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我国教育改革与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

时间:2019-05-12 23:0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讲:我国教育改革与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讲:我国教育改革与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一篇:第1讲:我国教育改革与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一章 我国教育改革与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2.了解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迫切性。3.理解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认识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情况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

四、课时安排:2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选修课程。本课程以当前我国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以语文课程理念、语文教材建设和语文教师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专题进行研究。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语文教育及研究的现状,进一步掌握语文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把语文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同具体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语文教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语文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实验区进行,2004年开始在全国展开。这是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语文教育改革。这次改革,一方面是我国中学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国外一浪高过一浪的现代教育改革和国内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都对这次语文课程改革都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本课程对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研究把这次改革的拴会背景作为研究的起点。

一、我国教育改革的背景

(一)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教育课程改革的速度一直是比较快的,从整体上看,大概每十年就进行一次重大的改革。改革肯定会带来震荡,为什么要改革呢?这实际上是这些国家或地区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做出的反应。

1.从世界范围看,教育的性质和战略地位已经提高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科学技术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如果说过去国际军事政治斗争的背后,主要表现为直接争夺工业化必需的资源和商品、资本输出的市场,那么,当今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

80年代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各国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争转入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各国政治决策层又不约而同地发现,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21世纪的竞争中,谁站在科技的制高点,谁有足够的人才,谁就稳操胜券。由此,世界各国又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教育在新世纪的地位和价值,开始研究21世纪对本国教育的挑战。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4月发布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说:“我们的国家处于险境。我们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在领先地位,现在正被世界各国的竞争者赶上。”报告又说:“若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接着,美国又发布了美国社区学院未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建设社区——对一个新世纪的展望》,日本和英国分别发布了政府教育白皮书《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向21世纪迈进》和《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都对21世纪的教育改革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充分展望。这些有关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文献,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都归于一种认同,就是面临21世纪,需要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2.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基础设施。

教育的先导性指教育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的先导作用。这种先导作用表现在教育的发展将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孕育和催生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一个国家和民族广阔的前景。因此,教育是在新的经济结构中起核心作用的关键产业和动力源泉。教育的全局性指教育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于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诸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有着本质的联系,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的基础性指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它是社会经济乃至于整个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石,也是迎接挑战、增强国力的重要基础。

3.教育改革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西方国家的改革进行得更早,也更系统、更深入。美国教育改革:第一次改革:1958年实施“国防教育法”的课程改革;第二次改革:60年代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课程改革;第三次改革:70年代提出了“恢复基础教育”的口号;第四次改革:80年代针对公民文化水平普遍下降的教育危机与文化素质危机,提出了新的基础课程(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第五次改革:90年代,以布什总统颁布的教育法令“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克林顿政府通过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

1法”为标志,又进行了教育改革,大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持续不断的趋势。

日本教育改革:50年代:国语教育开始打破“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模式,代之“以生活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在日本是有传统的,我们国家的虚假作文,在日本的生活与文中是不会出现的。中学生能不能做到有话可说,在我国这也是个十分苦恼的事情,如果我们把生活领域的东西打开,思路引导这个上面,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写作素材,我们说生活不会枯竭的,那么,作文的素材就不会枯竭,那么学生就不会无话可说,如果一定要追求高尚的、崇高的理想、崇高的境界,那作文肯定是虚假的。60年代:“以系统学习为中心”; 70年代:教改“以探求为中心”;80年代:在改善国语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日本的国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90年代:“以生存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反映了面对未来新世纪的挑战,该国教

2育速度与时代同步的特点。

我们周围的其他国家,如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改革的步子也都是很快的。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我国政治决策层头脑同样清醒。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作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题词,这就是我们后来称为“三个面向”的指示。“三个面向”从战略高度集中揭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最早发轫与张扬,是关于“素质教育”的经典论断。

1985年5月,我国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三个面向”为指针,阐述了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框架,同时指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教育主张。“四有新人”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包容了未来社会人的素质的基本的重要的内容。

1993年2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使邓小平同志的关于“三个面向”的教育战略思想得以进一步落实,确立了新时期乃至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内容和步骤,其所贯串的思想仍然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的素质教育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而成了《纲要》的一个响亮口号。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其主题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随 12倪文锦、欧阳汝颍,《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27页。倪文锦、欧阳汝颍,《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29页。后国家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再次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浪潮开始在我国形成。

(二)考察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我们可以总结出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的个性化,未来教育将更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及人格的自我完善。

2.教育的创造性,未来教育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3.教育的超前性,未来教育将显得更为重要而先于经济和其它一切事业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80、90年代之交发表了《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教育先行),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教育为未来)。”“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这是当代教育、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先行,教育为未来。

4.教育的终身性,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加,知识老化的速度正在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在变短,因而单纯传授知识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需要。因为随着世界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即使世界上最聪明、记忆力最好的天才学生的脑袋也容纳不了如此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激增的信息和知识。正如郎格朗所说,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的概念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将人生机械地分为受教育时期和工作时期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已不能适应需要。因为很多知识是学生在校时期尚不存在的,所以,传统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急剧变革的需要,它所培养的学生也不为社会所欢迎。由于人们学习的东西不断出现,教学就变成了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学校教育就变成了整个社会都有责任的终身教育,教育越来越变成了学习。

5.教育的社会性,即教育的全时空性,教育已经不仅仅限于学校,而且来自家庭和社会。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教育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

6.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既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也表现在教育结构的多样化,还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

7.教育的完整性,未来教育将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完整性的教育创造完整的人格。

8.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因此,教育必须走在社会变革的前面,预期社会的发展,不断变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9.教育的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即教育对科学研究的依赖性。未来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换句话说,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研究,就没有未来的教育。

(三)现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1.教育价值的全面性。教育具有多种功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既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又具有促进人(个体)发展的功能。

2.教育观念的开放性。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封闭的,它把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现代教育观念是开放的,教育不仅在学校,而且在家庭、社会,它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是狭窄的,把教育局限于青少年时代的正规教育。现代教育观念是广泛的,教育延续到人的一生,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全时空性。

3.教育观念的民主性。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师道尊严”。现代教育观念是民主的,认为师生是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并且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传统的教育观念只重视严格管理和训练,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自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思想品质。

4.教育观念的未来性。现代教育观念总是向前看,看到新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研究新的问题,为未来培养人才。现代教育更注重在新的形势下的创造,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对教育建设具有超前意识。

我国的教育改革就是在对以上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教育思想特征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场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亦即这场改革的重心或核心,就是为未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养未来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我国语文课程的背景

1、对国外母语课程改革的借鉴(1)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向

各**语课程改革均是本国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母语、数学和科学三科在许多国家被定为核心学科。近几十年来,所有国家的课程改革都贯穿了一个根本宗旨: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参与地区竞争、国际竞争的重要保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发达国家为保持其优势地位,面对全球竞争,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积极推进学生自主活动,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看重受教育者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由此更为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关注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批判性思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独立作出决定的能力”。

⊙重视知识更新和综合运用,由此更加强调标准“具有挑战性”,重视学术前沿问题,重视学科整合、文理沟通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2)借鉴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面对21世纪,国外语言课程目标特别突出以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追求高质量的语文教育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间的竞争。⊙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观念,具备应有的时代道德价值观,是母语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文学熏陶与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并重。

⊙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强调语言学习必须与不同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语言学习。⊙课程标准和评价紧密结合。

(3)借鉴国外母语教材的性质和内容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语教材有了较大变化,从我国译介的几套教材来看,大致有如下特点:

⊙在重视趣味性、生动性的同时,“提倡优秀,反对平庸”。⊙通过教材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重视母语教材的文化构成,以此形成学生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和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教材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并注重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介绍,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教材精选插图、照片、图表,精心设计,图文并茂。

2、我国近年关于语文教学问题的大讨论

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理论方面和实践领域,作了很大的努力。学术上的探索丰富了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学的实践也获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确实不小,在有些方面还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乃至尖锐的批评。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的“世纪观察”栏目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发表了邹静之《女儿的作业》等三篇文章,对我国的语文教育现状提出了批评,由此引发了这场语文教育的大讨论。1998年,《北京文学》第3期“世纪观察”栏目又发表了洪禹平《误尽苍生》等文章,随后,全国许多报刊参与了这场大讨论。

这一场大讨论,可以说是声势浩大的。它涉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教材、教学、考试等各个方面,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形成一定的冲击,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在语文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甚至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支持者慷慨激昂,反对者情绪激愤;有的竟也可以说是口诛笔伐。尽管讨论中有诸如“误尽苍生”、“祸国殃民”之类偏激甚至错误的言论,但确实也有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比如,语文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重视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气,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尊重多元化的态度等。

张定远在全国中语会第七届年会闭幕式上的发言中曾对这次大讨论所揭示的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如下分析:

⊙一些同志还没有或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观和学生观。

⊙教学不从实际出发,把语文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了枯燥的纯技术训练,教学活动呈现固定的僵化的模式。

⊙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满堂灌、注入式,先生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情况在不少学校仍然普遍存在。

⊙考试题题量过大,标准化试题过多,有些题的标准答案不很标准。⊙语文教学脱离火热的社会生活,有的学校活动课形同虚设。

⊙学生课外书读得少,课内诵读背诵的机会少,文学教育不突出,没落实,语言训练不够落实。

⊙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至今未达成一致的共识。⊙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场自发性的大讨论中,有过伤感情的刺耳的言语,但总的情况是有益于语文教育的发展的。热烈讨论的氛围,善意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推动了新一轮语文课程的改革。3、21世纪:语文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素质之一 语文教学改革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么迫切,国家又为什么这么重视语文课程改革?因为语文在未来太重要了。语文素质是21世纪人的最重要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素质。

(1)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的重要地位 我们经常所说的“素质”,有人概括为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还有人概括为专业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工具性技能素质。其中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是两个互为包涵、互为交叉的概念,尽管其内涵和外延不完全一致。如果我们从“文以载道”的功利性来看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重要性,我们就必须谈到人文素质(或文化素质)的培养。教育,就其本质说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我们平常有一句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人做人”。人生观、世界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和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而确立的;“有觉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做一个好公民的行为规范,也只能成就在相应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只有人文素质高的人,才会思考人类、社会、自然、他人、自身的问题,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真谛。我们现在经常说,未来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那么,科学和人文,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我们可以回答:科学和人文,是未来人的两大价值支柱,它们同样重要。

(2)21世纪:语文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素质、核心素质,是人之第一大素质 语文素质是指以正确认识和熟练运用母语为基础,充分占有以文史哲为知识主体的各科知识,从而进行精神判断和精神创新的能力。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语文素质是人之各种素质中之第一大素质。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看。语文即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其是人类在生活中创造的,也因生活而产生,又在生活中丰富和发展。人类最早的文明应该是语言。把人类由野蛮时代推进到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杠杆之一是语言和文字。

从未来时代的社会特征看。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将不再以单独的一个存在,所有信息与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结在一起,你一旦脱离这种信息与网络,你将无法生存。如果把衣、食、住、行看作人之生存的第一大基本需要,那么,毫无异议,信息则是人之生存的第二大基本需要;而在未来的社会中,这二者的位置显然应该倒过来,信息将是人之生存的第一大基本需要,因为,在未来的社会中,离开信息,你将无法衣、食、住、行。我们知道,交流能力是我们作为人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交流即“信息”的互相传换,就其本质而言,至少涉及两个方面,即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生活在未来社会中,一个人必须随时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而信息的负载者是语言。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口头语言也好,书面语言也好,因特网上的视听也好,统统都是语言形式,离开了语文,你可以生存下来吗?没有相应的语文素质,你可以生存的好一些吗?

从“文以载道”的功利性(目的性)看,自古以来,文章就负载着足够多的人伦、纲常、理念、道德,它规范着人的言语、行为,把人塑造成、约束成、陶冶成对某个阶级有用,适合某个政治集团,合乎某个时代或某种思想理念要求的“臣民”,这些本身就是一种“某类素质”的要求。我们今天也是本着这个传统,把人教育培养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有用的社会公民——“四有新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看,语文知识本身包容着以文史哲为主的各科知识;语文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各个学科的工具学科、基础学科。谁都知道,其他学科的定义、概念的叙述和诠释,判断、结论的演绎和推理,都要依托语文来完成。没有语文这个工具和基础,任何学科也无法站立起来,只不过统统是一盘散沙。而语文学科的选材历来是包罗万象的,政治、哲学、历史、文化、教育、地理、自然科学的任一门学科的内容,都可以进入语文。

思考题:

1.结合国外的教育改革情况,谈一谈现代教育的特征。

2.张定远从九个方面分析了当时(1999年)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你认为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

3.对比国外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理念、教材特点,你认为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应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第二篇: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将针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以便于在新课改背景下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不断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 语文课程

以学生为本、尊重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将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1.有利于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相对死板。新课改内容明确指出应该积极的彰显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语文教学模式也随之不断创新[1]。切实的在保障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创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因素融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的弊端,能够更加深刻的引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

2.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内容都是按照教科书内容进行授课,学生的知识层面只停留于书本之上,无形中局限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了迎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会针对语文知识进行拓展。随着教学手段手段的不断丰富,学生能够在书本原有的知识上,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切实的彰显了的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有利于实现科学教学设计目标

教学设计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是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高效的教学设计能够确保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学课内的设计,相对忽视了学生的课前以及课后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相对缺乏合理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切实的教学设计贯彻到了课前、课后以及课中,高效的实现了教学设计的合理化。

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1.积极的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想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保障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积极的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积极的将新型理念以及模式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积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积极的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彰显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进行高效的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整体上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2.积极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融入更多新型的教学手段,在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积极的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媒体教学模式有利于营造出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多媒体手段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隔阂,生动直观的带领学生去体会语文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教科版第五册《雪猴》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生动直观的在多媒体手段中展现月雪猴的特征,感受雪猴们的聪明可爱,高效的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

3.积极的进行个性化培养

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理解水平为出发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的利用分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能力水平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教学工作中渗透学生喜欢的教学因素。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教科版第六册《池上》时,当学生针对古诗词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时,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背诵[2]。针对学习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便可引导学生先熟读课文内容。这样,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A上都能够有所进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彰显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4.积极的融入生活化教学因素

语文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将知识回归于实践,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相关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并没更多的生活经验,积极的将相对笼统、晦涩的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切实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感知力。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教科版第九册《爷爷的压岁钱》时,教师便可以积极的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请问学生们过年的时候有没有收到长辈的压岁钱呢?”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使学生发感受到长辈融入压岁钱中的真挚情感,树立学生珍视亲情,珍惜美好生活的良好思想品德。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探索融入在新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以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的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革新自身的教学方法。积极的将情境教学内容以及生活化内容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应昶.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J].新课程:小学,2012(1):18-19.[2]王文娟.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7(6):103-104.

第三篇:第1讲职业生涯与目标

第1讲 职业生涯与目标

【本讲重点】

人生的目标

目标和人生的关系 目标与空想的区别 目标设定的程度

失败者和圣人的故事 愿力对人生的影响

角色转换之一—从“模糊人”变为“清醒人”

人生的目标

人生的目标尽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却是很现实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目标,但又不尽相同。因此,几乎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一模一样的。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绝对公平的,不论性别、职位、贫富,我们度过的每一年都有365天,一天都有24个小时。不会因为你的职位高、财富多而多分得一点时间。

每个人在所拥有的时间里选择的“事件”,决定了他以后的生活质量。比如,在上学的年龄,您既可以选择好好学习,也可以选择逃学。在工作的时候,您既可以选择认真工作,也可以选择消极怠工。但是无论您选择的是什么,这些被选择的事件都会影响和决定你今后生活的质量。

【案例】

清华大学食堂里有一个外地来京的务工人员,他除了干好每天十几个小时切菜的本职工作以外,业余时间全部用来自学英语。别人用于看电影、看电视的时间,他却用来背诵英语单词、练习口语。中午吃饭时间,他通常用15分钟吃饭,将剩下的10多分钟用来学习,每天仅睡四五个小时觉。最后,他的英语成绩居然比本科生都高,而且托福考试分数很高。他虽然现在还在厨房里工作,但是我们可以估计到他今后的生活质量,这个人今后绝对不简单。

目标和人生的关系

1.一个例子——拿破仑 拿破仑曾经有一句名言:“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最后拿破仑不但成为将军,还成为了元帅,最后还当上了皇帝。可以看出,拿破仑首先有这样一个目标,所以为他以后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一个最根本的基础。

2.另一个相反的例子——张无忌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倚天屠龙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到了后期张无忌几乎具备了所有当皇帝的条件,但他最后没有成为皇帝,而被朱元璋取代了。原因只有一个,张无忌根本没有想过当皇帝,换句话讲,他从来就没有当皇帝这样一个人生的目标。

目标与空想的区别

1.目标与空想

真正的人生目标,要秉承“跳一跳,够得着”原则,同时又要切合实际,而且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这才是最现实的。而空想则是不切实际的,不具备现实性。

2.两个“目标”的现实性比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但每个人的目标都不相同。比如说,有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整天梦想着自己的将来,别墅、洋狗、美女如云、金钱如山。这显然不是切合实际的目标,只能算是一个空想。这个“目标”显然没有“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样的“目标”现实。

【自检】

请您回答下面的问题。

认真回想一下你各个时期所定的人生目标,分析一下哪些目标是真正现实的,能够实现的,哪些目标只是空想?而那些现实的目标又有哪些已经实现了,有哪些没有实现,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设定的程度

一些专家作了统计和调研后发现,针对目标设定,世界上有四种人:

1.第一种人

约3%的人会制定并写下自己的目标。通常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制定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且把它记录下来。一段时间以后再做一个反思与检讨,看有没有实现自己阶段性的目标和阶段性的工作计划。

2.第二种人

约10%的人会认真思考自己的目标。尽管如此,但他们只是在那里想,我要这样,我要那样,我还要更好一点,我恐怕还要加强一些学习,我将来怎么样。但是他没有一个过程的设计,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

3.第三种人

约60%的人曾经思考过自己的目标。但是他们并不认真,也谈不上什么计划。

4.第四种人

约27%的人则完全没有人生的目标。他们过一天算一天,今天吃饱了就不考虑明天,昏昏庸庸地过日子。

图1-1 人对目标的设定

有关专家做过统计,第一种人的成功率是最高的,第二种人的成功率也很高,第三种人的成功率很低,第四种人不可能成功,因为他们没有目标,怎么可能成功呢?

失败者和圣人的故事

【案例】

有一个人,名字叫失败,他干什么都不成,从来就没有成功过。有人就给他提了一个建议,说某某地方有一个圣人,曾经指点过很多人的迷津,使他们从失败走向成功,你可以去请教他,让他帮助你成功。于是,失败找到了这个圣人,向他请教如何走向成功。圣人首先问他究竟想往哪个方向努力,而达至成功呢。失败就告诉圣人,只要能够成功,什么方向都无所谓,你给我指点吧。结果这个圣人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走哪条道都无所谓了,你走吧。

当一个人树立了要想真正达至成功目标的时候,他首先需要去确定一个发展的方向,如果没有方向,什么方向都无所谓,那他永远都不会成功。这个道理对于企业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的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今天干这个行业,明天转那个行业,他们自认为这是创新变革。却有很多企业往往就是在“变革”的过程中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因为他们没有既定的方向和既定的目标。

愿力对人生的影响

人是最复杂的,但最复杂的问题往往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诠释。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其实就管两件事情,第一是能力,第二是愿力。能力是说你有没有工作的能力,愿力是说你愿意不愿意工作。在这里我们先讲一下愿力,愿力对人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案例】

故事一:两个建筑工人的故事

有个人到了一个建筑工地,看见两个小伙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那里用砖砌墙。他就去问其中的一个小伙子在干嘛,小伙子说我砌砖呢。于是这个人又去问另外的一个小伙子,你干什么呢,这个小伙子说我在盖全世界最宏伟的一个教堂。十年以后,第一个小伙子还在砌砖头,而第二个小伙子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建筑大师。

故事二:两个汽车司机的故事

某公司曾经请过两个司机,第一个司机不但能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结果做了很多和司机的工作不太相关的事情,可没有因此而增加他的工资。另外一个司机兢兢业业地开车,但除了开车以外他什么都不管。三年以后,第一个司机升职为行政部经理,而第二个司机仍在开车。

角色转换之一——从“模糊人”变为“清醒人”

一个年轻人从学校走向社会,第一个角色转换就是要从一个模糊的人转变成一个清醒的人。

头脑要清醒,不能昏昏庸庸地过日子,不能稀里糊涂地把时间浪费掉,你选择的事件影响今后生活的质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每一个人一定要确立自己不同阶段的人生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规划出来,写出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本讲小结】

我是谁?我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讲,本讲首先指出每一个人为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任,对社会、对企业负责任,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失去了目标,失去了方向,就很难成功。本讲重点阐述了明确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区分了目标与空想的区别,通过几个生动鲜明的小故事,指出每一个人都应该确立自己不同阶段的人生目标,然后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会取得成功。而对一个刚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来讲,第一个角色转换就是要从一个“模糊人”转变为一个“清醒人”。

第四篇: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同大学文学学院

目录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1

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2

(一)教学内容改革..........................................................................2

(二)教学方法改革..........................................................................2

(三)考核方式改革..........................................................................4

(四)教学模式改革..........................................................................5

(五)师资队伍建设..........................................................................6

(六)教材建设..................................................................................6

(七)教学大纲..................................................................................6

四、实施计划..........................................................................................13

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13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母语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母语。同时母语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好《大学语文》,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语的教育。因为母语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深厚的本国语的根基。我国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如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他们不仅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造诣极深,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广博。他们扎实的母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文字,使自然科学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相形之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强调专业性,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 通过母语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任务往往被忽略。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用母语清楚、准确、规范、流畅地表达思想感情和学术问题,有的甚至动笔就是错别字连篇,语病累累,更不要谈通过母语养成优秀的文化品格。

要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一个教学内容:文学欣赏

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本的框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内容比较单一。

改革后,三个教学内容:文学欣赏、文化接受和实用写作。教学内容变为三个,其中增加的“文化接受”专题,凸现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意蕴与精神引领价值,增加的“实用写作”训练了大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在教师教学中,有两种倾向:第一,与中学语文课程区别不清。教师往往像中学语文教学一样,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疑似“高四语文”。第二,与中文系“作品导读”或“文学史”课程区别不清,疑似“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改革后, 首先,区别于中学语文。例如,文学作品欣赏不必要像中学那样集中在字、词、句的记忆和辨析上,而主要应是阐释文章人文内涵,同时,对作者思路、作品结构、写作方法做出有深度的分析。

第二,突破传统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要围绕典范作品讲文学鉴赏理论、传统文化思想及写作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第三,打破一个教师始终讲的模式。由三名教师承担三个部分不同内容的教学,如安排写作老师讲实用写作部分,专业的老师教学可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改革具体实施方法,实行四个结合。1.课上课下结合。课上课下结合是指课上文学作品鉴赏和课下扩展阅读结合。2.讲练结合。讲练结合是指在写作课堂上,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写作知识活起来,变成学生可以熟练运用的工具。3.教学和专业结合。教学和专业结合是指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建立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做到有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能力基础和精神基础。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文化,数理化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科技相关的文化。4.教学和活动结合。教学和活动结合是指把课堂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时,我们就 3 给学生讲科技论文的写作,学校举行“主题演讲赛”时我们就给学生讲演讲稿的写作。

(三)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前,以客观题为主,考查语文知识,缺少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考查。

改革后,采用大题制,以主观题为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分专题取平均分进行考查,考查全面的语文素养。

试题类型举例:

(一)文学欣赏:一类是文学创作。可以海阔天空任凭想象创作故事(小说),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创作诗歌、散文、剧本。另一类是文学评论。可以就自己读过的一篇或一部作品(传统文学或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评论。

(二)文化接受: 一类是背诵、默写文化经典,另一类则是文化思考。可以把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进行对比,探讨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三)实用写作:一类是公文写作,第二类是小论文。可以结合专业学习来写。第三类是演讲稿、活动总结、通讯、广告等。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来写。

1.考查内容

考查内容分三个模块:文学文化、实用写作、书法训练。文学文化要求针对文学作品、文化现象、社会历史热点现象等写一篇评论(不少于1000字),占总成绩50%; 实用写作要求写作应用文作品一篇,占总成绩30%;

书法训练要求临摹硬笔书法或软笔书法字贴一幅,或自已创作书法作品一幅,占总成绩20%。

如果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正式刊物发表文章一篇,该课程免试,成绩为优秀。

2.考查形式

学生在学习期间可随时上交自己的考查作业,优秀作业期末时要在学校专栏宣传,推荐给相关刊物发表。

(1)评论和应用文作品要有作业封面,作业封面电子版下载地址:大同大学文学院网www.xiexiebang.com/wxxy资源下载栏下载。

(2)书法训练按任课教师要求写作品,作品上要体现课程名称、班级、学号、姓名。

(3)每个教学班课程负责人收交本班三个模块课程考查作业分别交给相应模块负责人,由模块负责人组织评阅给出成绩(分别按50分制、30分制、20分制打分),并交回课程负责人。

(4)课程负责人汇总成绩报教务处(登录教务处网报成绩——打印成绩一式两份——任课教师处签字),将打印好成绩单及本学期课程相关材料,按班级学号排序,汇总交文学院教学秘书。

(5)凡免试学生,要求上交发表作品原件、复印件,课程负责人核实后返还原件,保留复印件。

(四)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每周至少安排2课时,一个学期36学 时,有条件的话,“实用写作”最好单独开设一个学期。尽量小班化教学。根据具体内容,可安排三位老师分别讲不同的专题。采用教师专题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也可采用教师专题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模式。

(五)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配备师德高尚,有比较渊博的语文学科知识和出色的教学技能的教师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同时增加教学经费投入,提供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帮助教师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新目标、新理念的认识,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材建设

由于我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包括三个专题:文学欣赏、文化接受和实用写作,建议使用华东师大出版社《大学语文》等适合教学需求的有相应内容的教材。同时,逐步自编适合学校情况的校本教材。

(七)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校面向数、理、化、工、农、医、艺术、体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必修课程。先修课程:高中语文基础上的广泛课外阅读。本课程主要通过对文学欣赏、文化接受、实用写作、书法训练、山西简史五大板块内容的讲授与研究,提高大学生的母语综合运用素养。

2.教学目的

(1)结合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了解、熟悉中国优秀文学成就,提 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结合文化经典作品,了解、熟悉中华优秀文化,以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3)结合范文,训练写作公文及其他应用文,提高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4)进行书法写作技巧训练,写好钢笔字。(5)了解山西历史文化,增加学生地方认同感。3.教材教参

(1)《大学语文》,吴宝玲、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13年;

(2)《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版),2007年;

(3)《大学语文新编》,魏饴,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6年。

(4)《大学语文》,陈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3年;

(6)《大学语文》,丁帆、朱晓进、徐兴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7)《大学新语文》,夏中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实用写作》,余国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实用写作》,张耀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中华文化》,曹顺庆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一定区别于中学语文。例如,文学作品欣赏不必要像中学那样集中在字、词、句的记忆和辨析上,而主要应是阐释文章人文内涵,同时,对作者思路、作品结构、写作方法做出有深度的分析。第二,突破传统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要围绕典范作品讲文学鉴赏理论、传统文化思想及写作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第三,打破一个教师始终讲的模式。由多名教师承担五个部分不同内容的教学,如安排写作老师讲实用写作部分,专业的老师教学可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改革具体实施方法,实行四个结合。1.课上课下结合。课上课下结合是指课上文学作品鉴赏和课下扩展阅读结合。2.讲练结合。讲练结合是指在写作课堂上,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写作知识活起来,变成学生可以熟练运用的工具。3.教学和专业结合。教学和专业结合是指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建立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做到有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能力基础和精神基础。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文化,数理化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科技相关的文化。4.教学和活动结合。教学和活动结合是指 把课堂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时,我们就给学生讲科技论文的写作,学校举行“主题演讲赛”时我们就给学生讲演讲稿的写作。

第五,改革考试。采用大题制,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文化接受和实用写作等的综合应用能力。

5.教学内容及时数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总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文科安排在第一学期、理科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第一专题 文学欣赏(10学时): 第一单元 诗歌(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历史;精读优秀诗歌,掌握诗歌的审美特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律美;通过鉴赏,玩味诗歌的意境美;通过感悟,咀嚼诗歌的情韵美;通过体味,获得“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

重 点: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 难 点:读出个人的独特的感受 新知识点:诗歌鉴赏方法 第二单元 散文(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散文的发展历史;精读优秀散文,掌握散文的审美特征;领会散文的立意和韵致情味的营造,展开联想,捕捉散文的神韵,培养细腻的情感和审美的眼光,丰富人生的经验;品味散文的 语言;以自我的情感体验和观察为基础,进行写作实践,提高散文写作的能力。

重 点:对散文进行理性评价 难 点:自己创作散文 新知识点:散文鉴赏方法 第三单元 小说(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外小说的发展历史,理清中外小说互相影响关系;精读中外文学史上的优秀小说,掌握小说的文学特征及其审美特点;透过人物形象,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主题思想;欣赏表达技巧,获得更加细腻、丰富的艺术感觉;充分认识文学就是人学的道理,从小说文本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生存智慧和人生经验;理解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重 点:站在审美的角度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难 点: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和作品体现的思想意义 新知识点:小说鉴赏方法 第四单元 戏剧(2学时)

基本内容:从人物之间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领悟主题思想的深刻意蕴;把握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品味戏剧语言的特点。重 点:站在审美的角度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难 点:主题思想深刻意蕴的领悟 新知识点:戏剧鉴赏方法 第五单元 网络文学(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分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把握网络文学的特点;了解较有影响的文学网站和网络文学作品;结合网络作品,探讨网络文学的问题,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学会在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选择优秀作品进行阅读;学习利用网络进行文学创作。重 点:网络文学的特点 难 点:网络文学创作

新知识点:网络文学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探讨 第二专题 文化接受(10学时): 第六单元 仁者爱人(4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中“民本仁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把握传统民本仁政思想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辨析中国传统以民为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思想;结合文化经典作品,理解作品中的仁爱思想,感受以民为本的情怀,学会关爱他人。第七单元 和而不同(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了解“和而不同”思想对人际交往、清明政治、繁荣学术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结合文化经典作品,理解讲求“和而不同”,既需要辩证的思想,更需要宽阔的胸襟。第八单元 胸怀天下(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思想;认识“居 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对个体生命及国家社会的重要性;了解“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是我国历代仁人志士薪火相传的一个优良传统;结合文化经典作品,感受作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第九单元 品格修养(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中有关“品格修养”的思想;学习前辈贤达,重视个人道德品德培养;懂得提高修养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过程,只有不断充实提高各种修养,才能使生命活出像样的意义;结合文化经典作品,感受前辈贤达的豁达襟怀、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第三专题 实用写作(8学时): 第十单元 行政事务(2学时)

基本内容:结合范文,学习写作“工作总结”、“调查报告”、“述职报告”。

第十一单元 商务财经(1学时)

基本内容:结合范文,学习写作“广告”“经济合同”等。第十二单元 新闻报道(2学时)

基本内容:结合范文,学习写作“消息”与“通信”。第十三单元 学术论文(2学时)

基本内容:结合范文,学习写作“学术论文” 第十四单元 机关公文表达模式(1学时)基本内容:机关公文表达模式介绍 第四专题 书法训练(4学时): 第十五单元 硬笔书法书写技巧与规范(2学时)第十六单元 毛笔字书写与书法作品欣赏(2学时)第五专题 山西简史(4学时): 第十七单元 山西地方史概况(2学时)第十八单元 山西地方史与山西文化(2学时)6.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具体考核方式见《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方案》)。

四、实施计划

我校这次《大学语文》改革是在学校、教务处、学院领导的提倡和支持下进行的。本学期我们制定了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并且将准备教材和配备教师。第二学期在全校文科先开设,第三学期在全校理科开设。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改进、完善本方案。

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按照《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五个专题十八个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队伍分五组,成员选择各专业、学科教学效果良好的优秀教师,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承担1至2个专题的教学任务,各组教师人数按教学任务的多少具体安排如下:

文学欣赏组:5人左右; 文化接受组:5人左右; 实用写作组:3人左右; 书法训练组:2人左右; 山西简史组:2人左右。

以上各组教师在文学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美术学院中进行选拔。

书法专业不进行书法训练,加强古诗文欣赏的培养;历史专业不进行山西简史教学,加强文学欣赏的培养。

文学学院

2013年11月第三次修订

2014年1月补充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最早一部教育学。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史纲要

1、“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2、“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3、“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4、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语文单独设科应为1904年。6、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1949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7、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三个维度贯穿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教育。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有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等作用。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

1、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概念(专指是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2、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

3、现代语文教材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系统,助读系统。

4、使用教材具体注意事项: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2、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等。

3、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三、适应社会需要。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基本原则:

(一)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二)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5、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要恰当,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内容要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明确疑点。

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一、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二、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三、依据教学内容

四、依据教师素质

五、依据学生特点

六、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等。

7、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优化组合原则。

8、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测定学习成绩

(二)鉴定教学效果

(三)检验管理水平

(四)获取反馈信息

(五)预测发展方向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1、写字教学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汉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具体表现为:集中识字,韵文化,正确处理识字写字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一)中国古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19世纪前期,德国心理学、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创立了适应于各科教学的四个阶段教学法:(1)明了,(2)联想,(3)系统,(4)方法。19世纪后期,赫尔巴特的学生席勒、莱因等把他们的基本理论和阅读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创立了五阶段阅读教学法:(1)预备:复习旧课,解释新课文中的生字、难词等;(2)提示:说明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3)比较:把新的教学内容同已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4)概括: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得出结论;(5)应用:应用新学的知识练习造句或写短文。[16]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盛行于欧美,也影响到日本和中国。

(三)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20世纪前期,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1)组织教学,(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5)布置作业。[17]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阅读教学吸收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成为普遍采用的模式。

几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评点法、话题教学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第八章 写作教学

1、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

(二)广泛涉猎读物

2、作文批改几点要求: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2、综合性学习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四)强调过程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第十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题性的发展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下载第1讲:我国教育改革与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讲:我国教育改革与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克服传统教育理念桎梏的同时,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发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使......

    第7讲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选修一第7讲 1.(2009年潍坊市高三第二次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订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5篇范例]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世界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发展也开始聚焦在变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层面至上。因而在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

    第1讲运动的描述

    必修1第1讲运动的描述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参考系必须是固定不动的物体B.参考系可以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C.地球很大,又因有自转,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不可视为质点D.研究跳水运动员......

    第04讲_固定资产(1)

    模块一 会计基础知识介绍专题四、固定资产一、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一)外购固定资产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包括:关税、契税、耕......

    第09讲_金融资产(1)

    模块一 会计基础知识介绍专题七、金融资产企业应当根据其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对金融资产进行合理的分类。金融资产一般划分为以下三类:1.以......

    第1讲什么是广告材料

    第1讲什么是广告材料。 教材分析: 本学科采用的教材是人民出版社《广告材料学》,本教材,全书配有各类材料插图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教材处理: 由于该班学生本期是......

    第1讲传统企业文化

    第1讲传统企业文化(一)【本讲重点】1.企业管理的层级2.企业文化的误区3.文化的定义4.中国的传统文化5.中国的饮食文企业管理的层级企业管理的层次就像围棋一样分成了九段,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