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01:4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博爱县松林小学 晁西兮

教学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是语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送行时劝酒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浓浓深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 法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学 法 小组合作,自读感悟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如果你和好朋友即将分别,你心里会怎么想?

生:我非常伤心 生:我会很伤感

师: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人生自古又重离别。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离别情意也就成了诗

人吟诵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萋萋满别情的送别诗。请同学们随老师书写课题。

指导书写:“送”的最后一笔是平捺,写时一波三折,使的最后一笔是斜捺注意区别两个捺的倾斜度

齐读课题

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再思考一下,你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 生:送 生:送元二使 师:送谁呢? 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 生齐:元二

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 师:“使”,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出使 师:去哪儿呢? 生:安西

师: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吗?好,你来说

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谁送元二?(王维)王维可是位大诗人,你了解他吗? 师出示: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世人称李白为“诗仙”称王维为“诗佛”。后人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总结学法,自学古诗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去感受王维诗歌的魅力。

六年的学习生活中,相信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学习古诗的方法,回忆一下,都有什么?

生说,师引导

过渡:善于总结的孩子一定是会学习的孩子,相信大家自己就能学好这首古诗,来,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生自学

三、汇报交流,品读古诗

1、读古诗

师:看到大家刚才认真学习的劲头,相信你们的收获一定是丰厚的。谁先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把字音读准了,尤其是诗中的两个多音字 师:你是怎样一下子就把这个字读准的?

利用意思去区分,师具体讲解“朝”,李白曾在《早发白帝城》中写到:朝辞白帝彩云间

“朝”也是早上的意思,联系相关的古诗去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师:方法真好,大家要向他学习指导写“舍”

师:把这两个字放到古诗中再读读,谁读?再读古诗 再练,分两大组读

2、解诗意,悟诗情

学古诗最基本的要求大家做到了,可“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

百盘。”只有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做得更出色。来谈谈你对古诗的理解吧?

A.想象画面,品读前两句 出示前两句,谈理解

早晨,渭城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旁的柳树都被雨水冲洗得格外清新。

师:大家对诗句的解读令老师也佩服。

师:,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闭上眼,这里没有音乐的渲染,只有你静下心来用心的感受,听老师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渭城这里正下着小雨,柳色青翠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渭城这里的旅馆环境优美

生:我仿佛看到渭城这里的柳树翠色欲滴

师:翠色欲滴的柳树确实美,回答时能不能通过你的语气、声音、表情将这种美传递给老师和其他同学

师解说:是啊,渭城、早晨,如酥的小雨,苍翠的柳树,多美的画面啊!请你美美的读一读(课件出示渭城图片)

指名读

评价: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那如诗如画的渭城 你让我看到了那翠色欲滴的柳树

师:大家的朗读也让我看到了那如画的美景,可是,诗人王维即将与友人分别,心中是那样的不舍,那样的难过,为什么还要作这番美丽的景色描写呢?

引导:想一想,每当艳阳高照,万里无云,看到那灿烂的阳光,会让我们的心情是那样舒畅,而阴雨绵绵的天气呢,又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师评价)

师:原来此时他是借小雨是在渲染自己的离愁

师:大家知道吗?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和“留”同音,在古代“柳”是离别的象征,难怪李白在《劳劳亭》中写到,“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师:看到这满目的杨柳青青,王维真想折一枝留住朋友西行的脚步,读“渭城朝雨——”

师:听,小雨还在下着,是老天在挽留元二的脚步吗?元二啊,看到这如画的美景,你舍得走吗?生接读—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样有过出使经历的王维想到朋友也要像他一样远走他乡,怎能不触景生情呢?生接读——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简简单单几个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那如画的美景,也凝聚了王维内心的感伤。

B.想象练笔,品读后两句。

过渡:此时,他会怎么做呢?用诗句回答我(课件出示)生齐读“劝„„” 说说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听到朋友出使安西的消息,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相送,走啊,走啊,一直送到了渭城,可是,在唐朝,友人相送,往往就在渭城分别,他只有将内心的不舍化作。师引:劝君更尽„„生接。

师:同学们,元二即将西行出阳关,赴安西,整整三千多公里,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瞧,这就是阳关外的路,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与生机勃勃的渭城有着天壤之别,诗人岑参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想到好友这一路,孤苦无依,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上半年多,假如是你,你想对他说什么?

师:我听出了你的担心

这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好友,我听出了你的牵挂

师:由于牵挂,由于不舍,他们从昨天晚上开始,一直在不断的喝酒聊天,聊天喝酒,直到今天早上,已经喝不下了,可王维为什么还在不断的劝元二再喝一杯,而元二也总是把这杯酒喝完呢?

引导:出了阳关还会喝到朋友的酒吗? 所以,要再喝一杯

师:这杯酒,是王维对元二深情厚谊的见证,怎能不喝?怎样来读这两句,带着你的理解,自己再来读

指名读

你强掉了一个“更”字 你还想让元二再喝一杯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内心的担忧与牵挂也只能化作一杯浓浓的酒,生接。劝君更尽„„

这酒一杯有一杯的滋味,已记不清喝了多少杯,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情? 师:对,这是对朋友的牵挂,担忧和依依惜别之情。带着你的牵挂和惜别,再读

四、诵读全诗,升华情感

师:元二此去固然也会得胜回朝,衣锦还乡。可路途的遥远,艰险还是不免让好友担忧。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A.可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诵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B.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诵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

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历史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

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

现在,谁能把这首诗背下来?指名背,齐背

五、课外拓展,积累古诗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这诗中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慰,有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温暖,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动,还有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坚定,唐代诗人笔下的送别诗不计其数,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读一读,比一比,感受这些诗歌带给我们的:

字字含真情 尽在相送中 与君离别意 句句吐心声 情景相交融 意境浑天成附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一、课题

T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T 谁来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S 送元二到安西。T 送他去安西干什么? S 执行任务。T 执行什么任务? S 奉命前往安西

T 看来有个字阻碍了你,“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S 出使的意思

T奉谁的命令去?(奉朝廷的命令去治理那里。)T 谁送?完整说一遍

S 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T 现在再读课题,相信你会有不同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二、自读古诗。

T 现在我们一起走入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S “朝”错读为“cháo”

T 这个字怎么读?(chao)为什么读作zhao? S 是早晨的意思。T 你能给它组个词吗? S 朝阳

T 还有一个字容易读错——舍,你们为什么读作shè? S shè是屋子的意思。比如 宿舍、屋舍

T 看来我们在读多音字的时候可以利用组词的方式,结合在句子中的意思来判断它的正确读音。谁再读? T 读得流利

读得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的味道

读诗讲究快慢缓急和轻重变化。谁再来试试。T 来,一起读(齐读)

三、质疑、再读古诗、汇报

T 学习这首诗,你最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 S 王维为什么要送元二去安西? T 你想知道送别的原因 S 他们为什么要更近一杯酒?

T 你真会思考,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S 王维是怎样送元二的?

T 你们真会思考,我们只要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现在,结合课下注释再读古诗,边读边提起笔来,在旁边写一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会。(学生自学)T 这首诗写了什么?

S 渭城在早晨的时候下了一场细雨,把地打湿了。S 王维送朋友

四、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T 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呈现的是一幅幅画面,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S 我看到了柳树。T 怎样的柳树?

S 柳树的颜色很新,很绿。(板书:柳 新)T 还看到了什么? S 雨

T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S 细雨 小雨 T 你怎么知道的? S 浥,湿润

T 只一个浥字就看出来了吗?说完整

S 浥轻尘,雨水湿润了轻浮的灰尘,并不是瓢泼大雨,所以这是一场小雨。T 还看到了什么吗? S 客舍

T 怎样的客舍呢?

S 青青的客舍。渭城刚刚下过一场细雨,青砖绿瓦的旅店被雨水冲洗得颜色更鲜亮了,更青了

T 这场朝雨湿润了这客舍,客舍的青色更加鲜明了,是吗?

T 连起来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小组讨论)汇报

S 渭城早晨的小雨打湿了尘土,客舍在雨水下更青了。T 说得不错,但要说完整,谁来补充。S 柳树的颜色也显得更加新绿了。

T 把失去的特点加上去了,形象就更完整了。T 默读,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S 看到这两句诗,我的心情也变得好起来 T 带着你的好心情读一读

T 你的朗读让我眼前浮现了绿绿的垂柳,青青的客舍,整个街道也不再尘土飞扬,雨后清新的空气也扑面而来。

S 仿佛闻到醉人的清香,清纯的风向我吹来。

T 雨后的清新的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是吗?读出来

T 我仿佛闻到一股醉人的清香,清凉的风从我脸庞吹过。T 还有吗?把你的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S 雨后很清爽,清新。舒畅

T 带着清新的感觉,让清新的风吹向我们。读

T 你读出了诗歌的味道。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清新的景物。我们不能让它只停留在文字上,要用我们的语言和声音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齐读 T 我好像置身于这美丽的景色中了

五、教学三、四两句,感受深挚的送别情怀。T 这么美的景色,元二能不能留下?(不能)

T 他还是不能不去安西,你知道安西离这里有多远吗?(出示地图)T 元二从渭城出发,经过陇山,穿过河西走廊,到达甘肃的阳关,再出阳关到安西,这绵绵延延,你知道有多远吗?三千多公里,跨越了将近半个中国。

T 这么遥远的距离,面对此情此景,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送别之情能不深吗? S 深

T 想一想,大胆地猜一猜,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S 我觉得那里空气应该很清新 S 我觉得那里有草原

T 那里啊没有草原,只有高原,气候恶劣。而且是一片荒漠,漫天的风沙。(出示图片)从清新美丽的渭城去往漫天飞沙的安西,当时王维是什么感受? S 依依不舍 读 S 不愿意让元二离去 T 不走了行吗?(不行)读

T “劝君更尽一杯酒”,“更”什么意思? S 再

T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端起这最后的一杯酒,想一想作者王维怎么说的。S 请你不要走啊,元二,这里空气清新,请别走。T 想挽留他。读

S 这里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新鲜,到了安西,那里空气里看着尘土,你还去那里干什么呢?

T 是啊,能留下吗?(不能)在那样沙尘漫天的地方,环境那样的恶劣,又不能不去,所以只有希望朋友在那样的环境中—— S 注意身体,希望他身体健康 T 带着对他身体健康的嘱托读一读。

T 尽情发挥你的想象,怎么想就怎么说,王维还可能会说什么? S 好兄弟,即使要走,也要慢慢地喝下这杯酒。

T 喝慢一点吧,真希望你多留一会,多留一分是一分,多留一秒是一秒。带着这种不舍读 S 元二,你一定要早日回来。

T 多么期待再次的相逢啊。读出这种期待来 S 元二,不要忘记我 T 读一读这莫相忘的嘱托

T 元二奉命去管理安西都护府,这里可能还有对元二建功立业的一种祝福 T 想象着王维的话,带着对当时送别场景的想象,一起读。齐读

T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么样的酒?酒中包含了什么?

S 这是一杯酒表示了朋友深刻友情 读 S 这是一杯依依不舍的酒。读 S 这首一杯送别的酒 T 端起它,送别元二,读 S 这是一杯有深情厚谊的酒。

T 酒中包含了二人深厚的友情,是一杯情谊的酒,读 T 让我们一起端起这最后一杯酒,来送一送元二 引读:

T 这是一杯送别的酒,朋友要离别了,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读—— 齐读后两句 T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祝福朋友建功立业。读—— T 这是一杯满含希望的酒,希望朋友珍重,保重身体,早日重逢。读—— T 这是一杯饱含深情厚谊的酒,浓浓的情谊都融在这酒中。读——

六、再读全诗

T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

七、听《渭城曲》,加深体会。

T 后人深深感叹于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深厚情谊,于是就为《送元二使安西》谱曲,一再传唱。因此这首诗又叫《渭城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首传唱不朽的唐朝流行歌曲。播放歌曲(古语演唱的《渭城曲》)T 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

八、拓展迁移

T 古人送别,方式多种多样。今天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采取的什么方式送别朋友?(喝酒)。那你还知道哪些古人送别朋友的方式?(PPT出示以下四首离别诗,由学生答送别方式)(踏歌、折柳、目送、语言)

(踏歌)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折柳)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目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语言)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

授课教师:包头市昆区包钢十一小 李计华

评课教师:包头市昆区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舍、君”,理解“使”“浥”“更尽”等词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借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在轻声朗读中初识别情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在唐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我知道杜甫。我能背杜甫的《绝句》。

师:相信你能背出杜甫喜悦的心情!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背得大有进步,但这仅仅是在背诗,谁来有感情的诵读一首你喜欢的诗人的诗!

生:我喜欢白居易的《草》。

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真棒,小诗人!2.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

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师:是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王维年少时在长安谋取功名时的作品。诗人远离故乡,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面对繁华热闹的都市,游子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3.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生齐读)师:谁会读这个题目?(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噢,这个人姓元,叫──

生1:二使。(一部分学生立刻议论纷纷,发言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师:(微笑着走近学生)看来大家不太同意你的观点,先听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好吗?(生笑着点点头)

生:姓元,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是作者的朋友。

师:(指着板书)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哥哥或姐姐。

师:对,我们这班里有没有同学除了你之外还有一个哥哥或者姐姐的的?有吗?(生纷纷举手。)

生:我有个哥哥。

师:那你就可以叫——杨二!(生齐说,大笑。)

师: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

生:(齐说)清楚了。

师:再来读一读。元二去干什么呀?

生:元二去出使安西。

师:哪个字是出使的意思?

生:“使”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注释知道的。

师:同学们,学习古代诗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是最实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大家可要向他学习呀!

师: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学生小声议论)

生:安西是„„今新疆。

师:好的。谁去过新疆?(一生举手)怎么去的?

生:坐飞机。

师:元二那时候能坐飞机吗?(生笑着摇头。)别说飞机了,火车汽车都没有。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离渭城有大约3000多里,那时候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大概要走两个多月呢!

师:谁送元二使安西呀?(指着课题)读一读。(生读)

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生1正确读题。)

师:(翘着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脑袋还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谁还来!

(生2正确读题。)

师:哦,我看到你摇头晃脑的读,那又是一种韵味儿。来,大家齐读。(学生齐读课题,但声音洪亮,兴高采烈)

4.师:《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你有送别人的经历吗?谁来谈谈感受。

生:我送过我爸爸。我爸爸去上海出差,当我和妈妈看着爸爸拉着箱子一个人进站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失落感。爸爸对我的学习要求特别严,有时还因为学习打我,我真恨他。这时候我却恨不起他来了,反而觉得心里堵得慌。

师:多真实的感受啊!谁还想说说。

生:我送过我姥姥。我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的。暑假姥姥来我们家住了一段时间,要回自己家了,我知道了躲在屋里哭了很长时间。爸爸妈妈劝我也不管用,姥姥走的时候,我都哭成泪人了。师:眼泪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啊!

5.师:上节课我们也刚学完一首送别诗,叫——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分别就在眼前,也许这辈子再也难以与好朋友相见,于是就有了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于是就有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于是就有了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是就有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于是就有了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投影出示,师生齐诵)

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送别诗的心情,再读题目。(生读得声音低沉,表情凝重)【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放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新课开始,借助学生经验,把学生带入浓浓的离愁别绪,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深入学习古诗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自读古诗,整体感知,在自主学习中读通读顺 1.初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书101页,谁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生纷纷举手)为了读得更好,为了表现得更出色,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看看注释,理解了以后再来朗读你会读得更出色。(生自由朗读)好了,谁来读?(学生纷纷举手。)

师:请同桌互读,看谁读得好。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看大屏幕,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

生:自由读

师:好,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读错“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错了一个字。应该读“客舍”舍,四声,他读成了三声。

师:好,这个女同学听得非常仔细。刚才男同学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好了,看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根据不同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什么呢? 生:舍shè

师: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

生:旅店。

师:对,旅店的意思。同学们,舍,还有一个读音,舍不得的舍;舍得的舍,读三声。舍不仅是多音字,而且是我们教材中需要会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怎么写的。

师:舍:是个会意字,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人与一字是屋顶,十子字架放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君’字看老师写,要想把这个字写好,最主要要注意横的间隔均匀。请同学们跟老师书空。(师板书范写)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的纸,来把这两个字写两遍,在写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姿势要正确,头要正,身要直,肩要平,足要安。来,开始。(师巡视)

师:好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写好的,请放在桌上好了,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谁能字正腔圆地读?(生读)

师:他不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来(生读)

师:好,我们再来齐读这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预备——起(生齐读)2.再读,读出节奏

师:好的,同学们,读诗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句的节奏来,怎么能够读出诗句的节奏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两个字两个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浥轻连着读,尘单独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

(师板书平仄)

师:什么叫做平仄的规律?听清楚。在我们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这四种声调我们把它分成两类,第一种我们称它为是:平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我们用一个符号表示:一横(师板书一横)。如果我们遇到平声的时候,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来,读一读。(生练读)

师:告诉大家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来来来,你来。

(该生摇头晃脑,读得韵味十足。)

(又请了两位学生,都读得很好。第三位学生语速略快了些。)

师:摇得太快,就没味了。慢一点。

师:对呀,两个字两个字一读,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候,这种音我们南称它为是“入声”,(板书入)入声归入在仄声里面,所以在这里面这个“出”也读短促的仄声。预备读。

学生练习。

师:(投影出示标有平仄的诗)听老师把这首诗来读一读好吗?闭上眼睛听。(师配上《阳关三叠》曲有感情地朗读)

【点评:熟读成诵是理解古诗的最好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方法学古诗。】

三、潜心研读,引领感悟,在巧妙点拨中初悟别情

师: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想想古诗写了什么?(生轻声读课文)

师:诗读百遍,其义自现。王维与元二送别的情景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

师:对,早晨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生:应该是早晨下了一场小雨。

师:为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下来了一场小雨?

生:浥轻尘!

师:从哪个字?

生:浥

师:浥,是什么意思呢?

生:湿润。

师:对,湿了路上的尘埃说明是一场? 生:小雨。

师:那空气会非常?

生:清新。

师:请你把它读一读。(生看课件读: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这就是润物细无声。谁来接着说?

生:我知道第二行意思是客舍周围的青青的柳树的颜色更加青了。

师:为什么更加青了?

生:因为早上下了一场小雨

师:在细雨润物中,柳树的颜色更加

生:鲜艳

师:这样的景色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呀?你从哪感受到的?(生说从“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 ”都能感受到。师:是啊,诗的前两句字字都在向我们传递春天的消息,你眼前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朗读告诉我)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很高兴)师:好,谁还来说?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干一杯别离酒吧,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师:在这里“君”指——(生:元二);“更”的意思是——(再)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

师:不仅在这里是老朋友。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故人也是指?

生:老朋友。

师: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一起读读这首诗。(生齐读)【点评:掌握重点字词,习得推敲字词的方法很重要。自学交流领会诗的大意是学生的一项能力。】

四、放飞想象,涵咏别情,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意境 1.师:好,同学们渭城的景色,美丽吗? 生齐:美

师:此时此刻,王维和好友元二来到了一家客栈,把酒相送。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王维不舍得好友元二走。

生:元二要走了,我感受到王维很伤心、难过。

生:我感受到他们的感情很深厚,喝了很多酒,还要喝。2.师:同学们,你们也许不知道元二要去的安西是一个什么地方。(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同学们请看。(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生答,指名板书重点词:路上小心 注意安全 一路平安„„)

3.师:可是我们的王维却没有说这样的话。(擦去一学生板书,生读一遍后两句诗)因为他知道: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漫漫;也许渭城这儿春意盎然,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也许渭城这儿繁华热闹,但你到了边塞,就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对我来说,你走了,我这里也没有你这样的好朋友。我们都是天涯游子,都感受着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啊!于是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化作了两行诗。(生读)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让老师一下子想到唐代王之焕的《凉州词》。

生:背“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好友要离乡背井,孤独苦闷地去那“春风不度”的阳关以西的安西,存亡未卜啊!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喝的可是离别的酒啊!你们知道吗?正因为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安危难测,所以作者王维才千里迢迢的不辞辛劳的从长安赶到渭城来,来为朋友践行。这种千里送鹅毛的深情厚谊浓缩成了两行诗。(生读)4.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啊?

生:(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饱含深情的酒,知己的酒,深情厚谊的酒,苦涩的酒,无奈的酒„„)师:举起这杯酒,王维不禁轻声吟诵——(生诵读全诗)

5.师:此时此刻,窗外的美景历历在目:(出示课件图,生描述景色)这哪里还是美景啊?这雨分明成了点点相思泪;这柳分明在呼喊“留留留„„”;这酒分明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同学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把与友人的心里话一吐为快吧!6.生:写话,交流。

7.同学们,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这一别,竟是永别啊!元二已经要喝最后一杯酒了,让我们诵诗相送。(播放《阳关三叠》)【点评:抓住关键字词,想象美景,丰富学生意向;让学生在劝酒中,感受不舍;激情导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意境,历练学生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情朗读能力。】

五、拓展延伸,连接生活,在深度思辨中归纳总结

1.了解“柳”的象征意义。(课件出示)

“柳色”在古代柳象征离别。古代有折柳送别,“柳”就是“留”意。比如,李白《春夜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塞下曲六首

(一)》中“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2.了解“雨”的比喻意义。(课件出示)

诗人之所以要写“雨”,这与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水”(雨)喻情是相一致的。比如,“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以水喻情,表现了忧愁如江水悠长不尽。又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赠汪伦》)诗人李白用潭水之深意喻朋友间的情深。这首诗中的“朝雨”,可以这样认为,它不但描写了自然环境之清新,而且借此暗示了诗人对朋友那绵绵不尽的深情。

3.了解“酒”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蕴。(课件出示)

“酒”在中国文化中意蕴十分丰富——开心时饮酒,伤心时饮酒,朋友相逢饮酒,亲人离别时饮酒„„甚至于有陶渊明“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燕”的情怀,有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豪放,有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迈,当然,也有鲁迅笔下打折了腿还要爬进“咸亨酒店”喝二两的凄凉„„如此这般,酒也就成为人们生活中情感表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古人送别的古诗很多,你知道哪些?他们分别以何相送? 生答后留作业。

【点评: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一些事物的象征意义及文化背景。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欲望,让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连接在一起。】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公开课)

一、导入,解题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请同学们自由读标题。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预设)生:我读懂了这是一首送别诗。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有个送字。师:送的是谁? „

师:哪个字是出使的意思? 生:“使”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注释知道的。

师:同学们,学习古代诗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是最实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大家可要向他学习呀!师:元二要出使安西,谁派他去的? 生:皇帝。

师:对,那个时候,唐王朝出现了**,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出示地图)安西在新疆库车附近,那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从渭城到安西,途经三千多公里,跨越大半个中国。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也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元二这一去,不知多久才能再回来,不知还能不能回来。

二、读诗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送别诗。请打开课本XX页,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了,谁来读读看?(生读)

(预设,生读错)师:你读得不错,你们有话想对他说吗? 生:他XXX处读错了,应该是xxx。

(预设,生读对)师:你读得很好,正确而流利。谁再来读一读?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好。而且都是火眼金睛,把容易读错的字都读对了。

师:这首诗里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一个是“朝”。在这里是早晨的意思,应该读——zhao1。

另一个是舍,它可以读she3,舍弃的意思,也可以读she4,房屋的意思,在这里应该读——she4,客舍就是——客人住的屋子。师:让我们再读一次这首诗。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看。(师读)师: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节奏、有停顿、有的字读得长,有的字读得短。

师:很好,你说到了关键点。在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读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师板书:平仄)平仄,读。它能让我们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师:平其实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 生(齐):仄声

师:现在拼音里的一声、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

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就用一条横线表示,仄声就用一条竖线表示。读古诗时,遇到平声字,咱们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呢,要读短一点。这个规律又叫做平长仄短的规律。一起读。生(齐):平长仄短。师:我们现在就用这个规律来读读这首诗。先看“渭城”二字。渭是第几声?所以它是平声还是仄声?(仄声)城呢?(平声)所以这两个字要读“渭城——”(师带读,做手势)师:连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谁自告奋勇来读一读?

师:读得很好,告诉你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来,再试试 预设:生摇得太快,师:摇得太快,就没味了。慢一点。师:大家一起来摇头晃脑读一遍。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现在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提示一下,在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候,这个字读仄声,所以在这里面这个“出”也要读短。像这样:“西—出”。

师:标完了?来看看你们标注的平仄是不是和老师的一样。(出示后两句平仄)

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一下这首诗。(播放《阳关三叠》)

三、解诗。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

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什么画面。预设1:生:朝雨。

师:你觉得这雨大不大? 生:不大。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从浥字看出来的。师:浥是什么意思? 生:湿润。

师:是呀,如烟如雾的雨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在这样的细雨中,渭城的柳色,显得更加———青翠欲滴。诗里说:客舍———— 生:青青柳色新。

师: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景色?好,那请你读一读。(生读)师:你能超过他吗?来试试。预设2: 生:柳树

师:渭城只有柳树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王维偏偏要写柳树呢?

师: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有句诗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师:还有一种景物,图片里看不出来,但诗句里有,那是——? 生:尘。

师: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但王维与元二离别的这天有点不同。不同在哪?对了,有一场小雨,把尘埃都湿润了。也正因此,原本总是蒙着尘埃,暗淡的柳色,也涣然一——新。所以诗里说,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所以,这诗里头两句,一句藏着别尘,一句藏着折柳。所渲染的,就是离别的氛围。让我们带着离别之意,再将这两句诗读一读。(生读)

师:渭城很美,可是元二就要离开了(出示图片)

师:踏上阳关古道,元二走啊,走啊。一路上走过云山浩渺,大漠茫茫,走过荒芜的群山,苍凉的戈壁,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自己读。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谁能说说,你从这几句诗中看出阳关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都是沙子、碎石、风很大。

师:是啊,哪怕是马走在这条路上,马蹄也会被碎石——割伤。

师: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上一百八十多天啊!苦不苦?苦啊!那旅途的终点,安西,是不是个好地方?不是,那个地方的环境也同样恶劣。师:渭城春雨绵绵,安西—— 生:黄沙满天!

师:渭城生机勃勃,安西却—— 生:满目荒凉!

师:渭城附近有家人朋友,安西却—— 生:举目无亲,孤苦伶仃。师:元二能不去吗?

生: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师:是啊,不仅如此,元二作为大臣,也同样有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作为他的好朋友,王维虽然不舍送他离去,此时也只能——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只喝一杯够吗? 生:不够。师:那怎么办? 生:再喝一杯。

师:诗里哪个字表达了再喝一杯的意思? 生:更字。

师:是啊,让我们劝君——

师:假如你是王维,离别在即,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

生:„„(述说)我真舍不得你/注意安全/早点回来/一路平安 师:是的,难舍难分/好朋友,关心得无微不至啊/嗯,带着祝福

师:是啊,王维也把这些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来吧,小王维们,让我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从这一杯杯酒里,你们品味出了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感情。师:你从中品味到了什么感情? 生:(祝福、不舍、伤心、担忧)

师:请你带着(祝福/不舍/伤心/担忧)读出这句诗。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边读边敬元二一杯。再来。

生:(敬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还有谁说说你品味出的感情。„„

师:是啊,这杯酒中,有着祝福,有着不舍,有着伤心,有着担忧,而这些祝福、不舍、伤心、担忧又最终都化作了这一句话———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去世了,这次告别竟真的成了永别。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阳关三叠》音乐起)(生诵)

四、小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请读。出示: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师: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理解诗意之后读出感情。这样才算是掌握了一首古诗。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运用以上学习方法,通过诵读,自学这一首古诗,开始。(出示:《山中送别》)

师:好的,时间到。谁来读读看。(请生读)

师:都得真好。这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这首诗里藏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不舍、期盼。

师: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果把文学比作皇冠,那诗歌就是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阅读、多积累古诗,领略诗歌的美妙。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20送元二使安西

平— 长 依

景 依 情

仄 | 短 不 舍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主备人:(周嘉小学校蔡自国)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朝”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师提示:

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

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

自制幻灯片一套。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意气相投就产生深厚的友谊。多难得,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之”。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PPT:送元二使安西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PPT: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PPT: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3、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4、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5、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中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PPT:中国地图)PPT:《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PPT: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解释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又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

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老师还收集了一些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阅读拓展:PPT

4、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5、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6、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7、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六、作业:

收集一些有关王维的其他诗篇。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朝 舍 劝 更 友情

教学反思:

下载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垫江县汪家小学:夏鹏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15.《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执教老师: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回小 张丽娜 教学内容: s版语文第十二册 15《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有何感想?(心情怎样?) 2.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提到分别,总......

    送元二使安西 片段教学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咀嚼和体悟“雨”、“柳”、“酒”等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二、教......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上饶市第五小学 徐玮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论文

    挖掘古诗的音乐美,实现高效课堂 摘要:四年级上册一共有五首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宋朝七言绝句在写景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