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探索
浅析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阿瓦提县第五中学 王新龙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在农村中学从事教育工作近20余年,主要负责学校的德育和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学生交往比较密切,在工作、生活过程中我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缺乏一些社会公德的基本底线,不讲文明,没有礼貌,个人自我约束力较低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之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的因素、各种不利媒体的冲击也冲淡了学生的理想信念,重利轻义,待人冷漠,缺乏真情和爱心,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面对这种种问题,无一不令人忧虑。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期望与现实产生较大偏差,说明我们目前的德育工作确实存在着低效的现状。
为探究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把德育理念、德育活动和德育科研相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搞清楚当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新的特点、形式、方法、手段等。现把本人的几点思考汇总如下,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
一、德育工作实效低、边缘化的原因
1、认识上的误区是导致德育工作实效低的重要原因。往往人们一谈到学校教育就狭义的认为只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教育,很多时候忽视了教育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即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加之在现有的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和教育制度下,家长的期盼、教师的考试成绩的过度追求往往忽视了学校德育的核心地位。
2、学校办学位置的偏僻性使得学校德育工作边缘化。我们常说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渗透的主渠道,事实上作为教师往往并没有有效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而是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德育功能。加之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外来人员的复杂性,德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特点。
3、学校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现行的学校德育教育中学生总处于被动地位,学什么,怎样学,甚至为什么学都由老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加之初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比较差,基本上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里又涉及到教师的重要性了。
4、德育工作时常忽略了学生的行为训练。一说德育工作就是政教处、团委、班主任的事情,而事实上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是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实践者。因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经常把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放在课堂,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堂上。这样的灌输道德准则多,细、实忽略了学生的行为训练,照本宣科、乏味、不能让大多数学生接受。因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很多时候得不到体现。
5、评价体系的偏差也是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一重大因素。在升学考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在衡量教学质量及教师工作时总是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重要依据,此时,德育工作似乎永远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德育的考核也成为了一项棘手的山芋。学生也不能在德育活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也不能从活动中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二、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1、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就是要看到德育工作实际效果,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特别是在行为上的全面提高。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过程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能把德育工作看成是一气呵成的而应有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二是既要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督查、德育常规管理,又要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机制。三是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教师是德育过程实施的主体,即要抓好老师的主体性,又要把握好学生的主动性。
2、德育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整合教育,我们不能一味的把学生造就成听话的“奴隶”。内塑品质,外塑行为,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际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确立主题,以班或年级开展德育活动,比如我校确立:初一养成习惯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初二进行行为教育+独立意识教育,初三开展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所有活动围绕这个主题,深入开展,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要重疏轻堵。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认为:学校德育不能只重管,不重育,只重堵,不重疏,必须以思想疏导为主,配以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即行为教育以提高学生整体德育素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我认为:经常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先进事迹报告,演讲比赛、座谈会、主题班会课按劳取酬等一系列活动,勤开展、勤总结,通过行为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展德育工作。只有通过丰富多彩活动才能培养发展学生真正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团结协作及集体思想,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
4、加强身边榜样示范作用。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载体,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我校身边的人和事结合起来,利用身边的事物更能有效的让学生“服”,我们每期都在全校开展“优秀学生,团员、三好学生”等评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训练德育行为,锻炼德育意志。进而找出这些同学的发光点,让同学们在自己周围学榜样,找不足。做到从知开始,到行结束。通过榜样示范极大地影响学生。
总之,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笔者认为就是把德育理念、德育活动和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起来,只要我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坚持下去,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就一定会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上一个新高度。
新疆阿瓦提县第五中学推荐论文
浅析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阿瓦提县第五中学
王新龙
第二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摘要:目前,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日渐成为关注的对象,德育实效性不强成为困扰我国德育工作者的一大问题。本文从我国的德育政策及德育过程两个维度对实效性不强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实效性
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培养人的活动,而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目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已被整个社会所关注。
一、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透视
(一)不适切的德育政策影响中小学德育实践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德育政策将德育确定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它被国家和社会赋予了太多的责任。《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乎所有教育内容都被囊于德育之中,促使德育成为一个大的拼盘,这严重地增加了德育的负担;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身上或是社会存在的诸多德性问题都被归结于学校德育,希望通过颁发相应的德育政策加以诊治,将德育政策的功能发挥过度,从而严重地影响其
实效性与可行性,进而也大大地降低了中小学德育的达程度。
(二)德育过程简单化,缺乏实效。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中小学德育主渠道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进,小学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学开设《思想品德》等课程,并修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得到了调整和充实,力图重点解决“繁、难、偏、旧” 及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以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照本宣科、“传授”和“灌输”等简单的教学方法仍大行于世,常使学生变成了“道德容器”,高尚的道德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割断了德育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积极性,剥夺了学生体验性、发展性的德育过程。学生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做法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德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必然不高。
目前,在部分中小学实行一种高压式的德育,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制约。
只要学生触犯学校的要求,不遵守学校制定的各种规定制度,就以德育工作者的权威和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学生低头,重学生“服管”、“服规”的结果,轻学生认错的情感体验过程。这种德育过程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不以道德主体的发展、建构为目标,不利于学生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有碍于将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品质。这种德育方式造成了学生校内一个样、校外一个样,教师在和不在不一样的“变脸”现象。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德育政策的适切性,以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实现共强。我国的德育政策赋予了中小学德育繁重的任务,导致了实效性低的现状。但在其不同的内容中道德教育是基础性的。因为“完整的人是以品德(或德性品格)发展为内核和基础的。如果用球型隐喻人的发展,那么品德就是球心,也是支架,可以统摄整个球的内涵和球面,与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审美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对人的整体发展具有支撑性和统摄性作用。”可见,道德教育是德育的球心,是其支架,对其他德育内容起到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在当前德育实效性不佳的现状下,借鉴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以实现共同致富的理论,可以先让作为核心基础的道德教育强大,进而促进、统摄其他方面,最终达成德育“共强”的事实。
(二)德育过程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学生德育的发展。
针对我国中小学德育中照本宣科、“传授”和“灌输”等简单的教学方法,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优化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德育工作,避免学生对德育课产生逆反、无用的厌烦心理,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是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教育者不是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而是从受教育者的发展出发来从事教育活动的。他不是要消灭受教育者的异己性,不
是要通过教育实践占有、消灭受教育者从而发展自己,相反,他却要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的成长,发展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主体的各种主体能力。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发展得越完善,就越是能够表明教育的成功。”同样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探求发掘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渴求道德知识、践行道德的欲望。让学生置于德育之中,对其内容产生信任,情感得以共鸣,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德育的魅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切忌空喊口号,切忌脱离现实生活简单地把学生做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的德性得以真正发展。
为改变学生的“变脸”现象,教育方式应变“管”为“导”。在“导”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德性,增强学生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断力,渐而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德育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 其东.面对挑战: 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 J].教育研究, 2005(3).[2] 项贤明.走出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20.[3] 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53.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
平利县三阳初级中学
孙铁斌
摘要:现阶段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教学实效远达不到要求。为扎实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也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体育教学
实效
专业化发展
学习兴趣
引
言:目前,农村中小学目前体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很多体育老师都是非专业教师,所以体育课不知道应该教学生们那些技能,只好在跑完步后让学生自由活动,导致长期下去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课。再加上体育设施器材的缺乏,导致很多内容即使想上也无法上,只好上一些不用器材的内容或干脆就让学生自由活动,长时间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湮灭,导致体育课教学实效性不断下降。因此,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促进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的不断推进,已是刻不容缓。
客观地分析教学实效性的一些主要因素,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以及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激发等。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加强引进,促进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现如今,由于教育资源配备的不均衡,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相当严重,普遍就是其他专业教师兼带体育教学,他们的精力分配不足,再加上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体育教学缺乏正规性、系统性,教学效率低下,就连学生原先对体育学习的一点兴趣也逐渐被消磨,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决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应该是提高体育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补充更多的新教师充实农村体育教学力量,让停滞的血液流动起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就我校而言,原先只有一名专业教师,其他几位都是兼职教师,体育教学基本处于随意状态。2008年9月我校引进了一名新教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在两个年轻人共同带动和指导下,其他教师的工作热情也被激发教学逐渐趋于正规化,课堂教学效率也在逐渐提高。与之相衔接的各种体育兴趣小组也相继组建,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高涨,再经过课余适当训练,发现了很多体育苗子,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立足现有资源,加强培训力度
一方面立足于引进,另一方面应着眼于立足现有资源,加强非体育专业教师的培训,促进他们基本掌握体育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使之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虽然市县每年都要搞一两次体育教师进修与培训。但是笔者私下认为培训的力度与培训的面还不够,应该再加大。另一方面,教师的培训应立足于“走出去、请进来”,要尽可能的为体育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农村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课务多、教学任务重的情况,学校要尽可能的克服困难,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或参加培训活动。看得多了、听得多了、理论联系实际多了,受到的启迪、感悟也多了,认识也就深刻了,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另外“走出去”活动要引向深入,即:请参加培训或听课学习回来的体育教师把学习过程中所听、所见、所想与没有去学习的教师进行传达,起到二级培训共同提高的作用,起到了的信息传递和榜样示范作用。听课学习回来的老师,在校内开一节教研课、汇报课或示范课,与同事们一起进行研究。通过“走出去”,切实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请进来”,可以请一些城区或邻近学校的优秀教师来给大家上示范课,进行讲座,也可以进行校际之间的互访,通过不断交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体育教学内容应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注重科学性、技能性、实用性等等。
(一)科学性。即在教材安排上做到先后得当。例如学生在课初思想和注意力比较集中,对学习新技术比较有利,因此必须把新授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为了使运动负荷的变化符合人体活动的规律,应将运动负荷较小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为了持续激发学生对课的兴趣,应该将游戏和比赛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为了不致于使学生疲劳而影响学习,一般应该把灵敏、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而把力量性、耐力性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
(二)实用性。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安排一些诸如 “跨越比赛”、“平衡比赛 ”、“攀爬比赛”和“负重比赛”等有趣味的练习和游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趣味性。即对现行的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体现游戏性、竞争性和适当的惊险性。又由于中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性强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陶冶情操。
(四)阶梯性。教材有适当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在教材的处理上,使每堂课内容 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譬如在低年级学生初步掌握前滚翻的动作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动作技术,在复习课中可采用以下几种练习方法:一种是限制性练习,如在颔下和两膝之间夹小手帕进行练习,以强化低头和并腿的动作。还可在两条直线中间练习前、后滚翻,连续前滚翻以强制左、右手脚用力平衡。
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持续性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从事任何学习都需要有兴趣作支撑,否则学习的效率难以提高。当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好奇,练习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保持、发展学生在体育课中练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保障。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通过增设体育比赛的氛围,让农村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毕竟他们展示的机会太少了。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得到乐趣,从而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运动,指导他们练习的方法,让他们确立经过努力锻炼,就能实现力所能及的目标的意识,使其体会成功感受,从而培养体育兴趣,从一个侧面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另外也可以促进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逐渐形成。
四、.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体育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即教师和学生在何种氛围中发生互动和如何互动。教学不但要对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场地器材的布置等认真研究安排,还要对学生个体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社会交往、情感态度、体验感受等方面认真分析、关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则制度。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必要的规则制度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要遵守规则,同样教师也要遵守规则制度,教师良好的行为会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养成。教师要以身作责,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要做到,严格遵守各项规则制度,不减量。例如上课着装的要求,教师应首先做到,这样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愿意接受。
(二)严肃课堂纪律
学生积极参与练习,课堂气氛活跃是体育课所追求的形式,但不能单纯的为追求气氛活跃,而就放弃必要的纪律要求,对明显影响课堂纪律的行为,教师要及时指出,提醒学生注意,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以保证正常的课堂环境。
(三)体育骨干的培养
体育骨干是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他们在体育方面有特长,身体素质好,在班级中有影响力。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体育骨干,一方面可以学生的领导管理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发挥学生特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实效性,而且对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树立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教学策略得当 教学策略得当与否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认真研究教学策略。每节课周而复始地重复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原本喜爱上体育课的快乐会一点一点地消失。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是在不断地彼此交流、相互竞争中巩固技能,获得参与的乐趣。好的课堂参与气氛不是简单形成的,它是任课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在长期和谐的交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它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的领导和教学风格。在民主的领导和教学风格下,学生一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和平共处。另一方面,它取决于学生之间高质量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每个参与的个体来说,他们相互之间是有差异的,(如身体条件、技能水平)我们可以把这些差异视为教学活动的新资源,让学生主体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经验,团结协作。总之,在这样的课堂参与氛围中,学生主体更加易于克服参与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如自信心不足、害羞等,大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地提高自己参与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应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随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对知识点的简单分析、对课堂教学提出一些要求的机会。在课堂中真正做到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参与时间、参与机会。
总之,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创造出一切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效的提高。体育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尽力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和水平,为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不断推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浅谈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doc
目录
一、摘要………………………………………………………
2二、关键词……………………………………………………
2三、正文………………………………………………………
21、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分析……………………………
22、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与对策…
4四、参考文献…………………………………………………6
浅谈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它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行动,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任务。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反差、与家庭影响的反差、与教育主体的自我实践的反差等三个方面对德育实效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剖析。并从加强法制、规范成人行为;明确目标,改革德育内容;不断改革,探索德育规律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德育德育工作实效性德育规律隐性德育课程
德育工作,简单地说,就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它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德育教育的内涵很广泛,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德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的自觉行动,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任务。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使现实中的德育教育工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我想就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
1、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分析
1﹒1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反差
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和德育内容、方法不适应德育对象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表现在学校德育的感召力不如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渗透力,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作用不如社会侵蚀影响。出现了“5+2=0”效应(学生每周在校五天所受教育,被二天放假受影响抵消)。有统计表明:中小学认为对其思想品德影响最大的依次是:电视电影(26﹒6%)课外书(23﹒8%)教师教导(22﹒4%)课本(18﹒5%)呈现出校内不如校外,课内不如课外的态势。
我们村一位在新渡中心学校就读的学生李辉,成绩较好。他后来逢年过节和一些回乡探亲的小老板们一起打牌玩乐。李辉见他们个个是目不识丁,但每年在外当小包头都能挣个十来万元钱,心中羡慕不已,逐渐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成绩骤然下降。经父母和老师的多次劝说,他仍然坚持不读书以后照样可以挣钱照样活得潇洒的观点,最终放弃学业。我们学校像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想法的又何止他一人。
另一方面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同国内外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一时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落后腐朽的东西也乘机而入,如尔虞我诈、弄虚作假作风等污染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全民”经商热的出现,客观滋长了以权谋私、钱权交易、投机取巧、唯利是图、偷税漏税、走后门等不正之风。这
种社会的腐败现象,以它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和贯穿力影响了校园里的童心。因此,有些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困惑,以迷惘的眼光注视着社会和人生,这也是学校德育难以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学校德育与家庭影响的反差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目前我们的家教大致有这样两种倾向:一种是分数型。不少家长受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为升学、做官,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只注重分数,重智轻德,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绩,有的教孩子认字,让孩子背课文,给孩子讲解练习题,帮孩子写作文,有的请家庭教师,或送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有的孩子买课外辅导书,参考资料,竞赛题,不管质量如何,不知孩子是否看得过来,更不管价钱多昂贵,一律都买,就连价格昂贵的钢琴、学习机教也源源不断地送到学生手中。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等则问之过少。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另一种是溺爱型,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一个家庭中往往是二个或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似乎自己是天然的被侍候者。我们曾听到过这样一件事。问一个孩子你知道你妈妈最爱吃什么吗?孩子回答:“最爱吃鱼头一—因为每次她都不吃鱼肉,而是吃鱼头。”每个成人都体会得到其中苦涩的味道。我们学校有个学生叫叶伟,今年小学五年级,是个独生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他捧在手里疼。从小养成了说一不二的坏习惯,不管吃什么总要他先尝尝,吃腻了再留给家里人,看见什么好玩的东西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满足他,久而久之就成家中的“小皇帝”。有一天,奶奶七十大寿,客人未就座,他一见满桌子好菜,于是先迫不及待地用手抓吃起来,奶奶生气了说了一声:“孩子,像什么话?等会儿我拿碗盛给你!”话音未落,“啪”的一声,一桌子菜被孙子打翻在地。奶奶看着满地的酒菜,伤心地说:“孩子啊,奶奶爱了你十几年了,难道你爱我一天不行吗?”震惊中外的报道《夏令营中的较量》是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个最好的透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其一方面冲动、任性、缺乏自制力,一方面只要求别人爱自己,而想不到也不会爱别人,结果如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升中学》一文中说的一样,“薄情就会产生冷漠,冷漠会产生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则是残酷无情之源”。面对这样教育对象,学校教师感到德育的实效性难以体现,教育宗旨难以实现。
1﹒3学校德育与教育主体的自我实践的反差
有人对四所中学的三千名学生和二十名政治教师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作为德育工作主阵地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现状令人担忧。不愿学的有2701人,占90%;为了应付会考和升学考试的有2911人,占97%。为了接受教育和增长知识的有89人,占3%。认为思想政治课最不重要的有2608人,占87%,认为思想政治课为一般科目的有392人,占13%。没有一个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最重要,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大多数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不满意。热爱政教专业的有6人,占30%,14人懊悔当初选择了政教专业,占70%。上述调查材料虽然受“为应考而教”、“不考就不学”的应试教育影响,但不难看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面对变
化的时代和发展的社会,仍然相对滞后,存在着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第一是德育目标的设立,突出表现为“两多两少”,空洞的大道理多、具体实用、操作性强学生易于内化的少,陈旧呆板的多,既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切合中小学生实际和身心特点的少。在要求成人化、理想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能熟练地背诵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有关条文,但很少人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能流畅地列举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的有关内容,却很少有人对现实的经济生活有切身体验,有的不仅明显滞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甚至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矛盾。
第二是德育内容的配置,突出表现为八个字“配置失调,编排颠倒”。从现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来看,内容配置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初中阶段60%左右内容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优良道德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各占17%左右,心理素质教育仅占6%左右。而高中绝大多数内容属政治教育,其他内容占的比重极小,存在着严重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问题,在内容的编排上,也有很大的缺陷。如:初一年级思想政治课大纲所规定教学内容序列是:(1)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3)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4)发扬集体主义精神;(5)公民要自觉遵守纪律;(6)热爱劳动艰苦奋斗;(7)热爱科学勤奋学习;(8)尊重他人尊敬师长。这样编排已显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我们讲爱国主义教育时,总是不顾学生年龄特点,大、中、小学“一刀切”,试想一个连祖国也不懂的小朋友,怎样叫他去爱国,一个连自己父母也不爱的学生,怎么谈得上爱国。
第三是德育的方式方法,突出表现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德育必须育德、育心、育人,就应该注重用生动形象、学生喜闻乐观的教育方式,追求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教育艺术。我们现在仍然习惯用运动式、形式化、封闭的方式来进行德育。如三月份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清明节的大规模扫墓传统教育,红五月的革命歌曲大合唱大赛,刷标语做报告,开主题班会,诸如此类循环往复,阵势大收效小,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没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富有成效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国家把中小学德育重心放在价值观的教育上(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评价事物和自我行为对错、好坏、合理与不合理的整套标准体系)。而我们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评价社会及自我的能力,仍然侧重于具体结论的灌输上。这实质上一个重里还是重表,重本还是重末的区别。上述种种矛盾和反差表明小学生德育必须适应社会的探索相应对策,通过改革,使德育工作走出困境,对于这一点,各地德育理论研究者和学校德育工作者作了不少努力,就德育的性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德育基地建设等,提出了很好的改革意见。
2、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与对策
2﹒1加强法制,规范成人行为
前面已经提到现代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青少年学生作为德育的主要对象,但我们不能不正视在众多的成年人中,尤其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各级公务员身上所存在的行贿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腐败堕落等消极违法现象,还有全民经商热中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严重违法行为,可以说是多不胜数。而我们的小公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试想一下如果不严惩这些违法事件,要谈德育的实效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加强法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首要途径。
其次,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建立在社会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成熟和稳妥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了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不能不说与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建设还不完善有关。例如,有一位加拿大籍华人回家探亲,返期未到,却乘飞机先回加拿大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政府交税,尽了纳税人应尽的义务。而我们不管集体个体,千方百计的是想逃税,相比之下,可见一斑。看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稳定的思想道德规范,也是德育教育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和依据。
2.2明确目标,改革德育内容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片面地理解毛泽东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一指导思想,导致出现了根据政府、党派甚至个人的政治需要而不断改变学校德育内容的现象。这样做,不利于青少年基本的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是中小学德育的首要任务,也是主要目标。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让学生具有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体现德育的育人功能。
今天的中小学生正处在社会变革的伟大历史时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如果仍然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主旨,就背离了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应充分体现它的基本性和稳定性,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人类共有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应该侧重行为习惯,道德规范,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基本素质教育。德育应注重融理论阐述与实务操作为一体,要突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色。在德育探索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养成教育、审美教育、师德教育、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教育、德育方法等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深刻有益的探索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找回这门课程所失落的价值,重新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2﹒3不断改革,探索德育规律
德育过程的复杂性是人所共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比许多自然科学更为复杂的一门科学。不认真探索把握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仅仅凭着热情和经验是无法取得德育的大面积的成功的。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既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有关,又与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关。这里包含着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科学的客观规律,违背这些规律,德育必然会走向岐途。正出于这种考虑,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德育的科学研究。例如,前苏联的和谐教育模式,英国的体谅模式,美国的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为和交往模式等。这些道德教育模式的确立,大多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扎实的理论研究之上,并以丰富的调查和持久的系列实验的“爱的系列”教育模式等,这些都是德育科学化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能使学校和德育处于科学指导的状态中。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探索,大胆实验,改进德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认真研究和改革德育考试考核方法,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德育要求的,能促使德育为育人服务的考试制度。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探讨实际上已经描绘或显示了跨世纪中国学校德育的走向,已进入21世纪的中国学校德育至少将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一)德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
方向明确,机制具备,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实施者了。现代德育已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拥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同时,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其本身就应是本教科书,要具有人格的感召力,成为学生信服的楷模;此外,德育工作者还必须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德育的系统性
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要在进一步明确层次性和针对性的前提下,强化系统性。德育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为此,应把小学、中学、大学德育作为一个大系统来安排,要避免重复和各种资源的浪费。
(三)总结经验,使其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化
上文中所举的实践探索的事例仅是国内大量试验的一部分,其他部分还有待于发掘和总结。不过要避免推广
一、两种模式的做法,而要根据地区、民族的差异,选择可操作而有实效的模式,这将是未来学校现代德育工作面临的又一个实际而又迫切的问题。
(四)讲究方法,追求实效
将德育融合在各种教学科目中,其发挥的作用决不亚于直接实施的科目;而在各种教学中,加强认知结构和认知原则的解析和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五)超前思考,创设中国特色的“隐性德育课程”
一些国家的学校,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校内外有助于德育的各种活动,并通过校内外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环境、氛围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从而“润物细无声”,收到了显性课程无法达到的效果。由于条件限制,这类课程在国内尚未成气候,然而根据现有条件,摸索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隐性德育课程”的工作应尽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毅主编《班级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13-1242、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78-295
第五篇:《农村小学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2011实施总结
市级立项课题:《农村小学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2011实施总结课题主持人:桥头镇毛家沟小学薛国龙
《农村小学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011实施总结
本,我校课题组在上课题开题以来,坚持立足本地区实际,本着进一步培养我校学生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习惯,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创新思路、力求实效,使我校德育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了实效,使我校对德育工作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现将课题实施一年来的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摸清我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基本情况
本学期九月,我校课题组通过研究讨论制定了《学生德育水平问卷调查表》、《学生在家行为问卷调查表》、《家长对学生日常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表》、《学生伙伴观察问卷调查表》,通过对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德育认识水平较高,但学生对一些品德行为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德育工作方法、形式比较单一,没有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德育工作方法不能适应新事物、新问题的要求,其结果就是导致高年级学生中不良品的行为的人数明显增多,教师教育效果不佳。同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校时的表现和在家的表现是截然相反的,甚至有些家长抱怨孩子在家里难管不听话。由于我校地处山区,许多家长忙于生计,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品德行为疏于管教,也是造成学生在思想上有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们发现,越是到高年级,孩子越受班里群体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或是积极地、或是消极的。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孩子的文化精神生活资源还比较缺乏,学生基本上还是依赖于影视,而同时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影视的内容同时也是成人收看的范围,基本上没有加以筛选。这就造成了暴力、凶杀等对孩子们心灵的影响。
二、尝试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
1、针对孩子们的这些情况,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觉得自身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尤其是对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了解较少或不够重视。为此,课题组成员的老师利用业务自修时间进一步学习了相关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使自己在后续工作中对学生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2、针对调查结果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认为新时期做好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教育,单靠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得到教育,为此学校依靠少先队积极开展了“向老师送上一束鲜花”、“美化校园美化教室”、“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少先队建队日活动”、“踢毽子比赛”、“跳绳比赛”等文体活动。通过对活动后的反思,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活动是形式,主体是关键和灵魂,将相关主题融入到相关的活动中,才会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落到实效,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踢毽子比赛,我们也可以将集体主义、学会坚持、拼搏就是胜利等相关主题融入其中。
3、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我校一直对学校安全工作和安全教育十分重视,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月一次的全校安全教育,内容包括防火、交通安全、日常安全常识等。今年我校又开展了法制主题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从小就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同时,我们看到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反映到学校中就是:学生家长、老师对学习成绩也是越来越重视,这就造成学生压力日益加重。但是学生的智力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学生的智力发展有不同倾向,学生的智力发展有早晚。这就难免会对一些在学习中不太理想的同学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为此我们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在主题班会中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教育,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同时我们全校也达成了一种共识:对于确实在智力上发展比较缓慢的同学要善待他们,不对他们的学习提出过高的要求,减少了学生的伤害。
4、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了进一步搞好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教育,学校
制作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等喷绘标语等。将传统文化《弟子规》、《三字经》等放入学校的宣传栏,供学生背诵,一些班级还专门开设了内容为《弟子规》、《三字经》的校本课程。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载体更加丰富。
5、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活动。本学期我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建立各班学生家长联系通讯录,可以随时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行为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家时的表现。同时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班主任、任课老师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向学生比较翔实的反映了学生基本情况,了解了学生在家的表现,并经行了教育方法的探讨和交流。通过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有了更有力的支持。
三、一些初步的结论:
通过本的一些实践工作,课题组成员认为要做好新时期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坚持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确保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根本保证;
2、坚持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加强和锻炼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3、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关键;
4、丰富学生的校内和校外健康文化生活是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保障;
5、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联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桥梁;6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是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钥匙;
7、改进和创新常规教育是激发学生向上的重要环节;
8、优化和改进学生品德思想行为评价是学生进步的重要保证;
9、进一步弘扬普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培养自信、自尊中国人的甘泉。
四、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思路
我们现在得出的这些结论还是比较肤浅的,在下一阶段,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
将上述观点进一步贯彻到我校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我校的德育工作真正结出丰硕的果实。同时我们认为创新我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不止这些,一定还有更多好的方法和和途径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此外社区(村委会)教育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我校乃至农村地区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阶段进行相关的探索。
《农村小学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011实施总结
桥头镇毛家沟完全小学
2011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