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小班化高效课堂分组教学策略研究推进报告

时间:2019-05-13 01:2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学小班化高效课堂分组教学策略研究推进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学小班化高效课堂分组教学策略研究推进报告》。

第一篇:农村中学小班化高效课堂分组教学策略研究推进报告

《农村中学小班化高效课堂分组教学策略研究》

推 进 报 告

汀罗一中 岳新良

我校组织实施的小班化转型研究课题《农村中学小班化高效课堂分组教学策略研究》被批准立项以来,严格按照课题规划时间安排,高标准,严要求,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现将课题研究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题活动情况 开题时间:2014年5月

地 点:汀罗镇第一中学会议室 主持人:岳新良

评议专家:陈英龙、杨洪民、郭建云

参与人员:周尉亭、张振山、郭建云、伍建强、邵德贵、刘宪江、张健、王维燕、张树英、冉学美、李建坤、王希泉。

二、研究开展情况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探索阶段走向更深入的实践之中,新课改要求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学科教学更精彩。但我们通过对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模式,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小班化虽然学额少,但同样存在层次差异及个体差异,为了能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小组互助能力。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班化高效课堂中分组教学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试图开拓一条有关高效课堂的发展之路。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学情实际的自主互助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促进课堂由有效向高效发展。形成有利于促进自主互助学习的学法体系和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引导调控作用,培养一批擅长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名师,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定自主互助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操作流程。开展各学科学习策略和各学时学习方法的研究,设计用于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预习案”。研究课堂学习小组建立的科学性,探究自主互助学习的适用条件和教与学的质量评估。探索一课时教与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加强适应小班化课堂教学要求的集体备课研究和课堂组织教学研究。

①、小班化分组教学研究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承认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实际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②、小班化分组教学研究符合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中,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

③、小班化分组教学研究使学法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心理辅导方法指导学生,抓两头带中间,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小班化人数少,有利于单独指导的特点,教师更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方法:根据本课题性质及学校实情,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问卷调查、个案研究为辅。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有效课堂分组教学策略。在研究过程起始阶段,将结合进行文献研究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将较多地进行案例研究,从中不断总结,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组织: 主持人:岳新良

课题组成员:陈英龙、杨洪民、周尉亭、张振山、郭建云、伍建强、邵德贵、刘宪江、张健、王维燕、张树英、冉学美、李建坤、王希泉

5、分工:

理论学习:课题组全体成员 开题报告:岳新良

第一阶段问卷设计、调查与分析:陈英龙、杨洪民、岳新良、周尉亭

第一阶段学生访谈:、张振山、郭建云、伍建强

第一阶段示范课及教学论文:邵德贵、刘宪江、张健、王维燕、张树英、冉学美、李建坤、王希泉

中期报告:岳新良

第二阶段问卷设计、调查与分析:张树英、冉学美、李建坤、王希泉

第二阶段学生访谈:、陈英龙、杨洪民、岳新良、周尉亭、王维燕、第二阶段示范课及教学论文:张振山、郭建云、伍建强、邵德贵、刘宪江、张健

课题总结与反思:课题组全体成员

6、进度:

(1)、开题论证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工作方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召开开题报告论证会。(负责人:陈英龙)

(2)、基础研究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初步形成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的

基本经验和模式。(负责人: 岳新良)

7、取得成果:

我校以小班化课题为依托,开展了以“教学重心前移为特色”的课堂教学分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逐步达到了养成习惯良好学生群体的目的,各子课题组成员根据承担任务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动,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期中我校所开展的小班化课改活动先后被利津电视台、东营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山东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第二篇:农村学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目标细化解读之二

杨秉毅 袁治军

【目标描述】

让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充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本目标细化为6个子目标:(1)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2)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

(3)打破师生互动单线,创设师生、生生多边互动。(4)重视课堂生成资源,允许争鸣,科学引导。(5)教学设计与实施要针对不同个体,发挥各自优势。(6)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目标解读】

1、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个体参与率达100%。10人以下班级每位学生在每节课中至少有两次个体发言机会;10人以上班级每位学生在每节课中至少有一次个体发言机会。

2、教师要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参与情况,特别要关注哪些表现异常、注意力欠持久、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困难、自控力差的学生,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调动其积极性,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在一节课的学习活动进入中间阶段时,要有意识地检查一下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控教学。

3、多向互动从对象看,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范围看,有同桌的互动,小组的互动,班集体的互动等。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讲授、讨论、读书指导、演示、参观、练习、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进行互动活动。

4、教师要树立中设计思想,不能照本宣科、死走教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敏锐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及时激活稍纵即逝的可贵的课堂生成资源,使其服务于教学,进而丰富教学容量,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发散性问题,允许、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讨论,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缺失,要正确把握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有效引导。

5、无论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施,教师始终心中要有学生,要坚决贯彻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原则。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当适度引导:第一,针对优等生的引导要“精”,要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第二,针对一般学生的讲解要“透”,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当堂理解和消化当堂的内容;第三,针对差生的讲解要“浅”,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困生接受多与少都不感觉太难。另外,在设计训练时,也要因人而异:第一,要给学困生提供回答问题、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浅显问题让学困生回答,或出一些简单的口头训练让学困生解答。答案正确,应给予中肯恰当的表扬;答案错误,也不要当众批评,应鼓励在下一次争取回答正确。第二,书面练习题应作不同数量和难度要求。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其练习或作业应有不同的数量及难度要求。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也要提出不同的训练或作业要求。对学习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作业或练习时要认真细致;对于反应迟钝的学生,多鼓励他们提高作业或训练速度;对思考力强但学习不扎实的学生,多给难度较大的练习或作业。

6、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和发展意识,要立足学生原有发展区,迈向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学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但要注意,因材施教,也要恪守教学目标,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第三篇: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摘要】由于当下农村小学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呈现小班化的特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应对新的教学形势。如何根据地方化特色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探索发展的课题。老师应该改变课堂中学生以静为主的课堂原则,加入促进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教学理念,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本文讨论了四项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班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本互动,将教材内容生动化

学生数量的减少,增加了老师对学生给予更多关注的机会,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使得老师能够较好地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学习进行关注,更充分地掌握学生所展现出的特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教导与培养,使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环境得到保障。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注重“老师怎么教”,现在应该转为“学生怎么学”,老师在课堂中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对课本进行自主化研读,老师在进行辅导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掌握,有利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认知与掌握。

例如在讲解《故乡的河》一文时,文中有很多主人公对于童年趣事的描写,这些描写生动、活泼,学生在诵读的时候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理解力与想象力的拓展,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孩子们对课文中的场景进行模拟与想象,并将想象后的场景进行描述,比如主人公在“叉鱼”的时候会不会摔倒、叉到的小鱼会不会把主人公的衣服弄湿等等,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充满活力与童趣的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与感悟。老师要在孩子们进行想象的时候,在一旁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打破班级限制,加强班级之间的互动交流

班级中较少的学生数量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化成长与学习,学生的学习机会与空间都更加充足,受到老师单独指导的机会也比较多。但是,班级规模的缩小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会对学生的多样化成长环境造成限制。为了改善小班化教学不利于学生构建主体意识的情况,应该加强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联动,将各个班级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活动交流,更加利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与交流活动的拓展。

通过加强班级之间的联动来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班级与班级的成员之间更加互通与流动。比如,学校在举办图书交流的时候,会要求学生将各自心爱的读物进行汇集整理,再挑选较好的书籍作为班级阅读的范本推荐给学生。一般教室里都会设一架展示柜来展示这些书籍,老师可以把书柜的位置由教室一角转移到教室门口,使各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对这些书籍进行观摩与借读,打破传统教学中班级的独立性,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交流范围的增加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提高他们的选择、交流、思考、阅读等方面的独立选择能力,这也是加强班级与班级之间联动性的意义所在。

三、小组合作,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本职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上,还应该包括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因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老师的教学方法将会决定学生在面对学习时的态度,对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学习都要重要影响。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平等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组织与引导。例如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行预习与阅读、课中自主思考与练习、课余自我总结与检测等,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与习惯,重视自我学习的表现,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存在差异,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方分组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对学生展现的层次差异进行合理搭配,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搭配原则。在进行课堂活动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明确小?M成员之间的分工,使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且拥有适合自身学习水平的活动任务,使学生的差异资源得到平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组内竞争与组间竞争,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展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活动中强化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水平,在倾诉、交流、讲述、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知与掌握,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水平的目的。

四、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班化教学理念具有先进、高效的特点,对于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内容及过程都有较好的改进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转变,老师成为教学中的辅导者与指引者,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都极为有利。

小班化教学更加有利于老师进行因材施教,老师将学习主动权更多地分配给学生以后,便可以有时间及精力给予学生更全面与细致的关注,对学生特性的了解与掌握也更加充分,从而利于老师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与辅导。师生关系也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可以得到激发与加强。老师也可以通过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弱项,深化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要点与难点。小班化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着积极作用。

五、结语

面对当前农村小学所呈现的学生数量少等特点,小班教学是比较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优化小班化的课堂环境与组织形式,对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能力,老师可以更全面地因材施教,通过课堂教学的分层处理与课中练习反馈,构建高效、科学的小班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武桂香,赵金秀,向保秀.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4(8).(编辑:张晓婧)

第四篇:第一章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第一章 促学教育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课前调查

促学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关注每一个”的高效课堂,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促学教育课堂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单位时间内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对每个阶段都要分析得细致透彻,这样,教师才能在重点关注“导学”过程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学习任务的目标达成。因此,采用课前学业调查的方式,能够较好地达到这一目标。课前学业调查要求任课教师从对学生课前学业水平调查设计的研究人手,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智慧,精心设计课前调查的内容和形式,科学选择调查的范围和时间,有效地分析和运用调查结果,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做好教学设计、课堂练习,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习更有成效,从而使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精致的课堂、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高效课堂。

一、依托课前调查,便于把握学情

所谓的课前调查,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学业调查内容,在课前对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认知经验等方面进行针对性了解。美国教育界在落实“学习的科学性原则”中曾经提出: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基于“原认知”来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通过课前调查得到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以及经验来进行预设,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将学生统一设定为“知识空白”,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实际上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基础、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一刀切”的做法完全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偏离了促学教育理念中的“以生为本”的精髓,难以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目标。“课前调查”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题,力图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技能,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把握学情,从而有效设计教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发展。因此,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前调查不仅能够让教师做到“知己”,更能够实现“知彼”,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实施课前调查,关注每个学生

课前调查作为了解学生学情的有效手段,很好地解决了教师在以往对学生学情分析时候的模糊、笼统的弊端,调查的目的性更明确、关注的视角更准确、获得的数据更精确,为下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结果。因此,科学地实施课前调查,是确保调查效果的必要保证。

1.认真地设计课前调查

(1)确定课前调查的范围

课前调查因课型、课例的不同.选择调查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来讲,课前调查范围包括全班学生调查、小组调查、薄弱学生调查、学生生活环境调查等。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确保这种调查的真实性和指向性,避免出现因烦琐的调查而让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和逆反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通常情况下,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全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体必须掌握新知识学习的基础性内容,调查应该面向全体,确保教师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免出现以偏代全的问题。最低性原则,可以选择平日里作业完成质量不高或者学习有困难的薄弱学生调查,充分了解这些学生的预习、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针对性原则,依据时间或空间的情况,针对因城乡差异而对学习内容有距离感的知识,课堂需要对特定学生群进行调查。

(2)课前调查的形式

课前调查的形式主要包括题单式、口答式、谈话式、导学案式、课堂观察式。其中题单式和导学案式调查以文字调查的形式呈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两点:其一,不能把调查变成学习结果的测试,调查只是为教师个人教学提供参考依据,而不是考试,因此要尽最大可能地避免出现学生压力大、紧张等现象的出现。其二,调查的语句要活泼、轻松,内容不宜太多太长,抓住最主要的问题进行调查即可。对于初中年级学生则可以通过“快乐10分钟”的形式,在10分钟内完成简洁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高学生自信,减轻学生对课前调查的考试压力,以使我们真正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水平。此外,口答式是通过口头回答的形式进行调查;谈话式则是通过教师与特定

学生通过谈话交流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情;课堂观察式是以上节课学生上课的综合状态为依据,并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作为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各种调查方式应灵活应用,避免一成不变而造成调查效果下降及学生参与调查的积极性的降低现象的出现。

(3)课前调查的内容

根据课型、课例的不同,调查的内容一般分为三大类:

基础性调查——主要是了解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已有基础,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突破教学重点的策略。

迁移性调查——主要是了解与本课内容相类似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确立课堂进行知识迁移的尺度和进度。

预习性调查——主要是调查学生对新授知识的预习情况,帮助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课堂关注的重点对象。同时,根据学科、年段的不同,调查内容的侧重点以及题量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2.灵活地实施课前调查

(1)选择课前调查的时机

依据授课内容不同以及班级实际情况,可以是提前一天进行,也可以是当堂课的课前进行,还可以是借助前一课的课后测作为下一节课的课前调查。

(2)把握调查的尺度

课前调查要因需而设,应杜绝为了调查而调查的现象发生。在调查的频率上,教师应合理安排,避免学生对调查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调查结果。在调查内容的设计上,不仅难易程度上要精心设计,切中要害,而且各学科调查要进行有机的整合,灵活运用各种调查形式,减轻师生的调查负担。

3.科学地分析调查信息

(1)认真分析调查结果

课前调查的结果为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调查的结果,掌握自己所需要的重点信息:本课内容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并达到了什么程度?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或能力存在不足?与本课教学重点内容相关的可供迁移的知识或能力学生掌握得怎么样?哪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存在困难?教师或学生还要做好哪些准备?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调查结果分析的时候,还必须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知识积累方面的差异,又有学习能力的差异,还有个性上的差异。促学教育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预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调查结果中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调整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做好其他相关辅助内容的设计及落实,尽可能地适应差异,提出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中求得最佳发展,确保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如:利用调查结果,针对能力强的同学预设难度较大的内容,对能力一般的同学则适当降低要求,而对能力较弱的学生不仅在难度上,也可以在数量上进行调整。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臵,既发展了“强者”的学习能力,又保护了“弱者”的学习积极性。

(2)理性看待调查结果

由于课前调查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诸多差异因素的存在,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并非都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吻合,个别情况下甚至可能提供错误的信息,即使是采取了全班的调查方式,因调查内容设计上的侧重点不同,反映出来的信息也未必能百分之百满足教学设计的需要。例如,在数学调查中可能会发现:很多数学知识没经过课堂学习,有的学生已经会了。但是学生这样学到的知识是不系统的、模糊的。学生的这种“会”还只是一种相对低层次的“会”,是缺少数学化思考的“会”。如果教师认为学生会了就不用“教”了,那么学生就会缺少探究发现知识的活动经历,缺少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理解和构建。因此,具体地了解学生“会”的实际情况,也是作为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的内容,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准确情况,有针对性地去寻找一些策略和方法,通过让学生们展现他们已有的知识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而老师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抓住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要点,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同学们继续研究,给予解决。面对问题,不论是起点高或低的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加入探究行列,这样才能拥有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益。因此,任课教师除了要努力保证调查结果与学生实际的正相关外,还应该理性地看待调查的结果,做好多方面准备,有备无患。

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克服两种片面的思想,既不要因为调查结果的优秀,而忽视了对课前教学工作的准备,忽视了教师自身“导”的作用;也不能因为调查结果不令人满意而产生畏难情绪。要正确地对待调查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突破难点的预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进步。

三、利用课前调查,实现高效教学

通过对课前调查信息的分析,任课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学情,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三原则。(学生已经明白的教师不讲;学生理解有困难或有争议的,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吃不饱”的,教师给予高位指导)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目标。

1.依据课前调查,实现教与学的高效

实施课前学业调查,为教师充分利用促学教育的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于教师来说,它帮助教师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突破点,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进而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要。科学地分析运用课前调查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益。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实现短时高效。

2.依据课前调查,实现练习的高效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的有效手段,更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直接的反馈,它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教师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效果。同时,通过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也能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此外,由于学生能力和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成为设计课堂练习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利用前测结果设计出的练习题,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前要依据课前调查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设计,选择练习的形式、练习的内容。增加适合本班学生的自编习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前学业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让课堂练习更加的科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实现巩固新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

教师依据调查结果,可将学生预设为三个层次:对C层学生,低起点,重基础,带着走,多鼓励;对B层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对A层学生,重能力,有综合,主动走,多拓展。经过实践,“三层次四维度”的课堂练习设计思路很好地满足了这三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在练习设计上以课前调查结果为设计的思路的核心,设计出三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基本练习立足于本课堂的基本知识,满足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目标正确率应为95%左右;综合练习略高于基础练习,此类习题要求含有本课知识以及与本课相关的知识迁移,满足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目标正确率应为85 %~90%;拓展练习是本课知识的拓展应用,难度相对比较高。此类题的题量不必太多,满足学习基础好、层次较高的学生,目标正确率为50%左右。在设计的思路上坚持“四个维度”,即:层次尺度、知识跨度、时间长度、拓展程度。层次尺度即练习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程度和习题的呈现层次,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知识跨度即练习的设计既要有对新知识的内容也要有对旧知识或薄弱知识的兼顾,实现新知识与相关旧知识的同步巩固;时间长度即要合理分配练习设计的时间,依据不同的学情和知识掌握情况,恰当地安排练习时间;拓展程度即练习设计不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应该设计利于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相关习题。教师据此进行三层次的课堂练习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依据每个层次练习设计的标准,既让学习基础薄弱的孩子能够完成作业,体验成功;又让中等成绩的孩子巩固强化,积极思考;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充分地利用了课前调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依托课前调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课前调查”让老师对学生有了细致的统计分析,进而逐步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使教师从备课、上课、辅导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得到了加强,使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得到落实。而教师个人在设计课前调查题、分析调查结果、撰写研究过程记录、进行实录式反思、编写三层次练习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成长与提高。正如老师在一篇随笔中写道:课前调查的研究是一个有利于师生的教学研究,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我深深地感到要自己加强理论学习,多与别人进行研究,分享课前调查的经验和教训,这样下去,自己的教学能力就会提高得更快。同时,对学生进行课前知识调查,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仅凭借经验对学生进行估计,有时是不准确的。而现在的学生,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渠道很多,有的问家长,有的事先阅读教学参考书,有的参加一些学习班提前学了新知识,这些都有可能为我们的教学所用,成为课堂教学中丰富的资源。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设计教学就是对学生资源的利用,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因此新授知识前,对学生进行课前知识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采取最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才不至于浪费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以往对学生总是不放心,课上对新知识反复强调,生怕哪个知识点落掉了,生怕学困生对知识掌握不好,造成了课堂教学密度不够,学生练习的题型少,缺乏深度和广度,课堂气氛沉闷,也造成已经学会的学生就不愿意听课,影响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顾此失彼。从实施一段看,如果对学生进行课前知识调查,就会最大限度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益也越来越高,对于这样的好事,作为老师何乐而不为?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课前调查的推行,老师更加准确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薄弱生的基础得到了巩固,优秀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课堂上的笑声多了,掌声多了,惊叹声多了,课堂氛围更好了。同时,由于教学与练习的精心设计,使教学更加切中实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课内教学任务完成的好,课余的学习负担也随之降低,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促学教育课堂凸显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课前调查这一做法,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获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行为前移的效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激励,也让更多学生在课前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这种自发的主动性学习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快速成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高。

随着课前调查研究的深入推进,促学教育课堂愈发显示出它独有的优势与魅力。只要教师仅仅抓住“关注学情”这条主线.有效地设计和改进课前调查工作,“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促学教育目标一定会得到实现。

请结合上面的学习内容写出不少于300字的心得体会(请自行留存,作为第五周期继续教育校级培训材料)

第五篇:农村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农村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是我校承担的渝北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 YBJK2014—29,为了使本课题研究取得较有价值的成果,今天特请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们的课题进行开题指导。现在,我作为本课题负责人代表课题组作如下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意义

1.客观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城镇化的程度越来越大,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学校学生也随之出现城镇大班额,农村小班化。就我校所在的龙兴地区而言,两江新区大开发,征地工作的开展,这样致使大量的家庭迁到龙兴镇上居住,本校学生生源也大量外流。以上原因综合导致本校近两年产生小班化现象。

2.主观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深入的实践之中,新课改要求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学科教学更精彩。但我们通过对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小班化虽然学生少,但同样存在层次差异及个体差异。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试图开拓一条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之路。

(1)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研究符合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中,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因此在班级授课中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分层教学法,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2)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研究使学法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心理辅导方法指导学生,抓两头带中间,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小班化人数少,有利于单独指导的特点,教师更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1.心理学理论基础。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把学生的潜在学习的动机激发出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把学生的潜在学习的动机激发出来。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他认为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7种潜在的基本智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2.教育学理论基础。“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小班化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查阅国内外资料,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又提出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1996年秋开始,上海市选择了12所学校40个班级进行了小班化试点,分别对小班教育的教室环境、授课形式、教学策略、师生交往、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评价考核等内容进行了专题研究。南京2001年秋季正式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明显的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小班化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一场新革命。

为了了解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迄今为止,在对小班化教学这块领域,很多专家及教者都做了相关的研究。登录中国知网搜索,共检索到414条相关结果。如叶靖的《小班化的课堂教学策略》、陈杏生的《小班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等。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有以下特点 :

1.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课堂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具体而言是指在高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都能较快的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倡导小班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或改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3.现研究领域中对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有一定高度的认识,我们可以借鉴用以指导下《农村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的研究。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小班化教学

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趋势,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小班化教育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通过控制班级人数,使得教育教学空间加大、密度加强、节奏加快的条件下,采用适合小班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与技术等,运用一定的教育价值论为支撑,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在这个动态的转化过程中,实践教师个性的“教”,学生个性的“学”,形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凸显小班化课堂教学的优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一层面的教学过程细节,实现区域均衡教育、特色教育、精品教育。2.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高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高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3.策略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本课题中指为了提高课堂效益而进行的课堂教学的设计、管理等。

五、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1.预期创新点:高效率课堂在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中的应用。

2.研究假设:小班化教学,学生相对较少,教师有精力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在实施中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习中得以形成并发展,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让我校的课堂变成高效率课堂。

六、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从教学过程角度: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2.从教学结果角度:以“高效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探寻一条促进学生不同层次发展的小学语文、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从学生发展角度: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促使人人成功。

4.从学校发展角度:经过参与及实践改变或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及教学能力,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研究内容 1.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属于高效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归因研究。2.农村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管理研究。3.小学语文、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模式研究。4.小班化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全校学生。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训练。

2.行动研究法。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实验活动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的方法构建“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操作活动学习”等策略,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根据本课题性质及学校实情,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问卷调查、个案研究为辅。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在研究过程起始阶段,将结合进行文献研究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将较多地进行案例研究,从中不断总结,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二)研究思路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学校认真组织全体教师,深入细致地对小班化教学的理念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采取推门听课形式,随时掌握每位教师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情况,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同时让每个学生享有老师同等的关怀。

2.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一是备课:精心备课、依托教材、立足学生、注重基础、适当拓展。要求教师的备课落实“四备”:备课材料、备学生个案、备教学组织的空间形式、备补充的教材与学材(教学媒体)二是上课:精心上课、精讲多动、鼓励参与,合作探究、关注差异。上课要有厚度和宽度。以小组分层、合作学习及个别化教学为主。面向全体学生不留盲点或盲区,时间上的灵活把握、教学角色的多向转换、活用教学资源。三是作业:作业实施弹性制。设计弹性作业,避免“吃不饱”、“完不成”的状况。分层化、选择性、实行作业“自批、互批、面批”相结合的方式。四是辅导:抓反复、勤辅导。为学有余力和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帮助,重视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更要重视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五是考核:教学中,采取多种考核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3.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是分层教学法:无论在备课,教材设计处理,教法选择,评价模式上,作业的布置,应分层设计,最大可能地满足是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角色扮演法:角色的设定应结合学科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长。角色的扮演一方面改变了师生的传统关系,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三是合作互动法:在小组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四是自主探究法:首先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其次,探究过程中应设置一定的阶梯和难度,否则将会使学生畏缩不前或索然无味。再次,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发现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五是活动教学法:指在教师的组织下指导下使学生在自主的交互性活动中进行认知、改组、统合、充实、完善,从而获得知识、经验、情感、智慧、能力、个性等素质。

4.改革课堂教学评价

一是注重激励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注重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教师的激励方法有语言的、体态的、动作的,甚至有时候组织一个简单的仪式,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奋记忆。二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学习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评价来引导或矫正学习的进程。三是注重多元的评价。建立多角度的评价机制。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实践能力、爱好特长等,从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四是注重个体与群体评价的结合。小班教学中合作学习是经常用的,因而,在小组学习时,评价不是指向学生个体的,而是指向学生群体的,只有当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获得肯定的评价。这就要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小组的成功成为小组成员共同的目标。

九、研究计划和安排

第一阶段(2014-9):研究准备阶段

该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课题研究的启动准备理论、环境、氛围、研究队伍组建等条件,使老师进入科研状态,形成并了解课题的总框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课题设计人员收集资料,论证、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第二阶段(2014-10):课题论证和立项阶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论证,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申报课题。、第三阶段(2014-11至2016-2):研究实施阶段

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子课题组实施研究,注意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实验研究交流和培训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论文等。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组建课题研究档案及课题研究汇报集。

第四阶段总(2016-3):总结阶段

总结二年来的在小班化高效课堂分层教学策略探索的成果,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把“小班化高效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理念进一步固化,深入人心,进而形成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特色,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十、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文本及声像类成果

研究成果集,含论文集、案例集、教学设计精选、课题研究报告等。

(二)实践类成果 1.试验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2.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十一、保证措施

1.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学校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2.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为适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学校拨出资经让老师订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这样订阅的面更为广泛,老师们从书上可以获取更多的研究资料。不仅如此,现有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老师们也可以从信息网上获得更多的资料。

3.学校的硬件设施较好,有多媒体教室,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4.为保证本课题研究能顺利地展开,取得好的成果,学校将投入必要的经费,用于举办各种培训,开展各项活动,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奖励等。

参考文献:

[1]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研究,陈衍忠,河南大学,2010-05-01 [2]农村小班化教学的思考,李志福,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1-21 [3]打造小班化教学的高效课堂,周晓伟,科学中国人,2015-04-15 [4]小班化高效课堂主题研究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李红,辽宁师范大学 2011-05-01 [5]农村小班化教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胡善山 新课程学习(上)2011-10-08 [6] 《农村小学小班化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谢俊刚,http://www.yxedu.net/show.aspx?id=74130&cid=106 [7]农村小班化教学语文“高效课堂”激情导入的点滴体会,赵金秀;武桂香,新课程(上),2014-05-08 [8]小学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初探,阳红;陈淑英,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15 [9]注重小班化教学的分层教学,构建因材施教高效课堂,杜金虎,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8-25 [10]实践小班化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韩百川,化学教与学,2010-12-10 [11]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武桂香;赵金秀,新课程(上)2014-03-08期

下载农村中学小班化高效课堂分组教学策略研究推进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学小班化高效课堂分组教学策略研究推进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农村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西峰区彭原初中 英语课题实验小组 一、课题提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成了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

    浅议打造农村小班化高效课堂

    浅议打造农村小班化高效课堂 摘 要:巧用激励语打造农村小班化高效课堂,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实践证明,该方法确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牢固掌握知识,能达到......

    小班化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范文大全

    《小班化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小结 2011年10月 ------姜雪琴 《小班化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作为学校总课题的子课题,我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已经有一年了,下面......

    农村小学小班化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以层次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 ----农村小学小班化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方案 (綦江县郭扶镇骑龙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探索......

    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3年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2012年新乐中学申报立项的区级普教科研课题。2012年12月进行了开......

    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简介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

    农村中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试探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当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方法,赏识每位学生并进行激励性评......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工作。在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