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Microsoft Word 文档
学 科:物 理 作者单位:洞阳中学 作者姓名:汤崇胜
联系电话:***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得到很好地发展,学生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又要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构建高效课堂。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从一些环节、做法,谈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
一、备课时深入分析学生,摸清学生底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备课不仅要掌握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吃透教材,更要摸清学生底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好,哪些基础知识还没有学好,然后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处理教材,选择教法,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一旦课堂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如:在《串联电路电阻的计算》一
课中,在新课教学前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及学有困难之处的分析:学生已经在八年级学习了简单的串联电路,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学生通过学习已理解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已知道多用电表(欧姆档)的读数方法;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但是学生在串联电路电阻的计算中,得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电阻之和是重点,估计学生要得出这一结论存在着一些困难;在说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一定大于各个串联导体的电阻的道理时,估计学生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并结合欧姆定律解决简单串联电路的问题是难点,估计学生在独立解决这一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在了解了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出现的困难等学情分析之后就可以因材施教,从关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当然这种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发展为切入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后再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开出好头。
二、结合生活生产实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生活的例子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师若能以学生经历过的“趣题”、“趣事”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例如:在讲《大气压强》这一节时,我将一个较大的光滑平底菜盆倒放在讲台上,提问:“谁能仅用一只手将菜盆竖直提起来?(力作用在盆底)”几个学生走到前面来试,结
果都不能提起来,我从衣袋中悄悄取出一只带挂钩的皮碗迅速压在盆底然后提起,学生们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我顺便问:“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气的压强》”,这样就很轻松地引入了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讲摩擦起电时,我引导同学门回忆“冬天,天气干燥,长头发的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经常粘住梳子”。通过这些实例,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课堂就活泼了,师生的双边就显得和谐、融洽,必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营造民主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的关系,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就能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有针对性进行课堂小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课堂小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可结合实际情况,尝试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加以小结、整理。在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坚持“立体分层”原则,依次让一名成绩优秀的、中等的、后进的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小结表述。由于接受能力不同,他们大致分别能小结表述出90%以上、70%以上、60%以上课堂所学知识。通过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发现优生的创新火花,中等及以下学生什么地方尚未理解和掌握,为后续教学中及时查漏补缺,探求新知设下伏笔。
总之,要构建高效课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我们需要研究、探索的环节、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和实践,就能有所收获,定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二篇: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初探
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初探
上海市闸北第二中学
黄玲娟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了物理学习的认知背景。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定律,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实验教学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都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如何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已成为物理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命题。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进行思考总结,旨在探究如何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物理课标对物理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新课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问,敢于动手,勤于实验,同时也增加了《学习活动卡》,即把生活中的现象COPY重现成学习指导材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理解教材上的知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才能产生质的飞跃。物理学在实现这一认识上的飞跃时,要经过假设、实验、抽象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实验是重要基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突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大多以具体的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具体,直观的感性实验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思维方式。实验的引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正因为如此,物理实验教学显得异常重要。课堂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活动卡上的各类小实验、小探究总会让学生十分兴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中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的好奇心转化成探索实践的动力,在不断的探索求证过程中形成探求未知物理知识的探索习惯。
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事先安排了以下活动:学生弹钢尺;学生用手触摸声带,感觉发声与不发声的情况;学生击鼓,请学生观察击鼓时,鼓皮上轻质球跳动的情况;教师拨打音叉,请学生触摸发声时与不发声时音叉的情况„„在这大量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看到的和听到的,讨论、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之间的联系,再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教师在施教时,从课题的引入到知识的导出和延伸,学生始终在操作、演练,在观察、思考,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知识,无疑对学生有极大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可以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究。通过这样不断地训练和培养,必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实践探索习惯。
二、创设实验教学的情境性,启发学生勤思考。
初中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比较欠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从心理上让学生克服畏惧,在行动上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教师要注意物理实验教学的情境创设,启发学生勤思考。新课程的教材配置已经有意识地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简单的问题,复杂的现象分解成多个简单现象组成”。因此教师要合理使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活动卡的作用,创设实验情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现象,思考实验设计,思考实验结果,大胆探究和创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争想欲试。
1.实际的生活情境的有效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实际的生活情境的有效引入,为问题的提出埋下伏笔,引起学生思考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欲望。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首先让学生用凸透镜贴近书本看书上的字,接着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观察身边的物体或同学,看到什么,位置怎样?有了生活情境的渗透,为凸透镜实验做好了准备。而活动卡上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的设计都十分完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记录好数据。又如《平面镜成像》一课,先让学生回想平日里照镜子的场景,再让他们在课堂上照镜子并提问,看到了什么?怎么形成的?镜子里的你离你自身有多远?有了生活中的实例,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观察、思考,结论就十分容易得出,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到位,也为后面理解“水中月离水面多远”这样的问题打下基础。
2.梦幻的魔术情境的合理穿插,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梦幻的魔术情境的合理穿插,制造了强烈的课堂悬念,不可思议的梦幻情境除了学生平时很少见,而且充满新奇感,在课堂上展现这种情境,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有效的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例如,在教平面镜成像时,小小魔术盒猜硬币面值;教学摩擦力时,竹筷提米桶;教热传递时,火烧试管中的小金鱼等魔术情境,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惊讶中充满疑问,为什么?怎么会?此刻的学生求知欲很快被调动起来,积极地思考,提高了听课效率。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做实验时,除交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观察、思考的重点。教师对每一次实验都尽量呈现相应的情境、渗透生活现象,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精心组织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教学,变简单的实验“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思考”过程,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内动力,不断的增进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思维。
三、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培养学生乐探究。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习惯。探究既是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身边常见物品或废弃物,设计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探究实验一般要在确定实验目的后,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按步骤操作。由于是学生初次尝试,难免出错,但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学生热情较高,教师只要在学生设计方案时、在实验操作出现问题时,给予适当引导或点拨,必将大大提升实验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做杠杆平衡实验时,杠杆怎么调节才能平衡?为什么要水平平衡?又如:(1)双掌互击产生痛感、两同学互相用力推同时后退等现象可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手按喉头发声感到声带振动,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3)双掌用力互搓发热,证明摩擦生热;(4)相同大小的力用手指和拳头压脸部,前者产生的痛感强,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凡此种种,尽可在课堂上边讲边做,省时、直观、简便易行。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有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必会为探索新问题打开新的天窗。
四、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勇创新。
初中学生比较好动,好玩,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学生自主性实验,激发学生的“玩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教师时刻留意生活中的科学因素,把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大量现象作为学习感性知识的来源,通过引导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在实验教学中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现象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只要肯探究,物理知识随处可得,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平时可以将物理实验教学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鼓励学生设计家庭小实验,课内增加学生自主性实验,促进学生善于动脑、敢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教材活动卡上安排了一些图片解读、进一步探究的小制作、活动等,例如自制简易“小天平”测头发丝的质量、蜡烛翘翘板观察天平平衡的条件、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等等,都有意识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不要轻易放过。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特别鼓励学生用身边的废弃物做实验,让空矿泉水瓶、废纸、小蜡烛头都能废物利用,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很贴近生活,从而更加喜爱物理,愿学物理。如在讲《温度》后,请学生根据活动卡的提示,自己寻找材料制作简易温度计,并用自己制作的温度计测量温度,再与标准温度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学生热情与创新精神必将大大提高。在学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后,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有的学生设计了用水瓶向里边加不同量的水,击打瓶口,不同水量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不同;也有学生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也有学生直接拨动橡皮筋发声,各种简单常见的动作让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大增。
五、发挥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辅助性,拓展学生的视野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早已进入学校教学工作中,基本被各科教师所喜爱并合理利用。物理学科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知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适度地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有效改善并解决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效果不够完善的问题。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对某些物理概念,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而有些物理实验在初中学校比较难以操作、实现,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教授《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时,通过FLASH动画,展示大楼与电梯之间动与静的变化,展示空中加油机与受油机在空中的加油情况等等,虽然这些都不是实际操作的物理实验,但生动形象的动画显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氛围热烈,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实效。
传统的物理实验器材、过程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语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而且大大优化了物理实验课堂,丰富的网络视频,动画场景将有效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提高课堂实验教学有效性是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永恒主题”。通过突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注意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勤思考,学生思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有效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培养学生乐探究,有效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勇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应用,并且在实验中可以找出探索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认识物理知识、理解物理知识、提高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从而逐步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科教文汇》2009年20期 孙桂蓉,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科教文汇》2009年21期 韩会一,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3、《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主编:柳斌 中国物资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李云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晕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
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应关注教学中人的生存状况,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况。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0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一、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1、实验观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也证明,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尽可能地增加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把“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
(1)用具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紧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意料以外。在讲《凸透镜成像》时,让学生手拿凸透镜,看远处的行人。有的说,我看到某某同学,怎么是倒立?有的说,我看到了大楼?怎么是倒立?还这么小!有的学生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放下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然后我把凸透镜放在我的眼前,让学生看我的眼睛,学生“轰”的一声笑开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眼睛。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当学生的好奇心被触动时,正是学习兴趣被唤起之时,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人的心理活动起源于问题,有疑问才会思考。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展新观点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物理活动。在讲授《大气压》时,在讲台上放一皮碗,把皮碗压在桌上,然后再请一位学生上来把碗取下来,一位学生上来拿了很长时间拿不下来,同学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结果上来的学生仍拿不下来。我说:“看我的。”“我先放点气,再拿。”我自言自语,结果我把皮碗给拿下来。“老师,你怎么拿下来的?”“老师,你为什么放点气进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2、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为了有效地发展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养成创造的习惯,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科学的核心是探究,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中学物理教学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理解物理知识、学习物理技能、体验物理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通过: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学以致用,这一过程,注重实验过程,尊重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第一步,课前布置回家作业,“请同学们回去调查家用电路中电线所用的材料。”话音刚落,班中几个成绩中等、比较活泼的男生脱口而出“铜”,“你怎么知道的?”“我和爸爸一起去看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上课时问学生“家中导线的材料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铜”。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家用电路用铜导线,而不用铁导线或其他材料的导线?没有任何提示,课堂中很静,都在认真思考。“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课堂中顿时热闹起来,每四人一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一个可以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导线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第二步,引导学生考虑导线自身的因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再次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下列猜想:可能与导线的材料、长度、粗细有关。(猜想、假设)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延续。第三步,怎样用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怎样定性地比较电阻的大小?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制定计划),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实验探究中去。第四步,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实验中用到控制变量的单因素法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第五步,组织学习归纳总结得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得到了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第六步,学以致用。这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根不同规格的电线和两只不同白炽灯,分析讨论两根电线的电阻和两只灯泡灯丝的电阻,使课堂气氛再次掀起高潮。
3、实验设计,是兴趣激发后的结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教学”,他指出:把一门科学教给一个人,不是要把他的结果记在心头,确切地说,就是要教给他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这一过程。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能力,初中阶段要求较高。它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物理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而是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学科问题的本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3、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学生思维的起点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挥。
如在《惯性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比在木板表面先后铺上毛巾、棉布表面上通过的距离长?”又问:“小车在玻璃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又怎样?为什么?”再问:假如小车在很光滑的的物体表面上运动又会怎样?”。这样,运用层层递进的问题意识将学生导入一种置身于充满学习物理科学的探究环境之中,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从而对惯性定律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塑造生动别致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焰,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能够激活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教师不轻易放过,而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共同参与结合教学内容投入讨论,既尊重了学生,又保护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探究欲望。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建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创新。
综上所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完成物理教学的目标。
最后,我想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那么,物理教学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使学生从物理的研究方法出发,去学习其它的课程,达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进行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建构过程中来。教师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方面要发挥协助者、促进者作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等理论揭示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遵循这些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将成为我们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物理概念 有效教学 建构 问题 情境 教学方式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也就成为物理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进而掌握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我二十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和思考,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有成效的做法。
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等理论揭示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遵循这些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在概念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将成为我们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把学生的概念建构作为概念教学的重点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应该把学生推到学习舞台的前台,而教师在后台当好导演,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组织、引导、促进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概念教学中,重点应落在学生的概念建构过程中。
有人说,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不太认同这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是支持传授教学的。本质论、反映论的潜台词是知识可以传授,可以灌输。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病,也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原因,以及不能纠正错误概念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武汉大学演讲。他抓出一只大公鸡,又掏出一把米,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硬把米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行知松开手,自己向后退了几步,大公鸡就自己吃起米来。这个精彩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如果我们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
概念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新、旧知识经验,经过自己的思考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是建构的成果。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很难说有对错之分。当然,习惯上,不合理的概念叫错误概念,个人头脑中的每个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许许多多概念组成的概念网络中,即chi等人提出的本体类别,把某概念归到它本不属于的类别中,便会造成错误概念,这便是概念教学的难点。错误概念的转变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在概念教学中应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既然学生的概念建构要靠他自己,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概念建构时间,相信学生自己能学,相信学生自己能思考。而满堂灌的课堂,其实是教师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力,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因此,课堂时间结构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山东省杜郎口中学采用“10+35”的课堂时间结构,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就能说明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概念建构时间是有效的。
在学生建构概念时间保证的前提下,哪些方面会影响学生利用他的感性材料进行思考进而抽象概括出概念呢?
用他的哪些旧的感性材料,有没有,合适与否,充分与否,可靠与否。他还需要什么样的新的感性材料,能否找到,会不会找,会不会与原有的感性材料冲突,感受时会不会出偏差。他将进行怎样的思考,会不会思考,思考得合理不合理,逻辑是否正确,能否进行抽象概括。他可能遇到怎样的认知冲突,遇到认知冲突会怎么办。他能否相信自己思考出的观点。他会不会在遇到困难时求助。他的学习态度如何。他的情绪状况如何。他与同学、教师的人际关系如何。外界的影响,这些方面都将影响他的概念建构。
因此,建构概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人能很快地建构起正确合理的概念,有些人却很难,个体间差异很大。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教师应做些什么呢?能做些什么呢?
二、教师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方面要发挥协助者、促进者作用
概念建构离不开情境,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在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以这样的方式提供帮助和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创设的情境应含有建构的材料,所设置疑问应隐含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它能起激励、启发、点拨、反馈的功能。问题要以情境为基础,设计的问题或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要能让学生感悟到情景中的问题,从而产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问题还要能点出思维的起点,拨动学生的思维。
这方面,以下的做法是比较有效的。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
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使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
2、运用演示实验来展示有关物理现象和过程。
演示实验直观、形象、生动,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创设的环境愈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3、精心设计学生实验。
实验可以提供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有了鲜明的感性材料后,当学生将自己原有的观点与事实进行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是概念有效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建构物理概念的起点。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方法,只要在以上提到的影响学生建构概念的各个方面做好帮助、促进、组织工作,就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我的教学经验来讲,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效果较好。
(一)把概念学习内容问题化,并制作成学案,以问题导向学习。
比如:电功率的教学。整理提炼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并制作成学案。
1、根据你的经验和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你认为不同的灯泡(用电器)消耗电能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2、请你和同学讨论:怎么表示灯泡(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 3、1W表示什么意思?100W呢? 4、100W的灯泡工作10min消耗多少电能?工作10h消耗多少度电?
5、电功W与电功率P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6、100W的灯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每秒消耗100J的电能吗?
7、电功率P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8、测量电功率,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在以上电功率学案中,最重要的是三个问题:⑴表示哪方面的差异?(什么意思?)⑵怎么表示?⑶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有什么关系?学生知道了、理解了:电功率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消耗电能的多少来表示(P=W/t),电功率的大小与电功和用电时间无关,跟电流和电压有关(P=UI),而电功与电功率和用电时间有关(W=Pt),那么电功率这个概念就理解了。
其它许多物理概念的教学也是如此,比如;密度,要知道它表示物质的疏密程度,可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示,它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与物质种类和物态有关。再比如:压强,要知道它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强弱,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表示,它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只要弄清楚了三个问题:⑴表示哪方面的差异?(什么意思?)⑵怎么表示?⑶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有什么关系?那么概念就理解了。
其实,物理概念表示的是物理现象、过程中事物在某方面的差异或性能,每个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许许多多概念组成的概念网络中,所以,还要弄清楚这个概念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要学生根据他的感性材料,经过他的抽象概括来建构。如果他没有感性材料,既使教师告诉他几十遍:这个物理概念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未必知道它的意义,未必相信事物在这方面有差异,没有根据的观点很难让人相信。因此,知道是一回事,相信是另一回事,有根据的相信才是理解。在抽象概括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参与,由教师包办代替的话,既使教师的思维非常合理,学生未必认为合理,未必相信教师所讲的看法,也许学生的错误经验感受、错误的前概念正在对抗新概念的建立,也许学生的信念体系正在对抗新概念的形成,也许学生正在认知冲突中无法、无力解决冲突 教师提炼问题给学生就能给学生的思维指引方向,能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之朝有利于概念建构的方向发展,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建构概念、自己去弄清楚与其它概念的联系,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知。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也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可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在概念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层层设问,步步深入,由表及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从而建构合理的、深刻的、结构化的物理概念。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对科学教育的正本清源。探究什么?当然是问题。什么问题?主要是事物间的差异和关系问题。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我有这样的经验:有的学生会说、知道密度怎样表示,但就是不理解密度表示物质的疏密程度,不理解为什么密度要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示;有的学生会说、会背欧姆定律,但搞不清电流、电压、电阻谁和谁有关系,谁和谁没有关系,甚至有的同学认为电阻和电压、电流有关系了。这说明教学没有明确探究事物间差异和关系的核心问题。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出事物间的差异和关系,让学生有经验事实或实验观察事实来支持建构的观点。科学的概念要有事实依据的支持,没有事实依据支持学生的头脑中就建构不起概念的。同样关系的建构也要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学生相信的事实依据来支持。只有用学生相信的事实依据和相信的思维逻辑建构起来的概念,才是学生相信的和理解的。
(二)让学生们按问题分几个环节进行自主的或合作的学习活动,适时、适当穿插学生展现学习成果的环节,教师作调控、指导、点拨、追问、评点。
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的,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因此,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的帮助下能更好地建构概念,理解概念。
人都有表现的欲望,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里、在班上表现出来,不仅满足了他的表现欲望,而且能够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内驱力。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直到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习者便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这样的教学,比传统的技能操练式的教学更能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
(三)巩固和提高练习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应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象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逐步提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要上好一堂课,教学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实现。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搭建一个平台,变灌输为探究,变专制为民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以问题为中心就能让学生做起学问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必然会促使学生最有效地学习。
第五篇: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要 寻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探究,通过发现探究式、自主交往式、过程活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有效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研究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1〕。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为主要渠道。经调查,学生手中的资料名目繁多,如:学习指导、同步导学、一课三练、精析精练„„。可谓要有尽有,教师作统一要求完成的作业资料至少有两种,每天大部分学生要做到晚上12:00后才能完成,住宿生甚至要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借光完成作业,严重催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二章第五条之规定: 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八小时。学校或者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2〕。笔者教学时并未使用这些资料,用一个实验班跟踪对比,所得的效果与前者相差无几。看来,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用题海战术练出来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2.课题假设
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出发,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假定课程资源相同的条件下对教师,学生、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 3.1 文献法:
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从变量的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或从教学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本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谈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及策略。
3.2 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主要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外作业等情况为主,共设计了10道是非选择题,调查范围是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所中学,其中包括一所省一级中学及两所普通中学。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出的初三年级学生(每校各70名)共210人,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本次调查发出问卷210份,有效问卷201份。被统计的学生中,男生111人占55%,女生90人占45%,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可靠,要求学生实事求是,集中填写,当场收回。
4.结果及原因分析
从统计结果分布可以看出:
(1)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2)课堂教学时仍以集中讲授为中心,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几乎没有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的学习时间,教材虽然是新的,课堂教学要求、理念、方法是传统的。
(3)教师靠增加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教师上课之前没有精心准备课堂设计。或是课堂上废话太多,补充内容太多等原因。
(4)课外学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作业负担过重。做题一对照答案—做题成为学习的主要方法,忽视对学习过程、学习质量的反思。
5.措施及策略
5.1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物理是物理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物理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发现—分析—结论”中获得体验,感受物理世界的神奇。如:启蒙第一节课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
如“神奇的纸筒”、“旋转的纸杯”、“神奇的电”、“空气炮”等,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5.2 课堂教学中的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活动中人是最重要、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学过程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技术、人与手段的活动。首先,一个有效的教师要努力做到具有亲和力,表达流畅清晰,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善于组织协调。教学行为上应该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明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3〕。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注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勤于动脑,独立思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创新品质〔4〕。此外,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还要传播人生的信念,力争做一个热情、期望、值得信任的教师。
〔5〕其次,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发展的人。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会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得以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者,是一个完整的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舞台。由于学生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具有独特性。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由于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受、自主观摩、分析和思考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5.3 “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度转换意识。从有效课堂教学的
表象看,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有无新火花的迸现,课堂上是否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从反馈中知识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师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
5.4 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
一、集中备课。(1)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2)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3)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4)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
二、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
三、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四、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5.5 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1)发现探究式
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案例1:多中方法测电阻阻值
【教师讲述】电阻是电学中的重要物理量。电阻阻值的测量一般用“伏安法”,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然后用R=U/I计算得出。当我们现在只有电流表或电压表时我们能不能测出电阻阻值?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写出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结论。
【学生讨论】 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当只有电压表时可以借助于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的特点进行实验,当只有电流表时可以借助于并联电路中两端电压相等来进行实验,也可以借助于滑动变阻器或开关的断闭合来设计实验。优化答案时,选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操作
简便为最简方案。
【探索设计】 方案一:把待测电阻与已知阻值电阻并联,分别用电流表测出两电阻的电流,运用U=IR算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然后运用R=U/I算出电阻值。
方案二: 把待测电阻与已知阻值电阻串联,分别用电压表测出两电阻的电压,运用I=U/R算出通过电阻的电流,然后运用R=U/I算出电阻值。
(2)自主交往式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往式的基本特征。
此外,课堂的高效率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是一个内部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外部环境中,心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最大,安全相容的心理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种环境主要表现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民主才能使师生真正成为“平等者”,和谐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积极相容,交往主动,共同发展的状态。自由安全才能有个性的张扬,个性张扬才有创新。
6.结束语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新理念下的教学还是将来的教学,我们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得到发展,而它却离不开“实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方方面面、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要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主要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行为转变等方面进行探究。
本研究不足之处,忽视了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性研究,课程资源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望广大同行对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主要因素的研究更进一步深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附件:问卷设计:
根据我们从教学中了解到的情况,编写了影响课堂效率因素的10个题目,如果您认为符合您的情况,就在答案纸上该题后边的括号内划“√”如果您认为这道题不符合您的情况,就在答案纸上该题后边的括号内划“×”;请结合你自己的实际,实事求是认真的回答。
1、学物理的目的,想在升学考试中得最高分。()
2、物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想了解物理重要性。()
3、物理实验很神奇,有意思。()
4、学物理以听课为主,大多数课堂听课的时间超过了4/5。()
5、课堂上遇到问题想问教师或同学,但缺少更多的交流时间。()
6、课外有较多自主学习物理的时间。()
7、物理课程抽象、零散难记,难学懂。()
8、复习物理时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9、物理教师由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时常施堂。()
10、能按时完成物理作业,复习当天所学知识,并发现纠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