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架构杨宪光

时间:2019-05-13 01:2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架构杨宪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架构杨宪光》。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架构杨宪光

嘉 应 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二零一二届)

题 目:《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架构 姓 名: 杨宪光 学 号:

院 别: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技术学(师范)指导老师: xxx 申请学位: 理学学士

嘉 应 学 院 教 务 处

A Thesis Submitted to Jiaying University for Degree of Bachelor of Science

The structure design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website curriculum

Candidate: xxx Supervisor: xxx

May 2012 School of Education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Guangdong, P.R.China, 514015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技术由视听技术迅速发展到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新型的教育技术必然会给教育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网络课程就是这个新型教育的一种方式。本文阐述了在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架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包括阐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架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协作性、开放性、交互性等设计原则;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过程,如教学设计、系统设计、素材准备、脚本编写、课程制作、发布与测试等;网络课程的学习系统、用户系统、管理系统与帮助系统等模块的功能实现和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流媒体设计技术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网络教学,架构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and the internet,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rapidly developed from the audio-visual technology t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ying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computer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The new patter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will bring huge opportunities to the educational innovation.And the web-based course is one pattern of the new education.The article discussed some considerations and modus operandi dur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web-based course briefly, including the necessity, the essentiality and the design principle or strategy such as freedom learning, collaboration learning, openness and interaction.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d the basic process of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instruction design, system design, material preparation, script writ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ublishing and testing.The author also explored the learning system , the user system, the management system, the assist system, the function of every module and the key technology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in“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web-based course , such as flow-media design technology etc.Key wo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Web-based Course, Network Instruction, Architecture

目录

目录........................................................................4 1 前言......................................................................6

1.1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架构的必要性...............................6 1.2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架构的重要性...............................6

1.2.1 以新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来开拓新的学习途径.....................6 1.2.2 以网络课程建设平台为依托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6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7

2.1 学科内容的选择性原则.................................................7 2.2 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7 2.3 创新能力培养原则.....................................................7 2.4 协作性设计原则.......................................................8 2.5 开放性设计原则.......................................................8 2.6 适合性原则...........................................................8 2.7 交互性原则...........................................................8 3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过程.............................9

3.1 确定教学内容.........................................................9 3.2 教学设计............................................................10

3.2.1 教学目标分析..................................................10 3.2.2 学习者特征分析................................................10 3.2.3 知识内容的分析................................................10 3.3 系统设计与脚本编写..................................................11

3.3.1 界面的设计....................................................11 3.3.2 导航策略的设计................................................11 3.3.3 脚本编写......................................................12 3.4 素材的准备与制作....................................................12

3.4.1 文本素材的准备................................................12 3.4.2 图像素材的准备................................................12 3.4.3 动画素材的准备................................................12 3.4.4 声音素材的准备................................................12 3.4.5 视频素材的准备................................................12 3.5 网络课程的测试与评价................................................13 3.6 网络课程的发布与维护................................................13 3.7 网络课程的应用与推广................................................13 4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架构及其功能模块实现............................14

4.1 学习系统............................................................14

4.1.1课程学习......................................................14 4.1.2 学习笔记......................................................15 4.1.3 在线讨论......................................................16 4.1.4 在线考试......................................................17 4.2 用户系统............................................................18

4.2.1 用户注册......................................................18

4.2.2 用户登录......................................................19 4.3 管理系统............................................................23

4.3.1 用户管理......................................................23 4.3.2 试题管理......................................................23 4.3.3 论坛管理......................................................24 4.3.4 购物管理......................................................24 4.4 帮助系统............................................................25

4.4.1课程定位......................................................25 4.4.2 网站导航......................................................25 4.4.3 搜索工具......................................................25 4.4.4 购书中心......................................................26 4.4.5 网络记事本....................................................26 4.4.6 中英文翻译软件................................................27 4.4.7 系统帮助......................................................27

5《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实现的关键技术...................................28

5.1 开发技术............................................................28

5.1.1 系统设计技术..................................................28 5.1.2 模块管理技术......................................................29

5.1.3 流媒体设计技术................................................29 5.2 开发环境和工具......................................................30

5.2.1 开发环境......................................................30 5.2.2 开发工具......................................................30 结论.....................................................................30 参考文献....................................................................31 前言

1.1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架构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技术由视听技术迅速发展到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 这种新型的教育技术必然给教育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必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传统教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与挑战,而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是可以优势互补的,借助孔子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的延伸性,扩阔教学的范围,形成传统教育和网络教学的相互结合局面。

如何使用网络技术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及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如何为学习者提供另一种学习途径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课题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架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对这一课题的初步探索。

1.2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架构的重要性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对于网络课程建设这块领域,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这门课程暂时只有较少学者对其提出网络课程架构的预想,而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这门课程本身来说,大部分学校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没有通过网络课程这个平台进行教学。因此,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架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2.1 以新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来开拓新的学习途径

《信息技术与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其教育技术基础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也可作为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基于这门课程现在大部分高校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出本课题可以让部分想通过网络课程进行继续教育或者终身教育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的平台,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人共事。

1.2.2 以网络课程建设平台为依托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2004年9月,广东嘉应学院开办新的专业――教育技术学,培养新技术领域的师范人才。自2005年以来,嘉应学院积极开展校内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在教育技术方面,目前只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工作,对于教 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架构,暂时比较少教师提出这个课程的开发工作和预想计划,而且对于这门课程的架构方案,在国内文献的搜寻阅读中发现比较少学者对此课程进行有效性的架构方案。基于国内网络课程现在所呈现出来的优势和不足的思考下,本课程架构方案的提出,可提供给其他学者作为参考。首先在嘉应学院网络课程建设范围内进行科学的开发试验,通过良好的评价后,则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2.1 学科内容的选择性原则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并且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等来选定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课程内容科学严谨,并且要与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保持一致,覆盖面广,及时跟踪本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学术发展前沿,反映最新的信息动态,做到教学信息资源的及时、准确更新。1设计要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引用的教学资源要符合事实,表达要清楚、准确,难易程度要适当。2

2.2 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网络教学所具有的师生时空分离的特征,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网络教学是一种非面授的教学方式,是以自主学习为其学习特征。3由于师生的时空分离,那就更需要学生有比较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在缺乏监督的环境下仍然能够自主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并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那就需要网络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紧紧地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新颖、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并且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人际交互”和“人机交互”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认知主体和中心,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主动自觉地建立良好的网络课程学习氛围,产生团队意识和共鸣效应。

2.3 创新能力培养原则

创新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4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作为现代化教育模式完善的一个探究方向,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的这个新型途径的学习,既需要掌握现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网络课程开发的设计人员,应该有义 12戴心来,陈齐荣.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及其设计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09):67-72.王承博,刘瑞儒,王宁.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79-82.3舒存叶,赵蔚,张雷.《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交互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03):67-69.4王小霞,徐晓辉.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04):124-126.务、有责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提出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在力量和创新精神。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而不是既有的教学设计上,增强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协作性设计原则

协作学习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的一个协同的活动环境。通过这个活动环境可以支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以小组形式针对同一学习主题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5教师在设计时尽可能为创造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的空间,构建学习资源库。本课程使用了论坛BBS、博客BLOG等形式来实现协作学习。

2.5 开放性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是一个开放模式的教学活动,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可以及时更新,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错误时及时加以更正。6因此,在课程的结构设计上需要做到教学内容的全面开放,并且易于评价、维护与修改,而本学习系统的后台管理系统可以随时对整个系统的版面、内容等进行调整。

2.6 适合性原则

课程的建设要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前沿需求,既要紧跟国际和国内的发展动态,又要考虑到符合我国的教学大纲制定原则,特别是广东嘉应学院的教育技术专业网络课程的实际开展情况,避免出现“形式走过场”的浪费情况。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在设计过程中,以其教育技术基础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也可作为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2.7 交互性原则

学生使用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和教师、课程资源、学习伙伴之间的交互学习过程。而交互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有: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内容。根据不同类型的交互,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学生与教师、学习伙伴之间既可以通过E-mail,也可以通过本网络课程内设计的论坛BBS进行信息的交互。如图2.1所示:

5刘彦保,郝继升.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和实施方案[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34-38.教师博客论坛BBS学生课程资源博客学生论坛BBS学生

图2.1 教师、学生与课程资源之间的交互类型

交互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网络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除了要求在交互设计时必须以学生者为中心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满足学习者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采取及时、有效的互动等。《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过程

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设计原则以及相关的教育理论,本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过程7如图3.1所示:

应用与推广《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过程网络课程的发布与维护网络课程的测试评价素材的准备与制作系统设计与脚本编写与修教学设计改确定教学内容

图3.1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过程

3.1 确定教学内容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第一步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开发的起点,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表现特点为依据,选择那些能够发挥网络优势的内容,选择应用面广的内容,选择能够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内容。本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当前在教育中应用的各类信息技术的概貌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7王承博,刘瑞儒,王宁.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79-82.3.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开发网络课程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网络课程开发的蓝图,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好坏。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原则,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以系统方法设计网络课程,优化教学环境,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8 3.2.1 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本课程并不是把所有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知识和内容全部罗列出来,而是通过介绍各领域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配以每章后的思考与练习题,通过学习者调研,探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面临的诸多问题,思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理念。本课程期望学习者在通过学习之后,能够系统掌握信息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和操作方法,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3.2.2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现代化教育模式下网络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学习者进行各方面的特征分析是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9它主要包括了对学习者的社会背景、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期望值、学习风格以及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分析等等,而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和其他非专业学习者来说,教学目标应当是有所区分的。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经过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能力,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熟练程度,掌握更多的技巧和加强与学科结合的能力已经成为他们的学习目标,而其他非专业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则是想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技能。

3.2.3 知识内容的分析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教材是以黄荣怀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与教育》为基础的,主要阐述了当前在教育中应用的各类信息技术的概貌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图3.2所示的七大部分:

89王会霞,代朝霞.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信息化,2005,(13):124-126.卓君莉,胡小梅,姜秋林.《银行临柜英语口语》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04):78-82.《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内容 第一章 信息技术简介第二章 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第三章 通信技术与教育第四章 网络技术与教育第五章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第六章 人工智能与教育第七章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与协作学习

图3.2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内容

3.3 系统设计与脚本编写

3.3.1 界面的设计

网络课程不能像其他娱乐和商务网站那样依靠花俏,丰富多彩的界面来吸引浏览者的眼球,它的重点在于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和提高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但是美观、简洁的界面也是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减少学习过程中因“人机交互”产生的枯燥、疲劳现象。10因此,在本网络课程中提倡设计的界面风格要活泼、内容要清晰、简洁。网页背景选用浅色调,画面保持淡雅。选用字体的大小、颜色要和背景相互协调。

对于部分内容比较多的页面要采用“上一页”或“下一页”的形式进行翻页连接,并且注意排版整齐、清晰。功能性按钮要尽量减少所占空间并建议采用折叠形式,且位置要保持一致,避免学习者眼花缭乱。

3.3.2 导航策略的设计

良好的导航策略,可以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它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网络课程的网页中,应当在每章的连续节中使用跳转的小图标或者使用“上一页”、“下一页”的形式来实现学生的顺序学习和沿路返回学习。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按照预先设计的浏览路径一步一步地进行顺序学习,大大减少学习以外的探路时间,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网络课程的主页和下一层的网页中也应当有快捷、清晰的导航区,以便学习者从每章中灵活地进行交互跳跃。同时在学习内容的上方设计有“您现在的位置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学习网站>>>>第*章>>>第*节>>内容>正文”等类似的位置标识,并保证所指向的链接是正常的。

10李葆萍,马秀麟.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技术实现--以《数据库原理》网络课程的开发为例[J].教育信息化,2005,(11):60-62.3.3.3 脚本编写

通过填写制作脚本卡片来完成对本网络课程的制作。教师进行填写时要注意用清晰、准确的文字语言对系统结构设计的结果进行描述,方便以后的制作流程执行和随时作出修改。

3.4 素材的准备与制作

3.4.1 文本素材的准备

使用Dreamweaver 8.0中的CSS技术定义文本各级标题及段落的格式,文字输入课件后,选用定义好的格式, 自动进行排版,可节省文字调整时间。11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要适当,避免过于花俏等。

3.4.2 图像素材的准备

图像是通过画面来表达一定的思想的,在网络课程的素材文件中,图像文件一般为GIF和JPG两种格式,使用时要灵活运用。JPEG格式文件的大小一般小于GIF格式文件的大小,而GIF格式的无损压缩几乎保持了原始图像的清晰度。如果图形使用了很多种颜色,特别是不同颜色相互交叉,最好是采用JPEG格式。如果所用图形的颜色比较简单,应采用GIF格式。考虑到网络传输快慢的要求和网站所占空间的大小,应该适当地运用这两种图片格式。重要的图片采用GIF格式,以保证其清晰度。可以采用的制作工具是Adobe Photoshop CS3。

3.4.3 动画素材的准备

用动画来表达抽象的教学内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采用的动画制作软件有Macromedia Flash 8.0。使用动画嵌入网页时,要保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流畅的播放动画,若要安装插件的,则需要在网络教学系统中提供有动画插件的下载。

3.4.4 声音素材的准备

收集部分比较优美的MP3或MIDI格式的音频文件作为网页播放的背景音乐,可以舒缓学习者的学习疲劳,但前提是音频文件既能满足一般语音播放效果的要求,又能节省磁盘空间。

3.4.5 视频素材的准备

利用视频的优势介绍当前在教育中应用的各类信息技术的概貌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不能过多的运用,因为它需要很高 11姜红花,李汝莘,陈龙猛,张金政,于仁师.基于Web的《农业机器运用管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586-590.的宽带传输率的。可以采用Premiere Pro 7.0、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进行制作。本网络课程系统采用流媒体传输技术并架构流媒体服务器作为视频资源库的实现手段,使用WMV、RM、RMVB等格式的视频教学文件。

3.5 网络课程的测试与评价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否成功,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使用过程中得以检验,而测试与评价的环节则贯穿于整个架构的过程中。在试用阶段,教师或者管理员应当仔细地记录下网络教学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收集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意见,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以测试、评价其教学效果, 并积极组织修改, 直至本网络课程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止。

3.6 网络课程的发布与维护

发布是指将功能相对完善的课程网站“搬”上网, 向广大学习者开放。在发布本网络教学系统时,教师要首先确定本机已经安装了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5.0、Microsoft Office Access和系统组件等。对于ASP动态网站的发布来说,具体步骤有:在Internet信息服务中设置网站描述、IP地址和TCP端口;将存有课程网站主页Index.asp的目录作为Web站点发布的主目录;将本系统的主界面文件Index.asp作为站点缺省文件并对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的权限作相应的设置,如:脚本资源访问、记录访问、读取、写入、索引资源、目录浏览等。当系统发布后,客户端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IP地址链接本系统时,就会出现网络教学系统的主界面了。12

通过FTP的形式把网络课程的整站系统上传到服务器以后, 最主要工作的是对网络课程的长期维护。本教学系统的维护主要包括:对网络课程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 发现运行问题并及时解决;对教学内容、公告栏和在论坛讨论发布的帖子要及时进行修改或清空,减少系统所占用的空间;对教师用户名和密码要定期进行修改,并对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的权限作相应的修改设置等。

3.7 网络课程的应用与推广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进行发布后,管理员需要收集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本网络教学系统的评价与建议。根据及时反馈回来的信息,针对本网络课程的架构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的修改。经过长时间的实际应用和维护后,再作本网络教学系统的进一步推广。

12王秋云.基于Web的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56-58.4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架构及其功能模块实现

本课程网站的系统架构设计如图4.1所示:

课程学习学习笔记在线讨论在线考试学习系统用户系统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用户管理试题管理论坛管理购物管理管理系统网络课程架构及其功能模块《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定位网站导航站内搜索帮助系统购书中心网络记事本中英文翻译系统帮助

图4.1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架构及其功能模块

134.1 学习系统

4.1.1课程学习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教材是以黄荣怀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与教育》为基础的,主要阐述了当前在教育中应用的各类信息技术的概貌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包括:信息技术简介;计算机技术与教育;通信技术与教育;网络技术与教育;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人工智能与教育;计算机支持的系统工作与协作学习。学习系统在每一章节或者每单元的学习后都设计了思考与练习的形成性练习,以检验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果。如图4.2所示:

13钟日辉,马学义.《数码摄影》课程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J].中小学电教,2005,(06):67-69.图4.2 课程学习

4.1.2 学习笔记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个人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但同时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学习者通过每次学习进行问题的记录,明确自己的学习进度。用准确的语言把遇到的问题清晰地记录下来,用E-mail或者论坛BBS的形式与教师、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分享,也可以作为个人的学习信息和学习心得体会。本系统设计的“学生博客系统”是提供给学习者发表个人学习心得体会积累的一个途径。如图4.3所示:

图4.3 学生博客系统

4.1.3 在线讨论

学习者通过学习系统设计的论坛进行问题的交流和讨论,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论坛可以从整体上划分为三个区,包括:信息发布区、学习交流区和资源共享区;从学习内容知识点的关系就划分为八大板块,以课程内的每一章知识内容为一个板块,同时增加了一个综合板块。论坛作为在线讨论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小型的学习资源库。如图4.4所示:

图4.4 在线讨论

4.1.4 在线考试

学习者在经过阶段性的学习后,可以到网络课程设计的“在线考试系统”进行在线测验。为了省掉管理员录入考生身份的麻烦,可以让考生自己注册身份;考生的注册身份通过审批后,考生就可以登陆考试,并且可以在考试之前对本次考试的时间、登陆次数、试卷模式、信息等进行查看,以便心中有数。

选择合适的试题,按照系统设定的自测时间进行在线做题,完成后提交试卷,等待在线考试系统自动改卷并返回正确答案。学习者可以根据返回的正确答案进行思考,检验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的盲点,以改进学习者的等级评定和学习期望值的鉴定。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在线考试的情况进行个别学习辅导和建议等。如图4.5所示:

图4.5在线考试

4.2 用户系统

4.2.1 用户注册

学习者在第一次浏览《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时候,需要以真实的姓名作为下次登录本学习系统的用户名,另外注册系统还会继续提示用户填写相关的基本信息进行注册,如:密码、邮箱、验证码等等。对于尚未注册的匿名用户来说,他们只能浏览网络课程的部分内容,而且不能查看其他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学习心得体会和参与本课程的任何交流和评论活动。普通用户如果要浏览所有学习网页则必须先到注册系统进行注册,并且要得到管理员验证、审批后才能够继续登录浏览。如图4.6所示:

图4.6 用户注册

4.2.2 用户登录

经过管理员验证、审批后的学习者可以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并浏览本课程的网站内容,并可以取得随时、随地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和问题提出、交流讨论等权限。进入本系统后,学习者可以选择学习任务,并制定学习计划,利用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对教学资源进行分析、理解、筛选和综合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如果有问题提出的,可以到学习系统内的论坛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问题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讨论,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E-mail等形式进行个别交流讨论。学生在本学习系统内既可以发布自己的作品和学习心得体会,也可以对学习伙伴的学习成果、笔记摘要等进行查阅、评价。如图4.7所示:

图4.7 用户登录

表单空内容登录提交警告信息的关键代码如下所示:

用户注册登录页面User_RegCheck.asp的关键代码如下所示: <% Sub CheckUser()Dim password, CheckNum, trs UserName = UserNamefilter(Trim(Request(”username“)))password = ReplaceBadChar(Trim(Request(”password“)))CheckNum = ReplaceBadChar(Trim(Request(”CheckNum“)))If UserName = ”“ Then FoundErr = True ErrMsg = ErrMsg & ”

  • 用户名不能为空!
  • “ End If If password = ”“ Then FoundErr = True ErrMsg = ErrMsg & ”
  • 密码不能为空!
  • “ End If If CheckNum = ”“ Then FoundErr = True ErrMsg = ErrMsg & ”
  • 验证码不能为空!
  • “ End If If FoundErr = True Then Exit Sub End If password = md5(password, 16)Set rs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sql = ”select * from PE_User where IsLocked=“ & PE_False & ” and UserName='“ & UserName & ”' and UserPassword='“ & password & ”'“ rs.open sql, Conn, 1, 3 If rs.bof And rs.EOF Then FoundErr = True ErrMsg = ErrMsg & ”
  • 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 “ Else If password <> rs(”UserPassword“)Then FoundErr = True ErrMsg = ErrMsg & ”
  • 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 “ Else If Trim(rs(”CheckNum“))<> Trim(CheckNum)Then FoundErr = True ErrMsg = ErrMsg & ”
  • 验证码不对!
  • “ Else Dim AdminCheckReg AdminCheckReg=Conn.Execute(”select PE_Config“)(0)If AdminCheckReg = True Then Set trs = Conn.Execute(”select GroupID,GroupSetting from PE_UserGroup where GroupType=1“)Call WriteSuccessMsg(”恭喜你!“, ComeUrl)Else Set trs = Conn.Execute(”select GroupID,GroupSetting from PE_UserGroup where GroupType=2“)Call WriteSuccessMsg(”请返回首页登录。“, ComeUrl)'Response.Cookies(Site_Sn)(”UserName“)= rs(”UserName“)'Response.Cookies(Site_Sn)(”Password“)rs(”UserPassword“)'Response.Cookies(Site_Sn)(”LastPassword“)rs(”LastPassword“)'Response.Cookies(Site_Sn)(”CookieDate“)= 0 End If GroupID = trs(0)Dim GroupSetting GroupSetting = Split(trs(1), ”,“)Set trs = Nothing rs(”GroupID“)= GroupID rs.Update End If End If End If rs.Close Set rs = Nothing End Sub %>

    = =

    AdminCheckReg

    from 4.3 管理系统

    4.3.1 用户管理

    教师或者管理员可以对已经注册用户账号、用户授权和认证管理等进行管理;为了学习系统安全的需要和权限的限制程度,可以采用论坛用户、学习笔记用户、浏览用户分开的办法进行有效、便捷管理。如图4.8所示:

    图4.8 用户管理

    4.3.2 试题管理

    教师为了测试部分学习者是否已经达到相应的学习水平,因此在学习系统主页上设计了一个在线测试的考试系统,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随时、及时地对试题进行更新和维护。因此,试题管理提供了“在线考试”试题的查询、录入、删除和修改功能。如图4.9所示:

    图4.9 试题管理

    4.3.3 论坛管理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可以到学习系统内设计的论坛进行问题的提出。这就需要教师对学习者发布的信息进行浏览、回复、删除。如:限制并删除不文明语句、防止灌水等行为。如图4.10所示:

    图4.10 论坛管理

    4.3.4 购物管理

    对于学习者在“购物中心”发布的有助于学习本课程的书籍、光盘及带有版权信息文献的信息要进行合理性的管理。价格与实物远不相符合的信息应当马上删除,避免网络欺骗行为的发生。学习者在不违反网上购物规则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地发布自己的商品信息,并可以对信息进行更新、修改和删除等。如图4.11所示:

    图4.11 购物管理

    4.4 帮助系统

    4.4.1课程定位

    学习者通过“课程定位”这一链接设计,可以清楚地知道本网络课程明确发布的使用定位和网站简介等内容,可以根据这一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计划制定和学习内容任务的分配。

    4.4.2 网站导航

    学习者通过点击“网站导航”这一链接,可以进入到一个已经合理设计好的完整的网站导航页面。学习者可以方便地点击任何一个模块进行浏览学习和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网站导航时要做到清晰、合理和交互性强等。

    4.4.3 搜索工具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主要学习资源,站内搜索功能是网络课程必备的导航工具之一。本网络课程使用的搜索引擎工具是Search Engine Builder Professional搜索引擎工厂专业版2.5版本。它既可以创建JavaScript脚本语言的站内搜索引擎,也可以创建动态网页技术+数据库(ASP+ACCESS)的站内搜索引擎。所创建的站内搜索引擎不但可以搜索网站内的HTML、ASP等网页文档,还可以搜索PDF、WORD、Excel、PPT、RTF等文本格式的文档和MP3、RM、WMV、MIDI、WAV、GIF、JPG、ICO等多媒体文档。如图4.12所示:

    图4.12 搜索工具

    4.4.4 购书中心

    学习者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推荐一些有助于学习本课程的书籍、光盘及带有版权信息的文献,通过后台管理人员和专家的筛选,以“网上购物”的形式,整合一个网上购物系统网站,针对不同的需要,实行打折或者免费等方式,向学习者提供便利服务,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与学术领域的有效结合。这也是本网络课程设计中的特色之一。如图4.13所示:

    图4.13 购书中心

    4.4.5 网络记事本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个人一时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但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使用网络记事本把遇到的问题清晰地记录下来,类似传统课程学习的读书笔记,同时也可以作为学习经历的记录,积累成为学习心得体会。

    本网络课程中使用“页面调用本地记事本notepad程序”的形式来实现网络记事本的功能,代码如下:

    4.4.6 中英文翻译软件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陌生的英文单词时,可以使用学习系统设计的中英文在线翻译软件,进行中英文的单词校对,有助于学生的英文单词记忆。同时在本系统中已经设计有现成的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专业名词的英文翻译。如图4.14所示:

    图4.14中英文在线翻译软件

    4.4.7 系统帮助

    为了方便学习者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需要进行网站安装的说明。学习者可以快速学会使用本课程网站,并着重对版权进行说明,以保证没有侵权行为的发生。对于本学习系统需要插件下载的,如果学习者计算机无合适插件的,可以点击下载安装,保证其能正常浏览网站。

    5《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实现的关键技术

    5.1 开发技术

    5.1.1 系统设计技术

    本网络课程的基础部分页面是用Micromedia Dreamweaver 8.0生成的HTML文档,其中嵌入Micromedia Flash 8.0生成的简单动画,在网页中出现的图片都是用Adobe Photoshop CS3和Visio 2003进行简单加工与处理的,保存为GIF或JPEG格式,这两种图片格式,占用空间少并且在网上传输比较快。此外,后台管理页面左侧的功能性按钮导航区是采用折叠式菜单形式Javascript语句生成的。

    交互部分设计开发是通过ASP与ADO(ActiveX Data Objects)相结合对后台数据库访问的技术来实现的,14轻松存取Internet的数据库,并可以在客户端实现网上立即、即时更新显示的最新WEB页面数据库技术,非常方便地访问数据库,从而使存取数据库变得轻松容易。其中关于数据库连接页面Conn.asp中的关键代码如下: <% Dim Conn, ConnStr, db db = ”database***.mdb“ Call OpenConn Sub OpenConn()On Error Resume Next ConnStr = ”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Data Source=“ & Server.MapPath(db)Set Conn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Conn.open ConnStr If Err Then Err.Clear Set Conn = Nothing Response.Write ”数据库连接出错,请检查Conn.asp文件中的数据库参数设置" Response.End End If End Sub Sub CloseConn()14姜强,李松.《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06):63-66.On Error Resume Next If IsObject(Conn)Then Conn.Close Set Conn = Nothing End If End Sub %> ASP在服务器端运行,当程序执行完毕后,服务器仅将执行的结果返回给客户浏览器,这样也就减轻了客户端浏览器的负担,大大提高了交互的速度。ASP是功能强大而且易于学习的Web服务器端脚本编程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创建动态的、快速的、交互性的Web站点,产生交互式动态网页,如图5.1所示:

    WEB应用解释定位W E B服务器数据请求数据库服务器返 回客户端脚 本申请动态网 页W E B浏览器 图5.1 ASP运行原理图

    5.1.2 模块管理技术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主要包括了主站学习系统的前台浏览和后台管理、论坛BBS的前台浏览和后台管理、博客BLOG的前台浏览和后台管理、在线考试系统的学生考试前台和后台管理。教师或管理者均要通过adminlogin.asp等登录页面输入用户名admin、密码admin888和验证码进行登录后台操作管理。进入后台可以对各系统模块的各类内容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审批、更新、整合等,并实现前台版面样式的修改、调整。

    5.1.3 流媒体设计技术

    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网络上传输的媒体格式。因此,流媒体技术实现的关键技术就是流式传输。流媒体通常采用RTP、RTCP、UDP、MMS、RTSP 及HTTP 等流媒体协议。流媒体的传输过程主要包括:预处理、缓存、传输和浏览器对流媒体的支持。由于本网络课程需要建立一个视频资源库来满足学习者的在线视频浏览要求,因此需要使用流媒体技术,并配置流媒体服务器。

    本学习系统是使用软件Helix Server来构建流媒体服务器的。网上下载软件Helix Server,并且进行安装。安装完之后在WEB浏览器上输入“http://服务器IP:随机监控端口/admin/index.html”和使用安装时所设定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Helix Server Administrator的设置界面登录。为了防止端口冲突,除了HTTP 端口要设置为8080外,其他端口采用默认设置。Helix Server Administrator的设置主要是端口设置、连接控制的设置和配置加载点的设置。浏览器对流媒体的支持要求安装RealPlayer等流媒体播放器,因此需要安装RealPlayer和Windows Media Player等流媒体播放器进行测试。可以在RealPlayer中输入:“rtsp://服务器ip:554/加载点名/视频目录名/视频文件名”或“mms://服务器ip:1755/加载点名/视频目录名/视频文件名”进行流媒体文件传输的测试。

    5.2 开发环境和工具

    5.2.1 开发环境

    本网络课程都是采用Brower/Sever模式的,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是Microsoft Windows XP,安装了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5.0服务器、Microsoft Office Access,客户端采用Windows 98/2000/2003/XP/Vista,建议使用IE7.0或以上浏览器,1024*768分辨率进行网页浏览。

    5.2.2 开发工具

    (1)网页制作工具: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2)动画制作工具:Macromedia Flash 8.0;(3)图片处理工具:Adobe Photoshop CS3;(4)数据库技术: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5)网页编程技术:ASP、Java script、Html;

    (6)视频制作工具:Premiere Pro 7.0、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7)流媒体配置软件:Helix Server、RealPlayer、Windows Media Player。结论

    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 《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架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并且已经具备了“课程学习”、“在线讨论”、“在线考试”、“在线购物”等系统功能,能满足广东嘉应学院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和其他教育类专业学生把《信息技术与教育》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的需要,但由于时间、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存在着一些现有的或潜在的不足,如“在线考试系统”暂时还没有完全整合到主站课程教学系统内,因此考试过程中所使用的用户名和密码需要学习者进入考试系统的注册页面后进行再次注册,并且需要通过系统后 台管理员、教师的考生身份审批和考试权限放行后才能真正实现在线考试的功能。有效地实现内容发布管理系统、论坛BBS系统、博客BLOG系统、在线购物系统、在线考试系统五大系统的整合,还需要在数据库等技术上的加强与完善。

    不管是教育学、心理学还是教育技术学的领域,针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来制作出一个科学的、实用的量表来说,都是一个实验程序非常严格和实践时间较长的过程。量表内容的参考、设计与更新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考究的问题,而基于科学量表的调查判断程序就更加需要专业性很强的系统编制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架构初期是设计有一个量表调查判断程序的,即在进入本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前有一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程序,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一些科学量表,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等进行全面的判断后,分别进入不同的学习系统,如:来自外语专业的学生使用本教学系统时,可以进入一个全英文教学的学习环境,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由于本人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素养不高、编程开发技术有限,在本网络课程的架构过程中未能实现该设计,但可以提供给其他教师作为参考,结合较强的编程技术来制作出一个相对完善的量表调查判断程序,从而实现量表调查判断程序、内容发布管理系统、论坛BBS系统、博客BLOG系统、在线购物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功能系统的整合,以此作为网络课程架构新型模式下的一种初步探索。

    目前主要完成了整个网络课程架构的设计,实现了其中大部分的功能模块,剩下的安全性测试模块和补充性模块将在以后的架构工作中继续完善。在网站的运行与维护方面,尚未进行网络课程教学的正式考验,有待在使用中进行维护、完善。

    由于本网络课程的架构是基于国内网络课程所呈现出来的优势和不足的思考下而提出来的,随着本网络课程的日益完善和广大教师、学习者使用好评的情况下,它是可以提供给其他学者作为参考的。首先在广东嘉应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范围内进行科学的开发试验,通过良好的评价后,则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戴心来,陈齐荣.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及其设计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09):67-72.[2]王承博,刘瑞儒,王宁.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79-82.[3]王小霞,徐晓辉.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04):124-126.[4]舒存叶,赵蔚,张雷.《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交互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03):67-69.[5]刘彦保,郝继升.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和实施方案[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34-38.[6]王会霞,代朝霞.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信息化,2005,(13):67-68.[7]卓君莉,胡小梅,姜秋林.《银行临柜英语口语》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04):78-82.[8]李葆萍,马秀麟.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技术实现--以《数据库原理》网络课程的开发为例[J].教育信息化,2005,(11):60-62.[9]姜红花,李汝莘,陈龙猛,张金政,于仁师.基于Web的《农业机器运用管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586-590.[10]王秋云.基于Web的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56-58.[11]钟日辉,马学义.《数码摄影》课程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J].中小学电教,2005,(06):67-69.[12]姜强,李松.《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06):63-66.[13]欧宇,陈子森.现代教育技术下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1):18-20.[14]衷明华,李文辉.《分析化学》课程网站的开发设计[J].江西化工 ,2005,(04):154-155.[15]李淑君,彭毓.《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38-41.[16]孙学玉,王朋娇.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J].软件导刊,2005,(12):25-26.[17]杨丽,徐万胥.《计算机辅助教育管理》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04):50-52.[18]邹建梅,刘成新.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与控制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61-65.[19]覃志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03):20-22.[20]吴忠良,叶海智,张豪锋.《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小学电教,2004,(01):43-46.[21]方美玉.基于ASP的网络课程的开发架构与实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1):50-55.[22]李健.《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5,(04):131-132.[23]王华东,李影洁.在线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35):105-107.[24]董少春,金莹.基于WWW的在线答疑系统[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1,(04):45-47.

    第二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泰州市高港区 信息技术教学 研讨会交流材料

    泰州市野徐中心小学孙凤鸣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各个地方甚至各个学校各自为政,每个学校因条件不同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经被提到了与民族生死存亡相关的至关重要的高度,实践“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广大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笔者在本文中将试图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

    优越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 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游戏性与娱乐性软件教学,如“金山画王”,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渗透艺术教书;有的侧重于应用软件教学,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注重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可能随意性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笔者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类似于“金山画王”、“超级小雪”这样优秀的软件应该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高年级可以将“东方网页王”、“我形我速”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与网页制作工具纳入教学内容。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 2 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不宜将计算机语言纳入教学内容(高年级可少量接触html语言),过于抽象,过于枯燥,过于严谨,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会损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客观说,现在我们选择“剧本”的余地很小,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优秀软件少之又少,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创造、去开发。

    “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与模式。这就决定了作为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路子来。

    一般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经典的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遵循问题情境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几点心得,供方家探讨。

    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 3 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3、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4、自由作业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也应该有新授课与练习课之分,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与自由创作。

    5、为与不为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在进行普及性的教学之外,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创出特色,而不应该求“大而全”。有的学校以网页制作为特色,有的学校以Flash动画制作为特色,有的把重点放在电脑绘画上,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规模,有规模方能有氛围,有氛围方能成气候。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导演”们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第三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摘 要】 现在,北京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正在红红火火地各地开展,如何对待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怎样实践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现在就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阐述了三点见意:一是优越的“舞台”,教师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二是“剧本”的选择,在教学中应该选择那些软件进行教学,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要找到适合本专业教学的、最理想的教学模式;三是“导演”的策略,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他们学习的 积极性,使教育得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创新教育 探索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创新教育的信息时代。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我们必须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要,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步越早,受益越高。因此,在学生中推广信息技术教育势在必行,在本文中我将试图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

    一、优越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迅、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的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

    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二、“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游戏性与娱乐软件教学,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注重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可能随意性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我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类似于“金山画王”、“超级小雪”这样优秀的软件应该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高年级可以将“东方网页王”、“我形我速”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与网页制作工具纳入教学内容。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我认为在小学阶段不宜将计算机语言纳入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过于枯燥,过于严谨,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会损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客观的说,现在我们选择“剧本”的余地很小,适合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优秀软件少之又少,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创造、去开发。

    三、“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与模式。这就决定了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小学信息教学的路子来。

    一般认为教育创新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经典的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遵问题情境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几点心得,供大家探讨。

    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贩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一点通”。我认为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课堂。

    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人格的一种培养。

    3、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这种意识的强化。

    4、自由作业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

    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我认为信息技术课也应该有新授课与练习课之分,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与自由创作。

    5、为与不为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在进行普及性的教学之外,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创出特色,而不应该求“大而全”。有的学校以网页制作为特色,有的学校以Flash动画制作为特色,有的把重点放在电脑绘画上,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规模,有规模方能有氛围,有氛围方能成气候。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导演”们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参考文献]:

    [1]李克东《网络教学环境》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2]何克抗《未来21世纪的多媒体网络教育与CAI的研究任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吴玲达《算机通信原理与技术》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4]汪日康《算机局域网络技术与应用》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8月

    [5]陈文昭、詹英编著《网络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7月

    [6]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7]南国农《电化教育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8]刘永安 网络教育——教育现代发展的必然《教育现代化》1998年4月

    2014年3月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要担当起课程整合实施者的重任,信息技术能否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还在于教师能否更新教育观念。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优化,而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理解学科教学的目的、教学中的难点,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学校教学资源,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与多媒体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风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展与学科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学习,促进课程整合的实施。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论文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姓名:xxxxxxxx

    班级:xxxxxxxx

    学校:xxxxxxxx

    目录

    一、摘要————————————————————3

    二、正文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32、信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4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教学整合————————————4

    (2)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模式—————————————5

    (1)多媒体演播模式 ————————————————————5

    (2)网络查询模式————————————————————54、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5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5

    (2)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 ——————6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6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作者】 刘颖;

    【导师】 李会章;

    【作者基本信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1102班

    【摘要】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背景、整合原则、整合模式等方面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阐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In an 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background,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ed model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is, expounds how 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teaching.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学科整合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那就是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一般。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

    为迫切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

    (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教学整合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动态性只是一种假设,需要我们针对具体的情境重新建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知识只有在具体情境的运用中,经过自我创造建构,才能升华为一种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不再被认为是知识的代表,而被看作是一种课堂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引导者。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性等特征获取信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软件建构虚拟教学平台,以探究学习、课题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情境的设计。这种虚拟的教学情境能够发挥其教学探究性,并且这种教学情境在技术的层面可操作性更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建构起一座知识传授者到情景设计者转变的桥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经验体验与外在信息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外在给予的信息越充实、丰富,越能唤起原有知识信息的共鸣点与生长点,知识的意义建构越能顺利地进行。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教师除言语呈现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视频、图像、音乐等多种方式更全面地呈现信息。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呈现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信息面窄、呈现方式单一的弊端,扩展了信息量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效度。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技术优势,可以建构虚拟的实验场景,使抽象的实验过程及原理形象化,将一些复杂或者耗时长而不宜课堂演示的实验通过信息技术的协助在课堂上完成演示,实现实验信息呈现方式多元化的转变,体现出生物实验用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的特征,进而达成教学目的。

    例如,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课的教学中,“减数分裂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挂图或剪贴图”的形式来讲解其过程,就会缺乏直观性,学生则很难想象这个连续的过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低下。但是,利用 Flash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子和卵子形成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再辅之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去分析,疑难处教师只需略加引导启发。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还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而且可以通过多种课堂练习的设计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果。多媒体的交互性可以使练习形式多样化和提高时效性,从而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达到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促进学生认识策略的发展的目的,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时,要注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把这一观念自始自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模式

    (一)、多媒体演播模式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够处理多样化的信息(包括文 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这一切的。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多媒体技术集动画、图像、音乐等媒体于一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演播模式还是一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大量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进行教学,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教学的延伸。简单的多媒体系统比较经济,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台液晶投影就可以装备一间教室,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目前中小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运用这种多媒体系统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例如,教师在讲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就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演播植物和动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此知识点,还可让同学自己操作,增加其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二)、网络查询模式

    网络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网络具有时空不限性,Internet能够让学习者随时上网学习,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如:在生物的进化一章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探究物种的起源、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例子等,这样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网络查询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增强了学生组织知识的能力,这样,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习效率大大增加了。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课的教学中,若恰当地使用投影、幻灯片、录像或计算机等电教手段的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动画效果、生动的解说、优美的乐曲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学生置身其中身心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异常活跃。

    (二)、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就要用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的特点,如通过电子邮件形式的作业提交、批改,通过网上答题释疑形式的课后辅导等,让师生间的交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可以加强学科间资源共享,通过“备课论坛”、“在线讨论”、“教案共享”、“试题下载”等,实现学科间知识流畅交流,没有了办公室和学科的界限,提升了教师个人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多媒体课件中,利用多媒体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地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将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将传统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现代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能培养学生手机信息和处理生物信息,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章剑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教学研究,2000.22、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黄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94、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5、张有录 《信息化教学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3

    下载《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架构杨宪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课程的架构杨宪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思考与练习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 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息素养? 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对整合内涵的认识。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探究 [摘要]本文界定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概念,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整合的几个原则,并对整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

      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与教育 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检索时,能够进行扩大范围的检索的是( ) 收藏 A. 使用逻辑“与”检索 B. 使用通配符“*”(星号) C. 利用某些搜索引擎的进阶检索 D. 双引号精......

      《光信息技术实验总结与感悟》

      《光信息技术实验》 实验总结与认识 姓名:李根班级:自1202 学号:41251054 光信息技术实验总结与认识 花费了四周的时间,历经颠簸地完成了《光信息技术实验》这门课程里的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体会 杨电敏(共5篇)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学习体会红山小学杨电敏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作用在于给学生学习的多维空间,信息技术的运用与现代教学改革创新有密切的关......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 武凤平,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摘 要: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

      东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管理办法

      东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管理办法 (2009年8月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了规范东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管理,确保教学质量,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及东北大学相关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