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思考
卢氏县木桐中学:罗青魁
2012年5月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央领导同志关注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到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人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一个“难”字,道理难讲清,活动难开展,学生难听进,水平难提高。但我们迎难而上,敢于克服,我认为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发挥其德育功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要通过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课上的更好。”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它是对学校进行思想教育的最直接的渠道。
1、寓思想教育于基础知识教学之中。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教学时统一的,思想教育必须以讲清基础知识为基础,基础知识教育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既要反对脱离基础知识的空洞说教,又要反对只抓“双基”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
2、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的同时,紧密联系实际,注意补充新事例,新材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师们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像党的十五大内容,国家的最新建设成就及本省、市的建设成就等等,都要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进行补充。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并且思想教育性也加强了。如何用录音、幻灯、录像等电教媒体,借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实验法;运用图片、图表、漫画等手段,提高教育效果。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其德育功能。思想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自我教育形式。即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例如:香港回归期间,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抢答赛,针对学生浪费问题,举办“反浪费展览”等活动。二是“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教育活动,借助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学生,“请进来”,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或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邀请有关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如请公安部门进行法制专题讲座,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等。“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到农村或工厂参观、调查、写心得体会等活动。
二、抓好学校德育教育。
党的十五大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当前市场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加之现代化社会所出现的道德价值、原则、规范的多元化影响,在社会精神生活一些领域中出现了“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并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和严重冲击,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抓好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我们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1.立足传统道德,汲取外来先进成果。
(1)正确对待传统道德。首先,要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道德中忠君,男尊女婢,厌恶劳动等糟粕无疑要予以批判、克服和清除,而对于正直、善良、谦虚、勤劳、尊重长辈、互助友爱、拾金不昧等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传统美德则要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使其自身放射出灿烂之光,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和学校实际,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抓好传统美德教育。其次,要突波局限有所创新,赋予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常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来自律律人,教育子孙后代,我们的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害人上,还应教育学生与人为善为他人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应将其更好地改为“害人之心不可有,爱人之心不可无”;不应停留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与“粉身碎骨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与谦的“忠”这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在今天“忠”有了新的含义,应该像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那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竭力。
(2)正确对待外来思想道德文化。在我国改革开放条件下,要正确对待我刚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相互渗透和撞击。一方面,对待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个人第一,损人利己等腐朽思想,我们必须予以批判。要立足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发扬和再造之,壮大自己的根基以抵御外来思想道德文化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对于资本主义思想道德文化中先进文明成果也要加以借鉴和吸收。
2、立足行为养成,促进知行统一
首先,要立足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本身就包含着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有许多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具体体现,它体现了国家对学生行为的统一要求,既是我们教育和管理的依据,又是对学生自我约束的准则,我们的道德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要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重知行统一。在活动中得到贯彻落实。我们的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团结和引导青少年进步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深入开展“希望工程”和“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义务劳动,植树活动,敬老活动,普法活动等等,要把这些有益的活动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并力戒形式主义使活动扎实开展,我们比仅仅是要防范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去利用学生的力量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抑制不良的行为,通过活动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美好精神的熏陶。
三、抓好师德教育,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思想品行的培育者,塑造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正在成长发展中的每一个学生,几十年来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园地上辛勤地耕耘,为四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但也不可否认,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不正之风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和间接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家长、社会中的形象,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师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只有言传身教、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
1、师德规范要有意。既教师应该经常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教师”,无论是在三尺讲台上,还是平时在与学生相处中,均要自觉地,同时交替地扮演者各种属于教师工作范畴的角色,不放过任何机会去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义务,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每个学生中去。
2、师德教育贵在自觉。就是教师注重言传身教,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就是在“无意”中教育学生。学校中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他们朝夕和学生在一起,老师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等都在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生活习惯,也会对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有时一个眼色,一个微笑,有时一个动作,一个姿势,均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语言,直接、间接、形象地对周围的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求老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教师”的形象,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要求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三育”观念——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育人;学校无空白,处处育人。使全体教职工都能进一步认识“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重要性,在“教书育人”活动中都能够自觉做到“四联系”:联系国家,联系社会,联系学校,联系自己,努力实现三个“自我”,自我摆正——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我对照——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清除自己身上的“病灶”,自我净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
总之,进行德育工作是多方面的,家长、老师、集体、自我教育能力、课外阅读、伙伴交往等诸因素都在影响学生成长,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诸因素不应代替,而应协调,教育者应该组织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进行学校德育建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求实、求美、求乐、求知、求变的“五求”道路问题。应在适应学生的过程中提高学生,适应是手段,提高是目的。为了提高,先要适应,不断适应,不断提高,循环往复,才能做到芝麻开花节节高。
第二篇: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
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长江
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做人”、“爱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为育人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应该引起全校的高度重视与关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经济信息全球化,扩大对外开放,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何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们要深刻思考的课题。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道德水准不能降低,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爱国爱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的发展不能慢,要指导学生思想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有如下思考:
一、责任是德育工作的基础,“爱”是德育工作的动力。
学校德育工作既应有静态的晓之以理,更应有动态的品德践行,既要有理论说教,又要有具体要求。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加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领会道德的含义,体会到形成正确思想和良好的形为习惯与思维习惯的重要性: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好的行为与思维习惯就会多一份理性与自信、多一份规范和秩序,多一份他人的敬重与支
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持,多一份成功的铺垫与机遇。学校的德育主要表现对学生思想引导、习惯养成、行为规范等具体、细致的工作之中,德育是心灵的碰撞、心灵的唤醒、更是心灵的交流,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才能将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德育环境。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积极倡导构建绿色校园文化,营造温馨校园环境,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启迪人:为学生创造一方健康成长的沃土,给学生擎起一片施展才华的蓝天,让每棵花草带微笑,每面墙壁会说话,每句名言会示意,使每个景点都成为能熏陶感染的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给学生启迪人生、规范言行、开启智力、美化心灵、暗示潜能、铸炼意志、陶冶情操,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促进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发挥教师和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事,而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德育要求与特色教育主题,使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常态化、普及化、系列化。要做到“人人重德育、天天讲德育、课课有德育、处处显德育”,使学生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熏陶,人格精神的提升、思维智慧的启迪。
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要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学校德育工作要避免只讲大道理,空洞说教,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实际事例,看到的,闻到的,从日常生活出发,运用崭新的教育手段,辅以
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鲜活的事例,形象生动地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主要内容应具体化。
学校德育工作要抓主线、促全面。进行“六个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习惯养成教育、道德法纪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六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苦乐观。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六个热爱”:热爱党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热爱环境; 树立“六种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继承与创新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责任与质量意识、效率与效益意识、自主与发展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豪感;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关注世界发展,增强竞争危机感。
学校德育工作成功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认识到学校德育的重要性,要通过各种各类活动达到延伸德育时间,拓宽德育空间,抢占德育阵地,增加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优良的学习品质,以及举止文雅的形态、勤奋果敢的态度、乐观自信的精神、自主自立的能力、宽容豁达的性格、爱国忧民的情感、实事求是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
学校德育工作要做到“六结合”:将常规培训与活动开展相结合,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严格要求与激赏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广播宣传与板报专栏相结合,有声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途径、规律,构建新时期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新人才而努力!
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第三篇: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党中央和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以至全社会反复强调的重要工作。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的若干意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公共理论课教育也作出了重要的批示和讲话。为此,认真学习和领会文件的精神,切实抓好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结合我校的情况,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的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对我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校从八七年创办为中专学校以后,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书育人、“两课”建设,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参与学校管理,对学生进行《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综合测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维护学校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同志对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德育教育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也需提高;德育教育本身在内容、方法、途径总体上还缺乏新的思路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对此,必须引起全校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使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我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
1、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教育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判断和分析问题,不断增强道德自律能力,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2、要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校特点,开足开齐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由教务科组织实施教学;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由学生科统一安排;涉及聘请校外的德育教育人员由办公室具体协调联系。
3、要对“两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所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中心内容,使学生重点掌握邓小平同志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观点,关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观点,关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观点,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观点,关于“一国两制”的观点等。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4、“两课”教师要加强对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并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进一步抓好新时期我校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
1、教师应自觉地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已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教书是为了育人,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的政治观念、思想作风、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影响很大。因此,每一个教师在认真钻研本专业业务知识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科学的理论,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把它渗透到课程和学科中,将德育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
2、广大教职工的工作态度、思想感情和职业道德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每个教职工要严格要求自已,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积极主动地为教学服好务,自觉给学生做出榜样。
3、坚持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大管理措施,严格校纪,把教育的目标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日常行为等各项管理制度中去,使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规范化、系统化。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测评制度,严肃课堂纪律,杜绝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文明教室、文明班级活动,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早操、教室、宿舍卫生、生活秩序、组织纪律进行检查评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管理,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讲究卫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4、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生产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青年学生经常地接触社会、接触工农,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教务科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团委、学生科也要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建校劳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各部门要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勤工俭学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通过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使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5、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努力形成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民族优秀文化,抵制低劣、粗俗的非理性文化。要搞好学生社团工作,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和活动场所的管理,清除校园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各职能部门要对文化娱乐、社团活动进行审查和把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良好文化知识素养,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平,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
6、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集体主义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生科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深入进行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使他们真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自觉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7、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要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思想文化、道德传统融入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勤奋节俭、尊师敬老、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勤学不倦的高尚品质。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创业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牢记“两个务必”思想,在生活不断改善甚至比较富裕的条件下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8、要加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四、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学校德育队伍建设
1、德育队伍建设要继续坚持“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基本原则。当前,我校“两课”教师不足,专职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政工人员也与教育部门要求达到的比例差距较大,学校将采取措施,尽早配齐德育工作人员。
2、加强对兼职“两课”教师的管理。教务科要根据实际需要制订“两课”兼职教师管理考核和聘任制度,聘任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关心热爱学生工作的管理干部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要相对稳定,尽职尽责。
3、建立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增强德育队伍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学校每年要召开一次德育工作
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对工作成绩优异的要给予表彰奖励。上级各部门评选和表彰的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团干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等都应作为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4、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特点和任务,开展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动,把广大学生吸引到自已周围,成为党联系、团结、教育青年学生的重要纽带。
五、进一步完善新时期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增加德育经费投入
1、学校德育工作事关民族未来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学校党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学校各级党组织都要重视和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行政系统要将德育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担负起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职责,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
2、要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要建立德育的检查评估制度,在执行岗位职责的综合性考核工作中,要明确德育的量化指标。
3、教师评定职称、干部晋升职务时,要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情况作为晋级的一项重要依据。
4、要增加经费投入,设立德育教育基金会。要依照上级规定的按学校事业费和学生学杂费的4%比例投入德育经费,主要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军事训练、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德育专职队伍的培训提高、社会考察与调研、德育科研、图书及音像资料、学生课余社会实践、大型德育活动以及德育人员教育和其它德育工作。
第四篇:浅谈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doc
目录
一、摘要………………………………………………………
2二、关键词……………………………………………………
2三、正文………………………………………………………
21、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分析……………………………
22、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与对策…
4四、参考文献…………………………………………………6
浅谈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它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行动,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任务。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反差、与家庭影响的反差、与教育主体的自我实践的反差等三个方面对德育实效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剖析。并从加强法制、规范成人行为;明确目标,改革德育内容;不断改革,探索德育规律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德育德育工作实效性德育规律隐性德育课程
德育工作,简单地说,就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它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德育教育的内涵很广泛,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德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的自觉行动,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任务。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使现实中的德育教育工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我想就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
1、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分析
1﹒1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反差
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和德育内容、方法不适应德育对象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表现在学校德育的感召力不如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渗透力,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作用不如社会侵蚀影响。出现了“5+2=0”效应(学生每周在校五天所受教育,被二天放假受影响抵消)。有统计表明:中小学认为对其思想品德影响最大的依次是:电视电影(26﹒6%)课外书(23﹒8%)教师教导(22﹒4%)课本(18﹒5%)呈现出校内不如校外,课内不如课外的态势。
我们村一位在新渡中心学校就读的学生李辉,成绩较好。他后来逢年过节和一些回乡探亲的小老板们一起打牌玩乐。李辉见他们个个是目不识丁,但每年在外当小包头都能挣个十来万元钱,心中羡慕不已,逐渐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成绩骤然下降。经父母和老师的多次劝说,他仍然坚持不读书以后照样可以挣钱照样活得潇洒的观点,最终放弃学业。我们学校像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想法的又何止他一人。
另一方面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同国内外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一时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落后腐朽的东西也乘机而入,如尔虞我诈、弄虚作假作风等污染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全民”经商热的出现,客观滋长了以权谋私、钱权交易、投机取巧、唯利是图、偷税漏税、走后门等不正之风。这
种社会的腐败现象,以它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和贯穿力影响了校园里的童心。因此,有些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困惑,以迷惘的眼光注视着社会和人生,这也是学校德育难以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学校德育与家庭影响的反差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目前我们的家教大致有这样两种倾向:一种是分数型。不少家长受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为升学、做官,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只注重分数,重智轻德,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绩,有的教孩子认字,让孩子背课文,给孩子讲解练习题,帮孩子写作文,有的请家庭教师,或送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有的孩子买课外辅导书,参考资料,竞赛题,不管质量如何,不知孩子是否看得过来,更不管价钱多昂贵,一律都买,就连价格昂贵的钢琴、学习机教也源源不断地送到学生手中。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等则问之过少。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另一种是溺爱型,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一个家庭中往往是二个或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似乎自己是天然的被侍候者。我们曾听到过这样一件事。问一个孩子你知道你妈妈最爱吃什么吗?孩子回答:“最爱吃鱼头一—因为每次她都不吃鱼肉,而是吃鱼头。”每个成人都体会得到其中苦涩的味道。我们学校有个学生叫叶伟,今年小学五年级,是个独生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他捧在手里疼。从小养成了说一不二的坏习惯,不管吃什么总要他先尝尝,吃腻了再留给家里人,看见什么好玩的东西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满足他,久而久之就成家中的“小皇帝”。有一天,奶奶七十大寿,客人未就座,他一见满桌子好菜,于是先迫不及待地用手抓吃起来,奶奶生气了说了一声:“孩子,像什么话?等会儿我拿碗盛给你!”话音未落,“啪”的一声,一桌子菜被孙子打翻在地。奶奶看着满地的酒菜,伤心地说:“孩子啊,奶奶爱了你十几年了,难道你爱我一天不行吗?”震惊中外的报道《夏令营中的较量》是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个最好的透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其一方面冲动、任性、缺乏自制力,一方面只要求别人爱自己,而想不到也不会爱别人,结果如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升中学》一文中说的一样,“薄情就会产生冷漠,冷漠会产生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则是残酷无情之源”。面对这样教育对象,学校教师感到德育的实效性难以体现,教育宗旨难以实现。
1﹒3学校德育与教育主体的自我实践的反差
有人对四所中学的三千名学生和二十名政治教师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作为德育工作主阵地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现状令人担忧。不愿学的有2701人,占90%;为了应付会考和升学考试的有2911人,占97%。为了接受教育和增长知识的有89人,占3%。认为思想政治课最不重要的有2608人,占87%,认为思想政治课为一般科目的有392人,占13%。没有一个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最重要,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大多数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不满意。热爱政教专业的有6人,占30%,14人懊悔当初选择了政教专业,占70%。上述调查材料虽然受“为应考而教”、“不考就不学”的应试教育影响,但不难看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面对变
化的时代和发展的社会,仍然相对滞后,存在着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第一是德育目标的设立,突出表现为“两多两少”,空洞的大道理多、具体实用、操作性强学生易于内化的少,陈旧呆板的多,既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切合中小学生实际和身心特点的少。在要求成人化、理想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能熟练地背诵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有关条文,但很少人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能流畅地列举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的有关内容,却很少有人对现实的经济生活有切身体验,有的不仅明显滞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甚至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矛盾。
第二是德育内容的配置,突出表现为八个字“配置失调,编排颠倒”。从现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来看,内容配置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初中阶段60%左右内容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优良道德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各占17%左右,心理素质教育仅占6%左右。而高中绝大多数内容属政治教育,其他内容占的比重极小,存在着严重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问题,在内容的编排上,也有很大的缺陷。如:初一年级思想政治课大纲所规定教学内容序列是:(1)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3)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4)发扬集体主义精神;(5)公民要自觉遵守纪律;(6)热爱劳动艰苦奋斗;(7)热爱科学勤奋学习;(8)尊重他人尊敬师长。这样编排已显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我们讲爱国主义教育时,总是不顾学生年龄特点,大、中、小学“一刀切”,试想一个连祖国也不懂的小朋友,怎样叫他去爱国,一个连自己父母也不爱的学生,怎么谈得上爱国。
第三是德育的方式方法,突出表现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德育必须育德、育心、育人,就应该注重用生动形象、学生喜闻乐观的教育方式,追求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教育艺术。我们现在仍然习惯用运动式、形式化、封闭的方式来进行德育。如三月份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清明节的大规模扫墓传统教育,红五月的革命歌曲大合唱大赛,刷标语做报告,开主题班会,诸如此类循环往复,阵势大收效小,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没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富有成效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国家把中小学德育重心放在价值观的教育上(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评价事物和自我行为对错、好坏、合理与不合理的整套标准体系)。而我们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评价社会及自我的能力,仍然侧重于具体结论的灌输上。这实质上一个重里还是重表,重本还是重末的区别。上述种种矛盾和反差表明小学生德育必须适应社会的探索相应对策,通过改革,使德育工作走出困境,对于这一点,各地德育理论研究者和学校德育工作者作了不少努力,就德育的性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德育基地建设等,提出了很好的改革意见。
2、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与对策
2﹒1加强法制,规范成人行为
前面已经提到现代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青少年学生作为德育的主要对象,但我们不能不正视在众多的成年人中,尤其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各级公务员身上所存在的行贿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腐败堕落等消极违法现象,还有全民经商热中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严重违法行为,可以说是多不胜数。而我们的小公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试想一下如果不严惩这些违法事件,要谈德育的实效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加强法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首要途径。
其次,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建立在社会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成熟和稳妥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了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不能不说与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建设还不完善有关。例如,有一位加拿大籍华人回家探亲,返期未到,却乘飞机先回加拿大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政府交税,尽了纳税人应尽的义务。而我们不管集体个体,千方百计的是想逃税,相比之下,可见一斑。看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稳定的思想道德规范,也是德育教育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和依据。
2.2明确目标,改革德育内容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片面地理解毛泽东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一指导思想,导致出现了根据政府、党派甚至个人的政治需要而不断改变学校德育内容的现象。这样做,不利于青少年基本的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是中小学德育的首要任务,也是主要目标。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让学生具有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体现德育的育人功能。
今天的中小学生正处在社会变革的伟大历史时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如果仍然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主旨,就背离了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应充分体现它的基本性和稳定性,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人类共有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应该侧重行为习惯,道德规范,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基本素质教育。德育应注重融理论阐述与实务操作为一体,要突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色。在德育探索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养成教育、审美教育、师德教育、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教育、德育方法等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深刻有益的探索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找回这门课程所失落的价值,重新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2﹒3不断改革,探索德育规律
德育过程的复杂性是人所共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比许多自然科学更为复杂的一门科学。不认真探索把握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仅仅凭着热情和经验是无法取得德育的大面积的成功的。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既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有关,又与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关。这里包含着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科学的客观规律,违背这些规律,德育必然会走向岐途。正出于这种考虑,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德育的科学研究。例如,前苏联的和谐教育模式,英国的体谅模式,美国的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为和交往模式等。这些道德教育模式的确立,大多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扎实的理论研究之上,并以丰富的调查和持久的系列实验的“爱的系列”教育模式等,这些都是德育科学化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能使学校和德育处于科学指导的状态中。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探索,大胆实验,改进德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认真研究和改革德育考试考核方法,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德育要求的,能促使德育为育人服务的考试制度。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探讨实际上已经描绘或显示了跨世纪中国学校德育的走向,已进入21世纪的中国学校德育至少将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一)德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
方向明确,机制具备,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实施者了。现代德育已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拥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同时,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其本身就应是本教科书,要具有人格的感召力,成为学生信服的楷模;此外,德育工作者还必须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德育的系统性
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要在进一步明确层次性和针对性的前提下,强化系统性。德育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为此,应把小学、中学、大学德育作为一个大系统来安排,要避免重复和各种资源的浪费。
(三)总结经验,使其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化
上文中所举的实践探索的事例仅是国内大量试验的一部分,其他部分还有待于发掘和总结。不过要避免推广
一、两种模式的做法,而要根据地区、民族的差异,选择可操作而有实效的模式,这将是未来学校现代德育工作面临的又一个实际而又迫切的问题。
(四)讲究方法,追求实效
将德育融合在各种教学科目中,其发挥的作用决不亚于直接实施的科目;而在各种教学中,加强认知结构和认知原则的解析和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五)超前思考,创设中国特色的“隐性德育课程”
一些国家的学校,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校内外有助于德育的各种活动,并通过校内外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环境、氛围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从而“润物细无声”,收到了显性课程无法达到的效果。由于条件限制,这类课程在国内尚未成气候,然而根据现有条件,摸索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隐性德育课程”的工作应尽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毅主编《班级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13-1242、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78-295
第五篇:新时期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
新时期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
洪江市职业中专
易晓春
班级是学校的主阵地,班主任是实施德育工作的直接负责人。那么,班主任采用什么策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根据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积累,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仅供大家交流。
一
建设良好的班风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所依靠的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有差距大的教育作用。班主任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千方百计建设良好班风,始终使自己的班级保持经济健康向上的状态。一旦良好的班风形成,班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这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上台阶的第一秘诀。
二
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德育工作的实施者,班主任必须培养自己高尚的德育情操,树立良好的师表风范。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对学生最重要的一个影响源。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应当‘‘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利用中小学生“向师性”强的特点,以德立德,以行导行。如果教师只停留在道德说教上,言行相悖,表里不一,就会渐渐失去学生的信任,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所给予的教育产生怀疑,认为它虚假失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为人师表,做一位恪守道德和践行道德的人。
三 爱心温暖学生
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的纽带。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任何没有了爱的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的接受教师的教诲。“亲”的程度越深,师生心灵距离越近,交流的渠道就会越畅通,心里疏导工作就越容易取得效果。班主任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用用真诚的爱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优等生,不能掩饰他们的缺点,积极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努力使其达到卓越。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不能放弃他们,从思想上给予更多爱护,从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从学习给予更多帮助。教师要用爱心温暖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
理解尊重学生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能单纯采用说教灌输式,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只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和学生交流思想、知心交谈。对于有缺点的学生,决不能一味的训斥,伤害学生的自尊。老师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只有做到尊重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保证。
五 方式灵活多样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采用最多也最实用的方式是说服教育。班主任的说教要掌握“少而深”原则。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实际有的放矢,看准时机,击中要害。同时还要采取其他方式。如可以采用观看影视作品,阅读名人传记、进行辩论会、有奖征文等具有直观感性、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使其明是非、辨善恶、懂美丑。
六 坚持立体教育
班级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协同作战,要形成以班主任为中心的上有学校党团支部、政教处、下有学生,左有家长,右有社会的立体教育结构。班主任要在学校、社会、家长的配合下去引导学生,其中每一种教育因素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班主任的积极争取。班主任就是这支“协同作战部队”的主将。
由于笔者水平所限,对班级德育工作谈了谈自己的见解,里面定有不足之处。诚望教育界的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201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