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实验方案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实验课题》
实 验 方 案
顺城中心小学 刘志明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中小学。它所带来的影响阻碍孩子的语文学习乃至终生学习,反过来又抑制着中小学教师的良性心理体验和教学能力发展,形成一种相互抱怨的推诿心理。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薄、知识底码浅薄、学习方法欠缺、学习能力低下,中学教师责怪小学教师语文基础没给打好,小学教师埋怨中学教师把学生兴趣教跑了。如此形成非良性循环,长此以往,对孩子的终生发展很无益。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如何在新课改形式下,充分运用新理念,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摆在中小学语文教研员和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通过调查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语文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和中学七年级学生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调查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调整固有的教学模式,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和熟练运用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
研究的目的在于在中小学教学教学方法上进行理念的衔接性变革,由中小学各自为战变为相互沟通,通过实践探索一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运 用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规律,构建以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寻找优化中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二、核心概念界定
研究视角是从侧重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入手,调查中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程度、学习效果等,发现课堂教学中来自于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师、教法等方面的导致中小学脱节的原因,寻找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课堂教学改进点。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向课外学习方面拓展,探索有效衔接的良策。
三、理论依据
1、整合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探索构建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心理学显示,学习者认知过程和身心特点在不断变化,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差异并非跳跃性的。因此本课题通过比较研究能更好地揭示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构建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基础理论。
2、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寻求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家庭、社会大语文教育相协调的,适应社会变革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能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理论支点和对策。一是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二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教与学有机统一。
3、实现构建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的理论设想。现代化指语文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都要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指继承发扬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突出汉语文的民族特点。只有中小 学语文教学均实现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构建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四、研究目标
(1)构建怎样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探索怎样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课外学习途径。(3)激发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培养自身对学习者和语文学科的研究热情,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1)探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等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关系。
(2)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调查。一是调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包括不同的学习心理、态度、习惯、方法、需求等;二是调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状况,包括教学态度、手段、评价方式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归类、统计分析,比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找出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因素。
(3)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具体策略。研究对象: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与初中七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尝试筛选法经验总结法。
1、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②座谈调查法。③课堂观察法。通过调查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极及原因。
2、个案分析法。通过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和小学毕业班学生语文学习个案的分析和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尝试筛选法
就同一教学内容或同一类问题,可以设计几种方案,经过尝试、对比、分析、论证,从中筛选出可行性方案。
4、经验总结法。通过综合整理,以论文、课例、结题报告等形式,总结研究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有效策略,在研究中提高。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3~2011.7)
(1)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了解中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实验方案。
(3)召开课题论证会,完成课题论证,修改实验方案。(4)实验前测,提炼第一期实验因子,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5)召开开题会,签署协议书,各实验学校建立实验档案。(6)提炼实验因子,做好实验研究准备工作。2.第一批因子投放阶段(2011.9~2012.7)(1)投放第一批实验因子;
(2)对各项因子进行监控,进行因子投放效果的实况记录;(3)定期不定期召开实验因子投放效果分析会,调整第一批实验因子;(4)提炼第二批实验因子。(5)写出学期实验总结。
(6)召开首次实验成果交流会,表彰先进实验教师。3.第二批因子投放阶段(2012.9~2013.7)
(1)投放第二批实验因子,继续投放第一批调整后因子。
(2)对各项第一、第二批实验因子进行监控,进行因子投放效果的实况记录;
(3)定期不定期召开实验因子投放效果分析会,调整第二批实验因子,基本确定第一批实验因子;(4)提炼第三批实验因子。(5)写出学期实验总结。(6)组织进行阶段性验收。
(7)召开第二次实验成果交流会,表彰先进实验教师。4.第三批因子投放阶段(2013.9~2014.6)
(1)投放第三批实验因子,继续投放第一、二批调整后因子。
(2)对各项第二、第三批实验因子进行监控,进行因子投放效果的实况记录;
(3)定期不定期召开实验因子投放效果分析会,调整第三批实验因子,基本确定第二批实验因子;(4)写出学期实验总结。
(5)召开第三次实验成果交流会,表彰先进实验教师。5.课题实验结题、成果验收阶段(2014.6~2014.7)(1)调整第三批实验因子;
(2)资料汇总,梳理三批实验因子,形成有关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帮助中小学生培养提高自理能力、掌握有效学习策略的途径与方法报告书,提炼相关管理模型和教学模型。
(3)汇编成果,提交实验报告书,组织第一期终结性验收。
八、研究成果
(一)、教师的实践智慧得到了提高。
课题组教师坚持研中教,教中研。中小学教师经常聚在一起,根据小学生感知事物、注意、记忆、思维、情感表现、意识等心理发展方面的特点,对小学教学的方法、措施展开了讨论,通过发言、文章交流等形式,教师在教法的改进上达成了共识,并一致表示在教学中要锐意改革,努力进取。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形成了一支智慧型的骨干教师队伍,真正实现了师生生命智慧的共同成长。实验教师实现了以下“四个转变”: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二)、小学毕业生素质全面提高。
通过课题组教师的不懈努力,以语文衔接为突破口,从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习惯良好,基础扎实,爱好广泛,品德高尚的研究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 发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小学语文教学已基本步入素质教育的良性轨道,学生学习的压力减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提高了。
九、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1.中小学价值的取向问题。
中学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管理的要求陡然提高。小学高年级到中学七八年级是学生身心发育的一个转折期,而小学的理解、包容、期待与中学的规则、自律、严格的不同,使得中小学之间缺少学生人生发展的可接受的中间过渡。
2.教育管理模式问题。
小学是一个“类家庭的社会”,而初中是一个“类社会的家庭”,中小学学生在两种管理模式的“调教”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认知与习惯,这种“行为认知”和“行为习惯”间的急速切换,必然导致小学生升入中学的不适应。
十、参考文献
张志公 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朱作仁,祝新华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潘涌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倪文锦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杨再隋 语文课程的新视野.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李维 学习心理学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王丽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顾明远 黄济 教育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叶谰 教育概论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第二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实验方案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
脱节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实 验 方 案
卢龙县教育局教研室 付跃红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
一、课题名称: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二、目的和意义
我县基础教育于2003年秋季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以后,逐渐打破了中小学教研各自为战、彼此孤立的传统局面。在视导和教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中小学。它所带来的影响阻碍孩子的语文学习乃至终生学习,反过来又抑制着中小学教师的良性心理体验和教学能力发展,形成一种相互抱怨的推诿心理。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薄、知识底码浅薄、学习方法欠缺、学习能力低下,中学教师责怪小学教师语文基础没给打好,小学教师埋怨中学教师把学生兴趣教跑了。如此形成非良性循环,长此以往,对孩子的终生发展很无益。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如何在新课改形式下,充分运用新理念,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摆在中小学语文教研员和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通过调查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语文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以2007——2008届小学毕业班和中学七年级学生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调查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调整固有的教学模式,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和熟练运用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
研究的目的在于在中小学教学教学方法上进行理念的衔接性变革,由中小学各自为战变为相互沟通,通过实践探索一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规律,构建以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寻找优化中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研究视角是从侧重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入手,调查中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程度、学习效果等,发现课堂教学中来自于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师、教法等方面的导致中小学脱节的原因,寻找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课堂教学改进点。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向课外学习方面拓展,探索有效衔接的良策。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
1、整合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探索构建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心理学显示,学习者认知过程和身心特点在不断变化,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差异并非跳跃性的。因此本课题通过比较研究能更好地揭示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构建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基础理论。
2、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寻求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家庭、社会大语文教育相协调的,适应社会变革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能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理论支点和对策。一是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二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教与学有机统一。
3、实现构建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的理论设想。现代化指语文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都要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指继承发扬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突出汉语文的民族特点。只有中小学语文教学均实现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构建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二)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在应用价值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可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重视,运用研究的有效策略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效衔接的学习方式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加强语文素养,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感悟积累,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形成发自肺腑的倾向和喜爱。
(三)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泰安市中学让中学教师充实小学师资,更新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邀请全体小学毕业生到中学进行联谊活动,了解中学的校史、校风、校容,介绍初中的学习任务、要求和方法;小学毕业生入校第一个月集中学习学校自编的《中小学教师衔接实验教材》。江苏于殿信老师提出要做好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通过复习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和思维、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并展开读写双翼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过渡。海宁市郭连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迅速适应中学学习。
(四)创新程度
中小学衔接的研究之前综合性研究居多,语文学科方面也多侧重研究中学如何做。而本课题的研究重视中小学一线教师、中小学语文教研员、总校校长和中小学视导员的共同参与,在于发现新课改背景下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因素,并通过中小学双向互动,打破固有的界限,积极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整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和方法,调整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策略和评价方式,从而探索适应新课改和中小学生新特点的有效衔接策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和立意有一定的新意。
(五)研究假说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果能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脱节问题,并运用合理对策解决其问题,那么就有利于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培育小学生毕业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习得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发展语文综合能力;进一步激发中学新生浓厚的语 文学习兴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具备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三、研究目标
(1)构建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探索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课外学习途径。
(3)激发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4)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学习者和语文学科的研究热情,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
四、研究内容
(1)探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等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关系。
(2)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调查。一是调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包括不同的学习心理、态度、习惯、方法、需求等;二是调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状况,包括教学态度、手段、评价方式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归类、统计分析,比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找出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因素。
(3)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具体策略。
五、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选取卢龙镇燕河营镇西吴庄小学六年级和燕河营镇中学七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尝试筛选法经验总结法。
1、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②座谈调查法。③课堂观察法。通过调查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极及原因。
2、个案分析法。通过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和小学毕业班学生语文学习个案的分析和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尝试筛选法
就同一教学内容或同一类问题,可以设计几种方案,经过尝试、对比、分析、论证,从中筛选出可行性方案。
4、经验总结法。通过综合整理,以论文、课例、结题报告等形式,总结研究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有效策略,在研究中提高。
为了确保实验积极稳妥地进行,要做到三个落实:
1、组织落实 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组成:教研室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实验学校校长、实验教师。
课题组负责制定课题、实验研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深入实验学校,以听课、座谈等形式,了解实验的动态,对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
2、任务落实
课题组成员做好开题报告、中期论证报告和实验总结。每学期认真拟定课题研究计划,做好研究记录,写一份阶段性研究报告,组织一次实验研讨会。实验教师每学期精选两课教学预设,撰写不少于总课时三分之一的教学随笔,写一篇教学论文,一份调查报告。每学年写一份实验工作总结。到实验结题时,整理四—五份有价值的个案分析。
3、活动落实
认真落实实验活动计划。活动力争做到: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效果明显。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2007年1月——2008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07年1月——8月)(1)确定研究人员及实验教师。
(2)学习新课改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相关的外地教学经验。(3)走出去、请专家辅导,了解语文教学前沿性策略。
(二)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1)制定实验计划,做好实验教师集体备课和课例研究等活动安排。
(2)为实验班学生建立学生档案,通过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形式了解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方法、习惯和效果。
(3)为实验教师建立教师档案,通过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方法。(4)组织研究人员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认识学科性质和特点,了解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语文教学阶段目标,把握知识与能力的衔接点。
(5)做好实验课例研究,定期组织中小学师生研讨。(6)进行形成性检测和质量分析,做好阶段性总结。(7)做好实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三)总结阶段(2008年9月——12月)(1)整理资料,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总结成果,撰写实验论文、实验报告,搜集其他资料。
(3)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听取研究汇报,接受评估验收。
八、成果形式
本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课例、案例分析、论文随笔、典型教案、课堂实录、学生读书笔记等。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
付跃红 1966 小学高级 本科 县教研室副主任 主持 课题组成员:
王 金 1957 中学高级 邸 飞 1962 中学高级 王秀敏 1959 小学高级 曹 伟 1979 小学一级 杨永奎 1971 中学一级 吴京鸽 1978 小学高级 成俊郿 1968 小学高级 李红蓓 1981 中学一级 课题指导:
李志如1968 中学高级
本科 县教研室副主任
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为中小学语文教研员、镇总校长、镇总校中小学视导员和一线骨干教师。其中有两位省和国家优秀教研员,两位省级优秀实验教师。这些同志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历和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37岁,研究热情高,事业心强。课题组成员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定性评价的研究》《运用理读课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九项课题获全国“十五”规划课题等二、三等奖,省级二、三等奖,《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定性评价的研究》在秦皇岛市推广。课题主持人连续七年担任《河北教育》“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编写组成员。参与编写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经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冀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思想品德第十册及教师用书第九册、第十册,经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激趣策略》等数十篇论文获国家级奖。
课题组实验教师所在学校除传统设备外,还有微机室、多媒体室、远程教育接收室,能进行网络学习,接受远程教育,可以迅捷查阅资料。
本科
燕河镇总校长 主管研究经费 本科
县教研室中学教研员 指导中学教研
本科
县教研室小学教研员 指导小学教研
本科
县教研室小学教研员 指导小学教研
本科
燕河镇总校中学视导员 指导中学教研
专科
燕河镇总校小学视导员 组织和协调 专科
燕河镇中心小学教师 实验教师
本科
燕河镇中学教师 实验教师
十、经费预算情况
研究人员所在单位划拨专项资金计14000.00元。
主持人所在卢龙县教育局教研室提供部分资金,每学期1500.00元,累计6000.00元。课题组其他研究人员所在单位卢龙县燕河镇总校提供部分资金,每学期1000.00元,累计4000.00元。
课题组其他研究人员所在单位卢龙县燕河镇总校燕河小学、燕河中学提供部分资金,每学期计1000.00元,累计4000.00元。
保障措施:(1)做到专款专用。
(2)在日常办公支出中优先解决研究过程中所需的费用。(3)避免因经费紧张而终止研究。
附:主要参考文献
张志公 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朱作仁,祝新华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潘涌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倪文锦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杨再隋 语文课程的新视野.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李维 学习心理学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王丽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顾明远 黄济 教育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叶谰 教育概论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
脱节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 付跃红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
第三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实验方案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学院:文学院
班级:09级6班
姓名:文承乾
学号:200902140630
指导老师:曾红军老师
一、课题名称: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二、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后,逐渐打破了中小学教研各自为战、彼此孤立的传统局面。在视导和教研过程中,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中小学。它所带来的影响阻碍孩子的语文学习乃至终生学习,反过来又抑制着中小学教师的良性心理体验和教学能力发展,形成一种相互抱怨的推诿心理。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薄、知识底码浅薄、学习方法欠缺、学习能力低下,中学教师责怪小学教师语文基础没给打好,小学教师埋怨中学教师把学生兴趣教跑了。如此形成非良性循环,长此以往,对孩子的终生发展很无益。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如何在新课改形式下,充分运用新理念,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通过调查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语文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采取以某学校某班级学生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调查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调整固有的教学模式,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和熟练运用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
研究的目的在于在中小学教学教学方法上进行理念的衔接性变革,由中小学各自为战变为相互沟通,通过实践探索一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规律,构建以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寻找优化中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研究视角是从侧重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入手,调查中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程度、学习效果等,发现课堂教学中来自于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师、教法等方面的导致中小学脱节的原因,寻找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课堂教学改进点。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向课外学习方面拓展,探索有效衔接的良策。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
1、整合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探索构建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心理学显示,学习者认知过程和身心特点在不断变化,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差异并非跳跃性的。因此本课题通过比较研究能更好地揭示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构建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基础理论。
2、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寻求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家庭、社会大语文教育相协调的,适应社会变革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能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理论支点和对策。一是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二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教与学有机统一。
3、实现构建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的理论设想。现代化指语文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都要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指继承发扬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突出汉语文的民族特点。只有中小学语文教学均实现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构建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二)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在应用价值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可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重视,运用研究的有效策略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效衔接的学习方式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加强语文素养,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感悟积累,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形成发自肺腑的倾向和喜爱。
(三)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泰安市中学让中学教师充实小学师资,更新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邀请全体小学毕业生到中学进行联谊活动,了解中学的校史、校风、校容,介绍初中的学习任务、要求和方法;小学毕业生入校第一个月集中学习学校自编的《中小学教师衔接实验教材》。江苏于殿信老师提出要做好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通过复习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和思维、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并展开读写双翼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过渡。海宁市郭连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迅速适应中学学习。
(四)创新程度
中小学衔接的研究之前综合性研究居多,语文学科方面也多侧重研究中学如何做。而本课题在于发现新课改背景下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因素,并通过中小学双向互动,打破固有的界限,积极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整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和方法,调整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策略和评价方式,从而探索适应新课改和中小学生新特点的有效衔接策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和立意有一定的新意。
(五)研究假说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果能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脱节问题,并运用合理对策解决其问题,那么就有利于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培育小学生毕业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习得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发展语文综合能力;进一步激发中学新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具备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三、研究目标
(1)构建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探索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课外学习途径。
(3)激发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学习者和语文学科的研究热情,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
四、研究内容
(1)探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等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关系。
(2)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调查。一是调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包括不同的学习心理、态度、习惯、方法、需求等;二是调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状况,包括教学态度、手段、评价方式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归类、统计分析,比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找出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因素。
(3)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具体策略。
五、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可选取某校某一小学年级(6年级最优)和某一初中年级
六、研究方法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尝试筛选法经验总结法。
1、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②座谈调查法。③课堂观察法。通过调查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极及原因。
2、个案分析法。通过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和小学毕业班学生语文学习个案的分析和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尝试筛选法
就同一教学内容或同一类问题,可以设计几种方案,经过尝试、对比、分析、论证,从中筛选出可行性方案。
4、经验总结法。通过综合整理,以论文、课例、结题报告等形式,总结研究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有效策略,在研究中提高。
为了确保实验积极稳妥地进行,要做到三个落实:
1、组织落实
需成立课题组.课题组负责制定课题、实验研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深入实验学校,以听课、座谈等形式,了解实验的动态,对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
2、任务落实
课题组成员做好开题报告、中期论证报告和实验总结。每学期认真拟定课题研究计划,做好研究记录,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组织好实验研讨会
3、活动落实
认真落实实验活动计划。活动力争做到: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效果明显。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
(一)准备阶段(用时七个月)
(1)确定研究人员及实验教师。
(2)学习新课改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相关的外地教学经验。
(3)请专家辅导,了解语文教学前沿性策略。
(二)实施阶段(用时一年)
(1)制定实验计划,做好实验教师集体备课和课例研究等活动安排。
(2)为实验班学生建立学生档案,通过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形式了解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方法、习惯和效果。
(3)为实验教师建立教师档案,通过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方法。
(4)组织研究人员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认识学科性质和特点,了解语文教学阶段目标,把握知识与能力的衔接点。
(5)做好实验课例研究,定期组织中小学师生研讨。
(6)进行形成性检测和质量分析,做好阶段性总结。
(7)做好实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三)总结阶段(用时三个月)
(1)整理资料,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总结成果,撰写实验论文、实验报告,搜集其他资料。
(3)筹备、召开结题会,请专家听取研究汇报,接受意见与建议。
八、成果形式
本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课例、案例分析、论文随笔、典型教案、课堂实录、学生读书笔记等。
20011年11月17日
第四篇: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松柏中心学校课题研究小组
小学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数学学习的严重分化问题是长期困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消除这一分化的有效途径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本课题通过对初一和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及理论学习等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变化特点,从中小学老师的角度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上顺利过渡提供了一定借鉴。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时常听到有的学生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数学成绩每次考试大都在八十分以上,很少有不及格的情况,怎么升初中后数学成绩下滑这么快?”,我们调查了几届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的数学成绩发现的确存在这一现象。询问其他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目前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中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中小衔接的研究力度,也获得了不少的成绩,但针对于数学学科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上的研究为主,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一个系统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兼顾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具体问题
本课题试图通过“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有效衔接”的实践过程,将现实在中偏离我们数学教学的问题得到的效的解决、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努力削缓小学与中学两学段之间的“陡坡”,并达到一定现实意义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把学生上初中后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对比本校六年级师生和初一师生在数学学科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分析引起初一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因素、影响中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相关因素分。
(2)根据数学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改进本校数学教学衔接的的对策及建议。通过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寻找能适应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可操作性的方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计达到以下目标:(1)构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教学模式;(2)探索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途径
自课题立项起,连续三年我们选取了本校六年级和初一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验研究。其中我们对2009届的六年级学生数学成绩进行连续跟踪调查。
(一)开展理论学习,提升课题组成员科研素养。
课题研究的先导是理论学习。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才能开拓出全新的研究领域。
(二)相互听课探讨,了解中小学教育现状。
充分利用我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组织小学和初中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分析综合反思,调整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题研究。
(三)进行问卷调查,掌握衔接存在问题。
课题中的调查问卷主要面对六年级和初一学生,组织了两次问卷调查,分别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现状调查》和《中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面对老师的是《小学教师所希望的中学教育调查》。
(四)组织考核学生,形成阶段学科评价。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捕捉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形成阶段学科性评价机制。组织学生参加考核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搭建反思平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每节实践课后,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反思,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水平。
(六)请领导、专家指导,指明方向。
课题研究期间,我们林区教研室有关领导和专家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给课题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指明了方向,避免课题研究走入歧途。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活动
(一)前期调研,选择课题
我们大量走访了学生、学生家长、教师,调查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的数学成绩,发现的确存在成绩下滑在这一现象。询问其他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我根据《关于神农架林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从《神农架教育教研课题目录》中选取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这一课题。
(二)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 柯贤杰: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黄全美:负责组织研讨和记录 万昌红:负责教材的收集和对比 王 禹:负责收集整理学生问卷
赵润超:负责与小学教师的联系和教师问卷调查 廖昌军:负责阶段性工作总结以及对外联络和经费保障
(三)合理规划,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1、2010年1月-2月:
根据课题的性质,做好如下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收集有关资料,商讨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人员的分工,并制定课题研究计划。2、2010年3月-4月:
完成开题报告,参加学校组织的开题报告会,接受专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修改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四)实施课题研究,收集资料 1、2010年4月-8月:
课题组各位成员利用休息时间自行学习有关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加强课题人员的理论学习。2、2010年9月-2012年6月:
①学习优秀课例,组织成员在校内、校外听课学习; ②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公开课);
③对小学部及初中部数学老师进行问卷调查;
④对六年级和初一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式情况问卷调查; ⑤对教师课件、教案、论文、学生成绩测试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⑥对中小学数学衔接内容进行对比研究;
3、课题研究后阶段的工作安排(1)2012年7月-9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研究论文。(2)2012年10月:
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形成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分析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扩展(1)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测量温度,当气温在零度以上时,学生能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其温度的高低,但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就难以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了。再比如,测量一座山的海拔高度(以海平面为零界面),用小学所学的数也就可以表示了,但测量海平面以下海水的深度时,又如何表示呢?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初中所学的数,就由小学所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和零扩大到包含正数、负数和零的有理数范围。随即又出现了一类新的数,如: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它的边长是多少?于是又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数的范围又扩大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实数的范围。(2)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小学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是可视为实物个数的数通过运算得出结论。升入中学,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和实数之后,与小学相比难度大大增加,其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一个点、一条线段的长度、一个数值都可用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表示出来了。但是另一类数又如何简单地表示呢?比如:用n表示整数,2n就表示偶数,2n+l就表示奇数,这样就解决了所有奇偶数的表达问题。一个简单的代数式就表示了无数个现实的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使学生由常量数学走入变量数学学习,这样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未引入代数知识之前,解决实际问题大多用的是算术方法,即由若干已知数值,采用的直接推出的办法得出结果。而引入代数概念后,给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加简捷的途径。把问题中给出的己知量和问题所求的结果——未知量,均视作已知,按照数学逻辑,建立等量关系,然后通过运算求出未知数。这种方法就是方程的思想方法。
所以小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直推法,由己知数间的关系直接推出结论。中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假设法,即先假设所求的未知数为己知数,把它和其它已知数按照题中所给出的关系组成等式,然后再通过求解得出结论。(4)几何知识拓展、提升
新课标对几何内容的安排采取了首先是直观和经验,接着是说理与抽象,最后是演绎的方案。以直线形为例,先借助直观认识一个直线形,进而借助多种手段合乎情理地发现它的某种几何性质,接着通过演绎推 理把这个性质展现出来。在几何内容上从小学到中学的变化,实际上是从“实验几何”过渡到“推理论证几何”。推理几何仍是传统难关。
2、教学方法法衔接问题
目前,“衔接”上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严重脱节。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而中学教学进度快、坡度大。小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多;而中学直观教学少,练习形式少,教师辅导也少。小学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而中学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多。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中学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所以学生刚进中学感到不适应。
3、学习方法衔接问题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课程增多,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由具体发展到抽象,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识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期”,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
4、学习兴趣的衔接问题
学习兴趣是对学生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如对数学有兴趣,则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推动学生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灌”和“压”的办法,使不少的小学教师把数学课堂教学教得枯燥无味,使不少学生听到数学就头痛,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在教师的严加管束下,学生虽然没有兴趣,但也只得被动地勉强应付。可到了中学,强调自觉学习,教师稍一放松督促辅导,成绩下降,学生就对数学敬而远之。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会引起动机与效果间的恶性循环。
5、作业格式衔接问题
目前,中小学数学作业在书写格式上有许多地方不统一,小学生长期形成的作业习惯,升入中学后,一下子很难转变过来,也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例如:计算结果是假分数的,在小学一定要化成带分数,而在中学就不一定要化成带分数。又如:在中学不强调区分所谓被乘数和乘数,而在小学被乘数和乘数有严格的规定。又如:在中学解题时先要写“解”,而小学又不要求写。
(二)探索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须要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一个衔接点: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
小学数学里的数都属“算术数”,从“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是数学的一次飞跃,是初一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小学里应该为这次飞跃作好孕伏,打好基础。
1.在揭示整数的概念时,要给数的发展留下余地,不能说“整数就是自然数”。而应该说“自然数属于整数”。还可以用如下的集合图表示整数的范围,以示整数除自然数外还有其它的数。
2.早期渗透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小学虽不讲负数,但表示相反意思的量的名词述语是比较多的。如“收人和支出”、“增加和减少”、“上升和下降”等。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负数出现作好铺垫,并可出现符号。3.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中学生数学里一开始就是利用数轴学习有理数的。因此,在小学里要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在20以内加减法教学中就可孕伏了数轴的知识。在中高年级还应要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小数、分数并作加减计算。
第二个衔接点:由“数”到“式”的过度。从具体的量过度到抽象的数这是数学的一次飞跃,从确定的数过度到用字母表示数,引进代数式又是一次飞跃。从“数”过度到“式”的桥梁则是“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单元前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必须认真学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是实际的 需要,这样表示的数和数量既简单明了,又具有含义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以后,在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运用“用字母表示数”的工具。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法则。如:乘法分配律等。
2.用字母表示公式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等。
3.用字母表示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如:果园里种桃m棵,种梨树8棵,种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几倍? 第三个衔接点: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
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大转折。列算术式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所求的量方放在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知量求得未知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应用题的“已知”和“未知”根据它们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使未知向已知转化,从而求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关键是找出数量关系中的等量关系。“简易方程”一章,重点放在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方法上。先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解,然后再进行对照,使学生认清这两种解法的特点。以后在解应用题时,尽可能用代数式方法解,逐步克服算术解法定势。
第四个衔接点: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
小学数学里学习的几何初步知识,是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得到一些几何概念,基础是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往往侧重于计算,缺少逻辑论证。学习中学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需要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而在小学,这方面恰恰是薄弱点。从“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则是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如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1.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里潜在逻辑推理因素。
2.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3.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
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主题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象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对初中内容望而生畏的恐惧感。
对于正负数这一概念的引入.可先将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因为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这样既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有理数集合,又为再一次扩充作好了准备。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例子,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去积极主动地思考。
现在初一学生年龄大都在11至l2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尚未形成,决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将是初一学生学习数学面临的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坎。因为学生解题时只习惯于套用小学的老师总结好的公式,属定势思维,不善于分析,不善于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狭窄、呆滞,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因为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有些问题同时可用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使学生清晰地理解代数方法的每一步的感受它直接易懂的优越性.从而培养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首先是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活跃学生的思维,有赖于教师在教法上的新型多变,正确、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其次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小学起就要抓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学习方法的衔接
教师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1)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一般不要求学生预习,到了初一学生大多不会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既使预习也仅仅只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在指导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章知识的概况。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只要学生认真预习,听课时常常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就会逐步尝到自觉学习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好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好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④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及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填鸭式”、“满堂灌”,一定要掌握最佳讲授时机,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边听边思考;②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到的和观察到的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①记笔记服从昕讲,要掌握记录时机;②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③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白“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①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②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③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跟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平时的课堂小结、单元小结或复习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去复习总结。我们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 6 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目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藉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4、学习兴趣的衔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没有兴趣,没有求知欲,何谈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引导这个环节,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因大部学生对同一目标的兴趣的稳定性、持续性都较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参与状态,防止学生兴趣减退,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提高参与质量。随着参与兴趣的产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个别学生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参与行为和独特的参与方式,影响到课堂秩序,教师应该以适当的方法巧妙纠正,做到既要引导全体进入角色,又不至于伤害其参与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的事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和蔼亲切的笑容,幽默诙谐的语言,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小学,教师要是以鼓励、诱导、启发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中学教师也要继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衔接工作。
5、作业书写格式的衔接
中学数学的表达式也可以先渗透到小学高年级。如:运算律用字母表示,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用字母注明,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等。这样做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并不困难,并且有利学生用符号进行思考,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六年级升入初一后,教师要对作业格式做统一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的格式认真书写。在测验时,可以对书写格式赋予一定的分值,而平时要多次强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会很规范的书写了。
6、中小学教师间的有效联系推进中小学数学衔接
打破中小学校与校之间的界限,给中小学数学教师多提供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多交流,多探讨,加深相互学段的学生的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加大交流力度与深度。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牵头带领相关教师多进行互动式教学,多安排一些集体教研的时间。作为老师,尤其是初一的老师更应当主动求教,为学生顺利实现中小学数学衔接提供帮助。
总之,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要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又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过渡;既要弥补旧知识的缺漏,又要认真巩固新知识;既要面向大多数,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从小学角度做好衔接工作,也要从中学角度做好衔接工作。
通过努力,课题组成员在近两年来的教学成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中黄全美老师的实验班在2010年和2011年参加全区统考,成绩列全区第二名;在2012年全区中考平均分69.11(全区第一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工作尽管按预期计划顺利开展,但难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课题组成员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繁忙,没有专门的时间完成课题材料的汇总,研究成果也不能快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2、由于工作安排问题,课题组成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及探索中去,对教学的反思总结不够。
3、编写中小学数学衔接内容的教材,我们还在探索之中。
七、结语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在收获良多,但对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我们依旧在探索中。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对林区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一些启示与帮助,让我们为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和新课改的成功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全国教师教研教改优秀论文集》中国言实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第五篇: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关于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衔接问题的研究
文献综述
国内外中小学英语教学链接问题的研究现状:
对于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向。一,今年来国内英语教育现状,如师资、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设备普及度等等。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我们发现,国内外很多地区、学校已经开始进行了有关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在中小学外语教学衔接问题上体现出了不同的研究特色:研究方向大致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开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实施经验;二是研究中小衔接中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关键问题;三是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变化及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四是研究如何从教和学方式的转变进而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五是从课程标准等方面对于学段内容做出相应规定要求;六是绕教学目标、内容、评价所进行的教学系统要素研究。
通过英语教学实践和网络调查,显示结果,近年来国内外语教育研究方面这几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特别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兴起,给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则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是是国内的英语教育现状。
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衔接问题是我国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它包括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学习方法,在小学升初中后的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这些都是我国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及热点问题。在这之前已经有许多中外学者及教育家们研究过这些问题并作出报告总结。
研究策略采取的是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与经验总结法相结合。
研究类型是横式写法。
《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症结与对策》(曾灿涛, 曹志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6): 15-17)一文认为,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轻语法教学、排斥汉语翻译、忽略语言知识传授,交际法唯我独尊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学质量仍未走出低谷。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中小学教研部门赛课活动的误导,只有正确把握“二语习得”与“外语学得”理论的指导原则,坚持“语言知识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并重的方针,加强和改革课堂教学指导方法,才能着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朝正确方向前进。崔刚教授也在 《谈谈英语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崔刚.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6): 18-20)(一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把教学看作是一
种 技能型的东西,认为熟能生巧,不需要懂得那么多的理论。作者提倡,从哲学层面,要研究语言 的本质、语言学习理论(心理过程、个性差异)、方法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避免闭 门造车和盲目引进。英语教学改革不是用一种教学方法代替另一种教学方法,英语教学要讲究延 续性,“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作者主张,“我们的研究成果要在世界外语教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采用规范、科学的研究方 法。”“对于没有经过试验证明的,不要贸然作出决策,更不能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而《警惕课堂教学引领中的“矫枉过正”》(薛菊萍.基础教育外语教学 研究, 2008(6): 42-44)一文中,作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繁盛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可喜之 中,却又跨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误区。作者把这些误区概括为八个方面:1)提倡民主:不是放弃“教学秩序”;2)创设情境:不仅仅是“亮丽包装”;3)学习方式:4)不一定要“合作探究”;5)快乐英语:不能牺牲知识积累为代价;6)游戏教学:并不能淡化技能教学;
7)自主活动:老师并不能“靠边站”;8)综合教育:并不能缺乏“英语味”; 鼓励赏识:容不得“滥用赏识”。作者通过对目前英语教学中诸多不合理现象的反思,提出了自己如上观点,发人深省。《小学英语教学中无效操练的反思》(朱晓玲.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11): 14-15)一文作者采用案例具体分析了产生这些无效操练的原因,并提 出了对策。作者认为,要把握“量”,单词教学中,教师的范读、领读和学生的反复操练是必须的; 要着眼“趣”,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鼓励其大胆开口,采用游戏式 教学活动,让学生精神饱满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注重“效”,在句型操练时,不适宜采用竞赛形式,过快会破坏句子的节奏;追求“活”,创设情境应蕴含丰富的信息,给与不同学生不同的选择,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包天仁教授在《“有效教学”的无效成因》(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7): 32-36)一文中对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提出的“有效教学”的说法进行了质疑,并认为根据中国儒家的理性主义特点,提出了“高效教学”(High Effective Teaching),建议立足本土、立足中国文化、中国国情、教情和学 情,采用“四位一体”教学法,坚持双基为主、坚持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理性地进行外语教学。作者认为“有效教学”是个噱头,产生了诸多低效后果,并进行了一一罗列,共计22项,如重能力,轻双基、重感性,轻理性、重学生,轻教师、重习得,轻学得、重表演,轻内涵等。作者最后详 细介绍了“四位一体”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新“任务型教学”法、新语言观。
综合以上诸位学者的总结,他们系统地阐述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然后点名了中小学小学课堂上的上出现的教学误区和教学的的无实效性,及应对这种无实效性的教
学的方法策略。这些研究报告一方面有助于初一英语入门教学少走弯路,减缓坡度,避免分化过早过快;另一方面有助于“师与生”的双向适应;也有助于“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与进步。但是这些研究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深入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链接问题,他只是单纯地指出了问题中学小学及教师和学生的各自的问题,并没有明确指出在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链接问题,也没有提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连接问题作为现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应该被深刻的讨论并给出相应的策略。
此课题的研究是为了从实际出发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并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把研究出的成果进一步的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使得教师能逐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能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老师教学,从而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和谐衔接。参考文献
[1]曾灿涛, 曹志希.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症结与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6): 15-17
[2]崔刚.谈谈英语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6): 18-20
[3]薛菊萍.警惕课堂教学引领中的“矫枉过正”[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6): 42-44
[4]朱晓玲.小学英语教学中无效操练的反思[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11): 14-15
[5]包天仁.“有效教学”的无效成因[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7): 32-36
2012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