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项目式教学法在职业院校电子电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项目式教学法在职业院校电子电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孙毅
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电子电器专业是职业院校通用性强、经济发展急需、专业开设稳定的专业。由于专业涉及的课程较广,实用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对于提高职业院校电子电器专业教学质量,强化职校生的技能训练具有特殊的意义。【关键词】:内涵
目标
实施
职业院校电子电器专业是一个很大专业群的总称,它是职业院校面对人才市场需求,为适应毕业生不包分配这一特点而设置的,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该专业包括电子、电器两大分支;其中,电子产品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计和生产的各种产品;电器类产品是以电动、电热、电磁原理为基础设计和生产出的各种产品。每个分支按实际工作需要,又可分成若干个门类、工种,例如以劳动部、机电部最新颁布的电子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分类,电子电器专业含无线电接装工、调试工、成品检验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以商业部最新颁发的家用电器维修专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分类,电子电器专业包括家用视频设备维修、家用音频设备维修、家用制冷设备维修、家用电热器具与电动器具维修、复印设备维修和一般办公室设备维修等工种。在我院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衔接环节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近年来我院在电子电器专业教学中逐步引入项目教学法,既保证了技能训练的内容与实施,又使理论与技能训练同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内涵
项目式教学法是建构在任务驱动模式基础之上的教学法,它是以理论项目与实训项目为引导,改变过去在电子电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做,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职业院校电子电器专业最关键的实践能力,克服以往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出现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就业率较低的现状。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法是最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岗位应用特性的,而以往我们的教学法往往照搬普通义务教育学校的方法,这些方法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的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成才与发展。
二、目标
根据国家教委职教司的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教学现状,我院将电子电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该专业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在课程的开设上针对我院学生的基础素质,采用积木式教学法,将电子电器专业课分为两段教学,第一段教学安排在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前半段,主要针对电子电器专业各工种共有的专业知识要求与基本技能要求开设,第二段教学安排在二年级后半段至三年级前半段,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开设课程。同时,为了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还可安排一定比例的专业选修课,如音频与视频维修类、制冷与空调设备原理与维修技术等,第二段教学具有“对口就业”倾向,课程设置上可灵活掌握,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调整设置。
三、实施
职业院校的电子电器专业教学通常已采用“双轨制”,即为保证技能训练的内容与实施,将理论与技能训练分别授课,同步教学。如《电子技术基础》与《电子技术技能与训练》配套使用,验证性实验归到《电子技术基础》,而《电子技能与训练》这门技能培训课程,主要根据电子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的技能要求,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样,理论课与技能课分工明确,更有利于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以《电子CAD》中的项目“编辑、创建原理图元器件”为例说明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
1、项目分析
“编辑、创建原理图元器件”项目包括认识原理图元器件及其元器件编辑器、修改元器件图形符号、制作元器件图形符号;其知识要点是认识原理图元器件以及She Lib原理图元器件编辑器;学习目标是会对库中元器件的图形符号进行修改,会创建新的原理图元器件的图形符号,会调入自己创建的元器件库文件,并调出所需自制元器件。
2,任务目标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解在原理图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库中元器件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例如,Miscellaneous Device.ddb元器件库内晶体管的图形符号与国标不符,且元器件引脚标号与Advpeb.Lib元器件封装库中小晶体管封装的引脚标号不一致,造成在PCB编辑器中,装入从原理图生成的网络表文件时,晶体管引脚不能连接,所以必须修改晶体管的图形符号和引脚编号。
3、实施步骤
以修改Miscellaneous Device.ddb元器件库中PNP型晶体管的元器件符号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原理图编辑状态下通过原理器管理器选择所需元器件,单击Edit按钮进入原理图元器件编辑器(也可直接打开所需元器件库进入原理图元器件编辑部)。然后单击放大、缩小工具按钮,适当放大编辑器窗口内的元器件图形符号,将鼠标移到晶体管的发射极引脚,双击鼠标左键,调出元器件引脚属性设置对话框,修改基极、集电极引脚属性,最后修改结束后,单击Update Sehematic按钮,自动更新原理图中PNP型晶体管的图形符号,必要时也可单击主工具栏内的“保存”工具,将修改后的原理图元器件符号存盘。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以上步骤后,布置作业,如修改Miscellaneous Device.ddb元器件库内二极管、晶体管的电气图形符号,使它们符合国标。通过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情况检查课堂效果。
总之,职业院校电子电器专业教学不能对准单一工种,而要对准专业子类或主类进行,因此采用项目式教学法符合企业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篇: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 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专业教学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项目课程要求教学规范,按实践课程设计学习过程,在实践情境中开展学习,并最终落实到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上。教师的组织方式变为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教学场所融实践与理论学习于一体。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具体包括:(1)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2)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工作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3)工作要主动,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二)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2)选出适当项目,开发项目课程。①项目课程:若干个项目组成项目课程,项目可以是一组典型的工作任务,综合覆盖若干个实际工作任务;也可以针对某一典型的工作任务,完整地经历生产某一产品的工作过程;也可以解决某个单个或局部的问题。一门项目课程,纵向上可以分成若干个项目,其逻辑关系有:递进式(按复杂程度)、流程式(按工作过程)和并列式(按任务安排),等等。横向上每个项目可以分为若干个模块,一个项目与其对应模块是分解的关系,从大的典型产品(设备、故障、服务)到小的典型产品(设备、故障、服务),每个模块4至8个学时为宜。②项目课程下的模块内容:以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任务、技术实际知识、技术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工具材料、教学要求、技能考核要求、学习时数,等等。其中技术实践知识是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等。技术理论知识,是指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理论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其基本要求是以满足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要避免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重新裁剪原有理论知识体系的倾向。技能考核要求要全面反映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规范要求,并有机嵌入专业课程标准之中。
二、怎样进行项目化教学
(一)创建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
项目课程要求教学规范,要保证按实践课程设计学习过程,在实践情境中开展学习过程,并最终落实到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教师的组织方式变为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教学场所融实践与理论学习于一体。
(二)项目教学法的设计
(1)情境要素——师生共同创建情境;(2)任务要素——统筹规划“学习单元”任务的完整性;(3)组织要素——小组合作或全班合作学习;(4)过程要素———模拟实施工程项目的过程;(5)评价要素——表达学习成果的多样化。
(三)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1)确定项目任务;(2)制定计划;(3)实施计划;(4)检查评估;(5)归档或结果应用。
(四)教学评价
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
三、项目化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的运用
(一)广泛深入进行调研
建立“市场要求”调查小组,采用走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资料调查与分析等手段,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要求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标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尤其是对电子专业技术人才要求十分迫切。
(二)分析社会对电子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
电子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电子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初步的社会创业知识。具备从事电子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知识更新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本专业培养人才具体定位为电子整机生产、服务和管理,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毕业生面向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维修和检测等技术工作,简单电子产品的设计工作,以及电子产品、电子原器件的采购和销售工作。
(三)传统的学科体系
课程开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工仪表与测量、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力拖动、黑白电视机原理、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专业实践课———钳工基本技术、电工工艺实训、电子装配工艺、维修电工、无线电装接工、家电维修工等。
(四)项目化课程改革后的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的要求,专业理论实践课进行整合,具体项目如下:(1)钳工基本技术;(2)直流电路;(3)交流电路;(4)电机与控制;(5)直流稳压电源;(6)放大器(助听器);(7)信号发生器(汽车喇叭驱动电路);(8)模拟电路整机(收音机);(9)组合逻辑电路(裁判器);(10)时序逻辑电路(抢答器);(11)综合数学电路(数显计数器);(12)电子电路制版与电子仿真;(13)单片机原理及运用(数显时钟);(14)传感器应用(简单数显温控系统);(15)PLC技术应用;(16)家用电器原理及检修;(17)制冷;(18)复习考证。
(五)学科课程与项目课程实施比较
(七)项目教学法对电子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1)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电子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能将某一电子的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3)能与电子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进行组织,安排自己学习的范围。(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7)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注重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八)电子专业项目化教学实施要求
(1)课程内容分析:实际上依据项目任务将原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取舍组合。(2)校本教材的开发:项目课程的实施需要配套的新版教材,教材开发要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重点挖掘并拓宽课程内在的运用的关联、延伸和互动。(3)教师的培训:学校组织课程开发专家对电子技术应用教师进行项目课程的培训。项目课程开发采取边开发边实施的策略。(4)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要及时反馈,以利于修正和完善项目课程体系。
四、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在专业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应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打破“三段式”、“学科式”的课程体系,根据对工作任务的分解,构建起“模块化”的课程体系。(2)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工作组,逐步建设与课程改革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体系。不断完善校本教材内容。(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强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合作,形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4)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应有足够的工位,满足所有实训项目的正常开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每两年必须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不得少于两个月,了解企业对学校教学的要求。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第三篇:项目式教学法在微控制器应用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本站推荐)
项目式教学法在微控制器应用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微控制器应用综合实验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微控制器应用综合实验
1.概述
微控制器应用综合实验是本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实践类课程。它的任?帐桥嘌?学生对现代电子控制技术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微控制器、常用电子元件的原理和结构,学会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常见控制系统电路的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和电路板制作。
在“微控制器应用综合实验”这门课程中,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较多,电路的设计和制作步骤较为复杂,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学生还会在学习过程中还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用工程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每个项目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自主进行电路图的设计和绘制,以及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使得学生在项目自主完成的过程中切实地掌握控制系统的电子元件和电路设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需要将大量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串接起来,设计的项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综合性、典型性、覆盖性和挑战性,对此我们综合学科知识,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本位,设计了应用型较强的项目,如温度检测系统原理图及PCB板设计,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原理图及PCB板设计等。学生分小组协作共同完成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一个项目负责人,在不同的项目中小组成员轮换角色。因为对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使项目组更好地解决项目过程遇到的困难。
1)温度检测系统原理图及PCB板设计
单片机对温度进行检测和控制是工业生产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采用单片机来对温度进行检测和控制,不仅具有检测和控制方便、灵活性等优点,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温度检测和控制的准确性。设计时,将温度检测系统分为电源模块、显示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和单片机模块,并要求学生将温度检测系统原理图设计为层次结构,包括顶层原理图设计和底层原理图设计。温度检测系统的顶层原理图如图1所示。
在参考原理图中,选用了PIC167C2单片机、串型温度传感器TCN75和DMC-50488N LCD显示器。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熟悉了原理图中元器件和元器件封装的制作方法、原理图的设计方法、PCB中元件的布局和布线方法等。
2)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原理图及PCB板设计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通过家居智能管理系统的设备来实现家庭安全、舒适、信息交互与通信的能力。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温度、光线、烟雾浓度等数据,在单片机中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处理,做出相应的操作。设计时,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分为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光电感应模块、显示模块、温湿度模块、烟雾测试模块、电机驱动模块、时钟模块、报警电路模块等。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各模块的电路设计,然后设计总系统的PCB板。
在参考原理图中,选用了STC89C52RC单片机 STC89C 52RC、DHT11温湿度传感器、MQ-2烟雾传感器、LCD1602液晶显示器、LM298电机驱动模块等。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原理图和PCB板的设计方法。
3.结论
项目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微控制器应用综合实验”这门课中,应用项目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陈瑞森.基于课程体系的项目教学探索―以应用电子专业为例[J].高职教育与研究,2014(5): 47-49.[2]黄书童,王伟.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2015,4(29): 98-99.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微控制器应用综合实验建设项目(p201602001)
第四篇:问题式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式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实施问题式教学法,重在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层层推进,分析问题;合作交流,探讨问题;实践应用,拓展问题。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大学物理;理工科;应用
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与数学、天文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物理学研究的规律与现代物理学息息相关。大学物理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是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是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自我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问题式教学法,由教师引导以问题化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以达到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发展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新式教学法;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物理教学中,能全面提高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一、问题式教学法
基于问题教学是近年来教学改革者广泛研究与应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问题方法融入教学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推崇使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找正确答案;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倡采用教师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师生交流探讨问题和学生独立思索释疑三种模式进行教学,使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并享受合作探究的快乐过程。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在系统的理论归纳、广泛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教师对学生引导,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作为主线,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层层展开,形成循序渐进、递进式深入的课堂教学结构。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心理认知结构的变化,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
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要掌握的新知识融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探究来建构知识,基于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协作能力。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首先,问题准备。教师必须对物理概念和基本定律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并对学生的物理背景、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做好充分调研和准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其次,创设情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题目标设置适当的情境,呈现与之有关的足够材料,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主要从下几个方面设置情景:
(1)挖掘教材内容。大学物理中很多知识点间有相同的性质或相似规律,可以从旧知识的已知特征,去推测新知识的相应特性。如在讲电势能时,引导学生复习重力场中重力势能的规律。因为在静电场中移动电荷,电场力的功也与路径无关,那么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又有什么规律呢?(2)进行演示实验。有些概念和规律,无论教师如何费力讲,学生也很难理解和体会时,通过简单的演示实验,教师用很少的语言,即可把要讲述的课题展现在学生面前。“静电屏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概念,讲课前可以作这样的演示实验,将带电棒靠近通草球,通草球因被带电棒吸引而摆动。可是将通草球放在金属网内时靠近同一个带电棒,却不会被吸引摆动。这时学生会思索金属网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通草球不动?(3)联系日常生活。物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很多熟悉的现象直觉观念跟物理观念往往不一致,可以通过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牛顿第三定律以前,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拔河的双方,赢的一方拉力大还是输的一方拉力大?”大多数学生会脱口而出 “赢得一方拉力大”。我说“是否正确通过后面的分析大家就会明白”。(4)利用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有些知识点学生虽然理解了,但不够透彻,似会非会,针对学生没有巩固或常出错的知识,最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疑,让学生在回答或板演中把学的粗浅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然后根据暴露出来的通病让学生辨别是非,剖析根源,真正解决问题。如滑块在劈尖下滑时,机械能是否守恒等。
2、层层推进,分析问题
心理学研究曾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课程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或重点部分的内容,与之相联的基础知识较多,综合性较强,可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第一步,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感到解决某一问题的必要时,他的思维必然活跃起来。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后,他们急于弄清里面的道理。有的急于看书,有的努力回顾以前的知识,有的小声议论。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到问题上,课堂气氛热烈。第二步,教师巡回指导,层层分析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揭露种种矛盾,提出各种疑问,使学生时时感到有许多新鲜而有趣的问题可想,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做到既生动活泼,又不放任自流。第三步,鼓励学生解决问题。促使他们联想有关的旧知识,对比所讲的新知识,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设想各种解答方案,积极进行分析和综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讲功一节,先让学生回忆功的概念:物体在受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该力对物体做了功;若力的方向与物体前进的方向垂直,此力对物体不做功。第一步提问:如果力的方向既不与前进方向一致,也不与前进方向垂直,这力对物体做功吗(在黑板上做出受力图)?课堂上非常“静”,学生正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思想极其活跃,静中藏动。这时进行第二步引导分析问题。提示“大家不是学过力的分解吗?把这个力分解一下怎样”。很快学生思维成熟,由静而动,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接着提问“刚才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是恒力作用,如果在物理所受力随位置改变呢?”学生处于“静”的思索状态。继续第三步,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提示学生联想高数上的微积分,先微分再积分,即先分析力对质点的瞬时作用,然后再连续求和,即积分。由恒力作用下的一般公式,进而得到变力做功公式。通过一步一步分析问题,使学生一直处于“静”“动”两种交替的状态。“静”是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动”是思维活动的交流和表露。教学过程如同师生之间传球,不能光看教师扔出去多少球,主要看学生最终能接到多少球。而学生怎样去接,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
3、合作交流,探讨问题
物理学难学是很多学生对于物理课的评价,大部分学生学不好的原因是没有钻进去,感到物理知识在头脑中杂乱无章,学起来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解决学生学而无趣的最好办法就是讨论法,千方百计使学生参与到争论和积极思维之中,这样便自然产生了兴趣。
第一,选好题目。书中无现成答案而又需大家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要重点组织展开全班或小组讨论,充分诱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口争辩,置学生于主动探索知识之中。重点从以下方面选题:(1)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有矛盾的问题,如课本上两列光相遇发生干涉相长相消,而实际生活中看到的光强度分布是均匀的;(2)学生观察到物理现象而未弄清现象的本质问题,如枪打落猴、飞机抛物等;(3)学生容易混淆和难以理解的问题,比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作用在小车上的拉力和放在盘里的砝码的重量哪个大?出现三个答案:小车所受拉力等于盘里所放砝码的总重量;小车所受拉力小于盘里所放砝码的总重量;小车所受拉力大于盘里所放砝码的总重量。第二,合理分组。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取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及全班讨论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最后,归纳总结。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从学生的交流中收集信息,进行梳理汇总,充分释疑。通过讨论交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4、实践应用,拓展问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物理教学中可增加一句:“百见不如一做”。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仅仅是掌握、驾驭它的第一步,获得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真正做到熟练掌握,应用自如,还须通过反复实践。反过来,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强化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上好实验课。物理实验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的一项实践活动,通过对实验现象(如牛顿环,光栅等)的观察、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实践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表达书写能力、简单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如物理兴趣小组、科技发明小组、天文小组、无线电小组、航模小组等。最后,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根据各理工科的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举行物理竞赛、实验竞赛等。近些年我们系每年开展一期电子设计大赛,培养了一批知识面宽、思路敏捷、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无论遇到任何情况或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两个问题:为什么、怎么办。前者追究原因,后者提供对策。只有搞清原因,才能想出办法。
对大学物理教师来讲,应根据大学物理的课程特点,将问题式教学法科学地加以运用,授人以渔的同时完成理工科学生大学物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有效利用课堂及课下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然后加强实践应用来实现对知识的吸收、消化和拓展,完成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均利.问题式教学法在“桥梁工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材,2011.196.[2] 戴维,沈建华,段天权等.开放式教学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6.[3] 刘归,曹晓萍.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大学物理问题教学[J].陕西教育,2009.3.[4] 力昌英,谢柏林,万士保.管窥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及运用[J].物理通报,2012.3.[5] 华雪侠,向宁静,李耀宗等.问题主线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实践研究[J].陕西教育,2013.6.【作者简介】
姚文苇(1981-)女,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第五篇: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参与式教学法的基础是是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参与情况,并通过与花课堂教学、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各个方面获得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利用参与式教学法,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的根本变革,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基础教育模式的全面改善。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初中生物教学;主体性教育
一、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用参与式教学法,需要在优化自身教学过程的前提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并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同时,创建能有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参与式教学法和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富有神秘感的学科特点,在了解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并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前提下,对优化初中生物教学、帮助学生关注相关科学知识起到巨大作用。
二、参与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必要性 2.1 个体需求
个体需求,指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对于未来的社会人才来说,生物知识作为综合性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生物知识能够指导自身的健康生活方式;第二,学生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的了解世界和地球的奥秘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多元性特征,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其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2.2 课改需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发展已成为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观念为基础,根据个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综合参与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2.3 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各个国家的普遍关注,由于全人类处在同一生物圈内生活,所以,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改当中渗透了大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初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生物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他们树立可持续环境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初中生物利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3.1 全局观和因材施教原则
新课程改革以“大众教育”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综合发展,坚持学生在学习、思维、行动等方面都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由于学生在生长环境、个性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并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尤其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帮助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2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为学生的学习主题地位奠定基础。在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像以前一样一昧的进行填鸭似的基础知识教学,而是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使生物教学真正走向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层面,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综合发展。
3.3 循序渐进原则
现在教育的观点就是促进全部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到自己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便能实现学习目标。认识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认识的引导,坚持循序渐进的观点,最终达到形成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4 启发性和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是启发性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平等表达,用自身行动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免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在坚持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即时发现学生学习问题,与学生平等探讨,并循循善诱,帮学生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四、初中生物教学实行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手段 4.1 营造平等的课堂参与环境,组织开展教学讨论
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是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在积极营造平等的课堂参与环境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本来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可以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深刻激励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我批评的学习意识。
4.2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拓展自身思维空间
新教材除了在内容方面进行了重新编排之外,并通过美化语言等手段,更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将学生引入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如在“开花和结果”一章中,通过运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很容易地了解到此课的学习目标,并培养了学生产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与地球和谐相处的思维意识。
4.3 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较以前来说有很大减轻,有更多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现在,许多初中生物教师经常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观察动植物生长,并期望通过这些具有生物学科特征的实践活动,更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陈君华.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03(6).[2] 罗军兵.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参与式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3] 余自强著.科学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