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模式
“读写结合,重点突破”主题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读写结合,重点突破”主题课堂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学生面对着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一筹莫展,如嚼干蜡,最后死编硬造,草草了事;学生描写不够细致,不能将文章写具体,把感情写真实。问题存在原因:不善于联想,不能及时调动贮存在脑中的材料。如果掌握了联想这个武器,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会有说不完的话,用不完的材料。另外,阅读与写作脱节,应该把课文当做例子,用课文指导写作。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联想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组特提出“读写结合”及“联想写作”微课题方案。
二、“读写结合,重点突破”主题课堂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
2、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读写结合,重点突破”主题课堂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提高6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研究对象:
六年级共5个教学班的语文教学。
五、课题研究具体实施过程:
(一)组织六年级语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找出教师在教的方面,面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学生面对着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一筹莫展,如嚼干蜡,最后死编硬造,草草了事。2.学生描写不够细致,不能将文章写具体,把感情写真实。
(二)具体研究解决措施:
1.学生面对着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一筹莫展,如嚼干蜡,最后死编硬造,草草了事。2问题存在原因:不善于联想,不能及时调动贮存在脑中的材料。如果掌握了联想这个武器,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会有说不完的话,用不完的材料。3具体策略:明确目标——字词的联想——句子的联想——片段的联想——篇章的联想。解决问题后状态: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打造联想课堂,让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学生描写不够细致,不能将文章写具体,把感情写真实。(1)微主题——读写结合法(2)具体策略:明确目标——找出生动细节课例,感悟细节——运用方法,学写细节。解决问题后状态:学生能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将文章写具体,感情写真实。
3、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其他教师进行汇报课。
六、课题研究注意事项:
1.切实联系本组语文教学实际,制定方案。2.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搞好落实。
七、教 学 法 课 堂 流 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
2、话题导入。
3、复习导入
(二)难字指导 一看。看字形,搞清结构。二写。学生自己在田字格中练写。三评。师生对学生练写进行点评。四改。学生在师生点评基础上修改提高。
(三)重点段落分析
针对重点段落,找出读写结合点。学生品读感悟,分析表达妙处。师生点评,总结写法。
学生再读再悟,深入领会写法。
(四)仿写片段 教师提出具体写作要求。师生探讨写法。学生练习写作片段
(五)师生点评1、2、学生组内展示。师生点评。
3、学生修改提高。
(六)总结提升1、2、3、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得。
教师总结本节读写结合训练点的写作基本方法。教师针对训练点,布置训练。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作为一个语 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
1)、于精彩处仿写。
2)、于空白处补写。
3)、于“迁移点”拓写。
4)、于结尾处续写。
5)、变换文体练习写。
三、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仅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在小学六年时间内也仅仅是学了二三百篇课文,而这样的阅读量又岂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把视角投放到课外阅读之中,之前所说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也就成了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阅读范畴。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相对课堂教学来讲更加开放、自主,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上的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训练写的能力呢?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背诵古诗,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通俗的小文章并且摘抄词语、句子等。而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并摘录好词佳句甚至名段,学会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自己的见解,读书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加以体现,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四、课堂中的读写能力训练也要循序渐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阅读基础的差异,在写作能力上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时必须按照一定的序列,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出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要求:
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尚处于学生的起始阶段,我们只需让他们进行集中识字和大量阅读,通过大量造句、看图说话、写话,进行词语、句段的训练,为之后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我们更应该引起主要,引导孩子从读到仿,即在阅读中仿照作者的范文仿写段落、篇章,继而放胆让学生试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要提出更要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读写知识,进行严格的作文基本功训练,放手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同时又要让学生练习命题作文的写作。
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写作能力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学到仿,随文说写;
积累体验,由说到写; 从仿到创,由扶到放; 关注生活,加强练笔。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
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
第三篇:高中英语读写结合课堂教学
高中英语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一中
胡登阁
摘要
写作是英语教学过程中难度大、对综合技能要求高的一个版块。高中英语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相对不足,更是给英语写作的教学和训练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当前广西区全面铺开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加高效、高质地整合课堂、培养学生准确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尤为重要。本文重在探讨如何运用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语言学理论,将读和写有机地融合在课堂里面,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巩固阅读。
关键词
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
读写结合新课堂教学 一. 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遭遇的困境
于中学生而言,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掌握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考试是这些基本技能的题型化的表现。在我国,英语教学是作为一种外语教学来进行的。在多数地区,在大部分情况下,学习者缺乏自然的语言环境,不能像英美本土人那样通过自然的交往而习得英语。因此,课堂成为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然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生不能在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其中,写,考试中也称书面表达,是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常遭遇以下困境:
1.词汇量小,用汉语完全可以理解作文内容,在尝试用英语表达的时候却无处下手。即使写出了几个句子,也会因为拼写错误、词语误用等情况而造成所作文章漏洞百出。
2.语法不过关,不会灵活使用相关句型。相当部分的高中生写作中的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缺少句子成分、主谓不一致、时态误用、被动语态不规范、从句使用错误等是最为常见的一些问题。这也是造成一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被我们称为中式英语的根本所在。
3.语感较弱,整合全文的能力不足,不会使用起承转合的连接手段将各个句子在语义和语用上衔接成为一篇条理清晰、通顺连贯、逻辑严密的短文。
以上所述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不尽然全面。但这些问题已经足以令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心理:平时习作应付,考试作文跳过。作为英语教学的课堂实施者,反思写作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没 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足够的词汇量、正确的语法使用和较强的语感。
二. 组织新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古语云“厚积而薄发”。因此,在英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基础知识,即词汇、句型和语法,那么他的写作也会成为无水之鱼,空洞且枯燥。反过来说,只有让学生在进行写作之前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学生才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一篇内容丰富、表达准确、富有思想的作文。这正是契合了外语教育语言学中的语言输入(In-put)和语言输出(Out-put)的理论。
1.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In-put Hypothesis)认为大量的、有效的语言输入是促成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这一理论具有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确有它的正确之处,因而在一段时期内备受欢迎。然而这一理论过分强调语言输入而忽视了语言输出的重要性,以至于弱化了英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理论
针对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的的不足,Swain在肯定语言输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Swain指出,虽然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学习者除了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人外, 还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才能达到对目的语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输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输出能迫使学习者注意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输出能推动学习者提高和扩展语法知识。只有当学习者受到推动时,语言输出才有助于他们的语言习得。
3.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关系
学习者对接收的输入性语言进行记忆后,成为大脑中可供提取的信息。学习者要输出语言,必定要基于输入——记忆——输出的信息加工模式。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和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输入是手段和前提,没有大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成了无水之鱼,学习者就不能进行准确和流利的语言输出;语言输入是方式和目的,没有语言输出,语言输入就无用武之地,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再者,语言输出还可以成为反馈语言输入的质和量的一个途径。学习者在输出语言的巨大 2 需求下,也会产生对输入语言的相应需求。
三. 读写结合的新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际当中,语言的输入的途径包括了教材、课外材料(如辅导报等)、教师课堂口语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等等。语言输出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口头输出和书面输出。限于篇幅,本文暂不对口头输出做讨论。书面形式的语言输出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考试当中的书面表达,写单词、写句子、写随笔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中用以训练的语言输出手段。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和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为我们革新教学方法、开展读写结合的新课堂教学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在传统的Reading课堂上,不外乎pre-reading的热身、while-reading的结构梳理和语言点解析、post-reading的读后检测三个环节。这种任务型阅读教学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好处,却常常因为教师过于重视while-reading而忽视post-reading造成教师仍然在这一堂课中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机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有效的输出训练,最终还是沦为了“填鸭式”的教学。反思传统阅读课教学中的得与失,如果我们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岂不是既解决了输出训练不够的弊端、又解决了没有足够时间专门训练写作的问题了吗?
1.以写的方式来巩固词汇
很多学生习惯于拿着单词表背单词,却又抱怨单词难记,背过就忘。那是因为他们只在背词汇的发音和汉语意思,而没有背词汇的用法。离开了语境的词汇是孤立的、枯燥的、无意义的,自然容易背过就忘。反过来说,教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为词汇创造一个语境:1)用单词或短语造句。在Reading课讲语言点的时候,让学生当堂或者课后用所学的核心词汇和短语造句,呈现在作业本上,而不是由老师代劳并单纯地展示在黑板或PPT上面。学生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就会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查看和记忆这些词汇的用法,从而做到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输入。2)使用给定的词汇写小短文。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二册(上)第六单元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指定一些词汇,如:keep in touch with, importance, pay attention to, deal with, in store, cheat, reality等,要求学生使用这些词汇写一则小短文。相对于用词汇造句而言,这一种语言输出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逻辑思维、把握篇章的能力的要求。
2.以写的方式来练习语法
Reading里面的课文内容不仅是词汇的呈现,也是本单元语法内容的呈现。对老师来说,语法难讲;对学生来说,语法难学。究其原因,学生没有机会亲自使用某种语法去表达想法、体验某种语法的使用规范,以至于考试中不敢用或者误用。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过课文里面出现的跟本单元语法内容相关的语句之后,再要求学生自己使用这一语法规范写句子,亲自体验并学会这种语法法则。
3.以写的方式来提升能力
课本里面所选的课文通常都篇章结构严谨、用词规范准确、语法点集中。这些文章,加以理解、消化和吸收之后能够成为学生书面表达的最好的素材和表达方式的蓝本。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处理,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掌握核心词汇的用法和核心语法的使用规范,那么第三步就是要指导学生以课文为基础,提升篇章写作的表达能力。如在学习完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二册(上)第三单元时课文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如下两篇短文:1)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chitecture.2)Should Old Buildings be Pulled Down? 像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再觉得没有材料、无话可说。这样的作文来源于课文,而又超脱于课文之上,既是对课文中的语言点、语法和句型的复习和巩固,也是对英语写作水平的一种全方位的提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本文所倡导的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意在将学生读(即语言输入)和写(即语言输出)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而达到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核心不变,而方法尽可变通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
第二册(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国扬、龚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刘上扶:英语写作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4.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这里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与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激活想象的过程。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写法的倾向,从一个角度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可以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明确训练目的。
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有的行文流畅,似流水淙淙;有的奔放豪迈,似热血沸腾;有的语言优美,宛若置身人间仙境;有的语言朴实,似娓娓道来,但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可以说,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运用文本?我认为,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读写结合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1)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诗人杜甫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说,他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给写以更多的启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点进行设计读写结合点,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各部分变成了美丽的宇宙,想象丰富奇特,同时又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读来颇有气势。因此我将这段中的排比句确定为本段的读写结合点,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设计: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讨论,谈体会。接着采用师生配乐合作读的方式,男生读“他的”,女生读“变成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说出运用了排比句式、并且每个句子句式相似的特点,从而明白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之后我出示了“你的_____,变成了____,为我们_______。你的_____,变成了____,为我们_______。”,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有许多学生写得不错,如“你的爱,变成了美丽的宇宙,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家园。你的身体,变成了美丽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环境。你的四肢,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为我们指引方向。你的奉献,变成了无私的爱,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这样学生就更好地理解了盘古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能够运用排比句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而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2)以写促读,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动活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如《北京的春节》一课,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如在描写除夕一段时,开头第一句便点明了“除夕真热闹”,接下来便如家常般地写出了春节的热闹,从声音、色彩、味道等方面来写,可以说是调动了作者全身的感官来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还感受到家家户户都是这么热闹,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领悟到其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
在教学这段时,为了更好地深入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特点,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你也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感官,写一写你是如何过除夕的。学生动笔写作,真实地写下自己的“除夕之旅”。仔细看同学们的习作,不难发现,学生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来写除夕的热闹,同时又加上了自己家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可以说是一幅“特写”的除夕图,局限在自己这一家上。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课文这一段,想想自己这样写好,还是老舍先生这样写好?在对比中,学生不难发现:原来,写作不一定非得用华丽的词句,朴实简洁的语言也可以体会到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而且还更耐人寻味!老舍先生就是用他那独具特色的“京味”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需要指出的是,要想找准读写结合点,必须要深入解读文本,明确训练目的,从教材文本具有的特点出发来设计读写结合点。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已知的、未知的内容,不要纠缠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更好地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更好地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色,点拨学生所不懂的,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立足“三点”,促进读写互动。
(1)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在想象的天地中驰骋。
“言虽尽而意无穷”,文中总有空白,及时捕捉这些空白点,可以丰富文本内涵,把人物形象读高大、厚实。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在描写女娲冶炼五彩石时,作者用了“五天五夜”一词高度概括了其炼石的过程。可是这“五天五夜”女娲究竟是如何度过的?课本中并没有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借助想象的翅膀将这个空白点真实地“再现”出来:当她累了的时候,当她被神火烤着的时候,当她饿了、困了的时候,她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炼好五彩石的呢?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抓住这个“五天五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身处地地思考,以写促读,不仅能够体会女娲为民造福的精神,而且在练笔中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感受女娲的高大形象。
(2)抓住文本的语言训练点,在仿写中领悟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言之,便是“文道统一”。“文”,是指文章的语言文字以及一切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道”,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文”,也要重“道”。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中,有这样一句话:“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火热。”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这个句式的特点,可以设计练笔“
像
。”,引导学生仿写,在仿写中体会秋雨所带来的色彩。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红红的苹果像小孩的笑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秋天的丰收。”“雪白的棉花像天上的白云,飘啊飘啊,飘来了秋天的凉爽。”“紫色的葡萄像珍贵的玛瑙,串啊串啊,串出了秋天的项链。”„„你看,学生的练笔多么形象,多么生动!这样抓住文本的语言训练点,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仿写中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3)抓住文本的拓展延伸点,开阔学生思维,用我手写我心。
拓展延伸点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脚点。拓展延伸点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事物,总之,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从搭石这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学完课文后,就可以设计这样一则练笔:你从哪些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美?用自己的笔写下平凡事物中的美吧!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去发现美,在写作的过程中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要想收到实效,要想达到高效,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既要重视预设,更要注重生成。教师要注意抓住时机来引导,多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读写融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互动,在互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三年级语文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甘州区南关学校三年级组 刘桂芝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为此,我校三年级语文组提出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的小学语文中年段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
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二、目标与任务
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的课堂授课技巧。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堂教学常见的几种训练形式
(一)指向语言意义理解的写作。
阅读是从文本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活动,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判断和评价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叶圣陶说:“读文艺作品,能知言外之意(潜台词),能据文本而为切合实际之想象。如此即可锻炼自己文艺写作的能力。”课本选文多是文学经典和名家名篇,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获取课文的语言意义,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语文素养积累至关重要。因此,理解课文内容、获取语言意义,是阅
读教学首先要完成的任务,也是语言文字运用即写作训练的基本切入点。
1.辅助理解、领悟文章的写作训练。如:人物心理、语言等的补白;故事情节的扩写、故事的续写等。
如《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课中,讲到少年忍辱捡起硬币的片段,可让学生就当时少年的心理活动进行一个补写,还有最后大义凛然扔出硬币的情节,也可进行心理活动的补白。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
2.指向鉴赏、判断、评价的写作训练。如:古诗改写、故事人物评价、对事件发表议论。
“读”与“写”是学生的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写是读的深化和升华,只有把读和写紧密联系起来,相互作用,同步发展,才能充分发展其整体功能作用,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指向语言形式的体悟与迁移。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信息,使其获得情感体验,还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表达的秘妙。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就是带领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来‛字是指透过语言文字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回‛字则是指从思想感情回到语言文字,探究语言形式的表达特点。歌德也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
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因此教学中要多关注语言形式,引导学生揭开形式秘密,领略语言表达的魅力,并能达到迁移运用的掌握层面。
课文中值得关注的语言形式特点有很多,如:
1.文章的整体构架方式(总分总,时间、地点转换,事情发展的顺序、倒叙等)
如《葡萄沟》
2.段式结构安排(并列、因果、承接等)如《小镇的早晨》
3.语言风格(修辞、句式)
4.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反衬、烘托等)如《翠鸟》 5.说明方法等等。
如《海底世界》
常见的训练方式有:
1.通过扩句、缩句、换词、造句等方式体悟语言的丰富性和用词的准确性。
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教学第四、五自然段,在引导学生感受了几个动词的运用之后,可就某一个命题进行换词或是仿写,从而感受语言的丰富性与准确性,对文章表达带来的妙处。
2.写作顺序的感知与迁移。
如《金色的草地》一课,教学第四自然段写作者观察到的草地在早晨、中午、傍晚的变化,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这种写作方法,并领悟了这样写的妙处以后,可以乘势引导学生写写我们身边某一个物体或是地方一天的变化。但一定要避免学生思维陷入僵局,只关注到类似的植物,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练习。
又如《老北京的春节》 3.诗歌仿写。4.运用关联词写话。
5.修辞手法的鉴赏和迁移运用等等。
我国小语专家崔峦老师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多形式的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读促写‛的教学研究,我们已然在路上,让我们且行且思,继续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