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1:1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

第一篇: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

《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千克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上的内容。2.教材分析:

“千克的认识” 是本单元第一课,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轻重、初步感知物体轻重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注重从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化对千克的认识,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认识千克”是继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吨”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对一些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初步培养对物体实际轻重的判断能力。

3.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4.借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的第一条和第三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感受1千克物品有多重。

教学难点: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说教学准备:

篮球一个,盘秤及课件,500克食盐16袋。

五、说教法、学法

首先,教师利用谈话法引出问题,让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解决问题。其次,通过观察法引导学生认识秤,教师在演示称物体的方法,进而解决提出问题。最后,体验1千克物品的重量,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再让学生估一估、称一称和完成练习来巩固。

学生主要用过观察、猜测、操作、体验、估量等方法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成四个步骤:创设情境、感知轻重;操作体验、认识千克;应用拓展,完善体验;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本节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解决问题而归。一个篮球和两袋盐谁重一些?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的引出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掂一掂,感知这两样物体的轻重。从而引出课题,进一步认识秤。引导学生观察秤,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进而介绍kg是千克的符号。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再介绍读法:教师称事先准备好的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观察指针的变化,告诉学生“如果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让学生在秤面上找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问这个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5千克)。在认识秤的基础上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的第一条和第三条。证明学生的猜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完成练习,巩固知识:1.做想想做做1、2,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净含量”、“载重量”的含义。2.体验常见物体的一般重量 3.做想想做做3、4、5,进行读秤面刻度、提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最后,通过学习“你知道吗”,了解生活中常用的秤。

七、课后反思

1.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让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2.教师充分利用教师里的资源作为教具(篮球),取材形成明显反差,(篮球体积大,质量小,两包食盐体积小,质量大)设置悬念。

3.渗透法制教育时机准,内容衔接自然,不拖泥带水。

4.课前准备充分,注重学生体验过程,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当然,有遗憾的课就是真实的课,有意义的课。我的课也存在一些小小的遗憾。不注重细节,从而导致学生在分组活动时课堂纪律有点混乱。

第二篇:认识千克说课稿(本站推荐)

《认识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千克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8-3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千克的认识” 是本单元第一课,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轻重、初步感知物体轻重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注重从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化对千克的认识,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认识千克”是继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吨”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1千克的感知,使学生能够自行获取知识,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4、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5、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常见的秤等。学生:根据学案认真进行课本预习、带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另外,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猜测、操作(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等)、比赛、交流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设计理念:

“认识千克”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对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但它不象长度单位那么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所以物品的质量观念相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怎样才能从抽象到具体,加深学生对物品质量单位的认识与体验?

课前每个学生一份学案,学生根据学案的指导,自读课本或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掂一掂、认一认、称一称、询问调查等一些活动,先积累一些有关质量生活体验,对1千克物品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候再学习新课,就容易多了。

四,教学环节

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充分感知1千克有多重。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激活经验,体验“轻重”。

比轻重是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课始设计让学生比两袋食品谁轻谁重,有什么办法?用这个问题抛砖引玉,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比较的方法:“掂一掂”和“称一称”,接着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具切身体会。

二:提供机会、认识千克。

1、认识秤“

由谈话:“刚才有的同学还想到了用秤“称一称”的办法”,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秤的认识。学案中我设计了把认识的秤名称写在书上,这样在同桌交流时就会有话说,多媒体出示各种秤,抽生给全班介绍时学生就会积极来展示自己。

2、认识千克

先由谈话“不同的秤可以称出不同的物品有多重,物品有多重也是指物品的质量,那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呢?”引出课题:认识千克。再让学生通过课本“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3、认识台秤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台秤,说说在台秤秤面上看到了什么?了解台秤的使用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加深对台秤的认识。渗透多退少补的方法。

三、操作体验,感知1千。

认识1千克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游戏:听指令(看谁做得快又好)

1、掂一掂自己的数学书,比1千克重还是轻?书和文具盒一起呢?

2、小组4本数学书摞在一起,比1千克重还是轻?估计重几千克?抽小组验证。

3、拎一拎自己的书包,比1千克重还是轻?

4、说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抱一抱。

“千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感知1千克有多重,也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去观察、去体验。作为老师,我们要尽量设计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猜一猜、称一称、数一数、掂一掂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情境中充分去感受、体会。

四、应用拓展,深化认识 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完成做想想做做1、2题,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净含量”、“载重量”的含义。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读一读“你知道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的物体。

课外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将了解的结果记录下来,或写成数学日记,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数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千克的认识和了解。

第三篇:认识千克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志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教学经验又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教学中,我注意摆正学生的位置,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我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我决不替代,而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3、回归生活,巩固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丰富多彩的。教授完新课,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到商店或菜场或超市,去看看,拎拎哪些物品重1千克,从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复习课的反馈中,我看到显然学生在寻找1千克的物体时就能更多地联系实际:“我去超市看到过有的味精、食盐大约也是1千克”、“昨天妈妈拆开的洗衣粉大概也是1千克”。真正做到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逐步增强数学意识

第四篇:《认识千克》教后反思

《认识千克》教后反思

西街小学

李双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这可能是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当我提问:怎样比较这两袋食品的重量?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用秤称一称,有的学生又想到了可以用手去掂一掂。当我刚要表扬发言的学生时,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然后回答道:“老师,还可以将两袋食品同时从一个高的地方放下来,哪个最先落地哪个就重。”学生能想到这种比较的方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虽然这种方法不正确,但是这个学生的想法是非常好的,说明他爱动脑筋,敢于打破常规思路、敢于创新,我不禁为这个学生感到高兴,同时也让班级其他的同学为他精彩的发言而鼓掌。由此看来,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思维常常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介绍秤的时候,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别介绍了自己见过的秤,并且说出了秤的基本用途,甚至还介绍了一些我没准备介绍的秤,远远超出了我的设想。由此我想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将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放飞思想,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此外,学生能够根据台秤秤面上指针的指向,正确地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丝毫没有遇到困难,这一点也让我感到意外。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我准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生活素材,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五篇:认识千克和克.反思

《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单,大多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中。三年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历,自然是十分开心的。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

一、整合课时,让学生因动而学

为了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后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带来家中各种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则巡视学生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下课了,因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我奖励他们共同分享带来的水果。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天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

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平。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准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学生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和千克、克有更亲密的接触,我组织学生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这样的作业既是学生乐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但我们乐此不彼。因为,我和孩子们一样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知道了洗衣粉有100克、250、500克等不同包装,也知道105颗桂圆重1千克……此时,我犹如走进了超市,正在享受购物的快乐一般。

三、回归原始的教学方式 自从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装备,我们的教学手段也随之丰富起来。精美的PPT,深情并茂的动画,给课堂增添了很多的乐趣。可看着孩子们鼻梁上悄悄架起的眼镜,我总有些心疼他们。

《练习四》的教学,我一改往日的练习课教学模式——做一题讲一题,用原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于是,孩子们把窗帘打开,教室里顿时亮堂堂的。我先让孩子们交流学习单:

1、哪些物品重1千克?、哪些物品重1克?

2、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 3、1千克=()克。

然后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6和思考题,做得快的小朋友自学“你知道吗”。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最后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有的放失的对习题进行讲解,高效率的完成了书本练习的教学。

这节课孩子们没有在开着日光灯的教室里上课,少受了40分钟的白色污染。教学效果也没有受到影响,我想:以后上课,我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下载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可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

    千克和克的认识说课稿

    《千克和克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

    认识千克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莲沁小学:郑灿凤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

    克千克认识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克千克认识》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克与千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克和1千克的概念。因此,本节......

    《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教学设计时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

    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5篇范文

    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欢迎......

    《克、千克、吨的认识》说课稿

    《克、千克、吨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即教材P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克、......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盘县第二小学:周芳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