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励性评价在地理教学中的初步探索
激励性评价在地理教学中的初步探索 吴军齐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应用既为课堂改革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新“平台”、同时又对课堂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不少冠以“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的新称呼罢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情、地理教材本身等因素影响到了新课程课堂地理教学。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高效课堂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 激励性评价 自主学习探究合作 有效性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大幕也缓缓拉开,首先我们学习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昌乐二中在运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杜郎口中学在实施“高效课堂”过程中的做法,通过学习,我感觉收获不少,深感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形势了,而当前推陈出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中学阶段所大力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地理课要实现高效课堂,就要努力做到:积极主动、达成目标、注重过程、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高效学习。下面我就这学期来自己的学习心得及在地理课堂上对“高效课堂”的实践,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实施前的班级准备工作
为了在地理学科开展“激励性评价”教学模式,我做了一下准备工作:(1)按照激励性评价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地理学情制定实施方案。
把全班学生按照地理学情的好坏分为六组,每组按照ABCD四个档次的学情好坏进行穿插排座。把优等生、中等生和待进生均衡分配在每个小组相互兼顾。
(2)每组指定一名学习基础好且认真负责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安排、检查、督促、评价、记录本作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学习情况。
(3)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知道,理解什么是高效课堂,怎样参与到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
高效课堂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达到的基本目的,即“一个目的、两个减轻、两个提高、两个基本点”。一个目的:让不学、厌学、不动的同学积极主动的动起来,变得喜欢地理、爱学地理,从而提高班级的整体地理教学成绩。两个基本点:关注地理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做起,人人成功整体才能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依据地理学情结合学习内容,抓住一个问题,揪住一个知识点让其掌握。然后再“放大”相关知识,上下关联四处出击促进学生发散。例如:在讲授有关时间问题计算时,多数学生常把“时区、区时、地方时”混为一谈,进而导致计算出错!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从概念入手对时区、区时、地方时进行区别。其次,结合地图对时区、区时进行区分。第三,把学生带出课堂,告诉他测量子午线的方法,然后告诉他什么是地方时。两个减轻: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两个提高:提高地理老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欲望。如何打造适合自己所带班级学情的地理高效课堂?我组织师生共同研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打造地理高效课堂必须从教师、学生、及师生结合三个方面实践做起。教师必须达到四个要求:充分细致的课前备课(地理导学案);科学的学法指导;积极有效的奖励与评价机制;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学生要从三个方面做起: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自主的课堂探究精神;扎实的课后巩固习惯。
二、精心做好地理导学案
要上好一节课,实现地理教学高效的基础是,我们老师要精心做好地理导学案的编写工作,导学案不仅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备教学设计(包括教案设计和课堂活动设计),这是一项很复杂很劳累的工作,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平时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把课本读“厚”。我通过上网等各种途径去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解决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这个过程的任务最重,要在杂乱的资料中有针对性的选取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材料,然后再按照知识系统循序渐进的整理出来。例如在学习《地形和岩石圈》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地理专业术语特别多,如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震波、横波、纵波、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等。这些专业术语大多数学生比较生僻,需要老师进一步解释说明。二是把课本读“簿”。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努力把课本文字变成自己的特色、具有吸引力的课堂语言,并且及时向老同志虚心请教,完善自己的导学案的编写。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我的教学思路以导学案的形式设计成文字形式,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形成自己地理导学案的设计模式,即预习交流—展示问题—合作探究—当堂达标—学后反思。
1、“预习交流”
教师先给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再给出适量的探究问题,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学,自主掌握大部分容易的知识点,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节约时间。
2、“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这一节课的重要一步。在导学案的编写上,常常分条理、循序渐进地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发给学生自主探究,等到上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逐一解决遇到的困难,遇到抽象的问题时适当展开讲解,如 “日本国土面积狭窄资源匮乏,但为何经济发达”,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地图或部分文字资料反映的知识用问题的形式提问出来。例如,“地球的大小”这幅图,通过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和最大周长三个角度反映了地球的大小,图本身也反映了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大小和形状的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加以解决。当然一节课不会有太多的难点和抽象问题,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多以小组讨论、组内达成共识、组与组之间归纳结论的形式进行。这一节课上,如果让学生大胆放手参与课堂活动,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学生许多平日被忽视的优点,例如,思维活跃,独具见解,一语中的,团队意识强等。我想这种惊喜的发现才是我们对学生要求的学习效果吧!这一环节一般占30分钟视情况而定。
3、“当堂达标”
这一环节是结合讲授内容,有针对性的搜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组织学生当堂限时训练,这种训练可以独立完成、通过探究完成、小组内合作完成,也可以让小组间相互竞争,看哪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例如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有的小组学生建议,可总结为个24个字:流出高原、进入平原、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在组员参与讨论探究的时候小组长就要发挥导演的角色,安排任务,督促评价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用分数的形式予以体现,每周进行公布。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也变成了裁判员,为每小组的课堂活动表现打分,每周公布一次,评选出课堂活动优秀小组和同学,并在下周班会予以表彰。
4、“学后反思”
本环节是留给学生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情和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自主进行反思,有问题的,或以小组内讨论解决,或请教其他同学及老师解决。我还鼓励学生写学后反思。尝试写一写这节课的学习心得体会。或是学习上的认识,学生可以把学习感受写在当天作业的后边,我在批阅作业的时候会给以评价,当然这些评价是以鼓励性的话语为主出现。例如;“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分量、就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三、用心上好每节课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地理高效课堂的主要展示平台。下面我就上课的几个环节说一说我的做法。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整个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导入往往成就了一节精彩的地理课,所以地理课程的导入要有趣味性,用生动诱人、精炼点题,设计悬念且探究性强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好的导课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例如,在讲授“秦岭—淮河线”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大秦岭》来了解秦岭淮河在中国的地理意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激起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学习过程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节好的课堂应该到处都充满学生参与的影子,那么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呢?(1)我尝试着建立了相关的评价机制,例如:《高效课堂学生课堂活动评价表》和《高效课堂小组活动评价表》依托这两个评价表,积极的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快乐的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探究学习“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时,我先列出提纲给出相关的问题,然后各小组长组织分配任务给每个组员,让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的感觉!然后我可以促进小组间的竞争,那么这个时候每个组员都肩负着为本组荣誉而奋斗的使命!这时候组长就会对每个组员的课堂活动进行考评(包括上课主动学习情况、回答问题情况、老师安排任务完成情况、本组活动互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上课纪律情况、及小组间活动情况)用分数的形式予以记录。我们把不同的分数化成类似QQ等级的形式,如:几个星星、几个月亮、几个太阳等等不同档次,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每个同学都在为自己的荣誉而奋斗!同时也在和其他同学间进行比较等级,这样一来平时上课睡觉的、玩手机的、不做作业的、和老师顶嘴的等,几乎完全消失。(2)课堂上的“讲” 课堂不是讲堂,老师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老师对于这节课“讲什么、怎么讲”要做到心中有数。我觉得核心问题必须讲,思路方法必须讲,难点重点必须讲,那么怎样讲?就是讲的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节奏不能过快,一般控制在8分钟以内,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学生通过合作和探究学习,把新疆的地形特征可与“新疆”的“疆”的右半部分联系起来,“三横”表示三山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田”表示两大盆地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又如意大利的轮廓图像高跟靴子。把难记的地理轮廓形象化便于其掌握。
(3)课堂上的“学”
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探究学习就是变传统的“教我学”为“我会学”;合作学习就是“乐学,思学”。这三种学习方式要具体依据情况而定。(4)课堂上的“讨论”
地理高效课堂是建立在课堂有效讨论学习的基础上的,所以有效课课堂讨论学习要建立在学生个体充分的思考和参与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布置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给学生留足充分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例如,在学习“日本”一节时,我先对日本国土狭小,森林覆盖率居世界前列,却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特点做了简单的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材料进行提问。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使学生“会问”,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
(5)课堂问题的设计
提问是课堂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将老师的关注焦点从内容转移到学生身上。好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疏通拓宽学生的思路,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如学习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时,提出“为什么我国冬季越往北,气温越低,南北温差越大?夏季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进一步提出:“影响我国冬夏季节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
好的导课只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完美的课堂小结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总结的同时,不但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促进学生在课后主动搜集解决重难点的资料,这样就能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批阅和课后辅导
认真的作业批阅和耐心的课后辅导,都是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批阅作业,你可以发现上课时觉察不到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习效率才能进一步增强!通过对学生的辅导,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还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以后更好地组织教学奠定基础。如有些同学没争取到机会,但他在作业中把我国的陆上邻国编为:陆上疆界两万千米,相邻国家一十四个,东邻是朝鲜,北有俄(俄罗斯)和蒙(蒙古),西北哈(哈萨克)吉(吉尔吉斯)塔(塔吉克),西有阿(阿富汗)和巴(巴基斯坦),西南印(印度)尼(尼泊尔)和不丹,南有缅(缅甸)老(老挝)南(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可编如下顺口溜:东邻韩国和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部隔海马(马来西亚)文(文莱)、印(印度尼西亚)等,这就值得其他同学学习。
六、做好落实工作
“再好的教学模式如果脱离了学生,都是空洞的毫无生机的”因此老师要在抓落实上,坚持不懈,绝不能放松。课堂上要将学习任务明确,每个小组长要将学习任务分配到人,做到具体、扎实。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课堂活动表现、每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检查他们把讲授的知识是否真正领悟。对于那些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一定不能放过,要及时督促完成。通过几次月考和期中考试的检验,我深深地感到“抓落实”的重要性,的确,学生的“学”要比老师的“讲”更加重要。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更新,研究学习。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地理新课程教学论》 王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2、《教育学》 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3、《如何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李冬英
4、《昌乐二中的秘密》 周至县教研室 2010.12
5、《全国有效课堂实践策略研讨学习资料》 周至县教研室 2010.4
第二篇:浅谈在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
浅谈在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
毋庸置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评价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以前那种太重结论、单一的评价标准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改以往单一评价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多种方式。那么应该如何诠释评价的真正含义?下面我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再提高,这是评价的关键所在。在从事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对低年级学生而言,鼓励性评价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鼓励性评价的激励作用如一束灵动的火焰,它燃亮学生内心深处求知上进的希望之路,使星星之火最终成燎原之势。
1.春风化雨贵及时
学生是一个个活泼泼的个体,他们身上随时都在闪光,就看我们老师是不是能捕捉住这些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那么 老师的一个鼓励性的眼神、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抚摸,一次会心的交流,只要发自肺腑,情感真挚,都有可能让时间凝滞,让瞬间成为孩子们成长记忆中的永恒。因为低年级孩子在道德评价能力方面,表现出“他律”的道德。在他们的眼中,凡是老师要求的、夸奖的行为,都是对的、好的。因此,每个孩子都特别渴望得到赏识。我班的一位学生,顽皮好动,如脱缰的小野马,对他来说,任何说教都是徒劳的。有一次下课后,他很得意地告诉我:“老师,我认识双人旁”。我马上笑了,说:“是吗?真了不起,从哪儿认识的?”“书上的”。说完一溜烟跑了。上课时我在班上表扬了他喜欢看课外书,并且知道了很多知识。让人惊喜的是,这此评价拨动了他看课外书的心弦,从此以后,一有时间他就来问我,“九大行星有哪些?孙悟空打了几次才把白骨精打死?……”知道的多了,上课便想显示一下自己,因此在课堂上他听讲专心了,时常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昔日那个把全班搅得鸡犬不宁的学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好读课外书,认真听讲的孩子。
2.中肯丰富有真情
其实,鼓励性评价仅仅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成功的教育者都清楚地认识到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一定不能没有人格尊严,否则将是一败涂地,即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只要老师的评价是真实的、真情的,孩子便会觉得自己是受人重视的、尊重的,他就会更加自尊、自重、自信。
在课堂上的评价中,教师的语言要丰富,更要中肯,恰如其分,最忌敷衍了事。如: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都是“太好了!”“太棒了!”“不错”。这样简单不动脑筋的评价会使学生如同吃鸡肋一般,收效甚微。如果我们能评出“好在哪里”,那评价的效果就非同小可。例如可以说“你的声音比以前大了”,“你读的真有感情,让大家仿佛看到了……”,“你看书真仔细”。我们不妨拿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但一定要从实情出发,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诚。教育家赞科夫早就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3.独特自主显个性
在与低年级家长的沟通中,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们都是“报喜不报忧”。遇到老师表扬、考试成绩好就乐得手舞足蹈,赶紧跟家长说自己的“丰功伟绩”,一高兴就是半天。这是为什么?因为孩子们渴望被肯定、欣赏,希望证明自己是有用的、被需要的。那如何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喜可报?千人一面的评价方式当然会使孩子们兴味索然。如何让评价成为一种激励方法,根据孩子们的个性来评价他们,让孩子们乐颠颠地去提高自己并且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针对低年级课程标准对认字、写字和朗读的要求,我宣布开展评选“小百灵”(课文读得通顺有感情、声音洪亮的)、“小小书法家”、“优秀队员”活动。除了老师评选的项目,孩子们可以自报自己进步的一项,孩子们自报的项目五花八门,有“故事大王”、“跳绳冠军”、“古诗背诵大王”……评上的名单都在后黑板上的相应表扬栏目出现,老师再把孩子们得到的称号用印章刻在他们的作业本上。这样就有很多孩子可以“翘起尾巴做人”,就可以有很多在家人和亲戚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全班有 50位同学,有称号的就有将近40 人,没得到的也在某一个方面努力。从这以后,我发现孩子无论是练字、朗读还是读课外书甚至是做课间操都比以前更有劲头了!谁不想得到更多的嘉奖呢?
有一次,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看到我们班一位同学写的字说:“真漂亮!”“那当然!我是小小书法家!你好好练,肯定也会成为小小书法家的,……不对,应该是‘大大’书法家。”好一个小机灵鬼,稚嫩的话语里充满骄傲。“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的确如此。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找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的真实,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最终使学生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
总之,如果我们老师学会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去评价他们。那么,评价就会如一束灵动的火焰,有效地加强了师生的交流,贯穿于课堂内外,而教师的鼓励性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第三篇: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激励性评价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激励性评价?
扬州市地理教研员朱雪梅
【理论阐释】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发挥课程评价的激励性功能,《标准》也指出,地理学习评价在于“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
学习评价涉及复杂的心理作用,必须认真考虑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应。激励性评价倡导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学生的学习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强调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做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要求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功能,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评价氛围
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因此营造课堂宽松民主的氛围是做好课堂评价的重要基础。
2.制定促进发展的课堂评价机制
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即时反馈课堂学习效果,要遵循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对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结果进行多元化的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
课堂提问能够有效检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是课堂上重要的评价方式。激励性课堂提问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众多的问题应当是递进的、有层次的、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能够形成“问题链”。激励性课堂提问的内容还应具有探究性与开放性,要鼓励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诸如“可能发生哪些地理现象?”、“你能举例说明?”、“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解决?”等等这些追问,远比那些只须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封闭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课堂形成性检测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量的测试题检查学习目标的达成率,是检查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也体现讲练结合的教学思想。激励性的课堂检测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检测题的设计要能够准确把握内容的科学性、难度的层次性、题目的趣味性、用时的合理性,特别要重视读图、用读、绘图、分析地图的技能训练。课堂测试题内容要体现《标准》的要求,有效促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形成还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制定一个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方案。我们可以设计课堂学习评价表,采取观察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纪律、合作交流、课堂回答、提出问题、突出影响等情况,设置一定的权重给予定量的分值,并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3.使用鼓励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
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展示交流要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理答评价。评价反馈既要肯定学生的思维优势与进步,也要智慧地指出学生学习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与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激励性评价用语绝对不是“很好”、“你真棒”等没有明确内容的吹捧,而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知道该怎样改进。如对结构良好的答案表达赞赏,可以用“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你的看法很有新意”,“你是善于思考的”、“你的回答有一定的深度”、“掌声说明了你的回答有多么精彩,你已经会运用地理思维的基本方法了”、“你不仅说出了问题所在,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等评价语,这样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深入学习的欲望。当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但并不准确时,应该进行适度表扬,然后指出问题,对生成性的错误问题进行追问,并给其自我纠正的机会。当学生的回答不够自信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如果学生的回答明显错误,可以说:“你的看法有个性,但我似乎不太理解,我想再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样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激励性评价还应该注重利用非言语行为即体态语言的帮助,注意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用饱含期待的眼神等待学生的答案,常用点头微笑表示赞许,摇头表示否定等等,这些体态语言的运用可以显著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案例1】激励性课堂评价机制的力量――中国地理专题复习《区域地理位置的认识和评价》的教学片段
课前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由学生自主分组(每组8-9人),全班共分成6组。每组协商,明确角色分工,主要有:召集人、记录员、汇报员两名、评论员。
教师展示“合作学习评价表”(如下表),说明开展合作学习及其评价的要求。内容
组别
第一小组(北京)
第二小组(台湾省)
第三小组(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
第四小组(珠江三
11组内自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总分此课例由扬州市竹西中学陈彩霞老师执教。
角洲)
第五小组(西双版纳)
第六小组(长江沿江地带)
说明:(1)空格内除了纪录分数外,还需给出简要评语,使评价有理有据;
(2)每一格内评价分值的满分为10分,每一小组的总分满分为30分;
(3)评价标准设为三组:
A级(8-10分):充分利用地图,观点明确,富有创意,表达清晰,团结协作,积
极参与评价。
B级(6-7分):会利用地图分析,观点基本正确,表达较明白,分工较合理,能参
与评价。
C级(0-5分):没有运用地图,思路不明,观点混乱,表达含糊,小组松散,合作
意识不强。
[合作学习的第一阶段]小组内研习,讨论各区位的位置,评价位置的优缺点。
[合作学习的第二阶段]小组汇报研习成果,第一发言人先发言,第二发言人补充。(具体内容略)
[合作学习的第三阶段]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
第一组自我评价:我们小组发言很流畅,给8分。
第二组自我评价:第一发言人不是很流畅,第二发言人进行了补充,给7分
第三组自我评价:我们分工明确,发言人有些紧张,给7分。
第四组自我评价:我们组每个人都很尽力,发言人充分运用地图表达了研讨结论,给9分。
第五组自我评价:指图明确,发言流利,补充得很好,给9分
第六组自我评价:分工明确,第一发言人讲得流利,第二发言人不是很大方,给8分。[合作学习的第四阶段]组与组间进行推磨评价,教师给予点评。
第二组评价第一组:学习比较全面,发言人太紧张,缺少随机应变,给8分。
老师评价第一组,给8.5分
第三组评价第二组:观点很准确,强调了台湾地理位置对生产活动与资源分布的影响,但表达不太流畅,组内纪律不好,给7分。
老师评价第二组,给8分
第四组评价第三组:指图不太准确,发言人有些紧张,给7.5分。
老师评价第三组,没有强调深居内陆的位置是形成新疆自然环境的主要原因,给8分。第五组评价第四组:指图时将珠江三角洲的范围表示过大,给8分。
老师评价第四组,给8分。
第六组评价第五组,组内成员很团结,没有充分利用地图说明讨论成果,给8分。老师评价第五组:强调了西双版纳位置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这是亮点,给9分。第一组评价第六组:发言人口齿伶俐,但是小组内合作不多,发言人表达的基本是个人观点,给7分。
老师评价第六组:突出介绍了长江的运输功能,说明长江沿江地带位置的独特性,但组内合作意识需要加强,给7.5分。
【案例1解读】
本案例主要记录课堂合作学习的评价过程。从教学现场看,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小组积极研讨,对本组所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优缺点评价结论尽管不够全面,但却有许多独到见解,学生乐于表达本组的观点,认真开展小组学习成就评价。学生为什么能够迸发出如此强烈的学习热情与创新火花?究其成因,得益于本节课运用了激励性的课堂评价机制。
本课例是一节竞赛型合作学习的课堂,依据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的原则,采用同组合作、异组竞争的课堂结构形式,以分值高低判断各小组的学习质量,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激发了求知、求胜的热情。
案例中“合作学习评价表”可操作性强,对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具有指导作用。首先,每组的得分是小组自评、他组评、教师评的总分,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使评价结果趋向于公正,获得学生的认同。其次,“评价标准”的三级划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评价什么的问题。再次,评价表下的“说明”指明了评价的思路,评价结论应该是定性评语与定量分值的结合。因此说,评价表的运用使激励性评价机制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
【案例2】被扼杀的想像力――张结海的一则听课故事
一堂地理公开课。老师把中国地图拿出来问学生,你们看中国地图像什么?有的同学说像公鸡,有的同学说像山羊。
这是我第一次听人说中国地图像山羊。也是第一次惊讶地发现,真的,中国地图更像一只有胡子的山羊而不是公鸡。我不由得多看了几眼那些说像山羊的同学。
没想到那位地理老师再问那些说像山羊的同学:“你们再看看像什么?”同学们依然回答说像山羊。想必那位老师认为在他的公开课上竟然出现这种荒谬的答案是丢他的脸,他恶狠狠地再问:“你们再看看真的像山羊吗?”他把“再”字说得震天响。那些同学胆怯地说:“像公鸡。”老师提高嗓门再问全班一次:“中国地图像什么?”全班齐声回答:“像公鸡!”
老师满意地笑了。
【案例2解读】 22 张结海.秘方:聪明的中国人怎样拿到诺贝尔奖[J]看世界.2005(10)
本案例是一则能够触发所有地理教师思绪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对学生课堂回答的终极裁定者,暂不探讨“中国地图像什么?”这个问题的科学性与价值,面对学生说“像山羊”的答案,老师的反应是:“你们再看看像什么?”;恶狠狠地再问:“你们再看看真的像山羊吗?”;提高嗓门再问全班一次:“中国地图像什么?”这样的语音、语调,只是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既定的答案上。当得到“像公鸡”的齐声回答时,老师满意地笑了。这样的笑是对学生的肯定与激励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与学生的互动对话中,说出“像山羊”的学生所体验到的只能是恐惧与失败,他们不再会有对中国版图产生想像的欲望,专制、标准化的评价用语已经扼杀了学生美好的想像力,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扼杀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中国地图像什么?”,其答案应该是充满趣味的,也是开放性的,无论是“像公鸡”还是“像山羊”,哪怕是“像母鸡”、“像树叶”,只要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大脑描述出来的形象,就应该得到鼓励与欣赏。
第四篇:浅谈激励性评价
浅谈激励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两年多的课改实验过程中,我们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激励性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提出的背景
1、它是发展性评价的产物。现有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等。一句话,现有的评价体系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程度的遏制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严重损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它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天性,都有渴望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正是这种内驱力,激励学生不断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使学生学习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的动机、态度、情感、人格等因素处于并保持积极、活跃、协调的状态,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二、评价的形式
1、书面评价。老师要评改大量作业,学生的作业,有的字迹清楚,有的龙飞凤舞。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书写速度很快,态度不够认真。面对这种现象,我不急不躁,每判一本作业,都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盖一个“优”的印章。作业实在太乱的,我就千方百计地从中寻找写得好的字,然后在下面画上曲线,在旁边写一个大大的“好”字,并在作业后面写上:如果你稍微认真一点,准能写得很好!每次发作业之前我都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作业认真及成绩突出的学生。除盖印章,我还写批语,如“有进步!”“你真棒!”“真了不起!”“进步很大,继续努力!”“我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等等。别小看这印章或批语,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出两周的时间,学生的书写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进步的同学还把作业本主动拿回家让家长看,让家长签字。其实我根本没有这样的要求,不过我心里很清楚,学生已经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小小的印章激励着他们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短短的一句赞扬点燃了他们内心要求上进的火花。评改单元试卷时,我不仅检查对错,还要分析错误原因。对正确的项目,我在旁边注明:“你在阅读方面有了进步!”“这道题你掌握得很好!”等等。家长看了试卷,不仅能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绩,这样对今后辅导孩子的学习也就心中有数了。对于取得高分的学生,我大加鼓励:“看到你的成绩,老师真为你高兴!”“太棒了”!
2、口头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青少年成功体验的肯定,是刺激大脑形成兴奋中心的催化剂,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驱动力和有效手段。所以,除了书面激励,我还把口头激励作为一条教学原则贯穿于教育与教学的始终。我常常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需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我对敢于发言的学生,特别是有独到见解甚至敢于对老师的观点提出疑问的学生,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大加赞赏。对没有回答上来的,我也从不训斥,而是让他坐下来想一想,说:“老师相信你一会儿会回答的。不过,要好好听,一会儿我还叫你回答。”等同学们回答差不多的时候,我再叫这名同学,他就回答出来了。这时,我带头给他鼓掌,不会让他带着任何遗憾坐下。对于平时胆子比较小、性格内向的学生,我在叫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尤其小心,生怕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我往往叫他们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特别是有陌生人来听课的时候,我总是把这样的机会留给这些学生。有时我还特意在他们发言时走到他们的身边,让他们感到老师离他们很近,有老师在给他们助威、壮胆。这类学生回答过错了,时常会用一种微妙的眼神望着我,这种眼光只有我明白,于是我会轻轻地拍一拍他的肩膀、抚摩一下他的头,或为他竖起大拇指,或向他点头微笑。每当这时,学生的眼睛里总会出愉悦的光芒。
三、评价的方式
1、自责式
即对于学生的答错答题,老师自揽责任,不训斥学生。“你做错了,但这不能全部怪你,可能老师在讲解时没说清楚,现在我要再说一遍,你注意听好了。”这样就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不感到难堪,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协商式
即用商量的口吻指出学生的不足或努力的方向。“你做得不错,可老师觉得若再快一点就更好了,你说对吗”这种协商式评价即及时肯定学生已经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同时善意的指出他/她还存在答题太慢的不足,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自己是学习的主角。
3、希望式
即教师始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希望,尤其是困难生,通过老师态度的感染,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有时遇到学生犯错误老师满怀希望地说:“做错了不要紧,没有谁是一学就会的。”“你是个聪明的学生,这次做错了可能是偶然,下次你一定能做好。”学生虽然做错了,但能从老师的安慰中看到今后学习的希望,使学生虽错却不灰心,激起学生“争取下次一定做好”的愿望。
4、激将式
这种带有挑战性的评价能够激活学生的潜能。
“你和某某同学一直是不分胜负,这次他能做好,而你没做好,我想你一定不甘落后,对吧”遣将不好激将,这样做能激励学生奋进,激发学生的斗志,学生自然会相互比拼,竞争而上。
5、夸赞式
即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的长处、优点,我用正面表扬、激励学生。“你示范错了,但你敢于当从示范,勇于接受挑战,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这样做,极好的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坚信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有了成绩大张其鼓地表扬,充分满足学生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
6、微笑式
对学生错误不加指责,而是报以善意的微笑,让学生悄然领会自己的错误,这样做,既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四、评价要因人而异
1、上层生。他们平时在学习、工作上表现出色,威信较高,评价此类学生时,可以开门见山,迅速入题。比如有这么一份评语:“你是一位非常聪明的、能干的孩子。你那流利的普通话、清脆悦耳的歌声、大胆认真的工作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为有你这样一名学生而感到骄傲。可又在心里有一丝担心,担心你会在老师和同学赞扬声中变得骄傲起来。你说,我的担心有必要吗?下学期,老师想把你推荐到校广播站作播音员,那时你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身兼数职最能锻炼人,但绝对需要不懈地上进心和不屈的毅力,你能做到吗?”这份评语既肯定了以往的成绩和优点,也点出其应克服的弱点,借“推荐”之事,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达到育人的效果。
2、中层生。这类学生自我奋斗精神不强,学习、工作自我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可是如果班主任能把集体的信任,老师的期盼送给他,给他关心和支持,他就会扬起风帆,加足马力,奋勇前进。评价此类学生时,教师应结合平时与其交往的事例,在语言上沟通感情、启迪思想、打气鼓励,开启动力。我曾为本班一位学生写过这样的评语:你还记得你捂着肚子坚决的站起来说:“老师,我来。”当得知比赛取得第一名后,你激动绕操场跑了一圈,直到无力的坐在地上。“老师,我来”这句话,曾在老师的脑海里整整回响了十几次,那一天老师觉得好象刚刚认识你一样,你的勇气、毅力使你变成崭新的你。在老师时常注意你的这一学期里,你又有些松懈了,老师一直在那里想,什么时候在学习、工作上,也能听到你的那一声“老师,我来”那该多好啊!
3、下层生。这类学生学习不够认真,成绩落后,组织观念较为淡薄、屡遭批评,老师和同学们另眼相看,或班主任关心太少。评价这类学生用“谈心式”的语言最恰当不过了。评语中,教师设身处地的帮助分析原因。联系其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我曾这样对学生说:你能克服困难坚持念书,这就足以说明你有毅力。要知道,你是生活在温暖的环境里的,你的一举一动在影响着同学们,每当你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我都暗暗的为你高兴,振作起来吧!假如你能改掉不良的习惯,刻苦学习,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多少同学会为你自豪,多少老师会为你骄傲。这充满情感,激励的话语,告诉了他,大家都在关心他,都注视他是否战胜现在,战胜困难。这话语起到了增进师生理解、鼓舞学生信心,燃起其心中发奋之情。
五、激励性评价对教师的新要求
1、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关注学生差异,评出学生特长。要求教师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教师应真诚、中肯,鼓励和赞扬都要发自内心;要新颖、独特、灵活多样,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
2、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自我批评、自我反思,保护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评价过程及方法及时的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及时总结教育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和不足,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新奇、独特的想法,给予赞扬,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并在失败面前不气馁。
3、要求教师把握好评价的评价尺度。“激励性”评价不等于盲目的迁就、无原则的默认,或者说不批评、只表扬,它以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为前提,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大加赞赏的不是学生天生的禀赋或特长,教师表扬、夸奖的应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结果。学生付出一分努力,教师给予一分表扬或赞许,学生付出十分努力,教师给予十分的肯定;对于学生没有付出努力,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评价引导教育,告诉学生该怎样去做。总而言之,教师的评价要适时,要适度,不过分夸张。
第五篇:激励性评价
让科学活动有“ 据 ”可评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评价策略的研究
评价环节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的“评价环节”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①评价前对幼儿探究过程的观察倾听不充分;②评价的目的性不强,教学目标偏离,教学效率不高;③评价形式单一,多以说教为主。的确,评价作为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整个活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正确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帮助幼儿总结经验、形成概念,而且评价的激励作用还能提升幼儿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如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等,从而促进其自身发展。
“据”从字义上讲,有四种解释①凭依、依仗②介词:依据③占据④可以用作证明的事物,凭证(凭据、证据)。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各种感官、多种方法操作感知或者比较发现客观事实,不断积累经验,从而较为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因此本文中,“据”的含义引申为“可以用作证明反映客观事物所需的材料或数据,如幼儿的记录册、作品、照片,教师随笔等信息材料,有“据”对于科学活动的评价是前提,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据”的收集,“评”的基础
俗话说,有“据”便有“理”;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据”的收集非常关键,无论是来自教师的还是幼儿自己的,都将作为评价的证据和信息。
1.观察倾听,记下幼儿活动中最真实的表现
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观察和倾听以把握整个探究过程;同时,要与幼儿的行动、思维过程及想法相协调,一旦发现幼儿的某一特定行为或想法时,便可以用简要的方式,快速扼要地记录下幼儿所说的话或用录像拍摄下幼儿的探究行为,从而为下一步的评价和学习做准备。
◎文字记录
文字记录是一种试图直接建立在证据之上的评价方式,这些证据来自于教师的观察和倾听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及收集到的作品样本。鉴于教师不能全天候的、每天记录或集体教学中记录下幼儿的所有想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做记录:(1)记录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反映幼儿想法的行为和对话。(2)经常定期的收集幼儿的作品。(3)个案记录。
例:幼儿在科学探索“蝗虫”活动中,教师的随笔记录为接下来的评价及课程的调整与实施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10月20日
老师抓到一只蚱蜢,数数只有五条腿,自言自语:“是只五条腿的蚱蜢”。任俊宇听后便说:“我知道蚱蜢也有再生能力,他会再长出新的一条腿,我在家里的百科书里看见的。
10月23日
我们把户外抓到的蚱蜢都放进了2号养育箱,孩子们非常开心。中餐时,我看见两只蚱蜢交配,于是小组邀请幼儿来观察,王瑜仔细地观察后说:“戴老师,蝗虫交配后,也要死的吧?”看来他已与原有的“蚕蛾交配后死亡”的经验相链接了。我说:“不会”。
◎影像资料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利用摄像机或数码相机能够即时重放的特点,拍摄下幼儿的探索过程、结果或精彩瞬间,在评价环节中进行回放。幼儿在观察视频或照片时不仅能重温自己的探索过程,而且对体现评价的真实性更有认同感。
◎学习记录
为了收集和分析每一个幼儿学习的信息,在科学探索中,还可以运用表格的形式建立每一个幼儿的学习记录档案,纪录下教师从观察、交谈及幼儿探索中所获得的证据,以便等到探究活动结束时,对每一个幼儿进行客观地评价。(见以下图表1,表附文后)
2.图像记录,留下自主探索中最感性的经验
图像记录是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方式,要使图像记录真实、丰富和有效,必须要在幼儿获得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让幼儿在科学探索中,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探究过程、发现以及感受和体验,这是幼儿得出探究的结论、分享交流及评价的基础。
◎连续性观察记录
组织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是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之一,植物什么时候开花、结果或凋谢,需要幼儿长时间仔细地跟踪观察,才能获得植物生长的经验。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植株的生长过程,教师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观察记录册,让幼儿用绘画记录下自己连续观察的结果和感受,使得在评价中更有“据”。
例:科学“认识桃树”活动中,教师定期组织幼儿到桃园观察,幼儿对每一次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同时,教师用简短的语句记录下幼儿的真实感受。
◎个别化操作记录
除了以上观察记录册的使用外,图像记录还可以用表格、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幼儿的发现和认识,并在记录后让幼儿说明记录的内容;教师也可在幼儿的图像记录上用文字做些简短说明,使记录更明白易懂,也为活动评价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过,图像记录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因此,一般更适宜在中、大班进行。
例:科学活动“种子的生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种子进行观察记录,并将看到的请老师用文字记录下来。
例:科学小实验“硬币小水池”,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在记录单上用数字清晰地记录下自己的探索结果,并作为“证据”在评价环节中给予呈现和说明。
◎班集体日志记录
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经常会创设一些墙面环境用于呈现全班幼儿的探究计划和某一阶段的探索结果,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的代表。
例:科学活动“乌龟”,师幼共同创设了“护龟行动”计划表,各小组记录下在照顾乌龟过程中所发现的秘密,这些信息为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幼儿对认知趣向及课程内容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综上可见,图像记录作为一种表达的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探索科学的兴趣,使幼儿获得清晰的、深刻的印象,提高幼儿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为教师评价、总结幼儿科学经验、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材料。
二、“评”的跟进,“据”的提升
教师依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内容,需要相应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收集评价信息。教师在科学活动中除了观察幼儿的表现,倾听幼儿的心声外,还要对收集的证据、信息进行分析,通过了解幼儿已有的、零星的感性经验来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从而确定评价的目标和方法,进而帮助幼儿在分享交流过程中明了事物间的关系,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1.活动进行前,教师为主的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通常被称为前测评价,即证据、信息的收集来自教师对幼儿以往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的评价。教师通过非正式的观察、日常交谈、翻阅幼儿的图像记录或成长档案等方式了解、分析和评价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的认知、能力水平及科学品质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幼儿个体或群体的科学活动内容、目标及探究方式。诊断性评价往往反映在教师的备课教案里对教材、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分析中。因此,主要以教师作为主体进行评价。
2.活动过程中,不断调整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是在幼儿认知、能力与态度情感形成的过程中,对幼儿的探索过程进行的评价。它是教师基于对幼儿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既是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又是教师调整接下来的幼儿探究策略,改进探究方法的有效手段。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通过观察、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来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和认知水平,因此说,形成性评价是一个“评价——反馈——调整”的过程。
3.活动结束时,不同形式的总结性评价
通常,教师会在一段教学活动结束时实施总结性评价,以确定和掌握幼儿个体或群体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经验、情感态度及幼儿科学探究方面的发展,这对幼儿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意义。
教师可结合幼儿的图像记录信息,如观察记录册、班级日志、操作记录单等材料,也可针对幼儿不同的探究过程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总结和评价。
◎图示法,更直接地表现探究的步骤
评价环节中,结合“图示”进行评价,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大班科学活动“彩色陀螺”,幼儿自主探索制作小陀螺的方法,当然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当幼儿讨论后,教师进行评价,然后结合“图示”进一步说明制作陀螺的正确步骤及关键点,清晰明了。
◎动画类,更生动地反映探究的结果
针对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分析,确定总结性评价的重点及内容,然后用flash动画与表格相结合,动态地呈现幼儿探究的结果,以帮助幼儿总结经验,形成概念,幼儿非常喜欢。
例:中班科学活动“小蜗牛作客”,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照顾蜗牛的经验,确定评价的内容为“蜗牛的食物及大便颜色的关系”。评价中,教师针对幼儿回答随意点击表格,相对应出现的动态的蜗牛让幼儿更生动、形象地了解和验证了自己探究的结果。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评价,都要体现评价的激励性;都需要教师全面、真实地收集和分析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来确定评价的内容、目标,以便更为科学、正确地做到有“据”可评。因此说,有“据”可评让幼儿真正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和重视,对他们每一个幼儿探究和发现的关注、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