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促成有效学习
有效教学促成有效学习习近平段时间听课发现,有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容量小,用时多,学生收效甚微;有的课堂容量过大,知识密集,学生如坐针毡,学习反而成了一种痛苦的体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指出:有效学习有三个考量指标,即学习速度、学习效益和学习体验,三个维度必须同时考虑,只注重单一的维度,很难实现高效学习。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有效的“学”必须以有效的“教”为前提,只有改变教的策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得快、学得多、学得有趣,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课堂教学的时效观念,优化教学设计,兼顾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效益和学习体验,处理好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备课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原来的教案变成学案。备课的时候,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学习哪些知识是适量的、有效的?创设怎样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提出哪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设计哪些课堂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学得愉快?各个环节之间的时间分配是多少?课堂上可能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等。
其次,要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增强课堂教学的节奏感,处理好速度与效果之间的关系。速度过快,学生消化不了;速度过慢,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老师都要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和目标。老师的解疑释难要做到精当简要、形象生动,并及时通过问题探究、课堂学习活动的安排来调整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课堂学习。尤其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能背离主旨,让学生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这样的争论看似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其实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因此,课堂教学应当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再次,要发挥课堂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不断调整预定教学设计,保证学生学得多、学得快、学得好。学习效果是有效学习的显性体现,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形成了哪些技能,陶冶了哪些方面的情操。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及时的提问、课堂训练等途径来实现,以便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即时信息,重新思考教什么、怎样教,从而合理把握课堂教学的容量。
学习速度、学习效益、学习体验是有效学习的三个考量指标,而时效观念、课堂调控、评价反馈是实现课堂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课堂教学充分运用这些策略,有效学习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篇:用例题教学促成有效课堂
用例题教学促成有效课堂
广西宜州市刘三姐中学
黄炳君
【摘要】“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如何才能开展数学课有效教学,促成有效课堂的形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需要的是活跃的氛围,集体的智慧。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教训,总结例题教学六字法:审、看、做、检、论、总。综合利与弊,只要不急功近利,既为全体学生负责,又减轻老师的负担,促进师生共同发展,采用“六字教学法”进行例题教学对活跃数学课堂效果明显。只要坚持不懈,不断总结,应能取得良好效果,必定能形成有效课堂,施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例题
有效教学
“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在新课标的要求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之时,为适应新的要求,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在积极进行新的教法尝试,许多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也有些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收效甚微,不少老师在课改过程中又不自觉地回到了老路上去,无法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动力和情境。这严重影响教改的正常深入开展,老师累,学生学习效果差,付出多回报少。这阻碍了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也阻碍了教师的进步。
出现以上这些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一些老师并未能投入有效的精力,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由此变成了说的是新思路,行动上还是老一套。
如何才能开展有效教学,促成有效课堂的形成?下面就我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浅谈通过中学数学的例题教学法,促成有效课堂的形成。
数学教学无非就是关于概念、定理、公理、公式的教学和例题教学等内容。其中例题教学应是重要环节。传统的例题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再练习。如果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的学习方法总结出来,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进而把它教给学生,这将改变传统的例题教学方法。从而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并获得较好的成绩。
我以前有较长一段时间按常规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进行教学,结果学生普遍反映,老师上课讲的和课本写的都比较清楚,可自己一做练习就不完全会做(中等生),或干脆就一点都不会做(差生)。我通过反复调查思考,发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认真思考学习例题,不亲自做题;二是平常教学方法陈旧,几乎就是“填鸭式”造成学生未能真正消化理解所学知识。为此我查阅这方面大量的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教训,总结出例题教学的“六字法”:审、看、做、检、论、总。
审:引导学生自己把例题题意弄明白,已知什么,求(证)什么,在已知条件中是
否有隐含条件,防止学生急于去解答。可在组内交流,活跃提高课堂气氛。
看: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解答(或求证)过程,使学生的看真正发挥效益,代替老师讲解的过程,既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不能完全闲着,不能做简单的旁观者,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特别是中下等生)如何看书,并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对于证明题,要着重分析证明的思路。还可区别对待,让有能力的学生可自行进入第三步骤的学习思考,也可帮助其他同学完成第二步骤任务。
做:在学生看的基础上,合上书本,将例题独立完成一遍。
检:在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相互批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书上的答案对自己或他人的解答过程进行批改。
论:进一步研究或讨论,此例题是否能一题多解,是否有更新更好的方法;可否一题多变。由于是分组进行,组内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积极引导,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此处,教师如何扮演好引导者,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尤其重要。
总: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这个例题教给我们什么知识,还有哪种解法(即做到一题多解);习题中是否有类似题型(即做到多题一解);分析此例的特点,弄清此例与本章或本节上下例题有什么联系。此步骤的大部分工作还是可以交给学生,特别是小组代表来完成,教师虽然作为指导者,但仍然持与学生平等的心态,帮助学生们完成总结归纳。
只要处理得当,每个步骤的学习活动都可能迸发出惊喜的思想火花,师生们都可能会有意外收获,享受集体智慧的乐趣。
这“六字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或至少是先进行前面的“四字教学法”,之后再实施后面的“二字”,若一步到位,则对多数学生而言可能难度大些。
采用“六字教学法”应有以下优点:
一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审、看、做、检、论、总”的六个阶段中,只有 “总结”的过程中老师是主导者,其他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的,学生本身是主导者。
二是执行了“探究性学习”的做法。在审、看、做三步中,学生是自行完成的,这就是自主探讨的研究过程。
三是落实了“合作学习”的举措。整个“六字”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可以与就近的同学进行相互探讨、研究,特别在“检”和“论”时,学生之间相互检查、批改,学习气氛自然活跃。
四是能够执行“异步教学法”,使快者多学,慢者少学(至少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2
在这种情况下,能力强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提前做与例题相应的难题;而理解能力和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在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做本节课相应简单的练习。解决了教学过程中,有的“吃不饱”又有的“吃不了”的难题,既达做 “提尖”又兼顾了“扶困”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老师和学生整个群体共同学习的效果。
五是加强了整节课的纪律,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整个活动当中来。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忙”于按“六字法”来进行学习,虽有极少或较少部分学生不自觉学习例题,但在老师的巡视指导下,在本学习小组组长的督促帮助下,也会逐步进入例题学习的状态,逐步养成学习思考的好习惯。因此违纪的学生就少了,全班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从而达到了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的目的。
六是将老师和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枯燥烦闷的教学状态中解放出来。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六字教学法”也是有利有弊:可能开始实施时整个教学过程所花的时间较多,包括宣传发动、组织时间;个别较难例题多花的时间。特别在教学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就难以施行。但一旦成功,那么施行的整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就少了,并且效果也比“老师讲学生听”要好得多。
其次是施行的阻力较大。这一阻力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因为认识不足,成功与否,较多的人只会拭目以待,总担心如此上课,老师讲的太少,学生就不懂,必然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敢昌此风险去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又不自觉地回到了 “一言堂”的模式上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需要的是活跃的氛围,集体的智慧。综合“利”与“弊”,只要不心存急功近利的思想,为全体学生负责,减轻老师自身的负担,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例题教学采用“六字教学法”对活跃数学课堂还是利大于弊。只要坚持不懈,不断总结,应能取得良好效果,必定能形成有效课堂,施行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河池基础教育》(2010第6期)
第三篇:促成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要素
促成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要素
(一)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促成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物理教师是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在教师。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教师自我效能感”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主观判断。它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的进步,对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低效能感的教师在观念上总认为:“我的教学水平就是这样了,况且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有高有低,我哪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学习。” 从而也就轻易放弃对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相反,高效能感的教师在观念上总会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成长、进步。”那么他就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力求去转变他们。可见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体现教师的价值追求与职业道德,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确保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自觉构建过硬的物理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自觉构建过硬的物理教育专业素养即要自觉学习、不断增值。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观念与知识。本人认为,首先要学习新课标,如《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及《高中新课程教师丛书》等理论知识,同时要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新课改的脉搏,提高驾御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
其次要把握教与学的心理知识。有的教师只重视与学科有关的本体性知识,忽视与了教育与心理学知识的摄取,这是很片面的。有效教学在教学设计上注重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知识,特别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它是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 “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够理解。(1)一个切合实际、有趣特别的话题引入一节新课总比生硬而又干巴巴地说:“翻开第几页,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效果好得多。
第三,还要博览群书不断提高应对社会变化的知识技能。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使自己做到粗通各科,本人认为多阅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月刊《科学世界》杂志囊括了数理化生地等知识,是本人每月必读之书,此外《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国家地理杂志》、《电脑爱好者》、《世界知识》等也是我常常阅读的杂志。一专多能、博览群书,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并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2、要善于反思、勤于总结
有人说,教育的成功来自经验活动加反思。反思实质上属于一个自我监控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知识水平并不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而教师对教学的监控能力则是决定其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善于自我监控,善于反思。有一篇“记录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文章指出:聪明的教师善用写“教后”经验的方法来为自己积累工作的财富。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写出了这么一个公式:“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2),说明反思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自我反思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后多问问自己:这堂课有没有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呈现的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了吗?教学内容突出了课程的重点和主干知识了吗?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等等。并及时地把这一反思过程写下来,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不断巩固好的方面,改善不足的地方。要知道了解自己和发挥潜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近两年来,笔者在学校的号召下也慢慢形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把每节课的精彩与不足之处在教案中及时记录下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手记,作为日后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个依据,这样日积月累就比别人多了一份额外的提高。
自我反思还可以在相互借鉴中进行。如在科组之中,多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以及教学研讨活动。把听课与评课过程自觉地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本人就非常喜欢听课,一有教学观摩的机会,就不放过。在听课中,本人总是以一种“品味”的心态来鉴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并思索“如果我来上,我会怎样做?”这样,通过比较,就能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不断地进行扬弃、集优、存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效能感。
3、要对教学成败作出正确的归因
作为教师在教学上遇到挫折时,如果总把失败归因于运气或者学生的素质,以舒解教师本身须负的责任,以维持其专业自尊,将不利于教师正确面对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味把的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的话,也会妨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而产生不负责任的态度或无助感,亦难以激发教育的激情。故教师要对教学成败多作积极的归因,如:努力归因。要相信学生都是喜欢物理的,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相信只要再努力一些,目前的状况必然会有所改善等等。以此维持自信心与勇于追求的敬业精神,促进教学效能感的逐步提高。
上我任教的某个班学生全部是选修生物的,学期初我上课时就发觉课堂气氛沉闷,没人回应我的提问,每次课后我都有挫折感,他们测验的平均分也是理科班里最低的。我决心改变这种局面,每节课为努力创设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降低难度,贴近他们的水平,为他们搭建学习的阶梯,并常常把物理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这个班的课堂气氛活跃了,平均分赶上来了,排在非物理班的第一。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成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学,学得怎样。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赫尔巴特认为:在兴趣的状态下可以产生两种心理活动,一种是专心,另一种是审思。而专心是一种“集中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思想的一种心理活动。审思必须在专心的基础上才能形成。”⑶可见,当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时才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才能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根据米切尔的兴趣结构模型,情景兴趣分为引发性兴趣和维持性兴趣两种。教师不妨从中下点功夫:
1、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提出了课改应“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一条就是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可见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兴趣是课改的目标也是体现教师教学的功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主要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点:
(1)巧设悬念,诱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电流的磁效应”的教学中,本人就给同学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刚才我在校道走时一不小心把自行车钥匙甩进了路旁的雨水收集口,我一看大约有七十厘米深,井口的网盖又撬不开,身边也没有一条这么长的铁丝,我只带了上课用的几个电池,一个钉子和一些导线,同学们,你们可不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同学们一听到要帮老师解决问题,都不禁跃跃欲试议论开来。这种让学生带悬念来探究的学习效果相当好。又如,在“洛伦兹力”这一讲,本人在课前先把要用到的仪器“玻璃阴极射线管”摆放在教坛上,学生看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仪器立即产生了兴趣,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想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老师顺势让同学们猜,当学生看到接了高压电的阴极射线管中出现一条漂亮的绿色光线更加觉得神奇,于是这节课就在学生浓厚兴趣中开始了。
(2)建立联系,引发思考的兴趣。“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教师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科学和社会的联系,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学生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激励学生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的兴趣。
例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一些常见现象:如公路转弯处为什么有限速;汽车转弯时乘客为什么身体会向弯道外侧倾斜等,来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思考。在讲“刹车距离”时也可以通过让同学们思考高速公路旁的车距确认牌有什么作用等,这类问题来帮助学生建立经验与学习的联系,激发探索的兴趣。
(3)在知识的揭示方式上如能够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或感兴趣的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这样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当学习完“光的折射后,学生知道了经过介质进入人眼的是折射光线,而且人的眼睛是通过折射光线的方向去寻找物体的位置。这时候老师就可以说:”同学们,其实你们每天看到的太阳日出日落,晚上看到星星一闪一闪,有没有想过这不是真实的,而只是它们的虚像呢?“这一意外的信息就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深入思考。有时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介绍一些有关物理的高科技知识(如次声波武器、高能激光武器、电磁炮等)、适当增加一些趣味物理,调剂学习的气氛,吸引学生的兴趣。
但值得注意的是,兴趣的引发虽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却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因而教师还必须在维持兴趣方面下大功夫。
2、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古德的研究,意义性和自我卷入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首先,对中学生来说,”意义性“似乎是他们具有理解问题能力的同义词。而”自我卷入“则是指学生所感到的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程度。教师可根据这两点来建设教学的环境,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设意义建构的教学环境。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为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就要看准目标,选准材料,注意内容的深浅要适合学生的程度。例如:静力学、动能定理的使用、动量守恒定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等问题不求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因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建立让学生自我投入的探究性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物理课程中得到自主发展。学生的自我卷入程度低,就会觉得学习是件无聊的事而不愿学习。对此,Glasser(1990)建议教师采用”领导式“的授课方式,这样能提高学生自我投入的程度。《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而探究式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思考的方法与途径。它是针对灌输式教学而提出来的,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多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卷入到”发现“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研究受迫振动与共振时,在一条水平张紧的线上吊着七个摆,A、B、G等长,当A先起动后,让学生观察整个过程的变化,学生从最先看到其他摆随A摆开始摆动,之后会发现B、G摆振幅最大,细心的同学还能发现各个摆不会同时向一边摆动。教师不要把这些应由学生发现的现象直接告诉他们,而是在他们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摆振动的周期与A摆的关系;振幅最大的摆与A摆有什么共性;各摆不会同时摆向一边这与什么物理定律有关等问题。
(3)设定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不
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学生才不至于陷入失败--能力缺乏--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这一点对于后进生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目标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将自己以前的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三)创设有效能的”互动“与”生成“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生成的,生成是互动的结果。创设”互动“与”生成“的学习环境是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里的互动包括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教材间的互动等。”生成“指的是因互动而产生的”变化“。可见,互动是生成的基础,而生成则是互动的升华。一堂有效的课离不开互动和生成。怎样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的互动与生成呢?
1、营造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的、独立的的个体,课堂是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场所。一个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怎样的呢?
(1)多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选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多提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讨论互动。如借助设问、提问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不断处于兴奋之中;还可营造竞争的学习氛围,如小组抢答、分组答题比赛、辨论等。教师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在互动中促进精彩生成。(2)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要只顾着自己的讲演。如果一堂课没有学生活动,即使老师讲得多精彩,也不是有效的课。如果一堂课没学生没有感受到挫折、悬念、思维的撞击,没有似是如非的迷茫,也没有阔然开朗的欣喜而只是平淡如流水帐般,这也不是有效的课。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关注全体的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仅仅关注那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要多创设合理的物理情景,给学生留一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源泉;这比教师平铺直叙地把所有原理和定义呈现给学生更具生成性。
2、要善于观察及时调控
互动的课堂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教师要发挥组织与引导的功能,根据教学目标与学 生的学习行为状况对课堂教学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控,才能促进有效教学的进行。(1)控制情绪,避免压抑与亢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最佳状态是一个人的
情绪处”中性“状态,过于冷静和过于兴奋,都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有表现厌烦的行为,如看窗外、玩笔、转书等小动作,就应尽快转换新的话题、新的活动或增加教学的挑战性和变化性来调整教学。例如,讲一个物理有关的新发明或一个物理学家的趣事,使学生适当轻松一下。当学生过度兴奋,情绪激昂时,其原因可能是学习常规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是教学问题过于简单,或情景富于趣味而缺乏智慧挑战。教师也要即时进行调整。当学生久座烦躁时,也不妨调整一下进度休息轻松片刻。当发现学生对教学有疑难,如频频回头询问其他同学时,就应对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帮学生跨越障碍......使学生情绪处于可控状态。
(2)控制生成,避免徒劳与泯灭。课堂的生成,有的是有良性的积极
意义,需要捕捉与点拨。例如:在《欧姆定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小鸟站在裸露的高压电线上,却没被电死,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的争论:小鸟是绝缘体;小鸟身体电阻极大;小鸟是电不死的;小鸟只用一只脚站着;通过小鸟身体的电流很小......面对各种答案,教师就要作出控制,表示已经有同学的答案接近了,从而引入个知识点的学习。
有的是不利于教学进程的推进,这就需要教师智慧的控制。其中有些发散性问题,学生活跃的思维可能生成五发八门的答案,例如:在学习了《超重与失重》这一内容后请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情况能体验到,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了:坐太空船、跳笨猪跳、跳伞、去游乐场坐过山车跳楼机、蹲下起立、飞机遇气流急降、跳楼不过体验完就死了...,学生越来越兴奋快收不住了,教师要冷却一下,请学生回到主题,并将与生活有关的情况按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分类。
三、结束语
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物理教师追求的目标。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促进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从以往的表面认知转变为高效认知。只要我们理解了有效教学实施的三个要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生成,并把这些要素在支用到实践中,它的实现就是可触可及的。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率的行为分析
发布时间:2005-09-27 字体: [大 中 小]
北郊高级中学物理组 严振道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日益受到全体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通过学而起作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中学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探索中得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具体措施,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创设各种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求知欲
在讲授内容之前,通过演示实验、讲史料、生动的举例和类比、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等,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对激发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讲重力之前引出“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等,这样的引入直接,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在讲平抛运动时,提出一支粉笔从手中水平抛出它将做什么运动?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且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是不全面的,但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2、创设探索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按照前人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来安排的,讲授这些内容时,不能只着意传授知识,更应侧重于介绍知识的探求过程,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式接受转化为全身心投入的主动探究。学生在探索中,知道了怎样层层分析问题,又怎样解决问题,体会了研究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能知其所以然,能体验到成功感,能将直接兴趣转化为持久的间接兴趣。
3、创设成功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教学是一个不断地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读书者无疑,须教其有疑。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将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比如许多学生总认为物体对支持面的正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这样的错误虽经多次纠正,效果不明显。我在教学中在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列举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不等于物体重力的实例,列举多而巧妙者获胜。在比赛中课堂气氛及学生的思维都异常活跃。学生通过自己列举的实例归纳得出结论,既澄清了概念,又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激发了胜利的喜悦。
4、创设类比情境,轻松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创设类比情境,可轻松突破重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如何向学生讲清机械能定恒的条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某人身上的两只口袋里装了钱,其中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动能,另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势能,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相当于机械能。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始终不变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因而气氛轻松热烈。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从能量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再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就不难得出从功的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由此可见,用类比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其效果应该是事半功倍。
5、把握时机设疑,能使兴奋持续下去 一节课中新的概念、规律得出后,学生很容易产生松懈情绪,在总结中再强调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时,学生可能听不进去了,若把要强调的知识巧妙地设计成富有色彩的问题,并适当地带上点风趣,则可使学生在倦怠中再振作,加深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总结时再举用水平力推桌子没有推动的例子,就没有新意,不能再引起学生的兴奋。因此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坚直墙壁上的例子,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 =μN,N增大,所以f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这一节中,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光板书和画图就约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讲完练完这么多内容也约需两课时的时间.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完成巩固性、检测性练习;用于老师当堂检查学生掌握这节课知识的情况,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真正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恰当的提问可以起到各种不同的效果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第四篇:有效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习之我见
长岭中心学校 吴丹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苏步青教授小时候有个人考他数学题,问题是,甲乙俩地相距1000米,甲乙俩人相向而行,甲速度60米,乙速度40米,还有一只狗与甲同时从甲地出发,狗的速度是100米,等狗碰到乙时又向甲跑来,如此往返,问,等甲乙俩人碰头时狗跑了多少米?这问题如果傻傻的运算,估计耗时不少,苏教授就问了句:狗是不是不停的跑?得到肯定答案后,马上得出狗是跑了1000米。
从这个故事我得出一个结论,数学绝对不是个纯粹的逻辑运算问题,而是充满了趣味的演变过程。所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在做了许多实践后总结如下:
第一、提高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堂导入可以加入生活中数学运用的故事,一切理论皆来自实践,再回到生活实践中肯定会让学生感兴趣,有这么一课,我一到课堂上就向学生讲了一个警察和歹徒的故事,说有一伙歹徒在公园水池边埋下了定时炸弹,说是要在炸弹上放4斤重的水才不会爆炸,而旁边只有俩只装满达到3斤的水桶和装满达到5斤的水桶。如果你是警察,要怎么倒水才能达到4斤而不让炸药爆炸,从而维护世界和平,同学们,公园中几百人的性命就交给你们了。3分钟给我算好,因为歹徒给警察的时间也是3分钟。
结果同学们立马埋头苦算,功夫不负有心人,3分钟过去终于有半班同学算好,我说你们将会是合格的警察,一下子气氛就上来了,那一课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学数学感兴趣多了。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第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摒除反反复复的练习
记得早期的算术教学理论的奠基人桑代克主张的就是进行反复练习。这种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当然反复的练习也有效果,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效果。它的效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现在提倡的另一种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它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当然,数学学习中的练习还是必要和重要的,并不是说不需要练习,而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这就是有效学习的意思。纯粹反复的操作式练习还不如在练习中找规律,如果说反反复复的练习是旧式的数学教学,那么在练习中找规律就是属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
我在上平方一课时,同学们练习了很多平方的算式。最后我在黑板上列出15、25、35、45„„95一系列关于5的数字平方,让学生一一演算。得出结果是225、625、1225、2025、3025、„„9025.然后我问学生:观察一下结论,很快就有学生说,得数的末尾俩位数都是25。我又接着问:还有呢?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我知道学生的意识只能到达这个层次了。就引导到:15×15=225 得数除去末俩位25,剩下就是2,老师观察到。15的十位数是1,1乘以它前面的一个数也就是2.而这个2就是得数225除去25后前面的那个2,那么老师假设关于5的数字平方公式就是:假设十位数是n,n乘以(n+1)就是得数除了末尾25后前面的数字了。
学生接着就做验算了。25×25,十位数是2,2乘以3等于6,那么25的平方就是625,35×35,十位数是3,3乘以4等于12,那么35的平方等于1225,问题迎刃而解了。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很多学生居然连关于1、2、3一直到9 的数字平方都意图找出规律,虽然没得出什么结果。但让我欣慰的是学生终于学会自己主动探究数学了。
第三、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等关系
我始终认为要提高课堂的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发展,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过去有一句话: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看这句话有点问题。蜡烛的光是一点点地灭下来,最后就全灭了。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发展,自己要不断地提高,今天是蜡烛,明天必须是明灯,要不断地充电,照亮学生。而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教材只是参考,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变教材,甚至自己设计,这就是参与课程设计,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中心是谁呢?当然是学生了。所有的教学都必须围绕学生的接受上,学生接受的多,你的课堂有效性就高,学生不接受或者接受少,任你课堂有多活跃气氛有多好,教师授课有多么的天花乱坠宝雨缤纷那也是白谈。第四、努力研究教学策略,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方法
这也是老生常谈的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从我做起,认真负责好好的想着学生,在备课时想着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
低年级的数学,考虑到年龄问题,经常采用游戏策略来吸引学生,这些度就需要教师仔细思考,小孩子最喜欢玩游戏,有时就是累的气喘吁吁,还是乐此不疲。但也要注意你上的是数学,是为数学而游戏,而不是为游戏而游戏。所以,游戏怎么安排,怎么控制,会收到什么效果,教师事先都要在自己脑海演示一番。在实施时还要注意不断调整。
老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设想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境界: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级境界一级比一级发展,一级比一级完美,最后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我们教师要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关注学生学习,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切实的喜欢上数学课。
第五篇: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推荐]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5月21日,我们几位数学教师随同学校领导到海南琼中思源学校参观学习,琼中思源学校以激发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的有效教学,使我收获颇多。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通过学习,我觉得有效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的发展。每位教师都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所以教师千万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更不要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当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上。
2、注重教学效益。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了最多的内容”,也不是取决于教师事先计划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学生的智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3、注重目标的落实与测量。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地明确与具体,应当科学地将目标、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生成绩和老师的工作实绩。
4、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有效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做到天天反思、堂堂反思,不断地追问“自己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今天的教学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在何处,失败在哪里?原因是什么?等等。因此,没有反思性教学,就谈不上是有效教学。
5注重学生参与实施有效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是成正比例的相关影响,而且二者对高层次思维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学生的广泛参与,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6、有效教学也有一套策略与技术。它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策略和选择,以至于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它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不过教师还应当按照新时代新课改的要求尽可能的去充实和提高相应的新教育教学技能,譬如: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教学策划与设计的基本功、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基本功,帮助与指导学生积极进行“意义构建”的基本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