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论文

时间:2019-05-14 04:2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论文》。

第一篇: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论文

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为国民经济整体服务的。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设定是货币币值和物价稳定,手段包括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供应速度、调整准备金率、存贷利率等,目标是影响利率、汇率、物价、投资和就业等。

今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谷底,开始加快发展势头。但是,美国等为了转移金融危机的国家多次对我国外贸经济进行所谓的反倾销,多次迫人民币升值以增加本国就业和外贸收支平衡。世界尚未走出金融危机,我国亦不能置身于事外。在这样的困难环境中,上半年我国经济仍然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68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以上年同期加快2.5%。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显然,在世界尚未走出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取得如此好成绩,这与政府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是分不开的。而金融宏观调控,作为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我国经济取得较为平稳的增长。但是,目前,摆在中国最棘手的问题或许就是逐步加剧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确认。在这种情况之下,物价的持续上涨必然会引起了较大的金融宏观调控。但是对于央行采取加息手段进行对通胀的调控,我感到十分不解。人民币已经面临内外升值压力,加息只会引发国际上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热钱在市场上流通过剩过快必然更加导致物价上涨而造成更加严重的通胀。物价上涨的是经济发展必然的结果。主要是由劳动力成本上长,农业产品生产成本上长所引起,这是必然的趋势。正如中国证券网《透析央行年前的下两步动作》所述:“我们从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来看,利率和信贷控制能够用来应对通胀;公开市场和调整准备金率可以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汇率则能够实现平衡国际收支,并减少输入型通胀的效果。尽管加息剑指通胀,但是在应对由此而进一步加剧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时,则显得鞭长莫及。”对于以加息手段来调控物价的水平,显然易见是得不偿失的。当前,国际热钱对我国不断冲击,不断涌入的热钱在加剧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压力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注入大量的泡沫。物价的异常上涨主要是由国内投机分子和国际热钱的涌入引起。目前我国居民的货币流动性偏好主要还不是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是更多体现为投机动机。国际热钱的涌入又加剧了投机行为。其中,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产业上。而银行间流动性过剩问题亦是引起通胀的另一原因。对此,中国经济网国内资深汇率专家、外汇投资研究院的院长谭雅玲亦表示:“加息会进一步扩大利差,使得投机行为大量涌现。”

对于我国此时所面临的通胀问题,我觉得应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防国际热钱涌入这两方面为主。引述中国经济网所言:“银行是信贷和投资的主体,上调准备金率主要是控制热钱和投机,原因是目前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准备金上调很正常。”央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动用货币工具是完全符合常理的。亦是比较易做到的防通胀的手段。但问题在于在如何有效防止国际热钱的涌入。因为热钱是很难去定义的,很难说是热钱还是冷钱,主要还是要看其撤出时。防热钱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督机制。就是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同,上个月,大陆方面与香港方面就关于香港金融市场所流通的国际热钱有不同说法和态度。老实说,对于我国大陆来说,金融宏调对防国际热钱此时亦是鞭长莫及的。但是,毕竟我国不是放任自由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在必要时为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可动用一系列国家政治手段防止国际热钱的涌入。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金融宏观调控也有其缺失之处,它亦只是为人民服务的。

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上,我相信,在我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会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有效保证。

第二篇:评价2004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效果

浅析2004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效果

摘要:2003年以来,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过热,并引发了原材料等部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为避免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问题,2004年我国进行了一场以“适当控制固定资产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为主题的宏观调控。本文不仅分析了这次宏观调控的原因及2003-2004年经济过热的原因,此外还分析了此轮宏观调控的效果。

关键字:宏观调控 经济过热 “软着路”

一、2004年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增长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部分瓶颈环节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问题。

(一)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03年之后再次出现了投资高速增长和开发区热,2004年前两个月的城镇投资同比增长高达53.0%,1季度全社会投资增长43.0%,全国各类开发区的总数达到6000多个。为防止经济增长出现“过热”,2004年,国家在项目审批,土地控制,贷款限制、提高存款准备金比例等方面制定了十几项新政策,对投资进行调控。国家发改委2004年9月17日宣布:此次全国共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0600个,总投资规模172744亿元。国土资源部在2004年12月底宣布:全国共核减各类开发区4813个,占总数的70%;压缩规划面积249万公顷,占全部开发区规划面积的65%;退还农民耕种面积26.17万公顷。会同有关部委清查81962个新上项目用地,涉及土地面积79.26万公顷;清查出违法占用土地项目7184个,涉及土地面积3.65万公顷;对停建、暂停并限期整改及取消立项的7077个项目,分别采取了停止办理用地手续、停止后续供地、停止发放土地证、收回土地等处臵措施。并对一批涉案干部给予了行政处分、党纪处分、移送司法机关等处罚。在2003年投资增长接近翻番的基础

上,2004年前两个月,钢铁工业投资增速达到172.6%;水泥行业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786亿元,同比增长133%;电解铝行业在建能力仍有310万吨。近年来,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在发展中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问题十分严重。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如果过度集中,给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害却是巨大的。以钢材为例,当市场需求急骤增大,钢材价格大幅上升,大量低水平投资受到高盈利的强烈刺激,就会以比高水平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如果需求增长过快过大,以至于普通正常技术的生产能力增长都难以应付时,就会有大量不合格的低劣投资蜂拥而入。

(二)2003年的第四季度,GDP的增长出现了几乎两位数的高水平,全年达到了9.3%。紧接着,在2004年第一季度达到9.7%的高位,达到或者超出了参照值。2004年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8%。4月,CPI涨幅再度提高,比2003年同月上涨3.8%,创下7年以来新高。另外,根据统计,2004年第一季内地通货膨胀现象有逐渐升温的倾向,而达到2.8%的水平,比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说明了2004年的经济情势已经逐渐有失控的迹象而不容乐观,部分行业过热现象已经愈发严重。

(三)2004年第一季的外贸资料显示,中国宏观经济急剧恶化。2004年中国第一季外贸资料显示进出口总额2398亿美元,同比增长38.2%。其中,出口1157亿美元,增长34.1%;进口1241亿美元,增长42.3%。进出口相抵,逆差84.3亿美元,为多年罕见。而导致逆差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对基础能源和原料的需求迅速膨胀所导致。而且中国在大量进口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出口退税率的降低、进口原料取代国内原料、进口税率下调的因素也恶化了贸易赤字。此外,我国外汇储备仍然大幅度

增长,2003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2002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增长40.8%。但是,2004年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4398亿美元,同比增长39.2%。2004年1季度国家外汇储备累计增加额为365亿美元,这一季度的成长已是去年全年的1/3,而且同比也多增加69亿美元。

二、2003-2004年中国经济过热的直接原因分析

第一,中国经济过热现象来源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中国经济与其它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低水平的重复投资现象特别严重,例如目前饱受批评的钢铁和水泥业。这些行业基本上是不计市场销售表现,竞相投资增产,造成资金和资源的错误配臵。举例而言,2004年头两个月的30个制造业中,投资增幅超过一倍的有16个行业。其中水泥行业全国共有4,800多家,数目超过其它国家同类企业,但75%的工厂仍然使用落后的工艺生产。另外,2003年投资增长近一倍的钢铁业,今年头两个月的成长率由高达1.726倍,成长速度惊人。根据估计,2005年年底的钢铁产量将达3.3亿吨,但是同样的需求要到2010年才能达到。

第二,地方政府搞政绩工程的盲目乱投资现象严重。根据资料显示,由1998-2001年,银行体系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以平均每年61.6%的速度增长,而对企业债权增长平均是每年10.4%,也就是社会信用总量是向政府倾斜,而且在2003年以后,银行对政府的授信基本上也是失控的。今年头两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53%,增幅超过去年同期一倍,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今年头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仅增加12.1%,但地方投资项目的增长却高达64.9%。过度投资现象屡禁不止。我们以天津市为例,该市将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基础建设作为未来几年天津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5年总投资将超过7000亿元。2004年1月12日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3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46.7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城市

基础设施投资额263.7亿元,增长34.2%;房地产投资211.4亿元,增长20.2%;工业投资382.5亿元,增长23.5%。这个成长率看似激动人心,但却是用银行的信贷所堆出来的,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几大国有银行就合计为这座城市提供了总额竟然高达1100亿元的银行信贷。

三、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分析

2003年以来,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过热,并引发了原材料等部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为避免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问题,“适当控制固定资产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成为2004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4年以来继续推进和完善金融调控:第一、1月1日宣布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较大程度上赋予商业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导向和贷款风险确定贷款利率水平的自主权;第二、3月以来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第三、提高再贷款利率0.62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0.27个百分点;第四、在去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后,4月11日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很快就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总体看,宏观调控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已取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回落到合理区间,2004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末回落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8.7%。总体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已回落到合理区间,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

(二)2004年4月份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7%,增幅比3月份回落了8.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幅下降较明显;贷款增速下降明显;新开工项目得到初步控制;中国市场上钢材和电解

铝价格终于大幅下跌;4月份中国贸易逆差从3月份的5.4亿美元扩大到22.6亿美元;4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9.1%,已是今年以来连续第三个月滑落。2004年5月份当月的投资增长幅度下降为18.5%,上半年,全社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8.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比1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前3个季度全社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7.7%,比上半年又回落0.9个百分点, 低于上年同期2.8个百分点, 2004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6.6%,比2003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三)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定增长,支付能力充足.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4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3.3万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1.59万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增加9641亿元,活期存款增加6289亿元,居民户存款稳定性增强。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1.63万亿元,财政存款增加564亿元。2004年1至4月份,过快的货币信贷增长势头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一些基本矛盾仍然客观存在,货币信贷增长仍高于预期目标。

(四)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530亿美元,同比增长3%。全年外汇各项存款比上年增加44亿美元,同比多增加60亿美元。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为5.25%,超额储备率较高,支付能力较为充足。外汇储备增加较多,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2004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51.3%,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0.5个百分点。全年外汇储备比上年增加2067亿美元,同比多增899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五)2004年一季度,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足,货币市场利率走低。全年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平稳,除1月份受春节因素、4月份受

中国人民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素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较高外,全年市场利率基本平稳。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07%,比去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88%,比去年同期低0.29个百分点。市场利率基本平稳。

2004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使得经济和投资增速下降,企业盈利增长甚至出现明显放缓的局面,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

参考文献:

[1]2004年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目标基本实现.中国金融网.2005-01-14.[2]张汉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国金融网.2010-03-21.[3]郎咸平.维持宏观金融稳定 避免全国性调控.搜狐财经.2004-05-24.[4]中央银行一年来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工作述评.中证网.2004-6-18.[5]金融宏观调控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答记者问.中国货币市场杂志.2004-10(总第三十六期).[6]解读2004年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时报.2004-6-14.[7]2004年宏观调控:金融业重任在肩.华宝证券.

第三篇:从FAA看如何加强我国民航适航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民航管理;适航管理;大型飞机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民航从旅客的总运量到飞机离港率均处在世界第二航空大国的位置,随着大型飞机工程作为国家意志投人实施,我国民航事业迎来又一次重大发展的机遇,民用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我国未来民航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愈加突出,中国民航总局(CAAC)作为我国民航安全管理的主体,在机构体系和管理模式建设上成功的借鉴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经验,本文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用航空安全管理水平,以FAA作参照对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当今,世界民用航空业务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壮大,2007年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统计表明,以航空公司的旅客运输量排名,前十位中有五位是属于美国的航空公司,前三位均为美国的航空公司,而在如此高密度的航空活动中,其航空安全一直保持世界前列水平,这与联邦航空局(FederalAviation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FAA)先进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中国同为航空大国,其民航共有国内、国际和地区航线1200余条,每天飞行4000多班次,2007年其客运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位,年客运量1.9亿人次,而这个数字正以每年16.3%的速度增长,其中,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跻身世界航空公司旅客运输量排名的第四位,随着大型客机研发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的民航业将有更大发展,将有更多民众享受民航的便利服务,届时,航空安全问题将更为突出。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民航总局(TheCivilAviationAdministrationofChina以下简称CAAC)和FAA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期提出进一步改进我国民航安全管理的可行途径。

一、联邦航空局FAA概况

1.FAA的机构设置

FAA是美国联邦政府下设的一个联邦航空局,其实行三级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分为总部、地区机构和地方机构三级,总部设在华盛顿,是国家的行政立法机构,负责制定民用航空政策、颁布航空规章制度、处理国际民用航空事务、领导本系统内各地区和地方机构的工作。FAA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民用航空飞行的安全,促进民航事业的发展,但不直接经营民航企业。其中,FAA总部内的部门设置如下图:

地区机构是管理本地区民用航空业务的工作机构,负责审查、颁发本地区民用航空领域内各种合格证件和技术业务人员执照,对所辖地方机构实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在北美大陆的美国境内共划分为9个地区,并各设地区办事处。地方机构则是各种不同的民航基层管理设施,如空中交通管制中心、飞行服务站、各种质量检查和标准审定办公室、航空安保机构等。它们直接担负空中交通管制任务,为飞行提供导航服务,接受各种合格证的申请,监督和检查安全质量,参与调查飞行事故和违章事件,进行飞行现场的安保管理等。下图为FAA地区管理机构内的部门设置图:

飞行器的适航认证与管理是FAA工作的主要内容,适航(Airworthiness),即适航性的简称。民用航空器的适航性是指该航空器各部件及子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操纵特性在预期运行环境和使用限制下安全性和物理完整性的一种品质。该品质主要是通过适航认证与管理来实现的,其中适航认证管理又包括初始适航管理与持续适航管理。初始适航管理是对设计、制造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持续适航与初始适航管理不同,持续适航管理是在航空器获得适航证、投入运行后对使用、维修的控制与管理。

2.FAA的主要法规

联邦航空条例(FAR)作为FAA的主要法规属于美国的二级法,,FAR按照数字排列的顺序划分为章节,编号从1到199部。数字排列不是完全连续的,这是为了给以后的扩展留下编排的空间,有些是由过时条款被删除导致的。自从第一次发布以来,FAR就一直处于不断的修订当中,它是飞机必须满足的最低安全标准,对美国的航空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其权威性和系统性,,FAR对世界其它国家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很多国家的航空条例都是在FAR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产生的。

美国联邦航空局根据其所制定的《联邦航空条例》直接实施空中交通管制,为民用航空产品颁发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适航证,为航空运输企业颁发营业执照,为机场和各类航空设施颁发合格证等,在民用航空领域内对飞机的设计、生产、使用、维护以及空中运输、地面保障等进行全面的监督、控制和管理。FAA正是以适航法规为依据,通过适航管理保证其民航运输有较高的安全性。

二、基于FA.A管理体制的CAAC管理体制介绍

1.CAAC的机构设置

CAAC成立于1949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其管理模式主要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成功地借鉴了FAA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同样实行总部、地区与地方的三级管理模式,在机构设置上也与FAA类似,在职能上,总部主要起到统领和引导各个地区和地方的机构的作用,CAAC的局内机构设置如下图:

同FAA类似,CAAC将我国境内划分为七大航空管理区域,这些地区与地方管理机构在总局的领导下直接管理着民航安全事务,这种总部、地区和地方的三级管理模式可以将一些权利适当的下放,比如在各个航空管理区域同样设立飞行器认证办公室、飞行标准办公室,由这些办公室直接对飞行器进行资格审定及适航管理,大大降低了程序的繁琐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我国的民用航空条例CCAR

CCAR作为我国的民用航空条例,对我国的航空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正式开始航空规章的编订工作,从1985年开始到1992年参照FAR逐步制定了CCAR21部、23部、35部、33部、27部等重要航空规章,到1992年基本建立了和FAR相当的规章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借鉴、摸索、交流等实践,一大批具有国际通行安全水平、并具有我国民航现实指导意义的法规及法规性文件相继被批准生效。CAAC颁发的CCAR25经过不断修订完善,现行有效版本与FAA颁发的FAR25基本等同并做到同步修订。由于美国在航空制造业的强大实力和影响,FAA的法规体系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等同或等效采用,FAR的引进就使得我国的民机适航管理具备了较高的起点,保证我国民机适航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同时为我国的航空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我国的民用航空器及其部件通过了CAAC的适航审定,那么就意味着已经基本上满足了FAA及EASA(欧洲联合航空局)的适航标准,在此基础上就容易通过FAA或者是EASA的适航审定,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研发生产的飞机和零件出口到国外,同时也可以接受更多的飞机和飞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任务,这对我国航空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FAA给我们的启示

1.在机构设置上给CAAC的启示

(1)高度统一的空管系统

从FAA与CAAC总部内的部门设置图可以看出,CAAC总部缺少一个极其重要的部门—空中交通管理部,对FAA来说,它将美国的空管系统真正的形成一个整体。FAA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先建立各地区空管办公室,之后与各地区办公室与全国空管中心相连,使其航管基础设施系统实现全国的互联,而这些设施都是在一项高度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下运行,这样,在统一的网络环境下,保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信息的畅通性,同时也确保空中交通管制的连续性和高效性。“九五”期间我国已初步规划了京、沪、穗大三角地区的雷达管制实施计划和全国空中交通管制体系的技术框架,但是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工作程序、执行标准还没有严格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相关标准来严格管理,统一执行,只有这样我们的民用航空事业才能顺利与国际接轨,为民航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民航飞行与军事飞行的矛盾相对突出,尤其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大多数军用飞行器没有按照民航飞行器运行标准配备机载导航设备,因此,在多数飞行空域内,军航还不能完全按照民航的标准由民航空管部门实施飞行指挥。短时期内,只能在部分民航飞行繁忙地区的航路上,由民航空管部门实施指挥。同时,空域管理权力的分配问题乃是我国空管体制中所面临的困难。我国军方空管与民航空管隶属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在这方面我们是否可以向FAA学习,和平时期由CAAC统一管理,当需要在民航空域进行军事飞行,由军方向CAAC提出申请,由CAAC来协调管理。在战争时期移交军方,当需要民事飞行时由民航向军方部门提出申请。

(2)人性化的细节部门

我们可以看出FAA总部设有首席咨询办公室,它的职责是向FAA总部、地区及地方管理组织和人员提供及时的法律服务,帮助FAA解决争端,确保FAA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法律依据。与其它法律事务部门相比,专业于航空法的法律部门对与航空业相关的法律规章则更为精通,在涉及到航空类相关案件时能更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目前,在CAAC内部未设置类似机构,而该机构将有助于高效合理地解决CAAC所遇到的诸如机场扩建的土地使用权、飞机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雇员的权益等法律问题。对于提高CAAC的运行效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更好的实施航空安全管理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3)FAA严密的航空安全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

FAA十分重视航空安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确保其民用航空安全,FAA运行着超过280个自动数据系统。其中主要的数据系统包括:事故/事故征候数据系统、执法信息系统、维修困难报告系统、航空营运者数据系统、空中交通活动数据库、接近空中相撞数据库等。这些数据主要由FAA的飞行标准办公室、空中交通办公室及航空安全办公室这三个部门进行收集和管理。在数据的处理方面,FAA有着严格的处理程序,在进行航空事故调查时,对航空器的损毁程度及人员的伤亡程度都有严格的定义,以便对航空事故进行精确的统计。通过对各种航空数据的收集处理,一方面适航部门可以对各种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此类事故发出适航指令,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机场活动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及时合理地安排人员与班次,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

相比之下,我们对航空信息收集与分析处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相关的信息收集研究机构还不完备,航空安全数据的研究体制还不是很健全。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航空安全管理起步较晚,信息收集研究的经验不够,加之人力物力投人不足。对此,我们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几所研究机构,如航空工程大学、民航大学、航空安全技术中心等,以这些机构为依托成立民航安全信息处理中心,加强我国民航安全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能力,促进民航事业安全发展。2.管理理念上的启示

FAA之所以成为世界航空安全领域的典范,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只是使其走向成功的众多因素之一,FAA的管理理念对FAA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借鉴FAA机构设置的同时,应当注重对民航安全经营理念的学习和理解。

(1)正确的安全观

目前我们对航空安全的认识还不全面,对安全定义的理解还不深刻,许多人认为安全就是不发生事故,其实不然。零事故记录并不意味着安全,更准确的说“零事故记录不等于将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小”。FAA对安全作了如下定义:“安全是将所有人类行为中危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转化得更低或更能接受的水平。”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安全”最大区别在于:我们通常认为“不出事就是安全”,而FAA定义的安全则是“不出事不代表安全”。“冰山理论”认为许许多多的Hazard构成Risk,Risk又造成Incident,最终冰山露出水面就成了Accident。FAA是通过分析Hazard,找出系统中存在的Risk,并通过适航指令和咨询通告的形式加以控制,将Accident控制在公众可接受的水平。而我们习惯于认为没有Accident就是安全,忽视对Hazard的分析和对Risk的控制,所以应该加强科学民航安全观念的培育,这对提升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将会有重大助益。

(2)严格的考核制度

严格的考核制度是FAA保证其雇员具有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其雇员不论男女只要是通过了FAA的各项考核都是出类拔萃的,而且每位员工都能独当一面,真正做到了人员的简而精,这也是美国航空业具有高安全标准,能够高效运行的关键一环。例如在美国每年有几千人报考空中管制员,他们都要经过面试、基础考核及体检等多次筛选,最后有近三千人被送到俄克拉荷马州的联邦航空学院进行11周的培训,只有60%的学员可以通过考核成为见习管制员,从见习管制员到管制员一般要三年时间,在此过程中大约有30%的人被淘汰,这样的考核使FAA最终拥有最出色的雇员。

另一方面,FAA强调合格证制度的重要性。可以说,如果不了解合格证制度,就没有了解FAA。通过合格证制度,FAA强制航空公司和航空人员贯彻FAA的规章,其中FAR65部是对空中交通管制塔台调度员、航行调度员、机械员、维修员等人员的资格要求和管理的一部规章。对于一个运输航空公司,需要有三个合格证才能运行。一个是经济方面的合格证,是由运输部长办公室管理,其余两个是运行合格证和运行规范,由FAA飞行标准司管理。其合格制度的严密性在于,由飞行标准地方办公室(FSDO)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进行严格检查与评审后颁发合格证,并在发证后一直对其进行严密的监督检查,确保持证人具有持证资格。

(3)FAA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FAA先进的适航技术与高水平的适航管理与其对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本文前面介绍了FAA严格的考核制度,而这只是确保FAA雇员高素质的因素之一,另一个重要条件是FAA具有极其完善的培训体制。FAA学会是FAA下属专业的适航培训机构,对其员工和民航组织进行技术及管理的培训,其职能包括制定各种培训课程、策划维护远程培训系统、对培训计划提供管理及咨询服务。雇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他们的专业技能与知识面都动态的向前发展。同时,为了克服人的因素所带来的安全隐患,FAA也非常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雇员培训中注意团队精神和相互合作意识的培训,使雇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相互协助,顺畅各部门间的沟通,以实现不同人员之间信息传递零错误率的目标,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CAAC与FAA的主要差距与改进措施

经过20多年的努力,CAAC已经建立较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其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的安全管理水平基本上达到了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轨的要求,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与以FAA为代表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适航标准没有国际化。适航标准是为保证实现民机的适航性而制定的最低安全标准,也是民机走向市场的最后关卡。适航标准是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吸取了历次飞行事故的教训、经过慎密的验证或论证、公开征求用户意见制定而成的。美国具有强大的民机研制能力,可以说FAA具有目前世界上最完善的适航标准。高度国际化是FAA适航标准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国际上最大的民航组织—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其适航标准中大量采纳了FAA适航标准,欧洲最大的民航机构EASA在适航标准方面也与FAA保持密切的合作,而其他国家的适航标准大多都是在FAA标准基础上制定的。要想突破限制我国民机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快适航标准的国际化。为此CAAC应积极开展与ICAO,FAA及EASA的交流与合作,掌握国际上适航法规及标准的最新动态,考虑国内民机研制的实际情况,将适航标准的制定与国际通行标准结合起来,为我国民机在国际上适航取证创造便利条件,为我国民机工业开拓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2.管理体系不配套。我国航空工业基本沿用苏式生产管理体系,虽然具有一套可行的质保体系,但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是根据设计技术指标审核验收,没有按照适航规章、标准及指令管理的体系和制度进行审核。鉴于生产许可证在民用航空工业中的重要地位,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又是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关键,所以建立得到适航机构批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势在必行。这就要求CAAC督促企业必须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制定质量保证体系所包含的标准、程序和文件,使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标准化、程序化,实现体系运转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做到“无缝隙”管理的要求。同时,对一些阻碍生产进度的验证程序,CAAC的适航部门可以在统一的适航标准下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的民机研制部门和不同的型号制定符合其需要的验证程序。例如在很多民航制造业中,一些适航性标准自检工作的全部认证程序已经严重妨碍了飞机组装的进度。飞机组装过程中,在飞机同一区域内钻孔安装紧固件,对5个不合格的孔按5个独立的问题归档而不是一个,这样必然进行了重复的认证过程及书面工作。如果CAAC允许将这5个孔归为一类问题,那么将会极大降低验证的繁琐度,也将有效缩短航空器的研制周期。

3.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案缺乏。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如CCAR25.FAR25.JAR25)是民用飞机进行适航审定的基本依据。CCAR(FAR/JAR)25.1309规定了民用飞机必须满足的设备、系统与安装方面的安全性要求,对于民机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满足CCAR(FAR/JAR)25.1309的要求,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相应的适航符合性验证流程。适航符合性验证是采用实验方法向适航当局证明航空器符合其适航标准。由于我国民机研制起步较晚,民机安全性设计落后,在适航符合性验证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行方法大都由国外标准直接翻译而来,适用性较差。必须结合我国民机安全性设计与适航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民机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进行深人研究,找出与我国民机相配套的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初步建立完整的民用飞机适航符合性验证程序。

4.适航专业人才奇缺,研究经费不足。我国的民用航空工业已经形成规模并在不断扩大,我国自主研制的ARJ-21大型客机已经首飞成功,目前正在处于适航取证阶段。随着航空工业的壮大,航空器适航管理人才奇缺。而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在2007年才开始设立适航专业,这远远不能适应航空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之下国外一些高校则具有较成熟的适航专业。如英国的索尔福德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及克兰菲尔德大学、美国的爱荷华州立大学、美国普渡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等都开设了适航专业。为适应我国民机工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航空器适航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我国在适航领域投人的研究经费不足,远远落后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联邦航空局的威廉休斯技术中心有500多个正式FAA雇员及750名合同人员,经济上中心预算超过3.7亿美元,每年FAA工资津贴的发放超过一亿美元。而在我国民用航空技术的研发过程中,研究经费不足使很多项目得不到资金上的保证,一些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为此,CAAC应加大对适航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力度和适航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扶持一些关键性适航技术的研究,争取有较大的突破,进一步提高适航技术和管理水平。

五、结论

通过CAAC与FAA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CAAC对FAA组织体系的借鉴是成功的,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改进。随着我国大型客机工作的实施,应进一步强调民航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注重航空安全理念的培育,特别是加强适航条例的宣传、贯彻与执行,使民航安全的精髓贯穿大型飞机设计、制造、使用及维修过程的始终,将会有力促进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篇:从经济发展看“三个自信”论文 形式政策论文

从经济发展看“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

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决定中国道路的因素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波澜壮阔,历经千辛万苦。今天,对于广大的年轻人来说,只有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感受我们每一步探索所历经的曲折艰难,明白了“每一步”的来之不易,才能深刻的认同这条伟大道路;而只有自觉继承前人大无畏的历史首创精神,才能真正确立起我们的自信。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烂摊子。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人均GDP排名第134位,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文盲率高达80%,偌大的国家工业能力尚不足欧洲小国比利时的一半。一位美国学者很自负的预言,“中共的胜利将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中国共产党人不怕苦,不信邪,带领着亿万中国人民迎难而上,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积极探索,硬是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1.从一穷二白到举世震惊,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实现历史性飞跃 2.告别短缺,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3.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巨大飞跃 4.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5.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6.科技、教育由极端落后到突飞猛进

7.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生根本性变化

道路自信

中国道路的优越性

共同富裕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目标,核心就是共同富裕。我们所说的先进生产力,就是使得先进生产力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开放,使得十几亿中国人民一起创新,而不是只把先进生产力垄断在少数人手中。我们所说的发展,是指十几亿人民不断分享发展带来的好处,是指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中国的改革之所以不会停止,中国的科学发展之所以一定能够实现,就是因为它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参与与支持。

科学发展

中国已明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要对全人类负责,首先要对十几亿人民和子孙后代负责,我们建设绿色现代化、和平发展的信心是不可动摇的。

和平发展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使者,是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待的友善之国,我们对陷入战乱、贫困和经济发展困境的第三世界人民的处境,感同身受,一向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向他们予以援助,雪中送炭。

    我们的道路是正义的道路 收入分配拉大的原因

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地理和环境差异以及改革发展的不均衡扩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垄断行业的壁垒,保护是行业收入差距不会的重要原因,制度设计缺陷和宏观调控不理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1堅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壁垒 2切实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3坚持打破垄断,建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产业和行业的新秩序 4创新收入分配理论,通过四次分配环节 橄 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广大劳动者稳步提高工资收入。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伟大的理论源于伟大的实践。

1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社会主义形态的基本理论

2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以江泽民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信用和金融的理论作出了创造性的阐发

4以胡锦涛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5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习近平同志将我们党深刻概括为五个优势: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制度自信

1追赶美国的三条重要理由

一是中国的国土面积与美国大致相当——自然资源基础

二是中国比美国人口多得多,比美国劳动力人口多得多——人力资源基础

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制度基础 2组织能力的优越性

第一,从基层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的能力

第二,第二,坚持群众路线,立足基层,进行民主决策的能力 第三,第三,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执行能力 第四,第四,在实践中不断调适的战术能力

第五篇: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大一统”货币政策负面效应与矫正之策

一、宏观视角下:“大一统”货币政策调控形势下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这样做,国家可以从总量上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控并促成二者的基本平衡,保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和较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效应差别较为明显,并由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全社会和谐发展

各具特色的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区域在经济波动周期上存在差异,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也相应有一定的反差。新一轮宏观调控后,中央银行收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对防止苏南等发达地区经济过热有显著的效果,但对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显得“刹车”过早。2004 年1 季度泰州经济欠发达的兴化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2%,比全省、苏南水平分别低53.58 和73.48 个百分点,2004 年以来,随着国家连续推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正处于健康发展周期的泰州市房地产市场“过早”降温,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出现了建市以来的首次下降,乃至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排队购房的现象。信贷投入与现行生产投资热土地区错位,沿江开发的主体地位和区位条件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和发挥。

(二)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居民和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一般大于45%,比经济发达地区高出10~15 个百分点。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富裕社会,而欠发达地区才初步进入小康阶段,相当多的人口还只是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承接国家货币政策的条件和能力都非常有限,所需资金主要靠自筹资金和民间借贷解决,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居民和企业负担。调控作用显现后,即使在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更多的微小企业主要偏好于民间融资,且主要融资行为不受国家宏观调控的“深度”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这一难题,而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组织规模过小,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欠佳,资信等级偏低,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又不完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成为货币政策难以覆盖的盲区。2004 年宏观调控后,泰州辖内“马太效应”更趋明显。中小企业和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融资难度上升。

(三)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货币政策信号的有效传导

本轮宏观调控中,尽管中央反复强调“有保有压”,但由于一部分商业银行信贷调控机制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在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时,往往更多地采用贷款余额控制等硬性调控手段,特别是银行监管机构对2004 年3 月末所有固定资产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后,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信贷投放“一刀切”现象。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未能从根本上走出“一放活,一控就死”的境地,信贷投放一度呈大幅回落态势,在某一时点上还出现了“只收不放”的现象,全年新增存贷比较大程度上存在不平衡性。2004 年一季度贷款净增39.15 亿元,同比增长36.41%,4 月至11 月份,宏观调控效果作用显现,贷款增速持续加速下降,并于10 月份达到谷底,当月净下降4.21 亿元;12 月份受部分新的储备项目启动和年末信贷计划控制放松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恢复性大幅反弹,净增7.75 亿元,同比多增14.52 亿元。1

贷款增长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经济发展对信贷供给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匹配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全年新增贷款高度集中在年初和年末,一季度和12 月份新增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的比例高达74%,同比提高37 个百分点。年末,中长期贷款新增占比同比提高了

4.93 个百分点,而短期贷款占比却下降了10.13 个百分点。各地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对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机构传导的有效性影响较大。从地区结构看,新增贷款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2005 年全年市区新增贷款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0%,占比较上年上升10 个百分点。经济相对薄弱的兴化市和姜堰市新增贷款份额仅为11%和9%,分别比上年下降5 个百分点和7 个百分点。本轮宏观调控中,在兴化市这一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不良贷款率较高,“双降”的压力很大,并使信贷投放能力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将贷款权限上收到分行,县支行基本上无权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较低,较多的存款难以转化为贷款,货币政策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图难以实现;证券、保险机构规模小,数量少,市场资金交易总量不大,金融市场整体来讲很不发达,货币政策信号通过金融市场传导时部分“失真”。随着宏观调控作用的继续显现,一些企业的资金链还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企业存量贷款还存在劣变风险。2005 年末,剔除政策性剥离、核销因素,泰州市不良贷款实际比年初上升1.3 亿元,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升2.88 亿元,其它商业银行上升0.16 亿元。

(四)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最终不利于调控目标的实现

宏观调控后低收入阶层、下游企业承受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 对地方经济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央行关于稳定币值、抑制通胀的目标还远没有达到。一是低收入阶层生活更趋困难。粮食、油、肉、菜、煤炭、液化气,是居民生活消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上述商品20%以上的价格涨幅如果对中等收入阶层还能承受的话,对低收入阶层可说是难以承受,高位运行的物价走势对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态势和增幅产生负面影响。二是部分下游生产企业难以为继。煤、电、油、运、农产品和钢铁是工业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提高难以得到转移和消化。价格上涨对交通运输和化工行业影响产生了一定影响。据对兴化运输公司调查,04 年宏观调控后客运每辆车每天因燃油价格上涨要增加直接成本70 元,1-12 月因燃油价格上涨而增加成本2700 万元,成本上升18%。另据对泰兴化工开发区调查,05 年1-12 月其主导产品总体成本上升了25%,其中的88%的上涨成本是由煤炭涨价上涨引起的,1-12 月份,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5.12%,减少0.26 亿元。三是一部分工业企业效益出现下滑现象。从我中心支行2005 年监测的30 户工业景气企业情况来看,企业对原材料购进价格和生产资料综合价格水平判断指数分别比同期上升21 和15 个百分点,多数中下游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速度远远快于消费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亏损面增加。1-12 月景气企业产品销售成本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6.11%和下降12.36%。同时,由于投资增速骤然下降,导致投资领域的部分企业产品库存迅速增加,12 月末景气企业存货同比增加1.06 亿元,增长4.59%。企业效益下滑必然会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货币政策区域性取向:应妥善解决三个问题正确处理三对矛盾

在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金融差距越来越明显的条件下,集中统一的金融政策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效应明显不同,形成各经济区域之间的不同产出,不利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总量调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适度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实施结构性调控,促使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和适度差别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应是今后加强和完善金融调控的现实要求。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妥善处理好

1、货币政策的集中统一性要求和区域性取向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企业商业化经营方向与县域经济、特别是“三农”比较效益没有优势的矛盾。货币政策在结构调

控和区域化取向上应侧重促进经济增长,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上,应对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进行必要的授权和实施有效的激励,实现信息、权力和责任三者之间的对称,这样,才能在不违反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确定符合各自区域特殊性的区域货币政策。在农村地区,要充分认识“三农”问题的弱势效益、农村金融的“脆弱性”与商业化经营方向的深层矛盾,要与农村经济产业政策“量体定制”出相适宜的货币信贷政策。

2、妥善处理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总量稳定和区域协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服务功能扩张的冲动与金融管理价值取向的矛盾。实践证明,各区域、各行业之间的经济如果不能协调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很难实现,人民银行要实现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是非常困难的。央行监管职能调整后要协调相关监管部门注重主动培育农村经济中的活跃成分和市场化主体,重点监测民间资本流向和民间融资规模、投向及利率,引导民间融资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妥善处理好资金存量流量调控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与社会生态环境不佳之间的矛盾。在各经济区域的市场化、货币化程度很不一致,金融繁荣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资金的边际利润率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资金总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和金融繁荣地区,导致资金的流量、流向和总量的地区分布失衡,形成“马太效应”,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适度差异化的区域货币政策能够调整各地区之间的资金边际利润率,调节资金的流量,促使社会资金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同时,还能趋向地区平衡,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产权制度

当前最为迫切的是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金融制度中最核心的制度,它的建立与完善能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有利于财富积累和长期的经济活动。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在于通过产权界定、产权安排、产权经营以构成完整的产权运行,激励足够多的有谈判能力的产权主体的产生,并通过多元化产权主体的市场竞争,增大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化的份额,以外在的压力和竞争迫使现有金融体系发生变迁,从一元垄断走向多元竞争。

(二)完善金融发挥作用的环境,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一方面取决于金融体系本身是否完善,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金融运行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这两个方面互相作用,相互制约,直接影响着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效率。在现阶段,货币政策经受着来自经济运行的诸多挚肘,要想在现行条件下成功地进行宏观调控,必须寻求货币政策同其他宏观政策的配合。

(三)改进金融管理行为和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经济金融生态环境

各级政府要积极创建营造守信的经济安全区和金融环境生态示范区,深入开展“一创四评”和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为“创建金融安全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为先导,形成县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推进县域经济金融环境综合整治,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搭建“金融生态平台”。改进金融监管行为和方式,为县级支行传导实施货币政策作保障。当前要积极消除以往偏重防范风险、限制银行竞争、压制金融创新的消极监管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金融监管的弹性,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开展同业竞争,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增强微观金融主体的活力和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灵敏性。要创造条件建立全辖范围内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与农户贷款担保机构和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完善农业贷款保险机制;要协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切实解决资产评估、公证、转让中的收费过高、手续过繁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为基层商业银行发展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创造条件。要尽快改革现有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参考文献:

[1]梁卫军.浅议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作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05).[2]钟瑶.对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徐瑞娥.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5,(03).

下载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宏观调控实践(精选5篇)

    我国宏观调控实践摘要:宏观经济调控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职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及经济运行状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在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大自然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究竟是对立还是统一,我们......

    从粮食经济发展看粮食经纪人作用

    从xx粮食经济发展看粮食经纪人的重要作用 xx县粮食局近年来,xx县粮食系统不断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特别是大力实施资产重组后,基层购销网点和人员大幅减少,粮食收购季节人......

    从银行角度看供应链金融

    《从银行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杨捷敏当前,市场竞争已步入供应链竞争的时代,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基于其强势地位,整合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中,对资金流进行整合以......

    我国金融控股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作为金融组织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金融控股公司已成为我国金融与非金融企业竞相探索与实践的重点。但实践中,金融控股公司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潜藏着极大的风险,给我国现......

    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

    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姓名:王娜学号:0083671【摘要】县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尤其是作为一个拥有一半多农民人口的国家,县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

    我国经济发展

    产业转移对的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经过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磨炼和邓小平务实精神的教育,我国经济学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