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学校教育与创新
谈农村学校教育与创新
矛盾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主要实体——学校的发展出现农村与城镇之分正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在教育领域的客观表现,农村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一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如果这些弱势学校长期得不到发展,这势必不利于我国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和谐和创新是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弱势学校如何在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呢?我认为正确处理好和谐与创新是求得弱势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以人为本,创新德育模式,构建和谐德育
创新德育模式是构建和谐德育的不竭动力。德育模式的最终载体和服务客体均为学生。学生既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因此,在创新德育模式,构建和谐德育中应注重创新学生个体德育工作模式,就学生个体德育工作模式而言,应该人文化、个性化和多样化。
1创新学生和谐协作模式。学校应在同学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平等互助的新型同学关系。学生只有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属感。学校还应增加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长期处于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建立一种亲如兄弟姐妹的和谐关系。学校在增长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
2创新学生体验模式。针对弱势学校中不少学生存在着讲求享乐、缺乏刻苦学习精神、思想境界不高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实践,深入农村、敬老院以及困难家庭,与一些贫困学生“结对子”,相互交流学习、生活体验,让他们“亲历”、“感受”那些生活。引导他们谈体会,讲感受,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向贫困的同学捐款、捐书、捐物等。这种德育方式具有由表及里、润物无声的特点和功能。通过一些德育实体开展德育活动,创新了学生体验模式,有助于创设和谐的德育环境。如:“每天捐一分,爱心值千金”爱心社、“阳光雨露”助学解困委员会、班级学习互助会、“德困生之友”互助会等。
3创新文化陶冶模式,增强感染教育。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如:成立文学社、书画协会、摄影兴趣班、校园之声广播室;利用黑板报、报栏、文化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科德育渗透、各种展览、报告等人文精神感染、熏陶学生;借助一些艺术设施、名胜古迹、雕塑等自然和人工景观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创新这些文化陶冶模式,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4创新人文教育模式。和谐德育要体现人文精神,要人格化、弹性化,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不要把具有思想、情趣、个性的学生当作一般的“物”,见物不见人,要通过沟通、换位思考、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情感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从“量化”向“能动”的转变,努力构建“以人为本,追求人和”的德育管理模式,更好地贯彻了德育工作中的人本主义。
5创新师生互动模式。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德育的前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新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与和谐发展。
二、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和谐教学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我国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创新教学模式旨在使受教育者主动、生动地发展,使其积极健康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使其主体创造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达到使其具有创新素质的目标。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发挥“双主”作用。一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
视“主体引导”,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体引导”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导入、置疑、探究、综合、练习、运用,也可表述为:速投入、频活动、多层次、有梯度、强反馈、共矫正;二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的设置者、学习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应将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让技术成为推动教学的动力,突显以人为本的和谐教学理念。
三、以人为本,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学校管理有方、得法,事半功倍,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学校管理无方、失当,事倍功半,各项工作杂乱无章。笔者认为弱势学校在创建和谐校园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1加强班子队伍管理,建设团结和谐的学校领导班子。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带头人,领导班子要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职责分明。假如领导之间为名利、地位,分派别,明争暗斗,势必造成师生员工思想混乱,步调不一,各自为政的局面。这样的局面,连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就更别谈校园的和谐了。因此,抓好包括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在内的班子建设,就成了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2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创造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乐观向上的育人氛围。教职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力量,因此,加强教工队伍建设是保证创建和谐校园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学校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科学、公平地调控差异,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气氛。同时,学校要积极开展“双为”活动,为教职工办实事,为教职工排忧解难,学校领导多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电访家访教职工、慰问特困户等都会使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工会举办球赛、卡拉OK大赛,组织安排教职工外出参观学习等,既活跃了教职工的课余活动,又增进了教职工之间的友谊。集体的温暖,同志的情谊,促进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反过来又激励大家以最好的成绩回报集体,回报学校,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篇: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探讨
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探讨
现阶段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一、提高认识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中小学的实验课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果学校不建图书室,不配备相关图书资料,语文教学的要求就不可能达到目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个成员熟悉并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果学校不配备相应的设备,不学习相关的信息知识,同样达不到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加强农村中小学装备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保障。其次,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特别是落后农村中小学和城区或发达地区学校相比,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 , 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青少年享有同等的教育,我们必须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要意义 ,要广泛宣传,逐步达到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师生配合,形成认识一致、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整合资源
由于农村中小学实行布局调整,一部分村小或教学点被撤并,一部分村小学实行联村办学或高年级集中到中心学校,原则上调配到中心学校。通过调配、重组,中心学校的实验仪器、图书、电教设备等
都得到了较好的充实和完善,这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集中发挥装备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其电化教学的作用。
三、保证师资
要提高师资水平,必须狠抓培训学习。培训教育技术装备师资应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管理人员,一类是操作人员。培训形式多样化: 如外出参观学习;参加相应培训班;组织优质实验课、优质电教室评选活动;组织教师撰写相关论文;征订相关学习资料,如订阅《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期刊;开展相关教学研究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训培养教育技术装备人员,从师资上保障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开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高。如加强实验教学,促进了教师实验能力的提高;建立了微机室,培养了一大批懂电脑、会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
四、管理常规
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将装备工作纳入综合考评或专题督导内容,并形成制度。实行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对教育装备的“建”、“配”、“管”、“用”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以检查督导工作,以检查促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制度。这对于加强农村初中理科实验教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三是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仪器、图书、电教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实验员、图书管理员、微机教学人员职责制度;各种安全制度等。在实践中完善这些制度,并坚持执行,形成各类装备管理与使用常规,促使各项装备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四是建立奖励机制。在建立健全各类装备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奖勤罚懒,对工作认真,有突出贡献者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对工作失职,造成不利影响的给予批评教育和责任追究。这是促进装备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必要手段。
五、着眼发展
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最大的困难是投入不足。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又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未来,依靠学校自身努力节约资金,突出装备工作重点,逐步解决,同时要了解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方向,突出重点,做到与时俱进。这应该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抓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
第三篇:学校教育管理创新论文
【摘要】教育创新的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目标创新、课程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在教育创新体系中,教育理念创新是灵魂,教育体制创新是关键,教育模式创新是核心,教育技术创新是保障,教育开放创新是重要方面。推进教育创新,构建教育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育战线的长期任务。本文试图从管理的层面,就学校教育管理观念、管理组织等内容的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校教育;管理;创新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代表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代精神是发展的,教育观念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适应并建构着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尽快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
从管理的层面讲,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这里,略举两例。
1、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就是服务”已成共识。教育服务的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其次,教育要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在社区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例如我区教育局就根据区委、区政府建设一流经济强区的目际,按照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及时确定了建设一流教育强区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三,教育必须为学生服务,要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增强教育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范畴里,教育投入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面向市场,教育的市场特性已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教育市场会最终开放。教育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市场。从区域空间上看,有国内的教育市场和国外的教育市场之分;从服务功能上看,有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市场,为教育教学提供设备、仪器,为考试、升学提供服务的市场,为学生提供衣、食、住、行等服务的市场,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校办产业市场。培育和抢占教育市场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对教育市场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把眼光放远一点,打破时间限制,把眼光放宽一点,打破空间限制,去着力开辟新的教育市场。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
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一般来讲,由“三处一室”(即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组成,这是一种典型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对于维持学校的正常、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总结多年的管理实践后不难发现,这种学校组织结构,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组织管理模式,对于激活学校工作、彰显学校活力的效能不够。比如,学校职能部门由于有它自己固有的日常事务,工作方式常常是面向本部门的活动,学校及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考虑。
有时我们还会发现没有一个人、一个部门承担一项工作任务的全部责任,一个部门只负责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形成了责任分割的状态,甚至一些部门会把一些工作当成额外的负担。因此,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系统迫切需要创新。组织结构应由分工过细的“金字塔式”结构走向“扁平”结构,组织机构应由僵硬的“刚性”模式趋向能适时进行组织目标、人员职责调整的“柔性”模式。在学校管理中,在现行组织结构规范运行的星础上,我们可以大胆引进项目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它是一种已被公认的管理模式。一般来讲,项目工作要跨越多个部门,没有或少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创造性。实施项目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需要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在企业叫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是“不是官的官”。项目组从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使得沟通途径简洁起来,使项目负责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去。在项目式组织结构中,项目的目标是单一的。所以,项目组的成员能够明确理解并集中精力于这一单一目标,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把项目管理机制引进学校管理领域,是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特殊的、突发性的学校工作,如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市场日趋成熟的环境下,有关学校经营、形象设计、品牌营造等问题,完全可以使用项目管理的机制进行运作。项目管理的实行,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又能为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既增加了选技干部和优秀人才的途径,又给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有效体观。
三、教育品牌的创新
当今时代,品牌竞天下。学校在奋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之后,不能万事大吉,不能坐吃山空。否则,只会前功尽弃,为竞争大潮所淹没。因此,我们要加强品牌管理,增强危机意识,时刻把握教育市场动态,以品牌经营为中心,走品牌创新之路,创新出更加先进的教育技术,提供更加完美、全面、周到的教育服务,满足更高的教育质量需求,使学校品牌拥有其他学校难以复制或者在短期内难于效仿的竞争力,增强品牌的核心优势,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
任何一个学校品牌都要经历出生初创、成长发展、成熟拓展等阶段。每个阶段部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来不断把品牌的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实力做强、规模做大。教育品牌创新,从教育产品到教育市场再到教育服务,都有很多策略。但是,归根结底,制约教育品牌创新的瓶颈问题,仍然是包括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内的教育资源问题。
站在学校教育主体的角度上讲,学校自身就有一个教育融资问题,特别是资金问题。如何有效融入资金?一般意义上讲,主要有几“靠”:如,依靠政府的教育投入,依靠政策的教育收费,依靠社会的教育捐赠,依靠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资助学或集资办学。但是,这些举措都是在努力寻求外因的作用。内因才是“根本”。我们在拓宽渠道,确保“外援”的前提下,要以产业运作的教育经管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品牌的资源优势,挖掘和盘活教育自身的资源存量,利用教育品牌的无形资产,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校品牌无形资产,既可大量吸收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消费资金,又可吸收社会团体和私人举办教育机构的利益获得性投资。
时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追求。努力让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是教育管理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周鸿;论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2]眭依凡;跨世纪教育新模式评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4]郭思乐;繁荣教育科学促进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5]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6]叶平;“创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1999年12期
第四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之我见
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之我见
摘要: 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人类步入信息时代是一种技术的更新,教育科学进入信息时代是人类文化的变革。探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得到健康发展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和核心。它作为推动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已经渗透到不仅仅是教育的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本文就本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阐述农村学校如何发展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信息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远程教育;教育资源;数字化;优质资源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本人从自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近二十年,同时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骨干教师,证见并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现就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一、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一所边远山区教育设备落后的学校,如何冲破传统教育的禁锢,与时俱进;如何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高要求;如何实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载体时代的变化和挑战;如何完成内容的资源性整合,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我们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普及、运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探索以为人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育途径,以信息技术对于开发创新潜能的作用为突破口开展研究,深入探讨师生凭借现代教育媒体发展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与模式,得到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的一致认同。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新课程实践中的一支劲旅,转变学习的时空观念,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习空间扩大了,数字化学习不局限于现有的学校里学习,还可以在家中学习,不仅可以借助书本、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学习,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学习的空间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了;从时间上说,人们再不用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够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术,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人生被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时间已经结束。这样老师和学生都有学习信息学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实验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也大涨了。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等一系列探索与实践,证明“一支粉笔一本书”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决不可能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作科研型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现代教育技术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激活学生潜在能力和深层的智慧。很显然,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注重培训,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教师的培训
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关键。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现代化,没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没有一支高素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再先进的设备也是废铁一堆,没任何用处,更谈不上教育现代化。为此,学校应该以着力培养骨干教师为突破口,以点带面,让骨干教师以示范课的形式带动全体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力,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等多种形式,逐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知识能力和素质。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仅通过老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过光盘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因此,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
为了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计划、组织和协调,教师必须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为此,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的网络系统。另外,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地学习中,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二)对学生的教学
由于在农村学校,学生对计算机接触得比较少,七年级大部分学生对电脑还是比较陌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我们不能直接按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授课。因为七年级信息技术是在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上衔接上来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补上小学阶段的内容,如键盘的指法练习,基础的文字输入等。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接受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在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我希望各学校的校长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要有先进和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有改革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引导学校健康发展,办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好学校。其次必须懂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技术的内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资源优势变为教育效益。
利用网络,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获得所教学科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加工处理,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这样就拓宽了学生视野,也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室里,教师可以用现在教育媒体——电脑、电子白板等现代媒介展示教学课件。教师利用教室里的网络终端设备,自制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中的难点;变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巧设练习,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乐中获取知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展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一)硬件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起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就如同有了现成的“米”,但是有了“米”却没有为炊之工具也是枉然的。为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国家从2003年起开展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的教学方法试点工程,从而解决了共享的硬件问题,将共享的可能变成了现实。现在,我们国家将处理远程教育资源的设备设施按三种模式基本送到了农村的每一所学校。硬件的配备使“可能”和“可行”的问题解决了,是不是就实现了资源共享呢?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了这个前提,我们还要做的是如何落实“能”和“行”的问题。
(二)信息处理技术是实现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核心。
要实现远程教育的优质资源信息共享,那么,对信息的处理技术就是一个关键环节。面对那些科技含量很高的信息处理设备,我们如果没有较高的维护和使用技术,也就只有“望机兴叹”了,开始可能凭着几分热情几分好奇去“捣鼓捣鼓”那些玩意儿,由于技术跟不上,时间一长,热情退去,好奇消失,那些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最终就会因闲置而成为一堆废铁。这与我们配送设备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是这样,共享资源就是一句空话。
信息处理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沿技术,不是培训一两次就可熟练掌握的。虽然我们基层学校也选派了有一定基础的人员参加了信息处理技术的培训,可他们对信息处理技术的掌握是有差距的。据我所知,他们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在困难面前,要么通过学习克服困难继续发展,要么就退缩。这就造成了农村学校在共享优质资源的过程中,发展是很不均衡的。要使广大农村学校真正能共享到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就要通过进一步的培训和指导,使基层学校信息技术人员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信息的处理技术。这是我们实施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又一个问题。
(三)责任心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动力。
现在是信息网络时代,共享资源是大势所趋,因此学习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采用“卫星+互联网”的方式,其突出的特点是同步、及时地传送优秀教育资源,其优点相当于优秀教师的优质课搬到校内,不出校门便可直接观摩原汁原味的教学实况,为学校师生分享可贵的教育、教学资源给予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实现了一人多师、一师众用。这大大提高教师备课、授课水平和辅导学生的学习,从而促进了学校办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如果说信息处理设备的配送解决了资源共享“可能”的问题,信息处理技术的掌握解决了“能” 共享资源的问题,那么,要真正去共享那些优质的资源就要解决一个“行”的问题。你不去行动,再好的资源也白白浪费掉了。现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同一个美味的椰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如果不去用刀把它劈开,你是不能喝到那美味琼浆的,你也只能抱着椰子叫口渴。那么,用什么去推动我们自觉地去共享那些资源呢?我认为关键还是一个责任感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见,要实现社会公平,还得先让我们的教育实现公平。远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就是实施公平教育这项工作。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来认识远程教育,这样才能强化我们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才能不断地推动我们自觉主动地去把那些远程的优质教育资源拿来给广大农村的师生共享。所以,实施远程教育实现资源共享,责任感的培养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四)建立符合本校的优质“资源库”
随着Internet技术向宽带、高速、多媒体方向的发展,它以更具人性化的应用方式推动着教育的信息化的飞速前进。校园网络在各级学校的广泛建立,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然而,许多学校建立起来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学信息资源,而难以发挥在教学与科研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与浪费。校园网资源库具有因特网上资源库无法替代的作用,建设适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资源库是校园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商品化的资源库无法提供学校个性的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在校园网中自建资源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五)有效管理是实现远程优质资源共享的法宝
远程信息处理的硬件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以及责任感的落实,都必须通过管理来协调和实现。管理工作首先是一种理念,作为一种理念,就要求我们的领导站在政治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和预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从而来决策有关远程教育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远程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就目前我们开展远教工作来看,还有不少的基层领导对远教工作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没有形成发展的意识。这样的学校开展远教工作是盲目的。其次,管理工作是一种措施,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对远教工作的开展制定出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以文件的形式来规范远教工作的开展。现成的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全面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来制定出有关具体的措施,才更有利于工作的更好开展。再次,管理是一种方法,是方法就要讲究方法。要让广大的教师都能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并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让远程工作顺利地落实到各个层面。给教师们搭建一个展示平台,让他们随时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予以展示,自我价值的实现无疑是继续发展的最好动力,同时也能让别的教师发现差距从而奋起直追。如果学校实现了这样良性的发展环境,相信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就将成为教师职业的一种生命自觉。因此,加强管理,在远教工作上实现管理的效能就必须对如何管理进行认真的思考。
第五篇:如何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
如何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
答:教育信息化对农村学校而言犹为重要,它不仅弥补了农村学校师资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难题,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均衡教育,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何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我想应该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加大财政投入,做好信息化硬件建设。主要包括网络系统建设,微机室建设,卫星接受系统(农远工程)建设,多媒体教室工程等。这些是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
2.加强师资队伍培训,让每个老师都能掌握信息设备的操作技能。
3.做好服务保障,保证资源的最大利用。包括服务器管理,资源库的不断充实,简化应用程序,保证服务、维护到校。
4.建立正常运作的长效经费保证制度。
5.加强督导、检查,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我们农村学校梦寐以求的愿望。
如何贯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答: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是农村学校正常运转的保障。而不少地方,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使用权,以廉政建设为名,多集中在县教育行政及财政部门,校长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计划者、实施者、责任者,而经费的使用权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经济奖励制度得不到落实,为了把校长负责制落实到实处,应加大校长对经费的使用权,落实奖励制度,完善学校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县级教育财政预算审核、监督机制,保证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题性
答: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而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发展而开展,活动计划交给学生讨论后而确定;其次,教师的一切教学目标为学生发展而确立,教学活动过程,学生亲自参与,学习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完成。再者学校规划设施、文化确定、环境建设等,应围绕学生发展成长为主体,极力扩大学生活动空间。
简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应包括教育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校长任期制、实行校长级别制、教师聘任制、教师职称评聘分开、人才流动制等),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改革(有利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办学主体上公私合营等多种体制改革。特别是考核、评价制度,做到客观、全面、公正、科学,有利于特长发展,为高招选拔制度改革打好坚实基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