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探讨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改革1

时间:2019-05-13 01:3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探讨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改革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探讨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改革1》。

第一篇:从《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探讨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改革1

从《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探讨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改革

[摘要]近年来新加坡针对本国华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学校的华文教育做出来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新加坡教育部根据本国的语言政策制定出《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等相关课程标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学英语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 新加坡;华文教育;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新加坡语言环境及华文教育概况

(一)新加坡的语言环境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2011年中新加坡人口临时数字为526万,其中327万人属于新加坡公民,新加坡公民中华人即汉族占人口的74.1%,而马来人占13.4%,印度人占9.2%和欧亚裔占3.3%。要了解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必须先了解新加坡特殊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新加坡政府的行政语是英语,马来语、华语、印度的淡米尔语和英语则为规定的四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使用的最为广泛。新加坡政府确定了“多语并存、英语为第一语言”的教育政策。学校语言教育也配合新加坡的语言政策推行双语教育,即以英语教育为主,并根据学生的种族学习本族的母语。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新加坡人基本上能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日常交际。

(二)新加坡华文教育概况 华文即汉语普通话,是当地华人使用的正式语言,由于华人占据新加坡总人口比例70%以上,华文理所当然被纳入当地教育的常规科目,是学校开设的重要语言课程之一。但就华文教育而言,整个社会形势并不容乐观:相当比率的学校虽响应政府提倡的双语或多语教学口号,却实践着以英语为唯一教学语言的模式,致使华文失去实践环境,逐渐演变为一门必须通过课堂才能习得的第二语言。虽然当地学校的华文教室设备配置方面很先进,但课堂授课模式和方法却较为陈旧。这主要体现在班级规模大、课堂气氛单调,教师普遍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不能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课堂教学由教师一人主导,按照教纲按部就班地教学,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而学生则机械地听从教师的安排,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此外,新加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分流考试和会考,这种背景下的华文教育不可避免地被赋予应试特征,以应试为目标的语言学习注定会使师生投入大量精力,结果却费时低效。

二、华文教育改革与《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的颁布实施

(一)新加坡华文教育改革

针对新加坡华文教育不尽如人意的状况,新加坡教育部门开展了对学校华文教育的一系列改。新加坡华文改革计划提出了“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更加灵活地进行教育,创造应变的教育制度,不拘泥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教育,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路。并重点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估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更新,加强华文师资力量的培训。

内容改革包括:1.教材改革。以往的中小学华文教材,当地社会普遍反映内容太浅、选材单调、缺乏一定的文学性和时代性。教材的改革具体从文字、造句、语法、段落长短、难易程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新版中学华文课本为例,新教材注重精读与泛读文章的编排比例,并配有相关视听材料,着力体现四种技能同步发展的教学目标,同时还注意兼顾文章的文化成分及题材的趣味性和时代色彩。新教材的最大亮点是对课本中的生僻字不再一一注释,仅对其中专有名词和外来词进行注解,其余生僻字需由学生查阅字典进行释义。这一调整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自学能力,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词汇学习的印象,还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和效果。2.设置“量体裁衣”式课程。新加坡华文教学改革的原则之一是使得课程更为灵活,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华文课程。为了达到该目的,自2005年1月份起,全国小学一年级华文班级的人数控制在30人,同时根据学生的能力、爱好、语言需要和背景等因素划分班级,给学生安排“量体裁衣”的小班制分组课程,同时还开设更多的华文选修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华文学习环境和机会。3.改进考试形式。新加坡中小学的华文考试,涉及对学生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综合语言能力的测试。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当地学校一直将口语列入常规华文考试范围,口试主要检测学生句子与段落朗读能力、看图会话能力和自由表述能力。改进考试的具体措施涉及减少死记硬背式学习方法、增加口语考试比率、鼓励学生利用电脑等多媒体学习华文、允许学生在考试时使用电子词典以减轻学生考试负担。这些措施旨在改革传统的华文应试型教育体制,帮助学生明确华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而非通过考试。4.重视推广课外读物。华文改革的另一项重要课题即创建一种机制吸引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针对英语在当地多语环境中的强势地位,当地教育部鼓励学生利用华文读物来延长课外自主学习时间。教育部还和当地宗乡总会联合设立了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负责“确定适合华族学生在各阶层阅读的华文课外读物,鼓励本地出版商编写出版适应新加坡国情及具有东方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书籍”。为了响应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的工作,当地华文教育机构和华社也纷纷提出“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口号,鼓励学生利用课外读物来学习华文。5.优化教师队伍。华文改革计划还提出要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以提高华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新加坡政府相当重视华文师资培训,定期由教育部提供华文培训课程在网上公布供教师自由选择。政府规定,中小学教师每年需要参加至少100小时的课程教育培训,以便更及时地掌握新课程的内容编排和教学方法。同时,新加坡教育部还注重与中国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包括派遣华文教师来中国受训、邀请中国的汉语言教学专家到新开设短期训练课程、从中国吸引汉语教师加入当地教师队伍等等。政府还通过公共服务委员会提供海外奖学金,便于部分教师到中国攻读学位课程。

(二)《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的内容

新加坡教育部于2004年成立了“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对华文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检讨。认为华文课程仍应配合本国的双语政策,注重母语教学,保留传统文化,同时应加强课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落实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修订了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小学华文新课程。为了与小学华文课程相衔接,中学华文课程标准亦做出相应的修订。此次修订,参照“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的建议,同时兼顾21世纪的教育目标,适应新形势、新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交际及运用科技进行学习等能力,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由于学生的语言背景和语言能力不同,为了因材施教,中学课程标准为不同课程在同一语言能力等级上拟定相同的学习目标及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为课程的实施提供适当的建议。中学华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特点、课程总目标、分项分级目标、实施要领。这些内容可作为制定教学指引、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依据。1.课程理念:(1)兼顾语言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2)遵循语言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益。(3)完善能力等级体系,与小学华文课程相衔接。(4)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开发不同的课程。(5)培养积极、自主的学习精神。(6)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7)充分利用华文资源,注重华文实用功能。

2.课程特点:中学华文课程包括华文(基础)、华文(B)、华文(普通学术)、华文(快捷)与华文(高级)五个课程,特点如下:

(1)照顾学生语言能力的差异性。为照顾学生语言能力的差异性,各语言技能(包括听说、阅读、写作)在不同课程中比例的安排各有侧重。

(2)以语言能力等级为基础,建构课程体系。中学华文课程与小学华文课程的语言能力体系相衔接,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按照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将中学阶段的语言能力等级分为三至七级。不同课程必须达到各自的语言能力等级,每个等级都包含一定数量的目标与学习点,使华文课程本着难易有序、螺旋上升的原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根据不同课型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在教材编写上,中学华文课程以能力训练为主线,通过听说读写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五个课程根据其语言能力的不同侧重点,以不同的课型来组织教学。

(4)注重促进学习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益。评价除了要重视学习成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中学华文课程提倡在日常的评价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学生的学习需要、程度和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终结性评价则需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旨在全面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效。

(5)结合资讯科技强化华文教学。中学华文课程重视教学与资讯科技的有机结合,系统性地规划教学目标。除了在教育部平台上提供多元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学华文课程也将利用口语能力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通过分享和反思,促进学习上的交流协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总目标:中学华文课程的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情意品德,认识和传承优秀的华族文化。通过加强听说读写和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华文的水平。同时,结合语言学习,运用资讯科技等相关技能,强化学生在交际、认知和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4.分项分级目标:对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聆听、说话、阅读、写作等)、人文素养、通用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5.实施要领:课程实施要领提供了本标准的实施时间、课时安排、教材编写建议、校本课程开发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资讯科技使用建议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三、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现状及其与新加坡华语教育的简单对比

(一)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现状 中国的英语教育近十几年来,顺应本国国情与学生发展做了一系列的改进革。英语科目从以前的初中开始改为从小学开始,这是非常积极正面的举措。然而,绝大数人学生在学习了十几年英语后,听说能力还是很薄弱,读写能力也达不到理想的水平。对于中国英语教育的问题,我总结的原因如下:A.英语作为必考科目,始终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尤其在中学,考试以笔试为主。B.虽然现在的教材越来越突出语言的功能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中学,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讲解语音、单词、语法最后讲课文。C.中国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文化环境,也就是英语的获得和使用环境十分缺乏。还有在中国大多数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媒介语是华语,这对于学生学习英语会造成较大困难。另外中国英语媒体资源也非常有限,如电视、报纸等媒体英语学习资源较为匮乏。

(二)与新加坡华语教育简单对比 与中国英语教育对比,新加坡华语教育在语言教育上应更具优势。第一,华语是新加坡华族的母语,以华语为家庭用语的家庭达到52.7%,许多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华语,这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二,虽然新加坡的语言环境是英语,但华语在新加坡并不像英语在中国那样完全是不具备语言环境的外语学习。华语在新加坡是属于第二语言学习,而且对一部分新加坡学生来说,华语并不是纯第二语,而是他们的母语。学习第二语言与学习纯粹的外语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语言环境。这包括学生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经常具备使用华语的机会,以及新加坡发达的中文媒体的影响。第三,新加坡华语教学是以华语为媒介语,这比中国英语教育中以华语作为教学的媒介语更具有优势。因为这可以解决教学中两种语言转化的问题。

如果说中国英文教育读写强于听说,那么新加坡华语教育就是听说强于读写。以语言环境的角度,这样的结果是正常合理的;从考试模式角度,两地考试都是以笔试为主,听说为辅的考试模式;从教学模式角度,新加坡中小学华语教学方式与中国英文教学颇为相似,据有关教学观察研究,新加坡华文课堂上词汇教学占授课时间的56.88%,课文理解占45.20%。为什么与中国英语学习者相比,新加坡华语学习者在读写的方面处于劣势?如果说听说技能需要环境,那么读写的技能必然依靠学校系统的教学,这说明了新加坡学习华文教学依然有待提高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

四、新加坡华文教育和《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对于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的启示

自九十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华文教学改革措施,目的在于提高华文教学效率、提高当地民众的华文素质。新加坡是一个以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取胜的国家,因其华文教育改革与我国当前开展的英语教育改革工程存在一些共同点,其改革进程中势必有许多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1.语言学习应兼顾语言的文化性与功能性。新加坡关于华文教学《2004年报告书》中提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学的重点是听、说和读的技能。报告中仍然没有放弃“灌输文化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始终兼顾语言的文化性与功能性。而中国的英语教育以功能性占主导地位,对于英语背后的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太关注,造成了只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英语,导致了英语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中应在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英语使用国家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介绍,并增加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的内容,对英语教材进行改革。以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与功能性。

2.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提供有利的语言学习环境。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的崛起对于英语和华语在世界的推广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语和华语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语言。中国英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的英语应用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学生在学习了十多年的英语后依然不具备日常的英语交流能力,这值得我们思考。对于这个不足我们要学习新加坡的经验,向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例如在班级里举办英语角,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英语课外读物。3.确定外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明确的外语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能根据他们的能力学习外语。未来的英语基础教育必须以培养社会英语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4.选择适当教材和修订考试方式。新加坡政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重新编写了华文的教材和修订考试的方式,更注重听、说和阅读能力的考查,这点值得参考。

5.增加语言的接触时间.中国可以在幼儿以及小学教育中增加英语启蒙课程,提高学生接触英语年限,以培养其对英语的兴趣。

6.优化教师队伍。要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提高英语教育的师资水平。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向国外引进优秀英语教师

7.有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电脑和互联网是辅助外语学习的有效资源,也可补充教师的不足。有许多多媒体电脑的教学软件,对学习外语很有帮助,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内容。

总之,新加坡华文教育与我国英语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新加坡华文教育改革的许多优秀经验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中学英语教育改革没有简单的处方,必须根据中国国情集思广益,根据各个地区特殊条件和需要寻求最佳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吸收优秀经验,不断总结提高,使中国英语教育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第二篇: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

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署2002年制订的《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在第三章教学目标中从语文能力和思想教育两个方面作了规定:

一、总目标

小学华文教学的总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工具性的,一个是思想性与文化性的。工具性目标包括语文在交际、认知与思维三方面的功能。思想性与文化性的目标主要是针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教导。

工具性目标

1、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与运用华文的水平,并具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做到

·学会汉语拼音,用以帮助识字、阅读、说标准华语以及应用华文的资讯科技;

·听懂与青少年日常生活有关的谈话及一般性的新闻报道;

·能以流利的华语与人交谈,满足小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需要;

·读懂用字不超出《字表》的规定,并适合程度的语料;

·根据要求写语句通顺的短文和书信;

·能应用学生词典学习华文。

2、让学生结合语文学习掌握思维与资讯科技等相关技能,并用以提高华文的交际、认知与思我方面的能力。

思想性与文化性目标

·通过课文、课外读物和相关的文化活动,使学生能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重视自己的根;

·认同我国的核心价值观。热爱自己的国家。

二、分项目标

奠基阶段(1-2年级)听的技能:

1、能分辨不同的声母。韵母、音节。

2、能分辨不同的声调、语调、句调。

3、能听懂句子、句群、话语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

4、能听懂句子、句群、话语所要传达具体细节。如人物、事物、时间、地点、数字等;

5、能根据语境或主要信息找出话语中的隐含信息;

6、能初步根据说话者感情的强弱、语气、语调的变化等辨别话语的真正含义;

7、具有起码的聆听能力,综合表现在能 ·听懂简单的口头指示 ·听懂简单的问题

·听懂简单的儿歌、儿童故事、生活故事、谜语和寓言故事等

·开懂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谈话,包括与个人、家庭及学校方面的话题 ·听懂较有内容的谈话(包括有关邻里与社区的一些简单话题)·听懂简单的儿童广播剧

8、能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说话。说的技能

1、能以争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说话;

2、能用简单的话语与人交谈;

3、具有初步的会活能力,综合表现在能 ·回答简单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发出简单的指示,传达信息,并简述事情发生的经过 ·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求和愿望

·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求、愿望、想法 ·根据图画说几句话

·针对简单的课题说几句话

·简单地复述别人的话、课文、故事的基本内容 ·较详细地复述别人的话、课文、故事的内容 ·简单地报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阐 ·较详细地报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就日常生活的话题与他人作简短的谈话

4、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读的技能

1、能准确地直呼汉语拼音

2、能读出轻声词、儿化韵

3、能认读所规定的600个汉字,做到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4、能识别下列标点符号并了解其作用:句号、逗号、问号;

5、能阅读并理解简短预料的要点;

6、能寻找预料的具体信息;

7、能寻找预料的特殊信息;

8、具有起码的阅读能力,综合表现在能

·读懂适合程度的一般语料(纯汉字或加注音):句子、短文、儿歌、谜语、故事等 ·读懂较高水平的儿童读物(纯汉字或加注音)

9、能流畅地或有感情地朗读适合程度的语料:片断、短文、儿童诗、童谣等;

10、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不默念,不指着文字逐个阅读等。写的方面

1、能正确地拼写汉语拼音音节;

2、能以正确的笔画、笔顺书写600个汉字,并能加以应用;

3、能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能正确地应用下列标点符号:句号、逗号、问号;

5、能用学过的句型造句(可用汉语拼音音节代替一些未学过的汉字);

6、具有初步的写作能力,具体是表现在能 ·看图或在教师的提示下写几个连贯的句子 ·在教师的提示下写一段连贯的话 ·重组句子或把相关的句子组成段落

7、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执笔方法、坐姿等。思维方面

能初步运用基本思维技能以提高论文学习的效益,做到 ·能应用联系法加强对特定信息的记忆 ·能通过简单的设问获取信息

·能对具体的事物进行辩单分类和比较 ·能从不同的现,或思考问题 资讯科技方面

能初步使用资讯科技以提高语言的学习效益,做到 ·能使用较简单的华文电脑软件 ·般用汉语拼音输入华文

·能用汉语拼音输入华文,并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多媒体资源来辅助华文的学习

·能初步通过资讯科技工具与他人用华文作有限度的交际沟通

奠基第二阶段 听的方面 能分辨不同的声调、韵母、音节 2 能分辨不同的声调、语调、句调 能接受句子、句群、话语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 能注意句子、句群、话语所传达的具体细节,如任务、事物、时间、地点、数字等 5 能根据语境或主要信息找出话语中的隐含信息 能初步根据说话者感情的强弱、语气、语调的变化等辨别话语的真正含义 7 能根据话语作简单的联想和预测可能发展和结果 8 具有基本的聆听能力,综合表现在能 ·听懂一般的口头指示 ·听懂一般的问题

·听懂适合程度的儿歌、谜语、儿童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等 ·听懂日常生活中的谈话

·听懂一般有关邻里与社区话题的谈话 ·听懂适合程度的儿童广播剧 听后能记住要点,并能用自己的话加以复述 10 能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说话 说的方面

1能用相当流畅的话语和别人交谈,大致做到口齿清楚,停顿合理 2 能针对不同的对象与场合调整语气和说话的内容 3具有基本的会话能力,综合表现在能 ·回答别人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发出指示,传达信息,说明和解释简单的事件 ·根据图画说一段连贯的话

·针对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课题说一段连贯的话 ·针对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课题发表简短的意见

·用自己的话复述别人的话、课文、故事的基本内容 ·较详细地报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4 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读的方面

1能认读所规定的1200个汉字

2能识别下列标点符号并了解其作用: ·逗号、问号、句号 ·叹号、冒号、引号

·括号、顿号、书名号、间隔号 3 阅读并找出语料的主要内容 4 能寻找语料的主要信息 5 能寻找特定信息

6能根据上下文推断不熟悉词语的意思 7能找出语料的隐含信息

8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综合表现在能 ·读懂适合程度的一般语料:

*短文

*浅易的篇章

*简短新闻

*一般儿歌、谜语、自然故事、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科幻故事、语言故事

*较浅易的儿童文学作品

·阅读水平较高的儿童文学作品(高级华文)能流畅地或有感情地朗读适合程度的语料:韵文、短文、篇章 10初步学会利用汉语拼音、笔画查字典、词典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不默念,不指着文字逐个阅读等 写的方面 能以正确的笔画笔顺书写所规定的汉字,并能加以应用:1200(1080)个汉字 2 能用指定的词语造句、写话(可用汉语拼音音节代替一些未学过的汉字)3 能正确地运用下列标点符号; ·句号、逗号、问号 ·叹号、冒号、引号

·括号、顿号、书名号、间隔号(高级华文)4 具有基本的写作能力,能 ·根据图片或提供的材料写

*至少80字的短文

*至少100字的短文

(高级华文)·写简单的便条、日记

·写便条、内容较丰富的日记(高级华文)·改写、扩写短文

(高级华文)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包括先思考后写作、写作后修改 思维方面

能初步运用基本思维技能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做到 ·能应用联系法和归类法加强对特定信息的记忆 ·能通过设问获取信息 ·能从不同的观点思考问题

·能通过确认目标,找出问题的症结(高级华文)·派通过比较、描述的方法阐明问题 ·能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比较

·能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析以辨别正误(高级华文)·能针对具体的课题探索各种解决方法(高级华文)·能根据篇章的内容对事件的发展作合理的推测

·能用比较法与分类法组织所提供的材料(高级华文)资讯科技方面

能初步使用资讯科技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益,做到 ·能使用校内的华文软件 ·能用汉语拼音输入华文,并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多媒体资源来辅助华文的学习

·能初步通过资讯科技工具与他人用华文作有限度的交际沟通

·能通过资讯科技工具与他人用华文作适合程度的交际沟通,并发表简短的意见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透过互联网与其他媒体获取所需要的华文资料 定向阶段(五-六年级)读的技能(高级华文)

1、能认该所规定的汉字,做到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2000个汉字(合上述 1800字)2.能识别下列标点符号并了解其作用:

·逗号、句号、问号、叹号、顿号、冒奇、括号、引号、书名号、间隔号、分号、省略号、破析号、连接号

3、能认识并理解所 60个成语

4、能找出语料的主要内容

5、能找出语料隐含的信息。

6、能根据上下文推断不熟悉词语的意思。

7、能推断事件发展的结果。

8、能推断人物的性格。

9、能区分主要的和辅助的情节。

10.能依照阅读需要应用各种阅读策略;

·略读、导读、精读 ·速群、跳换、浏览

11.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综合表现在能

·读懂适合程度的语料:短文,篇章,儿歌、谜语、寓言、自然故事、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科幻故事等,简短的本地新闻及适合程度的副刊(如《星期五周报》),国内外一些适合程度的新闻(包括部分社区新闻、政治领袖的谈话、适合程度的副刊)

·阅读较浅白的文艺作品

12.能流畅地或有感情地朗读适合程度的语料:短文、韵文、篇章等。

13、能通过查字典、词典、成语词典等进行自学。

在1961年的小学课程标准里,教学目标订得比较笼统,既没有分年级,也没有分主目标和副目标。教学目标共列了十条,五条是有关语文训练的,如“指导儿童学习标准华语,以为表情达意之工具”。另外五条是有关公民意识、生活常识等,如“培养儿童爱好劳动之精神,并使其具有各种生产之常识”。1971年的课程标准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主目标”,其他如公民意识、生活常识等为“副目标”。之后的课程标准都是以教导语文技能为主目标,而且将每一学习阶段或每一年级所须达到的目标明确地列出。不过,通过母语教学使学生吸收母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这个目标并没有被忽略。在1999年发表的《李副总理政策声明》中,也为华文教学定下了两大目标

〃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通过华文教学,传授华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1993年的中小学课程标准都列了思维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如中学快捷课程的《标准》中所列的“具有联想、假设的能力能就某个课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等。1997年教育部发表《资讯科技总蓝图》,协助教师掌握资讯科技,并利用资讯科技提高教学效果。在2000年的华文课程标准中,除了思维技能,也列了资讯科技方面的教学目标,如:在小五一小六阶段,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互联网及其他媒体获取所需的华文资料、增加这两项目标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语文学习掌握思维与资讯科技等相关技能,并用以提高华文的交际、认知与思维能力。”

第三篇: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1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课程,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赋予学生敏锐的眼睛、高尚的道德、一定的情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艺术创作的能力,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德育的发展,也通过学生的审美知识和美术欣赏技法的传授,使其形成为社会需要的美术鉴赏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其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绘画操作的专业性为实践在中小学成长和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多年,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也经常被提到,但是作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部分的美育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美术教学不是要培养大画家、大艺术家,更不是美术技能技法的操练,而是透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和旺盛的创造力。使全体学生成为全面和谐、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人,而不是变成“智力上的尖子、人格上的瘸子”。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是新时期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键词]:美术教育;视野扩展;审美观;改革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美术学科已在整个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比例,主要使教育者成为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高尚品德的新世纪人才。现代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知识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

学,我认为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时代呼唤美术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真正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偏差。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

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和充足的美术设备。美术课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存在着被其它文化课兼并的危机。美术教育根本没有它的地位,不能实现它的价值。

第二、学校美术教育集中于培养少数计划参加升学考的美术尖子,名义上是兴趣小组或美术特色班,走的却是应试教学的路子。

第二种情况更为普遍。它把美术教育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尽管有时也带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但它忽略了美术教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能发挥中学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

在这样的美术教育现状下,不敢想象会给培养我国下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带来多大的影响。时代呼唤中学美术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内涵

中学美术教育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同时促进智力和各种潜在创造能力的提高发展。但这只是美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真正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素质和

修养。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中所说:“一谈到艺术教育,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这就是艺术教育,我们应当教艺术。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们。艺术把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钥匙,它能打开一个浑沌世界以外的大门”。因此,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且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还有一个过程,有待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强化:

首先,纠正美术教育观念上的偏差是关键。也就是说要先做好人的工作,要让教育者对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了解美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少做一些表面文章,不要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做的却是应试教学的文章。只有做好教育主导者的工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美术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其次,美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顺利进行素质教育的保证。要一改过去那种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的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进行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系统教学,实行“宽基础”的教学模式。各类不同的美术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评议系统。如中国画、油画、版画等的艺术语言都各不相同。又如欧洲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系统。我们只有以“宽基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领悟其美感,更好地接受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认识世界。不再出现现在许多中学生看不懂西方现代派著名美术作品的现象。同时,也能为学生以后继续进行艺术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有利于全面、自由的发展。另外,学生在学习、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过程中,也更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

2.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和创造美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人们认识世界,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手段。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画中通过描绘几个在田野中弯着背拾稻穗的老妇人的形象,及使用大地般静止深重的构图,使画面肃穆而高尚,反映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同情。令观者也瞬间肃然起敬。所受的振撼是用言语所无法达到的。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生活,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与修养。

3.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美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除了采用一般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最主要的是处

理好“教”和“悟”的关系。“教”是指教学从教师的讲解入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随从老师,教师以理性的讲解把前人优秀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现成地接受先人的典范成果。而“悟”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学生领悟,使学生潜在的灵明与自由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师教学忌理性灌输和讲死道理,要留有疑点、空白处,留待学生去琢磨、开发和领悟,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在美术教学方法要坚持“教”和“悟”的对立统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现“教”“悟”合一。

四、中学美术教育改革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更多的在于追求合规律性的教育策略。如“完善教育科目,丰富课余活动、降低考试频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却来不及去建立更合理的运行机制,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服务。更进一步讲,合目的性运行机制的建立也是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初层次上应该寻找突破口,建立合目的性单科运行机制,而后逐渐由点到面推广,在较高层次上创立各种教育要素多层次,全方位作用的格局,完善素质教育的加工机制。说当前的普教改革正处于最初层次的探索之中,若不寻找建立合目的性运行机制的突破口,而停留于“尝试性”和唯“做法”的探索中,很难说正在兴起的素质教育不蕴涵着向“应试教育”复归的危险。因而,寻找突破口,建立合规律性且合目的性的单科运行机制已成为目前普教改革的紧迫任务。

素质教育单科运行机制的建立应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寻找突

破口。美术教学不受“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的制度的牵制,我们不妨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探索一下美术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构筑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育环境。

中学美术教育,要完成大纲的任务,还要完成发现和培养幼苗任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基础性(符合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和任务),又要体现适应性(年龄特征)、现实性(现有条件出发和现实状需要)、超前性(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美术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宗旨,以大纲为依据,适应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能力评价标准、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真正地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现有的美术课的教学组织模式,摆脱美术教学单纯致力于教法学法探讨的局限,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了美术课“分类教学、全面推进”运行机制的设想。其主要环节具体设置如下:

(一)、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一致,活动指导时间分开

中学美术课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指导。课堂教学一般每周每班一课时;课外活动指导安排在双休日里,课时限制较松。在不打乱学校整体课程、不增加课时或工作量的前提下,我们建议把同一年级的美术课安排于同一课时中进行,在某一固定时间里同一年级的都在上美术课,课堂教学时间一致。而双休日里美术科不同选修课活动指导的时间安排应分开按次序进行。

(二)、教学内容:兼顾基础与发展,分类设立专修课,课内外

教学内容大体一致

根据现有的教学大纲,美术科整体覆盖面很广,并且教材难度较大。不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就是教师教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根据大纲的要求,兼顾基础和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分类。应重视欣赏课教学,这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其课时应占美术课总课时的15%左右,每学期3—4节课。在此基础上,根据大纲权重要求,把美术教学内容分为平等的三大块;①西洋画,包含素描、速写、色彩等方面;②中国画,包含白描、工笔、写意等方面,其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等;③工艺制作,包含泥塑、版画、剪纸、模型等方面。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以美术欣赏课为基础性必修内容,而其它三大块是供选择的专修课内容,学生可根据兴趣及特长进行选择。课外活动课的指导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大体一致,但可适当降低要求。

(三)、师资配备:学以致用,群体互动

不难看出,很多即使是很优秀的教师,他们的也仅停留在某个点上,对于目前的教材多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取舍,而不根据学生的需要,故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多样性。要教好美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很难处理好教师本身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师的“专业”与兴趣的关系。因而,我们分别由不同专业倾向(所学专业、研究方向或所积累经验的倾向)的教师承担分类后的美术科三类专修课的教学,他们不仅能承担好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而且能胜任各自所承担专修课的教学,即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强调教师个体点的突破。在教研上,鼓励教师个体主体纵向发展、横向联系。亦可建议各县区教师进修校、市地教育学院设立美术科中心组,组织各专修课教师集备、科研或进修等事宜。

(四)、分类教学程序:提供选择分类教学、内外相承全面推进

设置了以上教育各环节,要打破现有的教育模式、突破原有的班级建制,让不同特长的教师在满足共同性、基础性需要的情况下,通过专业任教分工,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更多特长生,关键的是应形成一种合目的性的运行机制,即实施过程的落实与运转,(五)、课业考核;等级评定,逐层推进

素质教育是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层的思维去实现全体学生生动和谐的发展。它不以“分数”和“升学”为唯一目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应该具有一定 的弹性,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水平,使考核的结果能成为推动教学发展的层次目标体系。

综合上述各教学要素便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美术教学的“分类教学、全面推进“的运行机制。总的说来,这种运行机制,以素质为核心,以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兴趣特长为基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美术欣赏技能,经分类编班进行美术专修教学,争取纵向进展,同时课余辅导从面上承接,满足学生猎奇涉广的要求,实现横向迁移,突出的主体地位。

关键字:中学美术教育 改革 意见

参考文献:梁超浩 《看中学美术教育改革》

中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意见

第四篇:新加坡中学用新网络系统提高华文作文教学水平

新加坡中学用新网络系统提高华文作文教学水平华文课不一定要局限于听说读写,也可以运用华文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也能增强他们作文的逻辑性。

在新加坡明智中学,快捷华文班的学生就使用“批判性思维评估”(Redesign for Assessing Critical Thinking,简称ReACT)网络学习系统,来讨论如何处理家人间的矛盾、如何在生活中行善等。

明智中学去年开始在中一和中二快捷华文班推行ReACT网络学习系统,学校有意在今年将这个创新的华文教学方法拓展到其他年级。

ReACT 是在教育部、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和微软公司联合资助的BackPackLive!计划下展开,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系统通过由教师根据教材主题输入的影像、音频或图片等情景模式,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学生以中文输入后,系统自动整理出一份结合学生答案的思路图,由教师和同学提出建议。

比如,情景模式可以是一段展现一对父女争吵的影像。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打字输入剖析争吵的原因,并建议如何解决,分析不同解决方法的优劣处。

母语部主任曾巧玉受访时说,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个方法偏离华文教学,但其实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大家对华文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

曾巧玉也提到各媒体报道指出,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国

际学生评估项目中,新加坡学生在2012年“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中名列第一。

曾巧玉说:“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在使用这个网络系统教学时,我们的老师不再采用填鸭式教育,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十分重要。我们不应让语文成为思考障碍。”

中二学生林宜憓(14岁)说:“这个系统帮助我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懂得如何充实自己的答案。”

协助其他中学推行系统

在教育部牵线下,明智中学也着手帮助另外两所中学推行这个系统。胜宝旺中学今年1月开始探寻ReACT系统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并开始与明智中学接洽。

胜宝旺中学母语部主任伍莉萍受访时说:“一直以来,我们感到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方面有所欠缺,作文中的故事有时不合逻辑。这个系统可以帮助我们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他们的华文写作。”新加坡教育部“精益求精学习展”今11日和12日于新达城401和402展厅举行,时间从早上10时至傍晚6时。11日的活动开放给教育部员工,12日则开放给家长等公众。现场有65个由各所学校设置的展台,展示校内实践的计划和活动,明智中学是参展学校之一。另有70多场分享会及35场讲座供公众参加,主讲者包括傲胜(Osim)国际创办人兼主席沈财福。

第五篇:从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看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从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看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摘要:我国高等工科院校定位不明确,缺乏办学特色,这是影响工科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美国不同层次的工科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工程教育最缺乏的就是特色和个性。

关键词:工科毕业生;培养目标,培养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掀起了一场革命,从原先的“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的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且这种竞争力和适应性将随着市场经济力度的逐步加大,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趋势。因此,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占总数近40%的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探讨 的问题。

一、工科毕业生就业率高的现状不能掩盖竞争力差的事实

在我国,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近几年我国工业发展的规模、速度、效益的绝对比重都有大的提高。另外,在人世的背景下,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流人,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自己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中国,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因此,在近几年的就业市场上,工科类专业一直需求量较大,就业形势相对较好。相对于文、农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来说,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存在什么忧虑,然而高就业率并不能掩盖我国工程教育的深层危机——工程教育的质量(合格工程师)。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2000在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排序中,我国R&D人员总数占第4位,然而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却排在47位,2002,我国的研究与开发总人数居世界第2位,是否拥有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却排名第49位(最末位),这对拥有三千余万工程技术人才的我国来说,质量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用人单位反映,每年三十多万补充进“高级专门人才”大军之中的工科毕业生缺乏特色和个性,无论是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又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已经由规模、数量之争转化为人才的竞争,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百般挑剔固然有扩招的影响,使得他们有了更广阔的选择余地等原因之外,更暴露出我国工科毕业生的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二、从中美两国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与就业流向看我国工科毕业生的竞争力

笔者认为,从宏观上讲,要提高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各高校一定要定位明确,同类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体现特色化,不要盲目地随波逐流。信息时代,既需要攻克高尖技术的研究开发人又需要从事实际操作的应用人才。例如德国的文凭工程师(相当于我国的工科本科毕业生)中,从事研究与开发,产品开发,设计与营销,制造、运行与维修等工作的人数分别占文凭工程师总人数的10.25%、56.4%、23.07%、10.25%。并非所有的工科毕业 生都去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既需要研究型的,也需要应用型的。明确这一点,对确立我国不同层次的工科学校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美两国部分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美国的大部分的高校都设有工学院,既有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工科教育(M1T等),又有一般应用型大学的工程教育(克罗拉多大学一Boulder分校等),还有2年制社区大学。各校都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发展定位,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大,以机械系为例,MIT、MICHIGN、COLORDAR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各异,这三所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分层次的、多样化的。全美工科排名连续15年高居榜首的MIT以培养领袖人才为己任,工科排名处于一般水平的COLORDAR则定位在提高学生在机械领域的职业技巧。而在我国,同类学校培养目标趋同性强,没有各自的特色,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重点院校与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并无多大差异.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任的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地方院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并无多大差异,两所学校都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最终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化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三所高校各具特色,M1T机械系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地体现了以“培养造就男女公民成为工业、政府、教育部门的领导人才”这一点,该院的教育计划强调了解基本的原理,熟悉设计、计算的和分析的方法,开发创造性处理工程问题的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变力,使之为终身学习和专业成长作好准备,强调本科生参与研究(UROP),从科研的立项论证、总体方案设计、研究实验工作,到最后的数据分析、科研总结,学生都可以参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参加UPOP,该计划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工厂、非赢利性机构或政府机构工作,以发展学生的工程或商业能力。

作为全美一流的工学院,密西根大学机械系提供大量的工程的和非工程领域的选修课,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广泛的拓展,同时又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提供了条件。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了许多机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鼓励学生参加team project,他们认为,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去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参与不同的团队项目,学生可以深人地获得有价值的技术、管理、组织、人文方面的知识,当学生亲身经历过自己的设计由概念到成品的全过程后,对他们来讲,如何在一个多学科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来领导一个团队将是他们最有价值的收获。另外,密西根大学还鼓励学生参加为期八个月的合作教育计划(CO—OP Program),参加CO—OP Program 有许多的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机会进行职业选择(TestDrive),学生面对企业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这种工作经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有更深人的了解,而且能对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COLORDA大学工学院的培养体系主要定位在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职业技巧,机械系的学生在经历了八个学期的学习后,为了使学生能够确实掌握那些对机械工程学科有用的基本知 识,掌握并能够应用机械工程领域的一些核心知识,具备设计、操作、分析实验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他们的课程体系以全系统一的固定课程为主,每一学期允许学生有一门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在四年级允许学生有两门机械领域的选修课。

我国三所高校的课程体系的构成模块主要由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四大模块组成,各模块的构成上基本无多大差异,缺乏层次性和特色。以实践教学为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本科生拿到学位证书所需修满的198个学分中,实践环节(含军训)占19个学分,占总学分的9.6%,学校提供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题训练、课程设计等;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需要修满166个学分方能拿到学位,实践环节(含军训)占了21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2.6%,实践的内容包括生产实习、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认识实习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学生实践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共42周。三所高校机械系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实践内容、实践周期没有明显差别。从以上的比较来看,我国三所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基本相似,相似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体现不出重点理工科院校与一般工科院校所培养学生的差别,这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才成长多样性的需要,对学生未来的择业是极为不利的。我国传统教育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依据我国教育部制订的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体系来制订的,各校基本一致。传统的、计划性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起着误导作用,使得很多学校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由此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和特色。目前虽然部分重点大学已经获得了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但由于学校办学方向、目标定位不清晰及传统办学思维定势等方向的惯性影响,我国不同层次学校之间在培养体系上的差异性还没有体现出来。

3、就业流向比较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主要依据学校的等级和专业,从2002年美国不同层次的三所学校机械工程系本科生流向与薪金比较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往往受聘于一些着名的跨国公司,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工程领域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大多数毕业生所就职的是企业中的一些有决策权和影响力的关键岗位,密西根大学受聘于跨国公司的毕业生占很大比例,并且有很多学生从事与工程相差甚远的职业,例如法律、艺术等,克罗拉多大学的毕业生则大部分在工程领域从事传统的产品制造、生产、设计等岗位。不同层次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的区别、薪资的差别,说明用人单位在选择学生时其实是已经定位了人才需要的规格。我国不同层次的学校之间提供的人才规格撞车,重点工科院校和普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由相似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动手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重点工科院校的学生与普通工科院校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由此导致学生定位不明确。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的学生竞争同一个岗位,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招聘的依据往往是学目标定位在传统工程领 域的设计、制造、产品开发,校的名气和专业的对口程度。

三、结论和建议

l、分层次、分类型做好各自的目标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 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各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它们培养的毕业生要为社会需要的各种岗位层次服务,因此,各高校要正确定位其承担的培养目标,在各自的层面上办出个性和特色,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名牌大学的工科培养目标要定位在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以造就学术大师、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雄才大略的领袖人才为己任,而普通工科院校则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巧,在了解市场行情、了解本地区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状况后,科学定位,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出特色,才能使自己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找准位置。

2、课程体系改革从课程体系看,要合理分配通识教育单元、专业单元、核心课程单元的比重,加大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强化专业教学。我国50年代受前苏联影响,学生的知识固然学得很专深,但知识面却极为狭窄,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薄弱,对法律、经贸、管理、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狭窄于专业”的现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社会需要的是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管理、会经营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强化专业的同时,应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课程体系。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工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联系的、以科技开发和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工程实践来实现。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过程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不仅培养了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始有了创新意识。本科生参与科研,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今后选择职业的能力,尤其是在研究型大学中,更需要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科技开发工作的具有很强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因此,要扩大各种设计性实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企业的研发活动和产业化过程,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获得学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倪明江.创造未来[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307.

[2]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OOO,(1):6—10.

哈工大高教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为哈工大高教所)由原学校常务副校长李家宝教授倡议,在我校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的基础上于1985年组建而成,属校直属机构。

高教所下设《科教论坛》编辑部、“哈工大‘海王’高等教育信息情报中心”、按方向设置的研究室、“哈工大发展与改革论坛”工作室及综合办公室。

哈工大高教所成立至今,承担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学科与教育经济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出版相关的学术刊物以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咨询等工作。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我所主要的科研方向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比较高等工科教育、高等院校管理及评价方法和科技管理。以高等工科教育及管理的比较研究为重点,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自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政策等大环境中研究工科人才培养问题,并注重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融合与相互借鉴。结合哈工大的传统与特色,我所自成立以来主要以前苏联高等工科教育为比较研究对象,目前除俄罗斯高等教育研究仍然是我所的特色研究方向外,并重点开展美国、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在比较研究方面我所连续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规划课题,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1985年哈工大高教所成立之初,即获准招收第一批“高等工科教育管理与科技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0年被正式批准为“科技与教育管理工程”硕士点(1997年学科调整时,该二级学科被合并,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学科方向)。2000年经批准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科点。20年来我所培养的研究生已有80余人获得了硕士学位。

我所创办的刊物《科教论坛》(双月刊)是以高等教育研究为主要内容的高教类综合刊物,创办于1980年,现为全国高等教育期刊专业委员会常任理事单位。

我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有关机构和学者建立了联系,同时派教师到外国学习、参观、交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其它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相互借鉴。

下载从《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探讨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改革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探讨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改革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