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钢企种菜养猪看我国钢铁行业的前景1
从钢企种菜养猪看我国钢铁行业的前景近日,从中国之声上得到消息,目前市场上2斤钢抵不过4两肉的尴尬现实让我国钢铁巨无霸武汉钢铁集团决定要养猪种菜,这一消息顿时让业界觉得不可思议,武钢养猪究竟是“不务正业”还是另辟蹊径谋求转型?
据了解,随着铁矿石、煤炭需求紧张,价格居高不下,又加上下游很多行业遭到落后产能淘汰,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钢铁行业利润空间非常小,甚至将要发生崩盘,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开始面临破产的危险。迫不得已,在企业普遍微利的背景下,钢铁企业开始涉足非钢产业,以谋求生存。
其实对武钢来说,做出这一决定也是思考了很久。在去年,为了打破这一发展停滞境地和突破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困扰,武钢集团也通过设备换代来提高生产率,比如引进高科技附加值的铁矿石破碎机,以此实现对矿石原料的最大化利用,但是整个企业发展仍旧收效甚微。据有关人士分析,行业的大环境不乐观抑制了企业的发展,这一客观因素不得以解决,整个钢铁产业的这一亏损和微利状态仍将继续持续下去。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虽然目前武钢正在向非钢产业转型,但是并不是全盘否定了企业自身的本行,只要铁矿石价格高、粗钢产能过剩等问题解决,只要新技术一出现,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钢铁产品,武钢依旧会继续上线自己的老本行。
作为我国矿山机械设备的前端生产企业郑州鼎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洪波看到这一情况时表示,钢铁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肯定不会从历史中消息,武钢的这一转型也是顺应形势需要,养精蓄锐,分析形势,因此,我国钢铁企业一定要冷静、可观,继续加大对新型铁矿石破碎机和钢铁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创新,为将来钢铁行业的重新振兴做好充分准备。
原文链接:
第二篇:从民族问题看我国的民族政策
从民族问题看我国的民族政策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疆地区,不仅与周边一些国家的民族比邻,有些民族甚至跨国而居,随着多元文化与一体化的冲突加剧,变现为民族和宗教引起的冲突影响到国家稳定。本文从分析新疆乌鲁木齐事件及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等民族冲突问题的社会影响到分析民族问题的原因,最后对中华民族政策做出评价。
关键字:民族冲突
社会影响
民族政策
团结平等
引言
拉萨事件、新疆乌鲁木齐事件等暴力恐怖时间后,人们意识到中国存在民族问题,于西藏独立,新疆独立等民族分裂活动密切联系,使西藏,新疆等地城镇成为社会骚乱的常发地,使北京等城市成为恐怖袭击的可能目标,而且已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交关系,中国的民族问题发展到了今天,已成为中央政府和全体国民都必须正视和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关联到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利益。建国以来宣讲的传统民族理论,民族平等,区域自治,共同繁荣的口号和目标与我们面对的显示社会的民族隔阂有明显举例,建国六十年后的今天,似乎民族问题比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时的情况任在恶化。民族分裂和民族情绪需要高压措施予以震慑,以军队和金钱的大量投资解决不了实际的名族矛盾和现实问题。
一、民族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
民族问题特殊的、破坏性极强的表现形式、争端焦点对政府的致命性及其政治背景复杂性,导致它对我国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对我国政治都有强烈的震荡作用。
1、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民族冲突严重的地区,民族分离主义分子不断滋事生非,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比如,2011年7月18日12时许,18名暴徒按照预先计划冲入纳尔巴格派出所,手持斧头、砍刀、匕首、汽油燃烧瓶和爆炸装置等,疯狂进行打、砸、烧、杀,杀害一名联防队员和两名办事群众,杀伤两名无辜群众,劫持六名人质,在派出所楼顶悬挂极端宗教旗帜,纵火焚烧派出所。
2009年7月5日晚上,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此次事件中,造成197人死亡,1700人受伤,被毁车辆达260部,其中190部公交车,50多部民用车;受损门面房203间,民房14间,总过火面积达到56850平方米,全市共有220多处纵火点,有两栋楼房被烧毁。
继7.5事件后在新疆发生的民族分裂分子有预谋、有组织策划制造的公然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恐怖气氛的重大恶性案件新疆针刺事件。就在乌鲁木齐的街头人气渐增,商场生意渐好,社会气氛逐渐走出“7·5”事件阴霾时,一些民族分裂分子用一个小针头在群众中间制造出大恐慌,妄图挑起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激起全城市民的愤慨。
这些极大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荡和混乱不安。
2、危害生命、践踏人权
民族冲突形式或手段的血腥性,造成的重大后果之一就是无辜生命被残害,人权被肆意践踏。随便翻阅一下每场大规模民族冲突的统计数据,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2009年7月5日晚上,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此次事件中,造成197人死亡,1700人受伤。2014年7月28日凌晨,莎车县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造成数十名维汉族群众伤亡。2014年5月22日,7时50分许,有2辆无牌汽车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一早市冲撞群众,此后2辆车发生爆炸起火,造成31人死亡,90余人受伤。2012年2月28日上午,阿布都克热木·马木提在其家中召集恐怖组织成员,确定实施暴力恐怖行动,当日下午18时许,带领恐怖组织成员到达叶城县幸福路步行街,持刀、斧疯狂砍杀无辜群众,当场致13人死亡,16人受伤。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
3、威胁国家安全,冲击国家统治
民族分离主义者公然搞分裂活动,就是对国家主权的极大挑战。民族冲突过程中,稍微处理不好,一则会使国家主权受损,另则会使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或集团浑水摸鱼,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比如2009年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随着真实信息的披露和媒体报道的深入,“7·5”事件真相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场反国家、反民族、反人类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处理好民族问题就是保障国家主权完整,保证国家安全。在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一地区把民族分裂叫嚣得过热,可能成为民族分裂的带头羊,引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国家安全危机四伏。
二、出现民族冲突的原因
民族冲突的根本原因由政策因素、结构性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和社会因素、文化和认知因素构成。
政策因素是指中国现行的团结平等的民族政策,也是民族冲突的最根本的原因。所谓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中国现在的民族政策是比较失败的。
结构性因素包括弱势政府、对族群安全的关注以及族群地缘因素。
弱势政府是指一些政府天生软弱。例如,许多诞生于非洲和东南亚的殖民地政府是殖民者扶持建构的,缺乏政治合法性,因而难以名正言顺地对领土实行有效的管辖。另外,地方性腐败、行政管理能力不强、没有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政府变得越来越软弱。当政府组织衰弱时,暴力冲突就随之而来。
对族群安全的关注也源于政府的软弱。当政府衰弱的时候,国家里的各个族群就感到必须加强自我保护,他们担心其他族群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但问题是,如果一个族群在采取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就可能对其他族群造成威胁,这会促使邻近的族群也采取措施以减少自身受到的威胁——这就是安全困境。
政治因素包含歧视性政治制度、排他性国家意识形态、族际政治和精英政治几个方面。
许多人认为,一个国家是否发生内部冲突,很大程度上与政治体系的类型和公平有关。封闭的专制体系存在时间长了,会使一些族群的利益得到满足,而另一些族群的利益被践踏。即使是在比较民主的体制里,如果一些族群在政府、军队、警察、政党以及其他政治机构中没能获得足够的代表席位,不满也会产生,时间长了,整个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如果政府经常使用暴力、压制手段或政府正处于转型中,那么国内冲突就很可能发生。
排他性国家意识形态包括公民民族主义和族群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强调公民身份的神圣化、个人机会的均等、公民化的教育、集体行动等,因此在国内事务上通常会忽视或侵蚀少数族群基于文化特殊性的权益,倾向于国家对少数群体采取同化政策。就其本质而言,公民民族主义依赖已建构起来的法律制度去确保公民权利的实现。相反,族群民族主义不依赖制度而是依赖文化,它主要强调本族群的文化特殊性,强调对本族群利益的维护高于一切,强调族群成员对族群内部事务的自主性,挑战多族群共存的国家,并在极端条件下形成分裂主义势力。
面对经济机会的不公平、占有资源的不平等、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等,受歧视的社会成员将其视为不公平和不合法。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人、一些地区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导致发展差距扩大。
文化和认知因素,包含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歧视,对历史的错误认知。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歧视,包括不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使用和教授少数民族语言时所受到的法律和政治上的限制,以及对宗教自由的限制。
此外,民族冲突的原因还包括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易受蛊惑,所以一些人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工作,不满因此而生。加之敌对中国势力的干涉支持及不法分子伙同各方的分裂势力,妄图分裂中国。少数极端分子挂念陈旧,支持独立。比如新疆居住有很多少数民族,大部分人都安居乐业,但有少数的极端分子,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固执的认为是汉族群众侵占了他们的领土。
三、由民族冲突评价我国民族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一再强调平等问题。但我认为我们需要注意群体真正的平等问题。当你给某一个群体的成员给予集体性照顾的时候,这就是对其他群体成员的不平等。从长远来看,任何以群体为对象的优惠政策都是不平等的政策。但是,当一个群体曾长期处在被歧视的地位,现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歧视,帮助这个群体达到有平等竞争的能力,在政策转换后的一个过渡时期内,实施以历史上的被歧视群体为对象的优惠政策很可能是必要的。至于这个过渡时期的长短,就看我们政策扶助的具体效果如何。以美国为例,如果过了一两代人之后,很多黑人通过了“肯定性行动”的优惠政策进入了一流大学,甚至可以当上议员、市长、大法官、国务卿、总统,黑人已经进入很多政府机构,出现了一个一定规模的黑人中产阶级,这时候有些白人就会提出,黑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显著的改善,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为什么还要对黑人在政策上给予特殊照顾?大学入学时为什么黑人有特殊名额,可以降分录取?当黑人中产阶级逐渐发展出来之后,主流社会的白人对这种优惠政策的反弹就会逐渐加强,认为这是“逆向歧视”,侵犯了白人作为美国公民的平等竞争权利。在白人中出现这种声音是很自然的,因为群体优惠政策确实是不平等的政策。但是过了一代两代人之后,年轻的一代白人看到的社会现象是黑人在享受政策优惠,这些年轻一代就未必理解和接受。所以我觉得群体优惠政策只能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政策,在实行了一到两代人之后,就会遇到多数族群年轻一代的反弹。
中国以少数民族为对象的优惠政策实行许多年了,实际社会效果却不怎么样。在刚刚解放的时候,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在许多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是应该的,我们必须帮助少数民族在教育和经济等方面发展起来,让青少年学生进入好的学校,在各方面逐步具有竞争能力。但是建国已经六十多年了,这些优惠政策实施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应当进行反思。
这样一种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是不是真正起到了帮助发展的作用,也需要对客观结果进行检验。比如在新疆,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中享受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例如2011年新疆自治区政府公布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用民族语言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一本录取线比汉族低120分,而且数学录取分数线只有34分,大家知道150分是满分,90分是及格,同时文科一本的总分录取线比汉族低80分,数学录取分数线是31分。这样的录取分数线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否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既然这么低的成绩就能够进入大学,他们为什么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要那么努力学习呢?而且,在新疆的大学里维吾尔族学生跟汉族学生分班授课,维族班的录取成绩这么低,整个大学期间维族班的教学进度、考试难度必须照顾班里大多数学生,因此即使有一些数学成绩非常优秀的维吾尔族学生,他在这样一个班内的学习也要受大多数人的拖累。这样,当他们毕业的时候,维族班和汉族班的差距会十分明显。因此高考降分录取的政策并没有把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起来,而且对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实际也有影响。
此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原来政治纲领中的联邦制相比,是个重要的改变,但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际效果怎么样,还需要深入去调查研究。从历史上来看,民族区域自治的思路和作法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例如在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当时日本投降不久,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曾被伪满洲国统治,从1931到1945年伪满洲国统治了14年,培养了一批蒙古族精英,这些人是受日本人影响的。当时中国共产党即将在东北地区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客观上非常需要团结内蒙古的知识分子和民众。为了更好地团结当地的蒙古族精英和普通民众来共同对付国民党,在当时的情况下,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具有历史的必要性。另外1951年中央政府和西藏噶厦政府签订了17条协议,如果当时在协议里没有关于西藏实行区域自治的承诺,这个17条协议也很难签订。以这两个为例,一个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一个是1951年在17条协议中承诺西藏的区域自治,这两件事对于解放战争的进展与加快全国和平统一进程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符合当时国情,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其他地区是不是需要建立这么多的自治地方,还可以具体进行讨论。
我们党和政府以及第一代领导人在当时对于处理民族问题是缺乏经验的,许多作法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用邓小平后来的话说,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不要依据后来的实践效果去简单地指责他们。因此,我们过去在历史上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我们宝贵的实践经验,摸着石头往前走,不能说后来我们调整了制度,就很简单地说前面做的都是错的。现在我主张要反思六十年来我国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制度方面的一些实践,也不是要简单否定过去的制度和政策,而是提出应当要认真地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一种科学精神,对我们在历史走过的道路做一个系统和理性的回顾,哪些制度做得比较成功? 哪些制度和政策实行得不那么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时远:《民族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2]朱伦:《民族自治与共治》,《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3]刘毅:《化解民族冲突的策略-民族接触与相互依存》,《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1期
[4]杨仁厚:《论民族冲突的影响、原因和消除—民族政治学的观点》,《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5]陈云卿:《论民族冲突形势的解决》,《管理科学文摘》2010年第6期
[6]张践:《“文明冲突论”新解—以宗教为背景的泛化民族冲突》,《中华民族报》2009年第4期
[7]徐桂兰:《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以广西贺州民族关系为例》,《学术论坛》2009年第1期
[8]杨冬云:《解释民族冲突的三种理论图式》,《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9]杨仁厚:《中华民族冲突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0]时宏远:《民族冲突的根源、发展及前景》,《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第三篇: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经过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磨炼和邓小平务实精神的教育,我国经济学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就问题论问题,问题成堆而理不清头绪,很少用哲学思维来研究当前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矛盾,不搞矛盾排队,分不清支流和主流。甚至造成莫名其妙的悲观情绪,我们的经济学成了问题经济学。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用来描述和研究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把我国经济当做一个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来看待,很少考虑我们的发展度和市场度。判断经济形势只根据那几个统计指标的走势论是非,找对策,只力图扭转那几个指标的走势,我们的经济学成了总量经济学,符号经济学。这种研究方法严重脱离实质经济内在矛盾运行的总量分析,更严重地脱离中国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体制机制、结构转换升级具体阶段的实际。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抓不住根本问题,只看运行,不看发展,只讲量变走势,不讲质量内容。这种西化的问题经济学,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它打乱了现阶段有形手和无形手的分工结构,过早淡化政府的发展主体地位,扩大了政策市场调控的范围,干扰了市场的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坚持邓小平的中国特色思想,牢牢把握住我们的特殊国情。我国经济运行在什么历史阶段是必须首先弄清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周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本地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含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作第一位的结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位矛盾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把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产业结构久调不见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性的问题。
第四篇:从《人是铁饭是钢》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
从《人是铁饭是钢》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
由冯远征与苗圃主演的《人是铁饭是钢》近日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新美食传奇,这部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烹饪文化和美食文化的电视剧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享受,更透出了很多烹饪的技巧。据悉,剧中的主演冯远征在剧中亲自掌勺,这也得益于他平日的高超厨艺,为这部电视剧增加了亮点。
演员学厨师,这在娱乐圈很常见,但是真正能做到演员在影视剧中亲自掌勺的影视作品真不多见。这部《人是铁饭是钢》还未上映就受到了各位烹饪学子的期待,这部影片不仅对他们学习的烹饪技术有帮助,也有利于他们更深入的了解60年代初期的美食文化。
学厨师,是一门学无止境的技术种类,影视剧中的煎、煮、烹、炸,刀落、锅起在学厨师的过程中都会成为基本的学习过程,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也对学生的这些烹饪技术操作进行了系统的训练,保证学生们在将来的厨师道路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就业市场近年来一路坎坷,频繁出现就业难的漩涡。尤其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上更是吃尽了不少苦头。面对着十几年心血和金钱换来的一纸文凭,最终也难逃就业漩涡。在这个时候这些大学生就深思:读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读大学有用吗?还不如学点专业的技术,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反之,没有读大学的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却风生水起,一路逆流而上,成为现如今就业的王者。据悉,2014年大学毕业生将超越727万,已经成为历史之最,这样庞大的就业群体,试问有多少企业会接纳他们,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
郑州新东方烹饪学校创就业指导中心庞主任在谈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到: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走进入了一个怪圈,这都是传统教育的模式造成的,很多学生在学校埋头扎进书堆,忘却了社会交往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就业时很难把握好方向,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李主管在谈到职业教育的时候,面带喜色,她认为现代教育应该走向职业化,走向专业化,这样才能够适应市场,适应企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国民教育事业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此外还有一批职业教育院校。那么如果说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为了普及知识,提高全民素质,高等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才。同时人才大致分为两种,科研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传统的高校教育卡却在了这两者之间,综合性的大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虽然高校都在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学生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实践,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然而综合性较强的教育,又很难培养出在某一领域擅长的科研人才。想要做科研做学术就必须继续深造,想要工作就必须回头学技术。这让毕业生们上下两难。
从目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便可以看出,职业技术人才相比传统高校毕业人才更符合社会需求,更容易被社会接纳。从另一方面来讲,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从入学的那天起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就业目的明确。而普通高校学生常常显得比较迷茫。
现在学校招生都打着好就业的旗帜,不能说这种现象好或者不好,因为说学习就是为了就业,或许显得功利性太强。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必定有其存在的社会因素。就业难种是个大问题。这么多刚刚毕业踏入社会,朝气蓬勃,对社会充满希望年轻人,我们将如何安置?这是整个社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同时,企业用人困难也十分明显。好多企业招不到员工,这么多毕业生中,却没有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高等技术人才。许多企业又无法承担大量培养员工的任务,使企业的发展也陷入困顿。
因此我们在呼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也在呼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许多职业技术学校也正是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的专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以便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因此,对于许多不希望像学术、科研方向发展的孩子们来说,职业技术学校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餐饮俨然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饮食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餐饮行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时刻。这为厨师行业的技术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厨师培训教育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和宠爱,因为很多年轻人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学厨师无前途”的思路,看到了厨师高薪的前途,所以他们选择学厨师来改变难就业的命运。每年都会有很多初高中毕业生或者大学生去烹饪技术学校学习厨师,在他们的心中,厨师是一个永不失业的高薪职业。
面对全国市场的就业压力,学厨师无疑是最佳选择,烹饪技术也是很多人创业和高薪就业的必备技术。当然,这也得益于近年来餐饮行业的迅速发展,在未来,餐饮行业的前景不可限量,厨师行业自然成为众多年轻人追寻的梦想。
第五篇:从当前形式看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从当前形式看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摘要:高等教育驶入了大众教育的历史发展快车道,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供大于求。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社会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的开始就等于失业的开始。相比之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成了市场宠儿,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实质上,形势并不容乐观,高职教育者要认清当前形势,理性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与市场需求有一定脱轨的问题,认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树立忧患意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及时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永葆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学前教育 忧患意识 就业前景 就业指导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08、09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席卷世界各地,曾经的天之骄子,已经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大学生毕业等同于大学生失业。主要表现在:首先,就业形势本身是很严峻的,这是大学扩招带来的难以回避的事实;其次,好的岗位需求有限;第三,大学本身培养的学生并不都是专业人才,大学注重素质教育,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还是有一定的脱节。除了一定的专业水平,用人单位还要求学生的公共关系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都要强,但是实际上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欠缺。所以,这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将会长期存在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的今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成“抢手货”,就业市场也似乎显得较为宽松。我院06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上岗率在一个月内达到100%,截至目前就业签约率达到50%,一旦毕业证如期发放,学生签约率达到100%。但这种状况还能持续好久?事实上,形势并不容乐观。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要理性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综合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形势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大潮的冲击下,似涨实跌,自有原因可归纳如下:
一、早期教育的市场潜力扩大了对幼教专业人才的需求。
1、政府的政策导向激活了社会办学的热情,充分满足了家庭对早期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今后5年(2003-2007)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随着社会前进,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增加,个人素质提高,人们对高水平教育期望越来越强烈,经济承受力越来越高,形成了民办学前教育的社会基础,民办幼儿教育蓬勃兴起,在多元办园体制并存的格局下,大大满足了广大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需求。
2、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数量上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在层次上更缺少社会越来越需求的高学历高综合素养的专业师资。
众所周知,幼儿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在我国,这样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学习是通过职前的培养来进行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院校增建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幼儿教师,但是与私立、民营幼儿园数量急剧增长之间还是存在着需求上的矛盾,仍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例如: 湖北日报于2007年3月17日报道了题目为“幼教大中专生成了香饽饽”的一则新闻,学前教育系每年的就业率都接近100%,去年一度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来自于湖南、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均不同程度的也出现了上述情况,幼儿师范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普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在逐渐对幼儿教师的整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调研了解到,各幼儿园渴求“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改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充分说明社会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高素质幼儿教师需求旺盛,幼儿教育市场前景广阔。
二、在短期内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形势下,我们要对就业前景存在“忧患意识”。
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学历水平已呈“水涨船高”之势。
据报导:随着高校对学历要求的提高,上海市对幼教师资学历要求也开始“水涨船高”了,从2006年开始,绝大多数幼儿园的招聘对象已全部锁定本科生。与此同时,武汉市教育局[2007]6号《武汉市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中,对教师任职资格的认定也规定了:“应具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和教育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
幼教门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整个社会对高素质、高学历的幼儿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2、社会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从数量的补充逐步过渡到质量的竞争。
由于对幼教市场普遍看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则在不断扩招,非师范院校诸如高职高专也在增设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毕业生将逐年增加,幼教师资数量的补充在一定的时间内必将完成;当数量达到饱和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激烈的质量竞争,用人单位优中选优的大趋势将日益明显。质量就是毕业生就业的生命线,着眼全方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经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幼教就业市场的潜在危机是存在的,有没有规避的办法?怎样去规避呢?
一、不断提高常规办学质量,努力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技巧培养力度,同时,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是关键。
众所周知,质量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元素,办学质量决定就业质量,是否与社会用人需求相匹配,必须从根本入手:弹唱说跳画的基本功、基本的幼教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水平都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必须从日常的课堂教学要质量,抓牢、抓实、抓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注重日常教学过程管理,精心设计系统课程,精心选择教学用书,精心上好每一堂课,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日常管理要特色。目前除了常规的吹拉弹唱跳外,还要考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行业前沿能力的掌握运用情况:如早教、蒙特梭利教育等,这些都对在校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只看到眼前就业形势相对稳定,而不去思考前瞻性的发展,那么接下来的卷进下一波高失业率浪潮的肯定其中有我们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理应居安思危,理性面对当前形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及早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全方面、专技能、高素质的发展自己,应对市场的变化,未雨绸缪,做好超前于市场发展的自身发展,积极应对市场的选择。
二、深入研究幼教发展现状,用最现实、最前沿的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就业。
幼教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范围空前扩大,呈多元发展方向。面对幼教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更新就业观是很有必要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再仅仅只是到幼儿园当教师,而是将保育员(教师助理)等多个岗位逐渐锁定幼教专业的毕业生,其目的是希望体现幼儿教育的专业化、正规化、多元化、边缘化,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幼教专业学历水平的毕业生是提高整个队伍整体素质的强大的生力军,是从事社区幼教人员、亲子园教师特教教师、专职兼职幼教培训教师(英语、感统训练等)等的最佳师资力量,市场需求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作为高职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基础指导他们准确地进行就业定位。此外,各类幼教机构的行政管理、培训咨询,幼儿系列产品的研发与营销,对外相关一对一家政服务等多元化的就业市场,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前沿、更多元的市场要求。对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进并落实行业的先进理念,聘请行业专家定期走进课堂,同时要敢于把学生大量不定期的推到行业中去锻炼实训实践,这样通过大胆的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激活传统专业的现代需求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员树立以下育人观念:“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为融入社会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技能的提高,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育人社会化,课堂职业化,规避学校和社会脱节的尴尬,使学生尽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形成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和谐同步的良性循环态势。
三、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合理预测就业市场,办精品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增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市场竞争力。
在幼教市场需求从数量的补充到质量的竞争的过程中,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时,根据幼教发展的趋势,具备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艺体、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高学历证书也是很有必要的。俗话说: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充分说明了高职院校更应该理性地分析幼教就业市场,超前预测,准确判断,才能牢牢的抓住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要及早对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鼓励学生尽早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行业资格证书,如:育婴师,营养保健师,幼儿教师,幼儿舞蹈教师,幼儿英语教师,市场营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雅思等级考试,蒙特梭利教育教师,早教开发教师等相关等级证书,为学前教育学生全方位、高层次、多渠道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朱家雄 《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文教资料》2008.11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主办
(3)杨晓萍 《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06-01(4)周采 杨汉麟 《外国学前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