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价激励在技师层级一体化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评价激励在技师层级一体化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评价促发展,激励暖人心。做好评价激励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积极的响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誉和鼓励,懂得并适时地赞扬学生是教师的高明之处。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多数的专业课都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也形成了具有各自学校特点、具有行业特色的体系。一体化教学重视过程性的评价,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只重视最后的评价结果,而忽略了在过程中的评价激励。针对技师层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中级工和高级工的学习,对于一体化教学已经驾轻就熟,熟悉过程中的评价方法,这样一部分学生就出现了懈怠和糊弄的心理,在一体化教学中出现厌学、兴趣不高、得过且过等现象。本文通过在技师层级教学过程中运用的评价激励机制,阐述了其在一体化教学中凸显的良好效果。
一、过程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对学生职业能力塑造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学生过程性的评价,而过程性评价又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在这种过程性评价中,会出现如下问题。
第一,技师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按时完成了任务,就可以在自我评价中给予很高的分数。忽视自我反省,只重视最后成果的输出,反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成长。
第二,?过几年的相处,全班同学相互之间无比熟悉,谁也不好红着脸给他人一个低分,小组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监督,共同进步的氛围。
第三,教师每天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任务,如果任课班级很多,对于各个学生的记忆就不会那么深刻。在进行教师评价时,很多教师只能单纯地通过工作页书写情况或者小组评价来判断,这样就失去了教师评价的意义。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于一体化教学的内容,会逐渐失去兴趣和自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如何在一体化教学中实施评价机制
针对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动力要从评价体系上着手。下面总结一下笔者在技师层级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技师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为100%,好多学生对手机存在一定的依赖,教师一味地控制手机使用效果不佳。严控不如疏解,所以不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手机蓝墨云软件的功能。蓝墨云经验值的分数直接折算到平时评价成绩中来,经验值的分数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表现、作业/小组任务、投票/问卷、答疑/讨论、头脑风暴、测试等获得。当然,在运用蓝墨云软件进行评价激励的过程中,也不能只是单纯地关注经验值,还要注重方式、方法,使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功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成长。
1.评价激励体现个体性
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才能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热情。例如在运用蓝墨云软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动课堂表现加分时,学生在任务学习中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会一如既往地完成任务,动手能力稍逊一筹的学生也会聚精会神地努力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给予这些学生不同的经验值,尤其会给予有提高、有进步的学生更高的评价,这种激励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获得经验值,更是对于学生学习的肯定与关注。在进行讨论/答疑活动时,通过每个学生提交的答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评价,既能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也能使学生获得个体的成长。因此,评价激励对于技师层级学生个体成长的关注度会使学生提高自信,增加对于课程本身的兴趣,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2.评价激励体现团队性
一家企业就像一部机器,机器的正常运转需要每个部件的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效率,使整个团队处于瘫痪状态。所以企业对于技师毕业学生的团队意识有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这种非专业能力。团队中的学生只有对各自的集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才会真正快乐地投身于团队之中,体会到工作对人生价值的重要性。一体化教学中,为培养大家1+1>2的团队结合力,我们划分了不同的学习小组。例如在课前预习环节会设置学习问题,根据学生提交的情况给各个小组的每个成员加经验值:如果全组都提交了答案,则全组的每一位成员均得到经验值,但如果有同学没交,小组所有成员就都不能得到经验值。通过这种评价激励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考验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同时每个小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段时间后,会通过随机方式重新划分,旨在培养学生快速适应团队、融入团体的能力。这种团队性的培养,能够使学生进入企业后更快速地融入集体,适应企业文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3.评价激励体现差异性
“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尤其对于技师层级的学生来说,能够选拔进入技师班,就说明在前期的学习中有自己的优势。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差异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例如在教学中,设置课外活动,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任务拓展,检验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对于理论知识较欠缺的学生,则设置关于专题的讨论,巩固理论知识。在针对这些差异性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也要进行差异性评价,运用合适的经验值进行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育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的评价激励,课外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激励也会影响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热情及动力。
4.评价激励体现情感性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认为:“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可见对学生情感激励的重要性。例如,本班有一名姓杜的男同学,以往教师对他的评价都是不听话,没有头脑,上课不听课,不交作业,考试从来没及格过。带他上一体化课程以后,笔者观察了一下这名杜同学的日常表现,发现他上课不听课在看历史书籍。了解情况以后,我找他谈了一次话,肯定了他的读书习惯,并表扬和鼓励了他的乐于助人,上课从来不迟到等优点。通过此次谈话,学生惊讶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在学习上也更加用心了。通过情感评价激励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相互理解、信赖的关系。教师通过课堂外的情感沟通科学引导学生,使学生既能提高自信又能重燃对学习的热情,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后可发挥到80%~90%。人们在受到某种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可产生趋向目标的内在动力,驱使人们自觉地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奋发进取,直达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激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成才。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有效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有效应用
董亚萍 陈仓区李家崖小学 6295396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课程整合的不断研究、实践和深入,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悄然进入了幼儿园的课堂,它能使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多媒体技术具有图像直观、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快乐自主的学习。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幼儿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使幼儿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下面就我园使用多媒体进一浅析:
一、多媒体技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1、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学理念。
现在的幼儿教育发展很快,新《纲要》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必须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我们幼儿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让教师进行学习。教师们能够快捷的搜索、收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和参考资料,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快速获取了信息。这些信息,使老师的眼界更宽、思路更广、观念更新。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组织活动的形式更新,方法更科学,幼儿获益也就更多。
2、减轻教学负担,提高办事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运用,为教师寻找教学用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让教师从繁重的、费时的教具制作之中解脱出来。教师们可以将大部分的时间腾出来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计划,使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有机结合。
3、具体应用。
文字处理:教师借助电脑,电子备课、打一些艺术字以用于墙面布臵、环境创设等就变得轻而易举。表格处理:幼儿园各种表格特别多。我们可以借助电脑,随意制作各种规格、各种样式的表格等。教学管理:幼儿园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电脑,对幼儿园的行政后勤实施了全面管理。如:幼儿园概况、幼儿园组织机构、幼儿园规章制度、幼儿园目标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幼儿园工作评价等。卫生保健:借助电脑,对定期体检记录、身高体重测评、营养计算、检查矫治事项、登记事项等实施全面管理,十分有意。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教育的研究也朝着更深、更新、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电化教育手段的普遍运用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运用过程中,也还明显存在一些问题。
1、目标意识不明确
不少教师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满足,认为电化教育仅是一个花架子,可有可无。只在有任务下达时,才参与一次电教课竞赛或教案设计赛、课件制作赛等,而在平日的教育活动中,从不主动运用,更不能进行长期的实验。甚至许多电教论文、教案也只是“纸上谈兵”,制作的课件仅是参与竞赛,而把开展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教学服务”抛之脑后。
2、操作技能不熟练
由于平时的教育活动很少使用电教设备,因此个别教师的电教操作技能显得非常生疏。有时授课教师已忙活得满头大汗,图像仍是“千呼万唤”不出来,经过这么一折腾,听课老师早已很不耐烦,集中了注意力的幼儿也精疲力尽了。因此常常是一节公开课要配有一名专职人员专管开机、调机。此外,在演示课件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准确到位,常常回头将目光投向荧屏,反复调整灯片,这样就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影响了师生的感情交流,弱化了电教手段的优势。
3、媒体选择不合理
为了完成上电教课的计划,出现了滥用电教手段的现象。即任何一个教学内容,都只是单纯地用幻灯或录像取代图片或实物,而不考虑到电教的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或者不知道如何入手,恰当选择电教教材。这种 未经过科学、细致地选择教材的电教课,不仅不能突出电教的优势,反而弄巧成拙,甚至是画蛇添足,为了“电教”而上电教课。
二、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管理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图像直观、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巧妙地创设出与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情境。组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宽教育空间和知识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颖、有趣、富有艺术性与综合性的知识与信息,为幼儿多渠道、多层次获取新知识提供教学环境。“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乏知识趣味化,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还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认识动力和能力,推动他们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和难点
有些知识内容具有抽象性,而幼儿的形象化思维特点对比较抽象的内容,感到难以理解,无论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下去,幼儿就对所学的知识内容失去兴趣。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对于抽象的现象、知识或抽象的概念往往不易理解,借助多媒体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利用图、文、声、像等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内容,把认识的对象由抽象变为具体,把原来较为生疏、难以理解的教学知识变为生动形象具体可观的事物,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从而使幼儿得到较多的感性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思维、创造。把语言篇章表现出的意义化为自己具体形象的感受,化为语言能力。心理学家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在活动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指导幼儿学故事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相配。
2、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科学活动中包含了许许多多抽象的科学道理,并具有较强的严密性。传统的教学来看普遍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挂图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被孩子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组织上多半是通过教师用语言从头讲到尾的模式来进行的。对知识的把握也只是处于被动状态。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获得的,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观察、探索、思考。而且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强,各主题页之间可以灵活转换,便于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意调整教学顺序,当幼儿对某一内容感兴趣或感到困难时,可灵活演示,拓宽了教学途径。这样我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孩子们仿佛被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地吸引着,一把新奇的钥匙正在开启着孩子的心。这就是在多媒体技术下孩子们产生的主动、精彩、新奇的特性作用下的结果。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参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将静止的画面连贯化、动态化、抽象的课题趣味化,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异刺激,可以使其充分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积极引导,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既能调动幼儿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创造出崭新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景象,又能使幼儿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
总之,将多媒体技术适当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弥补挂图、贴绒教具的局限性,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幼儿园多媒体技术作 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以其优于传统教学的特点和功能,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
第三篇:微课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应用(最终版)
微课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应用
府谷县第二初级中学 张鹤川
内容摘要:微课是现在高科技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体育微课就是对某一项运动技术动作重点、难点或某个知识的解释,是常规课程的有益补充。中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运动兴趣,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教学过程,教学时巧妙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与视频技术,通过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将体育运动技能动作视觉化,更有利于中小学生直观地学习与掌握技术动作。
关键词:微课 体育教学应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无论是室内课还是室外课教学,虽然注重学生的练习,但是由于受到场地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的语言和肢体示范方面的信息传递的效率都比较低,有可能造成后排学生都已重难点技术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白板和电子书包进入我们的课堂和千万师生的家庭,如果我们能够围绕教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解析,并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制作成典型课例,在课前发给学生,这样就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当然,体育微课的重点不单纯的在体育教师自制相关的体育理论授课与练习视频,而是要真正思考如何有效地运用体育理论课堂上的互动时间。一般性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而将面对面的时间用于解决个別体育理论及动作难点及战术打法问题。体育微课不是一种固化的模式。比如,体育微视频不一定非要自己制作,互联网“云”中的体育文本、课件、视频、讨论都是体育教学的资源;学生体育自学不一定都在家里。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都可以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舞台。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特别是对于规范动作的展示上(如前滚翻,挺身式跳远等),借助于“微课程”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中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如对体操分解动作及技巧的训练和掌握,对武术传统体育活动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意义进行领会,从中拓展学生对 体育文化的学习。特别是室外体育活动中,结合相应体育运动规则和要求,需要反复讲解和示范,而从微课程资源的整合和筛选中,将优秀的体育视频资源进行整合,从选题上针对学生的需要来组织内容,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目标,增强自身对体育活动的正确认识。
在应用微课程来改进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引入微课程之前,要加大对微课程教学要求的理解,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尝试,从体育与健康知识点的学习中来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重要认识,并通过体育微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基本的动作技能和技巧上来发现自身的潜力,如对技巧课程的学习,从中增强身体协调能力,提高战胜自我的勇气。
二是要注重利用微课程加大对关键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微课程从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精炼讲解,从容易存在的认识误区上用形象生动的音画资料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学习,利用现行的终端载体,从知识点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中最大化发挥微课程的作用。
三是借助于微课程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纪律的转变,由于学生还处于成长期,其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微课程将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了优化,并从提问和思考中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善课堂教学纪律,营造了积极、主动学习的环境氛围。
微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反思及建议:
一、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微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兴趣,我在体育教学中,在上这节课前,我先在网上搜集一些视频资料,并把它们进行分类整理,用视频剪辑软件进行剪割,分别制作成篮球理论、持球姿势、传接球方法、运球方法、单手肩上投篮等小视频,又制作了相应的练习题。在准备就绪后,组织学生学习。由于这是一节新课,所以在上课前两天,我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学生到微机室观看微课。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选择,观看自己想了解的视频,观看后,再打开练习题进行测试,检验自己对所看视频内容的掌握程度。
传统的体育课堂是以教师教练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错误动作纠正、慢动作示范、难度动作展示时只能借助教师的模仿、示范可以用教学挂图来加强学生的理解。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掌握技术的能力也不相同。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校特色制作微课,在视频中详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与分析,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正确的动作。动作重难点与新技术动作以动漫形式慢速连续地播放展现出来,让学生仔细、反复观察细节、揣摩理解动作完成顺序、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加深学生对整个动作的认识。体育微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对学生体育个性的充分张扬,能使基础差的孩子吃得饱,能力强的孩子吃得好。
2.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可以减少教师一遍遍的重复性讲解示范
在教学“前滚翻”时,需要学生看清楚动作的每个细节,而教师又不能一遍遍做示范,微课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用Flash软件制作了“前滚翻”的微课,把“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标注上。在上课时,我先做了一遍示范动作,然后让学生试做,这时学生做得很不标准,有一些学生还不会做。于是,我让他们看电脑中的微课。这时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有选择地观看,自己控制播放速度和节奏,还可以用慢放功能播放出动作分解效果。学生在观看完微课后再做“前滚翻”动作时,动作规范了很多,也标准了很多,有些学生甚至在做完后还会附带一个优美的造型。就连平时害羞的学生,这次也敢于尝试练习。是微课,给那些腼腆的不敢问的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能自主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体育课的又一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采用是室内教学法。由于近几年体育教科书的缺乏和室内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得室内体育课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利用起来发挥室内体育课应有的效应。针对室内体育课资源的匮乏,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弥补。教师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例如:运动中安全、合理的膳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体育的社会适应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方法规则(例如: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等比赛规则及注意事项)、各类体育比赛视频(例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NBA等)、学生和教师学练的教学录像等制作成PPT和微课视频,形象而生动的画面与文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阔了学生的体育 视野、丰富了体育知识、提高其体育文化修养。例如:在讲解球类比赛规则、裁判方法时结合比赛视频和PPT示意图,学生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讲解中,轻松理解和掌握裁判规则方法。室内体育微课教学中还可以增加民间体育活动教学内容。例如:广场舞、韵律舞、跳绳、踢毽子、竹竿舞、跳皮筋、徒手游戏等民族传统项目。
3.运用微课,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趣味性
大家都知道,理论知识是枯燥的,学生不感兴趣,而且老师在讲的时候,也没有专业人士讲得规范。将理论知识做成微课,配上音乐,关键处打上特效,学生在观看时会兴致大增。在特殊天气时,需要在室内上课,这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球类的微课进行观看。这也填补了体育室内课无内容可上的空白,让室内课真正地充实起来。学生看完这些微课后,基本掌握了每种球的比赛规则及裁判方法,规范了他们平时玩球时的动作标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微课,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确定,不必节节用微课、课课用微课,这样会增加老师的负担,而且有些课程是不适合用微课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自己的教学环境、学生实际,不要把别人的微课拿过来就用,我们要选择性地用,最好是自己制作切合实际的微课内容,这样的微课运用起来效果是非常好的。应用微课,提高了体育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的发展。
二、体育课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1.微课在重难点中的应用
在一次体育教师培训中,主讲老师提出了针对体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作为培训的体育教师都能说出大概但是抓不住关键。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教学中。对于一项运动技术而言,抓住重难点会正确的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从而打好基础,久而久之能在实践中完成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就好比篮球运动员为什么会使用正确的技术动作练习投篮上万次或者更多,就是要形成动作的动力定型。在校田径队的训练过程中,如短距离跑(50-100米)。我们在讲授这项运动时就会细化分成:起跑(蹲踞式起跑)、加速跑等技术。而每个环节每个动作都有其重难点。所以每个项目教师都会根据项目特点安排不同的课时。微课程在其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对于一堂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教师首先会就本堂课的技术动作进行讲解示范,把重点难点教给学生。就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学习而言,理 论知识和练习的结合是不可缺少的。这一环节教师通常会去学习,练习。但不一定能达到专业教科书式的水平,因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是不同的。如果把重难点用微课程体现。而在制作微课程中也是教师学习的一种过程。微课程可以重复播放、可以暂停、更加直观易懂、趣味性高、而且不会遗忘、随用随取。相对于教师就动作的讲解示范节省了时间,学生正确的了解重难点,教师避免了教授错误的尴尬情况。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论学习再进行锻炼、教师的指导纠错。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2.微课在体育规则上的应用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规则性,这也是体育项目的特点。我们学习体育,学会运动技能其目的是什么?其目的是要学生会“玩”就是运用到实践中。就足球项目举例,我们学习了脚背正面踢球,脚内侧踢球等技术,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在实践体现。我曾在一堂八年级的体育课上发现学生竟然不知道如何发界外球,几乎不了解足球的比赛规则。对于运动项目的规则必须要让学生所了解,但是每个项目的规则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说清楚的,而且一些规则确实只通过讲述不容易懂,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也记不住。利用微课程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把规则通过文字、图片、小动画片的形势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通过看、更加全面直观的去学习,讨论,实践,教师再进行答疑指导。这样节省了体育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也更加了解这项体育运动项目,也会更加喜爱。
3.微课在体育健康心理上的应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确定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里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方面比较抽象,对于教师的传授来说也是个难题。通过微课程的体现会,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去理解去体会。当今网上有很多感人的微课程。短短的几分钟对于我的触动很大,如果结合体育项目是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体育竞技中我们会看到许多积极向上触动心灵的场面。比如五星红旗高高升起的时刻,或者由于临时的伤病坚持完成比赛的场面,或者面对落后的局面不放弃从而反败为胜的场面,以及一些冠军背后所付出的辛苦训练的场景。这些都是美好的素材。把这些良好的素材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通过体育获得心理上的学习,再把学到的东西融入生活中去,会使他们受益匪浅。体育课如果有了微课程的陪伴会更加丰富多彩,现在作为体育教师往往忽略了理论的重要性,比如在天气不适合上体育课的情况下室内课往往是没有什么可讲的只好看看自习或者交给其他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对于任何一项运动的技术动作而言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想想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那还需教练员吗?从学到会“玩”是一个很长的周期。体育课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持,学生通过微课程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再通过练习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可以说在基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体育教师微课制作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对教法研发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学校的特色,从学生的需要入手,从学生的兴趣下手,去追问和思考、发现、生成、研究并制作成微课,为学生成长和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更关阔舞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探究应用微课,继续制作微课,让微课更好地为我的教学服务,为学校体育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关中可.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2.高 芳.体育运动对初中生心里健康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8,(10).3.杜芸芸;;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二)[C];2004年.4.郭嘉.利用微课资源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17年.5.翁琳云.巧用微课助力体育实践课教学[J].新课程·下旬,2016.
第四篇: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
《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
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得中国广袤农村大地上的每一所学校,都能接收到来自天籁的卫星教育信号,亿万农民的孩子都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何更好的、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这就需要我们农村教师去探索、去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意在让现代远程教育走进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用于教学、面向学生,探求农远工程资源与小学数学有效整合的规律、途径、策略和方法。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好的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运用,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变农村小学数学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极大地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二)研究的内容
通过农远工程资源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和利用,提高农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及创造性运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的能力,实现育人水平的提高。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农远工程资源应用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创新课堂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应用农远工程资源,创设最佳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素质、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有效运用农远工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指针。由于农远工程资源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从而学好数学,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课题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课题研究方法。
实验法:按照随机的原则在同年级中选择实验班级,定期进行测试,收集各项数据,结合学生现状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描述。
经验总结法: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撰写论文或报告。
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实践的依据。
四、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
(二)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5月)
1、全部应用阶段
2、优化整合阶段
3、深入研究阶段
4、总结验证阶段
(三)结题、深化阶段(2012年5月—2012年7月)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对课题研究已产生的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并加以修正。
五、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探索出农远工程资源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两种方式
1、照搬、套用、全部应用式
2、剪切、选择、优化整合应用式
(二)教师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1、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2、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
3、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
(三)学生素质显著提高
1、学生学习方式更为主动
2、学生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3、学生成绩显著提高
六、研究结论
利用农远工程资源有效整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照搬、套用、全部应用式”和“剪切、选择、优化整合应用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目的,强调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激发学生创新学习欲望,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丰富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与态度的体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应用后一种方式教学效果尤为显著。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过程中感性认识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
2、创造性地、恰当正确地应用农远工程资源的探究不够深入
3、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于再提高,研究成果有待于再提炼
八、今后的研究设想
1、如何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水平,真正有效的实施课题实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如何把握好农远工程资源与课堂信息量,与学生心理,与课堂教学节奏调节的关系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注意农远工程资源与传统工具达成平衡,农远工程资源的使用为学生学更多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
4、解决理论成果的总结与提升滞后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经验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总结提升。
《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
课题实施总结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其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时,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景,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教学效率提高了。借助电教媒体,浓缩时空,超越时空,声像结合,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儿童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通过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外表与内观等多方面的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均能清晰而形象地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形成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
多媒体的运用,可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省时,有利于提高效率。传统教学,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致于教学时间过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几分钟内要消化一节课讲述的知识,其困难
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上,限制了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复习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为明显。教师可先把复习内容制成幻灯片软件,对本单元或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理出线索,强调重点、难点,然后在课堂上用计算机放映、讲解。把例题和例题解答制成各种动画幻灯片软件,使用起来更方便,不仅增大了学生练习量,而且使课堂教学更紧凑。大力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变题训练,提高课堂容量效果尤其明显。
当然,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远不止这些。它需要我们从教学进程最优化的角度去研究,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使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习作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
信息技术在习作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小学习作教学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恰当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对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探讨有效习作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习作教学; 辅助作用 ;实效性 ;可操作性 纵观传统的习作教学,经常出现“师高耗,生低效”的现象。从审题、选材、布局谋篇到讲评,老师往往讲得口干舌燥,收效却甚微。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深入,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受到冲击,我们欣喜地看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但是,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对习作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下面我就对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助突破难点,避免喧宾夺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环境”。[1]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习作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但是,信息技术只是工具,需要用时才用,不能喧宾夺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是看照片写作文。照片内容是1937年3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后,记者拍到的真实情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坐在被敌机炸毁的铁轨上,放声大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照片,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这次习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应用信息技术无疑可以帮助学生走进那个特殊的年代,降低习作的难度。有关这张老照片的背景资料非常多,如果不加选择地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应用,课堂上又是交流资料,又是观看视频,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本末倒置。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掌握好时机。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学校局域网和全球互联网查找有关日军侵华的资料,为本次习作做最根本的铺垫。教学中,在出示照片前,我播放了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的一段视频。随着课件中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画面上到处火光冲天,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视频最后定格在了这张老照片上,定格在了在废墟中嚎啕大哭的小男孩身上。震撼人心的场面加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仿佛来到当时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战争的无情、人民的痛苦、孩子的无助„„随后出示拍摄这张照片的历史背景。时间掌控在两分钟以内。以上信息技术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习作的难点,使学生快速进入照片呈现的情境中去,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围绕教学目标,避免画蛇添足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音乐广泛地应用到习作教学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入是习作教学中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时不少教师都使用了音乐。
特级教师闫学在执教习作《我的理想》时,就从欣赏歌曲《橄榄树》导入: 师:今天作文课的题目是“我的理想”。写之前,我们先稍微放松一下,听一首歌吧!这首歌叫做《橄榄树》。听的时候不仅要欣赏它的旋律,还要欣赏它的歌词。(播放歌曲《橄榄树》,师生凝神欣赏)师:孩子们,这首歌好听吗? 生:好听。我觉得这首歌抒发了演唱者的真情实感。
师:一首经典的歌曲,不仅要有动听的旋律,还要有优美的歌词。这诗一样的歌词是谁写的呢?(大屏幕显示三毛的照片)知道三毛吗?这首歌的歌词就是她写的。
“未成曲调先有情”,音乐的欣赏是为教学服务的,从《橄榄树》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导入,引出台湾作家三毛,再让学生猜三毛小时候的理想,师生间亲切、自然的互动就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开始了。
音乐也用在学生写作的环节,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时,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了看到的人和景,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对照片中的小男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对日本侵略者的行径感到无比愤怒。课堂练笔时,我播放了背景音乐《神秘园之歌》,伤感的音乐在教室里回旋,再次把学生带入了当时的情境中,恰到好处地渲染了课堂气氛。
音乐适时适度地进入习作课堂,确实事半功倍。但习作课不是音乐课,并不 是任何一次习作,任何教学环节都要借助音乐进行的,我们要把握好分寸,避免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时,课前播放一首呼唤和平的歌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效果不错。在课末,又播放了这首歌曲,自己演唱这首歌,让全班同学跟唱,结果,学生不熟悉这首歌,应和者寥寥无几。这一环节的设计仅仅是为了展示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目标无关,显然是画蛇添足了。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要讲实在求高效,避免哗众取宠
现实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中“指导观察照片上的背景”这一环节为例,请看以下两个教学片断:
片段一:
师: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我们就能说得有条理,从画面的内容想开去,就能说得更具体。听一听作家是怎么描写战后的场面的?(出示音频文件)
“烟尘滚滚,那被炸的屋子,全是乱砖碎瓦的荒地,空洞洞的,一望半里路并没有房屋,其余偶然剩下两堵墙,都烧得红中带黄,远远就有一股热气熏人。满地全是瓦砾砖块,零碎木料正挡了去路。屋顶成了个空架子,瓦全飞散了。”
师:听了这个片段,你有何感受? 生:写得具体生动。
师:你们也可以试着像作家这样,把看到的场景描述得生动一些,使人身临其境。
片段二:
师: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说得有条理了。我们还可以把看到的景物描述得更生动一些。同学们还记得《夜莺的歌声》中的这个句子吗?一起读一读。
生: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拟人。
师:是啊,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战争后的惨状描写得特别生动。我们还学过那些修辞手法呢?你能不能也学学作者,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都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说得生动一些呢?
在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本次习作有关的例文,用有强烈视听效果的课件将其重点句子或片段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得到启发,提高写作水平。但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应该考虑课件使用的实效性。
在“教学片段一”中,学生的注意力全被课件中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吸引过去了,作家张恨水的文字对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深奥,不好学习模仿,因此学生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自然这段音频材料起不到例文的示范作用,而且浪费了不少时间。
“教学片断二”中,教师利用了本单元的教学资源——《夜莺的歌声》中的一个拟人句制成课件,引导学生用上修辞手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照片上的景物。简简单单的课件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思路由此被打开,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发言异彩纷呈。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注重实效。要有实事求是之意,而无哗众取宠之心。不把现代信息技术当成教学表演、虚张声势的工具。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流于形式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在台上读,学生在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高度集中,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效果很不明显。即使是感觉到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但动手修改却感到困难。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习作的评改环节后,效果立刻有了天壤之别,它以方便、快捷的接收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反馈能力,让学生“眼见为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就让学生直接把片段打在电脑里发在网上,让全班都来看都来评,据说评改的效果很好。但是,评改的方式不管有多么先进,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网上评改,对第一课时的习作指导课来说,显然操作起来有较大的困难。首先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其次,学生打字速度快慢不一,而且他们对好作文没有明显的概念,不懂正确地评价它们。况且利用现成的投影仪、展示台和大屏幕等设备足以提高习作评改的效率。如果生搬硬套,采用网上评改的 方式,那只会流于形式,适得其反。所以,这样的好方法还要运用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学生身上才行。
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的教学中,学生当场练笔后,我选择两个优秀片断通过投影在屏幕上显现,片段一:被日军轰炸过后的火车南站面目全非。原本微笑的天空现在阴沉着脸,好像在无声地哭泣;远处的火车站台被炸得散了架,吃力地站在废墟上;人行天桥还在燃烧,痛苦地弯下了腰,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建筑物碎片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呻吟着;火车轨道扭曲着脸,愤怒地注视着远去的日军飞机。整个火车南站成了一个垃圾场。
欣赏了这个片段,学生不难发现片段的闪光点,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应用,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我也补充了学生没发现的优点:“片段采用了总分总的句式,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师生共评,集思广益,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修改过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片段二的评改也是如此,引导学生从“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一条废墟”、“搓搓眼睛”“磕磕绊绊地去找他的爸爸妈妈”等用词不当的地方引导学生自主修改。由于多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修改便利的优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师生间的合作意识,同时又让学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能。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很容易明白自己作文的缺点和不足,激发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在第二课时的习作讲评课上,我经常把写得好的文章制作成课件展示出来,进行范例讲评;也把典型的病句、病例投影出来,进行分析、推敲。引导学生点评,并广泛讨论,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每次修改完成后的作文,经全班学生共同推荐几篇优秀的习作进行网上投稿。还大胆鼓励学生在QQ空间、班级博客上发表作文,互评互改,此时的网上评改方式显然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也使习作从课堂延续到生活。
可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又不完全依赖、不拘泥呆板,用得合理,用得有效,习作教学才能真正得到优化,学生的习作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