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推断文言词义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推断文言词义的能力
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王磊
朱大成
高考文言文阅读除了考查迁移能力之外,还要考查领悟推断词义的能力。如何提高推断文言词义的能力?只有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点拨并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推断词义的能力。本人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依据语境推断词义 1 整体感知,推断词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如果教师解题的话,“讽”的意义学生只能死记,认识并不深刻。如果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之后,让学生来推断“讽”的意义,便知道邹忌是用自己家里的事暗示、规劝,没有讽刺嘲讽的意义。对注释里“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的理解就更深透。一个“讽”字的解释,也可让学生了解进谏的方式,鸣鼓不用重敲,让纳谏者有一个接受的余地;出发点是要让他治理好国家。一个词义的理解,让学生变死记硬背为领悟推断,其思维品质又提升了几个层次,何乐而不为? 2 上推下联,揣度词义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其中“辞”如何解释呢?解释为“拒绝、谢绝”与下文“许之”相悖,只有解释为“推辞”,上下文意才能相符。本来注释写得很清楚,讲解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这一个词,可以让学生关注上下文,以便寻求释词的方法,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推断词义的能力。把握感情,推断词义
《赤壁之战》中,有“权勃然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没可以当曹操者,然刘豫州于人”“非刘豫州没可以当曹操者”“安能抗此难乎”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怒气,对刘豫州不屑一顾。依据字里行间的情感推断,“勃然”解释为“发怒的样子”。
《伶官传序》中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如何解释呢? “兴国”和“亡身”相反,感情迥异;那么“逸豫”和“忧劳”相反,褒贬相异,因此“逸豫”要解释为“闲逸,安逸”。揣度语气,推断词义
《师说》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中“其”如何解释呢?句中“此”从上文可知,指“是否从师而问”,那么“其”只能是表推测的副词,意为“大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中的“其”又如何解释呢?依据上下文反问的语气,便可解释为“难道”。解释文中副词的意义,一般比较麻烦,而依据上下文的语气是可以推断的。还有一些文言虚词的意义,也可以借助句子结构关系分析或者文言句式常识进行推断。
二、依据句子结构关系,推断词义
l 利用对举结构的特点,推断词义 《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中“出”、“下”如何解释呢?因为此句有对举的特点,“从师而问”与“耻学于师”相反,“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为对比关系,因此,“出”解释为“超出”,“下”应解释为“低于”,也构成为相反钓关系。分析句子结构关系,推断词义 《过秦论》“追亡逐北”中“追”“逐”意义相同,“亡”“北”意义相同,但如何解释呢,还要进行语法分析,“亡”“北”均为宾“失败”,而此处的解释,只能从语法结构关系去解释,才能说通。《赤壁之战》“闻操已向荆州”中的“向”如何解释呢? “向”前有“已”(副词)修饰,“向”一定是动词,只能解释为“奔向”,后面的“荆州”作“奔向”的补语。《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如何解释? “谏”只能作“纳”的宾语,解释为“意见、谏言”,而不能解释为“规劝……改正错误”。这也是按语法结构关系解释词义的一个例子。
《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之”中“走”如何解释呢? “烧”的主语是吴方,那么“走”的主语是谁?走的肯定不是吴方,而是曹方。主语的暗换,就改变了“走”的用法,只能解释为“使……逃跑”上下文才能贯通。文言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往往暗换主语,只有从语法结构入手,才能释准词义。
三、比较分辨,断定词义 《过秦论》“瓮牖绳枢”与《训俭示康》“锦衣玉食”,如果按照“瓮牖绳枢”解释的方法去解释“锦衣玉食”,可能就会出错。原因何在?前者是并列关系,后者是偏正关系。“瓮”“绳”是动词,分别带宾语;“锦”“玉”是名词作状语,构成偏正结构,没有动词,只能补上省略的动词一一“穿”“吃”。如果此处按照“两名词在一起,一定有一个活用作动词”的规则,必定会混淆不清。
总之,要提高推断文言词义的能力,就应该以识记为基础,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在让学生看注释的时候,提出假设,如果此处没有注释,文中哪些信息可以找到这一注释的内容,如此反复地训练,学生会从语境中学会推断词义,学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必然会增强。
第二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内出现过。所以,在第一步识记积累的基础上,便要掌握一些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一、冷僻的字尝试字形推断法:
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
赂即贿赂。
例: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⑤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解析: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到“砺”:“磨刀石”。
②“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③“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④“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
⑤“眇”,从目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以上介绍了推断实词词义时应掌握的三个技巧,当然它们不是灵丹妙药,只是在释义困难时可以拿来试一试。对实词的理解,关键还是看这个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一切推断的技巧都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发挥作用。
1、引导练习: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绳索(2)金就砺则利
(《劝学》)
磨刀石(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踩、踏,翻译时可以引申为“据守”
2、小试身手:
(1)平民虽平价不能籴
买进粮食(2)自放驴,取樵炊爨
灶
(3)可以独飨白粲。
飨,食用; 粲,米一类的东西(4)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二、通假推词义法
1、引导练习:
(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2、小试身手: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顿”通“钝”:不锋利(2)以身徇国
“徇”通“殉”,捐躯,牺牲(3)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
“详”通“佯”,假装
方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三、对称结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
例句: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③栗深林兮惊层颠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⑤时浓雾半作半止
(《游黄山记》)
解析:
①②③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战栗震惊。
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1、引导练习: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下(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反义对文,“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灭——族,消灭
2、小试身手:
(1)齐人追亡逐北
亡——北,逃亡的人(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以,被任用(3)非世而恶利
厌恶名利——反对世俗
练习:解释下列词语1 ①岭峤微草,凌冬而凋;并汾乔木,望秋先损
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③通五经,贯六艺
④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徙隶则心惕息
⑤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治理
⑥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治:安定,太平⑦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竭尽
⑧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穰岁:丰年
① “凌”和“望”是反义对文,由“凌”的意思“越过”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②“沐”与“浴”相对,由“弹冠”“振衣”可推知,“沐”是“洗头”,“浴”是“洗澡”。③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
④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近,见到“狱吏”就吓得磕头,看见“徒隶”心里就感到“恐惧,害怕”。
方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四、邻字推断法
例如: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同义复词:“敝”:疲劳 再如:
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同义复用。“冲”即“幼”,意思是“年幼”。
2、(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五、语法分析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一个“朝”字就有三种义项:
①早晨——朝服衣冠
②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这里“朝”的三个义项之间的区别还比较明显,但是有些文言实词的几个义项间的差别却不是很明显,如《劝学》文后练习中“绝”字的5个义项: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以为妙绝
④佛印绝类弥勒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时要想一下子给以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笔者以为利用语法结构先来确定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如对上文中“绝”字的解析如下:
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字“毕”,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份当是谓语,是动语,译为“停止”。
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
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份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
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
⑤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以上对“绝”字5个义项的分析,倘能一眼看出词义自是最好,倘不能一眼看出,则很有必要由分析句子成份入手以首先确定词性。纵观五、六两个单元文言文后的实词练习,此方法皆很实用。
例如:
1、左右欲刃相如
刃,做动词用,指“杀”
2、将军披坚执锐
披和执,做动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3、履至尊而制六合做名词,登上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状语,乘车)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名词,恩惠,好处)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动词,责备)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名词,过错)
8、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动词,看)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名词,景色)
10、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名词,宫殿)小试身手:
1、(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2005年全国Ⅲ卷)辩,应是名词,辩才,口才
2、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应是名词,柴
3、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揭短,说坏话 解释词语: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动词,向西、南方向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动词,推崇)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动词,开凿台阶)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担忧,忧虑)
六、运用旧知法
(一)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同一文言实词
例如: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意思是:偏爱。再如:除南清河太守 可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是:授予官职。
再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可联系:《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004年全国: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凶:庄稼收成不好 2005年湖北:
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边邑)“越国以鄙远” 《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邑)鄙:边邑
(二)借助于成语中的相同语素
例如: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可联系:成语“疾风劲草”、“欲盖弥彰”、“相得益彰”
——疾,大;彰,明显、显著。
2、善才绳之
可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制裁
3、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可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
4、(07年福建)今姑贷汝
可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
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接近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招致,招引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风知劲草 强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求全责备
寻求,寻找 联系成语: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敝帚自珍
(破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望而却步
(后退)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前倨后恭
(傲慢)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望风披靡
(倒下,后退)举类迩而见义远
闻名遐迩
(近)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七、语境分析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据上下文语境和常理逻辑的判断,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求未知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方法。例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丰„„乃杀之。
诛: 讨伐
方法指引: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总之,高考《考试说明》要求我们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选材上、设题上还会设置必要的障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识记的基础上,运用以上方法大胆猜读、合理推测,真正做到顺利阅读理解。
第三篇:《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学设计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学设计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学设计
江苏省盱眙中学 封士亮【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准确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考点导读—方法总结(考题导析—规律总结—方法点拨)—训练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文言实词的学习进一步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
一、【故事导引】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小组合作】请问文中的“弄璋”“ 弄瓦”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 答案: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二、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jí)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答案:绳,制裁。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殛,诛杀。通过语境可以得知。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通假分析法【因例说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倍”通“背”,违背
3、畔主背亲 “畔”通“叛” 背叛
4、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 【方法阐释】通假分析法: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对于一个词,当我们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应该想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小试牛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2013年高考全国卷)答:分析:振通“赈”,救济
2、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2011年高考全国卷)答:“长”通“掌” 执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C.徇镇江、丹阳、丹徒
徇:掠取 D.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答案】D 【解析】趣:通“促”。副词,马上、迅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1重庆)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 “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回头看【答案】 B【解析】趣:cù,通假字“促”,催促,督促的意思。文言实词的理解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常用义项,更需要娴熟地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
二、字形分析法【因例说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殒身不恤(牺牲)②抚军厚赉成(赏赐)③系燕父子以组(绳子)④丰则贵籴,歉则贱粜(卖出米)⑤冀得一归觐(拜见)【方法阐释】字形分析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多能直接反映出其本义;形声字占汉字总量80%,它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补充】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小试牛刀】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含义:
1、“有牧人御众之才”(统治,治理)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小箱子)
3、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灶台,烧火煮饭)
4、“彀士十万人”(弓箭手)(田地)
5、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6、直言不讳(因有所顾忌而不敢或不愿说)
7、生而眇者不识日(瞎,双目失明)
三、知识迁移法【因例说法】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9年海南、宁夏卷)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分析】第一项中可见史记选读中“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代理;第二项中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第三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第四项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乘,追逐,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汝罪宜死,今姑贷汝。贷: 解释“贷”的意思:(联系成语——严惩不贷,贷即宽恕。)②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速→不速之客→招致、邀请)【讨论总结】成语中保留大量文言词语,可以帮助推断词义【方法阐释】知识迁移法: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小试牛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分析】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阻拦,截断
2、诸贵假以劲弓:【分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给(语段阅读)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2013年高考广东卷)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分析】参考答案:C、约束 制裁 痛绳(严厉地制裁)联系成语——绳之以法,以法律纠治不法之人。指犯罪者接受法律的制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分析】参考答案:A、考中,考取 联系成语——五子登科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出类拔萃→超过,胜过)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薄→日薄西山→靠近)③吾亦望汝副其心(副→名副其实→符合)
四、结构分析法【因例说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追亡逐北(败逃者、打了败仗逃跑的军队)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尽、竭尽)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佩、腰戴)4.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丢弃、抛弃)[简析] “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4、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抛弃。“捐”和后文中“弃”对应,故解释为“丢弃、抛弃”。【方法阐释】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小试牛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人众车舆:(众多)②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遭受)③讲章句,课文字而已:(学习)④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大体,大的方面)
五、语法分析法【因例说法】解释加点的词语
1、范增数目项王。(目,处在谓语的位置上,词性为动词,解释为用眼睛示意)
2、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之为代词,绳处在谓语位置上词性为动词,解释为制裁)
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处在宾语的位置上,词性为名词,解释为险固的地势)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处在主语的位置上,词性为名词视力)【方法阐释】语法分析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小试牛刀】解释加点的词语
1、履苍莽中:(“履”在本句中充当谓语,应该解释为动词“踏”。)
2、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官:谓语,动词,做官。)
3、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寝” 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就寝”。)
4、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多”带上了宾语,活用为动词,意为“赞美,赞赏”。)
六、语境分析法【因例说法】解释加点的词语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欺骗”)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褒义,顽皮)【方法阐释】语境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小试牛刀】解释加点的词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3四川)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 邃:精深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答案】D、编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3江苏)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答案】C,制度【综合训练】薛潭学讴①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①唱歌解释加点字:①未穷青之技:
②自谓尽之: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翻译划线句子译文: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我们在总结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步骤,就是要在先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去推断,而对文意的掌握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练习、多巩固。所以,我们说理解文意是推断的基础,方法是辅助的手段,只有在丰厚的积累中才有准确的推断。板书设计:方法一:通假分析法(读音)方法二:字形分析法(造字法,部首)方法三:知识迁移法(成语、课文)方法四:结构分析法(相反、相近)方法五:语法分析法(位置、词性)
第四篇:《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积累实词。【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jí)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答案:绳,制裁。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殛,诛杀。通过语境可以得知。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讨论交流】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因例说法】
一、语境推断法想一想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学案第一组方法阐释:语境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试试看:解释下列加点的字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绐(dài):欺骗
二、语法分析法想一想:说说下列句中“信”字词性和含义
1、信义著于四海。
2、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4、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分析:例1名词,信誉,例2动词,为相信,例3形容词,真实的,例5副词,确实。方法阐释:语法分析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试一试
1、《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后面跟了宾语,故词性应为动词,翻译成名词“眼睛”就不对了,应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2、说说下列句中“绝”字词性和含义⑴、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译文: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⑶、佛印绝类弥勒译文:佛印非常像弥勒菩萨⑷、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个“绝”是“停止,动词”,第二个“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第三个“绝”是“非常,副词”,第四个“绝”是“渡过,动词”。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词性不同。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性也能为推断词义提供帮助。
三、对应互译法。想一想1.追亡逐北(败逃者、打了败仗逃跑的军队)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尽、竭尽)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佩、腰戴)4.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丢弃、抛弃)[简析]
3、“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4、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抛弃。“捐”和后文中“弃”对应,故解释为“丢弃、抛弃”。方法阐释:对应互译法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试一试解释加点的字(唐太宗)叹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上面文段中,“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是并列的句子,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面美,经常采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以由此来推知词义。语段中“安”和“弊”是意思相反的两个词,“安”是“安全、安定”,“弊”可解释为“衰败”。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应互译法。
四、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言”与说话有关;
“尸”与身体关; 纟”与丝织品、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例题分析:
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2、王怒曰:“劓(yì)之。”劓:割掉鼻子。
3、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
4、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绡:丝织品﹚
5、用“
王(玉)”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丰则贵籴(dí),歉则贱粜(tiào)。“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五、知识迁移法想一想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9年海南、宁夏卷)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第一项中可见史记选读中“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 代理;第二项中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第三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第四项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乘,追逐,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2、汝罪宜死,今姑贷汝。
贷:
联系成语严惩不贷,贷即宽恕。方法阐释:知识迁移法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试一试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09江苏卷)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分析:《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课堂小结】通过具体的语段分析,我们得出了五种推断词义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在具体语段中,往往互为辅助,互为验证。【当堂练习】【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我们在总结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步骤,就是要在先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去推断,而对文意的掌握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练习、多巩固。所以,我们说理解文意是推断的基础,方法是辅助的手段,只有在丰厚的积累中才有准确的推断。板书设计:
1、语境推断法
(上下文)
2、语法分析法(位置、词性)实词含义的推断
3、对应互译法(相反、相近)
4、字形推断法
5、知识迁移法(成语、课文)
第五篇: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学设计
文言实词推断六方法教学设计
合江中学
吴贵芳
【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有三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选择题最后一道文意把握题,个别选项文意的正确与否直接与个别实词词义正确与否有关。
三、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阅读文言文无从下手或想当然翻译的情况,确定引导学生掌握联想、组词、字形、对称结构、语法、语境推断法等六种方法,能有的放矢,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实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组词推断法、语法推断法 【学习难点】语法推断法 【教学过程】
【方法一】
推断法
联想该词在课文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师傅领进门】 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牛刀小试】
1、进之布指算,不爽。
..
2、铨简秀士。
.
3、令甲卒皆伏,使老女子乘城。
.
4、公败退,引次江北。.【方法二 】
推断法
.组成一个或几个双音节词进行推断。
.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师傅领进门】
1.故议者方晋二陆。2.然疾峭正,弗甚用。
3.除著作郎,不就。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牛刀小试】
1、北邀当国者相见。
.
2、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3、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方法三】
推断法
汉字本就是形音义结合的文字,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以及形声字的形旁从字形角度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例如:
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
心——关于心理(恨、志)
示——和神祉有关(祖)
衣——与衣服有关(袖、襟)【师傅领进门】
1、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2、籍每适浑,俄顷辄去。.【牛刀小试】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王怒曰:“劓之。” .
4、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方法四】
推断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师傅领进门】求全责备 【牛刀小试】
1、通五经,贯六艺。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3、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
4、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6、(阮籍)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唯公荣可不与饮。” .【方法五】
推断法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根据其词性推知它的实词含义。
【师傅领进门】
1、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2、去郑而之许。
3、齐人追亡逐北。【牛刀小试】
1、范增数目项王。
.
2、自放驴,取樵炊爨。.
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
4、道芷阳间行。.【梯级训练】
1、庭除甚芜,堂屋甚残。
.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4、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方法六】
推断法
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
先找出上下文之间可能存在着的照应、解释或暗示等关系,再把所考查的实词代入文中,根据文意和其他一些因素,大体就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师傅领进门】
1、有牧人与御众之才。
.
2、轨遂投城遁走。.【牛刀小试】
1、阅读文段,理解 “弄璋”、“弄瓦”的含义。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弄璋:
弄璋: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