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第二篇: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 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第三篇:9.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一、揭题解题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 生:看见。
师:对,见就是看见的见,“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师:除了看见,诗中还写了~~~ 生:听见。
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板书:听见)“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二)解题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生:(1)写,记录。
师:“书”就是“写”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装进题目里,谁来试试?有点难,没关系,大胆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夜里,他看见、听见~~~~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写下来就更完整了。(板书:叶绍翁)生: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写”放到前面说更顺。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三)读题
师: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师: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师: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朗读诗歌
(一)出示自学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诗里有一个字,(师板书:挑)平常读“tiāo”,在诗里读
“tiǎo”。
师:读诗之前,老师建议小朋友这样做(出示自学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二)学生自学 学生自由读古诗。
(三)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学生纷纷说“捉”。
师:“挑”是“捉”的一种动作,用树枝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
(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促)“足”的撇短短的,捺要长长的。你再读一下。(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促织”就是蟋蟀、蛐蛐,古时候人们叫“促织”还有一个故事动人的故事呢?你们愿意听吗?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你们赶快纺织要准备过冬啦!
师:还有谁愿意读吗? 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你们试试看!师:你把停顿读得特别棒,有诗的味道了。
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读得很棒,我们先请男生读读诗(男生读)我给你们打满分,女孩子试试看,加油。(女生读)
师:读得越来越有诗味了,也给你们打满分,老师也想读了,想听吗?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 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师:什么是注释? 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 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听到了什么?先读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听到了一阵阵风声„„(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师:我们班也有不少孩子离开家,来到天润求学。(问住校生:你想家吗?)
住校生:我经常想家。
师:尤其是什么时候特别想家呢?
住校生:在夜深人静时,在过节和放假里特别想家。
师: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生:(朗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四、拓展阅读
师:在古代,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请看贺知章的: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反复朗读直到成诵。指多名学生朗读。
师:从诗中你明白了什么?生:诗人离开家已经很久了。生:但他还能讲家乡话。师:是呀!长年漂泊异乡,当重返家乡时,已经是白发苍苍,难怪: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一个思乡的季节,请看: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同桌之间合作读诗句,并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也会成为了现代小诗人。
五,布置作业:1,背诵《夜书所见》。2,积累几首思念家乡的古诗。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感:动客情 思乡之情
第四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王淑娴
学习目标:
1、认识《夜书所见》中的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导入:
1.欣赏秋天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引题: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下面,我们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叶绍翁(板书)
3.学生先齐读题目,再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4.简介作者。
活动一:初读诗文,读通诗句
活动任务:讨论“怎样读好这首诗?”
活动任务: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诗读通、读顺,并想想应该怎样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2、组内轮读,注意读出节奏。
3、请一个小组展示朗读,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4、师出示古诗节奏线指名再读古诗。
5、检测生字学习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
(2)分析字音、字形及字义。
(3)全班齐读生字。
活动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活动任务:探究“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活动任务:
1、朗读诗文,结合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在小组长组织下交流诗句的意思。
4、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师生梳理,相机板书。
活动三:品读诗文,品味诗蕴
活动任务: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活动任务:
1、师配乐范读古诗,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在小组长组织下交流讨论。
3、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师梳理,完成板书。
6、配乐指名朗读古诗。
第五篇: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教
材:语文(S)二年级下册 课
文:17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板
块: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 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之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1.出示词语指名读。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
(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看图,联系上下文分析想象,使感受更深入。)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