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不能永远活在饥饿记忆里
这是个肚满肠肥的时代,许多人的肚满肠肥,不仅来自于食物过剩,也来自于欲望不断的蒸腾,有的人明明已经“饱”了,可还在不停地掠夺。
没有东西吃被饿着,那种体验是极度令人心慌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漫长且痛楚的饥饿记忆的民族,饿肚子是最难忘却的噩梦。作家路遥的作品中有着深刻的“饥饿情结”,他的自传体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所描写的饥饿体验令人感同身受。同样,作家杨显惠所著《夹边沟记事》,对饥饿更是有着触目惊心的描写。
作为生于1970年代初农村的人,我赶上了饥饿的尾巴。我出生之前,大人们都在吃糠咽菜,我的父亲经常带他的兄弟们,去田野里四处搜索一切可以下腹的东西,比如槐树叶。出生之后,状况已有所改观,我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已经可以偶尔吃上一顿麦子做的煎饼,但锅里的汤永远是稀薄的,汤水里有一个纱布包,包里有一个拳头大的白米饭团,那是给5岁以下孩子吃的,我永远记得那个饭团的香味。
上初中的时候,粮食基本够吃了,但因为珍惜粮食,家长做饭时,都习惯地从深藏在内室的米缸里,挖一瓢米之后再倒半瓢回去。也没吃早餐的习惯,到了课间操的时间,我饿得前心贴后背,就挨个翻女同学的课桌,偷吃女同学带的午饭。初中三年,没少偷吃女同学的粮食,也没少挨女同学的骂。
现在已不存在缺粮食吃的问题了,这从一条被广为传播的新闻就可以看得出来:我国每年浪费粮食800万吨,够两亿人吃一年。这些粮食,应当不包括高档饭店包房里众多没吃多少就被倒掉的山珍海味吧。从高档饭店,到普通饭馆,再到家庭饭桌,每天都有吃不完的粮食、菜肴被倒掉,偶尔也觉得心疼,但没办法,吃不完怎么办?不倒掉怎么办?那种“吃多少、做多少”的用餐理念,在中国压根就没有市场,人们仿佛被饿怕了,就是要通过浪费,才能抵消骨子里那长久的饥饿恐慌记忆。
许多人请客吃饭爱面子,总是点超出全桌人食用范围的饭菜,菜不够吃对于请客的人来说,是个很尴尬的事情。一些留有饥饿记忆的人,完全采用报复性吃喝的方式,来满足口欲腹欲,不顾日渐隆起的大肚腩,也不管因此持续增长的“三高”。我不忍心对这样的人提出批评,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缺失,是一种无法遏制的心理补偿。除非个人愿意通过节食、素食来调节身体健康,谁愿意对另外一个人爱吃爱喝提出意见呢?
我们的饥饿记忆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孩子身上。家长捧着饭碗追着孩子喂,直到把孩子喂出了厌食症,对于食物方面,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家长无不乐意满足。我曾经对孩子说,“你这么不爱吃饭,完全就是没饿着的缘故,扔沙漠里饿上三天,给你根骨头你都能把它生吞了”。类似的话,想必不少家长都说过,可又有几个孩子相信家长们会这么做?
这是个肚满肠肥的时代,许多人的肚满肠肥,不仅来自于食物过剩,也来自于欲望不断的蒸腾,有的人明明已经“饱”了,可还在不停地掠夺,比如“小官大贪”,这些官员会被饿到吗?他们的薪资、补贴不够用吗?贪污了几千万、几亿为何还不知足?追根究底,还是与他们自身或者遗传自先辈身上的饥饿记忆有关,他们是如此恐慌,哪怕腰缠万贯,也总担心有一天会挨饥受冻。
上述这些话,由“饥饿24小时”的话题引起,想要参与这项活动,有必要理解我们的饥饿史,我们的饥饿心理。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幸福的状况是,参与这个活动,是“享受”饥饿,是出于公益的目的“体验”饥饿,当你无法容忍的时候,完全可以终止,而非像以前那样,无望地看着土地。
有必要去体验一下“饥饿24小时”,因为在大量的粮食被浪费掉的同时,还有不少人(包括儿童)因为饥饿而营养不良,体验饥饿并有所行动,不仅可以帮助别人,更可以促自己内省——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饥饿记忆里,该是真正走出饥饿阴影的时候了。
第二篇:有些人只能活在记忆里
有些人只能活在记忆里
我们经常是在走过了一段路之后,才会回头。
回头,看到的是时间遗留下来的痕迹,那么深刻,那么让人无法自拔。
有时候,会在猖狂过后,躲在一旁舔着伤口。然后慢慢安慰自己。后来我发现,不经意的暗示真的可以欺骗自己。
终于,我明白了一些事。有些承诺,只有听的人才会记得。而且记得那么深刻。其实,我想在此刻划下一个句号,然后告诉自己,够了。曾经只是曾经,回头的意义只是看到过去的自己多么卑微。我们都该往前看,看到那些为我们心疼的人。那该是怎样的心情,谁不舍的是谁给的痕迹。那些烙在心里的记忆,该如何抹去?我一次次地走过了那个街口,直到有一次,再次经过的时候,我不再往回看。或许我会告诉自己,那不是忘记,而是更深刻的记忆。
后来,我可以为了一些事情而变得不一样。当一个人为了一个目标而不顾一切奋斗的时候。她的心是充实的,或许某些年之后,回忆里只会剩下那些酸酸的甜。我曾经在那个冬天那样歇斯底里。我曾经,那么专注地为了未来奋斗着。我说,我想在这个冬天留下点什么,或许是我的泪水,又或许,会是我的微笑。这个冬天,注定要特别。我害怕,走不出这个冬天,走不到明天。时间,紧逼着我们,让人无法呼吸,连空气都是刺人的痛。我们不该在这个时刻给自己放下警惕的卑微的借口,那是多么可笑的理由。所有的一切在对于经过这个冬天的煎熬后即将可以破茧成蝶的我们来说,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还能怎样选择?借我一双翅膀,我想飞,用尽全力地在我的天空飞。借我一双翅膀,2011,我错了很多。在经过后来的后来才知道的一些事,让我觉得我们已经在成长的边缘,即将离去的我们,真的无力去解说那么描的黑的痕迹。或许,是自己骗了自己。以为,真的懂得的人自然可以看清楚里面的黑白。又或许,那并不是懂的人。我想承认,只是无法脱去浮华的牵绊。能否,真切的懂,我要的真的不是那层薄烟,萦绕着却看不透的隔膜。我真的曾经那么认为过,只是无法真正明白的是,有些回忆,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对不起,我说。在我明白了一切以后。那些陪我走过的日子,让我感动的日子。我知道是那些缠绕着感觉的日子遮蔽了我的双眼,让我知道那只是美丽的倒影,错误的美丽。谢谢你的感觉,陪着走过那段美丽的日子。会在想起时,不自觉的扬起嘴角。那是最能证明青春的日子。是你的一切填满的。只是,后来才知道,原来生命中真的有命中注定。
如果2012不是世界末日,我会去旅行,仰望飘过的云朵。我知道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感觉,会有多清澈。然后我会看到真正的自己,并不再是蓝色的。
第三篇:活在别人的记忆里诗歌
即使曾经你的身影
流连在公园明媚的阳光下
笑容绽放在脸上
明亮的眸子欢喜的看着我令我乱了心慌了神红了脸
相机的咔嚓声留下的美好
最终留存在谁的相册
多少次被人翻看回忆
随后人走茶凉
静静地躺在书桌一角
蒙上了一层尘
时间如同一把锁
锁住了相机聚焦下的美好
锁住了温暖阳光下的微笑
锁住了似乎较难忘的琐碎
一切都定格在昨天那一秒
转眼却被遗忘
你远去的背影停留在我的泪里
雨不断冲刷着我的面庞
泪与雨水混合在一起
模糊了你的身影
你渐渐远去直到最后
消失在我的生活
活在别人的记忆里
第四篇:我们记忆里的童年游戏
50后、60后、70后、80后:我们记忆里的童年游戏
2014-05-28 09:17:02 来源:连网
【连网】 编者按
“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朗朗上口的跳皮筋歌谣曾是专属于父辈们的童年回忆。在父辈们的童年,陪伴着他们的是跳皮筋、滚铁环、扔沙包„„这些“经典”的传统游戏。如今物质生活极为丰富,可现在的孩子反而找不到父辈小时候的那种快乐感了。一边是渐行渐远的传统游戏,一边是层出不穷的电脑游戏。在传统游戏的没落中,孩子们的体质也逐年下降。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本报选取了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市民,重现他们童年玩过的游戏,找出他们脑海中的快乐记忆,希冀传统游戏能够重新焕发生机,让更多的孩子重温父辈们童年的快乐。
50后
男孩子最爱“捣拐”
□ 杨济泽 徐帆
“在我小时候,男孩子们最常玩的就是‘捣拐’。”家住连云区院前社区的王义春回忆起小时候的游戏,嘴角不自觉地上翘成半月形,青春的光彩,似乎又重新回到了他那张被岁月刻满了年轮的脸庞上。
“我出生的时候,物质生活极为匮乏,孩子们闲暇时就会聚在一起玩‘捣拐’。我家周边和我一般大的孩子特别多,大家分成两队,找块草地,随着临时充当裁判的小伙伴一声令下,比拼就开始了。”今年63岁的王义春说,所谓的“捣拐”,就是每个人将一条腿抱在腰间,单凭一只脚蹦跳,用抱起来的那条腿与对方互相撞击,谁先松开脚或者倒地就算谁输了。“说起来简单,真正玩起来那可是要考验一个团队的整体水平的。先要选一个威信高的队长来安排战术,然后还要分出主力队员和辅助的队员,单打独斗不听指挥的,那绝对要吃亏。安排好后,要在下场的第一时间分析出对方队伍里谁最弱、谁最强,分别用一对一和车轮战应对。像我们7个人一队的,每玩一次都要花上十几分钟,遇到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比拼半个多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因为我年龄稍大,所以每次玩这个我都是队长,率领一队人‘冲锋陷阵’,尤其是当小伙伴们用充满信任的眼神看着我时,责任感、自豪感油然而生。”王义春告诉笔者,虽然那时的女孩子爱玩老鹰捉小鸡、跳方格、捉迷藏之类的游戏,但大多数男孩子最喜欢的还是“捣拐”。当年小伙伴们一起“捣拐”,不仅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更是友谊建立的基石。一群孩子在一起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感情。
链接
捣拐,又称撞拐,北方多地称之为斗拐,南方多称之为斗鸡。据考证,捣拐起源于5000年前,来自于一种假面具舞蹈———蚩尤戏,最早在河北涿鹿一带流行。后来经过演变,逐渐形成了一种与摔跤类似的角力游戏。
60后 滚铁环是流行游戏
□ 武娜 周音红
昨天中午,家住新浦区振东社区的张文宏吃完午饭后,又一次将他的老玩具“铁环”拿了出来,轻轻擦去上面的浮尘,用布满老茧的手掌轻轻摩挲着。这个通体泛着铁锈色光泽的铁环,给张文宏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而这个承载着张文宏童年记忆的铁环,也被他一直珍藏至今。
“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就是‘滚铁环’了。”张文宏回忆说,那时候每家都比较贫困,谁家能托人用钢筋焊一只铁环,一定会引来小伙伴们艳羡的目光。由于滚铁环是同龄人最新潮的游戏,很多孩子上学时,都是从出家门开始便一路滚着铁环进学校,“在路上互相碰见了,个个还比赛呢。”说起滚铁环比赛,张文宏特别兴奋。他记得一次在上学路上碰见几个同学,大家决定谁先到学校而且铁环中途不倒就算赢,输的人则要给赢的人背一天书包。正当张文宏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他看见身旁有一名面带羡慕的小伙伴一直跟着他,原来这名小伙伴家境特别困难,家里没有人给他做铁环,他特别希望能玩一次铁环,张文宏毫不犹豫地就将铁环借给了这个孩子玩,尽管张文宏因此输掉比赛,但是他和这个孩子成了好朋友,赢得了珍贵的友谊。
在张文宏的印象中,童年时代的男生女生体质都很好,因此耗费体力较大的滚铁环游戏,成了少数不分性别的流行游戏之一,无论是上学、放学路上,还是课间活动时,到处都能看到同学们比赛滚铁环的热闹场景。
“那时候,同学们都非常团结,尤其在玩滚铁环游戏中,互助精神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回忆起当初的游戏场景,张文宏十分感慨。
链接
滚铁环就是用扁铁或钢筋弯成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圆圈,或是直接找一个桶箍,另用钢筋做一支有弯钩的把手就行。操作时,用铁钩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钩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滚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
70后 游戏项目丰富多彩
□ 李德锐 薛玉平章莹莹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童年没有现在的各种高档玩具,但那时的游戏项目特别多。一块普通的木头经过刀削、打磨,就成了陀螺;一块丢弃的布头经针线缝制就是沙包;树枝在手里能变成精美的弹弓„„我们女生爱玩的游戏有‘跳房子’、丢沙包、踢毽子和翻花绳等,男生们最爱玩弹玻璃球、摔泥巴、打弹弓、折纸飞机„„这些看似简单、廉价的传统游戏,却让我们度过了快乐而幸福的童年时光。”“70后”的李红说起童年时的游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李红说,上小学时,女生们都爱玩“跳房子”,有些地方叫“跳格”,算是最廉价的游戏,只要一支粉笔、一块石子就“搞定”了。每天放学的路上,随便在地上画出一个长方形,里面再分成八个或十个小方格,小伙伴们手拿一块石子或沙包,往小方格“房内”扔石子时,必须站到线外,如果扔的石子压住“房”内的线就算输了。接着,其他小伙伴再扔,扔准了,屈起一条腿,再用另一条腿跳。一个房一个房地转一圈,然后,再继续扔、再跳„„
“玩累了‘跳房子’的小伙伴们,还可以坐在教室里安静地翻花绳。”李红回忆说,“我那时翻花绳都着迷了,一口气能翻十几种花样,不重复。”李红感慨道:“我怀念儿时的单纯,童年模糊而天真的记忆,让我们淡淡的愁绪随着日历纸一页页被撕去,随着‘跳房子’回到那个无欲无求的时代„„”
链接
跳房子,是用一只沙包或者一块瓦片石块作为游戏的辅助物,先把沙包扔到指定的地点,然后蹦蹦跳跳把沙包拾回来便大功告成。跳房子有几十种玩法,如六格房、十格房、宽大房、圆顶房、大树房、飞机房、圆房、梅花房等。它的精粹乃在于跳跃,保持身体平衡和弹跳能力。运动量虽不算大,却锻炼平衡技巧。
80后 一根皮筋带来无穷乐
□ 袁春梅 李肖娜 邵沛源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我在地上看北京„„”家住新浦区新潮社区的刘洁出生于1980年,说起这些熟悉的歌谣,感觉仍旧亲切。
在刘洁的童年时代,不管是校园里、街巷边、家门口,都能看到女孩们三五成群地蹦着、跳着,在一根充满韧性和弹性的绳子上变换着无穷的花样,双腿上下左右跳动、双臂顺势摆动的同时,唱着朗朗上口的歌谣,感受音韵和律动的魅力。
“上小学时,下课或是放学后,大家就不约而同地聚到一块空地上,通过手心手背的方式分两队,然后再推选两个高手做头儿,带领两队比赛。”刘洁至今还记得“点、迈、挑、绕、掏、摆、勾、压、踩、踢、甩”等跳皮筋的主要技巧。
刘洁告诉笔者,那时每个女孩都想有一条自己的皮筋,这样的话,不仅玩的时候可以召集人手,还可以作为领头者。
虽说只是一个游戏,但刘洁一直认为,这个游戏,教会了他们这一代孩子很多东西。从游戏角度讲,跳皮筋要胆大心细,身心协调,才可以玩得好;从锻炼角度讲,它的活动量较大,起到了良好的锻炼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大家协同合作,同甘共苦,在欢笑中让彼此的情感变得更加深厚。
在刘洁的心中,那根跳跃玩耍的皮筋一直留藏在记忆的深处,与之相伴的还有吹肥皂泡、跳格子、滚铁环、踢毽子、砸沙包。而“80后”的男生们,玩得比较多的则是弹弓、陀螺、溜溜球、玻璃弹子等。
链接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绳。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自编的歌谣。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碰皮筋。
(编辑:庄婷婷)
第五篇:雷锋精神永远活在我们身边
雷锋精神永远活在我们身边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更加快乐。雷锋用一辈子的时间奉行自己的言语,值得我们人人学习。
雷锋,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啊!他给无数人带去快乐与温暖,他的事迹在所有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他却用无数无微不至的小事为人民服务。
雷锋叔叔永远活在我心中,因为他那感人的事迹和一身朴素的军装感动了我。雷锋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一次,党组织发给战士们两套军装、两双鞋子、两双袜子。可雷锋摇摇头说:“我只要一套军装、一双袜子和一双鞋子,多余的给同事们分了吧!”想到这里,我实在惭愧不已。因为我在家中都自私自利,经常要爸妈给我买礼物,什么好东西都要占为已有。而雷锋叔叔自己省吃俭用,帮助别人却这么无私大方。“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生活中的活雷锋很多很多,我们自己也能成为雷锋。我们干自己应该干的事干好,也是一种雷锋精神。如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善于“钻”和“挤”,学好本领,长大后汇报社会。如医生护士,遇到病人后,能救死扶伤,使病人重新恢复健康;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这都是雷锋精神。
有次在放学的路上,我看见一些武警叔叔在烈日下把贴在墙上和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撕下来,并用力把墙和电线杆刷干净,打扫街道卫生,清除垃圾。他们累的脸上直流汗,不说累不喊苦,为人民服务,做好事。我很佩服他们,心里想:“这不也是一种雷锋精神,因为他们为了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不惜辛苦,不求回报,无私奉献,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虽然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点缀春天的美丽,一颗螺丝钉可以带动机器的运转。尽管世间繁华万千,但你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平凡的一滴水很美丽。茫茫人海中,华益慰便是一滴平凡的水。他不是星光闪闪的明星,也不是腰缠万贯的富豪。他是一位白衣使者,用一生的心血奉献给人类。一个微笑,让病人感到什么都不怕了,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
华益慰同志从医56年来,始终忠于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自觉恪守人民军医的行为准则,以高超的医术实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书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为医生这个神圣职业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为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增添了光彩。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不愧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退休后,华益慰不为地方医院的高薪聘请所动,他被聘为了北京军区总医院的专家组,仍像以前那样出门诊、查房、做手术。手术有时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年事已高的华益慰常常是大汗淋漓,体力不支。为此,他专门准备了一个高凳子,实在撑不住了,就坐在凳子上为病人做手术。默默地奉献,坚持到生命的尽头。平凡中的伟大,伟大中的永恒,我们永远记住他们,他们重于泰山,为人民做好事,值得人民记住他们,怀念他们,敬仰他们。雷锋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温暖每个人的心。因为爱,生活才是阳光的,因为懂得分享,快了才永远陪伴。学雷锋,好榜样,生活美好,喜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