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中美术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关于高中美术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赤壁一中/廖友梅
摘自:《赤壁一中》
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体系中高中的美术课一直是空白。199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将艺术类课程作为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组织编写了高中美术欣赏课本。事实说明,在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下,高中艺术课作为选修课是很难达到完成素质教育目的的。1994年,在李岚清副总理的亲自关注和督促下,国家教育部开始考虑在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并于当年下发了《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从1994年秋季起,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上高中终于也有了艺术必修课。1996年我国有了第一册高中美术欣赏教材。尽管国家教育部十分重视高中艺术课的发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里,高中真正落实教育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高中开设美术课真的很不容易,可毕竟还是有很多高中开了美术课。作为一名高中美术老师,我们感到欣慰,我们应该珍惜,同时更觉得任重而道远。开了美术课不等于上好了美术课。让学生真正在美术课中有所获有所悟,这样的美术课开得才有价值和有意义。这也是每一位美术老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关于如何上好高中美术课,根据我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首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白为什么要上美术课,增强理性认识
学习的过程,第一层是学习动机,第二层是学习兴趣,再向上依次是爱好、习惯、对事物价值的判断,最后一层是世界观。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高中生比初中和小学生更具有理性思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把美术与世界发展、与个体发展、与历史发展、与科学发展等的关系进行分析,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要告诉学生,学习美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虚心和耐心;美无处不在,要随时随地注意感受和分析,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上好美术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我国教育学家程颐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学生对所学科目或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时,积极性就会高涨,效果好;反之,则无精打采,效果也差。
任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美术课尤为重要。在我国现阶段,高考压力是每一位高中生都不可避免的,繁重的学习任务、严格的学校管理,使得大部分学生把美术课作为放松课、休闲课。我们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愿望,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那么对学生再有用的东西学生未必会接受,那么美术课将会在枯燥的说教中失去意义。所以,我认为上好美术课,兴趣是关键。
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方法很多,我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的开篇很重要。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引入能充分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述印象主义绘画时,如果课一开始,教师就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印象主义美术,那么,学生的兴趣马上受到打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设计了引入:我问同学们暗部有没有色彩,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只有黑色。我评论道:说没有色彩的同学适合做古典派画家,说有色彩的同学适合做印象派画家,学生很开心。这个细节一下子把印象主义与学生拉得很近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我再因势利导:你知道印象派吗?学生就此各有说法。教师加以总结推出课题。
2、课堂中要时时关注学生情绪,注意兴趣激发,学生注意力才不会转移。这种兴趣激发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并进行精心设计。另外,依据实际情况课堂发挥也很有效。例如:在讲艺术语言一课中,由于是理论课,学生多半很厌倦,觉得这些知识离自己太远了,又不是搞美术的,没多大用处。于是凭直觉就没兴趣。这种课哪怕再好的开端,如果课中不注意兴趣激发,直接讲解理论,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经过寻找适合本节课知识的学生兴趣点,我把激发点放在实用这个角度。我把色彩、构图、形的搭配与同学们穿的衣服的颜色、款式、上下比例等结合起来讲解,并要求一些穿着有代表性的学生到讲台上实例分析,另外我还把学生周围的、学生极熟悉的事物如校舍、食堂等进行分析,学生的认识一下子改变了,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再加上课的活泼,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3、课的小结不能不做,而且还要做好。这个部分主要是总结课的主要知识点,并进行考核,考核的方法灵活多样。我多半是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如设计填空题或选择题,让学生抢答;或者,让学生就身边的一些事物进行分析;或者,出一些设计题,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进行设计,并口头表达出来,既巩固知识,又开发思维,提升兴趣,提高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以教材为根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
高中美术教材以欣赏课为主,学生实践课较少,这在基础教育较好的城市学校实施起来要顺利一些,但在一些基础教育较弱的地区实施起来要困难一些,因为有些农村小学、初中没有开设美术课或没有开足美术课,开了美术课的学校课也上得很敷衍,这使得很多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没有作画体验,进行欣赏就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认为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安排一些实践课,如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人物头像写生、人物速写、简笔画及创意课等,让学生体会空间、平面、用笔、用色、观察、创意等,这样有了体验再来进行高层次的欣赏,学生感受要深刻一些,也轻松一些,也感兴趣一些,教学效果也好一些。
四、升华美术课,育人很重要。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最佳动力,兴趣激发为美术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如果只强调兴趣,会使学习停留在浅层次上,就不能把兴趣上升为爱好和习惯,不会形成他对事物正确的价值判断,更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影响他将来的发展。所以兴趣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提升。美术是一门感性艺术,在育人方面有着很大的可开发性。高中生对于未来有着比初中、小学更多的思考,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思想影响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很重要。通过对一些优秀美术作品的分析及对一些优秀美术家的了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教育他们,即便将来当不上博士生,成不了爱因斯坦,也要做一个“下岗不哭的工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科学致富的农民、重质量守信用的商贩、见义勇为的公民、焦裕禄式的公仆、雷锋式的战士,成为自立于社会、奉献于人民的高素质人材。
育人功能还表现在一些细节方面。如在实践课中,一些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在班上很少受老师关注的学生,以及一些调皮捣乱的学生,我特别关注他们,鼓励他们,每取得一点点进步,我都会表扬他们。让他们得到肯定,找回了自信,事实证明,慢慢地,他们克服了自身的许多缺点和弱点,在学习、思想、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进步。对他们成人成才都有意义。
美术教育在高中阶段有其特殊性,我在不断的探索,也会一如既往的继续努力,让学生在宝贵的40分中里有所获有所悟。
第二篇:高中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我觉得目前提高学生口头表达交流能力的主要障碍有:
第一、学生不说。课堂提问,多以独词句回答;平日讨论,学生多以沉默参与。无论你如何启发,诱导,他总不开口。即使开口,说的话也不会超过三句,每句也不会超过十个字。学生的这种表现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自信心不足,怕说不好丢丑,不敢说;说缺少参与意识,不愿意说;个性内向,不喜欢说,等等。学生不说你就没办法帮他提高。
第二、有些老师不重视。有的语文老师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自开口说话就说汉语,还用练口头表达?所以在平日教学中几乎不进行表达训练。其实口头表达只是思维的一种外部呈现,我们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其本质是进行思维训练。动嘴其实是动脑。学生表达能力强了,就不会再畏惧阅读和写作了。
第三、学校不开专门的口头表达课。一般人觉得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应该在语文课上完成,不需要再另外开设口语课,所以都不开设类似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语文课堂的容量已经加大,再拿出课上时间让学生练表达不太现实。
我在平日的练习中是这样做的:
首先,在课堂提问时力求设置切入点小的问题。
不问“怎么样”,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先点名提问,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时,多肯定,多鼓励。等到学生对回答问题习以为常之后,就可以让他们自由回答问题了。开始时对勇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大力表扬,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次,就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开口说话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班里开展小型的辩论会、演讲比赛,阅读课结束时组织一个总结体会交流会,让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允许学生提前准备说话提纲,但不许念说话稿。渐渐地,学生就愿意并且急于开口说话了。也可以在课外组织和口头表达训练有关的社团。如辩论社团,演讲社团等。这就要借助学校的力量了。
当然学生的回答会出现好多问题,比如词不达意了,不会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了,表达不得体了等等。这时候就可以进行思维训练了。
表达能力差首先是思维出了问题。思路清晰才能表达流畅。脑子里建立起逻辑思维框架才能思路清晰。所以应该先帮学生建立逻辑框架。
先让学生学会用关联词语。
首先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仅…而且…”、“如果…就…”、“与其…不如…”、“或者…或者…”、“无论…都…”、“尽管…还是…”等关联词语造句。或者进行关联词语替换练习。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拿出一句话来把各对关联词语分别填进去,体会它们语意的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把“因为他学习成绩优秀,所以被评为三好学生。”这个句子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随意替换其中的关联词语因为所以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练习效果也非常好。让学生选关联词语填空。给学生一些关联词语,一些留有空白的句子,让其做填空练习。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练习。关联词语运用熟练了,思路就会清晰一些,表达就会条理一些。
再让学生了解一些逻辑常识。
比如三段论、假言推理、因果推理等等。可以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讲给学生这些逻辑知识。这样在表述一个问题时才清楚才有逻辑力量有说服力。
只有通过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各方面的素养都提高了,才有说服力,才会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也只有在别人看到成效后我们的做法才可能获得认可和支持。这时,另外的两个障碍就有望扫除了。
第三篇:化工原理教学体会与思考
《化工原理》教学体会与思考
睢宁县中等专业学校艺术1部 徐大鹏
摘 要:在化工原理的教学中,注重研究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各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和知识片断形成知识链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关键词:化工原理 理论教学 体会思考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以典型的单元操作为主要内容,以传递过程和研究方法论为主线的工程技术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设备形式及其操作、设计的基本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打下牢固的工程技术和工程方法基础。该课程除理论教学外,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也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并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对学生而言,化工原理内容抽象,概念众多,公式繁杂,学起来难度较大,怎样让学生理解、掌握该课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化工原理课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尝试,这里仅介绍教改过程中理论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一、注重把握单元操作的内在联系
化工原理以“三传”为主线,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流体输送、传热、吸收、精馏、干燥等。在讲授化工原理时,我启发学生,单元操作是化工生产过程中共有的操作,不同工艺过程中的同一单元操作,具有共同的基本原理和通用的典型设备。但是,不同工艺过程又各有特点。例如酒精的提纯与石油工业中烃类的分离,都是通过精馏这一单元操作实现的,它们遵循同样的传质原理,并都采用精馏塔,然而所用精馏塔及操作条件有很大不同。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
化工原理虽然不是将某个化工生产过程作为整体来研究,但它绝不是大量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能量衡算、物料衡算、过程速率等概念贯穿于课程始终。如在流体流动单元操作中,通过对某一体系的能量衡算导出描述流体流动规律的柏努利方程。传热、蒸发及干燥等单元操作中,通过热量衡算计算冷热流体流量、热空气消耗量等。而流体流动中的连续性方程、吸收的操作线方程及精馏段和提馏段的操作线方程均由物料衡算导出。在吸收、精馏和干燥等单元操作中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相平衡是描述过程的基本方法。过滤、传热、吸收等单元操作均涉及过程速率的概念,即过程速率等于推动力除以阻力。这样,过程强化即提高过程速率,不外乎从提高过程推动力和减小过程阻力两个方面来考虑。掌握有利于对知识点和知识片断的融合,形成知识链条。在教学中把各单元间内在的联系弄清,对相似的公式比较、讨论,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习题课是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化工原理课程与化工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如何将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各种工业过程,是该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理论教学中习题课显得尤为重要,上好习题课,既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检验,也是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的考验,同时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途径。我认为,习题课应达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提高的目的。所以,首先从选题上应注重题目的思想性和真实性。我们上习题课或让学生做习题,如果选择的题目只单纯地考虑帮助学生掌握某个公式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然会使学生拿到题目就机械地套公式,只要答案对了就算完成任务,毫无乐趣和成就感,且容易造成互相抄袭的现象,起不到促进对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的理解和吸收的作用。一次好的习题课,选题是关键。实践证明选题应该本着有近及远、由浅入深、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次,习题课也需注重授课方式,习题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且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解疑。经过不断的尝试,我认为课前给出题目是较好的做法。这样学生和老师会一样精心地准备习题课,在课前试做过程中学生可以复习相关的公式和知识点,且可留给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充分的时间,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最后重要的一环是总结,恰当的总结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结不能是习题课内容的机械复述,应是引导学生对习题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晰的过程。
三、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乃智力之母。兴趣是形成好奇心的基础,是一切创新动力的重要源泉,化工原理作为化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初学者具有很大难度。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任务,而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在化工原理教学中,适当的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简单管路、分支管路及汇合管路时,为了说明管路阻力对流体在管内流动的影响,可以引入城市供水的具体问题,提问学生如果你的邻居一用水就使得你的用水量受到较大的影响,这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对上课的内容也产生了兴趣。又如在讲翅片式换热器联想到暖气片,并提及室内供暖暖气片的设计问题;讲蒸馏原理联想到实验室中无水酒精的提取,学习蒸发原理联想到粗食盐的提纯实验等,这些直观实例,都能大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利用化工过程单元操作录像片、动画库、化工原理多媒体教学软件、课程设计软件等媒体资源。把过去很难描述的设备结构、图解过程等利用动画和录像的形式清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图文声并茂,教学过程直观明了,引人入胜,使教学内容实感性增强,留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大量信息通过视觉系统传授给学生,在精简授课学时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黑板和展台的辅助使用增加了教师的形体语言,方便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课件、课程设计软件、习题课课件等软件充分体现了人机交互和网络交互,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为欲深入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同时,良好交互作用的教学软件和网络的使用,使教师从原来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并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在化工原理的教学中,注重研究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各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和知识片断形成知识链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参考文献:
[1]姚玉英,等.化工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娟、钟秦、杜炳华.化工原理习题课教学方法的讨论.化工高等教育,2004.3 [3]孙炜、唐正娇、陈中.化工原理教学点滴.职业教育研究,2004.7 ·
第四篇:高中程序设计课教学体会与反思
高中程序设计课教学体会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程中除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外另有五门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就是其中之一。在所有选修课中,相比之下“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门课的教学难度和深度均高于其他几门课程,我省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即便如此,仍有一定比例的高级中学却选择“迎难而上”,如苏州市市区的大部分四星级高中开设该课程。选择并给予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以充分重视,逐渐成为各校的共识。这其中的缘由也并不难理解:高中生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有助于锻炼并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业、人生都非常有利;此外,课改后的高中数学中引入了算法的内容,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课,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数学课中相应内容、从容应对高考效果显著。
笔者一贯支持开设程序设计选修课,并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在此从几个方面谈谈对“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关于算法部分的教学
对于算法部分,计算机选修课教学要尽量与数学中的“算法初步”教学相配合,协调进度,各自把握好本学科的教学侧重点。至于如何相互配合、把握重点,已不乏文章著述,笔者也曾在另一篇题为《也谈信息技术与数学中的算法教学》的文章上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此不再重复。
在本选修课开始教学中,应按教材顺序,遵循先“算法”,再“程序设计”的顺序依次进行,理由很简单,“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程序设计,即进行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如果在此之前学生不了解算法这一基础知识,就容易过早地涉及、纠缠于大量的编程技术(如语法规则、编程技巧等),而忽视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的“灵魂”地位。事实上,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就是学习掌握一种将算法转换为计算机程序的工具。因此在本课程教学的初期,让学生了解算法非常关键,理应放在首位。
在算法部分的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要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就得先考虑算法,然后根据算法编写程序。学生可能产生诸如此类的疑惑,即为何在接下来的编程实践中,并未要求或没有必要先写算法再编程实现呢?的确需要及时讲清这一问题,原因在于,作为程序设计的初学者,所编程序一般都较为简单短小,程序算法也自然相当简单,此时不一定需要将它描述出来,只要在编程前形成在头脑中就行了。应告诉学生,其实各种算题都能概括为三大部分,即:输入什么?如何处理?输出什么?在编程前,将具体算题简化为这三个步骤,这就是算法。比如用计算机求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就是输入三角形的底和高,经过底乘以高并除以二的处理,形成了面积,最后输出面积。学生在编程实践时,依照以上三步将一个个实际问题转化成算法,再通过编写程序实现算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使学生逐步从算法的“算理”中体会算法在编程中的重要性,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程序基本结构的教学
程序三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循环)的教学中,应该把流程图作为描述算法的主要工具,以使学生易于理解不同结构各自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顺序结构的理解没有障碍,但一旦实际编写程序代码时,就可能忽略语句按顺序执行的道理。例如:在编写求三角形面积的程序时,经常出现学生将底和高的变量赋值语句写在计算面积的语句之后的情况,导致输出面积为零。教师在辅导时应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学生理解顺序结构的真正意义。
在初次进行循环结构教学中,教师应将“累加器”及“累乘器”的编程方法尽量解释清楚,同时,巩固前面已学习的设置变量和给变量赋值语句,理解在程序设计中一些惯用的做法。例如,在“求前100个正整数的和”的编程事例中,所包含“sum=sum+n”、“n=n+1”两条语句,都是“累加器”语句,借机讲清它们的赋值过程,避免再使学生陷入视其为等式的误区。
教学中的规范问题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尽量做到规范操作,身体力行地去影响学生。如教学中现场绘制或呈现给学生的流程图,要准确规范。关于算法流程图的规范有很多,甚至有专著对此加以专门阐述,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1)任何一个算法流程图都只用一个“开始”框和一个“结束”框,符合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2)在描画各种框图的流程线时,应尽可能沿着图的中轴线走,使图显得美观沉稳,也体现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算法思想或程序自顶向下执行代码的重要特征;(3)遇有分支或循环结构时,在可能情况下,流程线的分支线向上跳转时,应从图的左边向上画,向下跳转线应画在中轴线的右边,遵循顺时针原则。
同样,教学中示例书写程序也要注意规范整洁。在书写分支和循环语句时,应利用Tab键将执行语句组向右缩进,这样既达到美观的效果又增强了程序的可读性,便于调试程序。另外,还有对象命名、变量命名的前缀约定等,都是规范编程、提高程序可读性的必要措施,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加以引导。
当然高中阶段对上述方面并无特别要求,但笔者以为,作为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规范律己,教学中不必花更多时间刻意从以上几个方面训练学生,但应尽可能地提倡这样做,亲身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勤于归纳,善于总结
每一教学课时告一段落后,都应及时地归纳总结主干内容,将离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成一个整体加以巩固强化。譬如在讲授Print输出方法后,就要及时地与学生一起回顾总结已学过的所有输入和输出(I/O)方法。对于初学程序设计的高中学生,目前大纲仅要求掌握文本框TextBox和函数InputBox两种输入方法,标签Label、文本框TextBox和窗体打印Print三种输出方法。学生在编程时,除非有要求,需要输入时就考虑选用两种输入方法中的一种,输出时则考虑选用三种输出方法中的一种。布置上机实践题时,要有意让一部分题目有输入输出方法的要求,另一部分题目自由选择I/O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能在编程中掌握I/O的几种编程方法,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第五篇: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实际操作能力强是中职学生走入社会、寻求工作的法宝。培养实操能力强的学生也一直是职业院校的宗旨,而现有的中职学校教育资源于会计专业有很大的制约性,大部分学校仍然停留在单一的宣讲书本知识,而未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本文以一名会计专业教师的视角浅谈几点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双师型
会计是一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学科。应用学科不同于基础学科,它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这类学科的岗位实践性较强,需要实际动手操作,而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和其他岗位不同。
通过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会计人才市场对中、高层人才的需求大,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不单纯看中学历,更注重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企业要求会计人才具有综合素质,而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对于开展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制约,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一本书讲到底”的模式来开展教学,而现代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要能建账、记账、算账、报账,显然这样学校模式下毕业的学生很难适应现代会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建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每个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上看,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技能运用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甚至这些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对所从事的工作无从下手,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的教育理念尚未转变
现在学校对会计教育在观点、理念上尚未仍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过度的注重会计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很少涉及或者并未涉及到实训操作,很多学校也没有为学生和教师设置专门的会计实训模式,形成了教师、学生人手一本书,没有其他实训工具的现状。而学生从未接触过会计工作,很难把抽象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会计工作中。
二、课程设置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
现在中职教育的会计课程主要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出纳实务》、《会计电算化》等几门核心课程。几门课程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但是教材在实操方面涉及的较少,没有设置相应的实训模块,因此,教师在遵循教材讲授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实训环节,而会计知识体系本身枯燥繁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很难深刻的理解知识,甚至是一知半解。
三、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现在中职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很难使会计教学实践收到理想的效果。目前中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毕业的学生,没有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实际操作更谈不上。而中职学院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任务,这就意味着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当是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样的教师体系也就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引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鉴于以上原因,浅提几点建议:
一、学校应准确定位
中职学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是目前中职教育中基本达成的共识。在我国,人才市场上10%的财经类求职者都是普通的会计从业者,会计从业者似乎已经严重饱和,然而如此庞大的队伍依然不能满足当前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原因在于,众多从业者中,真正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会计人员并不多,因此,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财会人才成为中职学校的目标定位。
二、形成会计教学与实践组织体系
(一)、学校应创造条件、创建适合会计教学需要的模拟环境
很多学校为会计专业学生设置了实训室,配备了必备的办公桌、椅、电脑、挂图和相应的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模拟做账,认为这就是会计实训,然而,此类操作并不能让学生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有整体的了解。在实训室的建设上,应该突出仿真性。开展实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的模拟日后工作的流程、工作环境、岗位职能,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例如,建立一个从软、硬件,系统数据,运作过程都全真模拟的企业,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全套账务处理,学生会发现很多书本上或是单一实训中没有出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逐一处理后,学生在日后的从业活动中就能很快上手,很快适应岗位的需求。
(二)、合理进行教学改革,加大实训力度
现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理论课教学,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模式不仅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还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情绪。现有的会计教学基本是填表——计算——编制会计分录——编制报表这样简单化的处理,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抽象化的,课堂上能听明白,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上却不知道如何分配生产费用、如何编制成明细账,如何结转成本、如何进行报表分析。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配比例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时间的安排不系统,理论课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等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一般都被安排在一年级,而成本会计、出纳实务等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则排在二年级,造成一年级基本没有实操练习,到了二年级才有实操练习的状况。且现在进行的实操训练也仅只是进行课堂做账演练或者开展课堂讨论。
(三)、拓宽办学思路,加强校企合作
从学校的角度上看,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而企业是这些产品的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从业者。因此,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经常走访企业,了解现代企业会计的发展状况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派专业教师实际深入企业,及时了解会计工作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组织教学;同时,可以将搜集到的资料形成案例进行教学,或者以某个企业的会计业务为例,编写实验教材。加强校企合作,还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实地参观学习,了解工作程序、感受工作氛围,对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从企业的方面讲,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可以说,加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达成“双赢”的有效途径。
(四)改革课程,将“考证”培训带入教学之中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从业者的工作准入证书,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十分必要。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在校期间就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不足10%,因此,从事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学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培训工作,加强对学生证书教学的思想认识,将考取证书的培训内容贯穿到会计课程教学当中,组织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让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获得从业资格证,为他们一毕业就到企业从事财务工作做好准备。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中职学校教育是一种职业针对性非常强的教育,而实践是掌握一门技术的最高效的途径之一,所以传授一种职业技能是中职教师最核心的任务。这就必须依赖于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应该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当教师,也能当专业技术人员。只有真正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带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现今的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从事生产服务的技术技能,因此加强教师的培养尤为必要,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技能、增强学生职业素养。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会计技能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在模拟实践中能接触到实际的会计工作,并能亲自参与整个过程,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