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论文

时间:2019-05-13 01:4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论文》。

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论文

挖掘古诗的音乐美,实现高效课堂

摘要:四年级上册一共有五首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宋朝七言绝句在写景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唐朝七言绝句诗在写景中送别了友人。《过故人庄》这首五言律诗体现出村庄的美景,无论内容还是诗的韵,都体现出音乐之美。通过让学生圈出诗中的景物,让其充分阅读,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音乐美。

关键词:诗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音乐美

一、了解押韵,抓住韵脚读顺、读懂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说,古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如《游山西村》中,“腊酒浑”中的“浑”,“足鸡豚”中的“豚”,“又一村”中的“村”,再如《过故人庄》这首律诗的每句最后一字“家”“斜”“麻”“花”都有押韵,都用到了韵脚。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读诗歌,留心观察,自己发现并且总结最后一个字的发音特点,从而讲解韵脚的意思,结合诗歌加深体会,通过自读自悟,在领悟诗歌的意思上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教师指导通过自读、教师师范读、同桌之间互读检查等阅读策略让学生把诗歌读顺读懂,让其在阅读中体会诗的大概字面意思,但不需要每一句都把意思讲解,只需要在重点词句上解释,让其有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抓住音调,读出节奏美。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伟大的诗人郭沫若说:“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要想读出诗的节奏感,就一定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2-1-2”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我们这学期学习的都是七言绝句中,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2-2-2-1”如“客舍/青青/柳色/新”;“莫笑/农家/腊酒/浑”等;二是“2-2-1-2”“渭城/朝雨/浥/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三是“2-2-3”如“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在实际的诵读中,收尾句的“三字尾”为了形成曲终音止的听觉,其音步常常一字一顿,读成“1 / 1 / 1”的节奏。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中,通过断句的方式,把诗句断开,注意停顿,读出诗歌一顿一扬的节奏。

三、抓住平仄高低音调交替的特点,读出抑扬顿挫的效果,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利用诗歌的韵律组织学生有效朗读。举个例子,《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是平仄格式的选用。本诗采用仄起平收式,即首句第一音节为仄声,结句最后一个音节为平声。前二句皆为仄起平收,第三句为仄起仄收,结句为平起平收。最后两句抒情之句,酒宴近尾声,送别人终要开口说话,说什么,声高低,情何寄,一时激动,高音“劝”字脱口而出,想一想并非生离死别何须激动忘情,缓一缓叙平声“君”,如此一激一顿,不免离愁别绪又上心头,再高声“更尽”,情到浓处语无力,“一杯酒”声已咽,情更真。诗中韵律错落有致,出示渭城的明朗之景和安西的荒凉之景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景色的强烈对比中上升对元二 的前途的担心,尝试体会作者对友人既不舍又担忧的心情。教师指导让其在这种忐忑、不舍又不得不分别的感情体会中通过集体朗读、个别朗读等方式体会诗歌感情。读出凄凄离别之意。

四、利用对仗的词语,体会诗歌回环往复的音色

格律诗除讲究平仄外,还讲究对仗。对仗就是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词义相对的上句和下句组成对偶句,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诵读这样的对偶句,应注意上下句的重音、节拍都要上下成对,以形成整齐优美、和谐悦耳的效果。

更进一步借助该诗的音乐背景结合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被人们改编成歌曲《阳关三叠》,并被人们广泛传诵,成为千古绝唱。播放《阳关三叠》给学生听,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千百年前的送别之景,结合诗歌的描写背景: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便去世了,这渭城一别竟成了永别!在音乐声中让学生站起来齐读,自由读,升华诗歌感情,深切感受到古时交通不便,亲人、朋友难以相聚,一别往往是离别的无奈与对友人的祝福。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才懂得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诗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结合诗歌的背景,在学生自读、老师点评指导、学生选择喜爱的方式朗读等多种阅读策略中领悟诗歌的韵味,加深其印象。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罗德勇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初中生辅导2007(10)

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唐代灿若星辰的众多诗人中,王维以其独特的诗风出现在唐代诗坛上.王维,字摩诘,因做过尚书右丞一官,世称其为王右丞.2..期刊论文 骆正显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新解-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6)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在渭水北岸,依水筑城.水,正是解读本诗意义的关键所在.盛唐时代,赴边疆从军,被认为是一项壮举.有亲友远行去西北者,多在渭城送别,场次频繁,络绎不绝,场景颇为壮观.由此也反映出当时国势之强盛.元二奉命出使安西,王维在渭城为他送行.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杯觥交错.3.期刊论文 王维 情深深雨濛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科教文汇2008(3)

王维此诗,语词质朴,意境清新,词语的运用、事件的剪裁以及言意的安排都恰到好处,因此能传唱千古.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主备人:(周嘉小学校蔡自国)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朝”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师提示:

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

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

自制幻灯片一套。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意气相投就产生深厚的友谊。多难得,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之”。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PPT:送元二使安西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PPT: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PPT: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3、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4、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5、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中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PPT:中国地图)PPT:《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PPT: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解释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又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

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老师还收集了一些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阅读拓展:PPT

4、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5、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6、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7、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六、作业:

收集一些有关王维的其他诗篇。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朝 舍 劝 更 友情

教学反思: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垫江县汪家小学:夏鹏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教学设计】

一、听曲入诗

1.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2.师:《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

二、读诗

师: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吗?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

补充有关王维的资料: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崇信佛教,人称诗佛。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现存诗400余首。

师: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正确朗读题目,相机理解使、安西的大意)师:是呀,王维在渭城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知心朋友离别,王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来,谁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读通顺,读正确。

指名朗读古诗。同学互评(根据情况提出评议范围:语音、语气、轻重、停顿),教师相机做出引导。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品诗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呀,我也想读。可以给我这个机会吗? 教师配乐(二胡曲《阳关三叠》)朗读古诗,学生闭着眼睛听,想象眼前看到了些什么景象? 指名交流

第一二行重点理解渭城雨后景色的美(柳色很美,空气清新,客舍舒适,朋友知音),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到那份美。

师: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第三四行重点通过渭城到安西路途的遥远去感受离别的伤感,从酒中品出离别之情。(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这就是阳关故址,朝代更迭,战火摧残,昔日的雄关已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这满目的荒凉供人凭吊。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无尽的黄沙。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不到家乡秀丽的风景,再难遇故土知心的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呀!

(投影出示路线图)

这一去,从陕西渭城出发,途经宁夏、甘肃,再到新疆库车,跨越半个多中国,整整3000多公里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茫茫戈壁。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这一别,相见不知何时,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师: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该怎么样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来读一读。

(二胡曲《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是呀,这一别,相见了无期呀!我的朋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

指一生接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师生反复品酒,品出其中的伤悲,离愁,难分难舍。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让我们共同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师生举杯,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唱诗

师:同学们,当诗人的情感读啊读,读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情感充分发挥出来的那一刻,读已不能足已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是来唱了。这首诗的唱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

音乐响起。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15.《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回小 张丽娜

教学内容:

s版语文第十二册 15《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吟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同学们,你们从入学以来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唐诗吧。是啊,唐诗是不仅是我国文学桂冠上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尽管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许多诗篇还是广为传诵。咱们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积累的唐诗多。我说第一句,大家往下接。(鹿柴等四首)

2.出示课件介绍王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简介元

二、安西以及时代背景。

4.简介时代背景。

5.过渡:分别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要求把诗句读得正确、通顺。

2.指名读。

3.用古人的方法再读。指名读,师生共读。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同学们,诗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并思考王维在送别之时写了什么内容。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读懂诗意。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

2.体会美景。离别之际,作者描写了那些景物呢?这些景物同时出现在你的视野里,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总结:这些都是极为平常的眼前景物,在王维的笔下却风光如画。正如苏轼评价的 “诗中有画”呀!

3.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解释诗句意思。2.深解元二,品读诗句。

离别之际的一声呼唤拉开了记忆的大门: 在那芳草萋萋、花红柳绿的春日,他们……

在那烈日炎炎、虫鸣蝉唱的午后,他们…… 在那天高云淡、秋色连波的湖面,他们…… 在那深邃幽静、漫天飞雪的冬夜,他们……

师总结:往事虽陈旧却是那样的温馨,友情如美酒越久越甘甜 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生读)3.“身临”安西,品读诗句。

播放视频,学生用词语来形容安西的特点。师引导: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渭城这儿杨柳依依,安西那儿…… 渭城这儿老朋故友,安西那儿…… 想到你孤身漂泊,端起酒杯,来(生读)想到你路途艰辛,端起酒杯,来(生读)想到你前途渺茫,端起酒杯,来(生读)4.相见无期,品读诗句。

师引导: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端起酒杯(生读)5.故人离去,品读诗句。

事实是元二还在安西之时,王维就去世了,当元二再回到渭城之时,元二不禁轻轻地吟道(生读)

6.师总结。

四、欣赏送别诗。

过渡: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情怀,却有不一样的送别,咱们再来欣赏几首送别诗。

五、总结全诗,跟唱歌曲。

我们再看王维这首诗,语言明朗朴实,毫无修饰之词,却高度浓缩地表达了千古离人所共有而谁都不曾说出的感情,因而广为传诵。不久,唐人便将这首诗谱成歌曲,称为《阳关三叠》,流传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你们也可以唱一唱。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韵味深远而独树一帜。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鼓励学生背诵积累的古诗。

教师适时导入送别诗。

2、师生交流课题。

预设1:引导学生读好课题。

预设2:交流讨论课题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

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

使:出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3、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指导学生理解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师生交流,指名读诗。

预设: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

生字:渭浥

多音字:朝、舍、更、尽

(2)指导学生书写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舍”。

(3)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注意教师所强调的重点。

2、出示自读提示,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默读古诗,师生交流古诗大意。

预设1: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预设2:学生理解“朝雨、轻尘、柳色新”等词语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理解意思。

(2)引导学生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概括诗的大意。

(3)出示背景视频,引导学生体会朋友间离别的情谊。

预设:教师可适当总结诗意或抒情解说,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3、出示自读提示,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2)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诗,体会古诗意境。

(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形式)。

[设计意图:“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读得层次分明,读出诗的味道,感受诗的韵味美,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情。]

(三)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体会离别时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情谊。

预设1: 学生观察从渭城到安西地形地貌变化图片,交流感受。

预设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2、引导学生体会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预设1:引导学生思考,临别时的这杯酒都包含着什么?

(留恋、关切、祝福等)

预设2:如果学生的情感到达一定高度,教师可引读后两句,升华情感。

预设3:教师简介《阳关三叠》,引导学生了解此曲由来,了解古诗可以吟唱的特点。

3、指导学生摘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1:指导学生书写工整、美观。

预设2:选择部分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摘抄千古名句,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四)尝试背诵,课外积累。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尝试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引导学生展示课外搜集到的有关送别的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五)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预设1:小练笔:试着把《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预设2:搜集一类诗歌(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比较、赏读、摘抄获写体会。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关怀、牵挂、祝福

王维—————————————————元二

依依惜别

下载《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有何感想?(心情怎样?) 2.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提到分别,总......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博爱县松林小学 晁西兮 教学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是语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送行......

    送元二使安西 片段教学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咀嚼和体悟“雨”、“柳”、“酒”等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二、教......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上饶市第五小学 徐玮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把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读来朗朗上口,感人至深。 教学理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一、课题 T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 T 谁来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S 送元二到安西。 T 送......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了解诗人,入话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直接题目导入,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视情况知道朗读停顿。) 2、解释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