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励性评价在思品中应用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激励性评价在思品中应用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一: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他长得胖乎乎的,坐在教室的最后边的角落里。我喜欢叫他小胖,在我的印象中,他的成绩并不出色,但是他也不是很淘气的孩子,在我近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很少能注意到他。就在我在上《我爱我家》的这节书时,我让学生当堂写一篇小短文,表现对家人的爱,他表现的格外认真,不但带齐了课堂所需要的所有材料,而且作品也很有个性,在展示优秀的作品的时候,我也展示了他的作品。也许由于他平时太不出众,总之有的同学对于他的作品得到我的表扬提出了异议:“老师,他的作品也叫好作品呀”“他也能写出好作品呀”学生中发出了“嘘„„”声。这时,我留意到原本激动和骄傲的小胖这时低下了他圆圆的可爱的大脑袋,不敢看同学们也不敢再看我。“同学们,你们看小胖写的作品,既有文采又有真情实感。”我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着,“写出他对家人的爱,对父母孝敬的打算。还有具体的做法,不像其他同学的泛泛而谈,你们说,他的作品是不是很有可操作性,很有个性很有创意很优秀呢?”学生们听了我的解释,终于理解了他的作品,并认可了他。看着小胖重新抬起的羞得通红的大脸盘,我们俩会心地一笑。从那以后,我发现小胖同学明显地变了,他变得更自信更可爱了,他越来越认真了,而且他更愿意接近老师了。
案例二:我所教的七年级一班有个叫陈江敏的小男孩。他并不是那种不认真学习的学 生,相反他上课非常用功非常努力,可是他对所学的知识总是掌握不好。经过一番深入调查我知道了他原来是属于那种反应稍微慢的学生,而他自己也对每次这样的结果感到很失落。我决定瞅准机会鼓励一下陈江敏。机会终于来了,又一节上思品。我讲完后,给了学生适当的时间后,我说:“同学们,我想请同学起来回答:如何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我先叫了几个同学,他们很熟练的回答出了答案。我偷偷的观察陈江敏发现他一直在那里记着,于是心里有底了,我觉得他记住了。于是我叫了他:“陈江敏同学,请你把这个问题再重复一遍好吗?”他站起来我问他:“怎么样,记住了吗?”他点点头。“好,那你就说一下吧,我相信你能行。”或许,我的鼓励起了作用。他静静思考了一分钟左右比较熟练地说出了那个问题的答案。那时那刻我永远忘不了:我被他感动了,我眼里噙满了激动地泪水,和同学们一起送给了他一片热烈的掌声。我接着真诚的对陈江敏说:“只要自己不放弃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能行!”那一刻他重重的对我点了一下头。从那以后陈江敏上课更努力了,我不时的抓住机会来表扬陈江敏,或对他个人话语鼓励,或对他书面表扬,或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对他鼓励等。我欣喜的发现陈江敏学习上逐渐有了很大的气色,各门功课都在一点一点的进步,他也从那个比较腼腆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见了老师能主动问好跟老师打招呼有点外向的小男生了。实践证明,把鼓励送给那些特别的孩子,我们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他们会向我们展示他们生命的另一种精彩!案例三:我在讲《家,温馨的港湾》这一课时。在讲到难忘父母养育恩时,我用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佩杰照顾养母的视频,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身边孝敬父母的事例。当时我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我发现其中五组的六个学生,很少发言。我决定想办法激励他们组来回答问题。于是,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给五组同学锻炼自己的机会?”。“想”,大部分同学都高喊。“那好,我们就把这次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五组同学。”我说道,“同学们,你们举手回答或直接站起来回答都一样,问题答对与否不要紧。要紧的是敢于向自己挑战,不要害怕。只要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越来越多。” 说完之后,我问了第一个问题:孟佩杰照顾她的养母累不累?她为什么要照顾养母?问完后,五组推选了代表孙冰畅起来,她一开始站起来等了大约一分钟还不说话。于是我问她:“在视频里你看到孟佩杰怎样做的?”“给她母亲做饭喂饭、洗尿布、每天做康复训练”,“那你说作为一个孩子,做这些累吗?”“累”,“好,那你说,既然累她为什么还这样做?因为是养母,她完全可以不管她,是吗?”一听我这样说,孙冰畅急了,“老师,那可不行,虽然她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是养母,可是孟佩杰小时候她妈也照顾过她。现在孟佩杰应该报答她的妈妈了。”问到这里,我觉得可以了,应该把机会再让给五组其他的同学了。我就说:“同学们,孙冰畅同学回答的好不好?”“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那我们接着再请五组的其他同学接着回答:“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孝敬我们的父母?”五组的张冬起来,脸都红了,不知所云,我说:“张冬,老师相信你能行,你就说说你在家里怎么做的就行?”张冬在那里低头考虑了大约半分钟左右,把自己日常在家里帮父母洗衣做饭等事说了一遍。我被他真的感动了,那么小的孩子在家里干的的确不少,尤其他还说了那次他姥姥在他家时,爸妈上班他照顾姥姥的事,我感觉他已经是小小男子汉了!没有等我表扬,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是同学们对他肯定对他的赞扬……
反思:
1、避免将激励性评价形式化
教师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形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辨析,一概而论,笼统的给予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不是出自真情实感。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种种答案,漫不经心、无一例外地脱口而出“不错!”真好!”。这种有口无心、闻而不思的评价,完全是在走形式,并不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很多情况下,由于学生各自的思维范式不同,因此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答案。在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要呈现出积极的期望性,找出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范式所在,然后对其中正确的因素进行肯定,明确不足,指明方向。在课堂中教师不仔细倾听或者这样不加辨析、煞有其事地作了“哦、好”等空洞的、形式化的鼓励,态度不温不火,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一种肯定,实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仅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
2、评价要适度,具有针对性
教师实施激励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诚然,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但是,物极必反,过多的表扬正如过多的批评一样,并不可取。表扬的泛滥化必然带来激励功能的淡化,没有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是不能够激发学生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因此,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掌握好度,在一定时间内表扬或奖励的次数要合适。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度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程度来决定是否进行表扬以及如何表扬。
同时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要有针对性。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评价应该适当、中肯、具有针对性,不可泛泛而论、过于笼统,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只说一句“你真棒”、“太好了,你真了不起”等类似的激励,其效果就不如具体评价的效果好。例如,激励性评价可以就事论事,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或者学生的某一具体作品进行点评,也可以针对学生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学习和进展进行评价,但激励性评价语一定要有深度、广度,应该把“好”再说得具体一些,有针对性一些,究竟是“语言好”、“表情好”、“见解好”,还是“思维好”等。另外,教师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时要出于感性和理性的思考,要有真挚的情感,及时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真诚的评价,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教师的评价是诚心诚意发自内心的,而并不是在走形式,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励、增强信心,明确方向。
3、批评也是激励性评价
批评属于负激励,除正激励外,在教学中施以惩罚,批评等同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动力,我们把这种激励称之为负激励。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批评,批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总会遇到某些无所适从的困难,总会面临他人的批评。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在于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那种一昧肯定的激励性评价,只会让学生盲目乐观,看不清自身的不足,这样的评价不仅不利于他们反思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缺少批评,学生有了过错,教师就应该给予适当的批评,并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认清事实,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当然,批评要讲求方式,不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委婉地否定,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概而言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励性评价就是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总之,激励性评价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生评价方法,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施,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找到前进的动力,也让学生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第二篇: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原创
激励是学生进步和成功的催化剂和推进器。心理学研究显示:鼓励、肯定、赞许能增添人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获取成功的巨大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鼓励、肯定、赞许的次数越多,他们良好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因而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下面笔者浅谈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的几点做法和广大同仁分享:
一、注重创设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实施课堂有效评价的重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和亲切的话语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营造出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课堂环境。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在愉悦的、高涨的情绪中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这种氛围中学习、进步,才能真正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
二、丰富激励性评价语言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许多老师毫不吝啬对学生表扬与激励,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尊和自信,鼓励学生持续发展。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不少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单一,一段时间后,学生也就有了厌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多种方式来实施激励性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短文后来讲,如果老师这样来评价学生: “你读得真好!” “你口齿清晰读的流利而有感情,你真棒!”“老师觉得,你的水平可以能当一个播音员了,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 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深深地被感染了呢?怎么会不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教学高潮就这样形成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三、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的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更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和肯定。有时老师的一个浅浅的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
四、评价要融入真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写出工整又美观的一页作业时,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字,再写上一句“老师喜欢看你写的字:干净、漂亮!”;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鼓励他说:“老师真为你高兴、为你自豪!”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无疑是给学生最好的激励与鼓舞。
五、把握好激励性评价的尺度
教师注意激励性语言的轻重。教师激励性语言的轻重,直接影响着激励性评价效果的大小,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激励性语言的强度与效果呈抛物线形:开始,两者间成正比,在达到一定高度后,效果则自然减退。所以,在以激励性评价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时,初始阶段的激励性语言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特别是针对某些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即使他们取得点滴进步,也要以较大的强度给予激励。一定时间内激励性评价的次数要合适。太少,对学生情感触动轻微,起不到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太多,容易使学生不以为然,默然视之,形成疲塌的心态。对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的学生,激励性评价的次数要吝啬,只有在其取得较达成功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其感受到获取激励性评价的不易,从而努力投入以获取激励性评价。而对那些平日学习较为懒惰、少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的次数可以多些,此时老师千万不要吝啬激励性评价。举个例子:我们班的一位性格内向的孩子老师们反映他回答问题时紧张的大喘一口粗气再回答老师的问题,我们商量要多多鼓励他,及时表扬他。只要他举手就给他机会,并始终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渐渐地他不仅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克服了紧张的毛病,也对自己有自信了。因此,可以看出在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但是,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日趋提高,激励性评价的次数也要随之递减,以保持其对激励性评价的渴望,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持续。激励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赏不过时”,而这个最佳时机就是要及时,激励性评价也是如此。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取得成功时,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正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赞许与肯定。而这种肯定,特别容易满足学生要求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也就更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投身学习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激励性评价的魅力,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这样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往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总之,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时,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课堂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就可以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在一次次充满真诚与个性的评价中得到个性的张扬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健康成长!
作者原创
激励是学生进步和成功的催化剂和推进器。心理学研究显示:鼓励、肯定、赞许能增添人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获取成功的巨大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鼓励、肯定、赞许的次数越多,他们良好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因而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下面笔者浅谈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的几点做法和广大同仁分享:
一、注重创设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实施课堂有效评价的重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和亲切的话语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营造出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课堂环境。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在愉悦的、高涨的情绪中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这种氛围中学习、进步,才能真正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
二、丰富激励性评价语言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许多老师毫不吝啬对学生表扬与激励,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尊和自信,鼓励学生持续发展。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不少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单一,一段时间后,学生也就有了厌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多种方式来实施激励性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短文后来讲,如果老师这样来评价学生: “你读得真好!” “你口齿清晰读的流利而有感情,你真棒!”“老师觉得,你的水平可以能当一个播音员了,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 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深深地被感染了呢?怎么会不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教学高潮就这样形成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三、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的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更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和肯定。有时老师的一个浅浅的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
四、评价要融入真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写出工整又美观的一页作业时,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字,再写上一句“老师喜欢看你写的字:干净、漂亮!”;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鼓励他说:“老师真为你高兴、为你自豪!”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无疑是给学生最好的激励与鼓舞。
五、把握好激励性评价的尺度 教师注意激励性语言的轻重。教师激励性语言的轻重,直接影响着激励性评价效果的大小,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激励性语言的强度与效果呈抛物线形:开始,两者间成正比,在达到一定高度后,效果则自然减退。所以,在以激励性评价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时,初始阶段的激励性语言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特别是针对某些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即使他们取得点滴进步,也要以较大的强度给予激励。
一定时间内激励性评价的次数要合适。太少,对学生情感触动轻微,起不到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太多,容易使学生不以为然,默然视之,形成疲塌的心态。对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的学生,激励性评价的次数要吝啬,只有在其取得较达成功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其感受到获取激励性评价的不易,从而努力投入以获取激励性评价。而对那些平日学习较为懒惰、少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的次数可以多些,此时老师千万不要吝啬激励性评价。举个例子:我们班的一位性格内向的孩子老师们反映他回答问题时紧张的大喘一口粗气再回答老师的问题,我们商量要多多鼓励他,及时表扬他。只要他举手就给他机会,并始终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渐渐地他不仅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克服了紧张的毛病,也对自己有自信了。因此,可以看出在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但是,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日趋提高,激励性评价的次数也要随之递减,以保持其对激励性评价的渴望,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持续。激励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赏不过时”,而这个最佳时机就是要及时,激励性评价也是如此。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取得成功时,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正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赞许与肯定。而这种肯定,特别容易满足学生要求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也就更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投身学习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激励性评价的魅力,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这样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往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总之,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时,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课堂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就可以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在一次次充满真诚与个性的评价中得到个性的张扬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健康成长!
第三篇:案例教学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案例的目的在于提供真实而典型的材料,供学生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编选案例时要反复推敲,筛选能精确地、鲜明地反映教学内容特点的案例,运用这些典型的案例能使更多的同学产生“顿悟”的感觉,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应用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选择的原则
2.1 目的性原则。教学案例的选择一定要与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而不是单纯为引起学生兴趣或注意来作为选取标准。否则将使学生偏离学习的方向,破坏整个教学结构,效果适得其反。
2.2 针对性原则。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教学案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案例若太难太偏,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案例和寻求答案,那就偏离了向学生展示案例的初衷,反而额外增加了教学难度,得不偿失。
2.3 启发性原则。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教学案例应该达到引人思考、启迪智慧的效果。通过对案例的思索,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会大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3.1 精选案例。案例的目的在于提供真实而典型的材料,供学生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编选案例时要反复推敲,筛选能精确地、鲜明地反映教学内容特点的案例,运用这些典型的案例能使更多的同学产生“顿悟”的感觉,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对外开放”的内容时,选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案例,长达15年的“入世”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一个缩影,这里面浓缩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力度等许多问题,通过透视、分析这一案例,学生对“对外开放”问题就有了一个全然的认识和了解。
3.2 案例引入。案例的引入需要一定的技巧,这里的技巧是指呈现案例时要把握好时机,还要选择恰当的、灵活多变的呈现形式。有的案例放在教学某个课题之前展现,有的案例放在教学某个课题之后展现,这要视课题本身的特点而定,其实这还不是主要的,呈现案例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学情。
3.3 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将案例内容与相应的政治理论联系起来,循着案例事件发展的进程,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4 总结评述。这一阶段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先做总结,然后由教师来做总结和点评,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3.5 评价反思。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评课,通过书面问卷调查或者口述调查等形式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概念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师自我评价,教师要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是比较困难的,但有些简单的问题还是可以进行自我评价的,如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关注?教师自己是否做好充分准备?案例是否真实,是否符合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中是否有一种自由氛围?是否使课堂在饶有趣味中伴随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 使用“案例教学法”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4.1 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案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是为了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
4.2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案例教学中,核心是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的参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案例的选择、小组的划分、讨论中的引导、恰当的点评等,都要求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 演员”。
总之,“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最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改变了以往教师单纯讲授、注入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四篇: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励性评价的案例与反思
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励性评价的案例与反思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更是涤荡着我的心怀,在与课改同时的日子里,我实践着,求索着,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我们低年级的语数老师纷纷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刺激性激励的评价。的确,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一味提倡无原则的激励性评价,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是否能真正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呢?
案例1:这是一堂气氛活跃、热闹的语文课。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个词的,还是写了几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正好!”“真行”!“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与耳。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可能是教师太投入了,竟没有听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拉拉......反思:廉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说实话,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们低年级的语数教学的课堂上还真是为数不少。或许是处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人性的关怀,再或者是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都慷慨无私地献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头了就未必是好的了。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事实上,对孩子而言,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和应付的学习态度。
待续
案例2:曾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老师的激励性评价语可谓热情洋溢。这位老师上的是《四季》一课,当学生结结巴巴读完第一段时,教师随即表扬:“你读得真好!”试问:他读得好吗?到底好在哪里?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可能认为“结巴读书”就是好呢!
读完四个季节后,老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可能会游泳就是聪明吧。
反思:“高帽子”可以随意戴吗?
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看出,教师的这些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个大帽子,扣在谁头上都行。像第一个学生,他结巴很长时间才读完“春”这一段,教师还表扬他读得好,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个孩子克服困难,认真读书的过程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再看第二个学生,教师的评价语是“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其实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在他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道出了喜欢的理由,教师应及时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你喜欢的理由,让我们听了更明白了。”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其余孩子都来学习这种说话方式。可上述案例中,由于老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学生也就错失了一次次“样长避短”的机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例行公事般地把事先制成的“高帽子”随意地抛给孩子,这是极不负责的。
案例3:一位老师执教口语交际课《我最爱吃的水果》。教师问学生喜欢吃什么水果,一个孩子脱口而出:“我喜欢爱吃苹果。”奇怪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语病充耳不闻,微笑着鼓励:“你说的真好!”
又如,在教学《一束鲜花》时,教师请学生说说这是一束怎么样的鲜花。孩子有的说“五颜六色”,有的说“五彩缤纷”,还有的孩子说“五花八门”。教师不加分析,大声鼓励:“小朋友们的词汇可真丰富,说的棒极了!”
反思:老师,您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了吗?
也许上述案例有点极端,但是你不能否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确实有个别失听的老师。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个环节,而所谓的听,更多的只是“作秀”,更可悲的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作秀”。其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正误、深浅之分的,语言的积累有多少之分,语感有优劣之分,语文能力有高低之分。试问,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盲目鼓励,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有倾听,哪有交流?没有交流,孩子怎会进步?
教育评价的基本功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提高,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不仅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往深处说,是对学生一中错误思维的肯定,而这种肯定,也许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老师们就让我们每节课后问问自己吧,今天我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发言了吗
案例4 :这是一年级的课堂。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正在上《秋天的果园》。课已接近尾声了,看得出,老师很有积累意识,正在指导小朋友背诵。课文只有两句话,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能背出,有的甚至已经背得滚瓜乱熟了。可能老师为了检验教学效果,也有可能为了掀起一个教学高潮,捧出了一大把水果。你背出了就奖励你吃一串葡萄;他背出了,则奖励一个梨。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背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反思:激励性评价一定要带功利性吗?
激励性评价是课堂的一种手段,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比如小红花、智慧星星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期间吃一个水果,开展一些“争红花“夺红旗”之类的活动,的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学生会把学习这一目标,置于脑后不顾,而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的目的,转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回答对了问题就能得到奖励。因此,课始还能看到一些孩子积极参与学习,而当他们得到奖励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不那么积极参与了。更糟糕的是,许多学生对智慧星星和小红花等东西熟视无睹,失去兴趣,时时盼望着有更新鲜的东西来刺激他们。我想,这一结果显然与教师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第五篇:浅谈在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
浅谈在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
毋庸置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评价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以前那种太重结论、单一的评价标准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改以往单一评价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多种方式。那么应该如何诠释评价的真正含义?下面我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再提高,这是评价的关键所在。在从事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对低年级学生而言,鼓励性评价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鼓励性评价的激励作用如一束灵动的火焰,它燃亮学生内心深处求知上进的希望之路,使星星之火最终成燎原之势。
1.春风化雨贵及时
学生是一个个活泼泼的个体,他们身上随时都在闪光,就看我们老师是不是能捕捉住这些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那么 老师的一个鼓励性的眼神、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抚摸,一次会心的交流,只要发自肺腑,情感真挚,都有可能让时间凝滞,让瞬间成为孩子们成长记忆中的永恒。因为低年级孩子在道德评价能力方面,表现出“他律”的道德。在他们的眼中,凡是老师要求的、夸奖的行为,都是对的、好的。因此,每个孩子都特别渴望得到赏识。我班的一位学生,顽皮好动,如脱缰的小野马,对他来说,任何说教都是徒劳的。有一次下课后,他很得意地告诉我:“老师,我认识双人旁”。我马上笑了,说:“是吗?真了不起,从哪儿认识的?”“书上的”。说完一溜烟跑了。上课时我在班上表扬了他喜欢看课外书,并且知道了很多知识。让人惊喜的是,这此评价拨动了他看课外书的心弦,从此以后,一有时间他就来问我,“九大行星有哪些?孙悟空打了几次才把白骨精打死?……”知道的多了,上课便想显示一下自己,因此在课堂上他听讲专心了,时常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昔日那个把全班搅得鸡犬不宁的学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好读课外书,认真听讲的孩子。
2.中肯丰富有真情
其实,鼓励性评价仅仅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成功的教育者都清楚地认识到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一定不能没有人格尊严,否则将是一败涂地,即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只要老师的评价是真实的、真情的,孩子便会觉得自己是受人重视的、尊重的,他就会更加自尊、自重、自信。
在课堂上的评价中,教师的语言要丰富,更要中肯,恰如其分,最忌敷衍了事。如: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都是“太好了!”“太棒了!”“不错”。这样简单不动脑筋的评价会使学生如同吃鸡肋一般,收效甚微。如果我们能评出“好在哪里”,那评价的效果就非同小可。例如可以说“你的声音比以前大了”,“你读的真有感情,让大家仿佛看到了……”,“你看书真仔细”。我们不妨拿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但一定要从实情出发,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诚。教育家赞科夫早就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3.独特自主显个性
在与低年级家长的沟通中,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们都是“报喜不报忧”。遇到老师表扬、考试成绩好就乐得手舞足蹈,赶紧跟家长说自己的“丰功伟绩”,一高兴就是半天。这是为什么?因为孩子们渴望被肯定、欣赏,希望证明自己是有用的、被需要的。那如何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喜可报?千人一面的评价方式当然会使孩子们兴味索然。如何让评价成为一种激励方法,根据孩子们的个性来评价他们,让孩子们乐颠颠地去提高自己并且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针对低年级课程标准对认字、写字和朗读的要求,我宣布开展评选“小百灵”(课文读得通顺有感情、声音洪亮的)、“小小书法家”、“优秀队员”活动。除了老师评选的项目,孩子们可以自报自己进步的一项,孩子们自报的项目五花八门,有“故事大王”、“跳绳冠军”、“古诗背诵大王”……评上的名单都在后黑板上的相应表扬栏目出现,老师再把孩子们得到的称号用印章刻在他们的作业本上。这样就有很多孩子可以“翘起尾巴做人”,就可以有很多在家人和亲戚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全班有 50位同学,有称号的就有将近40 人,没得到的也在某一个方面努力。从这以后,我发现孩子无论是练字、朗读还是读课外书甚至是做课间操都比以前更有劲头了!谁不想得到更多的嘉奖呢?
有一次,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看到我们班一位同学写的字说:“真漂亮!”“那当然!我是小小书法家!你好好练,肯定也会成为小小书法家的,……不对,应该是‘大大’书法家。”好一个小机灵鬼,稚嫩的话语里充满骄傲。“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的确如此。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找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的真实,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最终使学生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
总之,如果我们老师学会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去评价他们。那么,评价就会如一束灵动的火焰,有效地加强了师生的交流,贯穿于课堂内外,而教师的鼓励性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