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初步实践探索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初步实践探索
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积极鼓励广大师生摒弃过分依赖书本单一课程资源的传统习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将原本鲜活的地理课程资源演绎得更加有声有色。中学生这一个年龄阶段,具有很强的好奇性,好动,好探究的特点.而且我们地理这门学科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所以在我们初中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不要照课本来进行教学。可以把大家熟知的乡土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或把他们带出课堂进行一定的探究,参观,调查等等,把抽象的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进行具体化,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充分利用其在地理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资源作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乡土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思想的重要渠道 前苏联教育家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爱自己的家乡,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备的道德理念;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乡情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家乡的气候、经济、居民、风土人情、优势劣势、成就与不足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热爱祖国和报效祖国的信念,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二,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课外乡土地理活动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用很大。因为这些活动常常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对当前这一代没有吃过苦的青年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锤炼机会。在重重困难中能够培养同学们坚韧不拨的毅力,勇于探索的钻劲,集体主义思想,乐于助人的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意外情况的应变能力以及在调查,考察实践中增长的才干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等等,都是他们今后成为乡土建设人材所不可缺少的。三.乡土地理知识可以有效地实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我们的地理课不是吃饭课就是睡觉课,地理课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可想而知,回答问题总是少数几个学生的“专利”,因此学生不爱学,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再加上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直观性很强,“封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适应教学需要的。当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媒体与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和场所。在学到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的时候,我就先让一部分好一点的学生以组为单位先对我们常州地区的古老建筑青果巷地区参观和访问,并将有关访问资料及图片在课堂上展示,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该地区应不应该保护。如要保护
第二篇:浅谈乡土地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乡土地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寺口中学
韩春梅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交汇点,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而且还能使学生亲身感受的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合理的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更有利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等课程理念的贯彻。
关键词: 乡土地理资源
地理教学
重要性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当的引进乡土地理资源是初中生心里发展的需求。
现代教育的直观鲜明的图像、声、光、形、色俱佳的多媒体的教学的引入,能极大的增强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知识点,把与之相关的乡土内容下载到教学的网络中,就可以解决学生对生活地理知识不足的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独到的判断力和思维性。以往的“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思维需求,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封闭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堵塞了学生对知识的联系性。这种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上是“过期的”无用的“人才”,是现代教育最不可取的。在教学中,试时的把乡土地理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组织,就可以让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检验书中的知识理论,从而达到活学活用,有的放矢,以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性和缜密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最“好动”的时期。他们更喜欢在自己的摸索中探取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试时的把学生解放出来,带领他们进行野外考察、环境监测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测量、记录、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观念。在学中玩,在做中思,这更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需求。
二、在初中地理适当的补充乡土地理资源现代地理教学必须的 1.乡土地理资源的引入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乡土地理的内容丰富,学生对其有俱来的亲切感。把平时生活中的乡土地理素材挖掘出来用到课堂上,课堂的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由喜欢学、到爱学、直至好学。如六年级的《地球的公转》,我先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四季变化现象,有的同学说:夏季的影子要比冬天的影子要长;有的同学说:夏季五一时期我们要睡午觉,而冬天就不需要;还有的说:夏季的早晨5:30天早已很亮,但在冬季的这个时间段,天还是灰蒙蒙的......。针对同学们发现的现象,作为导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再在此基础上加上多媒体的教学,学生就会带着‘为什么’的探索精神投入到新的教学中,把生活中的疑问现象与课本的理论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乡土地理资源的引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再如六年级上册的《天气与气候》部分,历届的中下游学生总是对天气和气候的两个概念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先让同学描述了近几天的天气转变情况,恰巧那几天的天气风云多变,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通过对话,学生很容易的掌握了天气的特点,把两者的概念区分开来。
2.乡土地理资源可以解决学生对一些抽象的地理名词理解难的问题
地理教学是一科范围很广的学科。而其中的自然地理又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其中的一些地理名词含义非常让学生费解、困惑。乡土地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引入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六年级上册的《地形图的判读》,学生对于利用等高线判读不同地形的名词比较疑问。为了帮助同学解决这个问题,我带领同学熟悉家乡的地形。栖霞是一个丘陵地形,山地较多,实地考察让同学们对于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有清楚明了的认识,解决了地理名词理解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到家乡的实地考察更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初中的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运用地图的能力、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的计算能力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的能力。要把这些能力运用的实处,与乡土地理资源紧密结合是最有效的办法。乡土地理是学生们能具体熟悉的,具有直观性的最佳资源。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解决身边的问题,更大的铸就了学生的成就感。如七年级地理课的《水资源》,针对学校水资源 浪费的情况,我让同学们直接或间接性的对学校的用水情况、家属、工地、班级以及学生日常用水情况作一个调查,最后整理合成资料,形成合理化的建议,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的板报栏上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及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联系到一起,避免了死学、死记,又让学生养成了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4.在教学中合理的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动,以此作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作为教师要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以实现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在讲解《中国的农业》部分,我选取了栖霞的金牌农业-苹果。栖霞有“果都”的称号,苹果行业非常出名。本课的农业知识,我让学生回家做调查:了解自己家乡的果园的总数、平均每户人家的果园亩数、每家的年底果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另外还要观察自己村庄的地形、了解气候对果园发展的影响、分析制约果园经济发展的因素以及苹果的销路问题等。回校后小组为单位进行总讨论,一起分析栖霞未来果业发展的方向。区域地理要摆脱那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单摆浮搁的结构,从区域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成人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
5.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在教学中穿插乡土地理资源,可以让学生直接对祖国有深切的感受,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的补充乡土地理资源,可以让学生真实的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毅力。在实地的考察中,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丰富了地理知识,懂得了如何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乡土地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王晓慧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时代教育
2007年
陈淑清
高效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国西部科技
2009年 刘友良
初中地理教学资源
2008年 乡土地理教学大纲
第三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初探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初探
摘 要: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学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对乡土地理教育在课程目标和活动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本文提出了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加强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关键词:乡土地理 就近取材 贴近生活 兴趣点
实践能力 地理知识
引导语: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有明文规定、具体要求和课时安排,为了更有效地、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有必要参透乡土地理。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系统的获得地理知识,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习地理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学生初步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如何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起着极为重要作用。
通过这几年乡土地理的教学,我觉得应该讲究三点策略:距离学校和学生住址越近的地理事物越要作为重点内容学习;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知识越要作为重点内容学习;学生越感兴趣的地理知识越要作为重点内容学习。
学生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和家庭这样一个圈子内进行。如果让他们调查、分析、理解身边的地理事物,肯定要比他们学习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要容易接受。我选取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据首先选取离学校最近的,然后根据需要由近及远。在学习家乡畜牧业特点时,我们选择了离学校只有一公里的一个养鸡场去参观,了解这个养鸡场的生产情况,通过调查了解这些内容,再分析家乡畜牧业特点,然后与其它地区畜牧业比较,找出家乡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探究家乡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贴近生活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乡土地理教学更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学以致用。我们家乡的地形和气候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知识就要让学生理清,知其所以然。石林县属于云贵高原,有山地,也有山间坝子,气候主要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也有高原山地气候。这种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冬春季降水少,夏秋季降水多,经常受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这是学生生活能够体验到的。如果引导他们分析这些气候特点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就会调动学生探究地理规律的主动性,就会把生活实践和理论依据联系起来。如果能引导他们思考这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应如何适应并因势利导来发展本地的经济和文化,就更有教育意义了。
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在学习乡土地理知识时,一定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在享受中学习受益。多数学生都喜欢旅游,远处去不了,我们就找近处的旅游景点,双休日带他们去看一看。发动学生搜集近处旅游景点资料,分析这些景点的特点。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入乡土地理的内容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密结合乡土材料,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 地理事物和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理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内容。为此必须利用乡土地理内容阐述说明,使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抽象到具体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比如在讲到旅游的时候,我们分析旅游资源种类及价值,旅游业的发展的时候,就可以以我们石林为例,对旅游的相关内容进行展开,石林旅游资源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林,有山有水,比如圭山、长湖,有大叠水瀑布,还有彝族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可以说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价值也极高,有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也可以分析石林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在分析旅游业发展的时候可以从旅游资源本身,基础实施,品牌影响力,距昆明的距离,环境等方面分析石林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石林旅游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地理教材阐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空间距离远,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而地理图表又是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必须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去观察、分析地理事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工业布局在城市区位中是否合理时,我们就可以用石林天合烟叶复烤厂的位置来分析,考虑我们石林的风向对城市的 2 影响,可以研究废水的去向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
三、用身边的事实更容易让学生动情动心,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都不可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知识,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比如,在讲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石林夏天和冬天天亮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使学生加深印象。因此要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新闻和地理现象,能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心人,避免培养出新一代的书呆子。
四、课外有目的的让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出去实地观察,看看具体的地形情况,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
总之,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不可替代。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之社会化,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活了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桂芝.《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与探究》.地理教育,2005.【2】 杨斌.高中地理课堂呼唤乡土地理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3】马俊.《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激励性评价在地理教学中的初步探索
激励性评价在地理教学中的初步探索 吴军齐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应用既为课堂改革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新“平台”、同时又对课堂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不少冠以“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的新称呼罢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情、地理教材本身等因素影响到了新课程课堂地理教学。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高效课堂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 激励性评价 自主学习探究合作 有效性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大幕也缓缓拉开,首先我们学习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昌乐二中在运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杜郎口中学在实施“高效课堂”过程中的做法,通过学习,我感觉收获不少,深感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形势了,而当前推陈出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中学阶段所大力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地理课要实现高效课堂,就要努力做到:积极主动、达成目标、注重过程、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高效学习。下面我就这学期来自己的学习心得及在地理课堂上对“高效课堂”的实践,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实施前的班级准备工作
为了在地理学科开展“激励性评价”教学模式,我做了一下准备工作:(1)按照激励性评价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地理学情制定实施方案。
把全班学生按照地理学情的好坏分为六组,每组按照ABCD四个档次的学情好坏进行穿插排座。把优等生、中等生和待进生均衡分配在每个小组相互兼顾。
(2)每组指定一名学习基础好且认真负责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安排、检查、督促、评价、记录本作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学习情况。
(3)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知道,理解什么是高效课堂,怎样参与到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
高效课堂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达到的基本目的,即“一个目的、两个减轻、两个提高、两个基本点”。一个目的:让不学、厌学、不动的同学积极主动的动起来,变得喜欢地理、爱学地理,从而提高班级的整体地理教学成绩。两个基本点:关注地理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做起,人人成功整体才能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依据地理学情结合学习内容,抓住一个问题,揪住一个知识点让其掌握。然后再“放大”相关知识,上下关联四处出击促进学生发散。例如:在讲授有关时间问题计算时,多数学生常把“时区、区时、地方时”混为一谈,进而导致计算出错!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从概念入手对时区、区时、地方时进行区别。其次,结合地图对时区、区时进行区分。第三,把学生带出课堂,告诉他测量子午线的方法,然后告诉他什么是地方时。两个减轻: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两个提高:提高地理老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欲望。如何打造适合自己所带班级学情的地理高效课堂?我组织师生共同研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打造地理高效课堂必须从教师、学生、及师生结合三个方面实践做起。教师必须达到四个要求:充分细致的课前备课(地理导学案);科学的学法指导;积极有效的奖励与评价机制;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学生要从三个方面做起: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自主的课堂探究精神;扎实的课后巩固习惯。
二、精心做好地理导学案
要上好一节课,实现地理教学高效的基础是,我们老师要精心做好地理导学案的编写工作,导学案不仅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备教学设计(包括教案设计和课堂活动设计),这是一项很复杂很劳累的工作,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平时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把课本读“厚”。我通过上网等各种途径去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解决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这个过程的任务最重,要在杂乱的资料中有针对性的选取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材料,然后再按照知识系统循序渐进的整理出来。例如在学习《地形和岩石圈》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地理专业术语特别多,如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震波、横波、纵波、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等。这些专业术语大多数学生比较生僻,需要老师进一步解释说明。二是把课本读“簿”。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努力把课本文字变成自己的特色、具有吸引力的课堂语言,并且及时向老同志虚心请教,完善自己的导学案的编写。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我的教学思路以导学案的形式设计成文字形式,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形成自己地理导学案的设计模式,即预习交流—展示问题—合作探究—当堂达标—学后反思。
1、“预习交流”
教师先给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再给出适量的探究问题,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学,自主掌握大部分容易的知识点,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节约时间。
2、“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这一节课的重要一步。在导学案的编写上,常常分条理、循序渐进地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发给学生自主探究,等到上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逐一解决遇到的困难,遇到抽象的问题时适当展开讲解,如 “日本国土面积狭窄资源匮乏,但为何经济发达”,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地图或部分文字资料反映的知识用问题的形式提问出来。例如,“地球的大小”这幅图,通过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和最大周长三个角度反映了地球的大小,图本身也反映了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大小和形状的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加以解决。当然一节课不会有太多的难点和抽象问题,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多以小组讨论、组内达成共识、组与组之间归纳结论的形式进行。这一节课上,如果让学生大胆放手参与课堂活动,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学生许多平日被忽视的优点,例如,思维活跃,独具见解,一语中的,团队意识强等。我想这种惊喜的发现才是我们对学生要求的学习效果吧!这一环节一般占30分钟视情况而定。
3、“当堂达标”
这一环节是结合讲授内容,有针对性的搜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组织学生当堂限时训练,这种训练可以独立完成、通过探究完成、小组内合作完成,也可以让小组间相互竞争,看哪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例如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有的小组学生建议,可总结为个24个字:流出高原、进入平原、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在组员参与讨论探究的时候小组长就要发挥导演的角色,安排任务,督促评价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用分数的形式予以体现,每周进行公布。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也变成了裁判员,为每小组的课堂活动表现打分,每周公布一次,评选出课堂活动优秀小组和同学,并在下周班会予以表彰。
4、“学后反思”
本环节是留给学生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情和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自主进行反思,有问题的,或以小组内讨论解决,或请教其他同学及老师解决。我还鼓励学生写学后反思。尝试写一写这节课的学习心得体会。或是学习上的认识,学生可以把学习感受写在当天作业的后边,我在批阅作业的时候会给以评价,当然这些评价是以鼓励性的话语为主出现。例如;“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分量、就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三、用心上好每节课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地理高效课堂的主要展示平台。下面我就上课的几个环节说一说我的做法。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整个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导入往往成就了一节精彩的地理课,所以地理课程的导入要有趣味性,用生动诱人、精炼点题,设计悬念且探究性强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好的导课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例如,在讲授“秦岭—淮河线”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大秦岭》来了解秦岭淮河在中国的地理意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激起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学习过程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节好的课堂应该到处都充满学生参与的影子,那么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呢?(1)我尝试着建立了相关的评价机制,例如:《高效课堂学生课堂活动评价表》和《高效课堂小组活动评价表》依托这两个评价表,积极的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快乐的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探究学习“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时,我先列出提纲给出相关的问题,然后各小组长组织分配任务给每个组员,让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的感觉!然后我可以促进小组间的竞争,那么这个时候每个组员都肩负着为本组荣誉而奋斗的使命!这时候组长就会对每个组员的课堂活动进行考评(包括上课主动学习情况、回答问题情况、老师安排任务完成情况、本组活动互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上课纪律情况、及小组间活动情况)用分数的形式予以记录。我们把不同的分数化成类似QQ等级的形式,如:几个星星、几个月亮、几个太阳等等不同档次,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每个同学都在为自己的荣誉而奋斗!同时也在和其他同学间进行比较等级,这样一来平时上课睡觉的、玩手机的、不做作业的、和老师顶嘴的等,几乎完全消失。(2)课堂上的“讲” 课堂不是讲堂,老师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老师对于这节课“讲什么、怎么讲”要做到心中有数。我觉得核心问题必须讲,思路方法必须讲,难点重点必须讲,那么怎样讲?就是讲的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节奏不能过快,一般控制在8分钟以内,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学生通过合作和探究学习,把新疆的地形特征可与“新疆”的“疆”的右半部分联系起来,“三横”表示三山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田”表示两大盆地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又如意大利的轮廓图像高跟靴子。把难记的地理轮廓形象化便于其掌握。
(3)课堂上的“学”
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探究学习就是变传统的“教我学”为“我会学”;合作学习就是“乐学,思学”。这三种学习方式要具体依据情况而定。(4)课堂上的“讨论”
地理高效课堂是建立在课堂有效讨论学习的基础上的,所以有效课课堂讨论学习要建立在学生个体充分的思考和参与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布置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给学生留足充分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例如,在学习“日本”一节时,我先对日本国土狭小,森林覆盖率居世界前列,却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特点做了简单的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材料进行提问。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使学生“会问”,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
(5)课堂问题的设计
提问是课堂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将老师的关注焦点从内容转移到学生身上。好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疏通拓宽学生的思路,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如学习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时,提出“为什么我国冬季越往北,气温越低,南北温差越大?夏季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进一步提出:“影响我国冬夏季节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
好的导课只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完美的课堂小结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总结的同时,不但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促进学生在课后主动搜集解决重难点的资料,这样就能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批阅和课后辅导
认真的作业批阅和耐心的课后辅导,都是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批阅作业,你可以发现上课时觉察不到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习效率才能进一步增强!通过对学生的辅导,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还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以后更好地组织教学奠定基础。如有些同学没争取到机会,但他在作业中把我国的陆上邻国编为:陆上疆界两万千米,相邻国家一十四个,东邻是朝鲜,北有俄(俄罗斯)和蒙(蒙古),西北哈(哈萨克)吉(吉尔吉斯)塔(塔吉克),西有阿(阿富汗)和巴(巴基斯坦),西南印(印度)尼(尼泊尔)和不丹,南有缅(缅甸)老(老挝)南(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可编如下顺口溜:东邻韩国和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部隔海马(马来西亚)文(文莱)、印(印度尼西亚)等,这就值得其他同学学习。
六、做好落实工作
“再好的教学模式如果脱离了学生,都是空洞的毫无生机的”因此老师要在抓落实上,坚持不懈,绝不能放松。课堂上要将学习任务明确,每个小组长要将学习任务分配到人,做到具体、扎实。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课堂活动表现、每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检查他们把讲授的知识是否真正领悟。对于那些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一定不能放过,要及时督促完成。通过几次月考和期中考试的检验,我深深地感到“抓落实”的重要性,的确,学生的“学”要比老师的“讲”更加重要。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更新,研究学习。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地理新课程教学论》 王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2、《教育学》 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3、《如何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李冬英
4、《昌乐二中的秘密》 周至县教研室 2010.12
5、《全国有效课堂实践策略研讨学习资料》 周至县教研室 2010.4
第五篇: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为例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这堂课选自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的陆春芳老师,是一堂高三地理复习课,主要讲述农业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在这堂课的讲述中,教师以乡土地理材料导入课堂,并以乡土地理结束本节课,从而我将以乡土地理为视角,以本堂课为案例,进而阐述乡土地理材料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
一、课堂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课教师引用乡土地理的知识“太湖平原的种植业”导入,以“苏湖熟,天下足”到现在的“消失的商品粮基地”引起学生的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变化会对今后的无锡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随后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忆“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依此开始一一分析。教师采用三个探究活动,分别分析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其案例分别为我国东北地区、昆明周边地区的农业布局、新疆地区的农业。在自然因素中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主要阐释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因素中以昆明周边地区的农业部局为例主要阐述科技、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中以新疆地区的吐鲁番葡萄和红色产业为案例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到这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介绍,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进行了总结延伸。回到新课导入时的问题:太湖平原,从“鱼米之乡”到“无米之乡”,原因何在?未来发展?引起学生的大讨论,使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再以阅读资料从“无米之乡”到“鱼米之乡”完善知识体系,教师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再次回到无锡市的农业发展,讲述未来无锡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材料是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在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又要求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地理知识的途径。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采用案例分析这一流行的教材编写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联系乡土实际和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积极运用乡土地理案例活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原理和案例相结合,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从“地理课程标准”及新教材角度看,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也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丰
富地方课程资源,又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对于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另外,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唤起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信心。
三、案例分析
在本堂课中教师对于乡土地理的应用案例主要是无锡市邻近的太湖平原从“鱼米之乡”到“无米之乡” 的原因。
1、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乡土地理材料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点拨,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
课程刚开始给出太湖平原地图,以“太湖平原的种植业”导入,南宋时期的“苏湖熟,天下足”,到现在无锡市的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面临“无米之乡”的尴尬局面,形成 “消失的商品粮基地”引起学生的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变化会对今后的无锡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
2、乡土地理材料既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也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在本节课的结束部分,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进行了总结延伸。回到新课导入时的问题:太湖平原,从“鱼米之乡”到“无米之乡”,原因何在?未来发展?引起学生的大讨论,使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讨论得出答案。
3、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材中的实例较为典型、实用,但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切身体会,如果利用学生身边的熟悉且有切身体会的乡土地理实例来讲解,那么效果较为明显。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适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
在最后讨论结束后,教师给以阅读资料“无米之乡”到“鱼米之乡”完善知识体系,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从事农业活动时其农业区位因素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区域内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活动要进行可持续发展。最后教师再次回到无锡市的农业发展,讲述今后无锡市农业发展的走向——无锡市将成为我国首个智能农业示范区,以此警戒学生“关注农业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他们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与他们有切身利益的实际生活当中来。
四、结语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将乡土地理素材合适的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教师必须下工夫长期积累材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乡土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