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归纳[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01:0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归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归纳》。

第一篇: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归纳

第一章 教育

教育三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教育的本质 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3 教育的心里起源论 4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学校教育的出现 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

学校教育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三 教育的发展历史

三大时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 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无产阶级性,3 教育的原始性。

古代教育的特征;1出现了学校2教育有阶级性(六学二管)3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樊迟问嫁

现代社会的教育 1 教育的公共性2 教育的民主性3 教育的生产性 4 教育的未来性5教育的国际性6教育的终生性 教育的功能 28页

第二章 教育学

定义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反思教育行为。2 学习教育学,可以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3 有助于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可以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2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要用系统的方法和观点学习和分析教育问题。4 注意扩展学习。教育学的生产和发展

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苏格拉底——助产术,美德及知识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英国哲学家 培根 最早提出教育学<教育学专制> 夸美纽斯 <大学教学论> 是近代第一部教学专著.英国教育学家 洛克 在 《教育漫画》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理论体系。法国思想家 卢梭 在《爱弥儿》中 阐述 自然主义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 提出全面和谐发展观和教育必须与生产力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概述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第一个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问题的教育家。“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之人”

三,教育学的多样性阶段

梅一曼 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 ” 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家 瓦根舍因 提出“范例教学“理论。主张强调教材的基础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姆 出版 《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为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学派 提倡“发现法”的学习方法。苏联心里学家,教育家赞可夫,发表《教学与发展》 发展教学理论。

苏联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 苏霍姆林斯基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著作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再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包括 身体发展和心里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国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5 5 批判教育决定论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善的。荀子主张恶性伦。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遗传的天才》首次提出优生,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尔 主张 复演说 他说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也做出了一定限制。环境对人的作用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3 3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4环境作用的局限性 批判环境决定论者的错误。华生就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由支配的特殊环境。。三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的意思,能调控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制约青少年发展的范围和程度,影响青少年未来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活动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为什么纠正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 1 +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 教育的自身状况 3 家庭环境的效应 4 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还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限度的,不能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4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5 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规律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探寻这些联系。是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范畴,是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的必要要求。一方面通过对人的培养,与科技文化的推进,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的推动和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是上位范畴,教育是下位范畴,教育收社会发展的制约。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要促进并适应社会的发展。处于在社会系统的教育,有自身独有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相对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有效发挥育人与社会的前提。、教育对经济的发展作用

一 教育,劳动者与经济的发展 教育是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 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3 教育有助于规范规范劳动者的劳动行为。4 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二 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 教育是科技继承和传递的最基本,中重要的手段。2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科学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二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经济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 经济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00政治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发展制约着教育权和受教育权 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政治意识形态制约着教育思想的发展。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 教育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固有特征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要完成要完成对人的培养,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2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性

坚持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 以育人为本,要求教育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 2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有所选择 在急剧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教育必须面向未来。

总之,教育一方面要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关系到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和标准。

教育目的包含四个层次 1 最高教育目的2 培养目标3 课程目标4 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上位概念,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上位概念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社会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的依据 即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目的 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如下:1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认得本性需要来确定。个人本位

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有卢梭,佩斯泰洛奇。福禄培尔。个人本位论从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 2 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说 00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性

含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里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基础性和基本性、2 全体性和全面性3本体性和主体性4持续性和终身性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00 学制的概念 指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学校教育制度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和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什么?(未实行)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中国首次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3年颁布的“ 癸卯学制” 1992年“新学制系统”即壬戌学制 类似2美国的六三三学制 我国现行学制

我国现行教育的形式构成 教育领域构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点: 启蒙性,个别性,终身性 教育阶段的构成:学前教育,学龄教育,继续教育。3 教育形式结构,全日制教育。半日制学校和业余制学校。受教育方式的结构 面授教育,函授教育,远距离教育,自学考试等 00 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2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 高等教育结构多层化,类型多样化 5 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书上 1 初级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 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化 3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第七章 5分 教师与学生

教师职业的特点 1 示范性2 创造性3复杂性4长效性 教师角色 :1学生发展的促使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 学生的心里调节者5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意境。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 校本培训3自我反思4教师的行动研究

第八章 课程

课程的类型 学科过程与活动过程(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4 必修和选修课程(根据学习要求)

5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根据课程影响人的方式)

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

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实施4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期望达到的程度。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九章 教学上

教学是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共同组成的一种顺便教育活动。00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效果 00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4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的任务 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3 发展学生的体力 智力 与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教学在教育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

第十章 教学中

00教学原则的概念 指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用过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提出在组织教学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理。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与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的方式,策略,途径,程序和总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激发求知欲。2 教师要善于激疑,培养学生善疑善问,多思惯思的习惯。

3教学内容坚持少而精,精讲重点,难点,关键,为实行启发式教学创造条件。4 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5 发挥教学民主,尊师爱生。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 以语音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最广泛使用)

谈话法,讨论法以及读书指导法。

二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 参观法

三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一 个别教学 班级教学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现代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 班级授课制 课的类型与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 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综合课的结构包括:1 组织教学2 检查与复习导入新课4 讲授新课{中心环节}5巩固新课6布置课外作业

十一章 教学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定。备课就是老师为上课或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而做的准备于计划安排工作。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目标得以完成的根本所系。课外辅导是在上课时间之外,老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一节好课具有的特点 目标明确(是上好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内容正确(指教师讲授的内容,呈现的材料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3方法得当(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学法特点)4 积极性高(学生主体得到充分发挥)5教学组织严密。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自主性,问题性。独立性。合作性,体验性。

德育理论

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用过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包括 政治德育,思想德育,道德德育。

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的人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德育的内容 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2爱国主义教育

3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6道德教育 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 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 学生在活动中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二篇:教育学 复习重点 2011

1、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测量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等。

2、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自身所固有的,较稳定的根本性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分。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参照教育本质的认识,但简单地从一般教育本质的理解来推演是无法把握其本质属性的,从根本上说,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理解分歧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历史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认识的差异性及其现实表现的复杂性、多样性。

3、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

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带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四个要点

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专才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

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6、通才教育:从性质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这种通识教育以发展人的理性为

终极目的。从目的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从内容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技能和素质的教育。

7、高等学校的三个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随着高等教育在不同时期的使命不同,在三大职能之外,又有职能的新发展,如:引导社会的职能,创造新职业的职能,国际合作的职能等。

8、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关系):高等学校的职能并非生来如此,一成不变的;在高等学校职能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后出现的职能并不否定或取代先前已经存在的职能,而是和原来的职能一道展现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9、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

高等教育职业劳动的内容和要求,规定其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要求。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能力结构。文化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科学基础和教育智慧。心理素质包括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品质。道德素质包括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结协作。能力结构是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三个方面。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非产丰富。教师角色所指的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和对教师的期望。特征主要有: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10、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状:

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师生关系比较淡漠,师生关系有些异化,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

11、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主要有:

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原则;2)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3)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4)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利用有机统一;5)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识有机统一;6)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变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7)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效统一。这些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12、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1)教学改革国际化趋势;2)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3)教学趋向个性化;4)教学管理活性化;5)倡导自主性学习;6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

7)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13、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教学服务,科研服务,信息设备服务和其他综合化的服务

14、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学制的建立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学制的建立须适应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15、美国高等学校学制:

三级结构,第一级为两年制初级学院,毕业后获得副学士学位;第二级为四年制综合大学和各种专业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第三级为研究院和高级专业教育,研究生可以在不同的年限与水平上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日本:

1)短期大学,与本科大学一样,但学制2~3年不等,类似我国的大专

2)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5年,毕业后可插入大学3年级学习,3)本科大学,学制一般为4年,医学科为6年,可设立研究生院,设有硕士、博士课程。

法国:

1)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均属短期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学制2~3年,获大学技师文凭,2)大学,即综合性大学,是从事高等教

育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年,可获普通高校学业证明或科学与技术高校学业证明,第二阶段,2年,第一年获学士学位,第二年获硕士学位,或3年后获取工程师文凭,第三阶段,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学制4~5年; 3)大学校,之前要经过2年的大学校预科学习,通过考试入学,经3年学习,完成后获工程师文凭,再经过1.5~2年,可获技术研究文凭。P25816、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方略

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3)重视学术梯队建设,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17、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1)导向目标,2)启迪智慧,3)塑造人格,4)规范行为

内容及途径:

1)共创校园精神,2)发展智能结构,3)培养健全人格,4)丰富业余生活

18、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

1)办学主体多元化,2)高教结构多样化,3)专业设置多样化,4)民办高教规范化

19、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2)国际化的培养目标,3)国际化的课程内容,4)人员的国际交流,5)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6)国际化的教育评估

20、高等教育现代化:

是高等教育实体方面的现代化,而在本质上是人自身的现代化,包括:

1)高等教育实体的现代化,涉及a)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b)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c)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现代化,d)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

2)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有以下内涵:a)对自己本质真正占有,b)具有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精神,c)具备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造精神。

第三篇:教育学考试重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1、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2、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14、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完善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国家建立公有制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掌心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5、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入仓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④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增长率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16、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1.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 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礼〉〈书〉〈诗〉〈乐〉〈易〉〈春秋〉。3.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17、简述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18、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19、捷克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第一人,他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二是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三是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四是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20、卢梭的教育代表作《爱弥尔》 洛克—“白板说”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活的教育学是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21、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是什么? ①在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②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③他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配套工程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④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⑤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2、杜威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代表。杜威的教育思想是:

①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②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的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③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④与其教育基本观点相一致,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23、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39年前苏联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位置。

30、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是什么?

一、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二、教育理论异彩纷呈,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31、简述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当代教育学则是一方面进行形而上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密切关注教育实践的发展。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密切的另一表现是: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也就越密切。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主要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的决定因素。(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的主要表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赞成的片面性。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不仅通过培养劳动者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而且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

在当代,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日益密切。就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来看,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来看,最突出的是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对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和应用。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其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网络教育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同时也在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义务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这是因为:

一、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

二、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二)教育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其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

5、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三)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择。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的作用:

(一)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政治活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二)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材。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气度的主要途径。

(三)、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材、言论、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力量。

(四)、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教育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受文化的影响。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首先,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其次,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一定的特色。

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对文化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为社会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并通过他们去推动本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及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二是教育如何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三是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异族文化的交融和优化中,激发出文化的生机和动力。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相比,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为什么说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本身的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为什么说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这是因为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时它又成为文化本体。

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社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这是因为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 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学校文化: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他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中提及。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由认知成份、情感成份、价值成份和理想成份四种基本成份构成,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学校文化的特性与功能: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功能: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规范的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1: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三:教育有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地位和作用。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花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坚持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2年党的十四大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可称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落实这一要求:

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是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

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

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

3、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为什么说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这是因为一方面,当人作为主体进行认识和实践时,他同时又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的客体。另一方面,当人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和实践时,他认识到 自己是主体,体现着自己的主体属性。

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总之,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人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程度如何,都要受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人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主体创造性。总之,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的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特性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人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包括个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其他方面的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

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富国的霍尔,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此论的典型言论是: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环境决定论的典型言论是“合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榻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軍事家、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

3、二因素论。此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以上三种观点各执一词,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一、遗传素质及其作用:遗传是上一代将种系特征传递绷带下一代的活动。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及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遗传焉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等方面,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儿童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人刚出生时,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是不完备的,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成熟,都符合年龄解剖学规律。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作用。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而且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改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种改变是非常缓慢的。

二、环境及其作用:所谓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其作用是: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与生俱来的遗传素质能否适时发展以及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是由遗传本身决定的,而是由环境决定的。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均不同,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环境对于人类的身心发展来说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

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的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具体现抽象的关系,二者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5、教育目的的作用有哪些?教育目的主要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6、制订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一是两种观点(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二是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7、我国制订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8、我国的教育目的具有哪些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9、2001的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我国初中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什么?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0、我国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作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1、为什么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这是因为: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2、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是什么?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就是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和师生观。

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1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不对,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能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也得到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14: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不对,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有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15: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句话对吗?

不对,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百丑图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16、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不对,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17、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发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18、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是错的话,那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19、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2、简述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提出),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三、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一是传道者、二是授业、解惑者、三是榜样、四是管理者、五是朋友

4、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是什么?一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三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5、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一是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千篇一律。二是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三是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总之,教师劳动的系统性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并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既要发挥特长,创造性地教书育人,又要与其他教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育人大业。同时,教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使之形成合力。

6、教师的权利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有: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德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7、教师的义务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是: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8、简述的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个性素养。在道德素养方面对中学教师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这意味着教师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教育目的的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治学态度严谨,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这意味着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尽职尽责。

2、热爱学生,在热爱学生方面,教师必须做到:(1)、全面关心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宽容学生。(5)解放和放飞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应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必须做到:(1)善于与同事合作。(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要求教师做到:(1)加强修炼。(2)言行一致

9、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哪些?

一、专业知识素养,要求(1)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2)精深的学科知识,要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达到“化”的程度,即将学科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去向不明才能由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地讲课,才能吸引学生,进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知识,而且要自觉地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与自己的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教育和管理技巧与艺术。

二、专业能力素养,要求教师(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能力。(3)精湛的语言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

10、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是什么?

答:

1、要善于学习。

2、要恒于研究。

3、要勤于反思。

4、要勇于实践。

11、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只有通过实践,人们的认识才能提高并转化行动的信念和能力,人们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有实践的意识和勇气,及时捕捉自己所面临的机会,也要及时将自己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二是要讲究实践的方法,要对新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行动方案,然后进行实践。

1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这什么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个体? 答: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海

二、学生在教育的指导下学习。第三、学生的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一方面是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决定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第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13、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第二、进取心较强。第三、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第四、思想活跃。

他们的消极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自我中心。第二、依赖性强。第三、心理承受力差。第四、娇气十足。独生子女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心理特点,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既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增加了难度。只要教师认真把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发挥有利因素,克服不利条件,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另一种观点是儿童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15、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是什么?

第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第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是与教师是平等的。

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第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蝺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第六章

课程

1、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2、课程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答、第一,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面教育内容的总和。第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第三、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3、课程的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按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第二、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第三、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是。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态度与能力。

第四、根据课程的制订者,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4、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5、最早出现“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1949年拉尔夫。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他认为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是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因此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又称为“目标模式”。

6、现代比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课程的基本内容应是人类文化中最具学生性的知识,课程的设置原则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为基础来编程。具体有分三个流派,即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7、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8、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指导意义和要求是什么?

答:课程计划也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要求教师做到: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学科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第四、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9、如何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答: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10、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第二、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第三、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11、教师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

答:第一、整体把握教科书。第二、重点设计教科书。第三、充分利用教科书。第四、及时引进新知识。第五、适当补充乡土材料。第六、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2、简述如何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审查学生活动。第三、开发实施条件。第四、研究学生情况。第五、鉴别校外资源。第六、建立资源数据库。

13、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计划的本身的特性。一是可传播性,即向各学校推行的程度。二是可操作性,即使用时的方便程度。三是和谐性,即与流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四是相对优越性,即相对于原有课程而言新课程的长处。第二、交流与合作。交流可以是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实施者之间的交流。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第四、教师的培训。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形成新课程的理念,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方法。第五、各种外部支持。

14、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其内涵有:

第一、课程评价的对象方兴未艾是多元的。第二、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第四、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1、泰勒提出的目标评价模式;

2、美国斯克里提出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第一背景评价、第二输入评价、第三过程评价、第四成果评价)。第四、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提出的CSE评价模式(第一需要评价、第二方案评价、第三形成性评价、第四总结性评价)

16、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语言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1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七章 教学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2、教学的含义是什么?

答: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为根本目的的活动。教学是通过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3、简述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是什么?

答:第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早在古代,就有关于教学过程思想的萌芽,大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教育家孔子把学习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

6、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

1、间接性与简捷性。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交往性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活动同时具有实践的性质。

3、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4、引导性与指导性。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

7、简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这一规律?

答:直接经验是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又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个经验的积累。

8、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 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信赖于他们的智力的发展。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9、简述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的关系?

答: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了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互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10、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答: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体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学生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的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11、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引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3、什么是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所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4、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是的疑难,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良好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直观作用。

14、如何运用启发性原则进行教学?

答:启发性原则是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15、如何运用巩固性原则进行教学?

答: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与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

16、如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进行教学?

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作到:第一、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第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7、简述教师如何运用因材施教的要求?

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送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点。然后有目的的因材施教。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贯彻这一原由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活动。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为技能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学以致用,加强训练,使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技能。

19、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主要依据是:

1、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条件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0、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双增双节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法。

21、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注意引导诱导。

2、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3、讲究语言艺术。

4、要组织学生听讲。

22、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做好提问准备。

2、善于启发诱导。

3、做好归纳、小结。

23、讨论法的具体要求:

1、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2、讨论中要对学生启发诱导。

3、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24、读书指导法的具体要求: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3、加强评价和辅导。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5、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

2、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6、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2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答: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1)优点:第一、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第二、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第三、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2)不足:第一、难以因材施教。第二、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缺乏灵活性。

2、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2)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形式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3、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

4、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主要有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2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一)备课,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

2、写好三9种计划:(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

(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上好一堂课注意以下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组织有效。

5、体验积极。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刘外作业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布置作业与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织部分。

1、布置作业的形式。课外作业的基本形式的有: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际作业。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布置作业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第二,作业的分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第三,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3、及时批改作业。

(四)课外辅导,主要有课外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

(五)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29、为了提高课外辅导的质量,教师要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

2、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4、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30、教学评价的种类有哪些?

答:

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水平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作出鉴定。

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分析和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与评价。

3、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进行评定。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3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含义与方法?

答: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行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等。其中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测验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有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衡量测验目的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果、难度与区分度。

3、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考查和考试。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等。考试一般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考试的方法通常有:期中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等。

第八章 德育

1、德育的概念: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影响,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是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构成。这五个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一方面、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内容和任务;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作用。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关键。

3、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答: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就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品德的发展。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首先,要注意全面性。其次,要注意多端性。再次,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4、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答: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2、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首先要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其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5、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答:

1、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之间构成矛盾,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往往就是各种矛盾的转化。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积极转化,首先,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各要素内部的矛盾,要促进他们向积极方面转化;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各个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转化。其次,协调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

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辨证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7、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那些?

答: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

8、贯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9、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0、当代影响最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11、简述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答:第一,柯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来说是可信的,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柯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第二、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应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第三、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经验,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

12、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答:首先,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中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也不能低估。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但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也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内负面影响。再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中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同时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中学生的心灵。

13、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第一、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末得到落实。第二、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第三,造诣内容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第四、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第五、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4、简述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答:第一、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第二、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德育目标。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第四、积极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第五、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第六、因地制宜开发德育工作。

第九章 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科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他不仅以自身力量和品格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还要创建班集体,创建一个能对成员产生教育影响的集体。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班主任要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间的关系,使之成为影响学生的合力。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2、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3、如何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答: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主任及班级相关人员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发展水平共同制订的,班集体经过努力而实现的预期发展结果。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第二,要把“明天的快乐”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第三、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商量来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第四、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集体的实际情况。

4、为什么培养积极分子,形成良好的集体核心?

答:班级积极分子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培养积极分子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第二、班主任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5、如何形成良好的班风?

答:班风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和精神风貌。形成良好的班风的基本要求:第一、确立班风目标。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总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立班风建设的基本思路,而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确立班级的班风目标。第二、培养正确舆论。班主任应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明确是非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三、强化行为训练。班主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根据一定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常抓不懈,反复训练。第四、加强榜样示范。班主任要抓好典型,树立好榜样。另外,班主任还应注意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

6、如何做好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答:中等生的特点是: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三是学习不成绩稳定。根据以上特点首先班主任要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好循环。其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对信心不足的学生重点是解决方法问题;对表现欲不强的学生,重点是解决动力问题;对于成绩不稳定的学生重点是解决非智力因素问题。再次,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7、如何做好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答:后进生的典型特点 是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根据其特点要做到:要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第十章 教育科学研究

1、教育科学研究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个大环节。

2、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答:

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3、教育科学研究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4、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3、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是什么?

答:

1、研究范围的广泛性。

2、研究范围的多元性。

3、研究主体的多样性。

4、研究方式的人文性

5、研究论证的复杂性。

4、教育科学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实施包括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赦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6、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比较法。

7、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8、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及局限?

答: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可以直接向被观察者了解情况,获得许多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对同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其局限主要是:难以控制可能影响观察对象的外部因素,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带有有偶然性;

9、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研究成果的撰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标题与内容的一致性,既不能大题小做,也不能小题大做。(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选择典型,真实,准确,新颖,生动的材料,运用严密的逻辑论证,引出正确的结论。(3)正确处理借鉴吸收他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独立思考的关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尽量体现出创新性。(4)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准确完整。(5)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第四篇:教育学考试重点

如何理解网络教育: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教学不在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网络学校: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既可以进行个别教学,也可以进行协同式教学,教学模式完全可以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际界面。

网络教育与传统学习教育相比有什么优越性?

1传统的学习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习教育的优劣编制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3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教育。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什么是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1.学校文化石一直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石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叙述校园文化的分类: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游哪些表达方式?

一是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一是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精神文化有哪四种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形成血栓文化的因素有哪些?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点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什么是个体身心的发展?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教育。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什么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有哪些不同观点?

一是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赛格尔),二是外铄论(代表人物华生、洛克“白板说”、荀子},三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的基本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个体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简答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顺序性: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有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阶段性: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不平衡性: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时不平衡的;第二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说明不平衡性:有点方面在焦作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心理方面、生理方面)

什么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时期?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互补性:生理和生理的互补,心理和生理的互补。

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问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学校教育。

什么是遗传素质?

遗传史指从上地几次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什么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点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什么是成熟?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成熟时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有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格赛尔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什么是环境?叙述环境的分类。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大环境和小环境。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是,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学校教育对给发展的影响具有哪些特色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现在),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将

来)。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是谁提出来的?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一种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决定性因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开,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

什么是个性?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教育怎样发展人的个性?

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吧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少年期被称为:危险期/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叙述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初中教育的个性发展任务是什么?

“帮助少年起飞”,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感烦闷,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展望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叙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是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认识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转变时期,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己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什么是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手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换,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作用是什么?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准则。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4.学校的课程目标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 复习重点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演进与发展

1.2.3.1.2.3.4.5.6.7.8.一.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有哪几个时期?【P4】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 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 二.现代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P8】 学前教育趋于公共化和公益性 托幼机构功能加强且形式多样化,幼儿入园率迅速提高 关注学前教育公平重视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工作 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引起全球重视 强调学前教育的文化性 全纳教育将成为未来之路 学前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三.生态发展观的代表人物:布朗芬布伦纳【P25】

四.妇女与学前教育是什么关系?【P38】

妇女与学前教育的历史渊源:父母在孕期及儿童早期所采取的决定和行动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有力而深远的影响。自古就有“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而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一般是潜移默化的教化,其效果取决于母亲在道德、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素质。可以说,孩子是母亲的作品,是母亲的创造。

妇女与幼儿的独特关系:由于女性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任务,由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女性生育观、教育观和养育方式,对后代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首先,儿童的胚胎期须在母体中度过。其次,幼儿的教养者主要是妇女。

妇女解放直接影响学前教育:妇女地位的变化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妇女参与社会工作、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妇女的婚姻和家庭状况等实现其影响。首先,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直接影响学前教育。其次,妇女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前教育发展。再次,妇女的婚姻和家庭状况直接影响学前教育。最后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妇女解放,这也是妇女解放的重要举措。1.2.3.第二章 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P45】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非常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优生、胎教和儿童公育的理念。

二.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P4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誉为“人类的导师”。他的学前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政治学》和《理论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观点。

三.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观点【P46】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欧洲杰出的教育家,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被看作是系统教育理论产生的标志。他为父母们编写了系统的学前家庭教育指南《母育学校》,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并为幼儿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

四.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P47】

卢梭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让儿童“归于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儿童的天性,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他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

五.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P48】

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与1837年在德国的勃兰根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性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将“自我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六.▲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P50】

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她在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蒙台梭利教学法:1.她将环境视为教育的三大要素之一,认为“我们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要求教师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2.她的学前教育的内容包括感官教育、读写算的练习和实际生活的练习。3-6岁的儿童已经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读写算教育以感官教育为基础,在感官教育的过程中进行。3。教育者应当利用幼儿的学习能力,为儿童准备适当的教材和教具,提供正确的学习途径。4.实际生活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5.幼儿学习的根本原则是自由原则。总之,蒙台梭利教学法对于培养幼儿的纪律、责任心及读写算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有显著效果,但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七.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积淀【P57】

1.胎教是立教之本。

2.倡导及早施教。

3.重视环境的熏化陶然。

4.重视德性的教育。

5.教育原则贯穿“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

八.现代典型的学前教育方案【P71】【本章全部看书】

1.瑞吉欧的方案教学

2.多彩光谱项目

3.陈鹤琴的“活教育”方案

陈鹤琴是“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一)“活教育”的理论来源

陈鹤琴教育思想主要来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他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做中学”等基本观点,以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实验而提出的。

(二)“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活教育”思想的目标。

2.“活教育”的课程理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的概述。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活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1.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尊重儿童主题的地位,培养他们操作的能力。

3.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第三章 学前教育制度

一.学前教育制度【P84】:学前教育制度是是国家关于教育目的、任务、方针和实施方法的总和,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二.学前教育的特点【P85】: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灵活性。

三.中国托幼机构的类型与工作任务【P100】

1.托儿所:(1)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增强儿童的抵抗力,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正常发展。(2)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知识。(3)进行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4)培养小儿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文明卫生习惯及美学的观念。

2.幼儿园:(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3.学前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注重发展幼儿的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注重培养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我国托幼机构担负着教养幼儿和支持家长的双重任务。

第四章 幼儿与教师

1.2.3.4.5.6.7.8.1.2.3.一.幼儿的特性【P104】 幼儿是自然人 幼儿是社会人 幼儿是完整的个体 幼儿是自主建构的个体 幼儿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个体 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幼儿以生活和游戏为主要活动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程【P107】 古代典型的儿童观为“小大人说”与“原罪说” “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犹如一块白板,将儿童看做是无知无能的“人”,因此,儿童被当作罐装知识的容器,等待成人将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灌装到儿童的头脑中。近代儿童观:卢梭:以儿童为本位,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儿童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①人性本善②主张要赋予儿童应有的地位,尊重儿童的天性。③儿童是具有天赋力量和发展潜能的个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和需要,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现代儿童观:三种价值本位的儿童观:①.国家本位儿童观②.家族本位儿童观③.个人本位儿童观

三.幼儿的基本权利【P111】 4.1.国际社会对幼儿权利的认识

2.幼儿的基本权利:幼儿的生存权;幼儿的健康权;幼儿的和谐发展权;幼儿的受教育权。

四.现代幼儿教师的多元化角色有哪些角色?【P114】

1.幼儿教师角色观历史演变:保姆;保育员;专职幼教工作者;多样化。

五.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有哪些?【P118】

六.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阶段和途径【P130】

第五章 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一.德智体美的定义【P146】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四育”的内容

智育内容:1.培养幼儿的观察智力2.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3.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

德育内容:1.公民意识教育2.公民能力的培养3.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体育内容:体育内容:1.生活护理于健康教育2.幼儿体育活动与游戏课程3.情感教学与体育活动治疗

美育内容:1.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和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爱好2.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3.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想象力和初步的表现力

三.“四育”的特点

德育特点:1.幼儿德育的实质是道德的去自我中心化和社会道德的内化过程2.矛盾和冲突是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3.幼儿德育必须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匹配4.幼儿德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

智育特点:1.问题性2.活动性和游戏性3.生活性

体育特点:1.集锻炼与教育为一体2.趣味性与规则性相统一

美育特点:1.情感的表现性2.清洁的虚构性3.表现手段的主体性4.主体的自由性5.目的的非功利性

第六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及其基本原则

一.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特点

1.重复性与感情性的统一2.自在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二.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

1.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完整生活的部分

2.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

三.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1.拟定长期周期的日常生活活动计划2.创建有益于开展日常生活活动的空间环

境3.重视日常生活活动的随机教育4.重视家园合作

四.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

1.保教并重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 4.三位一

体的原则5.环境与人原则

第七章 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

一. 幼儿园家庭衔接中的问题

(一)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

1.周围环境的变化2.人际关系的变化3.生活习惯的变化

4活动方式的变化

(二)、幼儿入园常见的问题

1.分离焦虑2.不适应集体生活

(三)、入园不适应的原因

1.对陌生环境的恐惧2.生活作息规律的改变3.不良生活习惯

4.同伴间的冲突

(四)教师对待幼儿入园不适应问题的不当做法

1.隔离幼儿2.给予幼儿消极的情感体验3.言语恐吓4过分顺从幼儿

二、幼儿园于家庭衔接的策略

家庭方面:1.家长教养观念的转变2。交给幼儿适应的方法3.与伙伴交往兴趣与技能的培养4.做好入园的准备5.谁是关注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

幼儿园方面:1.家庭化环境建构2.教师和家长随时沟通,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3.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二.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变化

1.儿童学习的变化2.物质环境发生和精神环境的较大差异

(二)、幼儿对生态环境突变的不适应

1.儿童对外部规则于人际交往关系的不适应2.儿童对学习的不适应

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策略

教师方面:幼儿教师:1教学活动时间相互靠拢2.儿童学习习惯与学习内容的相互衔接3.幼儿教师应把握好知识传授的适度问题4.重点加强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

小学教师:1.设置“学习准备期”2.课程设置的容量与幼儿园相适应

家长方面:1.心理上的准备2.学习上的准备3.生活能力上的准备4.社会能力上的准备。

名词解释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学

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或组织系统

儿童观: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认识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生活环节和每天都

要进行的日常活动。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幼儿教师在个人的工作中,通过个人的努力

和团体合作,促使其教学品质和教育素养逐渐成熟的过程。

下载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归纳[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归纳[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考试重点知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

    学前教育学考试重点

    学前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 1、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有三种 1. 教育环境大致分为哪些方面? 2. 节日活动的功能? 3. 相对其它教育形式,区域活动有三个明显特点? 4. 学前教育课程编......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考试重点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 二、考试重点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BP7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中......

    教学法和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学法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1教学氛围: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

    2014年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为了使学员更有目的性、条理性的复习,我们将串讲重点进行了总结梳理,标红为重中之中,一定得掌握! 小题(选择、填空、辨析,因为是小题,不需要全背下来,多看两......

    学前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演进与发展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模式是公育公养。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模式是家庭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培......

    教育学考试重点(五篇材料)

    选择填空 1.中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礼记学记》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育影响 3.教师专业知识可以分为:条件性知识,本质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4.教师成长的途径:专业学习,专家引......

    教育学考试重点总结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 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 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 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