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新探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新探索
摘 要:“赢在课堂才能赢在未来”。教师的战场在课堂。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目标导向,阅读开道,合作探究,反馈评价、总结反思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新探索,取得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实效 探索
“赢在课堂才能赢在未来”。课堂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是师生教学行为互动的最佳场所。笔者近年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语文课堂以教学目标导向,阅读开道,合作探究,反馈评价、总结反思的教学新思路,收到了明显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一、目标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的走向,兼有“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
1.课程目标导向,设计课时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就要以语文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和学段教学目标为导向,依据年级语文单元和课时教学内容,教情、学情、教学资源等因素设计并落实语文课教学使学生在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达成的具体目标。
2.围绕课时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当进入课堂学习开始,就要用1-3分钟时间让学生仔细解读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明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方法和达成的语文知能目标。让学生再教师引领下围绕本节课教学重点内容,运用有效学习方法,沿着教学目标去学习、活动和探究,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一文的教学目标,多媒体上显示出来:
1.读课文下的注释后,解释文中的实词:环、壑、辄、暝、觥、筹。
2.独立阅读课文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言虚词“也”、“而”的用法。
3.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造句。
4.能独立找出“文眼”,并据“文眼”说出作者表达的意境。
5.合作学习课文,在交流中说出本文自己所喜欢语句的理由,并探讨独立的想法。
二、阅读开道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潘新和教授曾说:理想的文本解读,“要还原到言语生命体中,破译他的遗传密码,感悟文字背后的一个独特的言语生命存在,从中汲取言语生命的智慧和能量,以滋养、激活自身的言语生命。”初中“语文味”课堂教学,应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听说写议”的训练。笔者采取阅读开道,首先,训练学生个性化独立阅读能力。每堂语文课上,根据文本特点、课文长短,划分阅读时间,先提出问题和要求,再让学生独立阅读。其次,加强朗读和默读训练。教给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文本情感,在默读中思考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再次,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精读、略读和浏览,诵读,训练“读中悟”。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吆喝》一文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段落和语句,把握读音轻重、语速快慢、语调高低和语气轻重,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验街头商贩《吆喝》的民俗文化,最后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现实生活“吆喝”与课文中的吆喝的本质差异。
三、合作探究
在学生独立阅读基础上,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文重、难点、关键问题进行自学自思,再进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了使合作探究有实效,一般采取“三阶段”指导,即合作探究前,教师明确提出结合文本讨论、探究的问题要求具体方法;合作探究时,教师轮流参与到一些小组中参加研讨,适当引领学生围绕中心,抓住要点,主动发表意见,切合实际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后,教师应不失时机抓住学生迫切需要鉴别问题让学生发表精要的意见,教师需作必要的点拨或评价,帮助学生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结论,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知识。
四、反馈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下一课时教学设计,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是采取反馈回顾方法评价。让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回顾本课时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把握的语言文字特点和语法修辞、运用规律,主动充实并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二是采用问答补充方式评价。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补充回答、请同学帮助回答,让回答问题学生对前一名答问学生进行优点评价,再作补充答问;三是采取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或理解思维检测评价,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 “听说读写议” 的行为表现、习惯等方面的反馈评价,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的正迁移,使学生感悟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增强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每课在结束之前,用2―3分钟,将本课时语文学习的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师生一起进行总结,梳理出课时的“知识树”,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把本课时知识与前课时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再重构自己理解语文知识树。长此下去,语文课堂由“段落知识一棵树”→课堂知识一棵树→单元知识一棵树→课本知识一棵树,最后形成语文课程“知识林”,无疑对初中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会起到实质性的促导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教与学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发展倾向。改革语文课堂教学,采取目标导向、阅读开道、合作探究、反馈评价、小结重构五步策略,就会产生虽然语文课堂不是磁,但是能吸引学生,尽管课堂不是蜜,但是能粘住学生的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访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百度网络。
[2]李建平:《聚焦新课程》 [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郑金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百度搜索。
[4]朱绍禹:《初中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版。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海岱镇初级中学
李凡勇
(一)正确地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而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只有正确地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在认清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时,还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把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实质上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通过具体的语文活动,多读,多写,多积累,多感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做有心人,实施有效的教学准备
1、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立科学的、简洁的三维目标。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的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受、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
2、钻研教材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开发、利用教材。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吃透了教材就是吃透了教书育人的方向。教师在深入理解了编者的意图上挖掘教材,这样才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教和学的完善。教师才能灵活自如地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适当地调整教学的环节,达到优化教学。要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设计,力求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使他们在情感和知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3、了解每一位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提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语文口味等,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堂上练习。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好的课堂效果。
4、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 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口味,充分地利用丰富的图书与网络资源,搜集完善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材料,让学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质兼美,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文本拓展语文课堂,整合好课内外资源,实现多种教材的整合,扩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教学材料。如果教材需要拓展时,教师加一加,补充教材的有用材料,反之,就要减一减,减少篇幅长的课文。
5、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呆板走向灵活。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灵活。班级授课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教师必须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它,它导致了“教学五中心”。具体指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组织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以讲解教材为中心、教学价值以考试为中心,扭曲了教育教学的本义。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施大胆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在动手中、在探究中学习。教师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地采取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辩论、同桌学习、帮扶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除此,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组织形式,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如采取质疑式和辩论式的课堂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创新上,要以改革学生的学法为核心,促进教法和学法的同步改革。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定教法。一是改革学法,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的规律,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法定教法,改革教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发现、质疑问题、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实践运用等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教后学与学后教、学中教、玩中教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法和教学互相配合,以学法定教法,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6、教师综合素养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是课堂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端正心态,尊重工作,敬业乐业,从心底感到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幸福。作为教师首先要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工作的动力。如果没有工作的热情,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痛苦,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和综合知识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再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教师读优秀的课文,谈自己的感受,学习别人的习作方法,反复地朗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行阅读教学,通过阅读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四)走出文本,寻找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外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使语文学习变得有活力。可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可以开展阅读之星比赛,扩大课外阅读量;可以开展趣味语文活动让学生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等。
(五)加强语言的积累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接触语言材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受到真切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文化底蕴丰厚,体裁多样,适合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敲门砖。除了学好课内的文本外,还要强化课外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要达到该标准,教师要适当地选一些课外经典的、优美的篇章,利用课堂跟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体会优美的语句,积累好词好句。教师可以开列书目,向学生推荐名家名著以及最近佳作,让学生广泛涉猎,汲取百家之长。坚持阅读,培养语感,提升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做到厚积薄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读书笔记、摘收佳句,积累素材。
(六)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要想学生达到此目标必须想法设法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书来读,从书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把读书的感受与老师、家长、朋友共同分享。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通过接触语言材料,积累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读书活动,培养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人物赏析会、名篇好段推荐会、名人读书讲座、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读书的能力。
(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八)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1、有效讲授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科学合理地讲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的讲授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讲授要有吸引力。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考虑如何用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语言表达以及饱满的热情、充满感染力是具有吸引力的更高境界。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有: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时,可以举一个结果令人惊异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听;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难点。在上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和练习的关键部分。在课堂进行中、结束时要强调重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2)掌握课堂讲授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的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简洁合理的过渡。好的过渡决定了课堂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保证过渡的简洁和条理,控制过渡的数量。如果教师把过渡处理好就不会浪费教学时间,提高效率。(3)讲授要清晰明了。教师应该有组织的、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新信息,指导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清晰理解。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收集信息资源,列出学生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课堂的主要任务,使讲授变得清晰。
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除此外,教师有效的提问,学生有效的倾听,使课堂教学保持相互的对话、交流。
2、有效提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是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在课堂上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
3、有效倾听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会倾听,是师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规范学生倾听的外显行为。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不可以随意插嘴,要用专注的眼神看着发言者,面带真诚的微笑,倾听者能根据发言者的内容产生相应的身体语言。最后,教师让听者承担责任。倾听者,有承担提升讨论质量的责任。在学生倾听时,给孩子明确任务:“请你找出发言同学和你想得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看看谁能找出发言同学的问题”„„让孩子带着疑问,带着具体的任要求去听,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充满责任感。
4、有效反馈
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反馈。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反馈时间要及时。教师要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反馈,表扬好的做法,提出问题和缺点,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强化重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当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灵活理解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要耐心地多讲解几遍并加上适当地练习。(2)反馈方式要多样、灵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情节、感受最深的地方;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几个重点问题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态度,同时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3)反馈应该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的完整过程指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而反馈就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及时反馈可以促进教学活动又快又好地完成,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5、有效活动
有效活动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思想的碰撞,整合各种好的想法,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可以流于形式。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教师要考虑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讨论的价值。(2)教师要做好小组成员数量的分配,考虑各成员间的个性差异,提出具体的合作要求和秩序,还要安排好合作的次数。
(3)把握好最佳合作时机。教师可在创新处提出合作学习,在出现疑难问题时合作学习,在提高课堂效率时合作学习,在需要发展发散思维时合作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对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如果教师能放低架子参与到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有效性。只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才能符合当今时代开放、民主、合作的精神。因此,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合作学习,是教师不懈的追求。
6、有效管理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有亲和度,有自由度,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情趣和智慧。教师应该放下权威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和接纳学生,关注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困难,与学生做朋友。有效的课堂管理指教师用人文的手段实施人文的管理,实现有效的课堂。(1)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当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说话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身边,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其实非言语的控制胜过言语控制。(2)目光传情,提醒纠正。当学生走神时,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行为学生,用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领会到错误,及时纠正。(3)动作指引。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管理信息,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意识信号。教师的面目表情有一定的潜在控制作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与喜爱,可以达到移情传神的功效。教师适当地利用非言语的动作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实施人文管理才能促进师生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7、有效的作业
平时课后作业,练习或课堂的复习题都能体现课堂效率及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可追求数量多,要结合学生自身水平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练习,让他们通过练习掌握讲授的知识和规律,举一反三,在优化练习中求快、求好,发展学生的技能。尤其对落后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技能的培养,通过听、说、读、写等进行反复的训练,缩小差生和优生的距离。
(九)有效教学行为评价 教学行为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具体分为教学前评价、教学中评价、教学后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着重于教学后评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后,评价趋向多元化。教学前评价指教师在上课前是否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个***好;教学中评价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互相配合,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后评价指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构建新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向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教学前评价和教学后评价都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策略,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课堂。
综上所述,当代学者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策略,研究的角度多样,研究的方法新颖,研究的范围广,但是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个别研究者研究浅显,点到即止,没有深入挖掘;个别研究者只是从一个小方面着眼深入挖掘,忽视了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个别研究者只从教师或学生一方面进行研究,没有顾全两者等。还有一些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如学生的情绪因素对课堂实效性的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对课堂实效性的影响,教室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对课堂实施的作用,教材的趣味性对课堂实效性的影响等。总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付出艰辛的研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有效的策略。
第三篇:浅谈课堂教学实效性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所谓课堂教学实效性:即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遵循新课标的基本设计理念,且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再结合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情况,逐渐摸索并制定出最适合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的最有效方法。
说到怎样去提高实效性,我想有句话说得非常贴切: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即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再结合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情况,逐渐摸索并制定出适合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要避免一成不变,要针对每堂课的内容灵活运用才是上策。正如《学记》所说: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的难易不同来看出学生的差距,然后做到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而只有能够多方面地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自己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教材内容的处理
1、领会课标,认真备课。
上课之前,首先通读本课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内容要求的课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删减,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一个鲜活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智慧,集中集体优势,因材施教。
2、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材施教”至关重要。因而,在备课过程中,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适宜他们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例如,我所任教的班级基础比较薄弱,我在备课时,就会注重基础,非凡是知识点的讲解,侧重基础知识,适当扩充。此外,在教材内容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前沿信息,并加以筛选、整理、加工,变成学生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这样你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要想使学生听你讲,就需要讲的精彩,需要平时的积累,锤炼自己的语言。抓住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完全在你的控制范畴之内,即所谓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1、善引导,一堂好课,导语设计至关重要,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本节课学习的殿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同样的,一个好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魔法棒。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可选用与教材相呼应的英文歌曲,英语小故事,英语幽默等作为导入部分,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巧设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人的思维活动是与一定的问题和任务相联系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没有问题,没有任务,就不会产生积极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授课中就要不断地设置疑点,设置思考题。通过提问,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心理状态,求知欲强烈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求知欲的一种重要途径。
3、勤训练,养成学生思维的习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循序渐进地训练,同时辅以适量的习题进行训练,每节课结束后都应该配以一定的练习,但练习的设计要精心筛选,而课程标准是最好的依据,题型也要灵活多样。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运用和强化,使学生养成善于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思维习惯。习惯的力量是伟大的,一段时间以后一定会看到效果的。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当前,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对读书普遍感到厌倦,基本上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基础。多媒体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声音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但多媒体只能是教师手中的演示工具,不能取代教师。所以应合理、周密地安排教学过程,做到既有利于教,更有利于学。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自终地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动地相结合,以求视听并举,相辅相成。
2、寓教于乐
(1)游戏竞赛教学法
初一学生的童心未泯,但好胜心也很强烈。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小组竞赛等形式,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竞赛教学法,使每个学生都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参与语言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们自觉地、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在欢乐中愉快地接受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其根本在于交流。语言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情境, 就难以恰当地表述, 难以发挥其表达和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真实的语言环境,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现行英语教材内容很切合日常生活,如:互相问候、打电话、介绍新朋友、做游戏、谈天气、购物、借书等。这些都是学生平时生活常事,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他们就能用于实际的语言交流。教师要力争将真实生活引入教学。如,在教“问路”这一内容时,可将学生分成组,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即过路人、交警、游客等。总之,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尽可能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般交际情景和实用交际情景,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语言实践, 从而将枯燥的内容融入到有趣的情景教学之中, 寓教于乐。
四、发挥评价的优势
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五、重总结,乐反思,促提升
教师个人的成长不在速成而在养成,教师个人的水平不在记性而在悟性。每一堂课下来,总会有满意和不尽人意的地方,课后坐下来及时反思,加以改正,并写好教学随笔。作为一名新师,课后反思对自身成长及教学水平尤其重要,因为:总结才能提高,反思才能进步。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充分做好备课和备学生工作;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需求的教学策略,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四、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
五、做好教学笔记,善于总结和反思。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行动研究(小编推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行动研究
温岭市新河镇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一)新课程对语文课堂实效性提高的迫切要求
高效课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方面与参与方面。如何构建学生高参与、高认知的课堂呢?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始终是检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之一。没有实效,语文课程就没有地位。实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落脚石,也是检验语文课堂教学的试金石。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构建富有活力的大语文课堂。可以这么说,新课程对语文课堂实效性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现行语文课堂的缺陷剖析
现行语文课堂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成了配角。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众多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应有的引导者等角色都放弃了,完全成了课堂的配角,从而导致老师的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自然而然语文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2、教学开放失度。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可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某些年轻的老师在课堂开放失度,导致放得开收不拢,管控不了课堂教学秩序,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教学内容实现不了。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
3、合作流于形式。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几乎每门课程都倡导新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于是乎一上课就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实际上仅仅流于形式。这样长此以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就无法起到作用,结果呢,时间浪费了,教学质量没有提高。
4、追求情境化教学过度。现如今的语文课堂,某些老师最喜欢设置情境,上课伊始就来一段视频欣赏,接着就来个情景表演,特别是某些文言文教学,尤其喜欢追求情境化教学。其结果就是学生喜欢表演或者说表现,可整堂课变成了表演课、欣赏课,而失去了语文课的味道。
5、教学只求“表面热闹”。上面提到的小组讨论、情境表演等等方法甚至方式,导致课堂教学只求“表面热闹”,而实质上已经完全失去了语文课的特点,离开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还是真正的语文课程吗?
6、课堂问题泛滥。新课程实施以来,树立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似乎成了语文老师甚至全体老师的共识。然而,一堂课甚至每堂课都抛出一大堆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即使思考也是流于形式,停留在浅层次的思考,泛滥的课堂问题最终也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7、评价滥用失真。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可是现如今的评价完全变成了褒义词,“好”、“很好!”、“非常好!”等等评语完全失去了老师的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未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不言而喻了。
8、过分依赖多媒体。新课程以来,几乎所有学科的老师都喜欢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以为这样能够提高效率,增加教学密度。而实际上,语文这门课程也许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见得有多少缺陷,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同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也不见得会降低。然而,师生过于依赖多媒体,已导致老师和学生都不积极思考了,只是随着多媒体而运转,成了多媒体的“奴隶”,最终得了“多媒体综合依赖症”。
缺陷如此之多,导致的结果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费时多,效率低,也即“高耗低效”的结果。“少、慢、差、废”一直成为语文教学的诟病。
(三)本课题的提出
鉴于语文课堂存在的种种缺陷,我们意识到,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实现低耗高效,必须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观,特别是全体语文教师要树立语文课程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课题组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着手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行动研究》。
二、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分析
在语文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比如,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六主一自”自主学习法;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的“三主一体”训练法;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熏陶”法,如此等等,教学方法众多,教学模式繁多,目的只有一个,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而实施新课程以来,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比如以导学案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三清”法;浙江安吉锟桐中学的学习模式,近的有温岭城南中学、泽国三中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一句话归结:都强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也以导学案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预学、研讨、练习巩固等步骤环节。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关键是师生如何共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及学习效率。新课程背景下,大势所趋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最终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以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目标,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以各种方式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构建一种或几种新的学习模式,还希望本课题研究为新河镇中学语文课程校本教研提供提供素材,为师生共同提高效率起到桥梁作用。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最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及成绩。第三,促进整个语文教研组的整体发展,力争成为人文镇中的先头兵。
第四,促进整个温岭初中语文教研组的整体提升,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创造条件。
第五,进行课题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其他学科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三)研究方法
1、主要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等方法,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2、辅助方法有调查研究法、学习理论法、经验总结法等,通过这些辅助方法来促进行动研究法的完善,最终实现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切实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调查分析当前语文课堂师生存在的问题。初一年级主要调查学生的书写习惯及预习习惯,为了让初一学生适应初中生活,习惯培养、字词积累、诗词积累等方面非常之重要。因此在初一年级务必观察师生间的教学习惯及方法,从而找出问题对症下药,摸索出一条适合初一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路子。而初二年级主要调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及思维方法,结合“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测试项目),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针对学生到初二开始不太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等现象,初二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应该重 点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倡导新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养成。至于初三年级主要调查学生的学习策略及考试策略的习惯和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中考成绩。
(二)进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通过调查分析,初一重在自学预习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法,习惯养成法,继而提高课堂学习实效性。而初二重在小组合作为主,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法,思维训练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至于初三重在探究为主,倡导学生个人深层次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评价鉴赏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中考成绩。
(三)进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每届学生在变化,老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善或改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最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初一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导学案慢慢让学生养成自学预习习惯,因此老师要少讲精讲,而让学生多说多活动,“精讲精练法”比较适合初一时课堂教学。而初二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主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及思维能力,老师要适当讲,学生要多合作多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适合初二时课堂教学。至于初三时老师要讲练结合,同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究能力,探究教学法也许是比较符合初三学生特点的。
五、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已初步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及教学模式,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有了一定的把握。
(二)校领导十分重视,支持课题组的建设和发展。
(三)课题组成员都是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一直战斗在工作第一线,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
(四)全市上下掀起的教学改革热潮,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渲染了气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研究经费由学校负责解决,解决了课题组成员的后顾之忧。
六、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及步骤安排
(一)研究人员分工如下:
1、张春明:课题组组长。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理论学习,组织指导实施,分析实施情况,编撰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带领全体语文老师大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中学高级老师,联系电话:***)
2、施冠中:结合初三年级毕业生的特点,研究探讨提高初三毕业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增强初三毕业生的考试信心,学会运用复习策略及考试策略来提高成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初三语文备课组长,中学二级老师)
3、方巧敏:结合初二年级学生特点,研究形成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结合当前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测试项目(PISA)的发展趋势,以非连续性文本训练为主线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初二语文备课组长,中学二级教师)
4、杨美云: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特点,研究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新的教学模式,以晨读晚练为载体,促进初一学生的积累领悟运用能力的增强和提高,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实效性。(初一语文老师,中学二级教师)
(二)研究步骤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论证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1、制定和论证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论证,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领导课题精神,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3、安排好课题研究成员,明确各成员的工作与任务,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座谈讨论,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
4、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争取立项。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8月)
1、深入学习理论,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积极开展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探索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研究内容,收集积累材料。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撰写阶段性论文以及中期报告,形成相关文字材料。
4、在行动研究中进一步研究完善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中期检测工作。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0月)
1、对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综合、反思、提炼,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撰写与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2、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参加课题结题会议及成果推广会议。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案例分析或论文的形式发展并整理汇编。
2、研究过程中,利用新河镇中学新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课等开展一系列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校本教研会及论文交流会。
3、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总结典型案例。
4、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2014年9月22日星期一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新理念、高效率”课堂展示活动,是一项长期工程,目的是促进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我们常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高质量,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还是要看课堂40分钟的效率和质量。《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第十三条明确要求要“提高课程计划实施质量和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加”了,做好了这对“加减法”,素质教育才算真正落实。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反思两点:其一,“实效性”如何界定?通过学习,我认为“实效性”指的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二是实效性不仅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将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实效性。
其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就是要“实心实意、实话实说、实事就是”。以语文教学为例,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要“实”,指的是确定的教学目标要鲜明、具体、实在;阅读过程要“实”,指的是教学中解决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要实,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要“实”,指的是指的是语言要素要落实,字、词、句段的理解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解决。能力训练要“实”,指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的落实。要知道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出来的。教师情感要“实”,要纯真、朴实,没有丝毫的虚情假义、装模装样。教师言行要“实”,要恰到其分,恰到好处,没有半点的娇揉造作、弄虚作假。
“课堂展示”活动是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我们展示的是“原生态的课”,而不是“做秀”的课。“课堂展示”活动对于讲课的教师来讲是一次历练,也是大家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是大家共同研讨的,是集体的智慧。对听课老师来讲则是一次观摩学习,启发思考的过程,也是促进交流研讨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手段,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好处。一直以来,王校长多次提到要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我想,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海绵吸水的精神,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不分时间,不顾面子,不怕献丑,虚心向他人学习,积极地、无私地参与到研究中去。每个人的学习劲头足了,教研组活动落实了,高效了,建设“学习型”校园才有了保证。
素质教育改革给了我们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实验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肥沃的改革土壤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今天的耕耘,一定能为明天编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画卷!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几年来,学校围绕课程改革做了许多工作。每学期的教学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评优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减少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使教师的“投入”与“产出”能成正比,用最少的“投入”换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我们感到目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是困扰我们提高质量的主要原因。在此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我们能把此问题解决的好一些,教学质量相信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那么,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呢?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我这样说,可能有些老师不服气:“我们每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都有呀,有的还就是按教学参考书写的,怎么不行?”不错,老师们是写了,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忘了你的教学目标,随意性比较大。常常混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别。目的是你要达到的地方,是终极点,目标则是这中间的一个一个的站点。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我们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叙写用在那节课都行,可谓“放之四海皆真理”。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我在听课中曾有意识的统计过4位老师课堂提问的情况。一堂课,最多提问11次,重复问题 3个,真正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即“必须经过仔细推理得出”)共6个,人均1.5个;“需要通过回忆得到答案”的问题共6个;共提问学生43人次,其中“提问后请自愿回答的人”30人次(却都集中在两三个学生身上),“请不自愿回答的人”13人次。可见思考的力度与广度都不够。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地点思维力度。
4、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5、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如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如何体现层次性;如何在课堂中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6、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课堂实效性呢?归纳老师们成功课堂的经验,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
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而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强调学生主体化和个性化,只有主体化、个性化才能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容易达到此项目标,它们分别是: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时、对教师充满热爱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注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行动指南,以提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行为养成,充分重视感情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时间、空间逐步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没有时间、空间,主体化和个性化就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学生应该参与什么?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和教材的内容,制定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乐意去做自己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教师把预想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并通过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倍至。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孤掌难鸣。
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名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境界。可是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舞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肤浅,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须动脑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讲作者及主要人物、词语的注音、解释,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参与,没有体现出深入性,没有展现参与的实质意义,只是被动地应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受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教学的质量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评定,以利于下一步调整改进。评价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激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受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失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或反感,就会消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逐步学会,(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要备课充分,适合学生的认真能力和需求;要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二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坚持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