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比喻教学法”
高中生物教学中“比喻教学”法
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生物组(邮编:272000)刘凤芹 2011.12.31
担任生物教学的教师都把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奋斗目标。从目前学生对学习生物的普遍态度:“生物在高考中所占分值少,是副科,”我感到要达到目标真是任重而道远!不过,作为老师,我坚信要想在生物教学上有所突破,方法还是有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好多教师都清楚的。为了在课堂上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兴趣听课,我的做法是:注意学生对知识的难易的反应,备课时适当用一些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方法,比如举例子、打比方,将难理解的知识变成浅显易懂的实例。下面就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的“比喻教学”法的实例,和大家分享:
在学习免疫调节时,机体免疫系统为防卫病毒细菌的入侵形成了“三道防线”,第一道、第二道防线可以阻挡杀灭各种病毒细菌,没有特定的针对性,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在细胞外液中发挥作用)和细胞免疫(针对侵入细胞内的细菌病毒),有针对性、特异性。当第一道、第二道防线没有阻挡住病毒细菌时,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我把体内的免疫系统比喻为“作战部队”,把病毒细菌比喻成“敌人”。机体的免疫系统防卫病毒细菌就像“作战部队”为抵御消灭“外敌”设了三道防线。当“敌人”进攻时,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部队战士”,可以阻击所有外
来入侵的“敌人”,不管他是“空军”“陆军”“海军”,还是“炮兵”,“步兵”、“工兵”。当“敌人”突破了第一道、第二道防线后,就有强大的第三道防线的“战士”去阻击了,第三道防线的“战士”分工很细,有用小枪小炮打露天的“敌人”的(体液免疫),有专打碉堡里的“敌人”的(细胞免疫)。经过这样打比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免疫调节了。
例如学习ATP时,我把细胞比喻成一个“魔法钱夹”,ATP就是“魔法钱夹”里的很少的“现金”,当我们用钱时,钱夹里现金就要..减少,但魔法钱夹会自己又产生了大体相应数额的现金,这样的比喻,既让学生理解了ATP在细胞里含量很少,又明白了ATP可以在细胞里与ADP很快地相互转化。
再例如复习体内能量代谢时,把机体比喻成一个“家”,我把ATP(直接能源物质)比喻成“家”里的“钞票”,可以用来直接卖东西;糖类就像“家”里的“活期存折”,“钱”(ATP)不够了就从“活期存折”(糖类分解)里取;脂肪就像“定期存折”,“活期存折”(糖类)里钱不够时,就该用“定期存折”里的钱了;蛋白质就像家里不动产,当定期存折(脂肪)不够了,就该动用不动产(蛋白质)了,此时,机体有生命危险了,就像家庭就面临瓦解一样。这样的比喻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机体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情况。
在教学中还有很多,比如把细胞比喻成一个大工厂,各种细胞器比喻成各个“车间”,核糖体为“蛋白质生产车间”,内质网为初加工和传输车间,高尔基体是终加工和包装形成成品车间等等。
这只是其中几个小例子,我觉得用“比喻教学”法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兴趣,效果很好,有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同仁们有更好的方法也不妨来一起交流交流吧!
第二篇:信息技术理论教学中的比喻教学法
信息技术理论教学中的比喻教学法
袁军辉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计算机中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比喻教学法,下面举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一、磁盘的格式化:
讲磁盘的格式化时,要讲清为什么要格式化?格式化到底是什么含义?如何操作?我这样作比:
1.刚买回来的磁盘(又称“白盘”)——比作一间什么东西都没有的房间。
2.格式化后的磁盘(可以装但还没有装信息称为“空盘”)——比作按某种规则放好了书架准备放书的房间,可以放书但还没有放书(可称“图书馆”)。
3.对盘进行读/写——对图书馆快速有条理地存/取书。
4.重新格式化磁盘会破坏以前记录的磁盘上的信息——对图书馆重新进行整理会打乱书的原有存放位置。所以不要轻易对磁盘进行格式化。
二、文件——比作文章
文件的标符文件名由主文件名和扩展名组成。
主文件名——比作文章的正标题
扩展名——比作文章的副标题
文件的内容——比作文章的正文
但要注意,主文件名的命名不一定非要与文件内容一致,而文章的主标题则不同,必须与正文有密切联系。
通过这些较贴切且又能让他们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来作比,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当然上面的打比方不一定很确切,但作为老师重要的是让小学生有一个直观上的想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希望同仁们一同来探讨。
第三篇: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分析了比喻教学法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基础,探讨了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各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比喻教学法生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基础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声乐是以人体歌唱器官为“乐器”,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歌声的音乐艺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声乐教学艺术也逐渐演进和成熟起来,逐渐创立了流派众多的声乐教学理论,产生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其中,比喻教学法由于极富启发性而深受声乐教师的青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一、比喻教学法的生理心理学原理
俄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是与大脑皮层的反射作用和高级神经活动分不开的。而歌唱技能的形成,正是由于在反复的练习中,大脑皮层经常接受到按一定顺序出现的刺激物的作用,因而形成某种与之相应的暂时联系系统,即动力定型。声乐教学的过程,正是经过系统规范的长时间的训练,使一系列歌唱动作能按一定的顺序自动地得到实现。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练声的首要目的就在于使内耳熟悉他想发出的声音,然后体验并逐步发出近似想象的声音。比喻教学法正是基于语言思维对于中枢神经的有机调控之上,通过教师简洁、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凭借“表象与联想”的高级神经活动,间接地控制、调整歌唱器官的运动,使优美地“演奏”自身“乐器”成为可能。
二、比喻教学法的教育学基础
声乐教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又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声乐教学法的客观主体和研究对象是人,因此,在实施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人类富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明了的教学语言和欣赏学生的亲切教学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声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下,使学生潜在的优秀演唱素质得以充分的挖掘并运用于实践。
在声乐教学中,抽象的声音概念,歌唱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声音又是具体的。把抽象的声音概念,歌唱感觉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声音,仅靠讲解和训练是不能奏效的。实践证明单纯的技巧训练和反复的说教灌输等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产生厌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对学好声乐这门课程是极不利的。比喻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各种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声乐理论和声音概念变得直观具体,引导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易于“感觉”和“认识”到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歌唱状态。
三、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各方面的运用
(一)在呼吸方面
用示范和启发式语言教学,达到强调气息支持和正确起音,连贯歌唱的目的,是17、18世纪欧洲美声学派主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当时的声乐教学中很少用生理学来解释呼吸的具体方法,但是却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比拟、暗示来达到所预期的目的。比如要求学生象“闻鲜花”,象“雄鹰展翅飞翔”那样的呼吸,气息的控制应像小提琴演奏中运弓那样平稳、流畅、抑扬、自如。还让学生体会哈哈大笑、咳嗽时的腹部感觉,或者模仿狗喘气时的腹部动作等。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常把气息的控制比喻成骑马,时而快,时而慢,既要让“马儿跑”,又不能“信马由缰”,失去控制,唱高音时犹如“纵马越山涧”,既要充满勇气,又要沉着冷静,准备充分。而气息连贯与流畅,更像是游泳样,身体要放松,没有多余的劲儿,这样才能使喉咙完全贴在气息的支点上自如歌唱。无数教学实践证明,用形象比喻的方式训练出来的声音比较自然,而且容易使气息与发声,与歌曲的情感内容,与舒适自如的演唱心理相结合,能较好地培养声情并茂的演唱状态。
(二)在发声方面
20世纪著名声乐教育家凯萨里在《声音的科学和感觉》中提出了“音柱”学说,把歌唱从起音到共鸣都作出了形象的比喻,他主张在起音时,声带的感觉犹如飞机降落地面似地、柔和而又迅速地在气息上有一个向下又向前的滑翔着陆的动作,同时他又强调:只要心中这样想就可以了,生理上自然会自动地调整,千万不要故意去使劲,以致夸张过分,成为喉音。
沈湘教授在阐述歌唱发声的共鸣原理时,用“吹小号”的形象比喻将这一理论说得通俗易懂。他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心理表象”的方法,去想象胸腔是个“口小、颈细、肚大的空瓶子”,歌唱时要想像“贴着咽壁吹瓶口”,这些完全是高级神经系统的形象思维活动产生出来的精神力量,而生理上的力量微乎其微,这样就可以使高音的演唱变得轻松又省力。
说到气息与声音的辩证关系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比喻:气息就像是一根“绳子”,而声音就像是“珠子”,气息的连贯是声音连贯的前提,这就像用绳子串起珠子一样;气息就好比是铁轨,声音就像行进的火车,声音不能与气息脱节,犹如火车不能脱轨一样;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就好象是钟摆一样,既要保持松弛的闭合状态,又要在气息的流动中自然碰响,气息连贯流动是主,声门适度闭合为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总之,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既亲切,又不能“有字无声”,太“开”太“白”。美声唱法的咬字要领是“子前母后”即子音要靠前,母音则相对地说来靠后。各种母音的声区和共鸣位置的统一,乃是声音连贯的基础,而子音是破坏声音的连贯性的,所以子音要发得迅速而果断,发出后要立即迅速退回到母音的发声部位上来,形象地说,要像手指碰到热烙铁那样赶快缩回来,这样才能做到既“字正”而又“腔圆”。
我国传统唱论就曾用“字是骨头韵是肉”来比喻歌唱时吐字和归韵的辩证关系,而且将咬字的技巧形象地比喻为:“字在嘴里的劲头要像大猫叼小猫一样”,明确指出既要吐字准确清晰,又不能将字咬死,破坏了气息的连贯和声音的圆润。
我认为,歌唱的气息、声音和语言的关系就像是水,船和乘客一样,水动舟行――气声协调,船载客至――声字相谐,气,声宇三者应统一于歌唱的整体中,不能分割,脱节。除此之外,在教学实践中,我常用“有的放矢”来启发学生在念字时要将所有的字都要像射箭样集中于“靶心”的焦点之上,密集的语言就像是连珠箭一样准确而又集中,从而达到清晰而又连贯的语言效果。
总之,复杂多变的声乐技巧,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抽象的感觉。在声乐教学中,就是要通过敏锐的观察,运用科学而充满智慧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声音概念“形象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将自觉的创造性思维贯穿于声乐学习的全程,使声乐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比喻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由于它是建立在个人的主观感受之上的心理想象,所以难免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唯心”误区,使教学目标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教师在运用比喻教学法时,绝不能仅凭自己的“想当然”,必须抱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再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最后形成准确无误的文学语言。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比喻教学法并不是孤立地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它往往和其他教学法交织在一起,灵活运用,优势互补。
第四篇: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精)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福清第二中学
祝志安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使课程改革取得实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力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既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索、创新的环境,又为教师提供一条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学教学模式。
下面以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从问题引入、问题探究、问题拓展三方面探讨“问题解决”教学的应用。
一、问题引入
【情景】以个人的形象和电脑展示色盲检测和道尔顿图片。【问题】
(1)你对老师的印象如何?
(2)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设计意图】
1.先让学生回答对老师的初步印象,引出眼光的问题,再用红绿色盲检查图来检测色觉,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2.讲述道尔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适时出示问题,转移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对科学家的尊重,并从中接受科学家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教育。
二、问题探究 【情景】
(1)下表是某地区人类红绿色盲的调查结果:
(2)下图是一个红绿色盲家系图谱,请分析作答。
【问题】
1、控制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从哪些亲子代可以判断?
2、假设红绿色盲的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它在遗传上会有什么表现?
3、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红绿色盲基因究竟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假设红绿色盲基因在Y染色体上,它在遗传上会有什么表现?
4、为什么红绿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不在Y染色体上呢?
5、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是什么?
【问题解决】前五个问题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和分析图表获取信息,可以很快找到答案,第六个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只凭学生个人不容易解决,最好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为让学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它分解成问题链或小任务:第一,写出男女性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第二,参照书本,写出四种婚配方式(XBXB×XbY,XBXb×XBY,XBXb×XbY,XbXb×XBY)的遗传图解。第三,分析所写的遗传图解,特别注意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有什么表现,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有什么表现,从中揭示出X染色体遗传的特点: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女性患者的父亲 和儿子一定患病;男性正常,其母其女必定正常)。再与白化病类比,因为同属隐性遗传病,因此红绿色盲也有隔代遗传的特点。第四,归纳出红绿色盲作为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患者中男多女少、交叉遗传(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隔代遗传。
学生围绕层层铺设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分小组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完善。学生为自己能发现规律而感到高兴,同时又分享了别人的成果,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就这样,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回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学生当然乐于参与其中。
三、问题拓展
(一)课堂上的问题拓展
【情景】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都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问题】你能否通过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
【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可提示他们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相互讨论解决。对于抗维生素D佝偻病,先类比伴X遗传的共同特点:交叉遗传;再类比显性遗传的特点:一般会代代相传;然后找出其特有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二)课后的问题拓展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内容直接与生产实践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关于芦花鸡和非芦花鸡在初级阶段的辨别,可以视上课剩余时间来决定是否放在课后完成。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就“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点在生活中寻找某个问题并展开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成文,并在班上汇报。这样的做法激发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自豪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研究能力。
四、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以图片、图表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以相互紧扣或层层递进的系列问题为载体,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大胆发言,课 3 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热烈的讨论。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就如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并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看法。只要教师适当给予精心的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是要创设恰当的情景、准确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及教师精心的引导;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把学生成功地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当然,如何发挥其最佳效果,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所不同,甚至不同的教师其做法都有差异,所以,“问题解决”教学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
第五篇: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课前创设情节,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课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问题串;课后提出问题,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问题式教学法源远流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实施,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已逐渐凸显,它是割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源泉。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优化课堂问题,以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高中生物教学值得重视的策略之一。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总结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体会。
一、课前创设情节,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如能创设新颖、引人入胜的情景,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1.如:当讲到“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节时,可以播放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影片中还说复活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出了dna分子培育繁殖而来,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仅靠灭绝生物dna分子就能使生物复活吗?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2.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中三倍体无籽西瓜时,可以创设问题:你吃过无籽西瓜吗?它为什么会无籽?它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案例3.如:在讲到“dna复制”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班学生与父母的合影,学生会津津有味的观看,并且会评头论足,会说:某某与自己的父母太像了,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1:这种现象说明什么?2:遗传使得亲子两代如此相似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遗传物质和亲代一样呢?学生回想自己的经历,并联系到细胞分裂知识,得出结论。教师由此提出dna复制的概念。
二、课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问题串
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内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或某一中心问题,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一般在三个以上。学生存在生活阅历不同,智商,情商,生理和心理各方面差异性,符合学生学习口味的问题串才是高效的,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要求进行提问才是高效的。使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学习中。
案例4.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时设置以下基础问题。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是什么?请画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图形?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其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是什么?4:结合教材问题探讨分析有哪些分子能通过脂双层?哪些分子不能通过脂双层?5:什么是被动运输?根据什么可将其分成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类?6:什么是主动运输?它有什么特点?有何重要意义?7: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哪些?据图分析具有何特点?教学中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类比推理,归纳总结等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独立分析解决学习中的基础问题,在不依赖教辅材料的参考答案和学习伙伴的情况下,独立思考和分析,逐步把知识内化成自己认知结构中,为后面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案例5.“染色体变异”一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无籽西瓜产生的原因及“猫叫综合征”的成因后,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1:什么是染色体变异?2:染色体变异有哪些类型?3:染色体变异是如何发生的?4:染色体变异有什么结果?5: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猫叫综合征”?让学生思考。其中问题1、2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形成基本概念;问题3、4有助于促进学生探究思维活动,理解染色体变异原理及结果;问题5有助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联系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和社会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将课堂任务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使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三、课后提出问题,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知道不等于会用,掌握知识的迁移应用,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基本目标,而解题应用也是目标之一,教师应激发学生解题热情,引导学生不仅求“知”,更要求“用”建立解题自信,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教学中,应用问题教法,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6.当讲完“生长素发现”这一节内容后,我设置了这样一组实验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迁移能力。
甲 乙 丙
问题1: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分别在左侧、中间、右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观察甲,乙,丙的生长情况?问题2:在问题一的基础上,给甲,乙,丙都从右侧加上单侧光的照射,观察甲,乙,丙的生长情况?学生只要能得出正确答案,说明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实验本质已经掌握,已经将所学知识内化和灵活应用。如果不能得出正确结论,说明对知识理解深度不够或知识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案例7.在讲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本节内容完成之后,设计有深度和难度的课后问题可将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例如设计:摩尔根对果蝇杂交实验进行了解释,书上讲到他后来还通过测交进行验证,那么他是怎样进行测交实验的呢?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究与思考既引导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深化与拓展,又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向发展,培养学生拓展思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快乐学习。主动构建新知,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生物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