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个重庆”建设: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生动体现
“五个重庆”建设: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生动体现 以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为具体内容的“五个重庆”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新阶段重庆发展总体部署的讲话精神,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部署。
“五个重庆”建设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重庆未来发展的总体框架和目标任务。“宜居重庆”建设侧重于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的居所,增强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畅通重庆”建设侧重于改善交通条件,化解重庆地处西南内陆的不利因素,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提高城市营运效率,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重庆”建设侧重于推进城乡绿化,优化生态环境,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平安重庆”建设侧重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康重庆”建设侧重于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充实、更快乐,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五个重庆”建设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科学绘制了重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经济社会领域,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历史进程。“五个重庆”建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居住状况、交通条件、生态环境、安全程度、市民健康水平五个方面为核心内容,制定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实现步骤,是把重庆从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向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举措,开创了推进城市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五个重庆”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本”,是本源、是根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广大劳动者和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考虑发展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离开了这个“本”,离开了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发展都将失去价值和意义。“五个重庆”建设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明确了“重庆的发展为了谁”。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一方面承载着国家战略需求,其发展必须以国家战
略利益的实现为前提;另一方面,其发展又必须满足3200万重庆人的利益需求。“五个重庆”建设充分体现了国家根本利益和重庆人民切身利益的有机统一。其次,明确了“重庆发展的依靠对象”。重庆十分注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五个重庆”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党和政府的决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五个重庆”建设所追求的是人的需求的全面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个重庆”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能够确保重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而且要实现各个方面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要保证当前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五个重庆”建设回答了“如何结合重庆实际,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问题:一是从战略上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作出全面规划,推进重庆全面发展;二是从事物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观点出发,努力做到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推进重庆协调发展;三是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注重抓好三峡库区、渝东南山区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建设,做到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推进重庆可持续发展。
“五个重庆”建设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能够正确处理事关重庆改革发展全局的各种复杂问题。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各方。重庆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移民地区、民族地区和环境脆弱地区等特征集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特殊的市情,决定了必须坚持运用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谋划重庆发展。“五个重庆”建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科学规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推动生产力合理布局,有针对性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通过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风尚向农村辐射,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在统筹区域发展上,坚持主城区和区县全面推进的发展理念,加强主城区与区县、乡镇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拓展主城以外区县的对外联系,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总体战略,力促产业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优质化,形成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上,以“宜居”、“平安、“健康”等为重要目标,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高度重视资
源和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的需要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培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以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提出的时间背景、内容措施、实施情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一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
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环境等多个方面却出现了很大问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再也不能让中国人民继续再安心的生活下去。而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合中国的制度,它告诉我们要科学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作为发展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我们再也挥霍不起!我们也要考虑后代人的生活,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能自私的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中国将来的发展。要想使中国经济能又快又好的发展,需要大家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可持续发展。在工业,生活中一点点的改进,改进生产,生活模式。将粗放型发展模式转换为节约型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关键的是意识不到位。具体体现在厂家商家诚信不到位、老百姓保护意识不到位、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总体处罚不到位。即厂家商家诚为了利益,使用劣质原料及非法添加等;部分消费者追求便宜,缺乏保护意识;监管部门查处力度不足;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不足。因此,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 强化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法律制订得再多再细,如果不严格执行也是不行的。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就必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造假的成本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进而使造假者望而却步;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文化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和培育文明风尚,进一步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2.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和思想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党必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4.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1、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级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创设一种活泼、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寓教于乐,从实际中充分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2、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和谐校园和文明社区、文明城市等活动,如到敬老院参加护理、参加植树活动、参加救灾捐款活动等,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了解社会、回报社会,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途径。
3、结合现实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提高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发挥他们自主认知的功能,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答,让他们在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增强现代社会道德价值的辨析。
第四篇:“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内涵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内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责任落在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身上。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科学的日新月异,面对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要求。“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在本篇论文中,我将从“三个代表”的时代意义、内在要求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发表我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
(一)“三个代表”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 xx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从国际上看,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现代科技.知识发展迅猛,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和平和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并未树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有增无减,巴以冲突升级.美伊战争爆发使世界形势动荡,天下不太平。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西化”、“分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用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的提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大趋势中面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挑战的应对方略。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条件。但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的消极影响及改革开放使国外腐朽思想乘机而入,必然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从而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后,江泽民同志分别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xx.5.14)、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大开发座谈会(xx.6.20)、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xx.6.28)、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xx.10.11)等一系列重大会议上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准确和深刻地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从“三个代表”的时代意义上把握(1)“三个代表”是着眼于解决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面对世界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及党所处的地位.环境和所肩负任务的变化,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党必须按“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建设。(2)“三个代表”是着眼于回答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做出的战略性思考。党在应该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应该以怎样的面貌和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等问题上,在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问题上,在群众路线等一系列问题上严肃思考,得出了“三个代表”的结论。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适应当今时代背景和形势要求,着眼于党的建设,着眼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这一历史使命,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思考和建设我们党及党的事业的。
(三)从“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上把握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条件。
我们党为什么具有先进性,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党是以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的,从它诞生一开始,就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奋斗的。在生产力发展迅猛的今天,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制定切实的方针政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体现和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先进文化是一面旗帜,它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前进方向,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前进方向”是指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致,能够成为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的那种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注:此为引用他文所得)。而要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归宿。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最高利益和最高理想是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工人阶级的这一阶级特性决定了共产党不仅代表全体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要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根本利益”是指全局的长远的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彻底解放”的利益。(注:此为引用他文所得)。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要正确处理先富和后富、个人富裕和共同富裕、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永远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四)从“三个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把握
“三个代表”三者之间辩正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动态地相适应,才能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提供物质基础,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保证。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和精神实质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
十七大指出——
第一要义是:
发
展
核
心
是:
以
人
为
本
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
统
筹
兼
顾
1、内涵和要求是一个科学体系
理论上,这一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实践上,这一体系完整地提出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问题的具体思想、方法和措施。
2、科学发展以坚持第一要义为前提
第一要义就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全面建设小康、推进现代化的实际要求决定的;
坚持第一要义,不能把经济建设孤立起来,要防止唯GDP论。
3、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以人为本是核心的含义:就是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 都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
1.是坚持和实现党的宗旨的要求; 2.是引导各级领导改变重物轻人、重经济轻民生,抛弃唯GDP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
3.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怎样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1、发展为了人民;
2、发展依靠人民;
3、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
4、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的实现
全面就是推进四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
协调就是处理好社会内部的各种的关系。首先,协调是全面 协调:“科学发展的协调要求现代化建设各个环 节、各个方面相 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其次, 协调需要改革。
可持续就是实现永续发展。首先,可持续的总要求是:生产 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 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其次,可持续的任务是: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5、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 首先,要统筹好五大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次,要统筹好四大利益关系(1)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权和利)(2)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3)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4)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再次,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二)认真理解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科学精神和要求 首先应辨证地把握GDP指标:
不盲目否定。我国引进GDP指标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也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大贡献; 不盲目崇拜。GDP作为一个统计手段、统计工具,确实具有不足(不能反映社会成本、增长方式和代价、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等等); 要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完善GDP指标体系。
绿色GDP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
值。(目前山西核算出我国首个省级绿色GDP)基本公式是:
绿色GDP = 现行GDP -(自然资源损耗价值 + 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价值 1.新的速度观: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速度;局部速度的合理性,取决于全面发展的和谐性。好和快的速度与发展方式和区域功能布局相联系。2.新的社会观:社会是一个活的生命有机体,其生命力存在于社会内部各方面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和谐发展,因而,不能把GDP 孤立起来。
3.新的自然观:人不是简单征服自然,善待自然和地球就是善待自己和民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要服从“人+自然+社会”三者客观运动的规律,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4.新的民本观:强调民生和人权, 揭示了新时期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和思路;5.新的执政观:从以人为核心出发,干部要有新的政绩观,政府要转变逐利型为服务型,党要依靠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推动发展,巩固执政地位;6.新的改革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党的建设等要按照新的发展观深化改革;
7.新的贡献观: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GDP,而且包括对可持续发展或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做的贡献;
8.新的开放观:要提高合作水平,加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政策 法规的对接,增强竞争合作能力。
总之,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开辟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境界、也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