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色项目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01:3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色项目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色项目报告》。

第一篇: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色项目报告

浙江大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致力人才培养,矢志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进步,引领文化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求是创新‛的大学精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整合培养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一、“求是创新”的大学精神

19世纪末,屡遭外敌欺凌的中国人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各地先后创办了一些以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式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杭州知府、书院首任总办林启等人明确提出,‚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寄托了对形成实事求是学风、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强烈希冀。在此后110年间的各个不同时期,学校的领导者和广大师生不断诠释、丰富、发展、实践着‚求是‛的理念。

1936年至1949年,著名气象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他把自求是书院起形成的优良校风进一步发扬光大,确立了‚求是‛校训,并带头践行,大力倡导,开创了浙江大学办学历史上一个辉煌时期。抗战期间,竺可桢率领浙大师生辗转西迁5000余里,跨越南方七省,在贵州遵义、湄潭办学达7年之久。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追求真理,培育人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浙大西迁是抗战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在艰难困苦中奋争崛起的一个缩影。她不仅在沿途地区播撒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也为中华民族保存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历任领导和广大师生在继承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挖掘其深刻内涵,提炼其时代特征。1979年4月,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在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明确提出:‚除了求是精神外,还应加上‘创新’两字。要养成创新的习惯,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1988年,著名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路甬祥担任浙江大学校长,进一步强调‚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并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对校训作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全面解释。1998年,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新浙江大学弘扬‚求是创新‛精神,向着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目标前进。

回顾浙江大学百余年办学史,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求是创新‛精神体现在各个不同时期师生员工的办学实践和人格风范中,构成了包括核心价值观、治学理念、为学风范、做人准则和社会形象等在内的完整体系。‚求是创新‛精神因此成为贯穿浙江大学110年办学史的最鲜明特色。由国学大师马一浮作词、著名音乐家应尚能作曲的《浙江大学校歌》生动地表达了‚求是创新‛精神的深刻内涵。

1.“启尔求真”①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浙大精神的根基。求是书院时期,师生中就已经形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学风。竺可桢担任校长后,进一步要求师生‚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推动形成了浙大人‚以真理为依归‛的优良传统。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浙大人都坚持把探求真理、坚持真理作为崇高的追求。上世纪40年代初,学校西迁办学期间,师生们在破庙 ① 见附录《浙江大学校歌歌词及白话译文》,下同。茅屋中,坚持钻研学术,探求科学真理。竺可桢、陈建功、苏步青、王淦昌、卢鹤绂、谈家桢、贝时璋、罗宗洛、谭其骧、李政道等一大批杰出的老师和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求是、求真的信念。1949年8月,马寅初担任杭州解放后浙江大学第一任校长。虽然他在浙大任职还不到两年,但是他那种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对我校的校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几十年来,社会上每每评价浙大的毕业生,常常称赞他们基础理论扎实,干事踏实,这与他们在校期间接受‚求是‛学风熏陶是分不开的。

2.“开物前民”的创新精神。改革创新、不断超越是浙大精神的内核。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作为一座科学文化重镇屹立于世。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更是在科技创新上勇攀高峰,挺立潮头。科学研究日新月异,成果层出不穷,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58年, 电机系教师研制成功60KW双水内冷发电机,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1966年光仪系、机械系教师研制了我国第一台250万幅/秒高速摄影机。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原四校共有64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原浙江大学获奖项41个,是当时获奖数量较多的几所大学之一。四校合并以来,浙江大学的科学研究更是蓬勃发展。最近几年,学校的科研规模、获得国家‚三大奖‛数量、发表高水平论文数、获得授权专利数等重要办学指标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求是精神还体现在浙江大学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上。上世纪80年代,浙大率先在全国高校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了‚系管教学、二级学科建所‛的体制创新,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办学新路子。90年代末,又实施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四校合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教育部领导称为‚改革的先锋、发展的典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面旗臶‛。3.“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是浙大精神的重要品格。抗战西迁期间,老一辈浙大人不拘泥于一宗一派,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富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文军长征‛,在艰难困苦中实现了学校的历史性跨越。随后几十年间,这种合作精神一直伴随着浙大办学的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团队不断脱颖而出。如由国学大师夏承焘、姜亮夫先生打下基础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术团队,几十年来人才辈出,在词学、楚辞学、汉语言文学等方面形成了一大批杰出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岑可法院士为核心的热能工程研究所,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二十多年来,带出了一支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大显身手的创新队伍,在清洁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研究成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林瑞光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承担‚神舟号‛飞船关键部件研制工作,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取得成功,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4.“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是浙大精神的活力源泉。早在1898年,求是书院就派学生赴日本留学,是我国最早大批量选送高才生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抗战期间,即使学校迁至贵州遵义、湄潭的偏僻乡间,浙大师生们还保持与国际学术界的密切联系。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苏步青等一批科学家都在国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上世纪4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立之时,王承绪老师等就参加了其中的工作。新浙大组建后,学校进一步把开放办学作为发展战略,树立‚天下来同‛的宽广胸襟,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与境外13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其中60多所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计划。近三年累计选送本科生2100多人次到境外大学交流学习。招收留学生规模不断 扩大,在校留学生已达1700余人。开放精神还体现在浙江大学坚持‚高水平、强辐射‛,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工作中。迄今,我校已与浙江及其他省市的30多个市、县(区)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06年10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在浙大召开全国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我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做的工作。

5.“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爱国、报国是浙大精神的灵魂。‚五四‛运动期间,求是书院学生积极响应,联合其他学校的进步学生创办了《浙江新潮》刊物,宣传改造旧中国的科学真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二〃九‛运动期间,以施尔宜等为代表的浙大学生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声援活动。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把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的人才作为学校办学目标。师生们‚读书不忘救国‛,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在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日子里,浙大师生开展了气势磅礴的爱国民主斗争,涌现了费巩、于子三等一批杰出代表。浙大地下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学校被誉为‚东南民主堡垒‛。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国家重大目标和需要,大力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创造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浙江大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求是创新精神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结出了累累硕果。以培养人才为例,110年间,学校培养了近50万名毕业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有90余人。我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邵飘萍,新文化运动先驱夏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吕敏、程开甲,著名科学家谷超豪、王元、钱人元、施雅风、潘家铮、陈述彭等,都是出自浙大并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佼佼者。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大培养的毕业生中,各类精英层出不穷。他们当中,有路甬祥、潘云鹤、叶培健、黄达人等一批科教战线上的领军人物;有陈左宁、丁仲礼、麻生明等一批年轻的院士;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育林、海军新型导弹护卫舰舰长刘志刚等一批国防战线上的骨干;有中国一汽总经理竺延风、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和段永平、史玉柱等一批著名企业家;有美国总统奖获得者朱承、来颖诚、郦伟甫、沈建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林芳华等一批海外学界精英;有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吕新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主席章新胜等一批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杰出人才;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2002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王选等一批文化名人。

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作为具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长期以来,浙江大学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合并前的各个学校还是合并后的新浙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实际,均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积极的成效。其中,起源于原浙大、在新浙大组建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其经验推广到全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二十多年来我校本科教学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

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历程

第一阶段:因材施教。1984年,在广泛调研、综合分析国内著名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优秀人才培 养方案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以培养工科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改试点班——‚混合班‛。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厚实、思路开阔、有创新能力的工科‚开发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坚持高起点、快进度,拓宽基础知识,实行滚动竞争。实行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第三、四学年学生自选专业,建立导师制,开展个性化培养。1994年,学校将‚混合班‛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广,成立了覆盖面更广的‚工程教育高级班‛。

第二阶段: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1995年,学校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总结‚混合班‛十年办学的经验,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能在国际大环境中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主辅修制,促进课程体系模块化,实施‚宽、专、交‛培养模式,即拓宽基础、实施专业培养、进行学科交叉。1996年,学校在‚混合班‛基础上建立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选择不同专业二、三年级的优秀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实施交叉复合培养,采用团队合作、案例教学、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发展推广。四校合并后,学校将‚混合班‛办学模式进一步推广扩大,于2000年成立了本科生荣誉学院——竺可桢学院,设立了工科混合班、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金融实验班、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公共管理强化班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个性化培养。2005年又增设数学英才班和‚4+4‛医学实验班。在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的办学实践中,浙大探索并总结推广了一套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2.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措施

建立‚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竺可桢学院在通识课程的设臵上,突出英语、计算机和人文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大类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培养上,设立了文、理、工三大类平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一系列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宽厚的基础上有广阔的专业自主性选择空间。

实施个性化培养。学生在完成前期‚宽基础‛学习即将进入后期‚专、交‛培养环节时,学生和专业学院教师通过双向选择确认导师。学生参加导师建议的学术研究活动,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兴趣和志向,指导学生制订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实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倡导研究性学习。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培养研究能力;通过专业导师制,促进学生与教授及研究人员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以学术传统和创新文化影响、熏陶学生,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习惯。

营造竞争合作的成长环境。竺可桢学院非常注重非智力因素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影响,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滚动制‛培养,在大一年级每学期结束后进行分流和择优递补。通过这一管理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汲取知识。同时,指导建立了‚多学科交流组‛、‚灵韵艺术团‛等多个学生社团,积极建构合作发展平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此外,学院还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3.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经验

与时俱进,创新培养理念。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对培养理念的认识上,经历了以专业为本(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以知识为本(强调宽基础、学科交叉)、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等几个不断递进的演变阶段,探索形成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

持之以恒,创新培养模式。二十多年来,从单一工科混合班到培养多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主动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脉搏,以锐意改革的精神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逐步构建了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自主学习的,以宽基础、交叉性、研究型、个性化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系统推进,创新培养体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理念、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成长环境、发展平台、考核评价、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二十多年来,我校坚持以系统的观念和方法,扎实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有效的管理制度。竺可桢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改革实践,对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作为教学改革的‚试验田‛、追求卓越的平台、特殊培养的基地,新浙大组建九年来在本科教学改革上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多数是在竺可桢学院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竺可桢学院办学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同行的好评,吸引了许多兄弟高校前来学习交流。2005年,以竺可桢学院办学为主要内容的‚浙江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整合培养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四校合并后,浙江大学成为拥有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法、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门类全、科研实力雄厚和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优势,努力形成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自身特色,是浙江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学校深入分析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总结推广竺可桢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措施和经验,逐步形成了本科教育‚整合培养‛这一新特色。

所谓‚整合培养‛,就是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整合学科、科研、课程、环境、管理等方面资源,大力推进学分制,构建‚宽、专、交‛结合,‚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

1.通过学科专业的整合,优化本科教学基础平台

调整专业结构。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是我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近几年来,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导向,依托重点学科、国家基地、博士点和硕士点,加大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注重学科专业的内涵发展。增设了电子商务、生物信息学、软件工程、物流管理、数字媒体技术等新兴的综合交叉型专业。利用高新技术整合改造传统专业,设立了应用生物科学、生物系统工程、信息资源管理、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与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与通讯工程等宽口径专业。优化了专业结构,形成了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和新兴学科专业并举、基础性学科专业和应用性学科专业共进的良好发展格局,为建设一批品牌特色专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实施大类培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交叉、知识会聚的趋势,学校不断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拓宽专业口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按大类培养的目标。2002年,将108个本 科专业分为文科Ⅰ、Ⅱ、Ⅲ三类,理科Ⅰ、Ⅱ、Ⅲ三类,工科Ⅰ、Ⅱ、Ⅲ、Ⅳ四类和艺术类、设计类等12个大类;2006年又进一步将12个大类整合为文科、理科、工科、文理科、理工科、艺术与设计等6个大类。此外,积极试行‚英语+X‛、‚信息+X‛、‚X+管理‛等特殊培养方案,不断扩大和完善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培养模式,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优化课程设臵。大力推进本科阶段前期通识教育、后期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交叉学习。先后5次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逐步建立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完善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努力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新浙大组建以来,学校累计设立本科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94项、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37项、通识课程建设项目51项、多媒体课件建设项目三期共321项,评选出优质课程207门;同时,开设新生研讨课81门、学科导论课115门,有力地推进了研究性课程教学。2003年以来,共有《数学建模》、《有机化学》等2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等69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整合,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坚持研究性教学。学校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科研力量强、科研活动密集等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和组织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一是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结合起来。据近三年统计,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教师科研项目或生产实际的占75%以上,部分学院达到90%以上。二是大力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学校每年拨出专项经费,以立项的方式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工 作,并为每个项目组配备指导教师,使学生尽快接触学科前沿,提高创新能力。该计划内容涉及理、工、农、医、人文、经管等各领域,每年立项规模稳定在2000余项,参加学生5000余人次。三是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程序设计、机器人、挑战杯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竞赛活动,规模不断扩大,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如1996-2004年历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浙江大学共获得一等奖23项、最高奖INFORMANS奖2项。我校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连年获得‚优胜杯‛。2006年,我校学生还获得‚TopCoder软件开发挑战赛‛和‚Google中国编程挑战赛‛冠军、‚欧莱雅工业设计大赛‛全球亚军,以及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和iF材料概念设计奖等国际顶级设计奖。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学校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投入等多种途径,积极构建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我学习、自由探索、自主实验、自行管理‛为特点的,分层次、多模块、开放式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近五年来,累计投入2.4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学实验室建设。为引导高水平教师参与本科实验教学,学校制定了实验教学系列人事政策,设立了实验教学‚校聘关键岗‛,并确立了实验室研究项目和设备研制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目前,学校共有化学、生物、力学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有电工电子、机械等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正在公示之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此外,还拥有11个省级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

开放科研实验室。学校充分利用国家和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理、工、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资源,为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等提供支持。如国家光仪工程中心在近两年内,共承担了129位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在该中心推动下,信息工程(光电)专业本科生在毕业设计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不少学生在《中国激光》、《光电工程》、《光子学报》等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3.通过内外资源的整合,拓展本科教学空间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在建好校内100多个实践基地的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95个、实习单位602个。如与上海宝钢、镇海炼化、巨化集团、舜宇集团、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合作建立了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在杭州、湖州等地重点建立了高科技农业示范教学基地,每年吸引大批学生前往学习、考察,既发挥了重要的教学作用,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第二课堂管理方面,于2002年设臵‚第二课堂学分‛,规定本科生必须修满一定数量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达到毕业要求。为此,学校研发了‚浙江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网‛,进行第二课堂学分认证,为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学校已连续18年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努力推动海外交流。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学校创造各种国际交流机会。近年来,我校与美、英、法、德、日、俄罗斯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30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还加入了由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等30多所国际名校组成的‚环太平洋研究大学联盟‛(APRU),建立了多个国际化引智创新平台——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国际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国际电磁学院浙大分院、求是高等研究院、国际创新研究院等,为 开展本科生国际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校每年选派大批本科生到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学习、交流,2006-2007学年参加海外交流的学生达898人次。学校实施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海外实习生计划‛等项目已成为知名品牌。2006年,我校‚文琴艺术团‛出访美国,在联合国总部和耶鲁大学等名校成功演出,赢得了各界的关注与好评,充分展示了中国学子的良好形象,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发挥校友育人作用。近几年来,我校许多校友捐资支持母校。学校积极引导校友的支持向教育教学倾斜,使大部分捐款都用于建设教学大楼、实验室和设立本科生奖学金、助学金等方面。如2006年9月,段永平校友联合网易总裁丁磊以募集捐赠的形式向学校捐赠了4000万美元,成为浙江大学有史以来获得的数额最大的一笔捐款。2005年5月,由部分校友、社会人士发起和捐资成立了‚浚生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当年就拿出近40万元资助了百余名大学生和研究生。此外,一大批杰出校友还回校为本科生举行讲座,为营造学校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做出了贡献。

4.通过管理环节的整合,保障本科教学质量

全面推进学分制。从2000年起,学校试行新模式学分制,实施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位贯通培养方式;推行学分绩点制,实施弹性学制和重修制;实施大类招生和宽口径大类培养制度。调整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宽口径的基础课程平台。学校设立学生注册、选课中心,实行网上统一注册、选课,以及按学分收费等制度。自2002年开始,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要求本科生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合理选择课程。为推进课程改革,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从2004年开始试行‚四学期‛制,实施循环开课和平行开课,改进课程安排,满足学生学业上的要求。

加强对本科培养的指导和管理。2003年,我校成立了‚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与服务等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协调和督促检查。2006年,为了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对原有按校区建立的教学督导体系进行了调整,建立了新的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由校党委分管副书记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职教师代表、退休教师代表及学生会代表参加。该委员会成立后,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组织进行专项教学检查,广泛开展学生满意率调查等,极大地推动了优良校风建设。

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激励力度。学校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和人事考核政策,把教师承担本科教学情况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任、工作考核等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推动高水平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名师的扶持培养工作,鼓励教师通过编写教材等途径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运用于本科教学。近年来,我校共有25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工程图学特色平台的探索实践与教学基地辐射‛等2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有57项教学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5位教师获国家教学名师奖,23位教师获浙江省教学名师奖。

5.通过德育要素的整合,形成本科教育合力

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学校认真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投入100万专项经费,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五个一‛工程;深入开展‚三育人标兵‛评选活动,推进教书育人工作;通过学校领导与学生、机关支部与学生支部、学生党员与困难学生结对等‚六结对‛形式,实施 ‚结对帮扶‛工程,让广大教职员工切实担负起育人职责。学校重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重要环节,通过学长辅导、领航人生讲座、新生奖学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和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等活动,实施‚新生特别教育计划‛,引导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隆重举行毕业典礼,由校长亲自给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与每位毕业生合影留念。同时,学校不断推动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途径和方法的创新,涌现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建立新型班级基金、教授与本科生‚一带一‛等一系列学生工作创新成果。2005年,我校获得浙江省学生工作创新奖,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整合校内资源,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并构建三个‚一盘棋‛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在构建工作主体上突出‚一盘棋‛——充分发挥各职能部处、各学院以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和思政教育等领域专业力量的作用,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完善内容体系上突出‚一盘棋‛——开展多层次的教育活动,建立便捷、稳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网络,实施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在优化工作环境上突出‚一盘棋‛——积极协调校内外资源,建立学生申诉表达机制,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排查、干预、治疗等工作。全校常年设立6个心理咨询点,4个心理门诊,每年接待学生2000余人次。我校被评为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开设人文讲座,建立校史馆,广泛开展‚知校、爱校、荣校、兴校‛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积极建设景观文化,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校园环境及软硬件条件,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建造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或杰出校长的雕 像及院士长廊,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发展健康有益的社团组织,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推行体育教学俱乐部制、体育课选修制,实施体育个性化教学,以‚飘渺毅行‛②为代表的校园群体运动蓬勃开展。

质量是生命,特色是灵魂。浙江大学将进一步坚持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继续大力弘扬‚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加大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总结并深入推进‚整合培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飘渺毅行:浙大学生通过校园BBS发起的一项集体远足活动。其主题是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锻炼毅力,增强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一年举行两次。最近一次毅行,参加人数多达8000余人。② 17 附录:

浙江大学校歌歌词及白话译文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大海浩瀚而不自满,所以能容纳千江万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己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各种学问广阔无际,延伸到整个宇宙天地。超越形体的称为道,有具体形貌的称为器。礼制区别人们差异,音乐使民众和谐相处。明白它们的统一关系,就会更加聪慧明智。

有一所国立大学,在中国东南的浙水之滨。它以求是为宗旨,其实就是启迪大家求真。学校教育循序渐进,方能培育出治国才俊。莫言已把握事物本质,更莫言已穷尽真理。没有变革不需因袭,没有旧事物不需更新。怎样改革创新?探究事物,做大众的先导。诸位年轻的英才,应当明了这些重要道理。要专注于学业,力求思想深刻、识解通明。我们有人文、科学、农业、技术多种学科。要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源流和实践运用。日后成才成功,犹如真金经过熔炉的冶炼。要胸襟宽广,不偏守门户之见、宗派之私。努力振兴祖国,使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18

第二篇: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宣传手册

浙江大学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宣传手册

(二)“求是创新”校训内涵:

“启尔求真”的科学精神,“开物前民”的创新精神,“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

总体发展目标:

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

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人才培养目标:

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办学特色:

“求是创新”的大学精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整合培养的本科教学体系。

1.我校悠久的办学历史

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始建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求是书院后历经求是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等的易名、变迁,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蒋梦麟先生为国立浙江大学首任校长。1936年,竺可桢先生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倡导“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以真理为 1 依归”的求是精神,广延名师,实行民主办学,使学校迅速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工、农、医和师范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期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举校西迁,辗转5000余里,跨越七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艰苦办学达七年之久,于1946年秋复员杭州。1949年8月,马寅初先生就任新中国浙江大学第一任校长。1952年,在全国性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被分为多所多科性和单科性学校。1998年9月,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重新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和教育部、浙江省的支持下,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和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我校的基本概况

浙江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部省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浙江大学现有24个学院,112个本科专业,3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博士后流动站,另有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另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教职工8500余人,其中教授及其他正高 2 职人员12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4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8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4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5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5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112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9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600余人,硕士研究生9500余人,普通本科在校生23700余人;另有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6200余人,外国留学生1700余人。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努力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快教育创新步伐,积极探索学分制、四学期制、导师制等,推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实施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宽、专、交”教学模式,努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大自主性和成长空间。

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5.18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93余万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和科学馆、体育场、活动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全校拥有纸质文献584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46万册、各类电子数据库300余种。拥有6家设备先进、水平一流的附属医院和1家出版社。总长达83公里的校园网络光缆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

3.“求是创新”校训的内涵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的“求是”校风。在此后110年间的各个不同时期,学校的领导者和师生不断诠释、丰富、发展、实践着“求是”的理念。抗战时期,竺可桢校长提出以“求是”两字作为校训。1988年5月,由 3 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并赋予“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内涵。1998年,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新浙江大学继续高举“求是创新”的旗帜,向着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

由国学大师马一浮作词、著名音乐家应尚能作曲的《浙江大学校歌》生动地表达了“求是创新”精神的深刻内涵。“求是创新”校训的内涵可以用《浙江大学校歌》歌词概括如下:

“启尔求真”的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浙大精神的根基。“开物前民”的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不断超越是浙大精神的内核。“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

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是贯穿浙江大学百余年办学史的重要品格。“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

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是浙大精神的活力源泉。“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爱国、报国是浙大精神的灵魂。

4.我校办学指导思想

进入21世纪,面对时代发展需要,浙江大学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求是创新”校风,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目标,着力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提高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承担重大任务,4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科和队伍建设层次、水平和效益,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重点建设,整体推进,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5.我校目标定位

学校中长期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从现在起到建校120周年前后,通过实施教育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开放战略、制度创新战略,推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以及高层次国际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浙江大学作为创新源、思想库和人才泵的作用;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拥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各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学科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大学前列,在主要可比性指标上进入世界前100名大学的行列,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

学科发展定位: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目标,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以现代化建设战略需求和国家目标为导向,强化工程学科的群体优势;以农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科的交叉创新,打造高水平的农学学科;以医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科的会聚,建设高水平的医学学科;以突出特色和高水平为宗旨,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实施卓越教育计划,努力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服务面向定位:坚持“高水平、强辐射”的理念,成为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加速提高技术集群创新与辐射服务能力,对接浙江省、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重大发展需求,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建立浙江大学工业、农业开发机构以及面向行业、区域特色的研究机构,加强向西部地区的教育科研辐射和社会服务力度,成为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创新源。

6.我校的办学特色

浙江大学是一所百年学府。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浙大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致力人才培养,矢志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进步,引领文化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求是创新”的大学精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整合培养的本科教学体系。

“求是创新”的大学精神。回顾浙江大学百余年办学史,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求是创新”精神体现在各个不同时期师生员工的办学实践和人格风范中,构成了包括核心价值观、治学理念、为学风范、做人准则和社会形象等在内的完整体系。“求是创新”精神因此成为贯穿浙江大学110年办学史的最鲜明特色。“求是创新”精神的内涵就是:“启尔求真”的科学精神,“开物前民”的创新精神,“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为具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长期以来,浙江大学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实际,分别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积极的成效。其中,起源于原浙江大学、在新浙大成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的办学 6 实践,以及推广到全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二十多年来浙大本科教学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

整合培养的本科教学体系。四校合并后,浙江大学成为拥有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法、教育等十一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浙江大学深入研究分析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总结推广竺可桢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措施和经验,进而确立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本科教育“整合培养”这一新特色。其目的是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其核心是整合学科、研究、课程、环境等方面资源,大力推进学分制,构建“宽、专、交”结合、“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7.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加强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目标和思路

浙江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党政领导重视本科教学,确立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校党委书记张曦多次强调:“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校长杨卫认为:“教育教学工作要始终放在中心地位,如果教育教学工作搞不好,其他职能的有效履行就无从谈起。”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大会,推进本科教学的管理和改革工作。为突出本科教学的地位,学校专门制订了《浙江大学本科生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对我校肩负的历史使命 7 的认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2)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关系,用制度保障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重点抓两方面工作,一是用制度保障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二是以高水平的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用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严格要求教师和学生,规范教学行为,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程,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部分重要文件,编印《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教师手册》、《浙江大学学生手册》,全体教师、学生人手一册。完善教学工作监督机制,建立校、院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指导、监督各项教学工作。学校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不断把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依托重点学科,加强品牌专业建设;以科学研究、学科优势为依托进行国家、省、校级各项教学、教改立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以精品课程为标杆,整合优质资源,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直接受益。

(3)以学生为本,大力加强学生工作。2003年,学校成立浙江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规划、协调、咨询和审议,制定并监督落实全校学生工作总体规划等。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会议,规划、协调、咨询和审议我校学生工作。学校按照教育、管理、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的目标,努力建设一支乐于奉献、精干高效的辅导员队伍。学校明确专业教师都有担任班主任和研究生德育导师的义务,在考核、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将教师担任学生工作的情况和表现,纳入考核内容。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本科教学,成立了教风、学风和管理作风三个督导组,专门针对教风、8 学风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察,进行整改。

(4)加大投入,建设紫金港新校区,为本科教学奠定一流的硬件基础。2001年9月,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建设正式开工。新校区东区第一期工程占地3192亩,规划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内容包括教学楼群、实验楼群、外语教学中心、学生公寓、餐饮中心、风雨操场等建筑群,首先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经过短短一年的建设,于2002年10月投入使用,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的15000余名本科学生迁入新校区学习和生活。2007年4月,紫金港校区正式成为学校主校区。目前,紫金港校区已初步建设成为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教学硬件设施国内一流的网络化、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校园,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力保证全校本科生的教学、实验、学习、生活空间。更为合校后本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新课程计划的实施、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平台。

(5)在教学改革推进中夯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学校积极组织实施“十五”、“十一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抓住机遇,重点突破,以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2000年以来我校共承担了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0项,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39项,同时还设立了383项校级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考试改革、教学管理研究等项目。通过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和实施,调动了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了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教学改革成果,增强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8.迎评促建工作对教师员工的要求

教师员工要增强5种意识:

机遇意识,将评估看作对我校的“专家门诊”; 全员意识,师生参与,人人有责; 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大局意识,全校一盘棋,各部门协同工作; 时间意识,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每一位教师、管理人员都将是教学评估的对象,因此要认真学习有关评估工作的文件,了解评估指标体系内涵,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要严谨治学、从严执教,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别要注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要了解学校发展规划、目标,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情况;要准备随时参加评估专家组指定的座谈会和有关问卷调查等,认真回答问题,认真发言,全面展现我校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

教师应注意以下事项:

 衣着整洁,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爱校荣校,不在公开场合发表对学校形象不利的言论。 认真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预备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 按时上、下课,不迟到、早退,上课期间不吸烟,上课期间不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

 严格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不随意减少课程内容、实验项目或实验内容。

9.迎评促建工作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是教学评估工作最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也应是教学评估工作的参与者,同时也接受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考核和调查,将同专家 10 一起同堂听课。因此,学生要了解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意义以及与自身的密切关系,以饱满的热情积极配合学校做好评估工作。要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形成良好学风和考风;要主动学习,勤奋进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要积极参加早操、体育课等健身活动;最重要的是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要讲究礼貌待人、文明用语,能够自觉参与到与评估有关的各项活动中,努力展示求是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随时准备参加评估专家指定的问卷调查和专家组指定召开的学生座谈会,配合学校圆满完成评估工作。

学生应注意以下事项:

 以良好学风迎接评估:准时上课,不迟到,不在课堂上睡觉和吃东西,按时就寝,不在寝室过度玩电脑。

 以优雅的风貌迎接评估: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遵守交规,排队就餐,寝室干净。

 以过硬的本领迎接评估:熟悉已学过的技能操作课程,了解浙大历史、现状,了解本学院和专业的情况。

 以热情的态度迎接评估:主动向专家问好,真实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

让我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以昂扬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迎接11月18日至23日教育部对我校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第三篇:南开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报告

南开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报告(全文)

来源: 南开新闻网 发稿时间: 2007-10-16 14:14

(2007年10月15日)

饶子和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这金秋十月、清风送爽的美好时节,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的喜庆日子里,教育部专家组和各位领导莅临南开,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检查。在此,我代表学校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按照教育部的评估要求,我将南开的工作分五个方面向各位作一简要汇报。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南开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创建于1919年。抗日战争时期,南开与北大、清华在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95年,南开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的大学。2000年12月,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南开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南开现有20个专业学院(系),另设有研究生院、中国APEC研究院、成人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云南研究院、深圳研究院、滨海学院(独立学院)。目前拥有71个本科专业,206个硕士点,118个博士点,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35个二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8个省市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4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南开现有1901名专任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4人,长江学者2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包括原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入选者83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3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博士生指导教师515人,教授658人,副教授686人。

南开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3107人,其中本科生12439人,硕士研究生6364人,博士研究生2429人,留学生635人。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南开始终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郭永怀、刘东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办学指导思想

南开自建校以来,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融汇现代教育理念,贯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

(一)办学定位

立足天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努力把南开大学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使其在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上有显著提高,某些优势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创新和高质量服务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进而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二)办学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发扬南开办学的优良传统,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卓越为目标,以创新为灵魂,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优秀人才。

(三)发展战略

为实现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学校重点实施了人才强校、强势学科、质量提升、科研创新、国际化等五大战略。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就是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始终放在重要位置;实施“强势学科”战略,就是精心打造南开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以有所不为换取大有作为;实施“质量提升”战略,就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实施“科研创新”战略,就是面向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创造更多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实施“国际化”战略,就是不断增强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主动性,充分利用世界一流大学的资源,全面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效

抓基础、重质量、求创新、严学风,是南开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学校围绕“质量和创新”这一本科教学的主线,提出了“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方针,坚持以“转变观念,强化质量,加强保障,完善规范,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作为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方向,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和国际意识。

(一)强化“教学神圣”理念,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在发扬南开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教学神圣”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以此为出发点,不断深化改革,为优质教学提供基础和保障。

一是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党政领导班子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摆位上突出教学的重要性。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定期就教学工作的重要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对策和思路,并坚持每3年召开一次全校规模的教学工作会议,努力使教学中的重大举措在全校教师中形成共识。

二是用制度机制保障教学中心地位。从1985年教学工作会议出台的“老九条”,到1996年教学工作会议出台的“新九条”,再到2002年、2005年教学工作会议分别出台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突出创新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措施》等,学校近几年共出台和修订有关本科教学的管理规定、条例规范一百多项,从制度上有力地保障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三是新闻舆论宣传教学中心地位。学校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宣传报道,及时总结和推广教师在教学与创新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先后以“大师名师走进本科课堂”、“创新,南开人才培养的主题词”、“为学生搭设实践创新平台”等为题,详细报道了我校本科教学的成功经验,使广大教师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进一步形成了教学单位全力投入教学、非教学单位全心服务教学的舆论氛围。

(二)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体系

在教学改革中立足于南开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调整专业结构,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突出实践和实验教学,形成了立体化、多方位的精品体系,成为本科教学中显著的特点。

一是建设精品专业。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依托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不断加强、改革基础优势专业,培植新的生长点;注重大力扶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信息、材料、生命科学等前沿专业及金融、贸易、法律等应用型专业;采取综合性试点班、聘用国内外高水平师资等方式,探索交叉型专业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以新专业立项形式,对新建专业进行重点资助;积极开展重点专业建设,通过扶持和资助,使其成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名牌专业”,并在全校发挥带动作用。目前,学校形成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新型本科专业体系,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中文、历史、哲学、经济学、管理等学科专业水平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二是培育精品课程。制定了《南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成立了专家组,通过听课打分、学生座谈、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示范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评估检查,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同时,开展了“让精品意识走进每一个课堂”的各级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截至目前,南开共有1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0门市级精品课程,44门校级示范课程和122门校级精品课程,并且在校内全部开放,师生可任意选听。

三是打造精品教材。近年来,学校投入400多万元,集中资助反映优势学科特点的高水平教材,引进具有学科前沿水平的经典教材。目前,越来越多的课程选用了优秀的新教材或精品外文教材。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相互结合、促进,涌现出了许多依托南开特色优势的品牌教材: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成为“高教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重点项目。逄锦聚教授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由他主持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用。申泮文院士主编的《化学元素周期系》多媒体教科书,形成了立体化教材体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是重视精品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学校积极以实验教学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仅2005年就投入600万元支持实验教学与改革。在此过程中,根据现代科学发展需要,特别强调将最新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强调实验教学体系文理并重。在打造理科实验精品教学的同时,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面向本科教学的文科实验室,在经济学科设立了经济分析实验室、金融分析实验室等;在语言文学学科设立了数字艺术与传播实验室、数字编辑与出版实验室等。2007年,文学实验教学中心和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3年,学校实验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精品实验不断涌现,拥有了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建有2.6万平米的综合实验楼,各项设施指标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逐步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依托“211工程”、“985工程”,通过自主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相结合等措施,使师资队伍保持稳定并拥有竞争力:实施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遴选并造就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实施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和陈省身讲席教授计划,在世界范围延揽杰出人才;实施青年教师和学生出国培训计划,加强梯队力量的培养和储备。2006年下半年,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15个专业学院的院长和20个院系的学术带头人,不仅提升了南开在国际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开放形象,更重要的是引进了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实实在在地加强了师资力量。

二是名师垂范、制度激励,确保优秀教师投入本科教学。大师、名师为本科生讲课是南开的优良传统。姜立夫、邱宗岳、饶毓泰、杨石先等都曾活跃在本科生的讲台上。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坚持为本科生开设公选课;中科院资深院士申泮文、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著名经济学家杨敬年,至今仍站在本科基础课教学的第一线。近年来,学校明确提出“让南开最好的教授都给本科生上课”的要求并得到很好的落实。出台了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教研论文与科研论文、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教材与专著“五个同等对待”的政策。在职称评聘时,凡教学不合格的教师会被“一票否决”。目前,南开共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名,省部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0名,校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5名和百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名师团队”,保证了优质资源向本科生倾斜,对提升本科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四)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构建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从严治教,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务部门设有负责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实验与实践教学的职能机构,统筹全校教学教务工作。同时,继续健全教学督导组、教务管理信息员和学生信息员三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教学指导、教学督导和信息反馈有机地融合为一个系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二是健全制度和机制,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从2003年至今,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措施,具体规范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通过对典型教学事故的处理,严格教学纪律,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本科教学的严肃性和教学工作的权威性。学校还下发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职责》等文件,制订了学生考试违纪和作弊的认定及处理办法、学生申诉的相关规定等,促进了教风学风建设的制度化。

三是健全管理方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学校一贯重视“教授治教、专家管理”,建有教学院长联席会议制度和教学评价专家组,定期研讨本科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凝练新思路。同时大力加强网络化管理,积极推进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学籍管理、课程管理、任课教师管理、考试成绩管理和学生信息交流反馈等融为一体,及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实现整个教学流程的快速反映和控制。从2006年第一学期起,试行了对任课教师教学环节的信息反馈制度。这样,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开学第一堂课到期末考试,学校都给予了全程关注,使教学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

两天前,也就是10月13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迎接十七大”特刊中谈及高等教育的“质量工程”时,认为“南开大学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懈追求的情况”。

(五)大力增加投入,切实改善教学条件

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教学运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与本科教学相关的业务费、教学差旅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体育维持费等4项经费的投入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和生均数额也逐年提高。

教学投入的持续增长,保证了教学硬件和相关设施建设。随着近几年新建的第二主楼、综合实验楼、蒙民伟楼、生物大楼、商学院大楼和新体育馆等建筑的陆续投入使用,用于教学的校舍面积有了明显增加,各类功能教室日益齐备,较好地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图书馆采购的高水平数据库系统已达到51个,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六,另有7个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已成规模并提供服务。“数字南开”工程加快实施,校园网已从千兆升级到万兆,拥有各类信息节点34000个。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校园全面数字化。目前已经建成的“教育在线”,包括教学资源中心等系统,储存了庞大的网络课程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师生网上互动、教学相长。

四、南开精神与办学特色

在近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南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些特色源自于历久弥新的南开精神。

南开精神的核心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允公允能”是要求培养爱国爱群的公德与服务社会的能力;“日新月异”是要求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开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南开精神就是热爱国家、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就是严谨求是、民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就是诚信敬业、公而忘私的重德精神;就是文理相济、博学乐群的人文精神;就是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开拓精神;就是自强不息、愈挫愈奋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南开大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是推进南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动力。

(一)以“公能”为育人之本

“允公允能”是南开的育人特色。“公能”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社会谋进步、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安康。这也是南开办学的根本任务。

一是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用多层次素质教育观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南开历来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重视发挥学校深厚文化底蕴的育人功能,坚持进行校史、校训、校歌和不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赋予“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以新的时代内涵。以周恩来校友为楷模,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爱国爱校、勤劳朴实、奋发进取,成为风尚。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多层次的。第一是人本层面,要求全面发展,人格丰富健全;第二是专业层面,强调综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第三是发展层面,要求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多层次素质教育观”贯穿于南开本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不同类别的课程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来承载。学校还认真探索、积极构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人生规划在内的立体化多轨制的素质教育体系,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是坚持“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三个环节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在课堂教学环节,强调精品示范,每一堂课的教学都保持较高质量。在校园文化环节,重视营造和运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育人。通过学生理论社团的“小课堂”,创设理论教育大环境;通过网络论坛的“虚拟课堂”,形成网上网下教育的合力;通过文化艺术的“感性课堂”,陶冶青年学生的高雅情操。学校还邀请全国乃至全球各界名家来校演讲,为学生创造与名家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在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既增强了能力,也培养了敬业乐群的品德。目前,相对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有100多个,参与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达到53%以上,学校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三是始终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服务经济发展。学校本着“知中国、服务中国”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一贯重视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经济发展,优先培养急需人才。一批学科在天津发展和振兴民族工业过程中曾发挥了显著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合作,在综合性大学中率先调整学科专业布局,设立了金融、保险、旅游管理、审计、社会学、数理统计、生物化学等一批适应经济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专业,既培养了大批社会栋梁之才,也赢得社会支持,增强了办学活力与实力。

进入新世纪后,南开强调坚持“三个面向”,紧紧依靠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优势,引导、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大工程,充分发挥人才库和智囊团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在服务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由科技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和天津市共同依托我校建设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正在深入推进。APEC研究中心连续多年为我国参加APEC领导人会议和双部长级会议提供咨询研究报告,教育部批准以该中心为基础成立了中国APEC研究院。李维安教授带领课题组推出的国内第一个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被誉为“南开治理指数”,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研究的空白。程宝库教授建言治理商业贿赂,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和采纳。

(二)以“创新”为办学之魂

日新月异是南开的立校特色。日新月异所蕴涵的创新精神是开放求新的价值观念和与时俱进的自觉追求,既体现在南开办学发展的宏观思路上,也体现在传道育人的具体要求中。

一是努力探索新型办学体制,注重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办学体制上坚持大胆创新,不断扩大办学空间。曾经首创“南开-约克模式”、“南开-爱知模式”,推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新世纪后,南开进一步加大了办学体制创新的力度,与天津大学实施各自独立办学、相互紧密合作的全新模式,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兴建泰达学院,与天津大港区共建滨海学院,与云南省协作建立云南研究院,与马里兰大学合作成立设在美国的第一个孔子学院。紧紧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机遇,设立了泰达应用物理学院、泰达应用生物技术学院;今年,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行全面战略合作,以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携手创建国际一流的医学教育基地。

在创新办学体制的过程中,学校成立了学生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等,设立创新学分和创新基金,积极打造开放实验、科研百项工程及课余竞赛等创新平台。同时通过扩大学生选课自主权、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双学位、推荐免试研究生、与天津大学互选课程等措施,调动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具有南开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鼓励教师勇于创新,注重科研水平提升与重点突破。南开教师的创新精神在社会上享有盛誉,杨石先、何炳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在世界范围具有广泛影响。近年来,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创新的举措和奖励办法,设立了科研创新基金。广大教师自觉站在科学创新的前沿,突出特色、突出优势,形成了许多具有领先水平的创新性成果,涌现出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张伟平教授因在阿蒂亚—辛格指标理论方面的新成就,被国际数学界誉为“该领域的领袖”;许京军教授首次发现并建立的“超离子光折变机制”,被国外专家评价为“固体离子导体光折变效应的里程碑性工作”;李庆诚教授领衔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阅读不耗电电子书;陈瑞阳教授率领的科研小组编写出世界第一部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李正名院士带领的团队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效、安全和对环境友好的旱田除草剂“单嘧磺隆”;王磊教授的小组在生物芯片研究领域不断求索,破译了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采油微生物的全基因组。“十五”期间,南开有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重大奖励并在产业中得到转化。

教师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发现者和培养者。生科院等许多学院设有“开放实验专题”课,使学生较早熟悉科研创新的基本过程;程鹏等许多教师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培养探究精神,进行创新启蒙。

三是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南开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不但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近年来,学校设立了每年不少于100万元的本科生创新基金,开展“本科生创新百项工程”活动,迄今已经举办了五届,投入500多万元,资助了902个学生科研项目,参与学生达4000余人次,参与指导的教师达1400余人次,完成报告、论文数百篇,其中不乏公开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美国光学学会会刊》等世界顶级刊物上的优秀论文。

近年来,南开学生创新硕果累累,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化学学院本科生张磊、易龙分别获得第七、八届“挑战杯”大赛特等奖,张磊连续在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全部被SCI收录。APEC上海会议期间,计算机系学生郑辉应邀与比尔?盖茨同台演讲,充分展示了南开学子的学识和水平。在200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南开派出的两支团队双双获奖,捧得金银杯。第十届“挑战杯”大赛不久将在南开举办,届时,国内外的大学生代表将共襄盛会,交流科研创新的优秀成果。

(三)以“精强”为发展之路

求精求强、注重特色是南开发展的显著特点。南开向来不以规模和体量著称。囿于多种因素,我们的校园面积、经费投入数额、可利用资源数量等都相对较小,但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南开在办学中取得的成果都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2年至2004年的第一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南开有16个学科参评,其中15个进入全国高校前十,位居全国高校第六。2006的第一批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南开化学与北大并列全国高校第一,数学、工商管理位居全国高校第三,植物保护、图书馆学位居全国高校第六,物理学位居全国高校第八。1995至2004年的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篇数,位居全国第八。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南开“十五”期间共取得971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2项。在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近五年的评选中,南开教师3次入选。2005年,南开所获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三。2007年,最新一轮的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南开有10个二级学科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增补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七,增补率在所有申报学科数量超过5个的学校中名列榜首。目前,南开承担国家和教育部的科研项目、获得的科研经费以及获奖成果数量也都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人均数值和比例更高。

南开坚持走规模适度、求精求强的发展之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之所以能够如此:

一是大力弘扬愈挫愈奋、自强不息的南开精神。“南开是不服气的中国人为争这口气而创办的”,它的发展历经艰难曲折。1937年,南开校园几乎被日寇夷为平地。浩劫面前,张伯苓校长对记者发表谈话说:“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同年8月,南开师生跋涉南迁,与北大、清华合组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1976年,唐山大地震严重波及天津,南开大部分校园建筑损毁倒塌。师生们在地震临建棚中坚持学习,教学科研从未中断。“南开南开,越难越开”,一部南开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艰辛坎坷的拼搏奋斗史。

二是教职员工团结凝聚、奋进务实。南开精神造就了南开人的强大内聚力。自建校以来,广大教职员工就有着振兴南开、发展南开的强烈愿望和神圣使命感,有着不甘落后、永不服输的共同性格。为了这一目标,几代南开人脚踏实地,辛勤耕耘,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管面对什么条件,南开人从不计自己得失,不逐个人名利,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学校共命运,同心同德,共创大业。这是南开近九十年奋斗求强的不竭动力。

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内涵式发展。实践证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单是大学数量的增加和大学层级的拔高,而应是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南开始终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合理分配用力方向,不追求外延扩张,而是注重内涵式的跨越发展。

五、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回顾南开本科教学评建历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应有地位相比,与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比,与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的期待相比,我们在本科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善、需要探索。

一是进一步强化“教学神圣”理念,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保持本科教学质量不放松。

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杰出中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优化教师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

三是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的国际化,拓宽师生国际交流的渠道,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四是进一步增加办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育人环境改造,规划和谐校园风貌,等等。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

奋斗永无止境,努力正逢其时。此次专家组莅临我校评估,是对南开本科教学工作的重大推动。衷心希望各位专家深入检查、悉心指导,帮助我们查找问题,发现不足,更好地改进工作。南开将以这次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以教育教学的新进展和新成就,为中国高等教育增色添彩!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四篇: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促建知识问答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促建知识问答

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本知识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依据是什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部分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及体育类、艺术类高等学校评估指标调整的说明》的通知教高厅函[2006]35号为依据。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是什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水平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增加教育投入,促进高等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被评学校来讲有哪些价值体现?

评估对学校来讲,其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鉴定价值,通过评估可以衡量学校的教学工作处在什么水平;

二是发现价值,通过评估可以梳理学校的改革建设思路,发现学校办学历程中的闪光点、亮点、特色和存在的问题;

三是增加价值,通过评估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建设和改革,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台阶。

4.如何理解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原则?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原则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以评促建”就是通过评估带动学校各项建设和发展;“以评促改”就是通过评估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创新; “以评促管”就是通过评估更新学校的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就是学校通过评估工作加强建设,评估是手段,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5.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有什么意义?

9个有利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利于拓展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利于完善教学改革的措施,有利于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优化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办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地位。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生是最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

6.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分哪几个阶段?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1)学校自评阶段。自评阶段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学校通过自评,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为评估工作和学校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家组进校考察阶段。主要对学校的自评工作及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3)学校整改阶段。学校根据专家组对学校评估时提出问题和整改意见,制定整改工作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整改。建立和完善内部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逐步解决办学的深层次问题,促进教学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教育部将视各有关高校整改情况,组织专家组进校检查。

7.《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11个重要指标是什么?

是办学思路、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

8.综合型大学中的医学院应如何掌握评估指标?

作为综合型大学的医学院,除参加所属综合院校的整体考察外,还须按医学类院校部分评估指标的调整说明,考察其“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和“教学基本设施”两个二级指标能否达到医学类院校的相应标准。9.在评估工作中 “三个符合度”的内涵是什么?

三个符合度是指:(1)学校确定的目标(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符合程度;(2)学校的实际工作状态与确定的目标符合程度;(3)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自定目标符合程度。办学目标是学校自己确定的,因此提出三个符合度,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评估。三个符合度越高,本科教学工作越好,一所本科教学工作优秀的学校,三个符合 度肯定是高的。学校要从这一主导思想出发,从整体上总结过去,分析现在,规划将来。专家组也是从这“三个符合度”来评估学校的教学工作的。专家不仅看学校硬件和目前的情况,更要从总体上看学校是否具有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思想、能力和机制,是否建立了自主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从全局上分析、整体上把握。

10.对于即将接受教育部评估的高等学校来说,应当怎样更好地做好评估工作?

第一,要提高认识,做好以评促建工作。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搞好学校的教学工作。第二,要正确处理“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三,要以平常心态对待评估,保持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第四,要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学校要以评估为契机,使全校教职工都能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都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积极地投身到评估中去,为评估工作作贡献。第五,要遵守评估纪律,并为评估专家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11.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评估材料有什么基本要求?

主要有四个方面:

(1)层次性:第一层次是自评报告,它的作用主要是让专家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使专家看了以后能对各项指标和观测点以及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做出价值判断;第二层次是佐证材料,它的目的是支撑自评报告所反映出来的学校对自身教学工作及各项指标和观测点的评价;第三层次是备查材料,如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供专家组随时抽调审阅。

(2)针对性:主要针对七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特色项目准备材料。根据针对性的要求,材料越精越好。学校要努力克服自评工作中整材料过多以致材料成灾的情况。

(3)真实性:就是材料应该是真实的,应该是学校教学工作真实情况的反映,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4)原始性:就是要求佐证材料和备查材料尽可能是原始材料,不要做二次加工。12.为何说教学工作处于学校整个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教学 3 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教学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句空话,它有实际的含义,可以根据以下几点看出来: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否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各职能部门是否都能围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是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育人工作是否已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以上工作关键在于落实。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与基础,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因此学校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时,应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二、评估内容

13.评估专家组进校后考察的主要内容?

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学校的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课及学科基础课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主要实习基地、图书馆、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体育场馆等。除有计划的安排参观考察外,专家还可随时随地地查看学生出早操、上晚自习、社团活动、学生宿舍、食堂环境等情况。专家组可以灵活地通过采取组织课堂讨论、座谈、考察实践动手能力等方式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综合教学效果。14.评估专家组如何听课?

专家组进校后按照上课时间表随机抽课,需要听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实验课、骨干课、精品课等;需要听不同类型教师的课,如:老、中、青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等。根据专家从事的学科情况,每位专家至少要听3-4节课。

15.评估专家组召开座谈会的人员组成?

针对需要了解的内容,召开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座谈会。根据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自我监控体系的运行、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验室工作、教学经费及使用等 4 专题要求,由专家组在教工和学生名单中圈定不同类型的人员参加座谈会。如:老年教师,中青年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教学管理干部,学校督导组(或评估办)成员;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前期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等。

16.评估专家组考察院部、职能部门的方式?

①评估专家组根据学校的院系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分布情况预先做好分工,安排好考察时间,确定被考察的人员和单位。从评估考察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被评学校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的期望出发,专家组会尽可能对所有的教学基层单位和主要职能部门都安排专家考察。②实际考察部分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室、实习基地,③查看部分教学档案、资料等。④考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答辩和组织过程,查阅考试试卷。⑤走访、座谈。⑥有必要时,安排对学校所在地区用人部门的走访。

17.评估专家组如何查阅评估资料?

①根据专家的分工,按评估方案的要求逐项进行查阅。②在审阅资料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些不太清楚的问题时,可以请学校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做进一步的解释,也可以请学校提供进一步的补充材料。③如果材料中的关键和重要数据或者对评估结论有影响的内容出现矛盾或存在疑问时,专家组会仔细认真核对,并要通过其它调查手段查清、核实。④专家还可以根据需要临时调阅一些补充材料,如:学生的作业、试卷、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教师的教学进程表、教案或讲稿等。

18.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是怎样规定的?

教育部批准设臵研究生院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结论分为“通过”和“暂缓通过”两种。“通过”的标准与原方案的优秀标准一致,以“优秀”等级向社会公布;达不到原方案“优秀”标准的为“暂缓通过”,评估结论暂不对外公布,学校须经一年整改后申请复评,如仍未通过,按实际达到等级标准向社会公布。19.专家组进校前,学校应准备哪些评估背景材料?

5(1)自评报告:对学校评建工作的客观陈述,不需要另外提供自评依据和特色报告。自评报告的内容包括学校概况、评建工作、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教学工作经验、办学特色和创新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原因以及整改措施等。(2)佐证材料:能够对评估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的各项内容予以说明。定量的数据要求真实、准确;定性的材料要有依据,具有说服力。

(3)备查材料:主要指学校各二级单位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试卷、文件等材料。

20.学校自评自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学校自评的主要任务有六个方面:

一是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的基础上,发动学校各单位、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建设;

二是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系统完整地整理与教学工作密切联系的相关资料,力求做到全面、客观、真实、准确; 三是找出影响教学工作和教育质量的症结和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并积极加以整改;

四是形成能够客观、全面反映学校教学工作的自评报告; 五是准备好自评结果和依据以及相应的支撑材料和背景材料; 六是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迎接专家组进校实地考察评估。21.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时采用的方式是什么? 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时采用的是“听、看、查、议”四种方式。

听——认真听取学校领导有关教学工作的汇报,深入课堂听教师讲课,召开校领导、教师、中层管理干部、学生、离退休人员座谈会,比较广泛地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看——审阅有关资料,考察实验室、图书馆等各种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 查——考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教室、计算机房、网络中心、体育场馆、实验室、食堂、学生宿舍等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随机听课,调阅随机抽取的学生毕业论文和实验、实习报告,对学生进行随机性的基本技能、课堂技能和实验实践技能测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随机性问卷调查,访问教务处、科研处、计财处等职能部门和部分院系,查阅部分院系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有关资料和 6 教学管理文件档案,进行个别访谈和专题调研等。通过抽查主要基础课和实践环节的考核、指导情况评价学校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议——对考察的情况进行讨论评议。在考察结束前专家组还要给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及中层干部、教师代表反馈意见。22.整改阶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无论评估结论是什么,都要进行为期一年的整改。整改的任务是:根据教育部正式下发的专家组考察意见,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整改,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学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被评学校在专家组现场考察结束后,尽快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高等教育司递交整改方案。一年的整改结束后,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呈报整改情况报告。

在整改工作中,被评学校应该认真领会专家组考察意见和专家个人发言提出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学校的教学工作,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整改工作,防止就事论事。

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及内涵 23.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是怎样的?

教育部颁发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包括一级指标7项,即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特色项目1项;19项二级指标,即学校定位、办学思路、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主讲教师、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经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控制、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就业,其中11项(黑体字)为重要指标;44个观察点(也可叫三级指标)。

24.指标体系中师资具体指什么?什么是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

指标体系中师资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包括在教学岗位上的、科研岗位上的、管理岗位上的教师。医科还包括附属医院医师总数的15%。非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和外聘教师,即使担任教学工作,也不算在教师 基数中。

符合岗位资格是指: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

25.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①师资队伍的自然状况,即:师资队伍的数量、学科、学缘(即哪个学校毕业的)、年龄、学历、职称、各院系部分布的状况、师生比等。②学校的学科发展状况,即:教师的科研状况,重点学科的状况,包括学科带头人,院系部的建设状况、科研情况,还有教学方向跟科研方向的关系,还要看新学科、新专业的情况。③基础课与主干课教师队伍的状况,即:人员结构如何?教学负担重不重?学术交流、科研、进修情况怎么样?④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队伍的状况。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A级标准为“≥45%”,26.指标体系中主讲教师A级标准是什么? 主讲教师:观测点“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A级标准调整为“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95%以上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由教授、副教授讲授”,C级标准调整为“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75%以上的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由教授、副教授讲授”。

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系指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主要课程,不包括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计算时应以完整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为标准,按课程门次计算。27.如何考察教师的风范?

通过对日常教学中对教师进行的各种评估资料,专家抽查状况,考试试卷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审查情况,学生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和专家随机听课对教师的评价,以及专家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对学生考查的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8.什么是多媒体授课?什么是双语授课?

多媒体授课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技术。

一门课被称为双语授课,必须满足下列条件:①采用外语教材;②教师在课堂上用外语授课的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外语课除外)。29.实践教学及其重要性?

观测点“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A级标准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内容和体系建设,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保证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并取得好的效果”。包括观测:本科生研究创新基金数量与受益面,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时间及课题数量与质量,学生参加实践性创新活动的方法与管理等情况。

30.教学效果中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指什么?

观测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A级标准包括观测:学生自主创新取得的成果(无需鉴定,但要有完整的资料、报告或产品原型),参加国内外大学生各类重大竞赛(诸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中获奖,在省部级(含)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作品,申请和获取专利并应用、产生效益,参与国际交流的学生数量、时间与效果等情况。

31.如何考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①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开题、立论、资料收集、方案比较、调查、实验、总结、结论等方面看。②看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等。③看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如如何使用设计手册、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等。④看撰写科研报告与论文、进行设计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⑤看发扬团队精神、处理协作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总的要看有无新的观点、新的论据、新的结论,体现创新精神。32.教学管理队伍由哪些人员组成? 教学管理队伍是指校、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

33.教学基本文件和工作制度主要指哪些?

教学基本文件主要指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等。

工作制度主要指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实验室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调度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制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学生守则、课堂(实验室)守则、课外活动管理、宿舍管理等制度。34.学习风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风气是指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优良。②有符合实际的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生主动学习,勤奋进取。③参加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的人数多,效果好。

35.教职工在评估中应该注意什么?

增强5种意识:机遇意识。将评估看作对我校的“专家门诊”;全员意识。师生参与,人人有责;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大局意识。全校一盘棋,各部门协同工作;时间意识。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每一位教师,每一位管理人员都将是教学评估的对象,因此要认真学习有关评估工作的文件,了解评估指标体系内涵,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要严谨治学、从严执教,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别要注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要了解学校发展规划、目标,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情况;要准备随时参加评估专家组指定的座谈会 和有关问卷调查等,认真回答问题,认真发言,全面展现我校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

36.学生在评估中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是教学评估工作最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也应是教学评估工作的参与者,同时也接受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考核和调查,将同专家一起同堂听课。因此,学生要了解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意义以及与自身的密切关系,以饱满的热情积极配合学校做好评估工作。要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形成良好学风和考风;要主动学习,勤奋进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要积极参加早操、体育课等健身活动;最重要的是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要讲究礼貌待人、文明用语,能够自觉参与到与评估有关的各项活动中,努力展示莘莘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随时准备参加评估专家指定的问卷调查和专家组指定召开的学生座谈会,配合学校圆满完成评估工作。

四、学校的定位、办学理念 37.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 38.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和定位

39.办学类型

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 40.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41.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42.服务面向定位

43.国家教学名师奖我校5人

第一届 林正炎、吴秀明 第二届 何莲珍、陆国栋、杨启帆 44.国家精品课程26门

2003年2门,2004年10门,2005年8门,2006年6门

第五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汇报会隆重举行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汇报会隆重举行

11月5日上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汇报会在磬苑校区艺术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

汇报会第一阶段会议由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程艺主持。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评估专家组副组长、西藏大学校长房灵敏教授,教育部高校评估处处长刘振天,评估专家湖北省教育厅原助理巡视员周一志教授、长春理工大学校长于化东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原校长苏宝荣教授、贵州大学副校长金道超教授、云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国疆教授、南京邮电大学梅杓春教授、扬州大学教务处处长胡效亚教授、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春声教授、黑龙江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景丽英博士,专家组秘书云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董立昆、西藏大学团委副书记次央,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校党委书记陆勤毅,校长黄德宽等出席汇报会并在主席台就座。

党委副书记叶华,纪委书记杨家芹,副校长杜先能、王源扩、李仁群、王群京、吴春梅等出席汇报会。学校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教代会执委、教授代表、离退休干部代表、民主党派安大负责人、副处以上干部、学生代表等参加了汇报会。

校党委书记陆勤毅致欢迎辞。他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各位专家和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关心和支持我校建设和发展的各位专家和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自2004年开展评建工作以来,我校全面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在汇报会上发表了讲话。他说,今天很高兴地迎来了各位评估专家对安徽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这不仅是安徽大学的一件大事,也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事。

赵树丛代表安徽省委、省政府对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安徽大学全体员工表示亲切的问候。他说,安徽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的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高质量地完成了“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任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国家特别是安徽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省属高校中发挥了领军作用。

赵树丛说,这次评估不仅是对安徽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阅,也是对安徽教育事业的检阅,更是对省政府教育工作的检阅。他希望安大师生员工以饱满的热情、谦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支持和配合专家开展好工作。

赵树丛说,安徽省委、省政府支持安徽大学建设的态度是一贯的。省委、省政府把对安徽大学的建设支持作为科教兴皖、人才强省重要决策的组成部分,作为安徽省实施“双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安徽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直各有关单位,合肥市委、市政府都将加大对安徽大学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给予政策倾斜,调动全省的力量,把安徽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

教育部高校评估处处长刘振天在汇报会上说,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的重要举措,是国家依法治校的有效途径,对于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家组组长李延保在讲话中说,安徽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办学实效。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派,我们专家组一行13人,从今天起对安徽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专家组将根据评估指标体系,检查安徽大学的办学成效,客观公正地给出结论。

汇报会第二阶段会议,由专家组组长李延保主持。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代表学校作工作汇报。黄德宽的汇报分五个部分:一是历史与现状,二是办学指导思想,三是本科教学工作,四是办学特色,五是努力方向。他在汇报中表示,我们将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新的起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实现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建设目标而不懈努力,为国家特别是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色项目报告(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色项目报告(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欢迎仪式讲话稿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欢迎仪式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以万洪文教授为组长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即将开始对XX理工学院进行现场考察评......

    滁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滁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迎评促建”工作组织机构 (院委„2008‟67号) 一、教学评建工作领导组 组 长:邱 克 副组长:许志才(常务)、武从云、倪 阳、汪湘水 成 员:章 浩、吴......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基本知识(推荐阅读)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基本知识 1、什么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评判的一种方式,是对一所高......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相关知识问答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相关知识问答 1、我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间 2006年5月21日----26日 2、什么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

    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简报

    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简报第20期 校评估办公室编印 2007年11月10日 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来校视察工作 11月5日下午,省教育厅王斌泰厅长一行来校视察工作。党委书记夏东民......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名单

    附件1: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名单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语......

    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等学校

          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等学校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学科、四川省品牌专业——医学影像学 ■ 四川省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 四川省......

    广州大学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

    广州大学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 一 评建过程与现场评估的基本情况 广州大学“以评促建”工作,主要经历了启动准备、全面评建、检查整改三个阶段。在启动准备阶段(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