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案例
中学语文“以练为主”课堂教学改革
商州区孝义九年制学校:李亚力
摘要:中学语文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必须具有一定的或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才能奏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以练为主”、“教学改革”
【改革背景】: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必须予以改革。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十年来,其基本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来,有些教师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试图增加一些诸如阅读、提问、讨论等语文训练。然而,大多数的语文课实际上仍是教师讲析占用绝大部分时间,阅读、提问、讨论等训练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在整堂课中只是占有很次要的地位。
“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弊端有二:
1.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打好语文基础为主的基本目标。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基础工具性,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读,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而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基本性质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教师一味地“讲”,抹煞了学生的“练”,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这种“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成为解决提高教学效率问题达到语文教学基本目的的主要障碍。
2.它抹煞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开始就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析到下课,有的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灌满堂,多数课教师讲析占据3/5或4/5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听、说训练仅占1/5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仍在讲析,有些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教师侃侃而讲,而学生昏昏欲睡,或者说教师讲得天花乱缀,而学生听的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的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改革过程】
中学语文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必须具有一定的或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才能奏效。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
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
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为重点”。新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臵,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难以培养起来的。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叶老曾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正起了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2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和,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同上,第733页)。“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要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论述——引述)综其这些语文教育大师所述,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是实行“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改革内容和特点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臵,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切实把教师的讲析压下来。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上去,教师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力求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左右。而学生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1/2左右(有些课可以变通处理,并不那么绝对)。
(三)训练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的确定训练重点。
(四)训练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解说、讨论、辨析、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绝不是只限于问答和做练习题)。
训练的基本模式有两种:①“三段式”,即教师提示——指导学生训练——教师答疑小结。其中“教师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简介教材内容和有关知识、说明教学过程,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指导学生训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一般控制在25分钟左右。“教师答疑小结”包括教师集中答疑、知识梳理、加深扩展、深化讲解,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②“交叉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此模式不截然分成三段,而是采取多种方式,讲练交叉融合,但总计学生训练时间不应少于1/2。
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实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三个基本观念:①“学生为本”的观念;②“以训练为主”的观念;“重在培养能力”的观念。
2.不应误解为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析还是必要的,但要讲得少而精,讲在“点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训练内容、精心设计训练方式、恰当的启发诱导、解答疑难问题、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疏理巩固,等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3.教学模式除上述两种外,还可有若干变式。例如单元教学,可一课时多讲一些,另一课时多练一些;有的课可集中训练诵读,有的课可集中进行两篇文章或几个片断、几个问题的比较,有的课可集中进行讨论辨论的训练等等,不拘一格。
4.各项训练应扎扎实实,讲求实效,切实防止“花架子”的形式主义。其中关键在于精心选好训练内容,精心设计好训练形式。
5.要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训练要适当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结合,巩固课内训练的成果。【改革效果】
“以练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实际中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
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读、写、听、说、思,可以积极主动的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和训练,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完全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没有“思想开小差”的机会,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座谈会上学生说:“过去课堂上光是老师讲,我们学生只是听,不愿听的就不听,思想常开小差,现在有读,有讨论,有发言,有写,觉得有事做了,挺有意思,上课很有兴趣。”“过去,老师讲的东西有很多我们都不愿意听,有些内容我们都懂了老师还在讲,而不懂的地方老师却不讲了,这样我们都不愿意上语文课,现在我们可以先自学,再提出问题让老师解答,觉得很有收获,现在都愿意上语文课了。”“现在老师讲的虽然少了,可是都是讲的重点,我们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了,这样上法好。”这些发言代表了大多数实验班学生的意见,这一改革使学生有了学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语文教学沉闷的局面,这是最大的效果。
(二)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
这项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阅读(包括朗读、默读等)、写作(包括仿写片断、编制课文结构提纲、书面回答问题等)、说话(包括口头答问讨论、到讲台上解答)的训练机会,并且学生能经常地自己查字典、词典,经常地边读边圈画,经常地写阅读心得体会,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经常的大量的训练,各项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迅速提高,课后、课外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加强,由于在训练中学到了许多学习方法,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有效的自学。
(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是我们学校老师、校长的普遍反映。例如,入学初学生语文成绩在全镇同年级属中下游,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到二年级期末考试学生平均成绩有所提高。通过预赛选拔,参加区级“全国语文能力竞赛”学生人数明显增多,获得奖项的学生比往年也多出了不少。参考文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反思
过去,我们大多数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课改:教学反思。它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应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学就是一厢情愿地灌输。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现在我们学校实行新课改,用导学案的形式,导学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导学案在我校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深感我们现在所作的和它所发挥的作用还只是冰山一角。学生的预习效果越来越好,在课堂上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小组合作学习我有以下的反思:
第一、前提要做好小组分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要求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第二、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始终被好学生的“垄断”,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会继续探索努力,以使课改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井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
众所周知,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不得不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而展开教学。教师整日忙于研究中考题型,寻找教学捷径,积累教学经验,期待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不可避免,课堂上教师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填鸭式”地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一方面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在上面讲重要的考点知识,学生还在书桌上偷看其它课外读物,或是交头接耳的闲聊。”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常听到学生的感叹:“语文课是多么的枯燥,乏昧,听着只想睡觉,等等。”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在这里我想依据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语文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十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考试几乎还是老样子,考题的形式没有任何改变,中考标准化考试,把语文知识变得简单化、机械化、程式化,把一门最富艺术性的基础性学科变成了枯燥无味、僵化死板的材料,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认为语文考试的形式应该更加灵活,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学分制,把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每学期的小测验,平时作文成绩,课堂的表现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折成相应的学分,加上中考考试成绩,最终得出考生的中考成绩。这样一来就有效地避免了“一考定乾坤”,使得考试变的更加人性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当中严格的要求自己,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从而加倍努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避免了老师一味围绕中考指挥棒的现象,从而放开手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又如,我们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开卷考试的形式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更注重平时对知识的日积月累。同时由于开卷考试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也有效地杜绝了作弊行为,让考生考出最真实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模式非常单一,总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记。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因此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
(1)“互动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而非主导地位。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特意配上背景音乐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然后积极引导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大脑中勾画荷塘月色的美景,当我发现大家逐渐进入佳境时,便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来,把他心中的荷塘月色在黑板上描绘出来,要求其它同学也在纸上画出属于自己的“荷塘月色”。画完之后,请同学们分别说说自己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这时大家都纷纷举手,争相发言。最后由老师做精彩总结。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同学们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请同学用简短的语言来形容祖国的名胜古迹,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有的说长城,有的说鸟巢,有的说趵突泉。这样以来不仅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而且训练了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大家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从而很好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一举多得啊!
(2)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的模式。多媒体技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当我们在课堂上遇到仅通过语言讲授任觉得效果不够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解决,它能创造出一种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人其中,并能迅速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能力的构建,而能力的构建主要通过活动来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项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把同学们学到的语文知识有理论变成实践。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同学们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并要求写观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写作水平;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组织同学们参加朗读比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同学们成立文学社团,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鼓励同学们自编话剧,小品,相声,提高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当前热点话题的辩论赛,培养同学们主人翁意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教育之本,教育的任务主要靠教师去实现,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搞好教学成了纸上谈兵。目前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教学中走了很多弯路。传统的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模式一直影响着教师,他们习惯于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从头到尾,把课文的每字每句都灌输给学生,整堂课几乎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惟恐漏了重要的东西,这样以来我们很难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已是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呢?
(1)要提高教师语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教师要有育人之才,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指挥若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2)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度的责任心,崇高的思想品质。孔子有旬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要大力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发展的、人文的方法将时代所赋予对教师的要求融入其中,促使教师的师德有较大的提高,促进思维火花的进发,促进理性观点的形成,真正做到授惑解难。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她必将开创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新纪元。让我们全体语文界的老师和同学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去开启语文素质教育的新篇章,去迎接语文素质教育的美好未来。
第四篇: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目前,教育改革已经成了轰动全国的热点问题。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的前景并不乐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讲授内容陈旧老套,千篇一律,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3、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
4、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没有思考,只能接受标准答案而无法形成和坚持个人见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都证明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亟待改革。要深化改革,大家必须转变观念,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真正有利于各种类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来,使语文教学既对升学深造的学生有帮助,也对初中毕业后走向经济建设岗位的学生有用,真正发挥“基础工具”学科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创造。因为这是未来人所应具有的诸多品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语文教育无疑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农村语文教学改革应改革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强化改革意识
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培养少数能升入上级学校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不顾农村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再这样教下去,语文教学定要走进“死胡同”。要结束这种局面,出路只有一条——改革。要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真正有利于各种类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来,使语文教学既对升学深造的学生有帮助,也对初中毕业后走向经济建设岗位的学生有用,真正发挥出“基础工具”学科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初级中学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中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转变只有升学的人能成才,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人才观”;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综合评价质量观;转变重“尖子”学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类轻课外的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观。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
二、明确要求,优化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处于一个费时多、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状态。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过关,既不适应升学继续深造的需要,也不适应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需要。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二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就要适应学生的心理,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在有效的时间里收到最大的效益。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以此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我们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他将受益终生,将学习活动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三、不断实践创新型教学模式
创新型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新型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在教学中,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型教学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但不以此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型教学,强调“爱”的教育。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主张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此外,创新型教学重点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和提高。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语文的教学应回归生活,不能与生活脱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我们都知道,中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发达,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一点。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同时介于发达的形象思维,加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创新型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搞好教学的“开场白”,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愿望。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创新。因此,语文教师应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的平台,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
四、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这一角色很像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主持人自己并不是滔滔不绝地发表见解,而是千方百计地让现场的来宾和观众畅所欲言,而且也不追求最终形成统一结论。当然教师的角色与主持人也有差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于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与必要的评说与指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摹活动,我觉得我们绝大多数老师都能较好地完成角色地位的转变。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改革,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这样,既促使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真正给农村语文还一片蔚蓝的天空。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教师:张洪海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晏子使楚》 二.备课思路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课本知识训练,以本为本,教学活动时刻围绕课本进行。新课程下,要求以人为本,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激励学生主动体验,不断探究,发展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动活泼的发展个性,获得愉悦的成就感。作为语文教师,要适应语文课特点,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现实生活资源,来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增强语感;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3 学习晏子机智善辨,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培养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课文,增强语感。[难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法 [学习过程] 导入: 老师是纪台村人,在我们村子的南面有一土冢,可能有的 1 同学曾去游览过,你知道它是谁的墓地吗?老师告诉你,它是“晏婴七十二墓”之一。(大屏幕展示晏子图象)晏婴就是晏子,同学们,有谁知道晏子的故事?(同学们踊跃发言,也可以让学生说一下晏子使楚的背景。)
〈评析〉:用现实资源导入,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师生共同活动学习]
(一).整体感知
放音乐背景(古琴曲),老师读课文,跟随着大屏幕展示图片,进行情景创设。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老师巡查,帮助解决一些小的问题。
(二)感体感知课文内容后,问题探究:(根据学生认知情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楚王君臣是如何设计侮辱晏子的?
2.晏子是如何巧妙的不卑不亢的回击对方的?
3.如果晏子不使用类比推理而用直白的语言与楚王辩论,结果会怎样?
4.通过我们的探究分析,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5.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评析〉: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课文的基本内容,如晏婴的思维敏捷、机智勇敢和能言善变以及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等,无须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了然于胸。当然,师生合作也很重要,教师要适时适地进行点拨引导。
(三)把握了人物形象,就可以学习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和他们感情支配下的动作。
1.带着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重新来读课文,看一看应该怎样读出人物的感情。
2.自己找伙伴,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