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
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
2010-12-15 13:31
前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只是研究的焦点不同而已,从文献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综合提高教学质量上,还没有专门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到了70年代,便有了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提法,但研究谈不上深入。到80年代后期,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现在国已非常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轨迹及内容特点,现将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综述。
主体:国内课堂教学有效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及自己的思考
1、倡导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阶段
1978年11月10日,《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不《大家来研究提高教学效率》的评论。到了80年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法慢慢多了起来。
原因分析:其
一、对当时教学质量不满意10的整顿和重建,学校课程与教学秩序已经建立,人们有精力来关注教学的内部机制和效果。其
二、学校育人走向极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其三,就是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问题。
直到九十年代,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法才占据主流,发表不少的研究成果,这时的一个特征就是研究开始深化。探索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途径,还对影响的效果的因素作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
这阶段研究以文献和经验分析为主,实验为辅,做实证研究的并不多。
2、翻介国外相关研究成果阶段 改革开放后,国家一直在努力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就是介绍和翻译西方理论。最早介绍国外教学策略的是西南师大的王维诚、刘克兰教授等,他们翻译了美国学者保罗D埃金(Eggen1979)所著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堂信息处理模式》,该书对国内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范式。
较系统地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是华东师大皮连生教授翻译的加涅的两本学习论和教学著作:《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和《教学设计原理》,这两本书的特色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来研究教学,寻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更系统地对国外有效性教学研究作详细综述性介绍的是高文教授,由也主编的《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一书用很大的篇幅分专题对英美有效教学研究作发性介绍
研究方法:借鉴式的科研途径,一方面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经验,加快了本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程;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内对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在逐步的重视和开发。
3、研究和开发教学策略阶段
教育心理学对元认知的研究成果极大地影响了教学领域,国内学者对学习的关注引起了对教学策略的重视。
在教学策略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的李芒教授研究较为深入,他认为教学策略模式是一个纳,“纲举才能目张”(李芒,2002)他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试图改变老师教学的无序状态。另外,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注教学策略研究发现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其
一、研究大都流于表层,忽视教学策略在教学第一线的实际应用。其二,只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策略而缺乏对学生的考虑。
陈心五在其所著《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对教学策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认为教师解决不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因为这些教师还没有掌握某些教学策略。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在重视策略开发的同时,还注意回答策略到底是什么,教学策略对有效教学来说作用如何,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等等理论问题。华东师大的李存华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五个概念作了辩析。
这些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都是开创性的,无论具体教学策略的开发,还是对教学策略理论本身的研究都为有效教学理论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这段时期的研究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入到课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观察,问卷,访谈,教学策略开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4、课堂与教学论视野中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
2000年,陈厚德从学习与教学的关系出发来研究有效教学,从而引出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他是国内以专著的形式发表其有效教学研究成果的第一人。他的《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一书中,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要素、模式模式和有效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有效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2001年崔允淳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并阐述了这一概念的理念和策略。与此同时,加一些人也在探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他们使用的概念有所不同,即教学有效性。
程红(1996)以《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为题完成了她的硕士论文,首次提出“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对其内涵作了界定。并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在程红、李红(2000)、李士友(1997)的论文中还出现了教学效能、教师效能、活动效能这样的的概念,但他们对效能是什么都没有作出进一步界定。
袁振国(2002)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谈到了“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从学习科学、专家学习和智力差异等角度来研究,拓宽了教学性研究的视野。
孙亚玲(2008)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提陈陈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框架,更多地从实践的角度开发理论,为教师有有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借鉴。
总结:综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我们与国外在这一领域的成果还有较大的差距,既有观念上的,又有行动上的,观念上,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对教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认识上的滞后必定导致行动上的迟缓。在研究方法上,更多运用测量法、观察法、访谈法、研究课堂实录,在量的方面研究多,在质性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尤其是评价有效性方面工作还处于模糊境地。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研究的思考:
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多应从实践的角度去开发理论,要师生共同参与,抽样的面积尽可能要大,得出的结论才更具有覆盖面和说服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如何去界定,是否按同一标准,还是因不同地区,不同的师生,不同的环境而异,这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症结,有待进步开发。
课堂有效教学是双向的行为,要达到有效,教师和学生各需付出怎么的努力才能真正发生有效性。
参考文献: 肖成全.有效教学 [M].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孙亚玲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 教学科学出版社,2008
第二篇: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须大胆创新,勇于探究,敢于实践,根据课标和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从而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教师历史有效课堂兴趣探究性学习
在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宏大队伍中,中学历史教师是一支重要方面军,在历史科学的广阔领域里,中学历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重要分支,要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我认为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就是: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即检验教师教的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课堂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可堂生命的律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共同成长,有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效课堂不仅能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课堂 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有效课堂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不断生成机子的教育智慧。科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得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事,从少知 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而现代的学科,其存在的主要理由不仅在于对陈年旧事的叙述,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汲取古老的智慧,服务于现实的人生,因此,我们更要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快乐,民主,宽松,平等和谐气氛中才能最有效地接受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首先,应该让自己的心情变得轻松快乐,保持好心情,在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在学生面前放低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做他们的朋友,温情博取孩子们的信任,让他们学的轻松,学得愉快,其次,对学生一视同仁,把握好每次机会,不吝啬赞美不吝啬肯定,不吝啬鼓励,去赏识每一个学生。一个美国中学生曾这样描述他的眼中的教育: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从未完整的发育过,获得教育的滋养,无暇顾及自己及身心的成长,鲜有时间培育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从而确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目标在前,没有当下。教育吧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割裂开,把他们于生活和广大世界隔离开,他们再死寂的环境里“记住一切又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 1
索。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呢?
一、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导入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如: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语言生动,触发兴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
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我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黄海海战,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又对清政府的腐败切齿痛恨。此时我稍加点拨,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同时也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质疑设问,以疑激趣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在《鸦片战争》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结果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林则徐没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单靠一两个大臣并不能力挽狂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抗争”。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情境创设,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复习讲八年级历史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时,我把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等有关图片制成了动画,并配以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学生们听了看了立刻兴致高涨,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联系现实,深化兴趣
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时间久了,他们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旧帐,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古人云:“六经皆史”,而我们说:“百姓生活皆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深化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有兴趣的教学对于师生来说是一加件幸事,但如果抛开教育的价值不谈,兴趣的方向又是什么呢?对于兴趣的培养我结合自身有三点:首先教师要博览群书,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更深切的感受到他们的成长,不仅仅靠会答对问题,考高分来体现 成长是多样的,孩子们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专业书一定要多看,另外要看哲学类的,他会使人心胸开阔,能够思辨。二是对学生要有爱,如果心中有爱,你看到的是顽皮可爱的学生,你肯定能发现并引导出他们的灵气,最后是讲课方法要灵活多样,引导有方,随机应便。
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注重复述性和记忆性,教学中较少有探究性和分析性内容,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的多边交流更是少之甚少。这样就无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能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设疑、思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质疑探究,也学会了对史料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进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既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学实践充分证明,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大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知识更新的能力和指导学生探究的能力。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会深切体会到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并通过设疑、思疑、解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首先,设疑教学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创设情境、设问置疑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才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此,教师一定要以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为出发点,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代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敏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自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已相当强烈。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善于选择和利用材料,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设问置疑,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其次,营造探究氛围是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探索创新和自主质疑。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造提问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兴趣。此外,教师还须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变成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当学生学会质疑后,就定能形成勇于探究和实践的个性品质以及独立探究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再次,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思辨解疑是探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教师设疑和学生思疑后所提的问题很多,但值得探究的问题必须要有价值,且有一定的挑战和水平,不可太易或偏难,太容易就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太难就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在教学时,教师可对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结合学生认知和现实生活对重要历史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必要时可举行辩论会。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述,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学会在思辨中与他人撞击智慧火花,在解疑中共同分享快乐,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构建历史有效课堂是关键不仅要吃透教材,灵活应用教材做到因材施教主要在于怎样掌控课堂,驾驭学生,调动学生,激发学习激情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做到掌握一手科学有效地灵活教学方法,探索一套驾驭课堂和学生的教学技能才会使课堂生动鲜活,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教育学》云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云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上册中华书局出版社
《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问卷调查表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问卷调查表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
1、不同的教师授课对你学习有影响么?
A.没有影响B.有影响,但很快就能适应C.影响很大()
2、教室的环境卫生及布置对你的学习有影响么?
A.没有影响B.有影响,但很小C.影响很大
()
3、教师的情感态度(如充满激情、平和、冷漠等)对课堂效果有影响么?
A.没有影响B.有影响,但很小C.影响很大
()
4、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进行德育么?
A.只有教好本学科就行B.随便C.教师应既教书,又育人()
5、你喜欢哪种类型的授课方式?
A.老师讲,学生听B.由学生小组讨论,老师点拨C.无所谓()
6、你喜欢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吗?
A.喜欢B.还可以C.一般
()7.你在课堂上每次都积极参与讨论吗?
A.是B.有时参与,有时不参与C.不参与,因为我害怕说错,他们笑话我()8.课堂上你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有什么看法?
A.他真勇敢B.谁让我自己不会呢C.就爱出风头
()
9、你对教师上课满堂灌怎么看?
A.无所谓B.上课就应该这样C.应该留下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10、课堂中,教师运用做游戏来上课,你_______。
A.主动参与B.参与但不主动C.不参与
()
11、学习新的知识,你喜欢_______。
A.老师规定的内容B.自己感兴趣的内容C.无所谓
()
12、你喜欢怎样来学习?
A.听别人说B.讨论交流C.自学老师指导
()
13、回答老师提问时______。
A.善于在全班表现B.乐于马上发表意见C.思考后表达观点
()
14、家庭作业布置,你喜欢______。
A.老师统一布置B.老师分层布置C.自己布置
()
15、你认为学好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对你的人生发展有用吗?
A.用处很大B.没有用处C.不一定有用D.不知道()
16、我总是觉得听懂了老师的讲课,自己做却总是做不出来。
A.完全符合B.基本符合C.完全不符合()17﹑在学习时,你遇到难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A.反复思考,不轻言放弃,直到弄懂为止
B.马上询问周围的同学、老师或家长
C.觉得自己不可能解答出,放弃这道题
D.上网求助
()18﹑你对学习新的知识______。
A.很渴望B.有点渴望C.怕学不会,有畏惧感D.无所谓()19﹑你喜欢老师用哪种教学方式?
A.老师讲学生听B.自主学习C.合作交流D.实践探索()20﹑你喜欢老师用哪种辅助教学手段?
A.自制教具B.挂图C.幻灯机D.投影仪
21.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给你的学生上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课堂上你渴望怎样的师生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玛丽亚
内容摘要:水墨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在儿童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在多年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中,以引导学生体会和表达水墨画的笔墨情趣为切入点,通过名作欣赏、趣味性联想、巧妙地题款和创新绘画题材等方法,将水墨画的艺术特点与少儿美术教学规律相结合,逐步探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水墨画教学方法,努力使孩子们走进一个多彩的水墨世界。
关键词:水墨画 小学美术教育 情趣
水墨画教学在儿童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发散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想象,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健全儿童的个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审美、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水墨画教学当中,一些教师过分地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有的则采用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学生作品往往千篇一律,没有生机和童趣,严重阻碍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在近几年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水墨画的艺术特点及少儿美术教学规律,探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水墨画教学方法,努力使孩子走进一个多彩的水墨世界。下面笔者谈谈儿童水墨画的教学体会。
一、观察笔墨,感受情韵
儿童眼中的世界是多彩多姿的,他们对色彩斑斓的物体有着自己的理解。而中国水墨画基本上是以黑白为主,有时他们体会不到水墨之美,在绘画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用起了五颜六色,比如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红的花、绿的草。因此,让学生在水墨画中体会到水韵墨趣是初级美术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在欣赏齐白石《七子》画时,学生一开始会被画家写实的鸡所吸引,笔者就以此引导学生:画家除了画鸡之外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很多学生茫然不知。看得出他们除了对画中的‚鸡‛有所了解外,对其背后深意没有了解。接下来笔者提醒大家注意题款‚七子‛,学生似有所领悟,画面中是一只母鸡和七个小鸡,细心的学生还体会到站在母鸡身上的那只小鸡肯定是最小的,因为最小,妈妈最疼爱它。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到画家是通过画母鸡和小鸡来表达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之情,还懂得可以从题款来表达画中之意。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墨的浓淡变化,哪些地方用了浓墨,哪些地方用了淡墨。学生睁大圆溜溜的眼睛仔细观察,‚母鸡的背上是浓墨,腹部用淡墨。‛‚尾巴用浓墨。‛‚我还发现小鸡的翅膀有浓淡墨的变化。‛瞧,这些孩子多会观察呀。笔者趁热打铁,让他们讨论为什么要画得有浓有淡呢?‚这样画出的小鸡是立体的。‛‚画面更生动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最后,笔者总结说:‚对呀,你们看画家没有用颜色也能把鸡画得栩栩如生,通过墨的浓淡变化产生了奇妙效果,这就是水墨画的魅力,所以,你们画的时候也要试试这种墨的浓淡变化。‛在启发式的欣赏过程中,学生觉得水墨画也挺好玩,对水墨画产生了兴趣。经过多次的水墨画欣赏熏陶后,学生逐步感受到了水墨画是用水和墨来表现多彩世界的。在随后的作业中,他们的绘画作品也体现出水墨的浓淡变化,《葡萄图》中用墨的浓淡区分葡萄的远近层次,在《金鱼吹泡泡》中用墨的浓淡区分鱼的年龄,《斗牛图》中墨的浓淡使画面立体生动,颇有韵味。
二、激发趣味联想
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互动空间,让学生在绘画中发挥趣味性联想,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当他们掌握了最为基本的技法,和水、墨、笔、纸的习性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大胆地绘画,这时学生就成了天生的绘画‚大师‛。为此,笔者经常在讲解完水墨画大致的布局理念、主题和对象后,就让他们自由发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做得很好,有时甚至超出笔者的想象。
如上《螃蟹》一课,课前笔者让学生跟着父母去菜场观察螃蟹的外形和爬行特点。在课堂上,先请学生回忆各自所看到的螃蟹长得怎么样,爬行有什么特点,并让他们模仿螃蟹的爬行动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出来。接着,由笔者示范螃蟹的基本画法。在笔墨技法上,笔者从一只螃蟹的墨的浓淡变化,到整幅画的墨的浓淡变化开始讲解,随后介绍枯湿用笔、中锋侧锋用笔的变化。等学生基本掌握螃蟹的画法后,笔者引导他们画出各自所观察到的螃蟹,特别注意螃蟹的各种姿态,随后在他们作业时,根据他们所画的形象加以引导和启发。如《快乐的小蟹》,学生刚开始画的螃蟹姿态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且画面布局得比较满,笔者提示他们能否把画面表现得更有趣呢?学生看着画,挠着头,感觉得出他们不知如何下手。接着笔者就问:‚这些螃蟹在那干什么?‛‚在哪儿爬呢?‛‚它们是在毫无目的地爬还是在散步、赛跑呢?‛‚那它们心情怎样?‛学生们说:‚它们好像在参加模特表演。‛‚心情很高兴,快乐。‛‚说得多好呀,原来是快乐的小蟹在模特表演。‛经过笔者的启发,学生马上拿起画笔加上红、黄颜色作为背景,整个画面一下闪亮起来,有了生机,那些稚嫩的小蟹一摇一摆看起来好像真的在表演(见图1)。教师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支点,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作品各不相同、富有创意。在他们的笔下,有的螃蟹憨态可掬,有的则张牙舞爪,有的慵懒中不乏警觉……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如《烧烤》,一开始,画的鱼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很呆板,通过引导,学生跟生活相联系加上烧烤架,使原本毫无生机的画面变得富有童趣。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通过给一个支点,发挥学生扩散性联想,学生就不会有一种拿起笔无从下手的感觉,他们在趣味的联想中,越学越有兴趣,越画越好。孩子同水墨的亲密无间出乎笔者的想象,(转第153页)(接第135页)他们的眼光和笔法虽不那么有规矩,但情致趣味却是难能可贵的。
三、巧借题款,表达水墨意境
题款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书法、绘画结合的重要形式。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云:‚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臵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就是说,巧妙的落款位臵可以完善画作构图,精彩的题款内容可以彰显画作的意境,延伸画家的思想。在一堂以画鸭子为内容的课上,笔者先布臵学生画鸭子。不一会儿,有位学生兴冲冲跑来说:‚老师,我的鸭子画好了。‛‚你画得真棒。‛笔者表扬说,‚可是一只鸭子站在这儿会不会太孤单了?‛经笔者的提醒,学生拿起笔又画起来了。两只神态一样的鸭子居于画面中央,没有背景,显得单调。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他在画上添加了石头和竹叶来丰富画面,但修改完后还是不满意,画面布局也比较满,很难再添加新的背景来完善画面,这时笔者想也许可以通过题款来补充,就让大家一起给画取个有趣的名字。大家议论纷纷,突然有个学生说:‚鸭子像阅兵的解放军叔叔在敬礼。‛仔细一看,还真有点意思,大家都非常赞同,觉得很形象,于是作品以《敬礼》作为题目,该题款一扫呆板,画面立刻鲜活起来,富有情趣(见图2)。这个例子说明妙趣横生的题款会使作品鲜活,能非常好地引导学生来体会和表达水墨情趣。
四、创新题材,开拓学生视野
在题材选择上,笔者常常寻找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感兴趣的切入点,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儿童审美心理。传统的水墨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多去描摹梅、兰、竹、菊等。诚然,作为欣赏课,‚梅、兰、竹、菊‛的教学内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四种植物都被人格化了,人们赋予它们高贵的品质,所以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如果要作为小朋友们绘画的题材,由于缺少生活,缺少体验,很难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回应,画出来的只是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东西,不会有好的作品产生。因此,笔者在选择内容上做了些大胆的尝试,如用水墨的方法画城市、画脸谱、画戏剧人物等,取得比较好的绘画效果。在孩子们的《魅力城市》作品里,水墨变化丰富,美丽的琴桥跨波横卧两岸,鳞次栉比的大楼竞比天高,孩子们的水墨画把三江美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富有生机。在戏剧人物画中,他们的色彩运用合理,线条流动,旖旎多姿。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笔者感到水墨画教学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孩子们亲近水墨画,喜爱水墨画。在充满情趣的水墨画世界里,他们奇异的想象、天真的情趣和无拘无束的天性才能得到尽情的发挥。
第五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有效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格外的迫切与重要了。
一、关于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关于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同仁的关注.其中“教学是艺术”的教学观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随着20世纪后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有人提出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是科学的观点.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
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外部世界指客观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以及物化了的精神活动产品,如教科书,教学软件等.内心世界指师生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状态的过程.行为世界指课堂内讲述与聆听,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等具体可感知的师生活动方式与操作系统,它既离不开一定的教学设施,手段为载体,又集中反映出一定教学思想,内在素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比其它两个层面更直接.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二、国外关于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自20世纪初,国外开始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研究出了很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1.关注教师特征
20世纪上半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 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 主要研究了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是斯蒂文思,弗洛伊德,卡特尔,赖安等人的研究.斯蒂文思的研究发现,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弗洛伊德的研究发现,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77%的答案要求的是具体的事实.卡特尔的研究发现,描述好教师品质的词依次为: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由此可以发现,20世纪初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而在近来的研究中,已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更加注意了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2.关注课堂教学活动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活跃而丰富的,已经由研究单一的教师因素,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①关注学生的学习
研究表明,有效教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心理学家加涅就提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此外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提倡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奥苏贝尔则按照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照学习所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学有效性已经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并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师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关注师生的交往
在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良好的师生交往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更强调了合作,交流,“共同体”对教与学的作用,强调文化,社交,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学习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交往永远是教学的核心.所要指出的是,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将面临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好,与能够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之间的两难问题.由此势必将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如:通过相互对话学生们能学多少 对话很重要,但如何使对话更有效 教师掌握提问的方法有哪些 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 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师生之间的交往.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给予的交往形式是当前较为倡导的.③关注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
国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都提出了教学策略的问题,可以说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对教师而言,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已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到底有多少种教学策略,这难以统计,比如数不尽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观察策略,决策策略,学生学习的预习策略,练习策略,解题策略等等都是以专著或教材的形式出现的.对学生而言,则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除听,说,读,写,算这些的基本技能外,更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的策略等等.3.关注环境的影响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教学情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外又一影响教学成败的因素.沃勒芮等人研究认为,把握环境的影响或者为所有学生设计有效的环境应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环境轻松舒适.如灯光的亮度(阅读区的灯光可以亮一些,而讨论区的光线可柔和一些)温度,空气,色彩,学习用具和家具等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班级人数的多少.环境有益于教与学.有明显区分的学习区,不拥挤,不互相干扰,易于教师指导与监控.整个环境要组织得整齐有序,便于拿取和放回学习的材料.环境宽畅,有足够的学习材料.研究表明,摆放宽松的座位,不容易造成偏离任务的行为;学习材料和用具投放充足,不容易造成争强或等候.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丰富的物质环境,有助于学习.4.关注微格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发端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是为培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而设计的.通过选取短小精湛的教学片断,在导师(老教师)的指导下,一般3~4名学员(青年教师)一组,同组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备课,施教时一位成员执教,其他学员扮演学生,让受训对象就某一教学片断施行5~10分钟的教学,并将教学实况录像.结束后,导师与学员一起对教学进行总结,反复观看录像,评议教学情况,多次反复,达到提高受训者教学能力的目的.微格教学技术不仅提供了在控制条件下的练习,避免了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由于新手经验不足而带来的教学失误,而且为教学反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微格教学缩短了新教师成长的周期.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一个是以模型,图表及基于视听技术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视听媒体及其组合(复合媒体)为特征的视听教学;另一个是在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无论是微格教学技术,还是多媒体信息技术都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但那种“机器可以替代教师”的预言始终还是难以实现.三、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教学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2001年下半年开始实验以来,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四年的时间,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树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也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钟启泉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行了解读,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1.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包括以下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强调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强调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即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衡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2.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过程
钟启泉等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依据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对《纲要》进行了解读,并将有效的教学过程分为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三个阶段.①教学准备策略
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并规定了教学目标的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如“过去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应具体为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写出三种解题方案”.由教学准备的结果所引发的是对教案的管理.教案应根据课堂情境进行调整,它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却弊大于利.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的差别往往就在于此.②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主要教学行为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或需要处理的内容,行为类别包括呈示行为(如语言,文字,声像,动作),对话行为(如问答,讨论),指导行为(阅读指导,练习指导,活动指导).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质量,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事先准备程度是主要教学行为的决定因素.辅助教学行为指向课堂中的学生或情境中的问题,行为类别包括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技术,积极的教师期望.辅助教学行为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课堂经验与教师的人格素养,教学机智.课堂管理行为指向课堂中的学生所发生的破坏性行为或偶发事件,教学效率,行为类别包括课堂规则,课堂问题行为管理,课堂规律模式,课堂时间管理.教师的课堂经验与专业技能,人格素养是决定课堂管理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③教学评价策略
《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和教师教学行为评价.四、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及建议 1.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①教学目标的整齐划一.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存在以下问题:
舍简求繁;
过分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无关信息提供的较多;
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人灌走向机灌;
过分依赖课件,教师被机器所控制;
课前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课件.③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讨论主题随意设定,缺乏讨论价值,讨论过多过滥;
讨论的组织追求形式上的热闹,缺乏讨论实效;
讨论的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与教师一致则正确,反之则错误.2.几点建议
①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教学,从而使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②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结合起来;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并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最终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③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④合理使用多媒体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