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感于韵语教学中的
有感于韵语教学中的“喊读”
笔者观摩了好多实验教师所上的韵语实验课,课堂上大多读书声响彻教室,大有直冲云霄之势。孩子们读得兴味盎然,笔者却听得兴致索然。孩子们稚声稚气的朗读本应是一种享受,何以致此?皆因孩子们全都扯着嗓子看谁喊得大声,“朗读”变成了“喊读”。只要大声,怎样读都是好的,没有节奏,缺乏韵律,感情匮乏,有些教师却也对此泰然处之。我们都知道,理解能帮助记忆,然而从孩子们的喊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理解韵文,那么,大量韵文,韵文中要求孩子们掌握的大量生字,难道靠这种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吗?非也。在此,我想说,韵语教学同样需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感情完全融入文章当中,心境随着文章跌宕起伏。美读是有感情朗读的升华,是读者的心灵与文章发生碰撞,擦出火花,忍不住欣喜地将文章细细品味,慢慢享受。所以,美读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一种享受。美读能帮助孩子们咬文嚼字,培养语感,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美读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美读能活跃孩子们的思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美读还能使孩子们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从而更好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新世纪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实验教材本身存在着不足,清一色的白纸黑字,有些课文较单调,有些课文太过深奥,缺乏吸引儿童好奇心,引发求知欲的东西。如果教师还不重视美读的指导和训练,让孩子们体会韵文的美味,那么,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势必消失殆尽。所以,我主张应强化“读”的指导和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美读,以读促感悟,以读促积累,以读导法练能,发展素质,从而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美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孩子们的素质:通过美读培养语言的感受力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语感是最基本的语言素质,没有深切的语言感染力,就难以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加强美读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能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对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断、诗词或抒情的文章,要求学生反复地读,美美地读,体验出文中的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增进文字鉴赏力,强化语感。如《日月潭》中的“圆圆的太阳”、“弯弯的月亮”,教学时,先让学生跟着教师反复地读,仔细品味,指导读出圆圆的,弯弯的美味。再让学生去掉这两个词语读,通过前后对比,更感到前者应读得轻柔,这样,孩子们读出了美的意境,进而强化了语感。通过美读提高语言的理解力理解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读提高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美读,读出课文内容的特点,读出课文内容的感情,读出文章的灵魂。美读,可使学生读而不厌,乐此不疲,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悟意,会情,对课文的理解自然透彻,理解力自然而然地在美读中得到提高。
1、美读特点事物的特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读出特点也就理解了语言文字。如《趵突泉》中写小泉眼的部分突出了“气泡多”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明白几个“有的”的表达作用后,要求学生用急促的语调去读,读出“气泡多”的特点,即以读代讲。
2、美读解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总要设计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美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思考性、层次性、向心性,使学生的每一次读都对课文内容和中心加深一次理解。
3、美读悟情课文的感情借助美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通过美读来表达。教师要使学生在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感。《一夜的工作》最后两段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无限敬仰之情。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读,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才能悟出文章的感情,理解力也在美读中提高了。通过美读发展思维的能力由于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其思维特征,所以无论是分析和综合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充分地读,透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发展思维能力。
1、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通过美读,深入理解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精辟,深刻地把握文章中心,领悟文章精髓。如《狐狸和乌鸦》中,狐狸为了骗取乌鸦嘴里的肉说了三次好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竟然赞美起乌鸦的羽毛和嗓子,其实别有用心。孩子们通过美读将狐狸狡猾的嘴脸读出来,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将随之得以加强。
2、培养思维的求异性通过美读使学生明确课文中人物的不同思维方向,激发思维的独创性。《司马光》一文中司马光有超乎常人的思维。一般来说,人掉入水中,首先应考虑怎样使人离开水,那些“哭着喊着去叫大人”的孩子就是这样考虑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能考虑怎样使水离开人,“司马光砸缸”就是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学生在美读中思路逐步开阔,求异思维增强了,也激发了思维的独创性。
四、通过美读提高审美能力通过美读可让学生体会韵文中的语言文字美和文体结构美,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选自著名小说《红岩》的课文《狱中联欢》讲述的是新中国建立前夕,革命者在狱中举行联欢活动,巧妙地与敌人作斗争。课文对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写生动、感人,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美读中对比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体会善与恶,美与丑,在读中学习革命前辈的乐观主义精神,大胆扬弃丑恶的美德。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那么,如何在韵语教学中进行美读指导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研读,感悟美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词发”,我们读文章则是“披文入情”。所以,要想指导学生美读,每教一课之前,教师要反复认真地研读教材,朗读课文,设身处地领悟其内容美,语言美,情感美,直至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感觉方可。须知,只有打动我们自己的文章,我们才能去打动学生。课文《狱中联欢》描写的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我们这一代人也只能从父辈的口中和通过阅读小说对当时的背景略晓一二,更别说我们的学生,他们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为了缩短历史认识距离,教师必先多方寻找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斗争情况,知道江姐等革命前辈牺牲于新中国诞生前夕,是***反动派知道末日来临后的垂死挣扎,反动派的丑恶嘴脸令人痛恨。我们要反复研读课文,直至找到这种发之于心的感觉为止。只有这样,教学中,学生才能在我们的真情引导和倾情指导下,感染悲愤的情绪,深情地怀念敬爱的革命前辈。
二、范读,激发美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全篇或片断地进行范读。范读,不仅浓缩着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音韵的魅力,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会像溪水一样同时流入学生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所以,教学中,每学一篇文章,我们都要会用音韵很美的范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身体力行指导美读。课文《日月潭》第二、三段描写了日月潭清晨、中午、晴天、雨天的美丽景色。教学时,充分利用文中的语言,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感染。然后,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教师范读这一段。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调,美的音质感染了。孩子们很善于模仿,无形中,我们的范读将为孩子们学习美读树立了榜样。
三、导读,品味美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孩子们听老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以《趵突泉》为例,课文介绍了济南三大名胜之一趵突泉的独特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对祖国的赞美。文章特点是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是指导美读的一篇好教材。如描写大泉眼的这一段话,句中采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大泉眼独特的美。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轻轻地读一读,再闭上眼睛听范读,展开想象,浮现大泉眼神秘的景色,然后思考这句表达了什么感情?是怎样理解的?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吗?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情不自禁地用柔和、抒情的语调读出了它的美。孩子们领悟了课文的意境,享受了美的愉悦。
四、表演读 创造美孩子们已经领会了文章的美,读出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让他们进行表演读。表演读实际上是在读的基础上辅以体态语言和神态语言,它们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可以用来丰富有声语言的内容和表现力。表演读作为一种语文实践活动,既能使孩子们在理解的同时进一步受到感染和熏陶,又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情感光芒,亦能检验孩子们对文章美的理解。因此,在美读时,让孩子们恰当地、合理地配上神态和动作,既可以辅助孩子们理解课文,读出文中的美味,又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主体性因素,让他们想象美、实践美,进一步创造美。如《小猴子下山》这一课,可让孩子们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表演出小猴子一开始的得意洋洋和最终因贪心不足而一无所获的沮丧神情。表演读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句子的轻重缓急,懂得了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真可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美读是一种蕴含多种内部心智的活动,是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一旦学会美读,不仅能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领悟文章的内容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而且这种领悟能力,会逐渐迁移到生活中去,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捕捉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赞赏美,表现美。因此,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该重视韵语教学中的美读指导,让课堂书声琅琅,让孩子们不再觉得学韵文是一种负担。
第二篇:韵语识字教学反思
韵语识字教学反思
接触韵语识字教学半年多,从最初惊喜于完备科学的韵语识字教学体系,到培训学习实战演练中的小挫折,再到第一次正式上课的忐忑,最后有了顺利完成两个班级韵语识字课程的阶段性结课,被家长们簇拥着进一步沟通着,当时的我还能清晰记得自己体温骤增,满脸绯红。
一阶段识字教学结束后,憧憬着即将到来新学期,同时反思、自省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教学模式、流程都可以掌控,但一个幼儿教师最最重要的品质——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自己还是欠缺的。课堂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如果在一开始不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会很好。关于教师如何调控课堂的文章较少,且多停留理论层次,实践操作中又存在一定难度。遭遇几次滑铁卢后,通过和前辈老师们的沟通,加之课堂经验的不断积累,几次课堂中“惊艳”的掌控,孩子纪律、学习效果的提升,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并渐渐摸索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与孩子的默契点。
首先,有趣、完备的韵语识字教案是幼儿教师驽驾课堂的必备条件。教案中体现整个课堂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分布,充实、系统的教学流程,自然、适宜的用语衔接,会助于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其次,生动、适量的教具使用是幼儿教师驽驾课堂的必杀武器。孩子们满目接触黑色、繁琐、抽象的中国汉字,当教师拿出颜色鲜艳、活灵活现的教具,孩子们的惊喜不难想象。结合教具,提升孩子们的兴趣点,很好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一次课堂,教授《几只鸟》这一课,栩栩如生的毛毛虫教具让孩子们欢声雀跃,为了奖励识字快的孩子们,我决定:只要说对字的小朋友,可以获得一个毛毛虫教具。刚开始,确实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大家为了亲手触摸手工的毛毛虫教具,争先恐后答字。但很快就发现,只要拿到毛毛虫的小朋友们,基本上都满足于手中的一个或两个教具,注意力全部转移。即使我鼓励道多答对字的小朋友可以获得更多的毛毛虫,也很难吸引他们了,因为他们已经达到自己的小目标:亲手感触手工制作的毛毛虫。
正如上面亲身经历的案例一样,如果教具使用的场合、方式、时机不恰当,反而会弄巧成拙。当时很快发现问题,我随即换了鼓励方式,也是奖励毛毛虫,分成两组,按率先答对汉字的小朋友可以为本组增加一只毛毛虫,他可以亲手贴到黑板上。这下次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我重新掌控了课堂的教学。
另外,参与度高的游戏选择是幼儿教师驽驾课堂的亮点。幼儿的天性是爱玩,在课堂中结合或大或小的识字游戏,既利用了孩子的天性,又创造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快学堂的前辈老师们整理了丰富、详实的韵语识字游戏集锦,留给整个识字教师们无价的教学财富。研究透彻游戏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信手拈来各种小游戏,提高整个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
第三篇:韵语识字教学片段赏析
大成全语文教育识字教学片段赏析
伯延中心小学
程文娟
师:课文都读熟了,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看,我把拼音和熟字藏起来了,谁能光看着生字把课文读一读。(去熟字指名读课文)
师:读得很整齐,这20个生字就是我们今天要认会的字,谁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下来。
生:我想顺着读。(按顺序读生字)生:我想倒着读。(读到“部”字卡住了)
师:别紧张,你把含有这个字的那句话读一读,看看这个字读什么?(学生读含有“部”字的句子,并将“部”字读3遍)师:还有谁想读。生:我想竖着读。生:我想打乱顺序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下面老师指大家一起读。(顺读—倒读—任意指读)师:棒极了,同学们,刚才字宝宝悄悄地对我说:“你们班的小朋友可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认识了我们,现在我们搬家了,你们还能认准我们吗?(生字搬家自由读)
师:谁认识字宝宝了,能当小老师来领读吗?(请一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师:小老师教会谁了?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师: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生字)
〈点评: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而识字教学又相对枯燥,如果每节课仅仅让他们机械地读生字,孩子们就会觉得没意思,教学效果差,识字教学会陷入一种高耗低效的状况。因此想要让孩子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就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定位联想”读生字时,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生字搬家”以后,让学生当小老师来领读生字等等,这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师:大家这么短的时间就认识了这么多字,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吗?(交流识字方法)
生: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了“响”,“向”加上“口”就是“响”。师:好,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
生:我用熟字减偏旁的方法记住了“尤”,“优”减去“亻”就是“尤”。师:不错,你用的是减一减的方法。
生:我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他”,“地”的踢土旁换成单人旁就是“他”。师:说得很好,你用了换一换的识字方法,谁还有其它的方法? 生:“粗”和“细”是一对反义词,所以我记住了这两个字。
师:你真棒,不仅一下子记住了两个生字,还知道它们是一对反义词。生:我哥哥的名字叫王雨其,所以我认识了“其”字。师:你太爱学习了,从名字中也能学会生字。
生:我爷爷前几天生病了,去医院做手术,手术室的门上就有“术”字。师:你也能留心观察,好样的。
生:咱们教室的墙上有眼保健操图,所以我认识了“保”字。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能向他们学习。生:我给大家出个谜语:衣字包着公,被水往下冲。(滚)生:我也给大家出个谜语:立在门口用耳听。(部)师:你们真爱动脑筋,还编出了谜语来识字。
生:我通过想象记住了“爽”字:一个人伸开双臂(大),风从身边吹过,感觉好凉爽。
师:说得太好了,谁还能通过想象来识字?
生:我也通过想象记住了“耸”字:两个人站在耳朵上,你看他站得多高啊,“耸”就是高的意思。
师:你不仅通过想象认识了“耸”字,还理解了它的意思,说得很精彩。生:我编了个顺口溜记住了“飘”字:西下二小,随风飘飘。师: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真佩服你们。
〈点评:识字教学不仅仅只是把教科书上规定的那些生字教给孩子,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在片段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孩子们能够联系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熟练地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方法去识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顺口溜、找反义词以及大胆地想象”,这些不同的方法都已成为孩子们识字的“良方”,特别是有些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生活。如“手术室”的“术”;“眼保健操图”的“保”。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尝试到发现的喜悦,识字的快乐,而且还让他们逐步养成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扩大积累的良好习惯。〉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真佩服你们。下面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摆。(学生自读生字卡片)
师:现在老师读字,同学们找相同的字,找到的迅速举起来,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找得快,找得对。(老师读字学生收卡片)
师:现在我们来玩个摘苹果的游戏。游戏规则:老师把带有生字的苹果图形卡片贴在树上,然后选出几个参赛队员站在黑板前,老师念一个生字,同学们快速地去摘取,摘得多并且准的学生,就是我们的优胜者。注意,抢完字卡后,要逐一将字卡展示给大家并读出字音。(师生开始玩游戏)
师:你们真是识字小能手。哎,这调皮的字宝宝又跑到我的卡片上来了,我们开着小火车来读一读。(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点评:孩子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这就需要不断的巩固,而巩固识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在片段中,老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制的卡片以自读自摆和师读生收的形式去和汉字反复见面。然后在“摘苹果”这个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巩固识字。在游戏活动中识字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最后,通过开火车的形式再次复现生字。这样一环扣一环,教师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课文中的生字,调动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使他们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和生字交上了朋友。〉
第四篇:有感于古诗文教学
吟诵经典
唇齿留香
------听“古诗文教学”有感
松滋市实验小学:文春
今年十一月我有幸参加了“荆州市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专题研讨会,认真聆听了十位教师精心准备的古诗文教学课程,她们新颖的教学设计、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及对文本的深度解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时而愁思满满,情深意切;时而手舞足蹈,激情洋溢;时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有时把古诗读成一幅幅色彩亮丽的画,有时又把古诗读成一首首旋律优美的歌。不光是让学生动情,也让我们在座的每位老师产生共鸣。无论是“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是“漫卷诗书喜欲狂”。我们既能感受张继科场失利的凄愁悲苦,也能体会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生活而返乡的那种欣喜若狂„„在她们的带领下我漫步在古诗词的殿堂,感受着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浏览着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美妙绝伦与博大精深。古诗词教学一直是我的薄弱环节,一般上公开课我都会回避。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是享受了一顿饕餮大餐,让我对诗词教学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下面我来谈谈听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古诗词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式的分析
以往,我教学古诗词一般都是五步法:解诗题,知作者——读通诗句——理解字词——串讲诗意---总结背诵。当学生理解诗句时如有困难,我就会逐字逐句的讲解,生怕漏掉某个字义,有时为了节约时间,甚至会在课堂上唱“独角戏”,面面俱到式的讲解分析,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我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甚至产生了厌恶心理。每一次上完古诗词都有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教师是卯足了劲在教,学生却不得要领,一脸茫然。听完陈老师的《枫桥夜泊》,我真是茅塞顿开,原来古诗词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式的分析。陈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时,紧扣一个“愁”字,从浅入深,带着学生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她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诗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情绪的一个“愁”字,然后问学生:“此时的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通过看“日落”、“江枫”、“渔火”、“霜满天”,听“乌啼”、“钟声”去感受作者的孤独、寂寞、思乡,对“霜满天” 一词品了又品,嚼了
又嚼,把诗中的人物想象活生生地描绘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愁”。每一步的引导都是那么鲜活,那么深刻,那么富有激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本背后的文化意味。学生在反复吟诵间,在拍手、跺足间既感受到诗词的节奏,又轻松地理解了诗意。
二:古诗词教学不需要照本宣科式的翻译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一首古诗,基本上就以是否会背诗,是否知道每一句诗的意思为标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要求学生通过注释把古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明白,但大多数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诗意,而是借助各种教辅资料照本宣科的说一遍,但这样机械的解读,学生是不会留下记忆的,犹如过眼云烟,很快就会忘得无影无踪。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悟诗文中所蕴藏的情感,才能让他们学有所获。在几位老师的课堂中对古诗的理解都是悄无声息的,不留痕迹的,正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古诗词教学需要反复的诵读
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的要领”。对古诗词的学习更应该如此,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诵读是根本。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结合起来,以读带情,以读悟情。陈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以古诗的语言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四:古诗词教学需要意境的再现
诗以情动人,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才由诗人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通过具体的画面或清净的模拟再现出来,才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王老师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时,让学生欣赏“烟花三月”的图片,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感受到了烟花三月的美,还让学生联想到了很多形
容这美好画面的词语和诗句,可谓一箭双雕。接着老师追问:“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诗人本应该和老朋友吟诗作对,可是老朋友要和他告别去扬州,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诗人的不舍、孤单的心境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调。
金庸先生曾经说过:“让孩子背诵古诗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我们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应该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让学生在诗意的天空中轻舞飞扬。古诗有情,教师有情,学生有情,教学更应有情,好的课堂就是激情涌动、充满诗情画意的“天堂”。
五:古诗词教学需要扎实的功底
在陈春梅老师和张青老师的课堂中,不时引来本节课之外的诗句,总能恰当的拓展,引用,她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古诗词及国学的熟知度,令我佩服不已。她们让课堂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会不入情,语言文字怎会得不到熏陶?语文素养怎会不提高?
我知道这些功夫绝不是一日之功,应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平时上课也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语文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获得知识,灵魂深处的情感才能得到升华,陶冶。
总之,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歌谣传唱下去,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去发现美、欣赏美,让他们从精湛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中去感受汪伦的深情,张继的悲愁,杜甫的欣喜!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古诗文的百花园中饱览满园春色,尽情吟诵,留香于唇齿之间。
第五篇:有感于《教学革命
有感于《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
古蔺县二郎小学
范秋玲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课堂改革,可是改来改去,也不见得学生的负担有所减轻,每当看到学生沉重的书包,我的心也沉甸甸的。前段时间读了《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这本书,当我把全书从头至尾、从尾至头读了几遍之后,我深深地觉得,教学必须改革,这是毋庸置疑的。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书中介绍经过多年实践,蔡林森和洋思初中抛弃了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压到课外的做法,普遍灵活地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到永威之后,蔡校长根据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和学段不同,继续推广和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小学推广时,他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在数学、常识课教学中实行了“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的“四个一”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教学中采用了“比读书、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的“几个比”教学模式。每一个“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当堂训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辩证地处理了教和学的关系,把学放在了首位;辩证地处理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辩证地处理了先和后的关系,要先学后教;辩证地处理了知和行的关系,明确要求当堂训练。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所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总是在某种场合适用,某种场合不适用。但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越俎代庖,这些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8个字看起来极为简单、朴素,但要变成行动,却异常困难。他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拟出教学目标,精选练习题,课堂上用恰当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发现课堂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老师就不用讲了,对于大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一起探究点拨,当学生成功解决了难题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每节课后都不留尾巴,课堂上老师要注意自主学习不能“轻轻松松”,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探究学习不能“扔掉书本”,这样的课堂才受学生欢迎。反思现在的课堂上的形式主义、花架子表现很多,主要有8种表现:一是千篇一律,二是只图讲得少,三是放任自流,四是节外生枝,五是尽是让尖子生出头露面,六是多媒体装门面,七是学生自学作陪衬,八是提问式代替学生自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了,先学后教这样的课虽然不中看,但实在、实惠、管用。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把课前预习这个版块放到课堂上,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拟定实际可行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四十分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里,学生进行了紧张有效的学习,课后绝不留尾巴。这样的课堂由于减轻了学生课外的作业负担,所以很受学生欢迎,我在课堂上也试着用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组织学生学习,我试着组织学生“比读书”、“”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每节课四十分钟结束,都完成了教学任务,经检测效果不错。
周国平先生说:“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我在教学实践也有这样的感受:一般传统的课堂,至少有百分至五十的的时间是无效的,而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教材要求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另外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也是可以通过互教互学,或教师点拨学会的。因此,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学好。
读了《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这本书后,我想大声说:教学必须革命!
201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