课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由于职业教育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力学教育课程和教材是动态的,教材往往滞后于现实需要。再加上现行教材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导致教师在力学课堂教学中仍跳不出“知识本位”教学,甚至出现所传授的知识是无效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实用、实效”的原则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减少或删除部分理论分析推导及相关知识,加强应用计算,补充课外实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解决好与物理课程中有关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重复问题,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避免简单重复,尽量多讲些工程实例和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如力学中的扭转这一章,由于建筑专业中学得较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只介绍此种基本变形的形式,而不深入讲解,又如在讲《力和受力图》这章时,可以多举些建筑物中墙、梁、楼板、地基等工程中的实例来叫学生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力学兴趣明显提高,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有长进。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的性质、特点,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同时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处理数据,自已提出问题作出结论。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当有益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课堂教学理念,适应职教形势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理念则是这一根本途径的理论基础,是原始起点。有什么样的课堂理念,便会形成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在现代力学课堂教学中,应树立以下一些基本理念:

(1)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价值观。这种理念把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全面加以关注。这种教学理念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指明方向并积极创造出一种支持开放性探究学习的氛围,把一切教学行为定位于支持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交流、共勉、沟通、启发、补充与构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师生时时交换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以丰富教学内容,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在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2)注重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的教学过程观。这种观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其潜力各不一样,兴趣也各不相同,学生的这种潜力需要合适的教育加以开发。传统的力学课堂教学理念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要扭转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教学必须正视课堂群体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打破传统力学课堂教学的一统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实施“差异教学(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程度的掌握知识。

(3)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质量观。作为力学教育工作者,要大力推进力学课堂教学的“质”与“量”的改革。“量”即减少学生的负担,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质”即采用适当的课堂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职业技术教学的力学教学课堂作为现代课堂中的一种,既存在共性,又有自己的独立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力学教育课堂自身内在的规律,课堂理念符合了它,职业技术教育便会发展,没有符合它,职业技术教育就会停滞不前。

4、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环境,学生体会不到实际应用的乐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变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变静态封闭的教学过程为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填鸭式”传授为现代的“研究性学习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着力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将抽象化为形象,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目的。同时,多媒体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不仅形象生动,赏心悦目,而且可以突破时空之局限,形象客观地再现具体事物,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以“约束与约束反力”“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等知识单元为例,这些知识单元的特点是课堂板书量大,抽象概念多,需要的图形和图片数量较多。过去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进行教学,既费力而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基本上能消化该节课的内容。大大提高了这些知识单元的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黑板和粉笔也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连贯性优势,特别是在推证力学原理和公式的方面,其优势非常明显。另外,由于实际模型具有形象、生动、真实感强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采用。

5、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

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不改革,考试的导向性就不能根本扭转。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原有的考试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严重的制约着力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校在力学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在成绩考核与考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爱因斯坦曾指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卷面上主要是出一些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如给定受力结构,让学生为各构件选取材料及截面形状和尺寸,并对该结构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并改革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成绩评价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试,学生思维活跃,更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不再被学生视为沉重的负担。

其次,在考核方式、方法上,应该有利于识别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只考学生的记忆力。我们改革了单一的闭卷笔试的方法,分别采用了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还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为了便于考核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察学生查阅、收集和利用有关资料的技能。我们学校采用了在北美一些国家比较流行的“一页开卷”的方式,即考试时学生带上由任课老师事先发给的空白试卷一张,学生可以在纸的正反面写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这一过程,就是对重点知识的归纳、提炼和总结的过程,等于把教材读薄了。考试结果表明,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学生们都有认为这种考试方法没有闭卷考试的思想压力,用不着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而是把重点放在准备资料、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与能力的提高上,确实有收获。

为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一次性结课考试的做法,可采用多种形式,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实验操作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这种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可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也可使学生学习压力适当分散,并且能较为准确地考查学生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为此,学生学习后的成绩评定我们采取了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及专心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作业情况,读书报告,阶段性测验,大作业,实验成绩等)占50%,期未考试成绩占50%的分阶段的全程性的考核方法,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考试考核方法,实现了考试内容、形式和成绩评定的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学生学习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统一。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力学的学习信心与动力。使每个学生认识到,我也能学好力学,我也可以考及格,这样学生的学习内驱才会被挖掘出来。

总之,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为了面向二十一世纪;为了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改革,并在改革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逐步完善。

第二篇:《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研究

《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建筑工程技工学校,015000)

【摘要】文章首先对中职学校的《建筑力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实验以及改革考核等几个方面,对中职学校的《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部分兄弟学校《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能为广大学子的专业学习有所启发。

【关键词】建筑力学;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实践;能动性

《建筑力学》是为土建类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实践性比较强,通过学习旨在引导、启发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如分析与计算的能力以及对工程力学问题的简化能力等[1],在此前提下,为下一步《建筑结构》、《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建筑力学》课程里面渗透了好多关于《高等数学》、《物理学》的内容,也就是说需要用他们理解、解决分析《建筑力学》中的问题,而这一点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可以说是他们的“软肋”。由于中职学生本身所学习掌握的相关基础理论就很薄弱,所以他们学习起这门课程来,感觉特别吃力,成效不是很理想。如何让“先天不足”的中职学生能够吃透、理解、掌握以及学会应用这门课程的精髓,让他们毕业后步入社会,走向生产一线,在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如、顺应万变,一直是大多数中职教师所关注的问题。鉴于此,笔者拟结合自我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与广大同行共勉。改革教材,优化内容

对于教学而言,教材在整个教学环节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的《建筑力学》内容的制定,是依据专业的授课计划确定的授课时数,同时是根据既定的教材(内容已经确定)拟定的授课计划。但相对于中职教育的现实而言,以往的教材及授课计划等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对于教师而言,如若虔诚的按照原来设定的框框进行教学,仍走不出“知识本位”的话,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中职学生本人而言,他们毕业后或者直接走上就业岗位或者继续深造,这一点也向我们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因此,《建筑力学》教材内容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做相应的变化,如内容的增删等。根据从业经验以及相关调研,笔者认为,应结合中职学生知识架构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现实,对于教材内容的增删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应用为原则,难度适当降低,可以拓展定性分析。二是应凸显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尤其在工程应用等方面,同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力度。三是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继续学习或深造),要对他们的教学适当加大难度,但对于教材中是重点,学生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如组合变形、圆轴扭转等),教学中可以弱本文源自http://www.xiexiebang.com如需职称论文代写发表请上星论文网!化,或者直接删除。对于不常用,又容易在相关手册中查询的复杂公式(如梁的挠度与转角公式),可以不强求学生硬性记忆。在教学中,要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要尝试、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引导、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能力去分析、解决问题。例如,教材中,针对“提高梁的承载能力”这一知识点[2],让学生结合实例和已具备的知识,尝试从哪些方面提高这一措施;再如,可以对“力学建模”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根据具体实例学会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关分析。改革教法,实现主体性教学

许多教师认为《建筑力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也都通过各种办法探索有效途径,但结果下来,尽管费力不少,效果 ;却;不遂人愿。笔者认为,传统的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教师要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分层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据文献分析,同时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有效实施主体性教学,应掌握如下原则:第一,建立情感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主动与学生建立情感纽带,增加情感基础,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能够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第二,把握学生内在心理,拔高需求层次。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一些基本的需求,在给 ;予; 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条件满足其更高的需求层次。第三,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根据“环境→个体→目标”的目标实现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逐步提高自我效能感。第四,创设条件,增加自主性。教师要根据时机主动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创造活动,增加其独立性、主体性以及自我性的锻炼机会。第五,传授学习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教学环节,要通过创设情境、针对性教育等,进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习需求;要通过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经历或经验,尊重学生的问题回答,树立榜样,参照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创设条件,把部分课堂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要通过示范引导、优化教学过程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改革实验,强调应用

目前,中职建筑力学普遍地把材料拉伸与压缩实验和直梁弯曲应力实验作为基本实验。为了增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一些学校在考虑增加实验内容。

当前,好多中职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强调一些基本实验(如直梁弯曲应力实验、材料拉伸与压缩实验等)[3]的操作;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还在酝酿,打算要在基本实验部分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及授课时数。但笔者认为,中职不是高职和大学,中职教学中,《建筑力学》的教学实验没有必要注重面面俱到。实验环节还是要和实践结合起来,还是要基于实践这一现实。基本实验的操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但对相关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理解可还是不知所以然;另外,这些点也并不是今后实践中要着力应用的方向。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建筑力学》教学,不仅基本实验是实践,诸如对实际结构的力学建模、受力分析也是实践。因此,教学实验中,要突出主要(实践)内容,如建筑结构的力学建模和分析实训[2],以此为核心内容精心设计实验,让同学们在生动、有趣的实验环节,将力学模型与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职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革考核,引导实践

对于中职学校的《建筑力学》考核,笔者认为应改变 “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传统模式,应该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具体可以这样操作:一是考核内容。在考核内容方面,相关题目应凸显考核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题目应该体现知识面宽、灵活性大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强等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在下一步的学习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二是考核方法及过程。整个考核应涵盖多个环节,如课堂提问、作业、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实验操作以及案例分析等等,这样的考核不但会对学生《建筑力学》的学习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从另一个层面可以促发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把握学习方式和方法,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语

中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还比较差,这一现状直接决定了中职学校的《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是一项较为艰巨的工程。尽管如此,只要我们与时俱进,以实践应用为目标,踏踏实实,用心去处理、应对或改变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定能在教学中凸显出能力和素质教育这一特色。

参考文献

[1]赵萍,高丽荣.建筑力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张立柱.改革建筑力学课程适应“2+1”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10(5).[2]陈春梅.提高高职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J].高教论坛 ,2008,(3).

第三篇: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要: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筑力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是学习后继职业技术课程和从事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结合高职教育要求、学生素质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等,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环节、师生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有其鲜明的特点。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其中重点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高职教育要求、学生素质特点以及笔者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对《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1]

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才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大部分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教师一般来自中专院校或本科院校或研究型院校。高职教育有别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理念和本科教育理念都不能很好的适应高职教育,因此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探索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着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特点,我一方面经常参阅相关资料、信息,学习高职教育文件,高职教育教学论文,不断学习高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院督导交流思想,听取合理建议。在讲授《建筑力学》时,由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完整性转变重视知识的实用性;由单纯理论讲解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仅仅面对课本,有时还面对的施工现场、教学模型等;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交流、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由单一以分数来评定学习效果的结果性考核转变为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出勤率、回答问题、作业和小测试、考试等方面的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全过程考核。高职教育理念逐渐清晰,教育理念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职业基础课程,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整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结构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职业技术课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由于它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知识点多,难度大,并且高职教育要求减少理论课时,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甚至还有些同学在高中学习文科),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对于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以及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暂时用不上的知识点不在课堂上讲授,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学方式去拓展视野;对于难懂的知识点注重实践应用而弱化理论推导;对于在教材中整合不当的问题进行修正。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不能完全受课时的限制。比如平衡条件、内力,是强度计算十分重要的基础,并且对于不同的计算结构简图,表现形式又不相同,初学时很容易迷惑。因此在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安排课时。

总之,讲授的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让学生感觉它有用,而不是难,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进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

受,很少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模式下很容易疲劳,养成依赖性,思维懒惰、僵化[2]。而高职教育不仅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转变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启发、引导、讨论、自我发现下掌握知识。

4、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授课时,不能单一采用课堂讲授法,而要积极采用更适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3],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挂图、构件模型来演示结构或构件的受力和变形。

5、抓好课程考核环节[4]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采用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纪律性、作业表现、考试成绩,重能力和素质的全过程考核[3]。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学习态度、出勤率、回答问题、作业和小测试等方面,分别占有一定的权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让学生对阶段性学习进行检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找准努力的方向;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计算题,题型丰富多样,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6、加强师生交流

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自身授课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调整安排授课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力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以后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高职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1] 丁晓玲 曾桂香.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力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交流会学术论文集,2006

[2] 张亚芳 禹奇才.建筑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刍议.广州大学学报,2002(3)

[3] 张立柱 关于《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辽宁师专学报,2005(1)

[4] 罗银燕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科技信息,2006(5)

第四篇:李勇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双师型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以四川省剑阁职业高级中学校为例

四川省剑阁职业高级中学校 李勇生

一. 问题的提出 1双师型教师界定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传授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能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适应当今时代特征的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首先,国家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17章提出:扩大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教师的来源途径,依托行业企业和高校,重点建设一批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教师在岗研修与企业实践并重,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并举的“双证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制度。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选培管用制度。

其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其对专业既能的掌握息息相关,双师型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技能和专业发展更为重要。

第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提出: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当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仅影响职业教育职能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职业学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的质量。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第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是解决中等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提倡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可引导教师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苦练操作技能,掌握某一专业的技能操作,通过反复实践、反复操作,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加深理论的领会,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努力达到善“讲”会“做”、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目的。

2职业高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现我校共有在编教职工240名,其中任课教师224人,占93.3%,工人16人,占6.7%;文化课教师106人,占44.1%;专业课教师118人,占49.2 %。从学历结构上看,大学专科学历共35人,占全体教师的15.6%,本科学历170人,占全体教师的75.9%,中师及以下学历19人,占全体教师的8.4%。专业课教师中,具有相关专业高级工以上等级证的60人,占专业课教师的56.2%。总的来说几年来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不断提高的,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

但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队伍专业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需求;专业课教师队伍非本科学历偏多,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薄弱,适应教育改革要求的新学校用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紧迫的任务,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职业高中双师型教师读物建设的对策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依据我校教师队伍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和干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教师队伍整体提高做出贡献,为剑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基本原则

坚持满足需求与提高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稳步推进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坚持开放、流动、竞争、有序、均衡的原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正确处理流动与稳定的关系。

坚持依法治教的方针,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和建设教师队伍。

四.主要目标

(一)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我校教育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分布合理、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所有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达到国家规定学历。

(二)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

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以适应课程、教材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尤其紧俏专业学科任课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力争达到90%。在编研究生人数达到15人,比例达到7%。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培养一批具有信念坚定、发展潜能大、后劲足、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多种层次为类型的骨干教师群体,使各级骨干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70%(含中职国家、省级骨干培训)。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和不断深化教师聘任制,做到用人与治事相结合,努力形成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师资和人事管理新模式。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五年之内,将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职教的突破口,加大国培、省培的力度,寻求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加强教师进企业的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到2016年我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90%以上。

五.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培养一支学风浓、教风正、身心健、业务精、有思想、有智慧的新型教师队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1.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教师每双周政治学习,单周业务学习,学习形式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学原文与研讨交流相结合,并认真记好各种形式的学习笔记,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写出学习体会。每学期末学校对教师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列入教师考核项目,每学年教师完成政治、业务学习笔记各一本。

2.以师德为中心,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落实《剑阁职中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深入开展“四爱四比”活动,即爱祖国、爱事业、爱职业、爱学生;工作面前比干劲,学生面前比爱心,事业面前比贡献,荣誉面前比风格。加大管理力度,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弘扬正气,表彰优秀。

3.坚持教师违规、渎职一票否决制度,排除消极因素。凡有违规乱收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之间闹矛盾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票否决,取消各种评优、晋级资格,直至不以予聘任。

4.开展“以校兴为己任,为学校做贡献”主题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征文、演讲、研讨会、进言献策等活动,使教师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联系起来,激发教师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5.以“师德规范”为依托,开展评选行为规范示范教师活动,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目标迈进。使教师一言一行都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全体教师对“事事是教育之机,处处是教育之地,时时是教育之时”达成共识,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于有声之处传播文明的声音,于无声之处体现文明的魅力。

(二)加强编制管理,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

科学设置学校内部组织机构,建立职责明确、管理高效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按编设岗,精简效能,明确职责,保证每个岗位满工作量。学校管理人员和其他职员,按照一人多岗、专兼结合的原则配备。岗位设置从学校实际出发,有利于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稳妥地调整优化教师队伍,坚决辞退不合格人员,精简压缩非教学人员。学校机构设置严格按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执行。非教学人员参照国办发„2001‟74号文件执行,不超过9%。在今后的内退政策中,没有极特殊情况,不再批准内退,内退人员按相关政策执行。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学校将尽快研究距正式退休不足一学年的教师离岗休息政策。

(三)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认真完成继续教育的学习任务,提高知识、业务水平。按照《剑阁职业高级中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方案》精神,落实我校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和校本培训计划。学校安排好教师的面授学习、外出培训,将继续教育成绩作用考核、晋级、聘任、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制约、奖励机制。

(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1.学校重视,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纳入工作计划,纳入学校工作日程、纳入学校办学规划。营造氛围,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通过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

2.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为骨干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1)坚持每学年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举办学科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加大压力,使骨干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2)创造条件,让骨干教师“走出去、带回来”。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市县骨干教师培训班,并要求参加学习者把好经验带回校,传给教师,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作一节汇报课或专题辅导。通过压担子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

(3)为骨干教师搭设展示的平台。积极争取各级赛课机会,把专家请进学校为骨干教师做重点指导。通过名家指导,使教师变得更聪颖更博慧,更激发他们强烈的进取心。

(4)加大骨干教师的奖励力度。按照《剑阁县中小学骨干教师评选认定工作意见》,每学年评选一次骨干教师,报县政府进行审批认定,表彰奖励。

(5)鼓励骨干教师著书立说,积极向各级各类报刊推荐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成果,不定期将教师随笔、论文、教案、案例、反思等集结成册,指导教师总结经验、深入研究。

(6)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每学期安排骨干教师作展示课或进行教学辅导,使他们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与全体教师共享。

(7)指导青年教师学会做自我发展设计,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自我发展三年规划”及学年“自我发展计划”,转换教师心理视角,发挥教师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使教师充分体验职业的价值、人生的价值。

(8)发挥科研先导作用,强化课题意识、研究意识、行动意识、成果意识,指导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善于发现、敏于行动、勤于积累、长于分析、精于总结”,以科研促进骨干教师队伍的成长。

(五)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依法转变教师任用机制。

1.建立和完善岗位动态管理体系。按照《四川省剑阁职业高级中学校管理文件汇编》中岗位职责、考核评价办法,从德、能、勤、绩等方面真正对受聘人员进行全方位考评。在选人用人方式上积极推行竞争上岗,通过岗位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逐步形成导向、激励、约束和合理配置的流动机制,真正体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在最适宜的位置发挥最大效益。至2016年我校结构调整将基本完成,实施岗位动态管理将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做保证。

2.进一步完善聘用合同制工作。建立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契约关系,实行合同管理。聘用合同制规范聘任双方权利义务,体现双方的地位平等,自愿选择,体现合同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新聘任的教师,从一开始就实行合同管理,约定聘期。

每学年依据岗位职责和绩效对全体干部教师进行考核,根据业绩和教师特长形成校内合理流动,促使优秀人才走上教学和管理的重要岗位,真正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有高有低,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形成全员的核心竞争力,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提高教师工作水平。

加强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认真落实《干部职员岗位管理评价方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评价方案》、《教师教学岗位责任制评价方案》、《班主任德育岗位管理评价方案》,把考核结果作为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规范评价引导、激励教师模范地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教书育人,积极进取。一切以能力和业绩为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形成“岗位靠管理,待遇靠贡献,发展靠能力”的人才资源与管理制度。

(七)加强教师工作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教、依法管理水平。

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政,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严格教师依法执教,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的发生,如有发生采取“一票否决制”,该教师在两年内不得评优、评先、评职。严格劳动纪律,规范工作作风。

(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投入。

组建教师队伍建设领导机构,由校长任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责任人,任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委会其他成员任副组长,由各校及各部门主管领导任组员。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有导向性、可行性、时效性的具体政策措施。从实际出发,每学年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学年末认真总结,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不同类型的教师教学经验研讨会。

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贾健平

副组长:李文峰 李维杰 张兴林 李碧文 杨 森 杨光彦

组 员:邓树林 李勇生 李思勇 何小波 何杰卓 王思杰 赵建勇 王德明 梁佳侠 蒲朝光 李朝荣 母 凤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每年筹措一定的的教师专项奖励资金,通过政策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实现教师充分而自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挖掘教师的潜能,弘扬教师的个性,激发教师生命的活力,提升教师生命的价值。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陈奂生上城》教案王建勇

高中语文《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高级中学 王建勇,副研究员,教育硕士 联系电话:*** 阅读教学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虽然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现有的经验,而应把它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加以进一步地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

从本教学环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基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两条相互交织的重要线索:一是分析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和修正假设的过程;二是学习要点的形成及由此引发的查询、探究和创造活动。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的作用,而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不仅使学生达到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和发展,而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思维能力,实现了两者的有机整合。

一、前期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此文是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一单元自读课,高晓声的这篇小说多角度地展示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文章以出色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

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心理描写的语句,从言语形式中去深入挖掘其深层的内涵,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题和结构。

教学难点:是通过把握文中人物复杂的心理世界,品味小说人物的性格,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我班的学生十八九岁,都是第一次从农村出来求学,在他们身上都有农村孩子质朴、善良的品质。他们在城市里生活学习的时间不长,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与都市人不一样的生活习惯,看到了很多与自己在农村不一样的人和事,也想到了很多,可以说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农民的共性,所以教学本文时能唤起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进入主人公的世界。

对于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学生在以前都曾学过,也掌握了这些方法是如何对小说主题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起作用的。同时以前也学过如何使文章跌宕起伏等构思方法。这些为现在感悟人物性格和揣摩小说构思做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当然,学生对小说反映的时代较远,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对作品的创作时代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通过揣摩具体的心理描写的语句,学会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过程和方法:

创设情境,并通过品读并和同学间的讨论,深入挖掘作品其深层的内涵,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题和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悟文中人物复杂的心理世界,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了解作品的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一个学生自排自演陈奂生在高级旅馆一觉醒来的情景片段。(即文本“一觉醒来,……陈奂生吃了一惊,连忙平躺端正,闭起眼睛”)

引出问题,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陈奂生怎么会到高级旅馆的,又为什么“竟浑身颤了几颤,一颗心像被线穿着吊了几吊,牵肠挂肚,”“吃了一惊”?

设计理念:赫尔巴特等提出,要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的一条原则: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抛出“锚”,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在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景,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生成新的理解和假设。

(二)带着以上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线索,学生自读相关语段,检索信息,并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1、先是一个怎样的人?此次进城去干什么?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2、车站做完生意,发生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试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分析有什么作用?

(三)协作学习: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修正(一人记录小组内每位成员的交流要点,并总结小组意见),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发表并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与别组分享。

1、陈奂生在知道旅馆费前后,行为和心理上有哪些变化,试找出相关语句读读,分析从中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2、陈奂生最终还是没有住到12点就走了,并还是买了帽子。这个情节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请抓住关键语段读读,品品。

3、陈奂生进城前后的身份居然有了显著的变化,他想出来了什么主意?试找出表现其进城前后身份处境的语句并分析这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

4、齐声朗读吴书记巧遇陈奂生这个情节,试加以分析小说为什么要设置这个情节?

设计理念:

(二)、(三)的设计,是基于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然后通过让学习者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真正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四)效果评价:

请我们用一句话对本文的构思、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等任选一个方面作一个评价,好么?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作补充,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理念:效果评价,实为问题后的反思。学生有意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帮助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景,如本文的情节构思、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在学生们的评价自己以及他们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四、形成性练习

改革开放后的陈奂生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了巨大的改善,思想上接受了文明的熏陶。如果他又进城去,会有什么变化。请我们课后去描绘一下他的进城情景,好么?

设计理念:此环节为扩展训练。是学生领悟了在具体情境中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学法指导,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独立地运用策略,“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造,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

联系方式:王建勇 嘉兴三中 314001 嘉兴市环城南路199号

下载水建系李生勇建筑力学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建系李生勇建筑力学教学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