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课前创设情节,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课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问题串;课后提出问题,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问题式教学法源远流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实施,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已逐渐凸显,它是割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源泉。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优化课堂问题,以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高中生物教学值得重视的策略之一。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总结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体会。
一、课前创设情节,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如能创设新颖、引人入胜的情景,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1.如:当讲到“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节时,可以播放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影片中还说复活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出了dna分子培育繁殖而来,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仅靠灭绝生物dna分子就能使生物复活吗?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2.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中三倍体无籽西瓜时,可以创设问题:你吃过无籽西瓜吗?它为什么会无籽?它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案例3.如:在讲到“dna复制”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班学生与父母的合影,学生会津津有味的观看,并且会评头论足,会说:某某与自己的父母太像了,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1:这种现象说明什么?2:遗传使得亲子两代如此相似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遗传物质和亲代一样呢?学生回想自己的经历,并联系到细胞分裂知识,得出结论。教师由此提出dna复制的概念。
二、课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问题串
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内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或某一中心问题,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一般在三个以上。学生存在生活阅历不同,智商,情商,生理和心理各方面差异性,符合学生学习口味的问题串才是高效的,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要求进行提问才是高效的。使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学习中。
案例4.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时设置以下基础问题。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是什么?请画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图形?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其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是什么?4:结合教材问题探讨分析有哪些分子能通过脂双层?哪些分子不能通过脂双层?5:什么是被动运输?根据什么可将其分成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类?6:什么是主动运输?它有什么特点?有何重要意义?7: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哪些?据图分析具有何特点?教学中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类比推理,归纳总结等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独立分析解决学习中的基础问题,在不依赖教辅材料的参考答案和学习伙伴的情况下,独立思考和分析,逐步把知识内化成自己认知结构中,为后面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案例5.“染色体变异”一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无籽西瓜产生的原因及“猫叫综合征”的成因后,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1:什么是染色体变异?2:染色体变异有哪些类型?3:染色体变异是如何发生的?4:染色体变异有什么结果?5: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猫叫综合征”?让学生思考。其中问题1、2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形成基本概念;问题3、4有助于促进学生探究思维活动,理解染色体变异原理及结果;问题5有助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联系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和社会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将课堂任务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使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三、课后提出问题,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知道不等于会用,掌握知识的迁移应用,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基本目标,而解题应用也是目标之一,教师应激发学生解题热情,引导学生不仅求“知”,更要求“用”建立解题自信,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教学中,应用问题教法,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6.当讲完“生长素发现”这一节内容后,我设置了这样一组实验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迁移能力。
甲 乙 丙
问题1: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分别在左侧、中间、右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观察甲,乙,丙的生长情况?问题2:在问题一的基础上,给甲,乙,丙都从右侧加上单侧光的照射,观察甲,乙,丙的生长情况?学生只要能得出正确答案,说明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实验本质已经掌握,已经将所学知识内化和灵活应用。如果不能得出正确结论,说明对知识理解深度不够或知识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案例7.在讲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本节内容完成之后,设计有深度和难度的课后问题可将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例如设计:摩尔根对果蝇杂交实验进行了解释,书上讲到他后来还通过测交进行验证,那么他是怎样进行测交实验的呢?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究与思考既引导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深化与拓展,又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向发展,培养学生拓展思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快乐学习。主动构建新知,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生物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二篇:问题式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式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实施问题式教学法,重在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层层推进,分析问题;合作交流,探讨问题;实践应用,拓展问题。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大学物理;理工科;应用
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与数学、天文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物理学研究的规律与现代物理学息息相关。大学物理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是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是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自我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问题式教学法,由教师引导以问题化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以达到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发展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新式教学法;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物理教学中,能全面提高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一、问题式教学法
基于问题教学是近年来教学改革者广泛研究与应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问题方法融入教学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推崇使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找正确答案;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倡采用教师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师生交流探讨问题和学生独立思索释疑三种模式进行教学,使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并享受合作探究的快乐过程。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在系统的理论归纳、广泛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教师对学生引导,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作为主线,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层层展开,形成循序渐进、递进式深入的课堂教学结构。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心理认知结构的变化,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
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要掌握的新知识融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探究来建构知识,基于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协作能力。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首先,问题准备。教师必须对物理概念和基本定律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并对学生的物理背景、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做好充分调研和准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其次,创设情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题目标设置适当的情境,呈现与之有关的足够材料,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主要从下几个方面设置情景:
(1)挖掘教材内容。大学物理中很多知识点间有相同的性质或相似规律,可以从旧知识的已知特征,去推测新知识的相应特性。如在讲电势能时,引导学生复习重力场中重力势能的规律。因为在静电场中移动电荷,电场力的功也与路径无关,那么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又有什么规律呢?(2)进行演示实验。有些概念和规律,无论教师如何费力讲,学生也很难理解和体会时,通过简单的演示实验,教师用很少的语言,即可把要讲述的课题展现在学生面前。“静电屏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概念,讲课前可以作这样的演示实验,将带电棒靠近通草球,通草球因被带电棒吸引而摆动。可是将通草球放在金属网内时靠近同一个带电棒,却不会被吸引摆动。这时学生会思索金属网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通草球不动?(3)联系日常生活。物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很多熟悉的现象直觉观念跟物理观念往往不一致,可以通过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牛顿第三定律以前,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拔河的双方,赢的一方拉力大还是输的一方拉力大?”大多数学生会脱口而出 “赢得一方拉力大”。我说“是否正确通过后面的分析大家就会明白”。(4)利用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有些知识点学生虽然理解了,但不够透彻,似会非会,针对学生没有巩固或常出错的知识,最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疑,让学生在回答或板演中把学的粗浅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然后根据暴露出来的通病让学生辨别是非,剖析根源,真正解决问题。如滑块在劈尖下滑时,机械能是否守恒等。
2、层层推进,分析问题
心理学研究曾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课程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或重点部分的内容,与之相联的基础知识较多,综合性较强,可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第一步,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感到解决某一问题的必要时,他的思维必然活跃起来。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后,他们急于弄清里面的道理。有的急于看书,有的努力回顾以前的知识,有的小声议论。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到问题上,课堂气氛热烈。第二步,教师巡回指导,层层分析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揭露种种矛盾,提出各种疑问,使学生时时感到有许多新鲜而有趣的问题可想,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做到既生动活泼,又不放任自流。第三步,鼓励学生解决问题。促使他们联想有关的旧知识,对比所讲的新知识,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设想各种解答方案,积极进行分析和综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讲功一节,先让学生回忆功的概念:物体在受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该力对物体做了功;若力的方向与物体前进的方向垂直,此力对物体不做功。第一步提问:如果力的方向既不与前进方向一致,也不与前进方向垂直,这力对物体做功吗(在黑板上做出受力图)?课堂上非常“静”,学生正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思想极其活跃,静中藏动。这时进行第二步引导分析问题。提示“大家不是学过力的分解吗?把这个力分解一下怎样”。很快学生思维成熟,由静而动,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接着提问“刚才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是恒力作用,如果在物理所受力随位置改变呢?”学生处于“静”的思索状态。继续第三步,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提示学生联想高数上的微积分,先微分再积分,即先分析力对质点的瞬时作用,然后再连续求和,即积分。由恒力作用下的一般公式,进而得到变力做功公式。通过一步一步分析问题,使学生一直处于“静”“动”两种交替的状态。“静”是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动”是思维活动的交流和表露。教学过程如同师生之间传球,不能光看教师扔出去多少球,主要看学生最终能接到多少球。而学生怎样去接,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
3、合作交流,探讨问题
物理学难学是很多学生对于物理课的评价,大部分学生学不好的原因是没有钻进去,感到物理知识在头脑中杂乱无章,学起来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解决学生学而无趣的最好办法就是讨论法,千方百计使学生参与到争论和积极思维之中,这样便自然产生了兴趣。
第一,选好题目。书中无现成答案而又需大家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要重点组织展开全班或小组讨论,充分诱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口争辩,置学生于主动探索知识之中。重点从以下方面选题:(1)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有矛盾的问题,如课本上两列光相遇发生干涉相长相消,而实际生活中看到的光强度分布是均匀的;(2)学生观察到物理现象而未弄清现象的本质问题,如枪打落猴、飞机抛物等;(3)学生容易混淆和难以理解的问题,比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作用在小车上的拉力和放在盘里的砝码的重量哪个大?出现三个答案:小车所受拉力等于盘里所放砝码的总重量;小车所受拉力小于盘里所放砝码的总重量;小车所受拉力大于盘里所放砝码的总重量。第二,合理分组。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取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及全班讨论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最后,归纳总结。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从学生的交流中收集信息,进行梳理汇总,充分释疑。通过讨论交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4、实践应用,拓展问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物理教学中可增加一句:“百见不如一做”。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仅仅是掌握、驾驭它的第一步,获得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真正做到熟练掌握,应用自如,还须通过反复实践。反过来,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强化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上好实验课。物理实验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的一项实践活动,通过对实验现象(如牛顿环,光栅等)的观察、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实践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表达书写能力、简单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如物理兴趣小组、科技发明小组、天文小组、无线电小组、航模小组等。最后,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根据各理工科的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举行物理竞赛、实验竞赛等。近些年我们系每年开展一期电子设计大赛,培养了一批知识面宽、思路敏捷、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无论遇到任何情况或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两个问题:为什么、怎么办。前者追究原因,后者提供对策。只有搞清原因,才能想出办法。
对大学物理教师来讲,应根据大学物理的课程特点,将问题式教学法科学地加以运用,授人以渔的同时完成理工科学生大学物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有效利用课堂及课下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然后加强实践应用来实现对知识的吸收、消化和拓展,完成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均利.问题式教学法在“桥梁工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材,2011.196.[2] 戴维,沈建华,段天权等.开放式教学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6.[3] 刘归,曹晓萍.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大学物理问题教学[J].陕西教育,2009.3.[4] 力昌英,谢柏林,万士保.管窥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及运用[J].物理通报,2012.3.[5] 华雪侠,向宁静,李耀宗等.问题主线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实践研究[J].陕西教育,2013.6.【作者简介】
姚文苇(1981-)女,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第三篇: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渗透到生物课堂上,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提升,也才能使新课改更为有效的实施.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发展变得愈加的成熟,传统生物教学思想和模式已经远远阻碍了我们生物教学前进的脚步,所以探索出一种高效的、高质量的教学策略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参与式教学策略不仅满足了现阶段新课标实施的一系列的教学要求,同时在学生长远发展方面也起到着非常突出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针对参与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以学习目标为核心,展开小组讨论
言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可以使教师更有效地传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为深刻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动态.所以适时的展开参与式的讨论交流,则会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当然在小组讨论中,教师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以相应的学习目标为基础展开相应的讨论.例如在讲到“细菌”时,教师就要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要让学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掌握哪些内容,这样才能够从细菌的结构、分类、代谢、生殖、遗传变异等方面来组织教学.其次教师就要以学习目标为核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内和小组间的讨论.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讨论细菌的类型并举例,有的小组会正确提出“异养型细菌”、“自养型细菌”、“厌氧型细菌”、“好氧型细菌”、“固氮细菌”等,并能够结合具体的类型举出相应的例子,但是也有一些小组就会归纳出多余的、遗漏的甚至是错误的类型,如此教师便可以在小组内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小组间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来吸收别人的观点,我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学生自然可以快速的融入到讨论的大家庭中.此外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差异性的观点,教师要学会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和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争取在努力的过程中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所以参与讨论模式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价值,让他们明白主动参与学习才是学习的最佳方式,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式.二、以知识场景为基础,打造表演课堂
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坚信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广大生物教师也在力图寻求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总是以传统教学为基础,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说教教学,事实上虽然高中生物知识体系过于严谨,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将其比作成一个强大的生物体系世界,在这个体系世界中,每一次的循环和每一个过程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我们可以将每一个学生看成是舞台上的演员,让学生结合对知识的理解来编排各种各样的话剧和小品等,只要教师坚持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课堂舞台上尽情的展现自己的魅力,那么我们的学生会“活”起来,我们的生物课堂也会“活”起来.例如我们都知道在“细胞器的功能”教学中,学生极易混淆不同的细胞器,很多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分不清各个细胞器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为此我认为如果我们将“细胞器的功能”这一节的内容看到成一个故事场景时,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来编排一段小品或相声的话,我相信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学生就根据学习的内容设计了一段相声片段,在片段表演中,每一个学生都扮演一种细胞器,细心的学生还特意制作了相应的头饰来表明自己所演的角色,然后学生模仿相声演员的语调和神态,每一个学生都争先恐后的站出来讲解自己这种细胞器的功能,这样下面的学生并没有感觉到“细胞器的功能”的枯燥和繁琐,相反台上学生的表演会让其他的学生在一个愉悦而又热闹的氛围中掌握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在每一个学生积极加入到表演的氛围中时,他们对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繁琐和枯燥的感觉就会降至最低,同时让学生参与表演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学生的自我价值,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感.三、以人本理念为依据,实施探究策略
参与式教学就是建立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它主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与此同时考虑到生物的学科特点,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的加入探究的环节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效率.一方面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一些有意义的、重点的知识内容,教师都可以采取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去主动获得.比如在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先为学生展示一幅细胞的基本结构图,然后逐一向学生介绍每一个结构的名称和功能,这便是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同样的结构图,但是教师不需要逐一进行介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探究的眼光来发现这些结构的形态、特点和功能,这种主动探究的模式对学生来说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我认为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只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其中一个小小的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他们应该有着更为广阔的社会课堂,教师在教学相应的知识内容时,不妨带着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植物的“光合作用”;去观察植物的杂交过程等等,学生只有亲身去探究生物知识,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综上所述,当新课标实施到今天,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意识仍然有待提高,所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到生物的学习中,并在学习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领路人.虽然生物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门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利于生物课的教学改革.因此,作为生物课的教师要积极引导,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生物.
第四篇: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精)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福清第二中学
祝志安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使课程改革取得实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力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既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索、创新的环境,又为教师提供一条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学教学模式。
下面以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从问题引入、问题探究、问题拓展三方面探讨“问题解决”教学的应用。
一、问题引入
【情景】以个人的形象和电脑展示色盲检测和道尔顿图片。【问题】
(1)你对老师的印象如何?
(2)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设计意图】
1.先让学生回答对老师的初步印象,引出眼光的问题,再用红绿色盲检查图来检测色觉,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2.讲述道尔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适时出示问题,转移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对科学家的尊重,并从中接受科学家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教育。
二、问题探究 【情景】
(1)下表是某地区人类红绿色盲的调查结果:
(2)下图是一个红绿色盲家系图谱,请分析作答。
【问题】
1、控制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从哪些亲子代可以判断?
2、假设红绿色盲的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它在遗传上会有什么表现?
3、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红绿色盲基因究竟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假设红绿色盲基因在Y染色体上,它在遗传上会有什么表现?
4、为什么红绿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不在Y染色体上呢?
5、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是什么?
【问题解决】前五个问题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和分析图表获取信息,可以很快找到答案,第六个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只凭学生个人不容易解决,最好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为让学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它分解成问题链或小任务:第一,写出男女性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第二,参照书本,写出四种婚配方式(XBXB×XbY,XBXb×XBY,XBXb×XbY,XbXb×XBY)的遗传图解。第三,分析所写的遗传图解,特别注意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有什么表现,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有什么表现,从中揭示出X染色体遗传的特点: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女性患者的父亲 和儿子一定患病;男性正常,其母其女必定正常)。再与白化病类比,因为同属隐性遗传病,因此红绿色盲也有隔代遗传的特点。第四,归纳出红绿色盲作为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患者中男多女少、交叉遗传(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隔代遗传。
学生围绕层层铺设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分小组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完善。学生为自己能发现规律而感到高兴,同时又分享了别人的成果,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就这样,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回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学生当然乐于参与其中。
三、问题拓展
(一)课堂上的问题拓展
【情景】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都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问题】你能否通过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
【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可提示他们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相互讨论解决。对于抗维生素D佝偻病,先类比伴X遗传的共同特点:交叉遗传;再类比显性遗传的特点:一般会代代相传;然后找出其特有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二)课后的问题拓展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内容直接与生产实践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关于芦花鸡和非芦花鸡在初级阶段的辨别,可以视上课剩余时间来决定是否放在课后完成。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就“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点在生活中寻找某个问题并展开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成文,并在班上汇报。这样的做法激发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自豪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研究能力。
四、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以图片、图表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以相互紧扣或层层递进的系列问题为载体,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大胆发言,课 3 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热烈的讨论。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就如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并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看法。只要教师适当给予精心的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是要创设恰当的情景、准确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及教师精心的引导;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把学生成功地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当然,如何发挥其最佳效果,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所不同,甚至不同的教师其做法都有差异,所以,“问题解决”教学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
第五篇: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参与式教学法的基础是是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参与情况,并通过与花课堂教学、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各个方面获得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利用参与式教学法,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的根本变革,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基础教育模式的全面改善。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初中生物教学;主体性教育
一、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用参与式教学法,需要在优化自身教学过程的前提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并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同时,创建能有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参与式教学法和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富有神秘感的学科特点,在了解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并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前提下,对优化初中生物教学、帮助学生关注相关科学知识起到巨大作用。
二、参与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必要性 2.1 个体需求
个体需求,指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对于未来的社会人才来说,生物知识作为综合性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生物知识能够指导自身的健康生活方式;第二,学生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的了解世界和地球的奥秘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多元性特征,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其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2.2 课改需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发展已成为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观念为基础,根据个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综合参与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2.3 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各个国家的普遍关注,由于全人类处在同一生物圈内生活,所以,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改当中渗透了大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初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生物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他们树立可持续环境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初中生物利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3.1 全局观和因材施教原则
新课程改革以“大众教育”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综合发展,坚持学生在学习、思维、行动等方面都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由于学生在生长环境、个性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并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尤其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帮助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2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为学生的学习主题地位奠定基础。在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像以前一样一昧的进行填鸭似的基础知识教学,而是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使生物教学真正走向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层面,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综合发展。
3.3 循序渐进原则
现在教育的观点就是促进全部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到自己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便能实现学习目标。认识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认识的引导,坚持循序渐进的观点,最终达到形成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4 启发性和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是启发性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平等表达,用自身行动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免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在坚持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即时发现学生学习问题,与学生平等探讨,并循循善诱,帮学生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四、初中生物教学实行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手段 4.1 营造平等的课堂参与环境,组织开展教学讨论
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是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在积极营造平等的课堂参与环境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本来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可以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深刻激励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我批评的学习意识。
4.2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拓展自身思维空间
新教材除了在内容方面进行了重新编排之外,并通过美化语言等手段,更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将学生引入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如在“开花和结果”一章中,通过运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很容易地了解到此课的学习目标,并培养了学生产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与地球和谐相处的思维意识。
4.3 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较以前来说有很大减轻,有更多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现在,许多初中生物教师经常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观察动植物生长,并期望通过这些具有生物学科特征的实践活动,更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陈君华.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03(6).[2] 罗军兵.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参与式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3] 余自强著.科学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