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1:1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莘县张寨镇苏村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层出不穷, 五星原理中的首要教学原理主要关注创设学习环境或规定学习结果,其中五项首要原理表明:(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眼下很多教学模式都认为,最有效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环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和学习者置于四个明显的学习阶段中。即:(1)激活已有经验;(2)展示知识技能;(3)应用知识技能;(4)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生活中.而这些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生活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倡导“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层面看,情况不容乐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了无兴趣,被动学习”等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缺失生本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如何落实上述要求,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关注学生就成了需要我们着重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封闭,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教师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差。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材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从而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3)开发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将生活融入课程内容,开发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4)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构成了教育的四大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以至“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当今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准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所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案例研究,是一种教育行动的研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所谓生活化就是指“(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从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的过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现

一是教学目标社会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发掘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教育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方法生活化。即在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活动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成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

案例: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与感悟。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案例研究,探索开发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模式,构建和形成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内容,研究寻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方式等,把学生生活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2、支撑性理论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 ”、“ 教学做合一 ” “为生活而教育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换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4)教学理论

(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 “ 数学” 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目标:

1、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型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的再改造,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之路。

四、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研究

所谓“数学问题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实验中注意了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的体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从生活中来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感受过的,往往记得最牢。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简便算法“378+98=378+100-2”中,原来是加法,为何要减2呢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体验实际生活中“付整找零”的市场交易事实:“妈妈买上衣要378元,买一条裙子要98元,现在她—共要付多少元”让学生表演交易活动。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真正体会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在活动中唤起了创新的意识。

2、到生活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让学生学有所用。因此,学生在学完新课后,我们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能力。

例如: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调查我班同学家中拥有的电器情况,并填好事先画好的统计表,自制一个统计图,做好后,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可高了,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好的经验,如有个小组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小纸条,让他们写上自己家中所有的电器,这样就比一个个去问高明得多。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都好了,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都不足为奇,很多家庭都已经有了电脑、数码相机、摄象机了,而且有的家庭拥有的数量还不止是一台。

(二)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们的身心投入在情景的一种状态。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往往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面,画面、实物等,从中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好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是学生自觉兴奋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索新知活动之中。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意设计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空间,模拟的货架上、柜台里摆了水果、蔬菜等各种生活用品。请每个学生猜一猜:这一堆鸡蛋大概有多重?那一包洗衣粉、盐估计又有多重呢?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购物情境里,非常迫切地想去掂一掂、称一称,弄个究竟。因此课堂气氛高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习数学的实践活动,感到既轻松有趣、又特别难忘。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思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努力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课时,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孩子们都能发现一年有12个月,其中又分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特殊的二月。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出示了1990年至2000年来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再思考、再分析。学生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这堂课,教师把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重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己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是成正比的,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也越强。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们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剪、移、拼等活动,有的学生发现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再根据两者关系,都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这种学习、体验的过程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在自主的体验中,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三)数学应用方面的研究。

如何将数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练习,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主要形式有:找一找、练一练、做一做 等。

例如:在学习分类后,拿出一些生活中的用品让大家分一分,在学习了小数后,组织学生进行“逛超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乐于创新。教师应该适时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大胆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1、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

过去,我们经常这样开始上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什么什么。”倒是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可是却把知识的前后联系、数学自身的魅力、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顾及甚少,这种情境冷冰冰、硬邦邦的教学模式显然太陈旧了。近来大家都非常重视创设教学情境,我们知道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或者说土壤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我在教学中也作了尝试,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提出中心问题 师:请同学们选择,哪条线路最先到达塘头。

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生才能够得到促进。这样的导入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唤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活动谈起,给学习创设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现实背景,从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参与意识,教学效果良好。

2、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的模式

小学生都知道要学数学,而且要学好数学,但是,学了数学有什么用,怎么用?他就不知道了,认为那是将来上班工作以后的事。其实“学数学”与“用数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连乘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片段:(1)提供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课前都做了调查是吗?谁来说说,你们家一天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汇报,教师依次板书:0个、1个、2个„„ 与学生达成共识后选用2个,并板演:每个家庭每天丢弃2个塑料袋。)

师:(出示图片:一座居民楼,有4个单元。)这是老师所住的居民楼,从这幅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座居民楼共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2户。(2)提出中心问题。

依据课前调查和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这座居民楼一天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从而得到一道完整的连乘应用题:一座楼房有5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2户,每个家庭每天丢弃2个塑料袋。这座楼所有家庭一天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和中心问题,本来是枯燥乏味的连乘应用题,变成一道乐于探索,兴趣浓厚的实际问题,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认知冲突,同时给了学生探索、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小学生学习数学行为的生活背景。这个行为与背景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第二,小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又如〈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片段:(1)提供问题情境

据气象局统计,舟山市今年三月中旬的平均气温是11℃。据《舟山日报》报道,2005年中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已达71岁。据统计,浙江省2005年的人均居住面积已达26平方米。师:像“平均气温11℃”、“平均寿命71岁”、“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都是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师:谁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平均数?(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收入、平均年龄。)

(2)提出中心问题。

师;看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这节课我们接来研究平均数。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什么用?„„)

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生才能够得到促进。正如上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从生活中学生经常听到和看到的“平均气温”、“平均寿命”、“人均居住面积”引入,这样向学生提供了原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接触平均数,对平均数有了初步认识,由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已激活,学生对平均数就不觉得陌生了,也能举出许多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例子。这样的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唤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数学理念。

3、尝试探究模式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告戒他的弟子们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其实模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简单的模仿,永远的模仿。简单模仿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时代呼唤着创新。

江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尝试创新模式的教学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不刻意要求学生与教师思维程序一致;不刻意要求一个学生的答案与其他学生一致;要允许学生尝试;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因一时的“发现”或“成功”而欣喜若狂。这不是技巧和方法问题,而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富饶的土壤。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的探究片段: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2、数学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等课题研究。在客观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实际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存在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更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3)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4)练习时以反复的强化为主,以至学生的作业量过多,课业负担过重,忽视了数学的实用价值。(5)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3、研究的意义

我们试图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对这一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善于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心理倾向性。应用与拓展学习的数学理论,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生活,使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本校的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本课题实施的前提,对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研究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

“数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生活的研究就是进行二者之间如何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性的现代人才的研究。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能高效的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最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凸现个性,并能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

2、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创新性备课、上课、辅导、乃至测验,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完善自我。

3、使参与研究的学校能够形成自己的能保证师生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教育的保障措施,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得以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内容生活化。为了在内容上不过分拘泥于课本,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题研究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改编,以再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发现生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使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2、教学活动生活化。主要研究如何以“学生活动”为途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是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更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找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2)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创设大课堂情境: 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3、教学评价生活化。主要研究评价内容的生活化、评价方式的生活化和评价主体的生活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另外,还确立该课题的三个子课题。分别有:余智英老师负责的“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代清林老师负责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的生活化研究”;叶华云老师负责的“低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五、预期创新点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学设计要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通过研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用数字、符号、图形描述现实生活的过程;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学会在实践中数学地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生活教育和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意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爱数学、爱生活的热情,还使学生懂得了数学的价值,针对现实问题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六、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新《课标》等一些理论或文件精神,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个案分析法:重视对数学生活化的的案例的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6、对比法:实验班班老师上对比课,进行比较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技术路线)

1、形成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确立课题,向教科所申请立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学习相关理论和实施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

A、召开开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B、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论》以及相关相关教学理论,转变本组成员意识,提高认识,努力形成“学习―认识-实践”的格局。C、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生活素材。D、根据研究方案和计划,在实验班级开展研究工作。E、适时召开课题指导小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2010年2月-2010年4月)A、以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

B、认真备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怎样更有效的体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C、积累经验,写出有关论文和报告,就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期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注意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3)课题实验的后期深入。(2010年6月-2010年6月)A、研究活动展示:课堂教学展示。

B、结合课题,精心设计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

C、收集好研究资料,配合课题做好阶段总结。

D、结合研究活动,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聘请专家针对研究情况进行指导,以答疑难、指问题为主,做好延续、深入、提高工作。

3、研究的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以教学经验总结、典型课例、论文表达。最终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实践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六、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的研究报告;教师相关论文;生活化教学活动特色设计方案;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日记;学生数学知识生活应用、验证报告集;个案分析;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等。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我校完善了教育科研组织机构,成立了教研室、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的科研组织网络,成立了由校级主要领导及教研室牵头,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的科研工作网络。

(1)聘请县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黄翠莲、副主任教研员曹南仙老师为课题专家顾问。

(2)成立课题领导机构,课题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组

长:鹿令华

副 组 长:张明凯(全面负责课题管理工作)具体负责:鹿令华(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管理工作)

员:徐浩

鹿振锋

马玉亭

陈长海

李守英

牛富全

宁婷婷

实验班教师:宁婷婷

徐浩

课题研究的负责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已取得大专文凭,参加过“市数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多次承担县进修学校和学区的课题研讨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组织能力。承担实验班教学的教师也都是第一线的青年骨干教师,工作认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具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及较强的教学能力。都参与过一些教改实验。

小学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到社会常识、历史、地理、法律等诸多方面。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周围社会、认识祖国、认识世界,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律教育,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课教材有一个显著特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它体现在:教材中置入大量社会生活“图片”、设计了“说一说、做一做、讨论”等多种小栏目、布置“活动”让学生“参观、调查、访问”等。这一切都要求教学与社会实际、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社会课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没有固有的经验、方法可循,许多社会课在教学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不能较好地处理各个环节,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亲自经历参与实践等等问题。因此,研究“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能促进社会课教学,并促进多数教师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正确教学观。我校确立了“小学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研究课题。

二、实验假设与实验目标

(一)理论依据

本实验以“小学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主题,其基本假设是:如果在社会课教学中加强与实践的结合,能更好地实现师生双边交流,提高社会课堂教学效率,即自变量;能让学生直接认识社会,很好地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取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即因变量。

其假设的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阶段,主要靠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产生认识的飞跃,达到理论的认识。在这两个过程中,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一文中也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离开实践经验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认识开始于经验,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心理学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分四个阶段:认知过程(知)、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行动过程(行)。从认知过程中对事物的感知觉、记忆、表象、想象、思维,到情感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再到意志过程中自觉确定目标,以开展行动从而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在知、情、意、行各个环节中,均体现了人的心理实践活动。

教育学指出:教学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它包括: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重视教学实践,在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讲练结合”、“讲、读、议、练结合”,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使教学联系地区实际,与社会息息相通。

社会课的认识对象是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社会现象入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认识对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参观、访问、调查、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事物和现象,在实践中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社会课教学目的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这样就要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实践性的特点。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为渗透思想教育提供了契机,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根据实验假设,本实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促进社会课教学,促进学生各种社会知识、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验周期四年,力争通过实验措施的施行,取得以下成果:.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结合方法,制定合理的社会课评价体系。

2.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乡土教材。

3.通过实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教师观念转变。

三、实验过程与管理

(一)实验方法

实验从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方面研究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规律、途径和方法,研究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其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资料法。

(二)实验步骤

实验的基本步骤是:2009.9----2009.10为第一阶段,主要工作为分析现状,成立课题、探索实验;2009.11-----2010.4为整体实验阶段,主要是探索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编补一套适应本地校的乡土教材,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2010.5-----2010.6为总结评估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总结。

(三)实验过程管理

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我们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1.统一认识,摆正位置

社会课是一门新学科,它既不同于语、数等学科课程,也不同于体、美等活动课程,在开课之初,许多教师觉得它无观痛痒,为纠正教师的认识,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课程计划》、《社会课教学大纲》。这些资料明确指出:开设社会课,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至关重要,它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这样,教师们形成了教育科研的共识。

2.提高师资,提高素质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实验的根本保证。承担实验任务,要求实验教师具有敬业精神、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实验能力。因此,我们在全校选了三名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并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通过几年的实验,实验教师的素质得以提高,并逐步成长为省、市级骨干教师。

3.加强领导,建章立制

为加强领导,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的管理措施。在社会课题研究中,做到“四定四落实”,即定课表落实社会课时,定计划落实社会教师,定目标考核落实评价措施。

4.多方入手,确保实施

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各环节入手: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与实践,依据学校实际,补写适合风土人情的乡土教材;开展科研活动,探索社会课课堂教学模式及与实践结合的方法;研究社会特色,制定科学评价体系。

5.搜集资料,总结经验

开展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资源共享。我们及时将研究成果总结出来,形成了包括课堂研究方案、研究心得、研讨点滴、乡土教材、研究总结等在内的实验资料集。

四、实验措施

为达到实验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拓宽“实验”教学渠道,建立实践结合网络

组织学生离开课堂,参加各种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儿童的年龄及认识规律出发,结合本地实际尽可能地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结合班、队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如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到街上参加义务劳动等,这样将学到的社会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活动,又在实践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技能。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究“实践”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重要的渠道。在社会课堂教学中适当与实践相结合,将会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并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家乡的实际“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讨论”、“表演”,充分为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眼、动手的机会。社会课的核心是“人”,其课程内容的特点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节、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为了在教学中还社会的本来面貌,我们不断借助实物(或复制品)、图片、录音、录像片进行情境教学,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课堂教学。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形成了一套适应不同内容、课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图示法等接受学习法,讨论法、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角色扮演法等发现学习法,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谈话法、阅读法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能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即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设备、条件,结合教师的个人特长来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的优化组合。

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我们探索出了三种教学模式。

(1)系统传授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其教学的进程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这种模式主要运用于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类型,教学的各个过程均包含“实践”内容:从大量具体、生活、形象的材料中感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将获得知识、经验运用于学习、生活实践中,从而提高能力。

(2)教师辅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模式

即“从做中学”、“设计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是在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的,其一般进程为: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程方案→执行计划→总结评价。它主要适用于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等社会活动的教学。不难看出,这种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的主体独立活动与发展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三)把握“实验”教学环节,制定科学评价体系

社会课评价包含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课教学评价(教师)和学生学业评价(学生)。

(1)社会课堂教学评价

(2)社会活动课教学评价

(3)学生学业评价

我们还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这包括对学生社会课知识的掌握、知识综合运用的评价;学生认知发展、情感思想变化的评价;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的评价。根据《社会教学大纲》的规定,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综合运用了多种方式,如口测、笔测、作业、调查小报告、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测等,这种开放性的学业评价能对学生学业状况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此外,在评价学生时还很注意其个性的发展,为对社会课感兴趣的、学有所长的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机会,营造发展空间,提供激励机制。

五、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本轮《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题实验即将结束,综合检测,实验结果如下:

(一)关于社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方法的探索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途径、方法的探索中产生了硕果。

1.探索出了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

我们确定了社会课教学课堂、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这样,社会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大致分为三种:

一、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其方法有:让学生“说一说”、“讨论”、“做一做”、“查一查”、“找一找”、“表演”,教学始终不忘结合学生自己、家庭、身边的事例,不断创设氛围进行情境教学。

二、学校活动。全校、同年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融入社会,带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访问、活动,使他们从做中学、边做边学、学以致用。

2.研究出了系列学习方法

社会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们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探索出了讲授法、图示法、讨论法、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角色扮演法、谈话法、阅读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并能根据不同课文将这些方法综合、灵活运用,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3.形成了适合不同课型、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

有适合于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系统传授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适合于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等活动课的教师辅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模式;适合于问题探究教学类型的教学模式。

(二)关于社会课教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我们制定了一套评价社会课堂教学、活动课教学及评价学生学习的体系,能使我们准确有效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见表

1、表2及前页)

(三)关于地区教材的开发

在实验最初,我们碰到的困难——教材内容不切合我校实际也在实验教师的努力下得到解决,我们编补的乡土教材为我们顺利过渡到省编教材奠下了基石。

(四)学生多方面品质得以发展

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性策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多方面品质得以发展。

1.品质发展方面

社会课教学以思想教育为灵魂,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学校采用自编道德认识问卷及道德行为考查等方法,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到实验末,三个年级学生道德认识问卷优秀率为83%、88.4%、96.1%,道德行为考查优秀率分别为68.5%、74.6%、81.8%。

2.学生社会知识的形成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社会知识进行综合测评,并与实验初的调查报告比较,优秀率由33.1%上升为63.5%。

3.学生能力形成方面

社会课注重实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分别在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课堂观测法对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作了统计分析。

4.学科成绩方面

社会课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将社会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其它学科课程中,促进了学科成绩的提高。由东宝区教研室命题并对实验班语文、数学两科成绩的测试表明,两科合格率分别由88.8%、90.6%上升到93.4%、,优秀率由53%、49.7%上升到54.1%、54.7%。

综上所述,本实验在总结方案中提出的三项目标已经达到。

六、实验体会

(一)社会的支持

学校所在的社区各单位给予了我们课题组极大的帮助。它们不仅成为我们的实践基地,还在我们参与社会实时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帮助。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由最初的觉得社会课无关紧要转变成认为很有必要,由最初课堂上打乱仗,只做知识的枯燥传授转变为有理有序,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生实践活动,这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观念在教师心目中的形成。

(三)实验的渗透

通过实验,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多方面的工作,学生的学习风格也有很大转变,校园充满了生机活力。学生们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也渗透入周围社区,使许多民众受到教育

第三篇: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研讨活动小结材料

兰西县临江镇中心校

我们学校于2011年11月20日申报了《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研究课题,我们深深知道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数学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明确时代赋予新的功能与特点。回眸一学期的研究历程,有以下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领导重视,成立组织

作为农村小学,我们学校的领导非常重视课程改革,校长王鹏龙,副校长沈广武,教导主任孟立斌深入课题研究第一线,担任课题研究指导,作专题讲座,为课题研究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领导还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讨论、交流,为全体教师搭建了课题研究的平台。

同时,兰西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科所领导赵天元也密切关注我校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所长赵天元多次亲自来我校调研,及时帮助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全心投入,不断探讨

从开题之日起,课题组成员就以极大的热情倾心投入,认真做好调查:当前农村小学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或数学应用能力薄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真实反映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组织讲座、理念学习3次,课题组组长王鹏龙作《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的讲座,为课题组全体成员注入活力。同时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共举行教学研讨活动4次。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数学课程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撰写论文、教学反思、教学实录等30多篇。

三、有序推进,积累经验

这学期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博客点击率为9195,参与评论782条。课题组成员在全镇数学教学研讨中与各校的老师互动、交流、对话,吸取宝贵建议,不断调整,不断反思。

正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紧紧围绕数学课程新理念,为学生精心创设生活情境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和经历的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让原本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原本被动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内在的渴望与需求而学习,学习有趣的、有用的数学。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唤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2012、11、10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剖析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奚晓娟

立项时间:2012年2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现实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理论意义: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3、实际意义:

深入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多,思考少;思维多,智慧少;有回答,但无质疑;有探索,但无创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远离我们的真实世界,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机械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根本无兴趣去探究,何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

4、创新之处: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

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本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创新精神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校创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声望。

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基本内容:

1、探索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1)、教材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在教学例题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这样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2、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和具体实施,探索出能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适合数学教学生活化 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重点:

主要研究如何以“教学活动”为途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是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更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

四、要突破的难点:

探索出能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适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所要解决的问题:

探索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把数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1、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a、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b、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2、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a、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b、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

c、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3、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a、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b、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c、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为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扩大学生视野,让其成为蕴育知识的摇篮。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d、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淮阴师范附小在“八五”期间研究过“小学生活基础教育”。确立了课程活动、管理活动、社区活动为实施生活基础教育的三条主线,又以课程为核心,来培养学会生活的人。洛社中心小学在“九五”期间研究过“构建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其中的一个子课题。针对传统课堂生活情感的缺失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在数学学科构建了“情知模式”,以达到情趣性和实践性的目的。

2、国外研究现状。杜威提过“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他还提出“从做中学”,认为从做去学比靠静听去学,教育的效果大得多。但他在纠正旧教育缺陷的同时走到了另一端,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最近国外又提出“做学”,强调以“做”(实践)带学习,提倡围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所以,数学改革的趋势为:数学应走向生活,走向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制定实施方案,专题理论学习,邀请专家指导、论证。

1、由四年级数学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由课题主持人亲自负责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调查、了解,收集问题:对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现状进行调研,了解问题所在。

2、课题主持人责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管理,加强过程监控,重视动态研究及时发现并处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规划:对收集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理论和实践,提炼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3、逐步健全课题研究档案,力争所有的课题研究活动、研究计划、研究成果都有系统的记录,并按时网上上传资料。逐步推进:通过教学研究课,课后教研,反思,整改,边实践边调整策略,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整体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活性。边实践边总结,分阶段形成研究成果。

4、在大丰市实验小学和南阳第二小学数学组全面推广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八、研究的思路:

借鉴大量文献资料,挖掘课题研究的意义,确定课题核心概念的内涵,制订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反思,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研究阶段,对典型的案例进行个案归因分析,在总结阶段整合各种经验形成、推广研究成果。

九、课题实施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

(1)、针对当今的数学教学现状,设计一张调查表,调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对数学的情感等内容。

(2)、建立课题研究组。

(3)、广泛学习、收集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4)、对研究方案组织论证,修改、完善方案,进行开题。2.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2月)

(1)课题组对于已经确定好的班级进行追踪调查,做好个案的调查记录,进行个案分析。

(2)根据课题方案的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和资料的积累。

(3)追踪调查表。调查、观察记录、个案分析记录、个案变化记录。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1)完成学生后测工作,并进行分析比较。(2)整理课题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3)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课题的结题的准备工作。

十、主要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积极发展课题组成员的素质。

2、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3、课题组成员定期讨论学习课题研究的进度、内容并定期网上上传研究的材料。

4、利用网络加强和南阳第二小学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研究和学习。

十一、研究方法: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个案研究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2、个案研究法。

(1)对于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

(2)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3)对于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4)边研究边总结,完成《生活与数学案例集》。

3、教育调查法。针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价值的认识等内容可采取座谈、问卷等手段进行调查。在启动课题研究前和结题前各调查一次,以作对比分析。

4.经验总结法:(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并进行理性的思考,对实践材料归纳、提炼,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

十二、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的研究是科学的、必要的、注重时代性。时代呼唤实践型人才,小学数学改革的方向是要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改背景下,我们提出本课题是科学而必要的。

2、本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和注重实践性。课题符合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即解决实践中教学于生活实际脱离的现状,形成适合小学生的具体的教学方式。

3、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师生共同创造丰富的课堂生活,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对“数学教学生活化”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实践,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我们是有信心能完成这项研究的。

十三、预期取得的理论成果: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寻找创设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4、通过课题研究,得出一些生活化课堂的教学建议,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科研水平。

十四、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数学与生活案例集》。

3、《找一找我们身边的数学》学生论文集。

4、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的相关论文。

第五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的意识,增进对生活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近年来,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它要求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小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手中。

把生活数学资源加以运用也源于我校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我们对教育发展认识的提炼。儿童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数学课堂的生长点,《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 1

空间,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研究目标、现实意义

该课题实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挖掘与运用小学生活数学资源,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挖掘与运用。我们审视了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从中获益的各种资源,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资源最感兴趣,能在学习生活数学中获得积极的独特情感体验。

“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强调了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望,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核心概念界定

生活资源:生活中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事、物)小学数学生活资源:来源于师生身边的一切可以用于小学数学课题的事,物。

挖掘: 运用: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直是我国确定教育基本原则和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任何教育都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只有适应时代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才能加以利用,才能符合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理论,它的理论对于研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

对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研究的指导意义体现在(1)完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目标完成。(2)掌握学习应用策略,强调了应用意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3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挖掘和运用生活中数学资源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2、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活动性、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3、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具体想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运用:

1、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育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检查复习→情景模拟→导入课题(2)自主尝试,探究问题。出示例题→提出要求→学生尝试(3)合作引导,解决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识(4)拓展应用,延伸问题。问题开放→汇报交流→课后实践

2、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1)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2)找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3)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3、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这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的环境。(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1)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2)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七、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发及调查法 具体做法:

1、收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反思现实问题,为课题的顺利研究打下基础。

2、落实实验班级和教师,做好测试。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并制定实验方案与计划。

3、根据目前国内相关的几种生活中的数学策略进行试验,初步探讨适应自己的教学模式。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5年3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和探讨,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付诸实践。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 具体做法:

1、依托教科书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数学在生活中的素材,并重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

2、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发现数学现象和问题。

3、引导学生通过模拟生活的活动对数学概念、法则进行具体操作、深化理解。

4、让学生在生活中消化和巩固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和推广阶段(2015年4月——7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第二阶段的实施结果,创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运用。

主要方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结题与验收阶段(2015年8月——12月)

主要任务是在继续进行实验同时,总结实验成果,以论文、总结、个案分析、教学软件、实验报告等形式公布实验结果,并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全......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惠州市洛塘小学 二年级陈丽婷 学生学习各科知识后有什么用处呢?学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思想品德,可以学会做人的基本规范;学科学,可以对这个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素质教育开展至今已有若干年头,各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都在摸索中前进。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很重视素质教育,结合岗位,笔者对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浅析,对小......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验方案课题第一学期研究计划 本学期是科研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的第一学期。根据课题方案及实验教师、实验班学生实际,特制定本学期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讨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执行者、探究者,深深地感到,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更深入的......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江西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完成日期 2014年3月24日 ----------江西师范大学----------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