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教师资格笔试之地理新课程合作教学的观察与反思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某教育学家曾经指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确实的,课堂应该成为对话的场所,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对话的平台和条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合作教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从中形成了共识:进行合作教学能提供较为广泛的思路和反馈信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能够大大地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合作来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从而使知识趋于完整,结论趋于完满。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对于合作教学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因此中公讲师刘彩平进行以下针对性的深入思考和反思,将有助于促进合作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避免合作教学由单向注入式变为课堂放羊式
地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性,是一种复合型的活动,因此在地理课堂中,通过合作教学可以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转由学生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来完成,在这种合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成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但是在实际的合作教学中,由于对合作教学的曲解,在合作教学的操作中,教学方式出现了一个极端即由传统的单向注入式变为课堂放羊式,教师本应充当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缺失了,一些教师反而成为课堂的“旁观者、放牧者”而不是合作者,这样的合作方式,教师与学生完全没有建立起“指导—参与”的合作关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地理课堂应该成为对话的场所,但并不意味着放任和随意,这种放羊式的合作方式,似乎把主体权还给学生,其实“热闹之后”是学生“知之甚少”,“有形式而无实质、有探讨而无内涵、有思考而引导、有探讨而无总结、有交流而无反馈”,由于没有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检测,没有交流的矫正和落实,这种合作教学的实效性也就值得怀疑和大打折扣。例如,关于自然地理计算类复习专题课,就可设计出以下环节来进行:
1.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梳理自然地理中所涉及的计算有哪些方面,并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后,小组成员之间加以讨论,从而可以归类出主要有“比例尺和海拔高度的大小、时间和区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等值线(经纬网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深度线)中有关比例尺、坡度、气温和温差、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以及锋面移动速度和时间的计算等”。
2.提炼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和讨论每一类的计算方法,老师加以点评和矫正,从而得出正确的方法。例如,时间的计算方法:(1)关于时差和区时的计算:关于时差的计算。同区相加、异区相减;关于区时的计算:某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差×1小时。(2)关于经度差和地方时的计算。关于经度差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3)日期的界线有两条即0点所在的经线和国际日期分界线(通常用180°经线来计算),零点所在的经线自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其余的范围为旧的一天。
辽宁教师考试微信号:lnjsks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3.训练反馈。通过一些经典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应用训练,并通过提问和检查,来及时掌握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从而针对学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从而可弥补知识掌握上的缺漏和解题能力上的不足。在这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归类整合和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地理课堂复习效果的目的。
二、避免合作教学由满堂灌输式变为满堂提问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权威一服从”关系,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在新课程的地理合作教学中,一些教师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一定的分离与分工,把大量教师灌输的时间改为大量的提问时间,从表面的感觉上看,课堂气氛更浓了、更热闹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但是应该透过“热闹”的现象看“虚浅”的本质,这种满堂问的教学合作方式,看似学生积极参与,看似师生间配合好,其实师生交流流于形式、师生合作停于表面,没有探究和合作的意义,而这种无意义的提问,必然造成无意义的探究、合作和对话,因此这种看似博得满堂彩的交流与探究、对话与合作,其实是外表热闹而实质空泛,这种简单提问下的合作,学生并没有真实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因而属于低效合作,甚至是无效的合作。要真正地达到合作教学的要求,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和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例如,关于高一气候的教学,就可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进行设问:1.气候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2.气候的分布和成因是什么?3.气候分布的规律是什么?4.气候的特殊分布和成因是什么?5.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有哪些?这种适度而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深化。
当然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的针对性。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状况、认知和能力水平来设计提问,提问还尤其要针对知识的易混点、概念的易错点、思维的障碍点、思维的创新点等进行设问和激疑。
2.提问的梯度性。应充分估计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提问不能太难或太易,应该难度适宜,让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或教师的点拨指导之后,能够推导出结论,这样才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3.提问的适度性。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战性,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再现,学生不经思考难以从容回答,那么这样的问题,才有思考的意义和提问的价值。
4.提问的适量性。过多的提问、走马灯式的提问,表面上看似给学生探讨、思考的机会,其实太多的提问必然挤占学生的思考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难以有适量的时间来进行相互切磋和共同提高。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应该要让学生有适度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辽宁教师考试微信号:lnjsks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小组中有足够的发言机会和发言时间,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经历“思考—发言—讨论—评价”的过程。
5.提问的全面性。地理合作教学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地理教师应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盯着几个“点”即优生来进行提问,在提问时照顾的“面”应该要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避免合作教学由教师讲授式变为媒体播放式
由于地理知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传统教学媒体中投影仪、幻灯机、挂图、模型等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因而教学的直观性受到了约束,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多媒体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声像并茂和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生物演化等,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并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多媒体的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正是因为多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教师应该积极钻研和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但是应该明确的是,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要摆正其位置,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地理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它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其它任何教学手段一样都是为更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否则会适得其反。在现实中由于对多媒体辅助功能的曲解、对新课标的误读,从而容易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走极端的现象,使得多媒体代替了教师的作用,代替了传统教具的作用,从而出现了一些不良效果:
1.教师本身的基本功能退化。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地理老师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是顺应潮流的,但是过分依赖和相信多媒体的作用,使得多媒体取代了教师的作用,老师成为课堂的摆设,教师的功能退化了,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教师的情感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被忽视了、“师生间的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被忽视了,这样是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高尚情感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建立。
2.传统教具的基本功能退化。多媒体功效大,但并非适合每节课、并非适合每个知识点,有些简单的知识,一幅挂图、一个地球仪就能说明和解决问题,并不一定非用多媒体不可,但是在实践中一些教师不顾实际情况,无序、随意地使用多媒体,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打断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从而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但不能辅助教学,反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班级、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媒体,恰当地把握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并做到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交替使用,以达到功效与代价的最优组合。
3.教学结构的基本环节退化。随着多媒体的大量运用,使得地理课堂呈现过量的信息“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动画”,出现了由“满堂灌”到“满堂看”、“满堂听”的现象,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看”,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课堂中的“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过程缺失了,课堂中的“设疑、提问、探辽宁教师考试微信号:lnjsks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讨、反馈”的环节没有了,这种教学环节和方法的平淡单一,容易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容易使学生的思维习惯定格在初浅的层次上,从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拓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确立。
地理合作教学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对于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大有益处的,因此科学地进行地理合作教学是促进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确实值得广大地理教师去很好地把握。
辽宁教师考试微信号:lnjsks
中公讲师刘彩平解析
第二篇:2014年安徽教师资格笔试:地理新课程合作教学的观察与反思
选择中公教师 成就园丁梦想
年安徽教师资格笔试:地理新课程合作教学的观察与反思
某教育学家曾经指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确实的,课堂应该成为对话的场所,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对话的平台和条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合作教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从中形成了共识:进行合作教学能提供较为广泛的思路和反馈信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能够大大地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合作来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从而使知识趋于完整,结论趋于完满。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对于合作教学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因此中公讲师刘彩平进行以下针对性的深入思考和反思,将有助于促进合作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避免合作教学由单向注入式变为课堂放羊式
地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性,是一种复合型的活动,因此在地理课堂中,通过合作教学可以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转由学生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来完成,在这种合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成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但是在实际的合作教学中,由于对合作教学的曲解,在合作教学的操作中,教学方式出现了一个极端即由传统的单向注入式变为课堂放羊式,教师本应充当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缺失了,一些教师反而成为课堂的“旁观者、放牧者”而不是合作者,这样的合作方式,教师与学生完全没有建立起“指导—参与”的合作关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地理课堂应该成为对话的场所,但并不意味着放任和随意,这种放羊式的合作方式,似乎把主体权还给学生,其实“热闹之后”是学生“知之甚少”,“有形式而无实质、有探讨而无内涵、有思考而引导、有探讨而无总结、有交流而无反馈”,由于没有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检测,没有交流的矫正和落实,这种合作教学的实效性也就值得怀疑和大打折扣。例如,关于自然地理计算类复习专题课,就可设计出以下环节来进行:
1.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梳理自然地理中所涉及的计算有哪些方面,并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后,小组成员之间加以讨论,从而可以归类出主要有“比例尺和海拔高度的大小、时间和区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等值线(经纬网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深度线)中有关比例尺、坡度、气温和温差、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以及锋面移动速度和时间的计算等”。
2.提炼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和讨论每一类的计算方法,老师加以点评和矫正,从而得出正确的方法。例如,时间的计算方法:(1)关于时差和区时的计算:关于时差的计算。同区相加、异区相减;关于区时的计算:某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差×1小时。(2)关于经度差和地方时的计算。关于经度差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3)日期的界线有两条即0点所在的经线和国际日期分界线(通常用180°经线来计算),零点所在的经线自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其余的范围为旧的一天。
选择中公教师 成就园丁梦想
训练反馈。通过一些经典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应用训练,并通过提问和检查,来及时掌握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从而针对学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从而可弥补知识掌握上的缺漏和解题能力上的不足。在这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归类整合和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地理课堂复习效果的目的。
二、避免合作教学由满堂灌输式变为满堂提问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权威一服从”关系,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在新课程的地理合作教学中,一些教师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一定的分离与分工,把大量教师灌输的时间改为大量的提问时间,从表面的感觉上看,课堂气氛更浓了、更热闹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但是应该透过“热闹”的现象看“虚浅”的本质,这种满堂问的教学合作方式,看似学生积极参与,看似师生间配合好,其实师生交流流于形式、师生合作停于表面,没有探究和合作的意义,而这种无意义的提问,必然造成无意义的探究、合作和对话,因此这种看似博得满堂彩的交流与探究、对话与合作,其实是外表热闹而实质空泛,这种简单提问下的合作,学生并没有真实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因而属于低效合作,甚至是无效的合作。要真正地达到合作教学的要求,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和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例如,关于高一气候的教学,就可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进行设问:1.气候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2.气候的分布和成因是什么?3.气候分布的规律是什么?4.气候的特殊分布和成因是什么?5.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有哪些?这种适度而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深化。
当然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的针对性。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状况、认知和能力水平来设计提问,提问还尤其要针对知识的易混点、概念的易错点、思维的障碍点、思维的创新点等进行设问和激疑。
2.提问的梯度性。应充分估计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提问不能太难或太易,应该难度适宜,让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或教师的点拨指导之后,能够推导出结论,这样才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3.提问的适度性。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战性,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再现,学生不经思考难以从容回答,那么这样的问题,才有思考的意义和提问的价值。
4.提问的适量性。过多的提问、走马灯式的提问,表面上看似给学生探讨、思考的机会,其实太多的提问必然挤占学生的思考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难以有适量的时间来进行相互切磋和共同提高。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应该要让学生有适度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在 选择中公教师 成就园丁梦想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小组中有足够的发言机会和发言时间,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经历“思考—发言—讨论—评价”的过程。
5.提问的全面性。地理合作教学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地理教师应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盯着几个“点”即优生来进行提问,在提问时照顾的“面”应该要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避免合作教学由教师讲授式变为媒体播放式
由于地理知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传统教学媒体中投影仪、幻灯机、挂图、模型等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因而教学的直观性受到了约束,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多媒体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声像并茂和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生物演化等,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并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多媒体的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正是因为多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教师应该积极钻研和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但是应该明确的是,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要摆正其位置,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地理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它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其它任何教学手段一样都是为更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否则会适得其反。在现实中由于对多媒体辅助功能的曲解、对新课标的误读,从而容易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走极端的现象,使得多媒体代替了教师的作用,代替了传统教具的作用,从而出现了一些不良效果:
1.教师本身的基本功能退化。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地理老师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是顺应潮流的,但是过分依赖和相信多媒体的作用,使得多媒体取代了教师的作用,老师成为课堂的摆设,教师的功能退化了,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教师的情感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被忽视了、“师生间的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被忽视了,这样是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高尚情感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建立。
2.传统教具的基本功能退化。多媒体功效大,但并非适合每节课、并非适合每个知识点,有些简单的知识,一幅挂图、一个地球仪就能说明和解决问题,并不一定非用多媒体不可,但是在实践中一些教师不顾实际情况,无序、随意地使用多媒体,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打断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从而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但不能辅助教学,反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班级、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媒体,恰当地把握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并做到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交替使用,以达到功效与代价的最优组合。
3.教学结构的基本环节退化。随着多媒体的大量运用,使得地理课堂呈现过量的信息“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动画”,出现了由“满堂灌”到“满堂看”、“满堂听”的现象,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看”,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课堂中的“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过程缺失了,课堂中的“设疑、提问、探讨、反馈”的环节没有了,这种教学环节和方法的平淡单一,容易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容
选择中公教师 成就园丁梦想
易使学生的思维习惯定格在初浅的层次上,从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拓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确立。
地理合作教学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对于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大有益处的,因此科学地进行地理合作教学是促进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确实值得广大地理教师去很好地把握。
推荐阅读:2014年安徽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辅导课程
第三篇: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江苏省金湖中学
地理教研室
吴春红
回顾两年多来的新课程教学,相信许多老师都一样,有许多的想法,下面是我们地理教研室的一些教学反思。
两年来教学实践,觉得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是,全国不再是统一课本,实际上现在是一省苏北、苏中、苏南就有三种不同的版本的教材,且教材的内容不尽相同,让教师比较难以把握平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再象以前一样是教教材,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用好教材,备课量比过去更大,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我们平时的教学依据就是深刻研究课程标准和江苏省教学要求,据此来整合和删减课程内容,在2007年的江苏省首次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得A的学生数和C级以上的学生数都居六门学科前列,尤其是高二(1)班,所有的学生地理学科均取得了A,这在六门学科中是唯一的。
当然在地理学科的教与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我们整个苏北用的是鲁教版新教材,与人教版相比,鲁教版的编写没有人教版系统性强,且内容多且繁杂零散,从编写的目的上看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但实际上的操作有很多是没法进行的,既不利教师成体系的教学,也不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如每个单元的活动,若是正常开展就不是
一、两个课时的问题,可能要半天或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还有许多的活动必须是将学生带出校门进行实地勘察、调查等才能完成的。
二、新教材内容难度较大,没有考虑到学生各科的知识结构情况,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中的有些内容是从大学课本下放下来的;三本必修书的编写不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是倒过来的,高一必修一教材太难,学生知识结构跟不上,必修一模块涉及到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知识,而有些知识学生还没开始学,地理学科却要开始运用了,有些知识学生虽然学了,但不会触类旁通地加以运用。
三、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几乎是空白。初中许多学校因为地理不参加中考,所以不开设或者随便找个其它学科的老师代课,因此教学的质量自然无法得到保证,学生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几乎是空白。
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上课不听或睡觉。因为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所以学生从内心深处把地理学科当作一门副科来对待,到高中依然把地理当作是副科来应付。另外,由于高中地理知识的难度较大,一部分学生听不懂,所以也增加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五、教师的教学存在只满足完成课本内容的讲授,不讲究实际效果的现象,往往讲授太多,学生参与活动太少。
六、学校的配套教学用具和实验器材是空白。如地质矿物标本、地貌模型、地球、等常规教学用具没有,天文台更没有,这使得有些内容无法直观、感性地展示给学生,一方面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展开了认真的讨论,研究了一些对策,我们认为不管教材怎样难、学生的基础怎样差,都要让必修班的学生顺利过水平测试关,选修班的大多数学生达B级,而这样目标的达成关键是提高课堂的效益,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针对新教材的编写不如老教材系统性强,内容多而繁杂的问题,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程目标,科学增减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整合,新老教材进行整合,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进行整合,初中、高中内容进行整合。
二、针对新教材内容难度较大,不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问题,根据考试说明和江苏省教学要求,以所用教材为第一资料,其它教材为重要参考,重新梳理核心主干知识。如必修一放慢讲课的进度,经常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补充初中相关内容(假如不进行全市统测,可以先学必修三,一学期后学生的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等有所增加,再学必修一,学生会觉得难度下降。)。
三、针对学生基础差,初中地理几乎是空白的问题,我们无法保证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只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补充,并“授之以渔”即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尤其是对地理四项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知识的迁移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等四项基本能力。
四、针对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首先从高一上第一堂地理课起,就对学生进行高中无副科的教育,不管今后选修什么科目,首先必须要过学业水平测试关,地理同理、化、生、政、史同样地位,如果要想以后考更好的学校,那么努力一下,地理还可以考A,当4 门必修为A,今后选修的2门也为A的话,高考可以加10分,以此来激励学生。其次抓课堂纪律,对每个学生严格要求,夯实基础,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每个学生觉得地理可以学好,目标分层,如成绩优秀的学生鼓励其朝A的方向努力,成绩差的同学则要求必须得C,从而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目标,最后达到过关目的。另外,地理学习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学习,如每天的天气预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差、出去旅游最起码得看懂地图等。
五、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大多数的学生是过学业水平测试关,因而,我们认为没必要占用学生课余的时间,所以关注课堂,决胜课堂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如何使课堂教学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呢?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我们的一些措施。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在教学准备时,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要抓实备课尤其是集体备课。目前,我校实行的是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制,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个人备课不深入,集体备课走形式。备课是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环节,但现实却往往成为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必须强化质量在备课组的意识,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抓好备课。要切实抓好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课的“三级备课制”,真正把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教案撰写可根据教师实际,实行新课程新老教师一律纸质教案,详案、简案相结合的方法,并能积极探索完善对学生有实效的学案体系,学案的编写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新老教师有效组合(鼓励师徒两人共同备课),保证学案的质量。
要充分地备学生。教师在课前要根据课堂信息反馈、作业情况及课后的交谈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如,高一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几乎是空白,那么遇有涉及到初中内容的新知识则首先应该补充初中内容,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要抓实学习习惯培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各教研组高度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加强自主阅读、超前预习、及时复习、规范作业、积极思考等良好习惯的培养,真正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如从高一开始就对学生地理读图习惯的培养,要保证上课左图右书,把图和课本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经常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去看图、用图、画图,这样才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2、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08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中,我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紧扣江苏考试说明,根据考试说明来制定复习目标,以所学教材为主体,同时整合了其它版本的教材内容,删除了一些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最终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有的学科中地理学科得A的学生最多,一班所有的学生均得A,这是所有学科中的唯一。
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中国的铁路线,因为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强,学生一直觉得难记,假如我们设计成一个旅游线路会怎样呢?如何走近便省时间?如何走经济又实惠?如何走沿途风景名胜尽收眼底?学生积极性高涨,掌握得好的同学上黑板板图,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图,再进行评比,下面画得好的学生在展台上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充分参与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人人参与,多向交流,教学共振。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成就感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
4、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低效常常是由于教师的不适当设计或不适当引导而造成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那么何为探究式学习?教材内容都有探究的必要吗?什么探究方式较合适?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地理教学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讲到天气系统的时候可以结合“韦岶”台风,请学生就这一背景材料说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台风的形成地点、时间、形成原因、会带来哪些危害等等进行探究。如此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符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具有地理内涵的问题。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落实教学目标。
5、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如有些问题可以请学生上黑板板图或讲解地。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6、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是中学所有科目中唯一兼跨文、理的学科,研究的内容既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科学,因此课堂的容量大,跨度广,且经常需要运用地图的动态变化来说明一些地理事物的现象和成因,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多媒体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洋流的形成、世界农业类型的分布、主要工业地区的分布,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长时间、大范围、动态变化的感性知识,从而加深学生理解。
(三)提高课后训练的有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有效性。既要切实杜绝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防止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要充分了解学情,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作业过程没有教师的直接干预,因此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作业质量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学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品质,体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特点,是反思教学的重要依据。显而易见,作业设计对于提升教学品质至关重要。各教研组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学案及测试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巩固效果。备课组要集体备学案、备练习、磨习题,统一规范,统一要求,真正发挥教研组的业务统领和指导作用。另外,作业的及时批阅和纠错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四)提高课后辅导的有效性
要坚持教辅结合的思想,不断强化教学辅导。辅导重在因人制宜、分类分层。辅导分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等形式。效果最好但也难落实的是个别辅导,特别是在班级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更难落实。各校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多种辅导形式,确保辅导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六、关于学校的配套教学用具和实验器材是空白的问题,希望学校根据财力情况量力而行。
第四篇:发展与合作之教学反思
通过执行《发展与合作》一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备案:
一、三点值得探究之处:一是时间问题:若允许,最好用两课时来执行。一课时的时间太紧,要达到教学目标很勉强。若用两课时则游刃有余,可以用更多的实例来将问题予以阐释,而且实例也可以讲得更具体、更精彩,也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该节的乐趣和学习价值。
二是资料问题:没有更多的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来展示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差距。要是有反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的生活、环境等的照片,将给学生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不言的教育效果。
三是课堂控制问题:由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多,因而对于班级管理相对较弱的班级,容易造成一发不可收拾,不能很好地执行教学目标。
二、两点成功之处:一是组织学生在图上迅速找国家活动。整个活动气氛十分活跃、积极。当我报出要求他们迅速找到的国家名的时候,几乎每位同学都埋头在图上找,其着急的表情足以证明他(她)多么想首先找到老师所报的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且不说学习结果,这个过程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快乐。要是可以,我愿意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变着花样开展这个活动。正如在教学目标中提到的“表现性目标”取向一样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反应是多元性的,所学到的东西也是无法预知和估量的。同学们一旦熟悉了各个国家名称、位置,将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极大好处,能使他们学习的很多知识在思维空间里找到落脚点,从而使知识点在头脑中立体呈现。比如一提到著名诗人泰戈尔、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大数学家高斯等等,就即刻在头脑中反映出印度、英国、德国等位置。使知识间得到相互强化。就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而言,就是在这样的积极寻找中就逐渐培养了起来。远比指着图让他(她)看的读图练习效果好得多。
二是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切入点”,深入剖析中进行知识灌输和德育教育。每一届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都会有同学在课堂上不经意地提出:那些国家那么小把它占领了算了。这一方面说明同学们关系国际事务,另一方面又显示出缺乏基本的国际常识。我即刻抓住这句来自同学的话,实施国家间地位平等和国际合作的教育教学内容。效果很好。
第五篇:新课程下的地理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老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记得有天在初一(6)班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已经上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如:初一(5)班的女同学叶瑾,平时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常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一种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头。原来她不仅性格内向,还缺乏自信。及时赏识她的各种变化,从此以后她有了明显改变,每次课后遇见我,总是一张灿烂的笑脸。还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长江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原初二(1)班的叶俊,王雅勤几位同学,“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叶俊同学把长江水系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大水电站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调。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起先学生看我举手要求发言都笑了起来,但很快就接纳了我这位“老同学”。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这节课,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黄河”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四、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安庆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使用无铅汽油,并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尽量少用汽车和摩托车来减少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建议最好骑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又没有污染;有的同学说国外对汽车尾气的排放都实行欧
1、欧11标准,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欧1标准,现在我国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实行欧11标准,假如超过这个标准就不准使用汽车,我们安庆也应该执行这个标准;有的同学建议应该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上面按装个过滤器,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这一课还有一个课堂活动题,内容是这样的: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地方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稍贵些;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空气质量差一些。选择哪一处呢?不用说,教材的本意,是选价格稍贵但环境好的房子买。经过这课内容的学习、讨论,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经提问,许多学生大声嚷嚷,应该选价格贵但环境好的房子,并纷纷说出理由:如果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虽然一时省了钱,可环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响,以后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钱!说的很有道理。我相信就是成人一般也都会这样考虑。这时,初一(6)班的段佩凯同学站起来说:“我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班上立刻有同学笑起来。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选择,而是说:“谈谈你的想法,好吗?”段佩凯同学说:“我选便宜点的房子,是因为这样可以把省下来的钱买一些树苗,种在周围,这样树木可以净化空气,就能够改造这个地区的环境。"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多有新意多有创意!我当即竖起大拇指说:“太棒了!这位同学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个答案最好?我真为自己唯书为上的思维定势汗颜。我再次感悟: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以上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曾经,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