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寓美育于小语古诗词的教学

时间:2019-05-13 01:4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寓美育于小语古诗词的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寓美育于小语古诗词的教学》。

第一篇:浅谈寓美育于小语古诗词的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任务。让学生具有正确审美观,这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我就此来谈谈古诗的意境美的教学。

一、抓住“优美”,启发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生活。

“优美”是一种偏于表态的,柔性的美。它以和谐、协调均衡、统一为特点,是美的一种最常见的形态。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几十首古诗,大多表现出了“优美”绚丽多姿态的各个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在教学中,就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一起去感受其中表现的美。

如教宋朝诗人杨万里所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我先引导学生体会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学生体会到这两句是写乡村田园景色,透过”疏篱“、深径”、“树头”,似乎看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宁静明丽的图画,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接着又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学生看到这里描述的是天真烂漫的稚童在田野上捕捉蝴蝶的情景,透过“追”、“寻”,似乎看到了顽童欢闹的场面,并让学生演一演。而后又引导学习揣摩全诗,学生感受到了全诗描绘的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它既是一幅色彩斑谰的静态图,又是一幅隽秀多姿的动态图。通过教学,学生产生这种意境:仿佛来到了春天,来到了田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和追黄蝶的孩子一起在小径上嘻笑,在花丛中欢娱,从而更加激起对生活的爱,对大自然的爱。

又如教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鹿柴》,我引导学生纵观全诗,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前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光亮反对衬幽暗,整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幽深的境界,还让学生反复地读,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美。通过这类诗的学习,学生虽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诗的意境,或者说认识还比较肤浅,但这些古诗所描绘出的春风细雨,娇莺嫩柳,小溪曲涧,荷塘之美„„的自然风光却能铬刻脑海,长久不灭。借此,逐步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到:古人能创造出璀璨夺目,经久不衰的文化,给后人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是因为他们热爱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美的结果,故我们作为中化民族的子孙,新时代未来的建设者,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对祖国有所贡献,真正地实现“世上新人赛古人,后浪推前浪”!

二、抓住“壮美”,鼓舞学生从小树立广阔的胸怀。

“壮美”是一种偏于动态的刚性美,给欣赏者以剧烈、激荡之感受。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也无不表现了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就注意抓住这点来教育学生。如教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作《登鹳鹊楼》,我先播放一段滚滚黄河之水奔流的影像,让学生生领略一下黄河的澎湃,从而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滔滔黄河水的气象宏伟之意境。再让学生从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体会诗人登高远眺所见到的壮丽景象,其气象宠伟,境界洪大。末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推进一层,把读者带进更加开阔的境界,揭示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全诗境界阔大,风格道劲、豪放。教学这首诗时,我按着诗的层次,逐词逐句引导学生去体会,把学生一步步带入诗的壮美意境,去领悟诗人那种广阔的胸怀,联系实际,进而鼓舞学生从小树立一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

又如教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这是一首被誉为“千古丽句”的送别诗,它描绘了长江一泻千里的壮阔奇景,正是长江的壮阔体现出来的雄壮、恢宏、深厚的性格给了我们剧烈激荡之感。在教这首古诗时,我采用让学生反复吟诵的方法,引导学生不仅了解诗中对好友恋恋不舍的深厚感情,而且透过诗的词句体会诗人是如何巧借滚滚东流的长江水,祝愿友人以博大的胸怀,干一番事业的心思。通过学习这一类古诗,学生从中感悟到个人的成长,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一种远见卓识,这种只看着脚尖走路的人是无所成就的,要做跨世纪的人,就必须现在有跨世纪的胸怀。

三、抓住“崇高美”,激励学生从小培养高尚的情操。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古诗表现“崇高美”的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令人慨叹的大自然,二是令人敬仰的人品。如一读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自然想起这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名作。作者以夸张的手法,自然明快地描绘出瀑布的宏伟壮观。首句描绘了瀑布高大美丽的背景,第二句以奔腾而下的气势和香炉峰轻盈的烟雾相映,使形象更加生动。第三句说明瀑布之高,瀑流之急,同时照应了上句的“挂”字,末句把庐山的壮观推向更高的境界。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以它磅礴的气势动人的心魄,诗句所描绘的形象体现了人类巨大的生命力,永恒的运动和新陈代谢的本质力量。在教学这首古诗时,一开始,我便播放一段有关瀑布的录像,当学生看到瀑布便被它那奇幻漂渺的壮丽景色及气势磅礴之美深深吸引。然后我紧抓住全诗,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引导学生从庐山瀑布这一崇高的大自然形象中获得美感,为祖国有着这样无限美好的风光感到自豪。

又如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诗则具有另一番风格:充满爱国激情。他在诗中表现以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及反抗侵略、收复失地地愿望。如《示儿》就集中表现了他这一崇高思想。在教学这首诗时,我抓住诗的内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组织学生讨论充分体会,让学生从诗中感受到诗人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而对祖国的存亡却挂在心头,直至临终前,不为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感到哀痛,却为看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且还遗嘱儿子在国家收复中原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件事在家祭的时候告诉给他,好让他在九泉之下 瞑目。学生透过诗句看到了诗人崇高的品格,对诗人油然而生敬意。我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仅为诗人有这样伟大的品格感到骄傲,而且要学习诗人这种高尚的情操,激励自己为振兴中华无私地奉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之,古诗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诗的意境中去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美的情趣,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让学生始终徜徉在美的氛围之中,古诗教学自然也能达到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审美境界。从而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第二篇: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

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人文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绝不可小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一、感知美;

二、审视美;

三、创设美。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以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

引言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人文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绝不可小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薄弱环节,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美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能充实人的内心生活,净化人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教师在各科教学环节中,都应该贯穿美育内容。俗话说:“语文是百科之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应该成为“百科之首”。

一、感知美

(一)运用教材,感知美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所收编的篇目中,无不存在审美价值。编写这套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所以它大量收编了许多名家名篇,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如周定舫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廖文根的《“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等,有的作品为学生展示了大自然优美的画卷,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如巴金的《繁星》,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等。有的作品反应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画卷,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应该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萧华的《四渡赤水出奇兵》,陆定一的《老山界》等。有的作品描绘童年趣事,展示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这类作品都是说真话,抒真情,字字句句拨动这读者的心弦,令人感动,唤起学生珍惜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如于漪的《往事依依》,沈复的《幼时记趣》,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朱湘的《少年歌》等等。这些名人名篇,有古代或现代的,也有中国或外国的,有短篇小说,也有长篇小说,有记叙文,也有议论文、说明文,它们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能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生活、珍惜时光,达到我们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分析字词,由词掘义,感知美

有些字词,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甚至有统帅全篇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狠抓关键字词的分析,也能受到美育的效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一些包含激情的文字:“纯洁和高尚”、“坚韧和刚强”、“淳朴和谦逊”、“美丽和宽广”、“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优秀之花”、“祖国之花”。抓住这些文字,结合事例分析,就可以认识到人民战士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变”贯穿全篇,作者通过写主人公的多次“变色,鲜明得表现了主人公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嘴脸,抓住“变”字进行分析,能增强学生对这种人的痛恨、嘲笑,培养学生爱憎分明、辨别虚伪的感情思想。

(三)在诵读中,玩味其意,感知美

诵读课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方法。朱自清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注①)可见,诵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教者通过教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在诵读中玩味其意,审视其美,享受其乐。在诵读是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朴实、自然。这就要求用普通话诵读,不添字、不减字、不重复,抑扬顿挫,充分的表情达意。可采取多种形式,把泛读、个别读、齐读、默读结合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一些。对于短小精悍的诗词,特别优美的句段,乃至整篇,还要求学生能流利背诵。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书读熟了,美感现了,学生从中潜移默化,美育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二、审视美

(一)在文学欣赏中,审视美

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堂。在课内学习了著名作家的作品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欣赏相关的作品,或者课内学习的名著片段章节,运用文学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如课内学习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阿Q正传》、《雷雨》、《威尼斯商人》等名著节选后,由于课文部分内容有限,只能管中窥豹,还必须让学生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的意蕴,让学生自己去玩味、去感受,进行一番再创造的工作,进而抓住美的内涵。

(二)巧设问题,开发想象,审视美

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层层设卡,循序渐进的提问,逐步完成审美过程。记叙文的提问,要紧扣人物的动作,语言精神,肖像描写以至环境描写。有时对其中的细节描写也不能放过,让学生从作品的分析中认识主人公高尚行为和美好的心灵。如教材《分马》分析郭全海这个人物的形象时可设问:⑴文章是怎样描写郭全海出场的?⑵文章刻画郭全海这个人物,是怎样通过细节和心理感情的变化的?写郭全海出场:“郭全海爬到桌子上,高声叫道:‘别忙着,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这个出场,通过语言描写已经写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美。然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写了几个戏剧性的细节更现其心灵美。可通过主动换马,动员别人跟老王太太换马等细节分析,逐步展现郭全海这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

(三)小结归纳、加深认识美

学生认识美有其过程,开始是从表面上认识美。在教学中,可根据以上的分析再来一次小结,有助于加深学生美的认识。如教《白杨礼赞》,可先让学生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有个初步的了解,继而认识白杨树美的风格,最后弄清白杨树的风格与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身上所体现的风格之间的联系,明确作者如何通过白杨树寄托自己美的理想和对人们的殷切希望。再如《春》一文的教学中,先分析几幅春景图,然后再学习语文最后一部分的设问:“一年之计在与春”、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同前文景物描写所表露的感情有什么联系?要引导学生明确:这些语句,揭示了春天的特性,突出了春的力量和发展前途,启示人们珍惜春光,在大好春光里有所作为。

三、创设美

(一)电教手段,创设美

电教手段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诗经•蒹葭》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先放一首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诗经•蒹葭》的演绎,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在屏幕上观赏电视剧主题歌录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并且能很快背诵出来。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多多利用电教手段,发挥它的优越性,让它更好地为语文现代化教学服务。

(二)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写好作文来表达美。

在写作课上除教给学生以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如我在春游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都峤山、大容山、云天宫等,有意引导学生观察都峤山、大容山的美景,云天宫的精美藏品,指点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去感受、发现山石的奇特、湖水的清澈、林木的葱郁等美的事物,从中积累美的表象,成为作文中表现美的材料。在社会实践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厂矿企业参观实习,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根据现代教育的要求,创造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宜一成不变或固定模仿某一教学方法,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说的多好:“教学课堂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甚至千花万花齐放,做好第一线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方法而否定那种教法:也不是去证明那么多的教法都合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一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加任何改动就用。而应该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对自己有用的花粉,酿选自己课堂教学的蜜之精华。”(注②)我们应该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大量吸收中外教育家的精华思想、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尽量将教材中的美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如教学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小小说时,师生除了理清故事情节、内容外,更应该挖掘船长——哈尔威这个人物身上的美,他美在镇定、沉着、果断、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指挥有方„„让他的这种完美的形象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格,美化学生的心灵。

我们要明确审美教育的着眼点,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具有高雅的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其生华为美的情操,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使他们更加加热爱生活,展望未来,为实现美好未来而奋斗。我们对课文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弄清其主题思想,分析艺术特色等,就是对作品进行一次鉴赏活动。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多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同样的课文,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提问就有不同得得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学习《七根火柴》一文时,有的老师会这样问:“课文怎样描写无名战士临死前的言行?”或者“无名战士牺牲前说了什么话?做了怎样的动作?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这样从文本到文本封闭式提问,就不可能达到审美的教育目的。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这样问:“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的话语是什么?留给人间最后的动作是什么?这些言行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和一般人相比,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注③)这样提问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是文本到人的开放式提问,使由知识领域进入到情感领域、意志领域。既开发了智力,又震撼这学生的心灵,把教育性的提问升华到自我教育的回答,这样就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会受到比较好的效果。

结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把课文所展示的美充分地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欣赏美、感受美、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希望每一个语文教师担负起审美教育的使命,不断探索,将语文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总之,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中,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以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注释

①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P108-122 ②教育专家魏书生专题讲座.广西第七届中小学教研观摩活动,2010年10月 ③于漪老师《七根火柴》教学设计,P25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年4月 [2]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文化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

[3]易中天.〈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 [4]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六期

[5]毛泽东诗词六十七首.文物出版社.1999年8月 [6]玉林教育.2010年第三期

[7]巴金散文集.海行杂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8]曹雪芹.红楼梦(上下卷)(美绘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2月 [9]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12月

第三篇: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之中

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

问题是内容空泛,文风不整;模式化、浮浅化。对策:

一、使学生通过观察与调查,感受美、发现美;

二、通 过写作与修改,表现美、创造美;

三、通过批改与讲评,评判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四、培养美的文德文 风和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审美创造训练。用书面语言描述自然境界之美和社会人生之美,表达美好的思想和健 康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学生要写出一篇“美文”,除了必须在文中倾注高尚的美好的思想 感情外,还必须掌握语文表达方法,用美的语文形式反映美的思想内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启迪学生创造美 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综观中学生作文现状,问题颇多,主要表现有二:

其一,内容空洞苍白,文德文风不整

按理说,现在青少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反映在他们作文中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有声有 色的。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乏味苍白的,或不疼不痒,泛泛而谈;或闭门造文,不切生活实 际;或刻意模仿,有抄袭之嫌。

譬如,在写《秋天》一文时,许多同学仅仅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到处在收获庄稼,树叶变黄,天气转 凉,除此之外,好象再没有别的可写了。城市的同学写秋天,几乎都不写自己身边的景物及各种变化,更多的 是写农村的景物,又让人啼笑皆非,什么谷穗二尺长,谷子和大豆种在一块地里,甚至写农民在挥汗如雨的收 割麦子,等等。

继言之无物而来的是文德文风不正。有的同学刻意模仿范文,甚至模仿某些作家的“文气”,给人以少年 老成之感。有的还弄出笑话来,如一个同学写《秋天》时,模仿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写道:“秋天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也停了。„„母鸡是最不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个鸡蛋,可惊喜。”抄袭现象在学生作文中 也时有发生。有的同学写《秋天》时,把作家峻青《秋色赋》中的大段抄入自己的文章。

以上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生活圈子太小,观察能力培养不够,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但根本原因还 是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现状有关。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繁重的课业负担,巨大的精 神压力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熏陶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全部挤掉了。学生的生活圈子就是家 庭——学校——家庭。他们对周围的许多人、事、物、景都不能亲自去观察、体验,只能想当然地写,“参考 ”着写。尤其是城市的学生,他们获得的信息,大都来源于电视、报刊、杂志等,知识面很广,但缺乏实践和 亲身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作文由“言之无物”到“文德文风不正”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审题立意模式化、浮浅化

在审题立意方面,学生的作文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模式化,诸如大公无私、助人为乐、战 胜困难等,假话、大话、空话太多。就象一位学生家长所言:“她(指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 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之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 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注:《教育时报》 1998年1月10日第4版。)

二是浮浅化、庸俗化,暴露出怕吃苦、爱攀比、图慕虚荣、不劳而获等诸多思想问题。如有的同学在写《 我希望„„》这篇作文时写道:“我多么想不付出努力就轻而易举地超过别人啊!”还有同学写道:“真希望 我是一名市长,这样就不用天天骑自行车,就可以天天坐高级轿车上班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的方面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片面性,不注重素质教育。具体讲 是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另一重要原因在家庭方面。许多家长一方面视 孩子为小皇帝、小公主,百般宠爱,有求必应,把极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视为对孩子最深的爱,而很 少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致使不少中学生身上存在骄娇二气。同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些丑恶思想的抬头,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诸多方面的影响,久而久之,使孩子原 本纯净的心灵变得不再清澈,思想浮躁,缺乏对真善美敏锐的觉察力,自然也就无法写出真挚动人、文质兼美 的作文了。

为改变我国目前作文教学现状,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应该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调查,感受美、发现美。

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序》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 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只要善于观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美。事实证明,中学生的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精细观察的结果。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的敏感度,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 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同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决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它 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在观察美的基础上,进而引 导学生想象美,使情感与想象沟通,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第二,引导学生通过写作与修改,表现美、创造美。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观察得到的素材,要经过加工,才会有审美 价值。在学生的作文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唤醒学生经过多次观察储存于大脑的“内在图式”,激发学生作文的 兴趣和激情,且授之以法,指导学生选取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

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要 珍惜学生偶尔露出来的智慧火花,给学生以创造美的喜悦。例如写《雪》,一般同学都在歌颂雪的纯洁无瑕、美丽多姿。有位同学则毫不客气地贬斥雪的虚伪,用美丽的外衣掩盖世上的丑恶与肮脏;写雪的穷凶极恶,依 杖狂风,耀武扬威;写雪的残忍无情,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抒写了不怕风雪严寒的意志和迎接春天到来 的信心,揭示了与“洁白”相对的另一种美的精神。对这种有创意的作文,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并以 此为范例来打开其他学生的思路,以启迪广大同学创造美智慧。有时可有意识地给学生出一些“反弹琵琶”式 的作文命题,像《良药可口利于病》、《开卷未必有益》、《巧妇巧为无米之炊》等。

作文之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斟词酌句,反复修改润色,这是提高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指导学生修 改作文,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促进思考,使学生体味到写作的甘苦,并学习到修改的方法。同时,还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第三,通过教师批改与讲评,评判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自己的作文到底怎么样?美在哪里?不美,又在哪里?这都是学生作文后急于 知道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通过作文批改和讲评,以美启真,以美育人,使学生明白,写作文不 仅要讲究美的形式,更要讲真话,抒真情,在文中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语从思想内容到文字表达,都要细细斟酌,使学生读后既明白努力的方向,又得到美 的享受。批语要有感情,即使是指出缺点,也要让学生看出老师的期待与鼓励,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必要时 还可当面批改,与学生开诚布公地交谈,最终使学生心领神会。

作文讲评是面向全班同学进行的总结性的评论进述。教师要善于通过对比讲评使学生明辩美丑,品评优劣。实践证明,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讲评过程中,对于写得比较好的学生作文,不妨通过“美 读”的方式来强化写作收获。“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务期尽力发挥作者当 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 莫大的收获。”(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1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有位老师就曾 作过这样的尝试,让学生配上音乐“美读”他们所写的作文,效果非常好。听者、朗诵者同样感受着美的体验,获得了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了他们新的写作欲望。

第四、培养学生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

文德文风,说到底是思想品德和思想作风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文德文风问题,就必须让学生走出生活 的“三味书屋”,做生活的有心人,实实在在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只有这样,才能 写出内容真实健康,形式平易朴素的好作文来。

语文教学大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勤观察、勤积累、勤思考、勤练笔以及书写工整、文 面整洁等良好写作习惯。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的形成,决非一 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常抓不懈,坚持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最终会使学生的作文达到内容与形式、作文与作人的美的统一。

第四篇:语文论文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_2880专题

语文论文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_2880.txt26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 王立英

问题是内容空泛,文风不整;模式化、浮浅化。对策:

一、使学生通过观察与调查,感受美、发现美;

二、通 过写作与修改,表现美、创造美;

三、通过批改与讲评,评判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四、培养美的文德文 风和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审美创造训练。用书面语言描述自然境界之美和社会人生之美,表达美好的思想和健 康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学生要写出一篇“美文”,除了必须在文中倾注高尚的美好的思想 感情外,还必须掌握语文表达方法,用美的语文形式反映美的思想内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启迪学生创造美 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综观中学生作文现状,问题颇多,主要表现有二:

其一,内容空洞苍白,文德文风不整

按理说,现在青少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反映在他们作文中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有声有 色的。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乏味苍白的,或不疼不痒,泛泛而谈;或闭门造文,不切生活实 际;或刻意模仿,有抄袭之嫌。

譬如,在写《秋天》一文时,许多同学仅仅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到处在收获庄稼,树叶变黄,天气转 凉,除此之外,好象再没有别的可写了。城市的同学写秋天,几乎都不写自己身边的景物及各种变化,更多的 是写农村的景物,又让人啼笑皆非,什么谷穗二尺长,谷子和大豆种在一块地里,甚至写农民在挥汗如雨的收 割麦子,等等。

继言之无物而来的是文德文风不正。有的同学刻意模仿范文,甚至模仿某些作家的“文气”,给人以少年 老成之感。有的还弄出笑话来,如一个同学写《秋天》时,模仿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写道:“秋天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也停了。„„母鸡是最不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个鸡蛋,可惊喜。”抄袭现象在学生作文中 也时有发生。有的同学写《秋天》时,把作家峻青《秋色赋》中的大段抄入自己的文章。

以上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生活圈子太小,观察能力培养不够,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但根本原因还 是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现状有关。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繁重的课业负担,巨大的精 神压力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熏陶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全部挤掉了。学生的生活圈子就是家 庭——学校——家庭。他们对周围的许多人、事、物、景都不能亲自去观察、体验,只能想当然地写,“参考 ”着写。尤其是城市的学生,他们获得的信息,大都来源于电视、报刊、杂志等,知识面很广,但缺乏实践和 亲身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作文由“言之无物”到“文德文风不正”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审题立意模式化、浮浅化

在审题立意方面,学生的作文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模式化,诸如大公无私、助人为乐、战 胜困难等,假话、大话、空话太多。就象一位学生家长所言:“她(指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 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之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 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注:《教育时报》 1998年1月10日第4版。)

二是浮浅化、庸俗化,暴露出怕吃苦、爱攀比、图慕虚荣、不劳而获等诸多思想问题。如有的同学在写《 我希望„„》这篇作文时写道:“我多么想不付出努力就轻而易举地超过别人啊!”还有同学写道:“真希望 我是一名市长,这样就不用天天骑自行车,就可以天天坐高级轿车上班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的方面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片面性,不注重素质教育。具体讲 是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另一重要原因在家庭方面。许多家长一方面视 孩子为小皇帝、小公主,百般宠爱,有求必应,把极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视为对孩子最深的爱,而很 少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致使不少中学生身上存在骄娇二气。同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些丑恶思想的抬头,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诸多方面的影响,久而久之,使孩子原 本纯净的心灵变得不再清澈,思想浮躁,缺乏对真善美敏锐的觉察力,自然也就无法写出真挚动人、文质兼美 的作文了。

为改变我国目前作文教学现状,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应该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调查,感受美、发现美。

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序》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 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只要善于观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美。事实证明,中学生的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精细观察的结果。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的敏感度,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 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同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决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它 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在观察美的基础上,进而引 导学生想象美,使情感与想象沟通,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第二,引导学生通过写作与修改,表现美、创造美。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观察得到的素材,要经过加工,才会有审美 价值。在学生的作文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唤醒学生经过多次观察储存于大脑的“内在图式”,激发学生作文的 兴趣和激情,且授之以法,指导学生选取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

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要 珍惜学生偶尔露出来的智慧火花,给学生以创造美的喜悦。例如写《雪》,一般同学都在歌颂雪的纯洁无瑕、美丽多姿。有位同学则毫不客气地贬斥雪的虚伪,用美丽的外衣掩盖世上的丑恶与肮脏;写雪的穷凶极恶,依 杖狂风,耀武扬威;写雪的残忍无情,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抒写了不怕风雪严寒的意志和迎接春天到来 的信心,揭示了与“洁白”相对的另一种美的精神。对这种有创意的作文,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并以 此为范例来打开其他学生的思路,以启迪广大同学创造美智慧。有时可有意识地给学生出一些“反弹琵琶”式 的作文命题,像《良药可口利于病》、《开卷未必有益》、《巧妇巧为无米之炊》等。

作文之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斟词酌句,反复修改润色,这是提高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指导学生修 改作文,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促进思考,使学生体味到写作的甘苦,并学习到修改的方法。同时,还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第三,通过教师批改与讲评,评判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自己的作文到底怎么样?美在哪里?不美,又在哪里?这都是学生作文后急于 知道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通过作文批改和讲评,以美启真,以美育人,使学生明白,写作文不 仅要讲究美的形式,更要讲真话,抒真情,在文中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语从思想内容到文字表达,都要细细斟酌,使学生读后既明白努力的方向,又得到美 的享受。批语要有感情,即使是指出缺点,也要让学生看出老师的期待与鼓励,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必要时 还可当面批改,与学生开诚布公地交谈,最终使学生心领神会。作文讲评是面向全班同学进行的总结性的评论进述。教师要善于通过对比讲评使学生明辩美丑,品评优劣。实践证明,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讲评过程中,对于写得比较好的学生作文,不妨通过“美 读”的方式来强化写作收获。“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务期尽力发挥作者当 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 莫大的收获。”(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1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有位老师就曾 作过这样的尝试,让学生配上音乐“美读”他们所写的作文,效果非常好。听者、朗诵者同样感受着美的体验,获得了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了他们新的写作欲望。

第四、培养学生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

文德文风,说到底是思想品德和思想作风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文德文风问题,就必须让学生走出生活 的“三味书屋”,做生活的有心人,实实在在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只有这样,才能 写出内容真实健康,形式平易朴素的好作文来。语文教学大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勤观察、勤积累、勤思考、勤练笔以及书写工整、文 面整洁等良好写作习惯。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的形成,决非一 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常抓不懈,坚持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最终会使学生的作文达到内容与形式、作文与作人的美的统一。

第五篇:寓爱国于教学

教学日记

寓爱国教学于教学

【教学片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了,它记叙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小时候的一件事。

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后,一直沉思着,上修身课时,校长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轮到周恩来时,他大声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后大为满意。

针对这部分,我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树上有一个鸟巢,里面有许多鸟蛋,有一天,巢掉到树下了,请问,蛋怎样了?生纷纷回答:碎了。是啊,我说:我们的国家就好比鸟巢,我们就好比鸟蛋,国家有危难,我们也会遭到不幸。接着,我还例举了南京大屠杀事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而读书?在课堂上同学群情沸腾,纷纷发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接着,我又针对课后题,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观察周恩来的手记,读诗句,体会他的伟大理想。师:后来实践证明,这是他长期以来树立的目标,离开学校时,他曾经对老师和同学们说过:“愿相聚在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日。”之后,他以崇高的品格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指导感情朗读诗句。)

最后总结: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我们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况且没有解放前的生活是十分困难的,周总理能在那样的环境里树立那么远大的目标,是很让人佩服,而我们作为一名现代化的小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沿着这位伟人的足迹走下去,做一个现代化的四有新人,那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日就不会远了。

请相信我们今天的努力不会白费,请相信为理想而奋斗是不会有错的,请相信到了明天将会有太阳升起,请相信祖国的未来属于我们

同学们,让我们对未来美好的前景充满信心吧!

【感想】:

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我觉得应当在教学中渗透。今天的学生生活在幸福的时代,对于当时的旧社会的黑暗及旧中国人民遭受的磨难,以及如何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以上的小片段我觉得在教学中起到一点培养爱国主义和振兴中华等意识的作用。

下载浅谈寓美育于小语古诗词的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寓美育于小语古诗词的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古诗词美育教学浅析

    中学古诗词美育教学浅析 语文是人文底蕴丰富的学科,在引导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挖掘美以及协助公民塑造审美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

    小语古诗词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画鸡【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生平......

    初探寓德育于教学实践中

    初探寓德育于教学实践中 刘红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邓小平教育思想和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的指引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订颁布了《义务......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是新课题,不少学校也曾有过探索和总结。但问题是这项工作难以持久;难以落实。原因有三:其一,不少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是硬任务,升学成绩......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论中专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

    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闫 涛 2009年6月26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

    寓安全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精选合集)

    寓安全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全人类的共同呼声。因此,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防止受到伤害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重于泰山,防范胜于救......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茶陵县尧水学校 杨艳芳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德育教育是一面具有伟大的号召力的旗帜,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