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不能停止思考
我们不能停止思考
——《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带给我的启示
李虎
“中国教育理论界一向崇洋,看不起自己的东西。翻开教学论著作,全是外国的教育理论。纵观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先是学日本,后来学美国,建国以后又全盘‘苏化’学苏联,现在又全面‘开放’,外国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潮涌进中国。我读过许多本《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为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教育文明史深感自豪,也为近代教育照搬照抄外国而羞愧。直到现在,有些人只相信外国人,开口‘布鲁纳’,闭口‘赞可夫’,总看不起自己,不敢相信自己的东西。我国是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还有两千多年的教育优良传统和经验,难道就不能在教育理论研究上走一条创新之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我是憋着这股气而发奋工作的。”
读到这段文字,我的脑海中不自觉地出现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在中国,有80%以上的学校在农村和山区,目前农村和山区经济尚不发达,教学设备并不完善,教师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广大教师需要的不是晦涩难懂的外国教育理论,大家需要教育观点鲜明、操作程序具体、表述语言清楚的教学理论。外国教育理论研究得再有水平,终究是外国人的东西。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可纵观教育现实,我们教师群体中又有几人能用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用思想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而中国特级教师邱学华却是“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独立思考,独辟蹊径,开创了“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先河。毋庸置疑,他是一位思想的斗士,否则不会有他在乡村小学代课时,借鉴苏联普乔柯的《小学算数教学法》而自行设计的一张可以组成近万道题的口算表;不会有他在大学读书期间,精心编写《小学算数教学法讲义》的课程教材;不会有在其担任大学教师时,撰写中国小学算数课本史的研究课题;也不会有在其任教中学数学课程时,自主研发的两项发明——自制平板仪和估计土圆囤里粮食重量的标尺;更不会有其身兼师范学校校长和教科所研究人员时,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尝试教学法”,让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花开遍地......没有思考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思考会给老师的生活带来质的变化,会给学生带来崭新的气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对教育教学有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也就是善思考、会思考的教师。高素质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如果我们成天忙于应付考试、编材料、补课,而使自己成为思想视野愈来愈狭窄的“教书匠”,除了积累一肚子的考试经验外,什么也不会留下,总是让人觉得有种强烈的悲剧色彩——默默无闻工作到死的老黄牛,艰难困顿中顽强支撑的个人英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育献身者。这样的成功让人感动,让人流泪,让人惋惜,也促人警醒和思考。要知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邯郸学步,随波逐流,毫无主见,只知道埋头苦干,不知道抬头看路,是根本无法胜任“素质教育”重任的。
肖川先生说过,“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面对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本身就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时常思考:我的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它的新客船?倘若脑子里总认为是“换汤不换药”,那恐怕还是“涛声依旧”了。更重要的是,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放之四海、放之古今而皆准的真理,任何在当时看来是无比英明的教育理论也不可能是“绝对真理”,也需要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教育实践的主体正是千千万万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普通教育者。有思想的教育家数不胜数,孔子、叶圣陶、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杜威以及当今的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等,正因为他们的思考与实践,才成就了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教育思想,永世熠熠生辉。或许,我们现在甚至永远也无法达到他们那种光芒四射的境界,不会与日月同光,但我们应该坚信,有一定的思想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抹上一丝亮点: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也没有,那我们这根“蜡烛”能否照亮别人,可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做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没有创新的意识与行动,只会空想,其实对教育实践没有多少益处。邱学华在就读大学期间,每日里攻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柏拉图的《理想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同时系统学习中国教育史,研读《论语》、《孟子》、《师说》、《九章算术》等名著;另外对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作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坚实的哲学基础。我们的教育当然需要思想家、理论家,但是我们不能把自己挂在空中,我们脚下是现实的土壤,头顶是理想的天空,我们需要怀揣抱负,行走在这片深情钟爱的土地上。在工作实践中,邱老师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奉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念,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提炼,经过二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几万人的数据统计分析,三次全国性调查,250多本编著和主编的学术著作,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调研活动,600多场次的交流报告,顶着重重压力,克服无数阻力,最终才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他的工作事迹无一不在证明着“理论联系实践”的真谛。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我认为数学教师的素养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充满时代特色,要追求经济学者的言谈,科学家的豪情,演说家的风度,操作者的解难技巧,哲学家的睿智,政治家的精明等一切能震撼人心的品质。思想是教学的灵魂,有思想才会有创造。面对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新理念、新教法,我们不可以盲目地随波逐流,哗众取宠,到头来两手空空,只不过多了几件美丽的披肩,既不遮风也不挡雨,好像正是验证了禅宗祖师的一句话“我眼本明,因师故瞎”,其结果是可悲的。应该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潮流怎样,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做一名有思想的数学老师,成就自己,更成就我们的学生。首先注重基础教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夯实数学的坚实基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其次关注学生的独立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彻底改变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诱导他们独立思维,寻找有效的训练方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富有创见;再者教会常规方法,让学生以常规的技法来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用具有普遍性、指导性的解题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有强调过程教学,强化“过程重于结果”、“过程的学习比强加的真理更加重要”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克服避免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的习惯;最后教会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贴近生活情境,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只要教师自己善于捕捉,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带给学生的不只是解题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有无穷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一定会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也必将个个有思想、有方法、有创见。
人因思想而伟大,世界因思想之林的存在而生机勃勃。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育者,我的绝大多数学生也是普通的人。在思想的原野上,既需要参天的巨树,也需要无边的小草。思想家有思想的使命,普通人也有思索的权利。不能苛求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家,但每一位教师至少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纷繁复杂的表象,滔滔不绝的红尘,面对这样的社会,教育是一方静土,净土中的你我,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教育中来。让我们共同去营造,用心去呵护生长思想的土壤,让思想自由生长,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尽情地舞蹈。对于中国教育,也许我们不能决定什么,但是我们不能停止思考和呐喊!
第二篇:学习不能停止
学习不能停止
《荀子·劝学》曾说:“学不可以已。”
知识,勇闯战场的一把利剑,披荆斩棘,义无返顾;知识是渡海的一艘航船,冲风破浪,勇往直前;知识是我痛苦时的一剂良药,驱除病痛,健骨强筋;知识是人生中的法宝,赐予我智慧,予给我力量。知识,是我们一生中所必须追求的。知识,是我们用一生的时间也学不完的。我们不可以停止学习,更不能不学习,它是我们开启智慧宝库的钥匙。
知识时常需要更新,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又可能遗忘,但获取知识的方法却不会被丢失。相传有一个人,巧遇一仙翁,仙翁点石成金送给他,但他不要金子,而要仙翁点石成金的指头。这个人为什么要指头呢?因为他懂得,不管送自己多少金子,金子总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了点石成金的指头,那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从学习的本身意思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像那个人一样,那学习就易如反掌了。掌握良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付出的艰苦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每天坚持不懈,日久天长,我们的学习才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提高我们的成绩。
我们不仅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还要提高学习的效率要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必须抓好课前预习,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作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预习就像“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就好像赛跑的枪声,准备一触即发。其次才是课堂的听课效率,二者是不可缺一的。
中国历代许多名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后,仍不懈努力的学习着,至死终于完成了震惊世界的《第九交响曲》。只有不断坚持努力的学习,我们才能看到在努力背后的喜悦与成功。
一百多年前康德曾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是让我们为之震撼的:一是我们头脑上的星空,一是人间的知识法则,可想而知,知识对于人类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所以人们不可以停止学习,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只有学习才能改变我们的未来,成就我们的梦想,让我们为我们的梦想努力加油!
第三篇: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停止,也不能停止!记忆还在,
旭日东升—卢东升语文工作室
总
结
2014年1月
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停止,也不能停止!记忆还在,感受还在,心得体会还在,震动感触还在。培训的意义将会使我们改变,专家的讲解带给我们的影响将会延续。我们将不辜负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悉心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善自身,勇敢迎接更多挑战。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化心动为行动,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有更新的明天!
工作室总结
旭日东升—卢东升语文工作室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承担了国培研修和江西省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辅导工作。工作室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按照文件精神,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培训辅导工作,与学员们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物化成果,圆满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今后更好地工作,特作总结如下。
通过参加此次初中语文远程培训,收获多多。专家的精彩讲座,字字珠玑,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充实了我们的知识。与学员们的相互交流、学习,深受启发。此次研修,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让我们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们的教学,使我们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们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课后要经常撰写教学后记,对该堂课的得失有所记载,以便今后上课进一步提高。通过培训学习,我们不断反思,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得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关爱学生
要使我们的工作是有效的、高效的,那就必须要先了解我们服务的对象——学生,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应该站在“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高度去为学生们着想,从而做到尊重生命。如果我们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灌输、高压,以分数来衡量,那样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是低能的、低效的。
二、关注课堂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见效慢,缺乏有效性,结合学校课题《农村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进行研究。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具有有效性呢?
① 教师必须设计正确的教学目标。要实现“有效”教学,就一定要确定正确、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根据不同年段的训练重点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得到符合其认知特点的训练。这是我们的课堂有效地为学生服务的基础。
②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获得有效的启迪。
③教师讲授需把握分寸。要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除了要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目标,老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但是,如果老师的讲解过于面面俱到,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就会处于“休眠”状态;如果老师又讲得太深太奥,学生就会处于“茫然”状态。因此我们在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时,还要注意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要做到“因材施教”、“因班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渐入学习的佳境。④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指向性、向导性,向导学生的文化感悟,向导学生的品格修养,促进学生的思考。另外,教师还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等构成的美好意境都需要教师的发现,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去发现。让学生因美识文,因美爱文。
三、关注教学策略的学习和运用
这次研修,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语文是基础学科,更是人文学科。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对提高教学效率、激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四、关注教学工作的反思
加强教学反思,对教学及时反思,认真听取学生的反应和听课教师的评课建议,及时修改、补充、调整、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于漪老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但是,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教学反思,几年以后很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要坚持写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学期后反思和学年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回顾这一段时间的研修,虽有些劳累却感觉在这一段时间中满是欣喜、收获。我们和培训的老师们共同学习、共同交流。我学习着,忙碌着,也充实着,快乐着。
在研修学习中,有知名专家的指导,有优秀教师的精品作业,有一线教师的丰富经验,有学员们的真实感受感受,这些都是我汲取营养的不竭源泉。特别是在网上在线交流中来自全省各地同仁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而往往这些问题也是我们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诸如“你是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的”,“你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 “你是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等等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专家教授名师学者都给予了很多很好的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解决了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困惑不解的问题。同时在线研讨更是给我们来自全省的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拉近了同行的距离,更是拉近了教师与专家的距离,专家现场为教师们解决了很多教学实践难题。
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停止,也不能停止!记忆还在,感受还在,心得体会还在,震动感触还在。培训的意义将会使我们改变,专家的讲解带给我们的影响将会延续。我们将不辜负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悉心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善自身,勇敢迎接更多挑战。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化心动为行动,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有更新的明天!
第四篇:精神我们不能丢
雷锋精神不能丢 陈楼中心小学
李媛媛
我没有见过雷锋,但是他的事迹早已在我心中。妈妈经常给我讲雷锋叔叔的故事:雷锋叔叔帮一位大嫂买火车票;帮一位老奶奶找儿子;把自己省吃俭用的津贴寄给灾区;帮同班的战士洗衣服„„总之,他的事迹让我感动。
雷锋叔叔的钉子精神,助人为乐的好品质从小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上遇见了一位孕妇,因为车上很挤,又没有座位,售票员只好大声喊:“哪位给这位大嫂让个位?”可喊了半天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座的。这时我想起了雷锋叔叔那种为人民服务的好品质,连忙站起来说:“阿姨,你坐这里吧。”阿姨说:“谢谢小朋友!”“没关系,这都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我看到车上的人都像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不好意思底下了头,但是我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在家里我也经常帮助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学校里我也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我认为雷锋精神无论何时何地也我们不能丢,还要发扬下去。
简评:小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展示了雷锋精神再现的画面,强调了雷锋精神不能丢的意义所在。
(指导教师:焦方友)
第五篇: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
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
2013-07-30 08:40:04 引导语:许多人很迷茫,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这篇文章详细分析了为什么不能坚持的七种原因,适合困惑中的所有人。
1、我们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高中阶段我们都比较容易坚持做一件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良好规律的生活,我们每天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按时自习,按时睡觉。
在一个有规律的生活里,人是容易有相对固定的受控时间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到了大学阶段,课表不是天天相同,生活也开始多了很多可能性,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变得丰富的同时,你获得各种自由的同时,你开始失去你过去养成的节奏感。你开始慢慢变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动去行动的人,而不是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干一点什么的人。
这种被碎片化事情推动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大学,一直到了职场,都会越来越严重。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养成坚持的习惯,你最好要让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的习惯。
我为什么总是建议大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每天坚持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写日记,练字,锻炼,一切你喜欢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哪怕就15分钟。这些小事情会慢慢形成你新的时间锚点,有了这些时间锚点,你才能在不同的环境里慢慢养成你生活中的新节奏感。有了时间节奏感的人,才能逐渐掌控自己的时间。大家要明白,对自己时间无法掌控的人更容易觉得累,而不是对自己时间有掌控的人,我们只是更有产出。
2、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你和怎样的人交往越多,你就越可能变成怎样的人。
在高中,因为有各种制度和外力约束,大家都被集体化成一种行为模式,往往能为某个特定的目标长期全力以赴,互相追赶激励,很多人觉得自己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很有充实感,和这个环境是分不开的。
我上班以后和我很多从小玩到大的老同学关系越来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关系很好。我发现一个特点,我们这些玩得好的人往往是同一个生活节奏的人。
比如我的蓝颜知己,我们就成为一种互相激励的关系。我的灵感是他工作的推进,他的进步是我努力的理由,我们彼此成为对方的激励,最好的同伴教育。
3、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我们往往缺乏和自己有同样目标的同伴,这也导致我们很难一个人特立独行下去,毕竟人是群体性动物,很难摆脱从众的自然基因行为模式。
在高中即便你的同学不求上进,我也不太担心你不会坚持,因为班主任、家长和学校构成了一张网,为你设计好了每天的行为模式。中国的高中不如看做是一种学习集中营模式更为恰当,它的升学率成功是以牺牲人的个性、人的自由意志为代价的。
但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能让你在某个点上快速突破,脱颖而出,所以还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到了大学,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辅导员,又或者是学校,对你的管理都是很粗放的,没有人天天监督你上自习,甚至是上课!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才会发现没有外力约束,他很难建立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
不仅仅是大学,即便是在职场,我也是比较反对在家办公这种模式。真正办过公司的人都知道,让新员工在家办公而不是集中到办公室管理,不但不会产生工作效率,往往还可能毁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因为他会养成很糟糕的工作习惯。
绝大部分人离开环境的约束就一无所成。想享受自由的生活,前提是你为自己选择了某种有控制的生活。
这是像我这样经过十几年修炼的人才能勉强做到的功力。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考研时那么多人会去报考研班,一需要同伴环境,二也需要上课的环境。没有这个环境,他们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4、我们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有一名大一学生,从新学期开始他做了很多打算、计划,但是一学年下来,他几乎没怎么实行过,现在上课他没啥兴趣,要不看小说,要不睡觉,要不宁愿发呆,但过后他又特后悔,特纠结,他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在大学里,他过得混沌,看不到啥希望,一味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甚至有不想念书的念头。他很烦,想改变这种现状,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即便能够坚持,但是前提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或者叫目标。
高中阶段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而且被同伴和环境驱动去努力。到了大学,就业一时半会还很远,考研也得三年后,经过十二年艰苦求学的日子,人都想为自己放松一下,大学又不缺乏这种放松的方式。但正在这种放松的环境中,我们想不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了。这是第一个问题:没有目标了。
高中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上大学,上好大学。其实大学倒是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就业,就好业。
为了上好大学,高中阶段发展了一套以拿分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系,虽然这套体系影响人的思维开放性,但是它能帮你拿分。
在大学里,课程体系设置往往让你看不到和就业这个目标的关系,它的实用性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确很严重,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业需求之间的进展,只是感觉到自己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没有办法衡量你现在离目标的距离是否更近,你就会慢慢忘记自己的目标。甚至慢慢用还在学习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标,其实这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自欺欺人,大学生就应该主动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就业岗位,了解这些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主动在大一就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和实现的手段,并找到恰当的手段衡量自己的进展。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好的教学体系应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你是选择抱怨国家呢还是先去改善自己?
5、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离目标更近
有的大学生倒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依然很难坚持。为什么?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难,都有老师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学,一切似乎都没有人给你答案,或者给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种是你想要的?这真很难讲。
所以很多同学在走向目标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坚持的方向是否是对的,因为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是最佳的,在这种畏手畏脚的犹豫中,如果没有太多的进展,也就慢慢放弃了坚持。
6、我们的性格中有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还有一些同学看到了进展,但是也没有最终坚持下去,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心理学家说习惯推迟满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迟满足感这个概念可能有的同学并不清楚,这里我分享一个摘抄来的故事,也许对你有启发。
不久前,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的父母的情况。我们也谈到她对工作与成就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她同丈夫和同事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尽管一再努力,但这种常规心理分析和治疗,并未触及问题的症结。终于有一天,我们进入久被忽略的一个领域,才使治疗出现了转机。
“你喜欢吃蛋糕吗?”我问。她回答说喜欢。
“你更喜欢吃蛋糕,”我接着问,“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兴奋地说:“啊,当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问。我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心理医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这样,我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重新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我预料的,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早在小时候(通常从五岁开始),就可以学会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例如在幼儿园里,有的游戏需要孩子们轮流参与,如果一个五岁的男孩多些耐心,暂且让同伴先玩游戏,而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乐趣,他可以在无人催促的情况下,玩到尽兴方休。对于六岁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满12岁时,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的实践更可以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或常态。
7、我们会因为一点点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当人为目标奋斗得到一点点进展的时候,往往会奖赏自己放纵一下,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脱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点点进展的话,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继续加油,因为目标还没有实现呢!
好吧,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
1、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2、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3、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4、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5、无法确定所作所为是否离目标更近
6、性格中有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7、因为一点点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编后语:不知道你是哪种原因造成的不能坚持,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我想通过高中和大学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很多细节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恰恰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你如果要改变,也只能针对每个细节,一点点去想办法完善。我还想说: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会改变你的性格。我建议你们不妨从按时吃早饭开始,这会带来意志力的提高,增强你的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