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教育与德育
学校教育与德育
要讨论德育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何为德育?德育是指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的教育。政治思想由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目的而进行不同的思想宣传。道德品质又叫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品德和道德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道德是以国中社会现象,在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协调行为的准则。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准则去评论一个人,而且根据这些准则来支撑自己的行为。一个人按照他所处的社会集体的行为准则去行动时,他的行为就合乎道德;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许多人的个人品德构成影响着社会道德。一个人的道德好坏是以公认的道德准则来衡量的,总是从社会生活中去找原因的。以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政治思想形成与道德品质的好坏与社会是分不开的,所以德育与社会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个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的形成是从儿童开始的。德育工作需从儿童开始,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德育起主导作用。社会文化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纷繁复杂的,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带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学校教育按照社会的要求,选择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精心组织后传授给儿童,使儿童的社会化由无组织的自发状态过渡到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活动状态,因此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诸因素起主导作用。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根据预定目的和自身规律连续而有效地实施系统的教育影响。学校是儿童和同伴交往的重要场所,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友谊,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通过相互深化、示范和自居作用的过程,同伴之间彼此社会化。
在现代社会,接受信息教育已成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可以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按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要求,按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对儿童施加影响,使儿童逐步掌握人类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行为规
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社会所期望的成员。
学校教育对儿童德育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校校风、同伴交往等方面。
学校教育活动对儿童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学内容是实施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内容实质上是一种文化选择的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的提炼、浓缩和序化,反映了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技文化发展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的客观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向学生解释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的灌输,更主要的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例如,历史教材中有关史实的叙述、分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年级学生从中知道了祖国的过去,知道了长城的伟大,知道了四大发明对世界闻名的影响,他们为祖国过去的辉煌而骄傲。同时,他们也知道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痛恨,为国家受到磨难而悲伤。从香港回归,他们了解中国巨龙的腾飞,为祖国的发展而高兴。他们把自己的荣辱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爱国主义思想逐渐形成。语文教材中对人物的刻画,对自然影响的描述,歌颂了人间的真、善、美。特别改革后的语文教材,中心更加明确,如:《狼牙山五壮士》、《圆明园的毁灭》、《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山中访友》、《遨游汉字王国》„„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向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有意识地传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及对父母,对自然的热爱情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效仿的模式及道德的启示,促进了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学校教育中又以教学内容对德育的影响最大。
在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施以影响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最积极的、最重要的,教师是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专职实施者。教师不仅通过言教有意识地、系统的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影响,而且以自己完整的人格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学识、才能、诲人不倦的精神,会感染激励学生对知识、事业的渴望和追求;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对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产生敬仰的心情,愿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将教师作为自己心目中的楷模和表率加以效仿,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品德是个性的一
部分,品德是习得的。
校风是学校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集体通过培养和继承而长期形成的,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风和精神面貌。校风对儿童品德的影响表现在: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儿童进入学校后,在良好校风的感染下,能比较自觉的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采用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大众行为方式。校风对一种不成规章个体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在校风的行为导向作用下,学生逐步接受并适应团体规范。良好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生逐渐养成与学校教育目的相符的,被认为是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学校是学生与同伴交往的重要场所,他们在学习交往中形成友谊,通过相互强化、示范和自居作用的过程,同伴之间彼此社会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同辈的交往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学校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它要为社会培养能维护本国利益的各种人才。它的德育标准与本国的利益相联系。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绝不是决定作用。一个道德品质的形成还受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全民素质,社会道德风尚制约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能促进全民素质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为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学校教育工作还任重道远。
孙庭伟 2014、6、16
第二篇:浅谈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浅谈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抱有求知欲的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既要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也要点燃他们的心。”的确,学科教学不能以狭隘的眼光审视,而应该站在人生的高度思考,首先涉及到最核心的问题,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后来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做善也”。说明教育是以育人为善为目的的活动。我们现在认为,教育在最广义上讲的是指一切培养人和影响人的活动,无论其有无组织、有无系统。比如看电影、电视、旅游,参观都属于教育。而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从这个层面上看教学从属于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性,对学生身心健康,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有影响的活动,当然属于教育活动。
这里包含人们通常说的德育和智育两个问题,这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先来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一是目的上的相辅关系与形式内容上的相融关系。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因此,我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智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古话说:“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想来说的就是“书”与“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道理。用现在最新的理念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是“科技以人为本”。任何丧失了伦理道德的科技终将失去它“第一生产力”的光荣称号,而任何伦理道德的实施没有科技也如纸上谈兵。那么二者之间有着这样必然的联系,也就必然有着明显的切点,这切点就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目的上的相辅相成不代表在教育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一致。事实是,德育和智育工作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在很多时候,德育工作要在特殊的场合以特殊的形式来完成,而智育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智育工作的内容则以知识技能为主。但这并不是说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脱离,其实,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互融合的。
许多缺乏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经常把教学和德育工作割裂开来。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
二是德育与智育工作在局部上可能是矛盾的,但在整体上是统一的。
哲学上认为,两个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好比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统一;又比如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至孝无外乎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从这点上看忠与孝又是统一的。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学校德育与教育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某一时期的矛盾是难免的,限于现有的中国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对矛盾。但从整体上来看,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来说,从
他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同时接受着工作业绩与为人处事两方面的考验,二者同等重要,不分彼此。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育与教学的脱离甚至是不合拍,就意味着她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才,任何培养不出人才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而人才既要有着高水平的知识又要有着崇高的品格。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三是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并重的关系。
学校是教育机构,是专业的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所以,教育者们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当成是劳动对象。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工作方法和步骤,在教育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指定的步骤进行教育,不会因为某种感情因素而放弃教育计划。但家庭和社会不同于学校,特别是家庭。他们更多的教育行为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也更不会制定什么教育计划。他们的教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主要衡量标准,他们的教育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强烈干扰。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关心,但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思想品德却不闻不问,甚至老师因此请家长他们还不理解。社会上这样的风气仍然很盛,考上重点高中似乎是一个初中生唯一合格的标准。这样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大相径庭,势必造成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格上的缺陷,导致高分低能,拿着文凭却找不到合适岗位的现象。
当今人类社会,知识“爆炸”,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才竞争和经济竞争十分激烈,引起人们对教育中智育的极端重视。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诸育”中,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对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的含义没有正确把握,错误的把“以教学为中心”等同于“以智育为中心”,并以“中心”代替了“核心”。实际上其所谓“中心”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环节,即班级授课形式——课堂教学。而作为学校教育“中心环节”的课堂教学科目的多样性设置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单是智育。如政治、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堂教学,就非以智育为主。依此类推,不难明白智育不是教学的中心。“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核心”不是矛盾的,是辨证统一的。德育的主阵地恰恰就是作为教育中心环节的教学。在这个“中心环节”实施过程中依然必须遵循围绕“以德育为核心”的正确规律和教育原则。许多版本的《教育学》也早已明确提出学校教学(任何学科)须落实的“三项基本任务”即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培养。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所以无论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以德育为首,以德育为 核心,为目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德育”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有强调意义的是,德育与教育中其他各“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德育居于突出地位;其他各“育”均从属于德育,都只是教育的手段,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应当正言:不是“德育服务于智育”,而是“智育必须为德育服务”。固然,德育离不开“诸育”。智育同样不能与“诸育”分离,尤其离不开德育的先导作用和核心目的性;否则智育必致残缺,更何谈其质量?需要表明的是,这绝不只是单纯的强调德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诸育”皆不可偏废。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到“德育为先”,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然而残酷的教育教学现实仍在变本加厉地削弱德育,孤立、片面甚至是揠苗助长式地抓智育,这怎能不事与愿违?其实智育中也蕴涵极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但在现实教学中,极端偏执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轻视了品德培养,从而削弱了教育赖以支撑其生命内动力的核心作用。正因为如此未能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干扰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包括物质文明在内的全社会综合、和谐的发展业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十分重视“德育”对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综合、和谐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内在巨大能动作用。因为受教育者优良的思想品德在持之以恒的教育下一旦形成,即化作心灵内部道德环境。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
环境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必将继续发展和提高其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环境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赋予受教育者以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能自觉地提出自我思想品德修养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标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现。这种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就是德育过程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正是学校教学历来倡导的外因转化为内因的“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是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
二是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三是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
治,促其转化。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
智育与德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的热情,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播下的火种,不只是用打火石临时打出来的,而是在他的思想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燃烧着的,惟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会点燃学生的思想之火。”“教育者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的艺术在于,要使少年在了解自己职责的同时,愉快地自己对自己下命令,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要使您,一个教育者,用人的责任感的道德美来吸引和鼓舞少年,要有一种严厉的、必须无条件服从的纪律,这种纪律与鼓吹宽恕一切和抽象善行是势不两立的,并且要使这种纪律成为少年的自我肯定和他本人的道德力量的一种表现。”
第三篇:学校教育目标考核德育工作总结
一、以制度为准绳,确保德育管理规范
学校有健全的德育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德育处、大队部制定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寓德育工作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各种活动之中,长期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
二、以常规为抓手,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1、将各班的常规检查评比工作落到实处。根据《恩施市实验小学五星班级评估方案》,加大了检查力度,每周将检查结果及时公布到“周五星班级评比公示栏”上。班级常规工作直接与班主任考核挂钩,有效地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把常规管理真正落实到实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开展好每月“感动班级好少年(好儿童)”的评选活动。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及时发现同学身边感动事迹,利用身边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继续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制度。结合节庆日、历史重大事件、伟人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以活动为载体,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今年以建国60周年为、少先队建队60周年、我校建校70周年为契机,重点抓学校文化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
1、开学进行时系列教育:开学典礼、收看开学第一课《我爱你—中国》、《走进新中国》等爱国影片、开学进行时主题班会、组织收看邹越爱国演讲《爱老师、爱父母》、一年级新学生家长报告会等。
2、感恩教育: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了以3月“感谢母亲”、9月“感念师恩”的感恩系列主题教育,组织四年级学生到夕阳红敬老院献爱心,教师节组织少先队员为老师们献上一束献花等活动。活动在社会上反响很好,在恩施电视台、恩施日报均有报道。
3、xxxx大型活动:
xxxx年我校德育处组织了几个大型活动,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深受社会各界好评,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是3月的“我做09新雷锋”系列活动。该活动通过班会、爱心捐款、捐赠图书、走进敬老院等多种活动将学校的“手拉手 献爱心”活动推向了高潮。xxxx年2月,为了让更多的人关心帮助王丹,为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学校德育处通过少儿电视组织全校师生再次观看了恩施电视台《今晚九点半》关于对“留守女童意外烧伤生命垂危急盼救助”的新闻报道,在全校发起了“争做新时代雷锋”的倡议,各年级各班以学校“我做09新雷锋“活动月为契机,发起了“爱心捐助捐助烧伤儿童王丹”活动的高潮,为王丹捐款共计13万多元。在我校三年级学生罗璇同学患病期间,我校全体师生又为其捐款七万余元,为罗璇同学的有效治疗解了燃眉之急。另外,我校学生还捐赠图书五千余册,帮助农村小学建立起多间“爱心书屋”。
二是3月 “争做环保小卫士 共创文明州城”活动和和11月的“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两个活动中我们的学生走向街头、走进社区,用他们的行动向社会、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号召全体市民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健康,文明自身行为。2个活动在恩施日报、xxxx新闻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均有报道。
三是3月的“安全教育周”活动和11月的“消防安全宣传周”活动。两个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安全演练、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参观消防科普知识基地、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展板、播报等多种活动,切实对师生进行了很好的安全卫生教育,达到了教育效果。
四是“歌唱祖国庆六一”系列活动,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和喜迎第60个“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到来,我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内涵的“歌唱祖国庆六一”系列庆祝活动。活动一:六一前夕,恩施市实验小学各中队利用队会时间统一开展了“歌唱祖国庆‘六一’”主题队日活动。活动二:隆重举行了“歌唱祖国庆六一” 主题大队会。活动三:隆重举行了第三届读书暨“我们的学堂歌”演唱会,活动四:六一期间举办中国少年先锋队成长60周年图片展。活动五:建队日开展了“共荣啊,少先队”大型主题队日活动。这些活动在xxxx少先队工作信息网均有报道。
五是红领巾先锋中队创建活动。我校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和德育资源分别创建了“墨香中队”、“童欣中队”、“李碧华中队”、“叶挺中队”、“鲁迅中队”和“林浩中队”,各中队深入开展了“家乡先锋我知晓”、“先锋与我面对面”、“学习先锋促成长”等活动,引领少先队员们在寻先锋、学先锋活动中不断进步,快乐成长!在xxxx年11月恩施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会”上团省委少先队总辅导员丁胜军同志听取我校创建工作汇报后对我校的“红领巾先锋中队”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他说:“恩施市实验小学的红领巾先锋中队能结合本地民族特色文化抓创建,非常好,他们这项活动开展得如此及时、如此丰富,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我要把你们的活动资料带回去,向团省委领导详细汇报。”团州委、团市委领导也高度赞誉了该校“红领巾先锋中队”创建工作,并鼓励他们继续将此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引领全州、市“红领巾先锋中队”创建活动的有效开展。
六是“忠孝雅诚”活动、xxxx年全州的德育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忠孝雅诚”主题教育,我校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师生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在全市、州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校还被评委全州忠孝雅诚教育先进单位。
4、重视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大队辅导员和省特级教师何兆文担任心理咨询师。今年各年级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分别组织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四年级开展了“做阳光少年”主题班会;五年级开展了“给同学起绰号好不好”的辩论会;六年级则对女生进行了“青春期教育”等等,平时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开设“心灵驿站”专栏,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xxxx年我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德育处结合这个工作重点开展了“校园文化润心田”活系列动。通过唱响班歌、诵读楼道文化理念、“校园文化润心田”主题班会及班队会比赛等活动让我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深入学生心田,沁彻学生灵魂。
6、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及各各级类比赛活动。
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禁毒日宣传教育活动、纪念五四青年90周年活动、恩施州第六节民运会、xxxx省“祖国在我心中”爱国教育读书活动、全送新兵活动等活动,特别是在全省、州、市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中我校系获佳绩,在全州“寻找美丽的恩施”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校也获得了最多的奖项,学生作品均在恩施日报登载发表。
第四篇: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2009,韩吉中学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精神,坚持“以德育创新为动力,以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班级管理为突破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圆满地完成了本的各项工作。现将我校2009年德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第五篇:学校教育提高德育实效之我见
学校教育提高德育实效之我见
田庆锋
地址:湖北省枣阳市刘升镇中心学校 邮编:441219
作为给人生打底色的德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共鸣,它的根本任务在于养成习惯、形成德性、铸就品格。在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学校德育是基础。然而,应试教育将此置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那么,学校德育应如何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抛弃“显绩”德育观,还德育本来面目,让德育潜移默化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师的每个细节、学生的每个瞬间呢?
整体构建,健全体系 德育作为关注灵魂和培育情感的教育活动,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人们有意义地活着提供明确的指向。为此,应以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为指引,深刻解读、分层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当今社会思想道德现状,因校制宜、因生制宜,确立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目标,构建内容科学、分层推进、循序渐进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同时,大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德育网络,形成一种合力。
全程融入,注重实效 学校无小事,事事能育人;学校无闲时,时时要留心。应将学校德育融入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等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重视抓好实践活动这一主要载体,充分考虑德育活动的时代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与学生心理发展程度的一致性、适宜性,使
德育实践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育人这种看似虚无的工作实化为校园工作的常态,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化为学生的内在诉求。这一过程中切忌形式大于内容、作秀大于本真。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背后,影响最持久且细水长流的实施载体依然是课堂教学,实施德育与教学一体化管理,让德育渗透与知识教学并存于课堂教学中。
培养思维,铸就品格 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是德育工作焕发生机活力的法宝。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强调学生 “被教育”,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教育的“物”,教给学生他们认为正确的道德理念,这本质上是对主体生命的漠视,是不道德的行为。理应改变以往教条化、格式化的教育模式,还德育以真实,突显德育主体性,把当前社会思想道德现状摆在学生面前,让孩子学会自我辨识、自我选择,最终分辨是非、自我定位,形成属于自己的处世哲学和道德信仰。
掀开德育作秀的面纱,还原德育本真,精心选择德育实施方式,引导孩子在俗世中自主选择、去伪存真,从而铸就健全而强大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