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融合之美
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融合之美
清徐县实验小学 郭英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的学科,学好语文人生会更富有诗意,追求诗意人生也应是每个生命个体的梦想所在。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跳出语文课本广泛获取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知识,使其融入到语文课程中,滋养学生内在美,指引学生行动美。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瑰宝,如何能与小学语文教学和谐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品味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将语文教学延伸至更深远的境界,以语文美化心灵,让语文装点生活,用语文提高情趣。
一、转变观念,变局限为无限
语文教学并非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什么?怎么教?一直以来都是语文从教者不断探究改进的内容。只有让教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领悟到文字背后的经典故事,认识到语文与经典血脉相连的关系,才能付诸于实际教育教学中。欲使教师有关注经典的热情,需给予专业的指导与培训。传统文化在南方的小学校园早已落地生根,当我们的老师千里迢迢走进苏州的盛泽小学时,除了惊叹便是期待。惊叹于这里的孩子们各个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语出惊人、落落大方„„一切形容优秀生的词汇涌上脑海。教育专家朱红甫的《北冥有鱼》将孩子们带进了大鹏志存高远的广阔世界里,课堂上孩子们对鹏的剖析深入而透彻,语言表达又贴切而耐人寻味,老师们都自叹弗如。特级教师薛法根与孩子们一起从“德”的渊源引出历史上以德治国、以德持家的典型故事,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了解了“德”字的本义是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在道家的思想中德代表自然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一个字能延伸出多少我们未曾知道的知识啊!苏州之行的国学经典论坛震撼着我们这批来自北方小县城的小学教师。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们也能达到南方孩子们学习国学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2015年秋季开学,随着经典教学专家朱红甫莅临我校培训指导,国学课也正式纳入我校课程,《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老师们一看陌生而又深奥难以读懂的篇目,想打退堂鼓的不在少数。人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别太为难老师,别再难倒学生丧失兴趣,我们的国学教学降低难度,不苛求句句读懂,只要能读通记忆。于是师生一起背诵经典成了“早读必备”,朗朗书声经典浸润,渐渐地大家熟悉了节奏、感受到韵律、品味出真谛。就这样读着读着,打开了师生对经典的兴趣之门。老师们的观念在悄悄改变,认为经典学习需从娃娃抓起。
二、抓住课堂,化死板为灵动
每周一课,课课重要,不敷衍,不包办,不填鸭。尽管国学内容深奥,但是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大多还是可以学懂的。课堂的读形式多样:个人读、小组读、领读、赛读、轮读„„学生的学习兴致被变化的读激活了,只要扫清障碍,学生都能读出节奏美了。“神奇汉字”的学习提高了孩子们的识字能力,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孩子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更加清晰了,对字的音形义掌握更也富有深意了。当孩子们在语文课堂进行识字时,能结合国学课上对汉字的认识进行解读,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使得识字教学意义更加深远。从而培养孩子们独立识字的能力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日积月累”则拉近了孩子们与历史的距离,与古人对话、以圣贤为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设计活动,促知识以内化
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大学》中开宗明义这样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行,在于使人自新,在于使人处于最高的至善的道德境界。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学生终身发展。围绕语文知识和经典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情境中内化知识,达到终身受益的良好效果。
1.低年级国学知识闯关游戏——逐关增加难度,每关均有评价。国学经典背诵学生已基本形成习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不仅激发其参与热情,而且锻炼其现场应变的能力。如:神奇汉字我会认、原文背诵我能行、历史故事知人物„„
2.各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据经典内容定表演形式:吟诵、古文新唱、情景剧„„表演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参与面向全体,真正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全员参与经典诵读。如:四季之声,将描写四季的经典诗文有机结合,感受四季之美。
3.高年级经典知识竞答——班级活动的基础上,选出优胜小组参加年级组竞答活动。活动精彩激烈,突出经典的深邃内涵,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经典润泽人生。参赛学生专注凝神,对知识的理解体会深入到位,不仅展示学生的个体智慧,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4.纸笔测查活动——每一位国学教师参与创建题库,测查内容围绕题库设计内容及题型进行精选,统一时间答题,教师予以评价小结,促进学生国学知识的掌握。
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均增加了大量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国学经典。我们将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穿插融合,必将促进学生对这一文化的热爱,也会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推波助澜。诵读经典会让学生从小充分感受文言文语言的抑扬顿挫、节奏的错落有致、结构的奇特严谨,丰富其语文学习的内容,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妙的学习境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篇: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摘 要: 国学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对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学生人格等作用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学经典,通过国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品质,还需要继续深入执行,融合国学的经典韵味。
关键词: 国学 经典诵读 小学语文
经典国学诵读表示的是在儿童人生记忆最好的时候,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名著进行阅读、背诵的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作用突出。我国从古代蒙学教育开始,对经典诵读就十分重视,如今经典诵读对儿童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是没有被学校和家长接受,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这是本次探讨的价值所在。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入的国学元素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根基的扶持是看不到发展希望的,民族缺乏自身文化内涵也就不会取得进步,无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国学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延伸,精神得以升华,促进小学生思政道德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与独立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中注入国学元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考虑。
1.1经典诵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进国学经典诵读知识,能够在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同时,丰富学生人文内涵,同时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融入诵读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加大学生的新词积累量,增强语感。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13岁之前的记忆是最好的一段时期,依照这个规律特点,小学过程中的语文学习需要将重点集中在记忆和积累上。新课标规定小学学段学生需要背诵至少古诗文160余篇。小学生诵读不但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感知诗文中所要表达的形象与意境,因此在小学生记忆最好的时期进行经典文化的学习,能够达到文化熏陶与智慧锻炼的目的。
1.2故事熏陶
我国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传承,留下了大量声情并茂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穿越,表达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集中表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智慧,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历史变化方面有”史书”作用。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几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国学故事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为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育良好,教师要为学生讲述一些趣味性强的国学小故事,描述各种国学经典,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消除因为反复诵读而出现的无聊情绪。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生动的国学典故,对学生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2.国学经典的诵读方式
2.1范读引领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融合,范读引领是一种方式。在诵读文言文的时候,不能用诵读现代文的方式诵读,如果缺乏正确的范读引领,学生就无法准确地掌握诵读节奏,更别说语感的积累沉淀了。例如在诵读《老子》时,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已经有标点断句,但是小学生诵读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会像读三字经一样三字三字一读。但是这句话中的“非常”和日常生活中的“非常”不一样,正确的读法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示的声音延长,“?”表示的是前一个字加重语气,每个分句都是采取的先抑后扬,是一种假设性的预期。范读之后,文言文的内在精髓就出来了,句子大概的意思也更容易明白。
2.2诵读积累
国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方式便是诵读,诵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方式,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尤其是文言经典,当中包含的韵味都是靠“读”出来的,教师为学生示范了正确的范读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诵读段落所表达的大致意思进行谈论,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诵读。学校每周专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程”,每天早晨空出十分钟的早读时间专门进行经典诵读,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诵读活动中可以由教师领读,也可以挑选几位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或者专门放名家诵读音频。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诵读的作品有《三字经》、《千字文》等,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
2.3运用摘录
正所谓“不动笔墨非读书”,国学经典中存在大量传颂千古的名句,例如《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春秋》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等。在这样的句子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名句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不但作为诵读材料积累,这些句子彰显的道理也能在平常写作和与人交际中使用,帮助学生把一些典籍中学习到的名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3.结语
国学经典属于古代贤哲思想与智慧的集合,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不但能够丰富国学涵养,而且能够提高语文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学经典诵读有千奇百种的形式,可是学生人格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让国学的种子在每位学生的心中绽开一朵“文明之花”,培养中华民族未来栋梁,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承担的重大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学经典,通过国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品质,还需要继续深入执行,融合国学的经典韵味。
第三篇:有感于国学之美
有感于国学之美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莱州市三元中学 初二二班李柳春
在观看了少儿频道播出的“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后,选手们个个身怀绝技,冷静对待老师出的国学题目,对答如流,我不禁叹服,比赛的激烈与国学的魅力,以及参赛选手他们对国学经典的热爱。
这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创意诵读”展示了选手们的独特个人魅力,让人赞叹不已。在“我爱记诗词”环节中,小选手根据提供的上联,对出下联。如上联“一元二气三阳开泰”,对出的下联是“四书五经六艺贯通”、“四海五洲六合同春”,选手们妙语连珠,让人应接不暇,丝毫不见停顿,真称得上是“文思泉涌”。这一比拼让我们在熟知的诗词中细细回味,在初识的诗词中拍手叫绝。评委老师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小小的对联,蕴含着那么多丰富的知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专注于每一个节目的表演,听着他们充满激情的朗读,我也受益良多,有诗词的积累,有言行的高尚,更有对国学的喜爱。看着他们微笑而平和的表情,让我也身临其境,跟着他们一起紧张着,一起思考着,一起微笑着,在答题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参赛选手所能做到的,也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他们信手拈来的成语故事,我们同样可以。已经被我们遗忘的唐诗宋词,只需平日的付出,也可以有同他们一样的知识。我们更要学习的,是选手们对国学经典的满腔热忱。
华罗庚曾经说过:“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看完这个节目我明白了,生活中要处处留心身边的知识,其实国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也要多积累,积累诗词名句,增长知识。尊敬长辈。这场比赛中的每个人都是这样,论及国学,谈及美德,诉说传统,都像面对春风一样自然。在无穷无尽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古诗词中蕴含着许多传统美德,有了选手们的激励,我今后也要牢记这些中华传统古文化,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让国学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第四篇:感受国学经典之美
感受国学经典之美--《弟子规》泛爱众
中国经典国学《弟子规》,蕴含着千百年来人们的道德经验的结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宝贵财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多多诵读,汲取精华,传承其中精神。
“泛爱众”,在《弟子规》中是这样解释的:“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每个人在为自己的同时能够兼顾到他人、家国、天下„„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待人谦和、有礼貌。”尽管《弟子规》只是给学生写的,但是,作为教师,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的主要体会是:
1、自身提高道德修养,做到对人谦和、有礼貌。
2、不自私,互相帮助
3、不干扰他人的工作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要发扬《弟子规》中“泛爱众”篇所表达的博爱精神。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从身边点滴的小事做起,发扬这种“博爱”精神。学校组织我们少先队员去敬老院看望长辈们,这也是一种博爱,也是一种集体的关爱。这些孤寡老人平日里住在院内,十分冷清。没有亲人的照顾,没有朋友的支持,可以说这些老人是无依无靠。为了使这些老人获得集体的温暖,我们小学生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经常去敬老院看望他们,带去亲切的慰问和精彩的表演,让这些老人们融入到这个集体中,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弟子规》中说:“己有能,勿自私”,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才能和本事,不要保守自私、舍不得付出,要时刻想着服务大众、回报社会。”我们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工作就是把知识、能力拿出来,回报给社会。
“人不闲,事勿扰;人不安,勿话扰。”与人相处,我们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影响到别人的正常生活与工作,这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我想的是:在很多学校的走廊里都有这样几个字“慢步轻声”,目的是让教学环境保持安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的教室里贴出“入门即静,入静即学”,为的是所有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彼此间学习不受打扰。
领略经典国学教材《弟子规》中的“泛爱众”篇,希望同学们也能和我一样,去好好研读这本书《弟子规》,感悟人生的哲理,传承人间的美德。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一日
第五篇:国学之美,美不胜收
国学之美,美不胜收
2011年11月08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泊 钦
李荣胜先生是一个很会说理讲故事的人。
第一次见到这位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常务副馆长时,只记得他谈笑风生地和我聊了很多。当他说到意兴飞扬之际,忽然说道:“中国人对孔子的误解有很多。比如‘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句,就是对孔子的误解。”
那一瞬间,我脑海中冒出了“男女授受不亲,沾衣裸袖尽为失节”的套话。这哪里有什么误解?分明就是孔老先生赤裸裸的礼教大防,冷冰冰的人性扼杀。
时间仓促,我还没来及向李荣胜先生请教,他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幸运的是,很快我又见到了李荣胜先生。于是,先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首先必须说明的是,这句话并非是孔子说的。这句话原来出自于《孟子·离娄上》。但这句话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一个叫做淳于髡的人说的。有一天淳于髡见到孟子,故意问道:‘男女之间不可以有身体的接触(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吗?’孟子说:‘对,这就是礼。’淳于髡见孟子已经落入了自己诡辩的陷阱中,于是问出了准备好的第二个问题:‘那么如果嫂子落入水中,是否应该出手相救呢?’孟子说:‘见到嫂子落入水中但不去救,是禽兽的行为。男女之间不可以有身体的接触,是礼;但伸手去救落水的嫂子,则是权变。’淳于髡显然是没料到孟子会有如此的答复,但他作为一名诡辩家,立刻又想出新的诘问:‘当今时代,天下人都身陷水火,先生为什么不出手相救呢?’孟子说:‘救落水的嫂子要用手,救落水的天下则要用道。难道先生你想凭借双手拯救天下吗?’”
李荣胜先生说:“从这个故事我们能知道,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根本就不是孔子所说,甚至不是出自儒家之口。相反,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充分地看到了儒家亲民爱民的思想。只是后人断章取义将其别有用心地解释成扼杀人性的毒咒。”
原来如此,想不到—直被千夫所指的一句话的背后,居然还有如此之多的典故。从此以后,我开始喜欢听这位老人如数家珍地讲国学。
李荣胜先生有一个苦恼,也有一个梦想。他苦恼于今日中国的国学流逝,也梦想着能够将最纯粹的国学展示给今天的民众。苦恼也罢,梦想也罢,两种心情最终汇聚在一个点上——究竟“国学是什么”?只要能弄清这个问题,就能堵住国学的决口,也能唤醒国学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于是李荣胜先生开始为国学动笔著书,他要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来告诉国人:这就是国学!其实在他多年研究的心得中,早就为国学描绘出了—张宏伟的蓝图。而今,不过是将这张烂熟于心的图画付诸笔端。胸有成竹,自然一气呵成。
很快,在2011年6月,一座凝聚了李荣胜先生毕生心血的九层国学大厦拔地而起,付梓出版。书名就是那个困扰了李先生很长时间的问题——《国学是什么——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国学基本常识》。全书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对国学进行了定义。书中保持了李先生一贯的幽默与轻松,信手翻阅,处处可见如同“男女授受不亲”这样的故事。他确实是一个极会说理讲故事的人。
在李先生的眼中,国学是美丽的。他说:国学之美,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