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齐振宏《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转型创新》

时间:2019-05-13 01:0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4-齐振宏《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转型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4-齐振宏《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转型创新》》。

第一篇:04-齐振宏《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转型创新》

齐振宏教授2015年精品版权课程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转型创新

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其装备制造业全球领先。德国以工业4.0引领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和互联网时代正在汹涌而来,正在改变和颠覆一切传统制造业!必将彻底摧毁和改变传统制造业的思维模式、生产方式、商业逻辑与经营模式。学习和借鉴工业4.0,深度推进两化融合,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必由之路。

 ***说,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李克强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强调“互联网+”发展模式,《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正式颁布,中国制造业正站在“互联网+”的台风口,顺势而为,将一飞冲天。如何借鉴德国工业4.0?如何借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转型发展?正在成为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 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马云说,没有传统的企业,只有传统的思维。杰克·韦尔奇说,领导变革者胜,适应变革者存,被迫变革者亡。

 中国制造业如何积极拥抱工业4.0,拥抱变革,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制造业,给传统制造业植入互联网和工业4.0基因,让传统制造业插上变革创新腾飞的翅膀?

 工业4.0的商业逻辑、本质特征和创新模式究竟是什么?如何探寻传统制造业的新商业模式?实现传制造业的变革突围和涅槃新生?

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转型创新》将为传统制造业提供工业4.0下的新思维、新模式、新视野和新对策。更新观念,创新思维,转型变革,企业家,您需要拥抱变革,马上学习,立即行动!课

1.洞察德国工业4.0模式的时代本质与特征 2.明辨我国传统制造业变革创新的时代情境 3.读懂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真正奥秘 4.体验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真知灼见 5.探索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创新的新商业模式 授

齐振宏教授

英国城市大学CASS商学院博士后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七维领导力模型创立者 齐振宏教授工作室董事长 5家企业董事和合伙人

几十家企业家私董会管理顾问 青年大学生创业导师

百名专家进百企咨询管理专家 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副会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

工信部第五所特聘专家、华为集团特聘讲师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财大/香港亚洲商学院 EMBA客座教授、英国CASS商学院/香港公开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MBA客座教授 ★齐振宏教授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丰硕的科研成果与优秀的教学水平,还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常年担任湖北省科技厅、发改委的中小企业项目咨询顾问与评审专家,受邀给新希望集团、六和集团、卓尔集团、华农集团、伊利集团、华英集团、金建米业集团、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医药集团等上百家知名企业从事咨询与培训工作。★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花》项目获得全国青年大学生创业竞赛二等奖。★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科研管理》、《经济评论》、《国际贸易问题》、《中国农村观察》等权威报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发表著作10多部。专著《管理变革之道——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企业变革》(清华大学出版社),由清华大学著名管理学家张德教授作序并隆重推荐为MBA学员必读书目。

★给MBA、MPA学员开设的《组织行为学》被评为精品课程,年年被MBA、MPA学员评为最受欢迎老师,评分每年第一。★曾参与湖北省30多个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项目咨询与评委工作,有关打造国家种业中心、农业科技政策创新、两型农业报告被国务院、湖北省委省政府采纳使用;《打造国家种业中心》研究报告获得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等四位领导批示和采纳使用。

★主持国际、国内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际重大合作项目比尔·盖茨梅琳达基金1项、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项目2项。

★先后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等各类奖励2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湖北省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3项,湖北省调研成果发展研究一等奖1项。课 程 大 纲

模块一 工业4.0时代变革创新的新商业逻辑 1.管理视频:颠覆的世界,你准备好了吗? 2.未来十年,制造业到底拼什么? 3.案例分析:诺基亚到底死在哪里? 4.创新者的窘境与困惑 5.制造业挑战与趋势

6.海尔,是成功企业,还是时代企业? 7.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8.新常态的新商业逻辑 9.***的互联网思维

10.李克强总理的“互联网+”模式

11.管理视频:李克强的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国际博览会致信 12.“互联网+”制造业

13.管理视频:物联网与制造业转型

14.“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模型实质 15.管理视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特征 16.大数据:中国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 17.BAT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18.管理视频:互联网+大数据+制造业=? 19.“互联网+”制造业模式给传统制造业带来哪些机会? 20.“互联网+”制造业给传统制造业带来哪些挑战? 21.“互联网+”制造业的实质分析 22.“互联网+”制造业的动力来源 23.管理视频:“互联网+制造业”势不可挡 24.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25.案例分析:GE与工业互联网 27.三星李健熙的企业变革观 28.杰克·韦尔奇的企业变革观 29.马化腾的企业变革观

30.案例分析:谁动了制造业的奶酪? 模块二 德国工业4.0及其特征分析 1.德国战略与工业4.0 2.什么是工业4.0 3.德国工业4.0的发展过程

4.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 5.Industry 4.0:德国高科技战略计划首位 6.工业4.0所具有的8大潜力 7.德国工业4.0的两2大主题 8.德国工业4.0的5大核心特征 9.物联网与德国工业4.0 10.德国工业4.0的3大设想 11.德国工业4.0与商业新机会 12.德国工业4.0与商业新模式 13.价值网络下的横向集成 14.价值网络下的纵向集成 15.全价值链端到端系统工程 16.智慧工厂的架构 17.智慧工厂的流程 18.智慧工厂的布局 19.智慧工厂的车间 20.智慧产品的特点 21.大数据与工业4.0 22.智慧生产的多模式交互 23.智慧生产与以人为本 24.智慧生产与APP 25.智慧生产的机器人应用 26.智慧工厂的智慧装配 27.信息自动化与CPS 28.CPS战略目标与三大特性 29.自动化与高效价值链

30.案例分析:沃尔玛的智慧价值链 31.智慧工厂模型 32.案例分析:智慧汽车

33.工业4.0面临的3大挑战:标准化、工作组织和产品的可获得性 34.工业4.0的8大关键行动

35.小组讨论:德国工业4.0有哪些特征?对中国制造2025有何借鉴? 模块三 中国制造2025 1.小组讨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哪些? 2.中国制造2025发展形势 3.中国制造2025发展环境 4.中国制造2025时代机遇 5.《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 6.中国制造2025:5大基本方针 7.中国制造2025:一条主线 8.管理视频:中国制造2025 9.中国制造2025:两化融合 10.中国制造2025:三大战略目标 11.中国制造2025:四项基本原则 12.中国制造2025:五大重点工程 13.中国制造2025:九大战略任务 14.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 15.中国制造2025:八项保障措施 16.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 17.中国制造2025与美国IOT 18.小组讨论: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2025有哪些借鉴和启示? 模块四 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变革创新的案例剖析 1.小组讨论:传统制造业如何运用工业4.0进行转型突围? 2.SOLOMOME模式与工业4.0 3.物联网与工业4.0 4.案例分析:徐工集团与工业4.0 5.互联网与工业4.0 6.案例分析:中兴通讯的“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实务分析 7.大数据与工业4.0 8.案例分析:联想集团与工业4.0 9.制造业向智慧服务业的转型 10.案例分析:劳斯莱斯汽车的转型 11.管理视频:西门子与工业4.0 12.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与智能化装备 13.为什么雷军要向同仁堂学习? 13.为什么雷军要向海底捞学习? 14 为什么雷军要向沃尔玛学习? 15.雷军如何用“互联网+”制造业? 16.小组讨论:小米模式可以复制吗?

17.案例分析:海尔的“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实务分析 18.小组讨论:工业4.0如何在我们公司落地生根? 授

 致力于公司成长的董事长、总经理、董事、副总、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 授

 咨询式培训:理论解析+案例剖析+实战演练

 问题导向启发式、释疑解惑教练式、小组讨论互动式、落地工具咨询式 授

 1-2天

第二篇:浅谈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浅谈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近日,在课堂上,老师上课时谈起了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这是在工业工程领域中时下热点的话题,对此,我也借此机会学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

通过查找了相关的论文和背景资料,我了解到当前,德国工业 4.0、美国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 2025 规划相继出台,世界各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我国企业如何在此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命题。德国作为世界八大工业国之一,其优势领域主要有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德国工业以技术领先、品质精良而著称,但成本较高。德国工业4.0,这一概念是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其描绘了制造业未来的前景,提出继以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三次工业革命后,人们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 4.0 的提出将成为工业战略性的革命,而中国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工业革命,从而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

目前,我国经济体系已经逐渐由以农业为主转型为以工业为主。但是,相对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我国的工业由于发展时间过短等原因,一直处于多制造、少创造的尴尬地位。当前,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为抓住这一机遇,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该规划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并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该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 2025 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 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使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工业接轨,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使我国实现由“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德国工业 4.0 与中国制造 2025 在提出背景、发展方向及保证措施等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者在发展阶段以及战略定位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相似之处主要在于以下三点。首先,两者都属于应对全球竞争之国家战略。德国工业 4.0 与中国制造 2025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两者的出发点均是为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竞争,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其次,两者都将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根基。德国工业 4.0充分体现了制造业在德国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性作用;中国制造 2025,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再次,两者都需具备掌握良好专业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队伍作为支撑。需加强制造业人才职业技术培训和再培养,使其掌握高端制造业所需的工艺及技术诀窍。

而二者的差异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两国确立战略的起点不同。两大战略的提出,基于两国不同的阶段和发展背景。德国工业 4.0 建立在已完全实现工业化并达到相当深度的雄厚工业基础之上,旨在对现代的技术与现有的产业基础进行整合。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尚未真正实现工业化过程,基础工业的发展水平与德国差距很大,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接近与德国加工深度相似的水准。其次,两国工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德国工业 4.0 主要聚焦于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是成功跨越工业 2.0、工业 3.0 基础上的串行发展模式。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工业 2.0 的后期阶段,面临着“工业 2.0 要补课、工业 3.0 要普及、工业 4.0 要示范跟上”的并行同步发展阶段。中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零部件等方面,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仍面临着质量低端及技术缺失等问题,而此类问题发达国家早在工业2.0时代就已得到解决,因此中国距成为制造强国仍有很大距离。再次,两国战略定位与目标不同。由于我国与德国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在制造业基础及发展阶段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自然会有差异。

在通过分析德国工业 4.0 推进思路和发展经验后,我认为对比我国推进中国制造 2025 战略实施以及标准化工作可以从以下做起。

从整体上看,德国工业 4.0 的标准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借鉴德国经验,我国推进智能制造的首要工作仍是继续加强顶层设计,政府部门要继续增强服务意识,为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体系建设、研发的协同发展。根据德国工业 4.0、中国智能制造、等各国新兴工业发展战略的异同点,取长补短,建立更加全面合理、能够有力支撑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综合体系,从而构建有力支撑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标准化体系。

其次,我们应积极向欧洲及其他国家传递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思路,吸引国内外先进企业参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和研究。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专家积极参与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工业、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等相关研究组活动;密切跟踪工业互联网联盟等工作动态,在国际化活动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从而大力推进智能制造领域标准的国际化。

工业 4.0 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需要复合人才,我们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应更加关注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提高我们的能动性、跨学科能力,培养全局意识。

除了以上几点外,在我看来,在深入研究他国工业标准化进程的发展趋势与借鉴他国经验及发展道路的优缺点的同时。在国际道路发展的舞台上,应 与德国进行积极对接,争取夺取更多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第三篇:二次创新与中国外贸转型升级

改进、应用和再创新能力

中国一些高科技企业是跟随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特点和自身的能力,进行应用、改革和再创新而达到新的高度。如华为在整合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研究新的解决方案,更快、更好地改善既有的产品、流程和服务,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联想从代工涉及入手,紧跟全球IT行业的技术趋势,不断推出新产品,加强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生产商。

部分外贸平台企业,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创造新的盈利方式。如深圳的一大通企业鼓舞有限公司,看准了中小企业外贸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外贸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出口过程中的通关、物流、外汇、退税、贸易融资等全方位的服务。此外,部分浙江中小民营企业,通过与国外先进企业合作研发、并购国外先进营销网络等方式来提升外贸竞争优势。(2014 第1期国际贸易)

第四篇:先进制造技术与工业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与工业工程

作者:代云扬

摘要:本文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工业工程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阐明了工业工程技术对现代制造业有哪些影响。

关键词:工业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

制造业

联系

一、先进制造技术

1.先进制造技术的产生与概念

20世纪80年代,首先由美国人提出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美国政府为了扭转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的局面,批准了由联邦科学和工程与技术协调委员会主持实施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应用推广,曾出现过研究与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浪潮。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与通信、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能源及现代系统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产品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①

2.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作为国家的关键技术进行优化发展,如美国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P)、日本的只能制造技术(IMS)国际合作计划、韩国的高级现代技术国家计划、德国的制造2000计划和欧共体的ESPRIT和BRITE-EURAM计划。美国机械科学研究院(AMST)提出的由多层次技术群构成的体系强调先进制造技术从基础技术、新型制造单元技术到先进制造集成技术的发展过程。②

在21世纪,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性,未来的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清洁化、集成化、全球化的发展方向。③

3.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外形尺寸的精密化:即零件毛坯的生产正在从接近零件形状向直接制成零件的净成形方向发展

(2)先进的制造工艺、智能化的软件和柔性的自动化设备、柔性的发展战略,构成未来竞争的软、硬件资源。④

二、工业工程

1.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点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IE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以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经营资源,优质、廉价并及时地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探求各种方法给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对于IE的定义,有人甚至简化成一句话:“IE是质量和生产率的技术和人文状态。”或者可以说:“IE是用软科学的方法获得最高的效率和效益”⑤

工业工程的特点:

1、IE是管理与技术集成的交叉学科

2、IE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和生产效率,追求对系统的持续改善

3、IE的重点是微观管理,从小入手,从大处收益是IE的基本特点

4、IE强调系统优化,是整个系统的效益最佳

5、IE充分考虑和重视人在整体系统中的作用

6、IE是系统设计和优化技术

7、IE是一个跨学科的技术领域 ⑥⑦

2.工业工程的思想

1、整体系统的思想: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思想是追求系统的整体效益。各个子系统互相联系,与总系统结合成一个整体,在实践中,可以把工业生产看作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庞大而复杂的大系统。

2、技术与管理集成的思想:工业工程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从技术角度研究和解决生产组织和管理中的问题。工业工程往往站在全局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控制系统的行为,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因此,工业工程是技术与全局管理的集合。

3、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工业工程不是固守成规的一门思想,而是不断结合各种不同的想法的新的思想技术,不断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衍生除了各种层出不穷的新理论应用于新的领域。

3.工业工程的应用

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十分迅速。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工业工程主要运用于制造业,以研究生产方法改进、制动劳动定额、生产计划与控制、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工作建评、制定工资激励制度、工厂设计和人事管理等。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工程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新学科和新技术,尤其是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因工程等,成为一个庞大的领域,因此,现在工业工程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⑧

4.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

工业工程形成和发展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知识、原理和方法产生与应用的历史,工业工程技术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5.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工业工程产生的社会环境与美日等西方工业化国家有相当大的历史错差。首先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滞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应该说从90年代起,才真正具备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条件,至今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相当不成熟。并且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体制改革的不到位,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和科学管理的不成熟性,导致了广大企业界和全社会还不能自发地产生对工业工程的需求。这是阻碍我国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的最大障碍。然而,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却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工业工程起步时的水平。这既为我们提供了建设现代工业工程的科技条件,又一定程度地忽视了经典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容易造成IE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与企业管理需求的错差。

综上所述,我国对工业工程的需求是多层次性的,IE理论技术体系的国产化建设比较复杂。

改革开放以后,从80年代初我国各界注意到了管理的重要性,大量引进、学习、模仿国际上的理论、方法与经验。这时国际上现代工业工程理论在中国还是个空白,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率先成立了工业工程研究会(后更名为工业工程分会),从此真正确立了中国工业工程学科的诞生。这一举措不仅受到了众多企业家的欢迎,也引起了机械工业部、国家教委、国家基金委、国家科委等部门的重视与关注。⑨

中国工业工程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一片大好。

三、工业工程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

先进制造业要想与传统制造业区分开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产业先进性:即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处于高端,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通常指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

2、技术先进性:从“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这个观点看,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是非高新技术产业莫属,传统产业只要通过运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在制造技术和研发方面保持先进水平,同样可以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

3、管理先进性:无论哪种类型的制造业基地,要冠以“先进”两字,在管理水平方面必须是先进的。不能想象,落后的管理能够发展先进的产业和先进的技术。由此可见,一贯强调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业工程在先进制造业中也是大有前途的,只是不能把研究对象局限在机械加工等传统行业上,而是应该针对半导体、生物化工、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行业的特点,强调一些工业工程新技术的应用,这样才能使工业工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可以看到要想开辟先进制造业,那么将工业工程与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必行的,管理的先进性可以由工业工程来提供,技术的先进性则可以由先进制造技术来提供,两者相结合便可以创造产业的先进性。

因此,解决先进制造系统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如何分析企业现状,确定发展战略;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和效益;如何提高管理水平,适应两个市场竞争的要求等,均是工业工程的用武之地。⑩

四、结论

最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现在需要的就是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先进制造技术,利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将先进的制造技术带进生产中,使我们的生产变得更高效、低耗、清洁、灵活。那样,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将迎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①《先进制造技术》—李伟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P1

②《先进制造技术基础》—冯宪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P9

③《先进制造技术》—何涛、杨竞、范云等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P18 ④《先进制造技术》—何涛、杨竞、范云等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P13 ⑤《基础工业工程》—易树平、郭伏 机械工业工程出版社 2007 P20-21

⑥《工业工程与制造业信息化》—齐二石 宋立夫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P53-55 ⑦《工业工程导论》—程灏 李晶蕾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P50-52 ⑧《工业工程导论》—程灏 李晶蕾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P31 ⑨《中国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C]—齐二石、汪应洛、卢岚 1007-7375(1999)01-0001-04 ⑩《论现代工业工程技术与先进制造模式的关系》[A]—戴庆辉、宋卫霞 1671-5276(2006)03-0001-03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

先进制造技术与工业工程

(论文)

姓名: 代云扬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2011级工业工程 学号:201110603003 指导老师:文广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第五篇:中国铜工业转型升级方向

中国铜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2015年05月11日 10:57 18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娄永刚 张楠 段绍甫

大字号中字号常规

导读: 我国铜工业存在产能过剩、比较优势下降、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等结构性矛盾,行业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准确把握并积极应对新常态下铜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加快推进铜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是我国铜行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行业存在的问题

1.消费中低速增长是必然

2010年精炼铜的消费较2005年增长了89%,“十一五”期间是一个消费增长的高峰期。进入“十二五”消费的增速呈现了放缓的趋势,预计消费量累计增长幅度下降到35%。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世界铜消费量由2000年的1518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2102万吨,净增了584万吨。但同期,我国铜的表观消费量则由193万吨,增加到975万吨,净增了782万吨,超过了全球的净增量。在过去十几年里,世界铜消费的增长,是靠中国拉动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以及低端制造业逐步向外转移和技术进步产生的用量减少等,都会影响市场对铜的需求,消费增幅持续放缓将成为常态。

2.产能过剩长期存在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在铜价上涨、我国对铜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驱动下,冶炼和加工投资大幅增加,产业规模快速扩张。预计到2015年我国铜冶炼产能将达到1100万吨、加工产能可能达到1700万吨以上,产能已处于过剩态势。目前受市场疲软的影响,中小铜加工企业开工率明显不足,已经出现停产和倒闭的情况。订单已呈向大型企业转移的趋势,加工行业因产能过剩引发的洗牌正在进行。而化解产能过剩并非一朝之功,铜冶炼和加工产业产能过剩将长期存在。

3.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和环保压力持续增加

原辅材料、能源价格特别是劳动力、财务费用等不断上升,以及日益增加的环保治理投入,我国铜产业过去具有的低人工成本等相对比较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业分会跟踪分析,2013年铜冶炼生产成本较2001上升了116%(包括人工费、制造费、能源动力,不含原材料成本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连续颁布了多项与有色金属产业相关的环保政策,其中,2013年2月工信部颁布的《关于有色金属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规定,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同月环境保护部颁布了《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规定特定地区,硫排放限值为100mg/m3。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12月环保部发布了《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国标25467~2010)》,2014年5月工信部颁布的《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2013)》都对冶炼企业环保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当前呈现的新特点

1.世界经济缓慢回暖,增长驱动力发生变化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由2009~2013年的新兴经济体主导向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转变。世界经济在分化中缓慢复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5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8%,快于2014年3.3%的增速。美国经济增长较快,消费、投资、出口、就业、房地产形势不同程度地出现好转,货币政策将由宽松逐步走向常态。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疲软,还会加大批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走势将继续分化。

2.海外投资风险加大

除文化、宗教、民族冲突频发,加大走出去的风险外,近一两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资源民族主义倾向抬头。2014年1月印尼禁止原矿出口,9月菲律宾下院批准了一项禁止未经加工矿石出口的议案。虽然该项议案从提出修改到实施,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是可以看出,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通过限制初级原料的出口来提高本国的基础工业建设,发展本国经济是近两年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因此企业要有清醒认识和充分准备。

3.影响铜价因素日益增多和复杂

当前影响铜价格波动的因素正在增多。包括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元走势、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原料供应的新变化,甚至一些金融事件都会影响到铜价波动。如2014年国内首例债券违约、青岛港重复质押融资事件等就对铜融资和铜价产生了较大影响。

4.汇率变动不确定性增加

近两年融资铜规模保持增长,主要原因是存在套利空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单边上涨和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利差)。但随着银行逐步加强对“融资铜”的管理,已大幅压缩融资铜业务的套利空间。加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单边升值转入双向波动,均使得融资的风险加大。据海关统计显示,自2014年6月之后,我国进口铜贸易方式中,转口贸易大幅减少,而一般贸易占比在提升,说明融资铜进口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同时从进口总量来看,2014年7~8月进口精炼铜数量已经回落至25万吨以下,9月以后虽有所反弹但与上半年相比仍有差距。

转型升级的方向

1.国内矿业整合势在必行

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度不高是制约我国矿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中国铜矿山约有900家,其中设计规模达到3000万吨/年的仅1家,设计开采规模达到1000万吨/年的有2家,设计规模达到100万吨/年的31家,其余均在100万吨/年以下。中小矿山多,不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对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大。而云南锡业集团公司近几年开展的“区域矿山”建设的新模式值得借鉴。云南锡业集团公司200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资源危机单位以来,为有效地整合区域资源,实现转型升级,累计投资近20亿元,将600平方公里辖区内的228个小矿点,整合简约为5个,成功地整合了区域资源,实现了矿区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开采,探索出了 “区域矿山”建设的新模式。

2.控制铜冶炼和加工的产能增长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电解铜和铜材的产销大国,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断深入,技术进步使节约和替代使用步伐加快,我国铜消费增速下降和产能快速增长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目前国内铜精炼能力已经超过精炼铜消费量,产能成过剩态势,但仍有较多的拟建和在建(含扩产改造)项目。单从资源角度看,铜的资源开发潜力远比铝土矿、铅锌矿差,因此要有效控制铜冶炼产能过快增长,严防中国铜冶炼工业步电解铝工业的后尘。加工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有着力发展当地经济的需要和冶炼企业向下游延伸的需求,近几年铜加工投资增长很快,其主要集中在铜线杆和铜板带领域。铜加工材多数品种也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因此“十三五”期间控制铜冶炼和加工产能的增长是结构调整的关键。

3.培育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随着中国铜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国铜企业正逐步完成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学习技术”到“技术输出”、从“实体收购”到“资本市场运作”的蜕变。铜业冶炼技术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氧气底吹熔炼工艺得到成功应用,通过技术创新的强化,璇浮熔炼工艺已经实现了技术输出。加工材方面,我国铜管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并引领着铜管业装备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主要出口品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合作,境外开发方面的步伐加快,合作方式也逐步多样化,既有通过竞标直接收购获得资源,也有融资合作的方式,但更多的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二级市场间接收购。继2013年12月11日,中国海外最大的铜矿项目——中铝秘鲁特罗莫克铜矿正式投产之后,2014年7月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所属五矿资源有限公司牵头组成的联合体正式接手秘鲁邦巴斯特大铜矿。该项目的最终交割支付金额为70.05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海外最大的铜矿收购。中国铜企业正在从单一的生产企业逐步转变为具有一定国际化运作能力的综合性企业。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离全球一些知名的资源型企业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国际化运作的专业人才、缺乏全球资本运作经验、对市场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弱等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和注重这些方面的能力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形成1~2家世界级的跨国公司。

下载04-齐振宏《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转型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04-齐振宏《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转型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1. 企业可以通过创造新的空间来创造价值,具体包括: √ A找出新的顾客群 B提供新的产品 C寻找新市场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2. 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对待失败的......

    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1. 企业可以通过创造新的空间来创造价值,具体包括: √A 找出新的顾客群B 提供新的产品C 寻找新市场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2. 创意大师黄霑说,“创意就是旧有元素的重新排列......

    梦想、与中国齐飞

    梦想,与中国齐飞 梦想是什么?很多次我都这样问着自己。 小时候,我的梦想只是在想妈妈的手里多讨的一个玩具;长大一点,我的梦想是能够摆脱枯燥的加减法出去外面的田野奔跑一圈; 而......

    东莞调研报告:中国制造的转型样本5篇

    东莞调研报告:中国制造的转型样本 大企业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引进高端设备,更新工艺流程;中小企业不断被兼并收购,成为大企业的代工厂,没有被吸纳到大企业产业链条上的则大批搬迁或......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转型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转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当下时政中最热门的话题。转型发展,不是对原有发展模式进行微调,而是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全面转换,实现非线性的发展跨越,因此必须......

    转型与创新(共五则范文)

    “转型与创新”文化论坛在宁举行 由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转型与创新——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培育与增长”高层论坛昨天在南......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提振中国制造信心[大全]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提振中国制造信心 --神华宁煤400万吨煤制油国产化攻关纪实 作者:孙波 马俊 许晋豫 来源:海疆在线发布时间:2016-11-11 [导读]它承载着我国煤炭清洁化利用......

    中德工业服务区务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

    中德工业服务区务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这些无疑是目前中国最炙手可热的词汇。而在国内很多地区的工作还仅仅停留在研究这些概念所代表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