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城镇学校“科研兴校”的意识越来越浓,各自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教师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声誉不断提升。但是,就我县多数农村中小学来说,教育科研工作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对此,笔者在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后,作出如下分析:
一、当前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不清楚。弄不清常规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区别,研究的东西价值不大。
2、目的不正确(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是为了在督导评估时有分值,属应付性)。
3、考虑不周,仓猝上马。勉强立了项,却无实质性的进展,形同虚设。
4、做了一些工作,但缺乏系统的整理,成果是零星的,不系统。
二、教育科研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
1、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没有把教育科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是片面地认为,科研工作是教育专家和城市学校的事,农村学校开不开展无关大局,照样可以办学教书。
2、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普遍不高,对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基本常识缺乏了解,不知道从何入手去进行教育科研。
3、农村中小学资料短缺,信息闭塞,直接影响到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4、由于教研机构人手少(一人兼职几科教研员),事务多(教研人员常抽调做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事情),更无专职理论教研员,因此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往往是无暇顾及,力不从心。
三、加强科研工作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1、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农村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操作常识,努力提高其教育科研素质和能力。使每位教师转变观念,明确农村中小学科研的性质特点,明确其主要是“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及问题的解决”,自觉地运用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教育科研实践,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探索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开拓创新等科研能力。
2、形成健全的教科研网络,建立健全全县教育科研管理体制。通过专业进修、举办培训、结对帮扶等形式,培养一大批专业知识巩固、熟悉教研、科研业务,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教师作为全县教研科研骨干,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以教研室、教科室为龙头,以学科中心教研组为中介,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为基础的四级教研科研网络。形成以行政为“主体”,以教研室、教科室(员)为“两翼”的分工负责的科研管理阵容。行政部门发挥领导、调控、保障作用;教科室(员)侧重于宏观领域的理论探索,体现出综合性、前瞻性,打破教育的封闭,把中小学教育放在社会大系统的宏观背景下考察,深入了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人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教研室致力于微观领域的操作实践,更多体现学科性、评估性的管理功能,对情况了解要细,指导要具体,要在教学领域中探微索隐,使宏观设想落到实处,把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学校要构建由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及课题负责人组成的三角形管理机构的框架。课题负责人起整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作用,专家起课题论证和指导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起课题鉴定和推广的作用。学校教科室、教研组、课题组是开展教研科研活动的基础单位,要实行教务处、教科室双轨管理,重点抓好本校承担的教研科研课题的研究,实施有效监控;教研组和课题组要形成核心,组织教师落实好上级教研科研机构布置的任务。
3、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科研队伍。一名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科研意识、科研素质、科研决策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对于学校成为科研型的学校、教师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呼唤着科研型校长队伍的崛起。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所领导的巴甫雷什学校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功,与他的教育观念以及他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无数事实说明,校长搞教育科研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培养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提高决策水平的过程。因此,校长要带头投身教科研,自觉依靠教育科研,抓示范、抓试点、作报告、开讲座,成为教育管理、教科研一身兼的“两栖人”,努力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工作重心向薄弱学校倾斜。教科研工作不但要为水平较高的学校锦上添花,更应为相对薄弱的学校雪中送炭,实施“教科研扶弱工程”。“教科研扶弱”就是通过教学研究活动,帮助一些薄弱学校在提高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教育科研要帮助薄弱学校解决一些重点问题,集中力量解决薄弱学科的问题。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巡回讲学、辅导,以推动薄弱学校学科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在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教材培训、专题讲座等教研活动时,尽可能把活动安排在这些学校,让这些学校的教师得到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这些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积极组织重点学校的教研组与相对薄弱学校的教研组开展对口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的辐射作用。
5、强化教育科研成果评估,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考核、奖励机制。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序运转,教研室、教科室应逐步建立和健全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定《学校教科研工作条例》、《学校教科研课题管理条例》、《学校教科研室工作职责及室主任工作职责》、《学校教育理论学习制度》、《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学校教科研管理条例》等,对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评估,对教师的教科研课题进行督查指导和考核评估,不断激发和强化教师的进取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县政府、教育局应设立教科研优秀成果奖,专门奖励有较高层次、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者以及有推广价值的教科研课题的研究者。应设立教研、科研优秀组织奖,专门奖励教研和科研工作开展较好且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中心教研组、教科室(组)。
第二篇: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
一、学校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层面的问题。
1.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事;中小学教师的理论不足,方法欠缺,不能搞科研。这是教育科研意识淡漠的具体体现。
2.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对教学工作无帮助,只要成绩好,升学率高,不一定搞教育科研。
3.教育科研无时间,无精力。
(二)操作层面的问题。
1.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分离,重结果轻过程(开题轰、过程空、结题松)。
2.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不足,理论知识方法相关知识缺乏。
3.把重点放在具体的教学问题上,对学生的发展研究不够。
4.把教学与科研分离。
5.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三)管理制度层面的问题。
1.学校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常规管理跟不上。
2.经费不足。
3.对学校教育科研缺乏宏观调控。
4.对科研业绩考核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
(四)教学研究的误区。
(1)课堂教学的研究落后于教育改革的发展。表现在追求短期效应,停留在表层研究,小改小革的研究活动较多。
(2)研究方法停留在经验性阶段。一般是听课评课,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停留在随堂教学的层面,多经验性的描述,少理论性的概括。
(3)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多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研究教材多,研究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的少,研究教法的多,研究学法少;研究教学程序多,研究课堂结构少;研究教和考的多,研究学的少;研究智力因素得多,研究非智力因素的少;研究智育的多,研究德、体、艺、美育的少;研究课堂教学的多,研究课外活动的少。
(4)教研活动的功能不强。因重结果的研究和研究的结果,轻研究过程和过程研究,研究方法单一,交流与反馈少,就缺少导向性。
(5)教研的封闭性强。由于教研环境的自我封闭,缺乏必要的教研交流,就必然导致信息单一和匮乏。
(6)教研者的知识、理论缺乏。仅有“一桶无源之水”的教师就只能应付教书。只输出不输入,观念又落后保守,不善于吸纳推广,无敏感性,有排他性,不仅不能搞教研甚至教学也难搞好。
(五)学校课题研究存在的误区。
重数量,轻成果;重形式,轻过程;重演绎,轻实践;重功利,轻实效。
因认识不足,教师对教育科研就不热情,甚至产生心理阻抗,排斥教育科研。因领导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的程度就不到位,对教育科研的服务就不到位,在教育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上就不到位。只有解决教育科研中的问题,走出教育科研的误区,才能研究好、指导好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我国教育科研的发展状况。
(一)优势。
1.科研管理意识得到了提高;
2.科研管理组织逐渐增多;
3.科研管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4.取得了一些成绩。
(二)不足:发展不平衡。
1.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急待提高。
2.科研管理体制需要逐步完善;
3.常规管理需要加强;
4.需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
5.管理手段需要更新。
三、我国教育科研的新定位
一方科技富一方人,一方文化养一方人,一方教育启一方民智。科技、文化都源于教育。教育科学技术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就是肯定他的基础地位和先导地位。21世纪的教育突破取决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突破。因此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教师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将成为共识。
四、正视目前县城教育科研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教育科研的意识不强。
领导教师的片面认识:一是教育科研高不可攀;二是教师的神秘感、深奥感、恐惧感、功利性,以及教育科研无关论。加上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工作忙,无暇顾及科研。许多教师担心搞科研会耽误时间,分散精力,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不可兼得。开展教育科研时,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应付评职、晋级、加薪。应该说,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误区是束缚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主要障碍,如不能及时纠正和排除,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教育科研的手段落后,条件缺失。
需要加大投入,优化教育科研环境。(三)教育科研人员的素质不高,能力微弱,实效低劣。
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校本培训、实践反思、交流合作、专业引领),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四)教育科研管理不规范,操作欠规范。
需要建立机制,科学管理,积极转化、推广教育科研成果。(五)教育科研工作的不良倾向:
一是应付差事,不求甚解;
二是贪大求全,脱离实际;
三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
四是功利浮躁,急于求成。
第三篇: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XX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XXX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城镇学校“科研兴校”的意识越来越浓,各自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教师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声誉不断提升。但是,就我县多数农村中小学来说,教育科研工作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对此,笔者在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后,作出如下分析:
一、当前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不清楚。弄不清常规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区别,研究的东西价值不大。
2、目的不正确(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是为了在督导评估时有分值,属应付性)。
3、考虑不周,仓猝上马。勉强立了项,却无实质性的进展,形同虚设。
4、做了一些工作,但缺乏系统的整理,成果是零星的,不系统。
二、教育科研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
1、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没有把教育科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是片面地认为:科研工作是教育专家和城市学校的事,农村学校开不开展无关大局,照样可以办学教书。
2、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普遍不高,对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基本常识缺乏了解,不知道从何入手去进行教育科研。
3、农村中小学资料短缺,信息闭塞,直接影响到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4、由于教研机构人手少(一人兼职几科教研员),事务多(教研人员常抽调做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事情),更无专职理论教研员,因此,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往往是无暇顾及,力不从心。
三、加强科研工作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1、强学习,转观念。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农村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操作常识,努力提高其教育科研素质和能力。使每位教师转变观念,明确农村中小学科研的性质特点,明确其主要是“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及问题的解决”,自觉地运用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教育科研实践,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探索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开拓创新等科研能力。
2、建网络,完机制。形成健全的教科研网络,建立健全全县教育科研管理体制。通过专业进修、举办培训、结对帮扶等形式,培养一大批专业知识巩固、熟悉教研、科研业务,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教师作为全县教研科研骨干,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以教研室、教科室为龙头,以学科中心教研组为中介,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为基础的四级教研科研网络。形成以行政为“主体”,以教研室、教科室(员)为“两翼”的分工负责的科研管理阵容。行政部门发挥领导、调控、保障作用;教科室(员)侧重于宏观领域的理论探索,体现出综合性、前瞻性,打破教育的封闭性,把中小学教育放在社会大系统的宏观背景下考察,深入了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人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教研室致力于微观领域的操作实践,更多体现学科性、评估性的管理功能,对情况了解要细,指导要具体,要在教学领域中探微索隐,使宏观设想落到实处,把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学校要构建由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及课题负责人组成的三角形管理机构的框架。课题负责人起整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作用,专家起课题论证和指导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起课题鉴定和推广的作用。学校教科室、教研组、课题组是开展教研科研活动的基础单位,要实行教务处、教科室双轨管理,重点抓好本校承担的教研科研课题的研究,实施有效监控;教研组和课题组要形成核心,组织教师落实好上级教研科研机构布置的任务。
3、重管理,建队伍。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育科研队伍。一名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科研意识、科研素质、科研决策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对于学校成为科研型的学校、教师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浪潮呼唤着科研型校长队伍的崛起。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所领导的巴甫雷什学校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功,与他的教育观念以及他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无数事实说明,校长搞教育科研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培养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提高决策水平的过程。因此,校长要带头投身教育科研,自觉依靠教育科研,抓示范、抓试点、作报告、开讲座,成为教育管理、教育科研一身兼的“两栖人”,努力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扶薄弱,促均衡。工作重心向薄弱学校倾斜。教育科研工作不但要为水平较高的学校锦上添花,更应为相对薄弱的学校雪中送炭,实施“教育科研扶弱工程”。“教育科研扶弱”就是通过教学研究活动,帮助一些薄弱学校在提高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教育科研要帮助薄弱学校解决一些重点问题,集中力量解决薄弱学科的问题。要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巡回讲学、辅导,以推动薄弱学校学科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在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教材培训、专题讲座等教研活动时,尽可能把活动安排在这些学校,让这些学校的教师得到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这些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积极组织重点学校的教研组与相对薄弱学校的教研组开展对口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的辐射作用。
5、立规矩,贵激励。强化教育科研成果评估,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考核、奖励机制。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序运转,教研室、教科室应逐步建立和健全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定《学校教科研工作条例》、《学校教科研课题管理条例》、《学校教科研室工作职责及室主任工作职责》、《学校教育理论学习制度》、《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学校教科研管理条例》等,对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评估,对教师的教科研课题进行督查指导和考核评估,不断激发和强化教师的进取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县政府、教育局应设立教科研优秀成果奖,专门奖励有较高层次、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者以及有推广价值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者。应设立教研、科研优秀组织奖,专门奖励教研和科研工作开展较好且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中心教研组、教科室(组)。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第四篇:一年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2010—2011学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
本学期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坚持“科研为先、质量为重、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进一步加强课题的有效研究与过程管理,积极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力求做到“每个教研组有课题”,使学校教科研工作“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指导教学”,精心打造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力争使教科研工作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新的高度。
一、本学期的工作要点主要是确立三个意识:
1、服务意识: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改实践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一句话,教育科研是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2、主体意识:教育科研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广大教师应当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科研工作,既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
3、实效意识。经过努力,我校的教育科研氛围逐步形成,许多中青年教师自愿报名,积极参与市、区级的课题研究,真正意义的实现了有价值课题零的突破。
二、教育科研制度化,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和提高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我们新上任的两位领导不愧为教育管理的行家,他们一上任就单独设立了教科室,在学校当时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硬是挤出点钱为教科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文件柜等必须的办公用品,为我校后来的教科研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年多来,在校领导的亲自指导和老师们的大力协助下,使我校教育科研常规管理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
1、充分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修订和完善了庞庄中学教师教科研成绩量化考核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我们从教科研态度,教科研行动、教科研成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方位量化考核,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老师们参与教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次的绩效工资关于教科研方面的考核准备就以此为据。
2、完善和强化了听课评课制度。听课和评课是快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极有效的捷径。长期既无人听又无人评的课犹如盲人摸象,只听不评的课等于干旱晴天霹雳,只有雷声没有雨水能解决干旱问题吗,所以还得来点雨水。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下发了《庞庄中学关于教师听课、评课若干问题的规定》,文中规定副主任以上的领导每周听课节数不少于2节,其他教师每周听课节数不少于1节。同时规定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评优课、研究课、示范课,同一教研组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听则必评,由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评课,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发言,并由教研组长在评课记录上做详实记录。
3、以“实施素质教育,打造优质课堂”为依托,通过每年一度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选以及示范课研究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每年一度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也叫教学基本功三项全能赛,通过教研组说课比赛选拔出各组的主赛手。各组主赛手要先拿出赛课教案的初稿,然后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对教案的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再由主赛手修改成定稿。接着第二项和第三项程序是说课比赛和上课比赛。只所以如此“折腾”就是想发挥大家的集体智慧,萃取精品教案,打造优质课堂,孕育品牌教师,为我们庞庄中学尽快走出低谷提供催化剂和润滑剂。
4、建立每周一专题理论学习制度,规定全体教师每周要按教科室提供的教育教学学习专题学习材料进行定点定时或不定点定时学习,同时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和学习体会,其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一年多来我们特邀了多位教育专家或知名人士来我校讲学、讲课、作报告。其中包括九里区教育顾问张盛昌老师四次的课堂教学法讲座、中考复习指导,九里区教育顾问 秋坪老师的《我的教育人生》,九里区教育顾问 俞玉叶老师的课题研究辅导讲座,中国矿大附中张成老师的政治中考考前辅导,中国矿大附中??老师的数学中考考前辅导等,对促进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为了进一步更新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中层领导的管理理念,昨天,由韩校长、王校长亲自率领我校领导和教师共二十余人前往铜山县柳新中心中学学习交流,期间,我们每人都听了一上午的课,然后,又听了柳新中心中学张文普校长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报告,事后,是我们切实感觉到受益匪浅,不枉此行。
5、同伴互助制度。通过教师之间对话、合作、互动,各学科成立了备课小组,开展集体备课,有效防止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援,使教师群体得到发展。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老带青,青帮新的结对子”活动,在校内认师傅,对青年教师实行专人指导,为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创造条件。
三、我校在教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
1、教育教学论文方面,我校有近十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获奖,如:
王丙艳老师的《如何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老师》获徐州市教育学会一等奖。《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获徐州市教研室二等奖
邵长荣老师的《浅析新课标下背诵在学习英语上的突出作用》获徐州市教研室二等奖
杨召玲老师的《如何上好第一堂物理课》获徐州市教科所二等奖„„
2、优质课评选方面
在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杨秀红老师、沈景老师、杨召玲老师、许松老师、王雪丽老师、于跃主任和侯晓明老师积极报名,踊跃参加,并获得优异成绩。
3、各类指导学生竞赛方面,如:
杜玲老师获全国中学生读写大赛江苏省优秀指导教师。杨秀红老师获全国中学生读写大赛江苏省优秀指导教师。赵瑞金老师获全国中学生读写大赛徐州市优秀指导教师。陈延超老师获全国中学生读写大赛九里区优秀指导教师。王青老师获全国中学生读写大赛九里区优秀指导教师。
4、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方面,如:
李华楠老师的《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章正来老师的《对数学概念学习一知半解学生培养的探讨》,沈景老师的《英语单词语音记忆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刘芳老师的《初中生“考试粗心”现状调查及矫正策略研究》,以及本人的《用“人脑遗忘规律”探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助教制自助式教学小组” 》分别被徐州市教科所定为个人立项课题。
另外还有顾磊老师、杨召玲老师、王雪丽老师的个人课题在九里区教科所立项,李华楠老师主持的集体课题在九里区教科所立项。
四、存在的问题、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本学年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一直提倡与外界联系,但实际上,无论是科研还是其他方面,学校同外界的接触仍是相当稀少。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横向联系仍是工作的重点。再如对于教研组活动及集体备课个别教研组有的时候还是流于形式,少数教师对教科研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特别表现在听课、集体备课方面不够积极主动。希望大家今后能从个人成长角度思考,从学校的发展出发,从团结互助、顾全大局考虑,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活动,不但要向外界同行学习,更要多向身边的同事学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对别人的不足多包容,对他人的长处多学习,这样,不仅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利,更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益。其次,我校的校本教研需进一步加强。以往我们举行的各种类型的课在量上确实不少,但在质上需进一步提高。今后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不但要做到听则必评,还要做到评则必悟(感悟,写不少于300字的教学反思),悟则必行(行动,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还有,为了进一步加强本校教师间的学习和交流,教师每周的听课量由原来的一节改为两节。副主任以上领导原定听可量不变,但今后要做到听则必议(议论、交流、探讨),议的过程要同时体现在《庞庄中学管理人员听课交流记录簿》上和教师备课“教后记” 上(由校领导抽查)。
真诚希望老师们能理解我们管理人员在教学及教科研管理方面一些做法,我们的想法、做法,尽管不一定完美,但愿望只有一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老师服务,为教学服务。教学确实是一大艺术,特别是提倡教学“减负增效”的今天,绝不是只凭一腔热情就能把书教好的。我们一味抱怨没有好的生源也无济于事,难为无米之炊算不上巧妇,真正的巧妇应能巧为无米之炊,没有条件咱就要创造条件。我们的工作确实是个良心活,绝非是能用金钱和荣誉划等号的,我讲一个真实的例子-------
五、结束语
在今后的工作中,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真正落实科研育人、科研兴校,让老师们从科研中得实惠,使学校从科研中得发展。同志们,科研兴校,振兴庞中,就从现在,从你、我、他做起吧!
庞庄中学教科室
2009年11月23日
第五篇: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科研五年发展规划为指导,依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和陕西教育局“教科研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师能和教科研水平,切实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的教师队伍。
二、总体目标
强化“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意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建设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坚持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和文化知识素养,开展有学校特色的多元化校本培训,培养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让全体教师获得可持续提升。
1、课题研究:开展“教师教育科研常识”的专题讲座、讨论,邀请专家指导和引领,力争有1~2个市级以上的立项课题,围绕主课题立数个县级、校级子课题;做好自治区级、市级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和结题工作;做到使每位教师都具有教科研常识,创造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学习型校园。
2、教师培训:依据计划,按照以“整体推进、分层发展、协同优化”的基本策略,通过多形式、广渠道、大强度推进教师培训,13年做到每位教师通过校本培训24课时以上,分层培训和上级部门培训达人均24课时以上。通过校本培训和上级部门培训,力争每个专业30%的教师成为校级骨干教师,10%以上的教师成为市级专业骨干,5名以上教师成为石嘴山市学校知名教师。通过师徒结对、教师定期继续教育培训,增加学校专业化的培训,“研究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
三、组织机构
组长:薛建
副组长:朱欣荣
成员:常江涛 韩瑞
四、具体措施和工作
1、营造科研氛围,强化教育科研作用
通过宣传、参与、督促、检查等措施,强势推进,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
育科研是实践先进理论,是解决教学教育实际的、现实的问题,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最佳路径,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全体教师相信科研、依靠科研,主动的参与科研。比如:开展学习教科研培训活动,每月两周星期五下午为教师的学习时间,形式多样。再比如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邀请专家、领导来校指导,以教研组为单位一年外出学习一次。再如为教研组订阅《信息快教科研讯息报》,让教师了解教育最新信息。
2、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管理工作
依据《榆林市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与工作条例》、《2012年榆阳区教育局工作要点》和我校实际情况,修改完善《镇川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条例》,制订学校09年校本培训计划,将教科研有关工作序列化、常规化,“到什么点就做什么事”,利于教师早明确、早准备,提高科研工作质量。
3、普及课题研究常识,促进教师课题研究意识
教师课题研究氛围不浓,极大原因是因为教师不懂、不会,觉得层次高深,难度系数大。如果普及课题研究常识,比如每位教师都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以及课题研究是解决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疑虑,是教学需求,是为有效教学服务,是为减轻教师负担服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何乐而不为呢?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科研常识”专题系列讲座,做好石嘴山市xx区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工作,且及时向教师汇报课题研究内容及进程。邀请教科研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提高课题的可操作性。
4、以评比为抓手,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学校本学期开学第2个月进行新教师的汇报课展示,举行教师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说课技能竞赛,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案例、专业课教师技能操作评比,在评比、竞赛中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教师的自我素质。
五、工作具体安排
1、理论业务学习:
a、每学期分发1本业务学习笔记,开放教师阅览室,为每位教师业务理论学习搭建学习信息平台。
b、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教科研培训的活动,邀请领导、专家来校进行《师
《课题研究》、等专题讲座或校内教师教学研讨。
2、专业技能提高:
a、师徒结对,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强化青年教师的成长。
b、以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开展新教师的汇报课活动,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师的教学技能优质课、说课竞赛,教学设计、案例评比,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操作竞赛,开展教研组每月一节的研讨课,一学期两周的推门听课和课堂教学诊断课活动。
c、落实教师定期下外出培训工作。
d、邀请其他兄弟学校教师来校指导工作。
e、收集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汇编成册。
3、教研组建设
a、定期开展教研组活动:每周两节课为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学习时间,每月两次教研组安排的组内交流课和评议。
b、外出学习:对于兄弟学校先进的、或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各教研组组织一次外出学习和交流,回校后形成学习调查报告,并组织组内讨论学习。
c、学期末,各教研组对活动进行总结。
4、课题建设
a、开设“教师教育科研培训”系列专题讲座。
b、积极组织教研组、教师申报榆阳区、市级、自治区级的小型课题。c、定期召开立项课题会议,做好课题的过程管理,收集、整理课题资料。d、成立校教育科研学术委员会,做好论文评审送交前的指导工作。
5、骨干教师培养
a、校内、校外结对培养。
b、“走出去”学习。
c、写教学反思,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6、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a、定期下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培训。
b、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教学科研的研讨氛围。
7、评比
对于本次学校以上的校本培训为主的教科研活动中,评比出学期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