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多角度切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01:0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员参与多角度切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员参与多角度切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第一篇:全员参与多角度切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全员参与多角度切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数学教研组工作小结

教育局在工作会议中提出打造高效的、生命化的课堂,向课堂要效益以来,其目的就是把教师在苦教,学生在苦学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促成学生在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上的转变,以学习促发展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愿望、习惯,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一年来数学教研组多角度切入,积极探索,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提出了“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课堂练习设计层次化”、“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做法,使课堂效益有所提升。

一、围绕主题、研讨实践

在教研组确定的教研主题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各年级数学教师组围绕教研组的主题,根据自己年级段的特点,制定好自己年级的主题研讨方案。然后围绕各自方案进行备课和教研活动。

通过有目的的研讨,老师对自已的课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由此提高了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由于活动过程中教研组老师共同参与了研讨的过程,因此,其它备课组老师在以后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每次的教研组观摩活动,组长都进行了精心的组织、设计和安排,组员们积极参与,研讨的内容主要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落脚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当一次次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各异的研讨活动呈现在教师面前时,我们由衷地被感动了:只要投入,我们的研讨活动到处涌动着集体的合作和真诚的帮助;只要用心,我们的研讨活动到处都充满着集体的智慧!

二、围绕主题,不断发现

(一)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面总结出五原则 1 .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真实性原则 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接近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合作性原则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冲突、和谐统一的原则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注重考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课堂“乱”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还要考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师生相互启发,诱导,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

(二)课堂练习设计层次化上做到

1.在集中讲授时,三组同学共同参与,讲授内容适当放低起点,减缓坡度,其内容多为基础概念的讲解、课本例题的分析等基础要求。

2.分层指导是数学教学分层次达成目标的核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对A、B、C三组学生提出不同但明确的目标和操作程序。对A、B、C各组目标的确定包括:①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要求;②掌握程度上的不同要求;③获得新知识方法上的不同要求;④思维深度上的不同要求。操作程序上通常有两种形式:1)C组练(仿照集中讲授时的内容做基础练习),A、B组听(加深集中讲授时的内容);2)A组、B组参与自学(弄懂概念的来龙去脉,解题的算理依据),C组听(听老师讲解,模仿例题,逐步熟练)。

3.练习、测试的分层次。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有针对性的精选题目、确定题量。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成不同层次,分别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基本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设计了教学层次性的习题,分为A、B、C三组,A组题以模仿为主,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B组题以熟练掌握为主,题目条件稍复杂;C组题以灵活运用为主,题目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解题方法具有一定技巧。比如初二代数习题,分解多项式16(a-b)²-9(a+b)²,对于中差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此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²-9y²;2)16x²-9y²; 3)16(a-b)²-9(a+b)²,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一、二题要求较差层次的学生掌握,第三题要求中、上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较差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敢答”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教学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个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容许重答,答的不完整的容许补充,不明白的容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议,教师有错允许提意见。

在讲课遇到某一同学回答不出问题时,让他请一个小同学帮忙,我在平时也经常鼓励同学“说错了没关系,能说就说明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2.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想答”

教师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的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提问,做答。

3.传授方法、让学生“会问、会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措施得力扎实有效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1、教师备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教师写教案,就是应付检查,现在检查教师写的教案,教学环节完整,教学设计合理,设计的训练题有层次,教案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评课活动过去是好好好,现在为一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课后反思有价值;课堂教师精心组织,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过去讲课平淡的教师,课堂有了激情,有些青年教师课堂越来越精彩,教学质量是越来越高,他们常说我们是高效课堂最大的受益者。

2、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校的三年一班教师在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教师一直坚持课前预习的做法,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比以前主动,班级的学风有明显的提高,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其他班级的成绩相比,平均高出二十分,得到了学校的认可;有些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改变,以前有的学困生不学习,上课说话睡觉,甚至老师批评都不理解,和老师争执,通过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这些学困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的课堂能听课了,这些学生每节课每天也都有所收获。

第二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以《抵抗弯曲》的教学为例

摘要: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的教学,提出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加强课堂练习”等五条实现的途径,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吗?笔者在海曙区某教学评比活动中做评委时听了几节《抵抗弯曲》教学时发现,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往往考虑的不够周到;分组讨论时没有根据内容与材料的实际情况,为讨论而讨论;部分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时不敢指导,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结论一定要由学生自己得出。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许多小组却不能记录准确的实验数据,没有正确的结论。从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现实中许多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当前小学科学课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界定。如:陈旭远教授指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

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抵抗弯曲》的教学中,我们找到一些多媒体资料导入新课:2006年03月28日韩国桑苏大桥瞬间倒塌,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条横跨密西西比河的大桥在交通高峰时期突然倒塌,上海某工厂钢结构厂房倒塌的事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横梁抵抗弯曲性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本课教学的应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环节,我们可以在分析两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教室中的横梁、课桌里的横梁、椅子下面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总是立着放的事实,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

这样,使我们的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分析学情后认为:学生对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两个科学概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了解到这一基础,不要在这2个学生已有概念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和比较2组实验数据上,从而形成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比增加宽度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使学生的科学概念在本节课得到真正发展。

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对6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他们已经有许多次对比实验的经验,本节课只是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探究过程。

(三)提供有结构的典型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共安排了2组演示材料和2组分组材料:

演示材料第1组: 2个立柱、1个纸横梁、若干垫圈。

演示材料第2组: 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木制米尺)、重物、在米尺上挂重物的筐。第1组材料用来演示学生分组实验时实验装置的搭建方法和注意事项,准备时必须考虑足够大并且和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类似,确保让所有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装置。第2组材料用来演示立着放横梁可以比平着放大大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立柱考虑可以用讲台上放两把方凳,准备的重物要考虑用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并来源于身边的物品,我认为用一叠图书做重物比用钩码好。

分组材料第1组:2个立柱、3个纸横梁(1倍宽、2倍宽、4倍宽)、若干垫圈。

分组第2组:2个立柱、3个纸横梁(1倍厚、2倍厚、4倍厚)、若干垫圈。

在准备分组材料时要考虑:立柱的高度多少比较合适?横梁用什么纸?用多厚、多宽的纸?如果没有垫圈,可以供什么来替代重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的立柱过低,纸横梁2背宽、4倍宽时的实验数据就会很不准确;如果过高,分组实验中当横梁倒塌时,部分组的学生就会满地找垫圈。如果横梁用的纸过薄而重物又很重的话,1倍宽的横梁连1个重物都不能承受,学生如何填写实验数据?如果横梁用的纸过厚而重物很轻的话,纸横梁4倍厚时所需要的重物要100多个,学生实验时横梁还没倒塌,叠放的垫圈已经坍塌,有时重新实验几次还是不能成功,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教学的低效。

第2组材料和第1组材料相比其实只是更换了3个纸横梁,但如果我们2组材料同时提供给学生,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在做第一组时的无意注意,影响他们的有效探究。所以我们把第2组材料中的3个纸横梁装在1个信封中,课前放在学生的课桌里,在做第2组实验时再取出来使用。另外,我们发现,如果教学中没有涉及到让各组学生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就没有必要请各组材料员到指定位置来领材料,各组到讲台前领材料会浪费1-3分钟的教学时间,也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

1、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前的有效指导

过去,我们的科学课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实验材料、实验的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实验前都详细讲解,学生照着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实验现象明显结论正确。新课程来了,要学生自主探究,有的教师就不敢指导了,什么都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我们认为不能因噎废食,许多时候必须给于学生一定的帮助。

本课的教学中,在分组实验前通过师生研讨,明确在这个对比实验中至少控制3个因素:

1、立柱之间的距离(跨度)必须相同。

2、放置的垫圈大小要相同,要轻轻居中叠放。

3、在记录数据时,使横梁倒塌(接触到桌面)的那个垫圈不能算。教师对实验的有效指导,才能保证各组实验顺利开展,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2、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和评价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获取和运

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向,使教学针对性更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如下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如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从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途径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本节课在讨论实验要控制哪些因素?实验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以及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当学生在交流中词不达意时,特别需要教师及时的有效指导。

(五)“学而时习”,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

科学课也要强调适度的“时习”,一方面有利于所学科学概念的保持;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的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练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在课的结束阶段设计几个选择题,根据教学时间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促进科学概念的内化。

1、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控制的条件是()

在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控制的条件是()

A纸的材质B纸的光滑度C纸的宽度D纸的厚度

E立柱间的跨度F单个垫圈的重量G纸的长短

2、能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的是()。

A增加纸的厚度B增加纸的光滑度C增加纸的宽度D让纸变得更粗糙

3、材料的宽度和厚度,()更多的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所以房间里的横梁要()放。

A材料的厚度B横着放C材料的宽度D立着放

另外,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做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我们认为:

适时、适度的练习能够有效的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互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促进学生最优化地、最可持续性地发展。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也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书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上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况分析报告》《上海教育》2007-09B期

3、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2007-5-8第6版

5、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中国教育报》2007-6-16日第3版

第三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以《抵抗弯曲》的教学为例

浙江省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凌彬

摘要: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的教学,提出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加强课堂练习”等五条实现的途径,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吗?笔者在海曙区某教学评比活动中做评委时听了几节《抵抗弯曲》教学时发现,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往往考虑的不够周到;分组讨论时没有根据内容与材料的实际情况,为讨论而讨论;部分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时不敢指导,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结论一定要由学生自己得出。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许多小组却不能记录准确的实验数据,没有正确的结论。从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现实中许多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当前小学科学课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界定。如:陈旭远教授指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

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抵抗弯曲》的教学中,我们找到一些多媒体资料导入新课:2006年03月28日韩国桑苏大桥瞬间倒塌,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条横跨密西西比河的大桥在交通高峰时期突然倒塌,上海某工厂钢结构厂房倒塌的事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横梁抵抗弯曲性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本课教学的应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环节,我们可以在分析两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教室中的横梁、课桌里的横梁、椅子下面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总是立着放的事实,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

这样,使我们的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分析学情后认为:学生对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两个科学概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了解到这一基础,不要在这2个学生已有概念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和比较2组实验数据上,从而形成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比增加宽度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使学生的科学概念在本节课得到真正发展。

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对6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他们已经有许多次对比实验的经验,本节课只是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探究过程。

(三)提供有结构的典型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共安排了2组演示材料和2组分组材料:

演示材料第1组: 2个立柱、1个纸横梁、若干垫圈。

演示材料第2组: 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木制米尺)、重物、在米尺上挂重物的筐。第1组材料用来演示学生分组实验时实验装置的搭建方法和注意事项,准备时必须考虑足够大并且和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类似,确保让所有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装置。第2组材料用来演示立着放横梁可以比平着放大大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立柱考虑可以用讲台上放两把方凳,准备的重物要考虑用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并来源于身边的物品,我认为用一叠图书做重物比用钩码好。

分组材料第1组:2个立柱、3个纸横梁(1倍宽、2倍宽、4倍宽)、若干垫圈。

分组第2组:2个立柱、3个纸横梁(1倍厚、2倍厚、4倍厚)、若干垫圈。

在准备分组材料时要考虑:立柱的高度多少比较合适?横梁用什么纸?用多厚、多宽的纸?如果没有垫圈,可以供什么来替代重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的立柱过低,纸横梁2背宽、4倍宽时的实验数据就会很不准确;如果过高,分组实验中当横梁倒塌时,部分组的学生就会满地找垫圈。如果横梁用的纸过薄而重物又很重的话,1倍宽的横梁连1个重物都不能承受,学生如何填写实验数据?如果横梁用的纸过厚而重物很轻的话,纸横梁4倍厚时所需要的重物要100多个,学生实验时横梁还没倒塌,叠放的垫圈已经坍塌,有时重新实验几次还是不能成功,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教学的低效。

第2组材料和第1组材料相比其实只是更换了3个纸横梁,但如果我们2组材料同时提供给学生,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在做第一组时的无意注意,影响他们的有效探究。所以我们把第2组材料中的3个纸横梁装在1个信封中,课前放在学生的课桌里,在做第2组实验时再取出来使用。另外,我们发现,如果教学中没有涉及到让各组学生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就没有必要请各组材料员到指定位置来领材料,各组到讲台前领材料会浪费1-3分钟的教学时间,也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

1、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前的有效指导

过去,我们的科学课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实验材料、实验的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实验前都详细讲解,学生照着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实验现象明显结论正确。新课程来了,要学生自主探究,有的教师就不敢指导了,什么都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我们认为不能因噎废食,许多时候必须给于学生一定的帮助。

本课的教学中,在分组实验前通过师生研讨,明确在这个对比实验中至少控制3个因素:

1、立柱之间的距离(跨度)必须相同。

2、放置的垫圈大小要相同,要轻轻居中叠放。

3、在记录数据时,使横梁倒塌(接触到桌面)的那个垫圈不能算。教师对实验的有效指导,才能保证各组实验顺利开展,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2、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和评价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获取和运

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向,使教学针对性更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如下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如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从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途径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本节课在讨论实验要控制哪些因素?实验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以及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当学生在交流中词不达意时,特别需要教师及时的有效指导。

(五)“学而时习”,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

科学课也要强调适度的“时习”,一方面有利于所学科学概念的保持;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的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练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在课的结束阶段设计几个选择题,根据教学时间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促进科学概念的内化。

1、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控制的条件是()

在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控制的条件是()

A纸的材质B纸的光滑度C纸的宽度D纸的厚度

E立柱间的跨度F单个垫圈的重量G纸的长短

2、能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的是()。

A增加纸的厚度B增加纸的光滑度C增加纸的宽度D让纸变得更粗糙

3、材料的宽度和厚度,()更多的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所以房间里的横梁要()放。

A材料的厚度B横着放C材料的宽度D立着放

另外,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做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我们认为:

适时、适度的练习能够有效的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互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促进学生最优化地、最可持续性地发展。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也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书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上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况分析报告》《上海教育》2007-09B期

3、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2007-5-8第6版

5、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中国教育报》2007-6-16日第3版

第四篇:探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探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生的生活为媒介,将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文从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三方面探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生的生活为媒介,将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其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工作的执行者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因素,会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1.加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

众多研究者发现,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比其拥有的科学知识的多少更直接影响教学水平。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小学科学教师对传统的科学本质观,如科学的实证性、观察与推理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对现代科学本质观,如科学方法、负载理论等的理解还处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而且教师对本质观的理解与教师的教龄、教学经验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关系。因此,要想加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还要从教师专业的培养方法入手,从职前教育开始培训,提高教师的职前科学本质理论水平,加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

2.拓宽教师的科学知识面

除了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进修、培训和讲座。通过进修,可以更新教师的知识,使教师了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动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教师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参加各种培训和讲座,通过与其他科学教师、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更多的课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拓宽教师的科学知识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应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要求,因此改变小学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更注重的是教师“教”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学”的效果。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其他课程不同,很多内容都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使学生直接理解的,并且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如果不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自然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因此,突出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

第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二,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创新,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

2.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科学教学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较多,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资源、设备的限制,很多实验过程都无法实际操作,导致很多知识点学生都理解不了。现在大部分小学校园都已经配备了电教设施和数据资源库,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和某些物理、化学反应,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有较为直观的理解。此外,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第二,在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数据资源库和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科学知识。例如,教师可将一些科学网站介绍给学生,延伸教学内容,或建立网上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课下以小组形式学习科学知识。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教学内容要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发挥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结合实际开展探究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使用大量的信息、实物材料,如课外读物材料、网络信息材料等,这是开展科学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教师在选择这些材料时,可以从实际生活中选取,让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与科学研究的相关性。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就教材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结合实际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教材组织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室外的科学世界会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课外活动是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的产物,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提高和展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扩展科学教学活动的范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教授学生科学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还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起步阶段,会对学生未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引起教师的重视。但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鹏.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3):777-778.[2]姜扣兵.基于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6(09):383-384.[3]夏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OL).小学科学网教材之窗,2012.7(04):562-563.[4]刘红平.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之我见[J].科学大众,2012,3(12):703-704.[5]麻彩霞.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04):610-611.[6]许雯.浅谈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5(60):337-338.

第五篇:积极探索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

积极探索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建宁职中

廖兴建

为了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我们也十分迫切希望能经常聆听专家和教授们的理论指导,这次的网络培训,刚开始我们也有一些抵触心理,认为这是纸上谈兵,做做形式而已,但是当我们真正用心听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这种培训方式非常好,方便、省时、省力,而且效果显著,对提高我们今后的教学不无裨益,现在就余文森教授所做的《课堂教学》专题浅谈个人的感受。

这个专题总共分五个部分,一是教学的有效性;二是教学生成性;三是三维目标;四是教学情境;五是教学关系。其中教学的有效性是这五个专题中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主要的目标。正象余教授所说的,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也是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我们老师追求教学有效性,就象每个人追求幸福一样,是新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一个命脉。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许多老师虽然是在上课,但是课堂效率低下,师生之间无法默契配合,教师讲得满头大汗,但学生却在下面睡大觉,或者无精打采,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

首先,我们要知道教学有效性指的是什么?余教授为了说明这些问题,从一个隐喻开始:穿越玉米地。即形象又生动地说明了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知道了学习的有效性之后,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如何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层面上理解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来推进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余教授通过教师发言来回答。第一位教师观点是:应该通过课堂之外教师的高付出、巧付出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为一个教师应该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练就教师自己的一身硬功夫,还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备教材,备学生,只有在课前下足了功夫,课堂上教师才能当好学习的组织者、信息的重组者,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整合,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二教师发言也十分精采,她认为:有效优质的教学焦点在于教师,教师如果文化底蕴广博深厚,身怀绝技,能够从容地巧妙地去应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生成,那么学生在听课中就能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身心的入学习,学生们就能够快乐地进行学习。施教之功,贵在教师,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要发展自己,只有教师自己发展了,我们的学生发展才有原动力。做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学识上的高度,还要有做人的高度。这两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言之后。第三位教师认为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研活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要注意把这些活动移植到非常现代化的一些工具上,像论坛、QQ群等,利用它们作为专业成长的一个手段。这种交流没有地域性的限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互相质疑,把发生在课堂上和发生在身边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存同求异,取得共同进步,也不失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手段。

余教授叙述完教学有效性之后,接着谈了如何进行教学生成,新课程中非常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它看做是教学的关键点,生成性体现了课堂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可以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会出现无序状态,从而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同一体,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预设与精采的生成,生成性主题的要点是:

1、新课程为什么突显教学的生成性;

2、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

3、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

4、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要点,余教授用了一些十分生动精采的小故事和案例来说明,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贯彻好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指的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知识、技能。为了说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余教授用立体几何中的三个边的关系来说明非常形象、生动。如果只注重单维度的目标,是容易实现的,难的是整合,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三个目标整合起来,单维目标虽容易实现,但是达不到新课程制定的最佳目标。在教学中即关注了知识技能,又关注了过程方法,还要渗透、态度、价值观,就是要将知识、能力、态度融为一体。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要同时贯彻三维目标、方法也不尽相同,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有这种意识。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三维目标,本身就把知识技能溶入进去,而且是把它摆在第一位,但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要服从并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所谓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它是三维目标的依托和载体,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注意人的发展,所以强调三维目标,并不是否定双基知识的传授。

非常感谢余文森教授的悉心讲授,听后我们感觉耳目一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以贯彻执行。

下载全员参与多角度切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员参与多角度切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提高全员参与意识,创造属于我们的“阿米巴” 在读“直击盛和塾世界大会”一文之前我对稻盛和夫这个人也曾有所耳闻,但不成深究过,在静下来认真读完一遍文章之后让我对这位年......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目标有效性。教学目标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前提,有了教学目标,也就有了教育的依据。我们就可以按计划推......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才是好的教法。如何实现数学课的有效教学,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下......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朱叶琳常州外国语学校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

    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杨乃表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这多的知识。这也是一线教师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一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中时间是有限的,怎样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