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1:3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新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新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

第一篇:高中新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

高中新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不同,情感活动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固定的班级上课,即使是分层次教学,也会出现班级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授课教师又必须在计划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的尴尬局面;二是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适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很难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业要求。受此情绪的影响,这些学生就会养成散漫、拖沓、放纵的不良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完成作业不及时,久而久之,学习任务就会堆积如山,学生就会厌学,甚至弃学。因此,有必要施行“适当选学,自主择班”的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二、“走班制”教学的理论依据

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 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孔子提出的基础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基本原则,也是新课改基本理念之一: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学生和学生间认知上的差异,尊重学生和学生间情感上的差异,尊重学生与教师、学科知识间的差异。

4、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和发展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效果自我反馈。

三、“走班制”教学设置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不同学科,不同模块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要求,合理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

2、基础性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所选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

3、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4、自主性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学习内容的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四、“走班制”教学的基本内容

1、“走班制”教学的慨念 学生自主选择二次学习知识点,选择任课教师,学校根据学生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安排专题任课教师,固定时间,固定教学场所重新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2、“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流程 选课→定向→选师→学习

选课:就是在每一模块的学习后,学社根据自己接受知识的实际填写所需学习内容调查表,学习根据学生意愿,统计二次教学内容。定向:就是在学生选课之后,学校根据统计的结果设置学习内容和开课节数,根据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教师。

选师:学校在年级公布开课内容和任课教师,学生二次选择,根据自己所需学习知识的需要及对教师的期望程度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学习:就是在选择教师的基础上,重新统计人数,安排学习地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二次学习。

简言之,就是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室不动,班级动;教学基本内容不动,形式动。

3、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报名统计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第二步:根据统计内容决定开课内容及任课教师。第三步:根据授课计划进行二次报名,选择班级和教师。第四步:在每天上课公示学生所去的班级。

五、实施“走班制”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通过“走班制”教学课前的两次自主 选择,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越来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自觉地担负其学习的责任。二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在“走班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只是一个专题知识的引导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了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三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增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补救。四是学生积极参与对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有所帮助。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化。学生在常规课堂学习知识时表现出的差别,通过“走班制”教学的积极有效参与能得到弥补,能缓解授课制中学生两极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第二篇:走班制模式的探索(一)

走班制模式的探索

(一)──记2012年南充十一中的走班教学记实

当走班教学的思潮波及到南充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时,差不多已经是2011年年底了。我校校长根据考查学习,结合自己对走班教学的理解,根据十一中生源实际,提出了走班教学的号召。全校师生沸腾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走班教学热潮在十一中展了。

为了做好走班教学,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教科室制定了高中各年级每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部落实各班的课表安排,后勤部为走班教学提供教室等保障,学工部提供学生管理保障,督查室制定了师生督导评估方案。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校高2013级从2012年3月开始了走班尝试。

根据学生上学期的期末成绩,以学科成绩排位,筛选出需要进行走班提高的学生名单,在不打破行政班管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自主选择重新组合教学班,利用星期

六、星期天上午试行集中走班。

刚走班时学生兴趣高,教学秩序井然有序,教师很投入,学校领导很高兴,认为改革可以进一步深入了,于是从4月份开始,高2014级也正式加入了走班的行列。可是好景不长,4月底的期中考试让我们感到了压力。学生虽然是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选择的科任教师,学习激情又很高,教师又很投入,为什么学生的成绩没有上去呢?

通过期中考试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学生的走班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走班,每周仅两天,没有真正收获走班应达到的学习效果。第二、学校对走班教学的评价机制没有建立完善,不利于提高老师教学的责任感。第三、作业的及时处理和讲评不能到位。这几个方面的主要矛盾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继续走下去呢?新的改革总会有新的矛盾,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才能向好的方面发展。经学校反复研究,各教研究组认真讨论,大家针对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又继续进行了尝试。

5月收假后,教导处根据期中考试成绩再一次按学科排名,根据成绩重新确定了走班学生名单,每人从升学学科中选择两科进行走班,并选择该学科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一周内全时段走班。一切都按学校预设好的模范发展,全校师生都充满了激情。下课后各班学生立即奔赴下一堂课的教室,这情景给人的感觉是欣欣向荣,活力四射。教师们都被这场景感动了,不时的在QQ群中晒出那感人的场景。家长,社会,兄弟学校都象看稀奇一样来学校观摩,我们的成就感十足,大家都舒了一口气,认为我们学校的改革终于成功了。

当别人的赞许还在耳边吟绕时,新的问题又来了。第一、学生的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自习课和非升学课在本班,走班课在教学班,班主任的管理很难到位,学生放纵的现象较普遍。第二、教师的授课得不到充分落实。虽然,各班都建立了学习小组,建立了自管委员会。但学科教师很难对来至不同班的学生进行有效撑握。第三、学生下课走班,工具书的佩带很不方面,经常出现拿错书本的现象。第四、由于教师的差异性较大,个别教师一周下来几乎没有学生上课了。第五、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评价越来越不好,认为学校是把学生用来搞实验,从而牺牲学生的未来。诸多问题让学校董事会难以承受。东天有转学的,西天有调班的,个别优秀教师甚至要求离开我校。一连串的问题无法调和,终于轰轰烈烈的走班教学在2012年上期期末考试前一周停止了。

虽然此次探索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坚信,走班教学的改革必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教学改革的一次跨越。学校经历了这次探索,既培训了师资,又为未来学校的革新积累了经验,我们不后悔,我们还需更多,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

2012年10月

第三篇: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范文

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当人类昂首步入21世纪的时候,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已悄然改变了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这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化社会使终身学习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未来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正是要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为目的,最终达到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影响每个人智力发展的三种因素,特别是外在环境和教育条件对个人发展和表现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进行改革,以满足具有不同智力结构和能力特长的学生充分发展,就是实施走班制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实行走班制,学生能因材择学,学生拥有更多选择学习的机会,有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主攻方向,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再创造是实施走班制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

走班制就是在尊重独立人格,尊重人的复杂情感,尊重人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能紧紧地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生命个体的固有特点,体现了人类自身和谐发展的观点。

二、走班制教学的基本做法

(一)制定走班制教学的学习目标

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主动适应学习过程,学会获取信息,拓宽知识,发现、解决问题。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出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二)实施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条件

首先,要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以适应未来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中,我校选取了化学与体育学科进行走班实验;学校自主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任选课与研究性课程全部为走班制教学,包括《智能机器人》,《单片机工作原理》,《交际英语》等十余门。

其次,要有强有力的师资保障,这是走班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加强在职教师校本培训,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研究意识及研究能力,促进个体专业发展与个性化形成的必由之路。走班制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校本科研的主题,通过校本教研活动这一载体提供实践的主阵地。

第三、资源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它包括硬件和软件系统化建设。我校在2000年易地搬迁重建成现代化的寄宿制学校之后在校内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已经达到了省内一流学校的水平,在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宿舍、食堂等不同的楼体,不同楼区设计成主题内容鲜明的科技长廊。教学楼设置的是诺贝尔获奖者及其成果的简介,让学生置身于当代科学的最前沿,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在智能机器人活动室,电工电路教室,汽车模拟驾驶室,手工制作室等活动室中,学生走出课堂重新找回自我,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实践天地中畅游,充分发挥着个人的创造力;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自然资源做为硬件设施补充;信息化资源不容忽视,标准的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听音室,多媒体互动教室,直接上互联网进行教学正标志着人类进入21世纪学习的革命的到来。

软件系统建设则是注重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内涵的基础上,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做为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可以以此弥补学校办学条件的不足。

总之,在实施走班制过程中,应使学生成为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资源的引导者,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并且提高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它的功能,使其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三)建立走班制学习的管理机制

1、改进班级的管理工作是推进走班顺利进行的前提。走班制下的班级管理工作首先要选配高素质的实验教师担任班主任,进一步明确班主任的职责、权利、工作程序以及与原固定班级班主任的分工,这样的教师不仅要能胜任走班的教学,还要热爱学生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走班的班主任工作。此外全体走班教师要强化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的意识,实施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职责。

2、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走班制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加强教学检查,提高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在自我和群体的不断反思中,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实验室管理,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发现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入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加强校本培训,使教师自觉地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主动调整课程结构,端正教学态度,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追求教学效果,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学生,在面临被学生选择的激烈竞争中找准 自己的位置,延续自己的教育生命。

3、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使学生在形成合理化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个性化的发展。首先要下发课程计划包括本学期、本年级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注明必修和选修,每门选修课要配置选课指南。其次配备选课指导教师,在学生自己设计出学习计划的同时,在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负责解答学生选课过程中的疑问;第三,课程选择后的确认要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反馈选课结果,填写确认书。如有变更需延时结业或改修,需向教务处备注变更。

4、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走班制实施的有利保障。采用学生学业成绩档案袋记录方式,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事实,包括学生活动、实验、制作、研讨和书面测试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以发展有所提高,即达到了评价的目的。

三、实施走班制教学的体会。

走班制教学打破的不仅仅是固定班级的授课模式,使程度相近的学生走到了一起,更把教师推向了接受学生选择的境地,作为教师必须重新认识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的需求,进而重新完成教师的角色定位,以适应激烈竞争的教师职业。要想不被我们这个课程改革时代所淘汰,就必须全方位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走班制教学使教师认识到教师的价值在于,桃李满天下的学生在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突出的贡献。教师如果想让自己不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就要学会实现古老而新鲜的教学原则,实现教学相长,要想长时间的保持自己知识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就要学会从学生那里获取营养,从而从另一个角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进程。

第四篇:走班制教学

什么是走班制?

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走班制三种模式

1.按各校原有模式随机分班,根据选报意向适当增设分层辅导课或选修课;(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2.按选择组合分班和开课,除数学、英语分层和选修课走班外,高一基础课原则上不走班,高二按所有科目适当走班;(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3.完全取消行政班,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课程。(彻底走班)

哪些学校在走班?

国内北京、浙江等地多所高中近几年正在尝试走班制,广州近几年也有学校实行分层教学。其中,北京11学校将国家的课程校本化,设置了数百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职业考察课程,学生可以自由搭配,私人订制自己的课程。

在广州,越秀外国语学校和恒福中学正在试行走班,知用中学也计划推行。

高考改革政策一落地,走班是一定要做的。现在来看,即使高考不改,走班也可以推广,这激发了学生自己选择,自主发展的潜能。

北大附中和北京十一学校是北京市较早实行“走班制”的两所中学,北京十一学校面向全校4000多名学生,开发出了200多个课程,随着“选课走班制”的推进,课程建设能力将成为校际之间拉开距离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必须具备课程建设的能力,教师也需要有开发课程的本事。”

现状:

1.对于学校来说,完善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也显得更为迫切。

2.“分层走班”可能会导致学校必修课程无法按照行政班“齐步走”的方式开展教学,各个教学班在教学进度上会出现快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影响。“分层走班”为排课带来困难。一些课程要求具有同步性,而国家规定的课时又固定,在教师人数少和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在排课上需要排除很多干扰因素。

3.“走班制”不但会加大教师个人的工作量,而其还会为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数量等带来很大的压力.老师们不仅要分层备课,还要备好每一名学生,平时更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出有效的教学形式。

4.因为教室容量所限,“标配”教室根本容不下,因此就会面临两个问题,要么扩容教室,要么增加教师。

措施:引入学分制,在具体操作上,将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共同构成学科成绩,用于学分认定。

理论基础:分层教学最初是教学法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内外教育家、教学研究工作者展开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分层教学最初的形式是“班内”分层,有一定的效果但弊端很明显。随后借鉴国外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成熟的模式和实施办法后,提出“走班制”分层教学改革模式。

引言:“走班制”分层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原则而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个体化教学。它的来源是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但它又是分层教学法的创新和扩展。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尚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贡献。“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走班制”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进行分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论。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已有大量的文献,从理论角度、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修改理论当中不完善的地方。这使“走班制”分层教学在理论上更加完善,更好的体现个性化教学。

2.2 现实意义

分层教学法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大中小学校,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外也有不少中小学、职业院校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对“走班制”分层教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并研究分析,寻找各种对策与解决办法,用实证经验证明“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弊端。从国内外实证文献中了解并获取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中来研究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

3.1 国内研究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阶段较晚,并且名称也不统一。分层教学法的起步和研究则较早,始于二十世纪初。最初是以“快慢班”形式出现。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验研究,给“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1916年开始,分层教学法研究开始,并大量展开。虽然分层教学法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但大量的学者和教育家都一直致力于其研究,以期待找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

分层次递进教学,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前身,它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并进行了研究。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2003年开始推行“走班制”教学,在全年级占一半数量的6个班级的语、数、外等部分学科实行了“走班制”的尝试。此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十几年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试验多数在中职院校内进行改革与研究,中小学也引进。在中小学和中职院校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经验总结和改进,为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图书馆、知网、万方数据以及Internet网查询,研究分层教学法的相关著作、文献共计1550多篇。专门研究“分级教学”或“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论文有1000多篇。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分层教学研究多应用于中小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形式居多。这些研究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并遇到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为背景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相对较少,但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国外文献资料中,提及分层教学法的著作有20余本,论文文献有100余篇。

3.2 国外研究

分层教学法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它最先出现于美国。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校中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学生始终待在这个层次的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因这种方法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了区别对待,受到来自各界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会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学校又重新开始了对分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当中。

根据现有的研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分层教学”实际上结合了“小班化”教学方式,与“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逐渐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分层教学法的最初形式是按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分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研究也多是基于中小学校各班中进行分小组的实践研究,并且主要针对教学教法的研究改进。

总结

从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直接研究较少,但间接研究和相关研究――即教学教法研究较为丰富。由于国情和学生数量的不同,国内虽然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也较多,但起步阶段多引用了国外的研究。许多学校在学科教学中采用 “班内分组、分类教学”的方式。但近几年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人数逐渐增多的情况,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不能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优化教学。因此出现对分层教学的新探索,即“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出现。

期待更多大量的文献,给各类学校、高等院校在“走班制”分层教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可借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经验。

参考文献:

[1](英)班克.中等学校的成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7.[2]Gordon Dryden.Jeannette Vos Ed D.The Learning Revolution [M].Jalmar Press,1994.[3]李默,郭炳德.“走班”分层打破“快慢”分等[N].中国教育报,2005-11-9.[4]黄晓颖.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7):126.

第五篇:高中必修课分层走班制背景下化学教学模式创新性探索(范文)

高中必修课分层走班制背景下化学教学模式创新性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方案提出了课程改革“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并要求各学校“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然而,传统的授课形式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教师面对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即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核要求)。虽然教学研究机构一直大力提倡学校改变教学方式,先后出现了“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以期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由于行政班级中学生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材施教只能是空中楼阁。目前,行政班教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呈现两极分化,造成学优生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要求,学困生出现学习信心不足、渐渐失去动力的现象。

为了尊重学生差异,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校从2014年2月起,实施必修课走班制度。在学科分层、学生选择、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物理学科也在分层之列。本文是从物理教学方面谈谈分层教学的实施。

二、分层次走班教学的背景

所谓分层走班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均不同,对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按不同的要求实施,其实质就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

学校近十年本部高一年级学生班级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因学生转学、出国、病休等原因,以下数据与实际招生人数略有出入。

虽然从表中反映出的学生总人数呈下降趋势,但实际上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差异都很大。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多数教师觉得如果对全体学生按相同的教学计划、相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同的考试评价标准,完成相同的教学目标,必然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也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差异越来越大,压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更不利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向理想的方向发展。同时,按12个班级平均,每班人数不足40人,为走班创造了条件。为此,学校决定在第二学期实施必修课分层次走班教学。

三、学科分层次教学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具体可概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分层教学、分层作业考试和分层提高。

1.分层教学

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给每个学生一个基础平台,然后在稍高于他们的水平上提出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表2所示。

2.分层作业和考试

实行分层次教学后,每天的作业,每一单元的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和采用不同的试卷。各层次以“教(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分层命题、分层次考试、分层检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

3.分层提高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正视这种差异性。我们分层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自信,学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我们要通过分层次教学,使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分批次地稳步提高。

四、分层走班制后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学分别从不同的几个侧面谈谈高中物理学科如何实施班内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的分层要求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测评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分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差异”为原则,以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与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科学素养的可能。在制定具体教学要求时,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都要分层进行要求。对于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的“识记与简单应用”“经历过程”“情感体验”部分,必须要求每个学生都达标;而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解、应用”“实验探究”部分,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别达成不同的目标。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这里窥斑见豹,展示一节课的某一维度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在直线运动的情景下,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主要是用动能定理探究,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探究任务。

②在曲线运动的情景下,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需要用到极限的思想和微分的观念。要求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示推导的方法进行迁移,要求高于直线运动的探究,对A层学生来说需要启发引导,而B层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合作下完成目标,C层学生则独立完成任务。

③在有弹性势能存在的情景下,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属于较高层次的目标,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因此,C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或独立达成目标。而B层和A层学生实现这一目标有难度,教材对这一部分也不做明确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一介绍或者将其放在课后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探究活动。

2.教学活动分层设计

要分层次教学,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意义和理解,才能尽可能地因材施教,才能做到精心策划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了开发利用这种差异资源,教师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开发教学事件。

下面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说明教学活动如何展开:

在分层次课堂教学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通过互助合作,适当地组织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协作进取的精神。这不仅能提高后进生的学习质量,也能使优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还能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学习气氛。分层次教学使基础好的学生可少受基础弱的学生的拖累,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给他们帮助差生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基础差的学生可受到老师、同学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消除厌学情绪,学习热潮居高不下。这样,可以把机会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力求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教师先发散后引导,让各类学生有充分展示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积极性得以保护,创造性得以发挥,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3.课堂提问的分层设计

教师要善于实行分层提问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提问内容和方式。一个有经验的、优秀的物理教师往往善于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辨析物理过程,掌握物理规律,使教学难点得到分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用来考查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教师提问被定义为低水平的提问,用以考察学生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教师提问被当作是高水平的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要有清楚的了解,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提问过易,缺乏启发性和探究性,学生感到乏味不愿回答;提问太难,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冷场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问要求,对于A层次的学生提出较基础的问题;对于B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较灵活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要善于实施换位提问的策略。

教学实例 《电阻的测量》这节课,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仪器,对于A层学生可以提问电表的使用方法和如何读数,然后请学生设计电路图。对于B层学生,完成电路图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两种电路图的误差来源,适用条件。对于C层学生,完成B层的任务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若一位同学在实验时,发现电流表已坏,请你想一个办法,不用电流表测量未知电阻,还需要哪些器材,画出电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追问:如果电压表已坏,如何不用电压表测未知电阻?注意:本节课为了达到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课前要充分备好学生,安排好各层次学生的活动,才能达到分层提问,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思维的目的。

4.作业的分层布置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掌握知识上的能力差异,分层次要求完成作业。总的原则是:分层布置、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分层设计、分层要求。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为主(如课后练习与作业本),B层以夯实基础为主,同时配有一些有一定思维含量的习题,C层是一部分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比如学考中的难题和高考中的中等题)。在作业上分三个层次布置和批改。学生对自己的层次很明确,作业层次分明,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

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差异,并由学生按层次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避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A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对B层学生有一个进步的目标和空间,对C层学生有了相对明确的要求,减轻负担,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5.单元测试的分层命题

分层走班之后,平时考试、考核也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层考查。每份试卷中的试题要包含三种层次的命题,可以按:基本题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B层和C层学生必做,A层学生选做;能力题C层学生必做,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不做。三类题的比例可以为基本题占80%,提高题占15%,能力题占5%。分类考查后,要根据考查的不同结果,及时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要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到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例 对匀减速运动规律的考查

A层学生可以以考查公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为目的:“歼十”战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战机,已成为我国空军最可靠的蓝天卫士,大大提高了我国空军捍卫祖国领土的能力。在某次战机巡航归来降落地面时的速度为60 m/s,制动加速度为5,则制动16 s后,飞机的制动位移是多少?

6.评价方式的分层化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中学物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转变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随着内容的增加,他们的能力不断发展提高,学习的决心和信心逐渐加强。因此,能否保持和维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正确评价。教师的评价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实际情况表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教学活动只有面向学生的客观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所以,教学中的评价环节不可轻视,而分层走班使得评价方式更为合理,有效。

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表3)。

这样做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为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供了形式上的保障。每一位物理教师都要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研究分层走班制后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方面下工夫,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为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高中新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新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必修课分层走班制背景下物理教学模式探索[权威资料]

    高中必修课分层走班制背景下物理教学模式探索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 要:必修课分层走班是当前浙江省教育改革的趋势。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

    高中体育课走班制教学实务研究

    高中体育课走班制教学实务研究 摘要:高中体育课走班制教学,就是以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宗旨,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自身体“育”的需要,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课堂教......

    分层走班制教学

    “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构建 (2012-11-07 15:41:31)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文摘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 分层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

    体育走班制教学

    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 技能”的教学模式:体育走班制教学 3.1“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概念要素 所谓“走班制教学”就是: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时打......

    高中关于走班教学的探索与体会[精选]

    高中关于走班教学的探索与体会 根据教研室的安排,现向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的走班教学实施概况和在这种背景下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尝试与反思,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教。 期中学业水平......

    美国留学 详解美高中走班制教学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美国留学:详解美高中"走班制"教学 新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方式,对组织教学的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走班制”或成为学校教学组织方式之一。美国是世......

    走班制分析

    如今,一些中学为培养所谓“尖子生”,在同年级搞“快慢班”。高中设“快慢班”的目的是能多几个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学校为能向高校多输送人才;而初中学校设“快慢班”的目的则......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茂名市第十二中学许巧诗 摘要:广东省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新课程方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