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重课前预习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著名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可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因此,“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是困惑着教师的一大问题,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当前许多老师的共同追求。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课前的预习,同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目前,课前预习大体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1.1课前预习放课堂。教师没有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而是把课前预习放入了课中。学生因为没有事先预习课文,对课文的生字不认识,词语不理解,结构不了解,内容不熟悉。所有本该课前掌握的东西,全部要到课堂解决,这样,就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有时,教师由于要赶进度,有些环节难免不扎实,水过地皮湿。而且,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课文的前准备,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文的感悟深度,都将大打折扣。
1.2课前预习一刀切。不按年段实际,都布置差不多的预习内容:认读生字、理解新词、感知大意、查阅资料。由于预习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低段学生吃不了,高段学生吃不饱。而且,因为对预习内容缺少精心设计,过于随意性,有些内容学生照搬一下辅导手册就能应对,所以,其效果非常不如人意。
1.3课前预习无检查。有些老师虽然也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在课堂中却没有检查、反馈、评价的环节。学生预习的怎么样,无从得知,学生对课文已经拥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也不知晓。课堂从零开始,按照教师预设的教案进行。这样,由于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把握,所以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和教学效率。
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3.1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着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布置这方面的预习题,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只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就行了,对课文只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行了。比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可这样布置预习题:(1)借助拼音认读课后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你是怎么记住的?(2)在书中找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并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3)你觉得黄山的石头怎么样?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识字、写字的基础,在识写预习上应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会使用字典、词典,把字写美观等;阅读方面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布置阅读方面的预习题时,就要依据要求,结合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学生的预习既达到要求,又能为深入感悟文本服务。比如,教学《军神》一文,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1)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学会课文中生字词。认真写一遍生字,做到正确、美观。(2)想想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3)刘伯承被称为“军神”,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4)你还了解刘伯承哪些事迹?
高年级一般不布置识字、写字方面的预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写能力。在阅读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词语不但要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情色彩,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文本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会表达方法。在布置高年级学生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于阅读方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比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布置这样的预习:(1)联系上下文,说说“启示”“不容争辩”“依依不舍”“抉择”等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2)“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是怎么变换的,你能找到我心情变换的词吗?”(3)读读课文倒数第2段,思考父亲告诫“我”的话的意思。
1.3.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如学习《回声》一课,对于身居闹市的城镇学生来说,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要理解回声的原理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做一次试验:在自己的家里喊几声能不能产生回声?找一间未经装修的空房喊几声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再对照课文仔细想想回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样的预习远比课堂上精美的课件演示效果来得直观深刻。
1.3.3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预习中,可采用朗读感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如:在预习古诗时,可采用朗读感知入手,先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提出困惑,再借助收集资料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资料,然后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字、词、诗句的意思。接着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和体会。又如,在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时,先粗略地看一遍,划出不懂的生字、词句与段落,借助字典弄懂字、词,对于不懂的句子或段落,通过与讨论交流来分析理解,最后从不同角度读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深入感知。1.3.4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
第二篇:教学论文: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注重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策略
著名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可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因此,“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是困惑着教师的一大问题,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当前许多老师的共同追求。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课前的预习,同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着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布置这方面的预习题,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只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就行了,对课文只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行了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识字、写字的基础,在识写预习上应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会使用字典、词典,把字写美观等;阅读方面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布置阅读方面的预习题时,就要依据要求,结合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学生的预习既达到要求,又能为深入感悟文本服务。
高年级一般不布置识字、写字方面的预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写能力。在阅读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词语不但要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情色彩,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文本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会表达方法。在布置高年级学生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于阅读方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3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预习中,可采用朗读感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如:在预习古诗时,可采用朗读感知入手,先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提出困惑,再借助收集资料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资料,然后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字、词、诗句的意思。接着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和体会。又如,在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时,先粗略地看一遍,划出不懂的生字、词句与段落,借助字典弄懂字、词,对于不懂的句子或段落,通过与讨论交流来分析理解,最后从不同角度读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深入感知。
4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
第三篇: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讲稿)
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各位老师: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要谈的是《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学生们充分的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保障,今天我着重“课前预习与提高课堂效率”的关系,以二年级学生为样本,对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下面我要从“课前预习的好处”,“如何安排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效果调查”三方面进行阐述,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幻灯出示摘要、关键字)
一、课程理念提出的意义
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全力付出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仅使教师们倦怠,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课前预习,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因为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五:
二、课前预习的好处 首先是
1、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预习,好比到旅游景点之前先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引导课前预习,使学生在预习中发现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课堂上有目的的听讲,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预习中,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课堂听讲顺利,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加明显。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通过预习,提高了后进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掉队,树立学习的信心。
2、提高学习的效率
通过课前预习,一部分问题学生自己已经弄懂,课堂上学生就能节省一些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疑难之处上去思考和分析,对于已经解决的地方,也可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照,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这样一来,学习内容集中,目的性更强,便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优化听课的效果。例如:二年物理第一课声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理振动产生的”,这句话课本上有,学生一找就可以看见,但是“声音为什么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个探究过程预习时可以事先布置,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小实验,(幻灯片出示三个图片)比如说话时摸自己的脖子、拍桌子时观察桌面水盆里水波的变化、有条件的也可以敲鼓来观察鼓面上米粒的跳动等;这样一来,上课时就可以轻松理解发声与振动的关系,从而节省时间放在介质对声速的影响上。在利用光的反射规律作图时,可预先让学生研究步骤,先画哪条线,再画哪条,最后看什么,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最不易出错的几步(1)法线、(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3)检查光线箭头方向的流畅性(手势:一个对号)这样一来,学生记忆更扎实。
3、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
物理课堂,每节课,新旧知识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体系本身决定的。如果在学习新课时,需要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那就意味着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出现知识障碍。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课堂的学习更顺畅、更轻松。(幻灯片)例如初三物理讲密度前,要预习质量、体积的单位及换算做为准备。
4、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经过预习,学生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就能分清哪些知识书本上有,哪些是老师补充的;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抓住老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加以记录。否则,忙听忙记,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不仅耗费大量精力,而且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预习的第5个作用是——能够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自学的前奏。我们处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如果在校期间,能够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上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接下来我要谈谈
三、如何安排课前预习,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四个策略:
1、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布置预习内容前,教师要认真研读《物理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定。
二年级以入门、基础为主,布置预习时就要侧重“简单”和“联系生活”;在“习题”部分要结合本课内容和生活实际,要求不能太高,以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入题,给学生甜头,使他们不畏惧新知识。还是初二物理第一课声的产生和传播,预习可以布置猜一猜各种虫、鸟等动物的发声器官(幻灯图片);第三课讲音调、响度、音色预习时可以对比两个同班同学平时说话的声音(幻灯照片)。
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物理的基础,在预习上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比如会利用定义、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探究方面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合理猜想”,“能结合自身指出本节课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可以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更好的方法”。在《力与运动》这一章,讲力的作用效果,由书中图片以及课文可以分析出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之后要趁热打铁,跟着增加几个事例拉弓、射箭、踢球、折纸等(幻灯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力的哪个作用效果,这样就为课堂上听课埋下了伏笔;像归纳“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学研究方法时,可以让学生事先总结学过的实验探究里面有几个应用到这种方法。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在布置学生的预习笔记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体现层次性、开放性,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又不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多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资料或生活常识就能获得答案的基础题,伴随少量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提高题。我认为预习内容可以分三个层面,第一部分通过查找书本直接得到答案,第二部分通过表面定义、规律稍作分析得出结论,第三部分设置悬念,必须由老师上课讲解才能明白的。这样由浅入深,一步步把学生引向预期的状态,老师们也乐得其所。
3、变换多样的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预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物理预习中,可采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讨论交流等。学生是最愿意接受新事物的,预习方法再好,但一成不变也会有厌倦的一天,所以物理教师们要不断研究实用又新颖的预习内容。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年级物理教师们可以分章节设计,建立有特色的预习题库,以便大家参考。(幻灯图片)
4、重视课前预习的检查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上的圈圈点点(幻灯图片),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于是,教师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是我在2年9、2年10两班,对课前预习的效果进行的调查。
三、课前预习的效果调查(幻灯录像)
1、*宇(二年九班):我认为在课前抄笔记的做法很好,使很多不愿意预习的同学在抄笔记的过程中不自觉的预习了一遍,有助于提高物理成绩。我建议老师不要让我们抄,最好复印一张,有的写字乱的同学在复习中,会连自己抄的是什么都看不清楚了。
2、*雪(二年十班):我认为有预习笔记能够更方便我们记忆,它能让我们知道哪些知识是重点,防止我们记忆一些不太必要的知识,做无用功;有了预习笔记做题就不会很难,只要记住笔记里面的知识,就可以轻松做题了,此外,老师的预习笔记也会加入适当的练习,让我们边学边用,把知识印在脑子里。总之,用预习笔记和课文结合学习,有助于我们的提高!
3、**鑫(二年十班):面对学习的压力,我们渐渐变得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学起,不知道哪里是重点,用预习笔记可以让我们对新的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未学的知识进一步学习、认识,对所学过的知识巩固分析,找出不会的原因,是我们的思考能力逐步的提高。比如,在电学里,我们做题遇到不会的时候,可以参看一下笔记,对更近一步学习物理有良好的作用。
4、**琦(二年十班):在物理课前,我们有一个抄笔记的习惯,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对下一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上课时,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结合笔记思考一下答案,课后,看一下笔记,可以让我们对当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一下巩固。举一个实例,在学电学时,所接触的知识很广泛,很多,那么我们难免对个别知识有所忘记,有了笔记,多看一看,可以为我们查缺补漏,有助于提高成绩。所以说,预习笔记是学习物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四、目前的困扰
刚才学生调查里也提到了不想抄,想让老师印发,觉得事先抄笔记在课本上耽误时间(出示学生抄录预习笔记录像),但是少了抄录的部分就是少了认知的初级阶段,引发的卷子不能加深学生印象,这个利弊我还在权衡中,有待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进一步调查。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和学习的场所。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目标。“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纳入整体教学之中,把课前预习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最后,感谢各位老师的倾听,谢谢大家!
第四篇: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1、预习应对教和学起到真正的铺垫作用。是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教师的预习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教材的训练重点设计要求明确、操作具体的预习练习,有自学生字新词的,有理解词语的,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有质疑提问的,有对课文进行感悟理解的,这样既降低了学生自学课文的难度,又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
2、预习是对教学内容的预测。对于教师来说,预习具有侦察作用,应把它看作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在指导学生质疑提问时,原先是放手让学生随意提问,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乱突不出重点,教师难于把握。我认为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教材中自相矛盾处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指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新的学习内容,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
3、预习要为学生提供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预习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预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预习题,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生学习具体课文的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的能力。
古人说得好“砍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因此要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除了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题外,还应教会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主要方法
成功预习的秘诀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读、画、写、记。
读,即课前预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有关的学过的课文,有针对性地复习新课学习可能涉及的旧课知识。
画,即阅读时对课文中有关规定、定理和重点圈点画线,或者是注眉批、分段落,必要时还需要在一个专用的练习本上写写画画。特别是预习理科教材,阅读时准备好一支笔和一个练习本是很有必要的。
每次阅读时可用颜色不同的笔加以勾画,这样有利于区别阅读的层次,一次次地阅读,由于颜色不同,会代表不同的见解和意义,使理解步步深入。
写,即写预习笔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少,预习笔记的书写有不同的要求。
最简单的预习笔记可以只写出本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所以对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预习,或是在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时的课文预习,可以只完成“读”和“画”两步程序,而不用写预习笔记。因为通常在“画”的过程中,已经勾画出课文的重点、难点、个人的见解及对问题的质疑。
记,即预习的最后阶段对新课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如重要的词、句和段落,重要的概念、定理和结论,要求能基本记住。
在阅读记忆中,尽量把新课知识与已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也就是前面说的预习时应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这样不仅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对于一些相似的新旧知识,譬如相似的概念、相似的词句、相似的公式、相似的名称、相似的实验和物质相似的性质等等,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记忆。这种让新知识植根于旧知识的生长点上的预习,会使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更深刻。
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1、明确要求,教会方法。
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如在本学期初,教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利用两节课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将预习放置于课堂内完成,共同预习了第一课。
(1)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如我们在哪里荡起双桨?
(2)与学生共同探理解词义的方法,即查字典或词典、看生字表、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及向别人请教。在学完第二课后,学生又体悟到可以查无字词典的新方法。
(3)自主识字。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好多的识字方法,布置预习记字正好是对以前所学汉字的运用。
如:在预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中学生对“聪明”的“聪”识字有这样的认识:一生提醒了它的读音,是平舌音;一生提醒了在写“聪”的部首时,要注意“耳”的横变成提;一生又想出了记住“聪”的方法,他说,一个小朋友想聪明,上课时要张大耳朵听,睁大眼睛看,要勤于发言,而且要用心记,此话说完就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4)读好课文,要求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多者不限,以达到要求为准。
(5)同时,应鼓励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五篇:1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需汇编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连城县四堡中心小学 马勋进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教学效果经常是不同的。反思中我觉得有效课堂应考虑以下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要有效。
高效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求教学目标要正确。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中各单元各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设置目标时要心中有学生,对学生的现状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而且要切实可行的可操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有着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航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并以此来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目标。
2.以教学反馈为手段。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学习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设计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进。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教师的目标设计的能力逐渐日趋成熟。
3.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前提。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未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往往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所有学生,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满足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差异可以进行学生分析,也可以进行学生调研,可以使用问卷调查,进行谈话与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及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策略要有效。
“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为主、先学后教、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等具有创新的意义的课堂教学策略。
1.学生为主的策略。所谓学生为主,是指课堂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用的,而不是老师讲授用的;课堂是学生表现用的,而不是老师表演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也就是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2.先学后教的策略。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知识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明白,自学课文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这是天经地义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上课之前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通过学习伙伴及老师的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然后把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出教室,这才是最正常的课堂学习方式。
3.个性教学的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唯一的选择就是要改革传统的课堂结构,精缩教师的集体授课时间,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统一目标而又有不同进度与深度的个体学习,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组内与小组间的协作学习。
4.合作学习的课堂。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包括同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形式。合作学习一定要在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发挥学习小组的学习管理作用,学科小先生们的个体指导或小组长的督促作用,力争把最重要的课堂反馈完成于课堂之内。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与巡查督促下,其功能会发挥得更好。
三、教学手段要有效。
针对不同的内容,应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手段,要恰当运用实物、模型、图表、多媒体、实验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构建数学模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参观、操作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就是通过实物或实践,外界事物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而在学生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直观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数学知识本身就很抽象枯燥,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更多的就是借助感性认识,结合学生既有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中进行学习。
四、注重当堂训练。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有效课堂要求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