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重在实效性(推荐)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重在实效性
一、弘扬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为教师,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树立自己的“中国梦”,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我们坚持做到突出“一个主题”,开展好“十种活动”。
“一个主题”――中国梦教育梦:在校园的布局中有意识随处突出爱国主义主题,校园建筑中有“知恩亭”“德馨亭”“万里长城浮雕”“汉白玉方形旗台”“伟人雕像”“校园爱国书简”“唐风宋韵诗词路”“诗书小品”等,处处营造和谐、积极、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时时构建文明、洁净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十种活动”:讲一个感恩的故事,说一个感恩的理由,看一部感恩的电影,唱一首感恩的歌曲,诵一首感恩的诗文,荐一篇感恩的美文,献一句感恩的话语,写一篇感恩的文章,做一件感恩的事情,寄一份感恩的书信。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多方位的活动,使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情感、认知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二、实现课内课外的联动,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要突出课堂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地位,一要尽快纠正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抓学生的成绩,不管学生的思想,甚至认为教好学生成绩是自己的事,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那是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的事的错误认识;二要实现课内课外的联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文、理、活动类的多个学科,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作为学科教学中的应有之义。三要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各个活动之中。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在国旗下对学生进行演讲教育;“清明节扫墓”,在烈士墓前进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教育;“感恩报告会”,对学生进行感恩、知恩、报恩的教育;观看大型体育比赛赛事,金牌举起,国旗升起,国歌响起时,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教育以及为国争光的教育。通过各项活动,使他们懂得做一个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拓宽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开展德育骨干培训,注重德育工作交流。我们坚持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例会制度,进行德育工作布置反馈,开展德育理论学习、研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他们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政教处经常发布德育工作通讯,通报学校德育工作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德育工作中的好人好事,评选优秀德育论文,提高德育队伍的工作水平。
2.完善班主任的量化考核和年级组长德育工作评比制度。我们修定了《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在中小学实行德育评比,星级班级、文明班级、诚信班级,德育处进行评估验收,从而调动各班级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加强对班主任德育工作过程的考核,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改进。
3.做好传帮带工作,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培养。平时注重和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培养和指导,指导年轻班主任逐步熟悉班级德育工作,并且要求新班主任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做法,使新班主任尽快适应学校班级的德育工作。
4.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撰写。学校每期要求全体教师写一篇德育工作经验交流的心得论文。学校组织进行报告交流,评选优秀的德育论文,年终编入学校论文集,进行表彰奖励,并且作为年终考评的加分内容,以此调动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充满波折的工程,我们一定要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必须持之以恒,树立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勇气,长期抓,抓长期;及时抓,抓及时。将德育教育引领到家庭、社会,构筑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教育的防护墙,有序衔接中小学教育,走出教育小循环,进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大循环。形成全社会都参与抓的合力,才能真正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第二篇: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方案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课题研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早在党的十五大我党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九届人大在修改《宪法》时,将这一治国方略写进了新的《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我国的法制建设因此而再上新台阶。然而,相对而言,我国的道德建设则比较软弱,例如近年来社会上震动全国的大案要案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的产生不是因为不懂法,而是丧失道德。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思考到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先后四次讲到“以德治国”,由此推动形成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注青少年的德育问题成为社会的共识和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
以德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实施,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教”;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校”;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德育人”。总的来说,就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这是贯彻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学校德育工作也由此而赋予了历史的使命。
当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信息渠道的日益丰富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德育工作内涵的不断延伸,德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等)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青少年思想行为问题的多样化、特殊化、严重化等趋向),我们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其表现为德育管理的相对落后,如形式上的枯燥单调、方法措施上的简单滞后、质量效果上的差强人意,学校德育工作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是对我校既有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校的办学质量蒸蒸日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创造历史新高,不可否认我校的德育工作在其中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当然,像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内外两方面多重因素的冲击与困扰,我校的德育工作还面临着重重困难,德育的实效性亟待提高。
1、我校德育工作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包括:统筹安排不到位。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通盘考虑不
足。其导致学校德育职能不清、方向不明,各自为阵,效率不高;计划落实相脱节。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德育信息流通不畅,德育监管力度不够,德育各级工作者对困难的遇见性也不足,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出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局面;对外交流成效低。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德育管理者在重视程度与技术手段方面的欠缺,其导致学校外部环境优化与德育合力形成不足,影响了德育实效的提高。
2、外部环境给学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包括:社会不良媒体信息的猛烈冲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不可阻挡,网络技术在全社会的推广不可避免地使充满好奇心、但又不能完全明辨是非、自我控制的青少年拥有了轻易获得各种信息(包括不良信息)的手段,面对这样的诱惑,我们只能正确引导,不可能也不应该杜绝;各种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娱乐场所充满诱惑。功利主义是商品化社会的必然产物,我们的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面对这样的诱惑,还是需要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去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家教误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学校成员家庭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暴力倾向、溺爱、单亲、无人管教等等问题家庭所带来的问题加剧了学校德育的难度。我们不可能等到环境变好了在开展工作,只能通过我们的工作去改变环境,家教学校的培训工作必须有实质性的突破。
我校新时期德育工作就是要正视问题和困难,加以分析和解决,团结一致、提高认识、真抓实干,提高德育实效,为我校适应新年课程改革,实施优质教学战略,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扫清障碍、奠定环境基础、给予坚强保障。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对德育概念的重新认识。
任何概念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性学科,其概念的是广义的,它要求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现代德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要素,而它的实施则表现为学校德育管理,包括目标、决策、计划、组织、制度、指导、控制等元素或活动。
(二)对德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德育工作改革关键在于改进德育管理,其前提是管理者德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其中德育目标的科学定位至关重要,它必须切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在这方面,我国新的德育总体目标已给予了准确地阐述,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文明礼貌、人际和谐的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人;不怕挫折、心理健康的人;辩证唯物、进取创新的人;热爱祖国、政治合格的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都应遵循这个根本的宗旨。
(三)对德育实效性的重新思考。
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指德育工作要见到实际效果,也就是说要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通过扎实有效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全面提高。思考、探究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要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长期效应与近期效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既要当前效应,更要长远效应,即几十年后乃至终身的效果,既要“形于外”,更要“成于心”。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之关系,既要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影响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能动作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自觉适应社会环境,立志改造环境。三是德育总目标与分层次要求的关系,做到在总目标把握方向,分层次落实,逐步提高,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德育的实效性理解为只看眼前效果,只求“立竿见影”,不管以后如何,这是德育工作上的短期行为,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另一种是把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德育常规管理看作是“实”,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虚”,从而忽视、削弱和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观点是十分有害和非常危险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校此项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范围涵盖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坚持常规管理”和“探索以美育德特色突破”齐头并进的基础上,力求从整体上推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程,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的研究:
1、构建德育实效性的目标与评价体系。
2、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3、学校德育组织管理与队伍培训的研究。
4、德育创新方法系列的实践研究,包括:德育专题教育系列、学科渗透系列和特色活动教育系列的开发。
5、学校、家庭、社会大环境德育有效实施的研究。
6、德育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究与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这需要加强研究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注重研究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控。同时,采取调查法、问卷法、模拟测试法、文献研究法等,对研究内容作好过程资料积累,作好效果分析。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进程。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为2011年3月——7月,主要任务为:对我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反思、课题领导组的分工组成、课题方案的修订、开题的筹备与实施、课题研究督导制度的构建、子课题建档、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调查、德育队伍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等。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时间为2011年9月——2011年12月,召开开题大会;全面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特点、符合教规律、有实效、有推广价值的德育创新思路与方法,研究过程遵循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为2012年3月——2012年7月,对调查研究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对研究过程效果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果论文、召开结题大会。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德育新思路、新方法。
2、培养出一批德育骨干队伍。
3、形成较为完善的德育实效性目标管理与评价体系。
4、课题结题报告与子课题科研成果论文、德育工作案例集汇编。
5、构建较为完善的学校、社会、家庭德育网络。
6、开发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7、探索出结合新教材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员。
1、组长:单满文,学校德育校长;
2、领导组成员:学校团委、学生会负责人、级组长、部分骨干班主任。
3、课题研究成员:全体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
大新寨中学
2011.3
第三篇:浅谈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doc
目录
一、摘要………………………………………………………
2二、关键词……………………………………………………
2三、正文………………………………………………………
21、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分析……………………………
22、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与对策…
4四、参考文献…………………………………………………6
浅谈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它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行动,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任务。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反差、与家庭影响的反差、与教育主体的自我实践的反差等三个方面对德育实效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剖析。并从加强法制、规范成人行为;明确目标,改革德育内容;不断改革,探索德育规律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德育德育工作实效性德育规律隐性德育课程
德育工作,简单地说,就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它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德育教育的内涵很广泛,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德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的自觉行动,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任务。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使现实中的德育教育工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我想就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
1、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分析
1﹒1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反差
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和德育内容、方法不适应德育对象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表现在学校德育的感召力不如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渗透力,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作用不如社会侵蚀影响。出现了“5+2=0”效应(学生每周在校五天所受教育,被二天放假受影响抵消)。有统计表明:中小学认为对其思想品德影响最大的依次是:电视电影(26﹒6%)课外书(23﹒8%)教师教导(22﹒4%)课本(18﹒5%)呈现出校内不如校外,课内不如课外的态势。
我们村一位在新渡中心学校就读的学生李辉,成绩较好。他后来逢年过节和一些回乡探亲的小老板们一起打牌玩乐。李辉见他们个个是目不识丁,但每年在外当小包头都能挣个十来万元钱,心中羡慕不已,逐渐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成绩骤然下降。经父母和老师的多次劝说,他仍然坚持不读书以后照样可以挣钱照样活得潇洒的观点,最终放弃学业。我们学校像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想法的又何止他一人。
另一方面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同国内外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一时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落后腐朽的东西也乘机而入,如尔虞我诈、弄虚作假作风等污染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全民”经商热的出现,客观滋长了以权谋私、钱权交易、投机取巧、唯利是图、偷税漏税、走后门等不正之风。这
种社会的腐败现象,以它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和贯穿力影响了校园里的童心。因此,有些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困惑,以迷惘的眼光注视着社会和人生,这也是学校德育难以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学校德育与家庭影响的反差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目前我们的家教大致有这样两种倾向:一种是分数型。不少家长受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为升学、做官,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只注重分数,重智轻德,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绩,有的教孩子认字,让孩子背课文,给孩子讲解练习题,帮孩子写作文,有的请家庭教师,或送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有的孩子买课外辅导书,参考资料,竞赛题,不管质量如何,不知孩子是否看得过来,更不管价钱多昂贵,一律都买,就连价格昂贵的钢琴、学习机教也源源不断地送到学生手中。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等则问之过少。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另一种是溺爱型,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一个家庭中往往是二个或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似乎自己是天然的被侍候者。我们曾听到过这样一件事。问一个孩子你知道你妈妈最爱吃什么吗?孩子回答:“最爱吃鱼头一—因为每次她都不吃鱼肉,而是吃鱼头。”每个成人都体会得到其中苦涩的味道。我们学校有个学生叫叶伟,今年小学五年级,是个独生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他捧在手里疼。从小养成了说一不二的坏习惯,不管吃什么总要他先尝尝,吃腻了再留给家里人,看见什么好玩的东西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满足他,久而久之就成家中的“小皇帝”。有一天,奶奶七十大寿,客人未就座,他一见满桌子好菜,于是先迫不及待地用手抓吃起来,奶奶生气了说了一声:“孩子,像什么话?等会儿我拿碗盛给你!”话音未落,“啪”的一声,一桌子菜被孙子打翻在地。奶奶看着满地的酒菜,伤心地说:“孩子啊,奶奶爱了你十几年了,难道你爱我一天不行吗?”震惊中外的报道《夏令营中的较量》是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个最好的透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其一方面冲动、任性、缺乏自制力,一方面只要求别人爱自己,而想不到也不会爱别人,结果如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升中学》一文中说的一样,“薄情就会产生冷漠,冷漠会产生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则是残酷无情之源”。面对这样教育对象,学校教师感到德育的实效性难以体现,教育宗旨难以实现。
1﹒3学校德育与教育主体的自我实践的反差
有人对四所中学的三千名学生和二十名政治教师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作为德育工作主阵地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现状令人担忧。不愿学的有2701人,占90%;为了应付会考和升学考试的有2911人,占97%。为了接受教育和增长知识的有89人,占3%。认为思想政治课最不重要的有2608人,占87%,认为思想政治课为一般科目的有392人,占13%。没有一个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最重要,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大多数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不满意。热爱政教专业的有6人,占30%,14人懊悔当初选择了政教专业,占70%。上述调查材料虽然受“为应考而教”、“不考就不学”的应试教育影响,但不难看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面对变
化的时代和发展的社会,仍然相对滞后,存在着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第一是德育目标的设立,突出表现为“两多两少”,空洞的大道理多、具体实用、操作性强学生易于内化的少,陈旧呆板的多,既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切合中小学生实际和身心特点的少。在要求成人化、理想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能熟练地背诵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有关条文,但很少人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能流畅地列举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的有关内容,却很少有人对现实的经济生活有切身体验,有的不仅明显滞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甚至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矛盾。
第二是德育内容的配置,突出表现为八个字“配置失调,编排颠倒”。从现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来看,内容配置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初中阶段60%左右内容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优良道德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各占17%左右,心理素质教育仅占6%左右。而高中绝大多数内容属政治教育,其他内容占的比重极小,存在着严重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问题,在内容的编排上,也有很大的缺陷。如:初一年级思想政治课大纲所规定教学内容序列是:(1)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3)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4)发扬集体主义精神;(5)公民要自觉遵守纪律;(6)热爱劳动艰苦奋斗;(7)热爱科学勤奋学习;(8)尊重他人尊敬师长。这样编排已显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我们讲爱国主义教育时,总是不顾学生年龄特点,大、中、小学“一刀切”,试想一个连祖国也不懂的小朋友,怎样叫他去爱国,一个连自己父母也不爱的学生,怎么谈得上爱国。
第三是德育的方式方法,突出表现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德育必须育德、育心、育人,就应该注重用生动形象、学生喜闻乐观的教育方式,追求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教育艺术。我们现在仍然习惯用运动式、形式化、封闭的方式来进行德育。如三月份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清明节的大规模扫墓传统教育,红五月的革命歌曲大合唱大赛,刷标语做报告,开主题班会,诸如此类循环往复,阵势大收效小,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没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富有成效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国家把中小学德育重心放在价值观的教育上(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评价事物和自我行为对错、好坏、合理与不合理的整套标准体系)。而我们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评价社会及自我的能力,仍然侧重于具体结论的灌输上。这实质上一个重里还是重表,重本还是重末的区别。上述种种矛盾和反差表明小学生德育必须适应社会的探索相应对策,通过改革,使德育工作走出困境,对于这一点,各地德育理论研究者和学校德育工作者作了不少努力,就德育的性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德育基地建设等,提出了很好的改革意见。
2、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与对策
2﹒1加强法制,规范成人行为
前面已经提到现代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青少年学生作为德育的主要对象,但我们不能不正视在众多的成年人中,尤其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各级公务员身上所存在的行贿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腐败堕落等消极违法现象,还有全民经商热中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严重违法行为,可以说是多不胜数。而我们的小公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试想一下如果不严惩这些违法事件,要谈德育的实效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加强法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首要途径。
其次,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建立在社会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成熟和稳妥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了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不能不说与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建设还不完善有关。例如,有一位加拿大籍华人回家探亲,返期未到,却乘飞机先回加拿大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政府交税,尽了纳税人应尽的义务。而我们不管集体个体,千方百计的是想逃税,相比之下,可见一斑。看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稳定的思想道德规范,也是德育教育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和依据。
2.2明确目标,改革德育内容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片面地理解毛泽东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一指导思想,导致出现了根据政府、党派甚至个人的政治需要而不断改变学校德育内容的现象。这样做,不利于青少年基本的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是中小学德育的首要任务,也是主要目标。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让学生具有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体现德育的育人功能。
今天的中小学生正处在社会变革的伟大历史时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如果仍然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主旨,就背离了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应充分体现它的基本性和稳定性,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人类共有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应该侧重行为习惯,道德规范,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基本素质教育。德育应注重融理论阐述与实务操作为一体,要突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色。在德育探索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养成教育、审美教育、师德教育、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教育、德育方法等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深刻有益的探索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找回这门课程所失落的价值,重新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2﹒3不断改革,探索德育规律
德育过程的复杂性是人所共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比许多自然科学更为复杂的一门科学。不认真探索把握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仅仅凭着热情和经验是无法取得德育的大面积的成功的。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既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有关,又与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关。这里包含着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科学的客观规律,违背这些规律,德育必然会走向岐途。正出于这种考虑,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德育的科学研究。例如,前苏联的和谐教育模式,英国的体谅模式,美国的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为和交往模式等。这些道德教育模式的确立,大多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扎实的理论研究之上,并以丰富的调查和持久的系列实验的“爱的系列”教育模式等,这些都是德育科学化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能使学校和德育处于科学指导的状态中。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探索,大胆实验,改进德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认真研究和改革德育考试考核方法,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德育要求的,能促使德育为育人服务的考试制度。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探讨实际上已经描绘或显示了跨世纪中国学校德育的走向,已进入21世纪的中国学校德育至少将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一)德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
方向明确,机制具备,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实施者了。现代德育已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拥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同时,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其本身就应是本教科书,要具有人格的感召力,成为学生信服的楷模;此外,德育工作者还必须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德育的系统性
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要在进一步明确层次性和针对性的前提下,强化系统性。德育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为此,应把小学、中学、大学德育作为一个大系统来安排,要避免重复和各种资源的浪费。
(三)总结经验,使其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化
上文中所举的实践探索的事例仅是国内大量试验的一部分,其他部分还有待于发掘和总结。不过要避免推广
一、两种模式的做法,而要根据地区、民族的差异,选择可操作而有实效的模式,这将是未来学校现代德育工作面临的又一个实际而又迫切的问题。
(四)讲究方法,追求实效
将德育融合在各种教学科目中,其发挥的作用决不亚于直接实施的科目;而在各种教学中,加强认知结构和认知原则的解析和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五)超前思考,创设中国特色的“隐性德育课程”
一些国家的学校,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校内外有助于德育的各种活动,并通过校内外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环境、氛围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从而“润物细无声”,收到了显性课程无法达到的效果。由于条件限制,这类课程在国内尚未成气候,然而根据现有条件,摸索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隐性德育课程”的工作应尽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毅主编《班级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13-1242、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78-295
第四篇: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容提要:指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高耗低效。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谈了自己的观点和工作中的具体操作:
一、在具体实施德育工作时要构建目标系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注重从基础性、可操作性两个方面论述初中阶段德育要达到的目标;
二、选择务实、有效的德育方法。通过学科育人、情感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集体育人等方面的阐述,使德育工作全面开展,多方渗透;
三、建立管理体制。正确的评价导向是如何开展德育工作的动力,建立管理体制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保证。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工作、目标、体制
学校德育工作高耗低效。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德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工作难度加大了;另一方面,学校自身在德育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德育管理机制的运行等方面还很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近年来,我校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把德育工作建设成为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可以调控和评估的一项工作,开展了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一、构建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系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打好基础为着眼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摆到中心位置上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制定方向一致、层次清楚、上下衔接、明确具体的目标系统,并把目标按照层次和序列进行划分,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依据明确的目标运行。在制定目标时,注重体现以下原则。
1、注重体现基础性
初中阶段都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 要着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把目标定位在“社会要求每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做到的”层面上,这并不是降低德育要求,恰恰是激励学生经过追求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剖析以往养成教育的众多误区:教师将养成教育仅仅看成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只看到训练之前的学生行为和训练后的学生行为,他们关心的是“外化”部分。更多的是认为养成教育是要求学生怎么说话,怎么做事,只要学生学会“这么说”、“这么做”就行了,至于学生愿不愿意这么说,这么做,在什么时间、地点会这么说、这么做或不会这么说、这么做,说与做的质量高不高、能力强不强,有没有形成习惯则少有人过问。这种不管学生意愿,不解决学生外在行为规范与学生认识差异之间的矛盾,只抓表,不治本,只追求一时一地某一方面达到硬性规定的要求,不考虑科学训练,养成良好习惯的做法,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道德形式主义”,即使部分学生于外在约束下遵守道德规范,由于没有成为自己真正的内在需要,一旦脱离实际,就会离开正确的道德轨道。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保证《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到位,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为目标,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及行为习惯几个方面制定适合我校学生的德育目标序列,并力求突出其基础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采取低起点、小步子,抓早、抓实、抓小的方法,找准突破口,每个时期突出一个重点,逐个突破。
在抓爱国主义教育的养成训练中,我们首先从继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入手,使学生知道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的文明礼仪有哪些,具体实施《礼仪常规三十条》,让学生从爱老师、爱学校、爱父母、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等一步步做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注重体现可操作性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走科学化之路,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于笼统、求全。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循序渐进。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
首先,目标要适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分层次”、“弥性目标”。在具体班级操作时,要求教师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共同要求;又不忘对个别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并适时给“差生”“吃小灶”。在制定适度目标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降低或抬高要求;二是要全面兼顾,防止偏废。
其次,要眼中有学生。就是把学生看成教育的出发点、着眼点和归宿,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个别差异,调动主体积极性,从而促进内化进程,提高内化效果,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
第三,方法要科学。注意形式多样,喜闻乐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的年级、班级,不同的学生、课型、时间、地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二、选择务实、有效的德育方法
当前,德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呆板陈旧。不考虑学生实际,只凭主观愿望,使学生处于“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被动地位;二是华而不实。采用突击搞活动、办展览、造声势的办法,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改革德育方法必须从摒弃形式主义和成人化入手。在德育工作中,辩证地处理好强化与淡化的关系。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德育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要淡化教育的痕迹,淡化教育者的教育形象,让学生感到教育可信、可接受。在选择教育方法时,我们首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德育民主,听取学生意见,根据学生的现状选择德育方法,增强学生集体的凝聚力和对德育方法的认同感,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是坚持正面说理教育,发挥榜样作用。在说理时做到观点鲜明,事实充分,有吸引力、感染力,并允许和提倡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即使是不正确的,要求教师仍采取平等的方式循循善诱,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在榜样的选择上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典型,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起来更容易。第三,在整体性要求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教育多种途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既注意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又能使其产生互补作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运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科育人
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课堂,应高奏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同时,要求文科抓结合,理科抓渗透,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德育学科分计划。教学教研时,把学和教材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渗透德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评价上,把能否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融于一炉,作为备课、听课、评课的重要内容。在评选表彰优秀教师、职称评价时,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作为必要条件。
2、情感育人
在德育实践中,只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动机,重视道德观念的内化,就能取得德育的整体效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入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的爱国行为。要求师生在交往中,教师要时时处处关怀学生,让学生感受真情,在感受爱中培养爱。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视、教育影片,欣赏爱国主义歌曲等。
3、活动育人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育人。成立校园之声有线广播电台,播送校园新闻,表彰好人好事,充当德育的“喉舌”;设置宣传橱窗,展示学生的文笔和丰采,讴歌时代精神。开展“告别不良行为,争做文明学生”大型系列活动;各班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礼仪常规》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
4、环境育人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学校对校舍的绿化、美化都做好规划。从校门口的题词到教学楼顶上的校训,教学大楼内更是一本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每间教室内都有国旗、班训、名人名言、爱国人士的头像,教学楼的外墙上有“三个面向”、伟人像等。学生们处身于此,极易产生强烈的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和欲望,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此外,校园里近二百米的围墙上,精心地绘制了艺术体操、体育项目的图案,宛如一条“艺术长廊”,意在引导学生们强身、健美、热爱生活。校园的绿化采用“园林式”结构,占可绿化面积的95%,让鲜花和绿色布满校园。每到春、夏,燕子归来,蝴蝶翻飞,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鸟儿都来“光临”校园,与师生们共享美好的生活,校园便是学生们美丽的家园、生活的乐园,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这无声的教育,感受美的熏陶。
5、集体育人
构建网络,形成合力,由单渠道平面式教育转化为多渠道立体式教育是我们的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沟通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育人作用。由此,我们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开办“流动家长学校”,每年的三月、九月,由学校组织教师送教到学生家庭,宣传德育重要意义,取得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
三、建立规范有序的德育管理体制
首先,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提高对德育意义的认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并定期对德育过程和成果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在评价时,主要采取:
一、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把学生平时表现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三、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家庭评价相结合;
四、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其次,明确领导的职责和分工,设置合理的德育机构,把德育工作的成效列入教师考核内容,作为评先进、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成立政教处,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班主任的选择上,注意选择责任心强,有德育经验的老师,把基层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在教师的评价上,实行德育一票否决权,德育工作不过关的年末不评优、不评先,取消效益奖金。第三,促进良好的校风建设,优化社会育人环境,针对学校独生子女多的特点,我们从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生活能力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精神入手,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抓好这方面的工作。针对家长怕麻烦,怕耽误时间,我们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17条》、《中学生礼仪常规》印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有明确的检查尺度。通过这些方法,促进了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克服了懒惰、依赖思想,并从学校生活中理解了父母,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促进了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和良好校风的形成。
由于我校不断转变德育观、人才观,把德育工作当作一项硬任务来抓,构建了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选择了务实有效的德育方法和建立规范有序的德育管理机制,故而切实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第五篇: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整体优化,实现“活力学生”的培养目标,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近日,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召开了新学期德育工作会议,会议由谢善英副校长主持。
会议首先学习《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关于成立学校德育处的决定》,为确保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决策和实施。学校自上而下设立机构,逐级负责,进行链条式管理,形成了一体化的德育管理网络,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
紧接着,与会教师共同研讨我校2010年下半年德育工作思路及各条线工作,在交流讨论中,大家围绕着新学期学校德育工作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围绕着班级管理工作和学校“好习惯行动”、“四好教育”、“文明班级”的评定等内容,踊跃发言。既有经验交流体会,也有困惑问题求助;会场气氛热烈。
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丁土根校长全面概括了过去一学期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倡大家都能在平时的工作中融入德育教育,从常规抓起,把德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充分发挥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培养人才,先成人再成才。一个大写的“人”字,实际上是“一撇”加“一捺”,其实就是品德加才智,两者缺一不可。我校德育工作将坚守以人为本,把德育工作做实,努力构建“和谐校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